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共含5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蔚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却立 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 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 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 《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却立 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 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 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 《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王羲之——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板书:王羲之)
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板书:兰亭)
兰亭集——诗集名称。(板书:集)
《兰亭集序》——文章名,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板书:序)
1656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遂成千古绝唱。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
(生笑)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3、4两段。在此之前,我想看看大家自读前两段的收获。文章前两段,同学们已经通过自读基本理解了,说说看,都写了些什么?
生1:前两段主要记述了兰亭集会的一些情况,主要是交代了这些诗的由来。
师:说得好。那么,你觉得前两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
生1:畅。
师:“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畅”,有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是“乐”。
师:“信可乐也”的“乐”。同学们赞同哪一个?
生(齐):乐!
师:我也赞同“乐”。不过,细看一下“畅”,“舒畅”,是不是也包含“乐”的意思啊?
生(齐):是。(板书:乐)
师:那么,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带着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诵读课文。
我这里准备了很好听的一支琵琶曲,来作诵读的背景。(播放课件音乐)
老师大声读,同学们跟着一同轻声和,来品咂文本韵味,好不好?(师范读)对古诗文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齐):“痛”。(板书:痛)
师:是什么“痛”?下面,分组讨论。
(生分组研讨)
生3: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记下来:“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生4:作者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他感到很痛苦。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生4摇头)哪位同学为我们解惑?
生5:生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走到尽头,也就是死亡。
师:很准确。
师:这一句还有一个关联词语——“况”,“况”是承接前面哪一个关联词的?这两个关联词带起的两句话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6:“况”是承接前面的“犹”的。这两句话构成了递进关系。“犹”,“尚且”,这是一层“痛”: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况”,“何况”,这是更进一层的“痛”:生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死亡无可避免,我们自己无法控制。(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回答的最好评价。
师:这一段的第二句,有两个“或”字,怎么讲?
生7:“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师:“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生7:这里说的是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谈论人生感悟,有的人则是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师:能吃透课文注解来回答,很好!这两种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在此时,在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齐答)痛!
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人生----短)
生(齐):人生苦短!(板书:苦)
师:下面,来读一读第三段,体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请读出作者的情感波动,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
(生8朗读第三段)
师:“岂不痛哉!”这一句你再读一遍。
(生8读)
师:“痛”,此处强调,但音调不宜高亢,应低沉。(师范读)同学们比较一下,再读。(生8读)齐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齐读)
师: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生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种思绪,同一种感叹,同一种音调,同一种哀伤。(投影)
下面,同学们分三组齐读投影上的补充诗文,体会体会千古一痛。
(生分组齐读)
师:刚刚我们比较过的,读这些哀伤的文字,音调不宜高亢,语速不妨放慢。第三组刚才读得最为动情,第一组次之。
师: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
请一位同学读第四段,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生12朗读第四段)
师:读得不错,重音、语速都比较准。王羲之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能不能用原文回答?
生13:王羲之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固知”(重读)“本来就知道”——语气如何?
生13:很强烈,很自信。表明王羲之对死生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醒的。
师:说得好!(板书:清醒)“一死生”“齐彭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14:意思是死和活是一回事,活了800岁的彭祖和短命鬼也没什么区别。
生15:把生和死、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表明当时的人很悲观。
师:这两位同学理解得很好。“一”本来是数词,“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把……视作一样”,“把……等同起来”。这表明当时的那些士大夫们思想是悲观的,崇尚的是老庄的虚无主义。
王羲之在这里是和那些名士划清了界限的。有不少的评论家就此评价,说王羲之在这里痛斥了那些名士,批判了他们的思想。你们怎么看?
生15:我认为王羲之批判了那些人。
生16:我也觉得王羲之对那些名士是斥责的,他和他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生17:我觉得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是很不错的,王羲之对那些名士不应该是批判。
师:“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你谈得很有点深度了。我们知道,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在教导我们,要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可怕。
刚才几位同学讲的都有道理。王羲之和那些名士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对他们是不是就是痛斥就是批判呢?
(同学们意见不一,争论)
师:大家的`争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王羲之当时的矛盾。从发给大家的学案上,同乡们应该了解到,王羲之也受到了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的,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魏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谢灵运、嵇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还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潘岳等等,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比如众多的玄谈家;有的人纵酒佯狂,有的人吃药忘忧,“放浪形骸之外”,比如刘伶。如此看来,尽管名士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今天很难赞同,但在那样的年代,作为有着一定话语权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们,能不助纣为虐、能不为非作歹,已经不错了。因此,王羲之对他们是委婉规劝:不要崇尚虚无了,不要虚度人生了,要积极有为。(板书:委婉规劝积极有为)
那么,王羲之为什么会和那些名士不一样呢?
生18:王羲之虽然受到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但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却中规中矩。
师:聪明——把学案上的东西用上了,但也有些偷懒—— 一字未改。(生笑)
生19:他应该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王羲之应该也是这样的。
师:是不是应该给他点掌声啊?(掌声)说得很好。结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老师想再补充一点。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学案中关于作者的第一句话?(生翻看学案)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生(齐读):王羲之生活在他的家族十分鼎盛的东晋时代,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人才。
师:文学评论,讲究一个“知人论世”。对王羲之的解读还须联系他的身世影响:作为东晋时代十分鼎盛的琅邪王氏家族(东晋初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最出色的才子,王羲之幼年失父,他的身上既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想施展个人抱负的愿望,也有振兴家族的责任。这些,应该说对王羲之积极有为的思想也是有一定推动力的。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王羲之的主张是什么啊?
生(齐):积极有为。
师:那么,他的主张具体到行动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友情提示——结合第四段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20: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是积极有为的表现。
生21:作者把当时在兰亭集会时写的那些诗文辑录起来,给这个集子写序,就是积极有为。
师:对!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传下去,与任其随风而逝、任其湮没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是不一样的——因此,作者化短暂为永恒,体现了他积极有为的主张。
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沉的伤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清醒与执着。(板书:执着)后人评论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说他是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心”是有道理的。(投影)
师:下面,齐读第四段,再次体味这种深沉的伤感,体味这种清醒与执着。
(生齐读第四段)
师:前面,我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痛”字在品读,在体悟。我想问问,对于“痛”,大家通常的反应是什么?
生(齐):怕!
师:“痛”美不美?
生(齐):不美!
师:可是,看看王羲之,看看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痛”的历史,我们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老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师:同学们说说,这个“痛”美在何处?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哀痛者”,比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等,写一句话。
(生思考、拟写,师巡视,点请学生发言)
生22:人生苦短,王羲之把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写下来,很美。
生23: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哀民生之多艰”,他很痛苦,但也很美。(热烈掌声)
生24:鲁迅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麻木,非常痛苦,于是就写文章,坚持战斗。
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最为清醒最为执着也最为痛苦的一群人。因为最清醒,所以最痛苦;因为最执着,所以最痛苦。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因为时间关系,发言先告一段落。如果有兴趣,请你以“痛之美”或者“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生死观”为题,将你前面所写的一句话,扩展成一篇随笔。可发至我的邮箱:dzh_019t@luohuedu.net。老师也写了一篇随笔《名士、名篇及其它》,等会儿发给大家,与大家交流。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展现出士大夫精神理想和人生情怀的时代。有一个说法,就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中国文化史最优美的两段。魏晋以后,历代高人逸士,都是魏晋名士的“粉丝”:苏轼生平写了上百首《和陶(潜)诗》,曹雪芹,字“梦阮”,朋辈亦将其比作阮籍。为什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尽管痛苦着,但也美丽着——痛并美丽着。
下面,让我们把全文再快速默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痛与美。
(生默读)
师:品读完了《兰亭集序》全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体会、不少感悟。
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美。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不人云亦云,不自甘堕落,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缩短与哲人、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下课!
附:随笔《名士、名篇及其他》
名士、名篇及其他
代正洪
站在书房的窗前,细数远远近近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了,只剩下昏黄的街灯,冷冷地看着这个白天喧闹不已此刻却如同散场后的戏院一样落寞的世界。
冷寂。
这两天正琢磨到青岛讲课的东西,此时,自然就想起了王羲之,想起了《兰亭集序》,想起了那些魏晋名士。
名篇就是名篇。每多读一遍《兰亭集序》,心里就觉得多了一点什么东西。
人生如戏,人生如灯。戏开场了,戏落幕了;灯亮了,灯灭了。最可悲的是,戏落幕时,你不知道你是在戏中还是在戏外,你是重要角色还是路人甲匪兵乙,除了你,是否还有别的观众;灯熄灭时,你不知道除了你,是否还曾照亮别人的天空。
感谢兰亭。它让我对死生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理解。
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用几年的思索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用写作完成了自我救赎、自我突围。而好些人,甚至一些颇为丰满的人,都没能突围出来——一长串名单:海子,三毛,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杰克·伦敦……
王羲之应该算是突围出来了的人。
参加游宴雅会,他能在别人都“乐”时想到“乐”后的“痛”“乐”后的“悲”;同样是感叹人生苦短,别人是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他却显示出远超同侪的清醒与执著,思想何等深邃!
从容地活,坦荡地活。有人到王家相女婿,别人都在竞相表现,他却“袒腹东床”,气度连他后来的老丈人都为之惊叹!
甚至连他的宠物都与众不同——王羲之最喜欢鹅,很多人不理解,说鹅这么一个大动物,为什么王羲之会喜欢它?有一个说法是王羲之看到鹅走路的样子,就由此模仿了运笔的笔法,我觉得这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记得丰子恺先生在其散文《白鹅》里提到过:动物的头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傲的性格的表示。这样看来,王羲之喜欢鹅,最有可能是因为鹅最能体现出来一种高傲与自由的魅力。
再想想那些魏晋名士,有多少是突围出来的人呢?
阮籍穷途而哭:世界那么大,而我竟无路可走!——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刘伶抬棺狂饮,裸体而居。人笑其荒唐,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他竟把这个世界看得如此之空,却又如此之真!
为一杯酒放弃身后名,那是迷糊还是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那是风流还是坦荡?
他们突围出来了吗?法国的加缪造了一个词:“局外人。”他们是“局外人”吗?我们不知道。
或许,活得越真,便痛得越深?
泪涌。
汪国真在《旅行》中写道:“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风景。王羲之是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尽管身处乱世,尽管抱负难施,尽管困惑重重,他仍然清醒地看着,执着地走着。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一定读过《兰亭集序》,但也是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不抛弃,不放弃,感动了荧屏前无数的观众。
站在历史的星空之下,胡乱地想,也挺有意思的:
《兰亭集序》在王羲之后人的手中,将近3从不示人,被李世民这个大皇帝耍小无赖手段给弄到手,从此天下人有缘得观,这对于《兰亭集序》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尽管都姓李,都是皇帝,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不是玩物丧志的李煜,他为什么也那么喜欢《兰亭集序》?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为什么没有遵循父皇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陪葬在昭陵?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所有人——当然包括我们,都喜欢《兰亭集序》,真的好喜欢。
未来会怎样呢?未来的人们会和我们一样喜欢它吗?会萌生和我们一样的感悟吗?《兰亭集序》的真迹会从它可能的埋藏地——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里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吗?我们还是不知道。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但能想到这些,便是已经有了一个梦想,有了一份信念,有了一份执着,便可以称得上是富有了。
不禁又想起了《太平御览》里对王羲之的描述:“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如朝霞般让整个朝堂都亮起来的风度,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心摇,神驰。
师:上课!
生(众):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课前我们已经布置预习课文了,我们就直接进入文本吧。今天我们上的是《兰亭集序》(板书题目)。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想知道,“序”在这儿是怎么来解读的。“序”我们学过没有?
生(众):学过。
师:那我们谁能说说看,我们过去学的“序“是什么?说一说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序”的知识。
生(王斌):“序”大概说的是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所加的一个“序”,交代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什么东西。
师:现在有没有这么用的?
生(王斌):现在也有这么用的,比如说前面要写一些……(学生有些答不出来,师提示:交代这本书的写作缘由或主要内容的。)我们学过哪些序?
生(周哲):《送东阳马生序》
师:(拿学生自制的桌牌看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姓名)你这个字我看起来真费周折。(生笑)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和这个“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那个是记事的,这个是书序。
师:噢,那个是记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赠序。
师:好,请坐。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是赠序呢,还是书序呢,还是既不是赠序,也不是书序呢?
生:……
师:课前读过吗?
师:那他跟我们学的书序一样吗?
生(周哲):不一样。
师:那他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
师:没想过没关系,那我们一起听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
(播放《兰亭集序》音视频材料。)
师:我想请大家带着我刚才的问题——它是不是书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带着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自己朗读一遍。读出声音。
(师视学生阅读情况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感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像我们所熟悉的书序吗?
生(王斌):我觉得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不像我们平常所写的书序。王羲之不只对《兰亭集》中的内容做了简述,还对这次会稽山“修禊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内容更加深一些。
师:你的这个回答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信息量很大。虽然没有用我们老师平时讲的术语,其实这个就是我想问的。除了文体,在内容表达方面,在写作的方式上,你的回答已经兼顾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同学们觉得王斌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判断有没有问题?你们觉得这篇《序》像不像一般的“书序”?
生(王斌):不大像。
师:不大像,既像又不像,一般的书序是介绍这部书的成因,这个“序”不仅对《兰亭集》怎么来的做了“叙”(板书:叙),除了这,还写了他的思想感情。(板书:情)那下面就转入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除了叙事,抒情,这篇序文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达方式?
生(刘高源):这篇序当中他叙事的时候写了景,将作者的感情写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师:噢,还写了景。同学们赞成不赞成?(生:赞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写景的句子?(师板书:景 情)
生(刘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这是不是写景,同学们?
生(刘高源):是。
师:如果我们想在写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样的句子?(引导)就你读的这个句子,我如果让你找两句,让你把整篇当中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景象的句子的话,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请坐。
生:(找句子)
师: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如果老师要板书一下,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气氛的句子的话,我们应该找出怎样句子?
生(郭映彤):我觉得应该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一下,你在发言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我觉得”,我希望同学们在发言的时候,都要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我觉得”,它体现了你的自信。好,你坐下,其它同学?赞成的,不赞成的?我刚才讲了,我要求的就是如果要找两个短句的话,要怎么找?
生(张鸿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噢,你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
生(徐皓东):我觉得应该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几句了?
生(徐皓东):信可乐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刘高源):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师:你现在已经几句了?
生(刘高源):四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还有。
生(黄译加):我认为应该是“素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好,我想请刚才发言的同学讲一下你选这几句的理由。你先来。
生(黄译加):因为我觉得他们当时坐在兰亭上,那里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
师:那时就那样的环境,那现在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见得到见不到?见不到了。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我们也到类似这样一个景观的地方去,想找到这样一个景观,如果找不到,我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黄译加):应该是失望吧。
师:找到了呢?
生(黄译加):找到了就开心。
师:找到了就开心,也就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询问第一生)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徐皓东):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师打断)
师: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我觉得这句就是写他们到了兰亭以后,他们通过这些东西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就是他们通过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
师:他们这次的聚会是一件很开心、很温暖的事。请坐。这边这位同学,你说。
生(郭映彤):我觉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它是对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师:你觉得是这句,你为什么觉得是这句,它仅仅是写实吗?
生(郭映彤):还有一点表达了个人的心情感。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很赞同他选的这个句子。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笔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意见。
生(郭映彤):我觉得他前面写景象,他写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儿。
师:后面什么事儿?
生(郭映彤):他们一起去集会、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这件事儿。然后由这件事引发他下面那些议论,然后……
师:还有议论,什么议论?
生:……
师:有没有议论,同学们?
生:有。
师:有。(板书:议)
生(郭映彤):就是他议论一些人生的态度。
师:如果让你选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你选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你觉得是这句吗?确认吗?
生:……
师:没关系,我们一个个来。我们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我是顺着这个同学的思路来的,这个问题我们留着,如果我们确认了它有议论,那么就要确定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应该是哪个句子。我们现在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来。这个景致如果要我们概括的话,我们要选哪什么句子?我们把刚才发表的意见集合起来,我们在一起对话,要形成一个共识的话,我们四位同学的发言,我们觉得哪个可成为一个共识,当然,我刚才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们赞成不赞成我的态度?
生(众):赞成。
师:为什么赞成?因为我是老师?
生(众):(笑)
师:是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赞成这个,你们就赞成这个?
生(众):不是的。
师:那你们为什么也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们赞成不赞成?
生:……
师:不敢说。其实这里就牵扯一个写作技法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往往就喜欢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挚的感情抒发出来呢?不一定。其实我们的感情是通过文字,通过言语,通过,杜甫的诗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优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众):不是的。
师:不是的,因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在这儿。(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刚才同学讲了,它(文章)是叙事,叙了件什么事?
生(众):修禊事。
师: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众):做禊事。
师:可以这么说,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句子,就是很简单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会?
生(众):会稽山的兰亭。
师:那是哪个句子?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那如果要选择,是这句,还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看标题。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所以我们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题,同时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题的,也是我们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古文。古文讲究入题,扣题,这是与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的一个区别。好,那么,聚会的心情我们已经知道了,(示意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本来是怎么样啊,很高兴的一件事对不对?
生(众):是。
师:但整个文章读下来是不是很高兴呢?
生(众):不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这其实就涉及到我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他议论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应该是哪个句子?
生:……
师:没关系,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是我放录音,还是自己读?
生:自己读。
师:好,大家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有没有找到?
生(徐皓东):我觉得是第三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最精确的句子,你选哪一句?你自己再读一遍。(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抓“关键词”或“中心句”。如果要找关键词、中心句的话,在你读的这么多当中,你选哪个?或者大家替他选择。
生(徐皓东):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请坐。
生(梁媛媛):我感觉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吗,这段前面是分着写的,后面是总写。
师:你从行文的结构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总结句。请坐。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第四段“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他从前面不高兴了,到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有些悲伤的意思,但是他没有一直悲伤下去,因为悲伤到一个点上,痛定思痛,会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这个地方,他思考出一个……他可能拐到一个死胡同里,他只能把这次写的诗记录下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会“悟”出一点,他说“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怀”,也就是说,他和古人一样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后人看一看他们怎么想的,然后“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看邢乃中同学真厉害,滔滔不绝。三个同学的意见,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最准确的,你们选谁的?
生:……
师:有点难度,没关系。在这里我想说,刚才邢乃中同学教给了我们一种阅读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实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老师一定会反复强凋过,是什么方法?
生(孙铭):带着问题去读。
师:邢乃中同学,你是带着问题去读的吗?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方法,你想给同学什么阅读启示?
生(邢乃中):从文章大意开始,然后顺清脉络,联系上下文。
师:很好,你的阅读敏感性很强。整体把握,寻找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你觉得他的议论最终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觉得虽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时不我待之类(的问题),但是他到后来,他想通了,虽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来,让后人一块去想。
师:就是让后人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样。
师:他前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觉得他读文章时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他觉得他前人也会有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
师:好,请坐。我们到现在好像还不能形成一种共识,那我想问同学们,邢乃宗同学给我们的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应该不应该掌握?
生(众):应该。
师:那我们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有同学举手。师:不要急,把课文读一遍之后再来谈)
师:刚才我看两位同学讨论的很热烈,你们谁做代表?
生(王斌):我认为老师的问题依我来看,应该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觉得这一段真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为在这段中表达了作者否认“把生与死看作同等,把长寿和短寿等同”的观念,特别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达的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他自己什么观点?
生(王斌):并不是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是一样。是有差异的。
师:就是说同样的生,同样的死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徐皓东):我是从第四段与上段末尾来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后面是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让后人看。就是说,一个是古人,现代、后人,一个顺叙的结构,里面有他的观点。
师:哪个是他的观点?
生(徐皓东):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其实,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暗示。看教材后面作业的第三题,我要给大家提醒的是我们在阅读教材时,要关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关注注释;第三个,这些练习题也是我们阅读时要关注的,这些练习题往往提供给我们的是难点与重点。明白吗?
生(众):明白。
师:那我们来看,就整个行文而言,(示意板书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众):不是。
师:有什么变化?
生(刘高源):开始时作者看到兰亭周围美丽的景色,感到非常快乐,后来由于快乐到了极点,就产生了一点悲伤,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然后再后来,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师:看透了什么?
生(刘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可以不必那么困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去,让后人继续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乐就可以。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学说的那个我阅读的时候还真没有想到,他说“看透了”(边说,边板书“喜、悲、透”),我还没有看透,说明这个同学比我厉害。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思想情感是否这样发生变化的?
生(众):是。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那么多文人骚客、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相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然后这些诗形成了一个集子,很开心的事。那为什么很开心的事情为什么突然转入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还有我们同学说的“看透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开心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很悲伤了呢?
生:……
师:(有同学犹豫要不要发言,师提示)抓着话筒。要养成这个习惯(主动发言)啊,我建议同学们,机会是自己抢来的,机会是均等的,我发现我们同学有一个习惯不好——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显得自己姿态高,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好,你来说。
生(徐皓东):我的想法是,当作者在赋诗时感到很快乐,他不想错过,所以想把时光保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就想到生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就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些悲伤。
师:(疑惑的表情)后面这位同学。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乐趣,我们就要即时享乐,这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觞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乐极会生悲,所以,他在非常快乐的时候就想人生何其短,为什么不把快乐都享尽,然后就从这儿开始悲伤,然后就“仰观宇宙之在,俯察品类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赋》里面“长江东流水”之类……
师:你谈到《赤壁赋》,你为什么想到《赤壁赋》?
生(邢乃中):因为《赤壁赋》里面那个也是“与客曰……客曰……”(学生记不清《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赤壁赋》大家学过吗?
生(众):学过。
师:那他里面的行文变化与本文一样吗?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师:对,有些相似。我觉得邢乃中同学真了不得,她不仅明白从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她其实又教了我们一招,我们在阅读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就丰厚了。古人不是说:把书读厚,然后再把它——
生(众):读薄。
师: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没有说完。
师: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这儿想到了人生短暂的悲苦,从人生短暂的悲苦又联想到自己,“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暂,那他文章的“章生”不会短暂,那他即使……(此处不太会表达)
师: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来表达,就你后面要表达的这个,其实叫“心乖于内,口拙于外”,就是说,内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达,我替你表达一下好不好?就是说,他其实就是这种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伤……,其实这里有的,你先前已经谈了,我其实也想问这么个问题的,我们读一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问的问题是——那个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个同样的问题。
师:同样的什么问题?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师:对,也就是“死生亦大矣”。还有后面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这个“昔“是前面的古人,还是我们这帮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师:是前面的人,还是王羲之他们这帮人,还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师: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还有“后人感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他这个逻辑关系是一环一环相当严密的,尽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我再说两句,(轻松幽默了一下)平时上课抓不着话筒。
师:(笑)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一开始的悲,到后来的伤悲又有点乐,其实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觉得人生短暂又有什么呢,思想流传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不像我们一样活在物质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如是精神是不灭的话,那人的灵魂可以跟精神一样永远流传下去,那就没有什么人生短暂不短暂的事情了。
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我觉得你今天的发言,质量高,频率也高。我们给她一点鼓励。
生:(掌声)
师:其实邢乃宗同学提到的《赤壁赋》的作者还有一首词也是这样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一起读一下?
生:(找书)
师:没学过?那我们看发的讲义《滕王阁序》,用我们刚才读《兰亭集序》的方法来读它,没有注释,大家放声读,读完后我们体味一下它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方法上与《兰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今天不谈不同之处,只谈共通之处。好,大家放声去读。
师:(了解阅读情况后)其实,这个情况下我们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去读,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人们要用这种方法先整体感知,然后带着我给你的问题“这篇文章与《兰亭集序》有没有相通之处”去读,至于词语理解不理解没有问题。
生:(继续读)
师:有没有读好?
生(王静):我认为相同之处是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议论。
师:也是写景、议论、抒情。那它表达的感情变化一样不一样?
生(王静):一样,都是兴尽悲来。
师:好。我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将进酒》,其实这一类的作品,他的脉络、思路、情感变化基本是一样的,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们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种安全感——他们动不动就被贬了,动不动就被发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他们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们以后再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试时我们担心不担心?
生(众):不担心。
师:好下课。
生(众):老师再见。
师:谢谢同学们,再见!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
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师:对,我们掌握了一个字的读音还要善于从偏旁上区别他们的意义,(老师板书滥字)问滥觞的觞应该是哪个字?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师:用“论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很准确的。请大家看我们教材封面和插图
学生在惊叹,
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这篇文章大家读来节奏感强,骈散并用,大家注意到一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很有生命力没有?
学生开始寻找文中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就很熟悉的词语:暮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蕙风和畅,仰观,俯察,宇宙,品类,放浪形骸,感慨,陈迹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 《兰亭集序》
★ 兰亭集序说课稿
★ 兰亭集序翻译
★ 兰亭集序总结
★ 兰亭集序原文
★ 兰亭集序教案
★ 兰亭集序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