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君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共含9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angbaol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 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 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
生再读。
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
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
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
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
生:怡然自乐。
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
生:其中往来种作。
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
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
生: 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 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 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
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师:(打断)正音“舍”。再来。
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
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
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
生:相闻的“闻”字吧!
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
生自由读该句。
师:有感觉了?好,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相”字,重点不在于闻,而在于相闻,可以互相听得到。
师:你读读看,把“相”字突显出来。
生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有感觉吗?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阡陌交通——预备起。
生齐读
师:相字还要稍稍地拖长一点。师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嗯,这是一种乱世当中难得的宁静啊!刚才她觉得渔人最惊叹的是这一点。再来。
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
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
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
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真不错。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
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师:落实到词上
生:皆。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抓住了一个“咸”字。
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
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
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还有?
生:我选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把桃源中的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渔人由战乱不断的社会来到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惊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生活幸福。
师:你的表达很有条理,能不能学一学刚才的方法,抓一抓字呢?
生:“黄发垂髫”说明老少都是很幸福的,“怡然自乐”说明他们的生活幸福,安适愉快。
师:刚才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一个“并”字,你能在他的启发下,有新的发现吗?
生:“并”字表现不仅指老人小孩。黄发垂髫表明老人和小孩过得很愉快,很享受。
师:他有灵感,他觉得“并”有东西在,但是还不能表达,慢慢想,有些同学都有新的发现了。
生:“并”又要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因为当时师战乱的时代,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小孩子很小就要去打仗,更不用说是大人了,但是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处处都是和谐的,小孩子和大人都不用去打仗,“并”字体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和谐,
师: “并”字说明都不用去打仗,“并”字是都的意思,原文中表示都的有好几个词,有“咸、皆、悉”,既然他们都是同意的,我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比如说“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换成“皆”呢?可以吗?试着读读看,可能秘密就藏在我们的朗读之中。有感觉吗?有点迷惑是吗?给大家一点点提示:
师出示甲骨文中的并字
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
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 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 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 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
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
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
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
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
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
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
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
师: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点别扭。
师:他感觉到别扭,其他同学有什么感觉吗?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觉得加进去之后有一种特别多余的感觉。
师:多在哪?
生:村中人对渔人说的话,有一种默认的感觉,因为渔人来到了世外桃源,见得肯定师村中的人。
师:而且你还会发现?
生:主人和宾客分的太远了,没有一种融洽的感觉了。
师:看来省略不仅是简洁,还有这样的妙处啊!一起来把原句读一读看。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师:叹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
生:“遂”“无”。
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 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 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王君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
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师:很好。看来蔡飞飞真的是有心人,平时她看书就喜欢思考,知识面也广,我们应该学习她认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下面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师放录音,学生看课文。)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
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师:很好。看来蔡飞飞真的是有心人,平时她看书就喜欢思考,知识面也广,我们应该学习她认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下面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师放录音,学生看课文。)
(听完录音后。)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认真地朗读。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
(生读完。)
师: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的,还有没有字不懂读啊?
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读。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第一个读“huò”。第二个读“yǎn”,第三个读“yì”
师:对了。请坐下。昨晚老师已叫大家预习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
生齐说:做了。
师:很好。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文几句话,请几位同学来翻译。(抽了几个成绩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学生)好,卢国豪,你来,请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来。
生:其中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的男男女女,穿着都像外人。
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点?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有没有同学有异议?
另一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个朝代不同的人。(生纷纷赞许)
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课本的注解是错误的,在这里李小娜同学有认真思考,大家可要学习小娜的认真学习的态度。接下来请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谁来译?
生几个人举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师:好,译得很流利,请坐下。看来大家对文章的翻译应该了解得很透了,学习态度都很认真,效果较好。那接下来看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打出幻灯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由学生阅读全文3分钟,3分钟后由学生作答。)
一生说: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优美。
师:很好,请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读完后。)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学举手。(稍等片刻,有1生举手)好,许智宇你来给大家试范。
(该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师:刚才许智宇读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出了诗人陶醉其中,赞叹讶异不已的味道。
师:卢咏芬对许智宇的朗读评点怎么样?
(生齐声说很好。)
师:那我们大家齐来一次。
(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举手人数有十多个。)
一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这里写什么美?
生:景美。
师:这里的景跟前面写的景有何不同?
(生思考后答不出。)
师提示:好,你先请坐,此处写到了人没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写自然的景色美,这里写人在这里生活创造了景物美。
师:哦,发现了区别。既然有人在此劳作,此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师:很好,大家齐来读应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美读出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由生齐读第二段。)
师: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在哪?
生齐答: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一段,能否找出来?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认真地朗读。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
(生读完)
师: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的,还有没有字不懂读啊?
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读。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第一个读“huò”。第二个读“yǎn”,第三个读“yì”
师:对了。请坐下。昨晚老师已叫大家预习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
生齐说:做了。
师:很好。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文几句话,请几位同学来翻译。(抽了几个成绩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学生)好,卢国豪,你来,请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来。
生:其中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的男男女女,穿着都像外人。
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点?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有没有同学有异议?
另一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个朝代不同的人。(生纷纷赞许)
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课本的注解是错误的,在这里李小娜同学有认真思考,大家可要学习小娜的认真学习的态度。接下来请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谁来译?
生几个人举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师:好,译得很流利,请坐下。看来大家对文章的翻译应该了解得很透了,学习态度都很认真,效果较好。那接下来看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打出幻灯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由学生阅读全文3分钟,3分钟后由学生作答。)
一生说: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优美。
师:很好,请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读完后)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学举手。(稍等片刻,有1生举手)好,许智宇你来给大家试范。
(该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师:刚才许智宇读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出了诗人陶醉其中,赞叹讶异不已的味道。
师:卢咏芬对许智宇的朗读评点怎么样?
(生齐声说很好。)
师:那我们大家齐来一次。(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生举手人数有十多个)
一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这里写什么美?
生:景美。
师:这里的景跟前面写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师提示:好,你先请坐,此处写到了人没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写自然的景色美,这里写人在这里生活创造了景物美。
师:哦,发现了区别。既然有人在此劳作,此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师:很好,大家齐来读应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美读出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齐读第二段)
师: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在哪?
生齐答: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一段,能否找出来?
(生多个人举手。)
师:好,黄贵发,你来。
生:体现在第三段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要”读音是——
生齐答:yāo
师:对了,作邀请讲,所以不读第四声,王贵发你要注意这个注音,请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处应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师:有没有更好的词概括?
台下有一生小声答:人美。
师:人美好,还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点吧。
师:(老师打出幻灯片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无人作答。
师提示:刚才我们在介绍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时,大家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
生: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
师:那文章第三段有没有提到桃源人是为什么举家搬迁到这里来呢?
生齐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师:那也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处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没有战争
师:用战争好还是战乱好?
一生答:战乱好,因为“战乱”指人们因社会动荡而无法安居乐业。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指导:等待久了,要重读,语速要急切,要读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朗读指导:我们读的是诗歌,怎样才能称其为歌?有节奏,有韵律,容易唱,容易读。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和乐歌唱,近体诗虽然在音律上没有古体诗要求那么严格,但仍然讲究节奏和韵律,闻一多先生就曾主张,现代诗应具有三美,其中一美就是音乐的美。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音乐之美来呢?抑扬顿挫,注意断句,读出节奏;气韵流畅,注意韵脚,读出韵律。
指导后朗读,再谈听到了什么。套用格式,雨说:板书:雨说(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师:你听到雨说了些什么?
生情境描述:1、雨说,我站在云端望着干旱的大地,像一张年老的长满了皱纹的脸,到处是枯草连天,到处是山寒水瘦,小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鱼儿快要窒息了,牧场里的草都枯死了,牛儿都饿得哞哞叫了。我心急如焚啊,我多想快快降临大地!
师:是啊。“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真是让人久等了啊!真是“群情尽望春”“大旱之望云霓”啊。
幻灯2: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重音轻读,读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静谧之美),
而且/温声细语地(轻柔温和)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读出那种无边、博大的感觉,可加手势辅助语气的表达)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读出甜美、亲切的感觉)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加手势辅助语气的表达)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用童声读,读出春雨的调皮、可人)
朗诵指导:哪一个字读得特别好?轻,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诉之于恰切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情感表达出来。
师:你听到雨说了些什么?
生情景描述:雨说:我带着爱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千丝万缕,把天地连在了一起。我小心翼翼地来到这个世界上,轻轻的,悄悄的,我生怕惊醒了孩子们的美梦,我多想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呀。雨说:当我到来的时候,你们可别躲着我呀,不要撑起你的雨伞,关上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我多想和你们在一起啊!
幻灯3: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传达出春雨的热情)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的洗礼”表达出对春天的美好的向往之情)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来/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改为祈使句:请扬起你的脸来让我亲一亲;请眼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祈使句有命令的语气,显得生硬,而反问句能体现出问得主动与热情,语调要上扬)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天街小雨润好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朗读指导:要读出春雨过后,春回大地的美好感。要通过朗读把抽象的文字在脑海中变成可视的形象,入情入境是朗读的上乘境界。在脑海中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
★ 游子吟课堂实录
★ 一剪梅课堂实录
★ 离骚 课堂实录
★ 《日记》课堂实录
★ 课堂实录劝学
★ 《桃花源记》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