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一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mj120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
③是( ) ④求(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
⑵做动词用的:(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 、编写提纲、写读后感。
二、填空:《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形容才学出众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古通今
3、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五、词语解释:
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把人带到了美妙的境地。
六、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观书有感》
一、填字:
lian 锻(炼) 精(练) (连)接
简(练) (炼)钢
ji 立(即)(即)使 (既)然
(及)时 奋笔(疾)书
li (历)史 日(历) 鼓(励)
(厉)害 激(励) 再接再(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
3、本课每一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
4、“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
四、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地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0.《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三、解释: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振:震荡。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 樾:树阴。意欲:心想。“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着的蝉,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字词:形近字:锦 棉 绵
二、课文: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是著名作家孙友田。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2.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是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亲近自然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健康成长。
3、课题的含义是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4、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A,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这段话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同时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
三、拓展练习:
1、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沃野千里
2、仿写诗句: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鸟说):(飞翔吧),(飞向辽阔的天空),(展示少年的才华)!
(沃野说):(耕耘吧),(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甜蜜的果实)!
3、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字词:
同音字:察 查 ;
形近字:纺 放 防 仿 ;
多音字:中 恶 着 背 载。
二、课文: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赞扬了法布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精神。《昆虫记》是他的代表作。
3、之所以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是因为这个题目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只有执著地追求,才能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 香喷喷、水灵灵、白花花、湿漉漉
鼓鼓囊囊:勤勤恳恳、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风风雨雨
鸟栖虫居:龙吟虎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龙飞凤舞
2、颁奖词:法布尔,一个从小就迷恋昆虫的人,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执着追求的精神引领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写就一部宏伟诗篇《昆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