《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给我吃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共含5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给我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

篇1:《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

《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篇2: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武松打虎》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用自身的话讲述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局面。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重之情。

教学重点: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点击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身的了解自由回答)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断——《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推荐字词学习情况。

(1)比较组词。

岗帐()耻()梁()堂()迸()

冈()杖()职()粱()膛()并()

(2)注意读音。

迸(bènɡ)、冈(ɡānɡ)

(3)注意字形。

脊:上半部笔顺为:先两边再中间,即:点、提、撇、点、撇、捺

梁: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4)理解字词意思。

重点理解:

道、印信、榜文、端的、吃、存、绾、直、却待、纳定、兀自、把棒撅了又打了一回,就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局部?

2.推荐汇报。

文章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手无寸铁打死猛虎的故事。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局部。即:

第一局部(1-3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局部(4-6自然段)写武松手无寸铁与虎格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四、安排作业。

1.誊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快速读课文,回忆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手无寸铁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二局部。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

(武松打虎经过是文章的重点。)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1)大风过后,跳出大虫。(猛虎出现)

(2)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一闪、又一闪。(猛虎进攻)

(3)老虎翻过身来,武松打断梢棒;老虎咆哮起来,武松手无寸铁打老虎;武松用半截梢棒又打了一回,打死了猛虎。(打死猛虎)

3.这一局部表示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示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重点体会:

(1)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着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本段抓住了老虎和武松的动作,具体地写出了打虎的过程。)

(2)武松将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大虫急要挣扎……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推荐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写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示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撺下来”表示出虎的气势。)

(“把腰胯一掀”表示虎的灵活。)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示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5.朗读指导。

通过指名读、评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和武松的勇敢无畏。

6.试着用自身的话简要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

指导提示:

(1)在读的基础上,理清打虎经过的三个层次(猛虎出现、猛虎进攻、打死猛虎)。

(2)语言要简练。

(3)用自身的话来表述,注意适当运用文中的精彩词句。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局部。

1.指读提问:第二局部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局部,考虑这一局部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示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示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4.这一局部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5.自由读第一局部,体会心理活动描写之妙。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感受了武松打虎过程之后,你想对武松说些什么呢?请以“武松,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说一两句话。

2.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穿越时空,来到了景阳冈,目睹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品味了作品语言的魅力,初步学习了评价一个人物。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回味武松打虎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好汉歌》再次响起)

的确,《水浒传》是一部不朽的宏篇巨著,108位好汉,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等待着你去阅读呢!

五、安排作业。

1.用自身的话把武松打虎过程讲给家长听。

2.阅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

六、板书设计。

老虎:扑、掀、剪

武松打虎 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武松:跳、闪、躲、抡、

打、揪、踢、摁

篇3:附:《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附:《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师:(配乐)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欣欣向荣.有景色壮丽的群山峻岭,有令人神往的江河湖海.多少作家、诗人用他们饱含激情的`笔来描绘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前段时间,我们在语文课上去了美丽的颐和园,游览了四川九寨沟神奇的五彩池.今天,我们还要到庐山去旅游,欣赏那儿的瀑布.三年级时,我们也学习了一篇有关瀑布的诗歌.那时,瀑布留给你什么印象?

作 者:袁雪菲 吕谦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教育 英文刊名:SICHUAN EDUC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二年级语文上册《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二年级语文上册《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弄懂诗句意思,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庐山风光录像片、计算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和近义词,养成准确使用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2.通过反复诵读积累,初步领悟诗歌的一般阅读方法

3.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4.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如何采访。

重点: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词和近义词,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难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法:引学法

学法:自学为主,练习交流

第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演示这部分“开心辞典”的片段。

(2)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用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可以同桌相互问答)

(5)共同小结积累同音词的使用和辨析方法。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像这样的同音词。(学生思考、交流,列出一组或几组这样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题目形式也可以有所变化)

(4)师生评议。

4.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溶化:固体溶解了,变成了液体。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品位: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

直捷:直截了当,有方便、快捷的意思。

直截:(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临写《船长》中的最后一段,提醒孩子:字写在每一行的中间,标点占一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说说题目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不懂的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3)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如果付出,便不期望回报”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湖水与堤岸、山岭与青草”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谈谈自己读过诗歌后的个人感受。

二、教学“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名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三、教学毛笔字部分

1.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形”、“剧”都是部首在右的左右结构的字。

2.书写注意点: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篇5:语文 -望庐山瀑布

语文 -望庐山瀑布

二、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ú   瀑pù   炉lú   紫zǐ   川chuān

三、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二年级语文上册《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语文《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瀑布古诗

望庐山瀑布改写

古诗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古诗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望庐山瀑布》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望庐山瀑布》语文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