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zurebleu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共含7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zureble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

篇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7例, 以HRV的标准范围分为正常组(152例)与非正常组(245例), 并对部分异常组患者进行美托洛尔治疗, 设为观察组(127例);剩余非正常组患者为异常组(118例)。正常组与异常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另行美托洛尔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24 h的动态心电图及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异常组患者SDNN、SDNNI、rMSSD、PNN50、HRVI的值均显著的低于正常组, 而观察组与异常组相比则有所回升(P<0.05)。结论 HRV能够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发生率以及急速颈动脉硬化, 诱发心脑血管事件;而美托洛尔则能有效的改善HRV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率变异性;美托洛尔;动态心电图

原发性高血压由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1]。本文就心率变异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12月~12月本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97例, 男212例, 女185例,平均年龄(58.4±6.5)岁, 最大年龄76岁, 最小43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符合WHO诊断标准, 并且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其中117例为原发性高血压Ⅰ期, 252例为原发性高血压Ⅱ期, 28例为原发性高血压Ⅲ期。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 以HRV的标准范围(141±39)ms, 将397例患者分为正常组(152例)及非正常组(245例), 并对部分非正常组患者进行美托洛尔治疗, 设为观察组(127例), 剩余患者称为异常组(118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HRV分析 采用同步全信息动态心电系统,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 并有计算机自动计算24 h患者的SDNN。受检者均需要佩戴Holter 24 h, 并在检查前1 d, 禁止服用影响心率变异性的降压药物以及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食物, 并保持心情的平静, 避免激烈的运动。

1. 2. 2 动态血压检测 采用美国GE-MAC-PC型三通道动态心电图仪, 并设置相应的昼夜时间(昼:7:00~22:00、夜:22:00~7:00), 测量间隔为昼时间段30 min;夜时间段60 min;由仪器自动记录数据, 内容包括患者的.脉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DP)。

1. 2. 3 药物干预及疗效观察 给予三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 ①正常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等;②异常组:ACEI、CCB、ARB以及利尿剂;③观察组:在异常组的基础上, 另行添加酒石酸美托洛尔普通片, 25 mg/片。观察药物的干预作用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 对比患者的SDNN、SDNNI、rMSSD、PNN50、HRVI。①SDNN:24 h R-R间距标准差;②SDNNI:24 h连续5 min一段正常R-R间距标准差的平均数;③rMSSD:24 h连续正常R-R间距差值均方的平方根;④PNN50:计算差值>50 ms的正常R-R间距在24 h R-R间距数中所占的百分比;⑤HRVI:24 h内正常R-R间距总数除以占比例最大R-R间距个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三组患者的常规用药比较 正常组采用ACEI、ARB、CCB及利尿剂等治疗;异常组采用ACEI、CCB、ARB以及利尿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在异常组的基础上加酒石酸美托洛尔普通片治疗, 25 mg/片。三组患者的常规用药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能够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发生率及加速颈动脉硬化。

2. 2 三组患者的HRV结果对比 异常组患者的SDNN、SDNNI、rMSSD、PNN50、HRVI的值均显著的低于正常组(P<0.05);而观察组SDNN、SDNNI、rMSSD、PNN50、HRVI的值与异常组相比有所回升(P<0.05)。见表1。

三、讨论

心率变异性(HRV)能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 而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 因此, 通过HRV可以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不同的HRV可能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波动、激烈运动、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影响心率变异性的降压药物等, 均可导致HRV的变化。根据HRV的变化亦能够评价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而HRV的评价指标, 目前以SDNN自主计算的R-R间期的标准差为主[2]。

在现代医学中, 对于可发现确切致病原因的高血压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 反之则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引起, 属于不断发展的心血管综合征, 原发性高血压也是导致血管和心脏病变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量患者因晨峰的频发而导致病情的加剧, 进而引发加速颈动脉硬化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 而晨峰亦与SDNN的降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 通过对患者SDNN的检测, 能够有效的预示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 进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3]。

本文根据患者的HRV情况将非正常组分为两组进行不同的治疗, 以分析HRV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以及美托洛尔的临床治疗效果。由三组患者的常规用药情况可知, HRV能够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发生率及加速颈动脉硬化。

结果显示:HRV是诱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 心率异常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更大;而通过美托洛尔的治疗后,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率异常, 降低HRV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 美托洛尔能够有效的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异常, 进而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

篇2:心率变异Logistic判别方程临床应用

心率变异Logistic判别方程临床应用

目的.在心率变异(HRV)判断中应用Logistic判别方程并与单项指标方法对比.方法综合利用HRV时域法SDNN、SDANN、SDNN Index指标和年龄、平均心率的Logistic判别方程诊断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并与单项指标判断结果对比.结果Logistic方程判别结果阳性率50%,显著高于单项指标法(P<0.001).结论Logistic判别方程综合利用多项指标优于单项指标法,便于HRV在临床应用.

作 者:唐海沁 梁群 沈干 朱薇波 朱怀玺 张良洁 张建平高晓贤 王和平齐治平龚仁泰  作者单位:唐海沁,朱怀玺,张建平(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梁群,朱薇波(安徽省立医院)

沈干(安徽省委机关医院)

张良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高晓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王和平(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齐治平(巢湖地区人民医院)

龚仁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刊 名:临床中老年保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HEALTHCARE 年,卷(期): 4(4) 分类号: 关键词:心率变异   Logistic模型   心肌梗死  

篇3: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探讨

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高血压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临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辅以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高血压总有效率治疗组94%明显高于对照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基本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之外,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1]。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进行转变,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应激因素、心理因素与不良行为对其发病的影响已为现代心身医学所证明。高血压患者近几年有增多趋势,而且已向年轻化发展。现在很多学者也充分认识到,在治疗高血压患者时,不能单靠药物治疗,心理护理的干预治疗也尤为重要。因此,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防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胶州市第二人民医院7月~6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排除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且排除无法坚持治疗或不愿参与心理干预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3±3.3)岁,收缩压(167±4)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03±5)mmHg;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2±4.1)岁;收缩压(165±5)mmHg,舒张压(104±3)mmHg。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常规给予降压药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常规给予降压药。治疗组心理护理为1次/d,30min/次,共2周。指导患者掌握和学会应对、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理压力过大会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致使外界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而致机体罹患疾病。因此,应指导患者做到正确面对压力;避免在同一时间内做多件事情;目标制定要合理,要有“知足常乐”的心理;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娱乐,会使心情舒畅;学会主动宣泄不良情绪。

1.2.1保持乐观情绪心理学研究显示,有美好的愿望,充足的自信,积极的信念及顽强的意志是保持乐观情绪的前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面,理智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

1.2.2培养稳定心理对外界事物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高血压患者应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全的性格,遇到困难与挫折能泰然处之,避免过激反应,切忌感情用事。

1.2.3保持心理平衡做到与朋友坦诚相见;待人宽容谦让;如遇挫折和困难,学会暂时逃避;避免异常行为等。

1.2.4加强人际交往应适当注重自身的仪表外貌,避免过分注意自身缺陷;避免过分谦虚,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与人交往要诚恳,勿过多责难或要求别人,以免身陷不利的情境中。

1.2.5学会主动关心要学会“换位思考”,他人遇到挫折或困难时,选择适当的方式真心实意地给予帮助。

1.2.6学会并培养幽默幽默是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消除忧虑。培养自身幽默时,要注意丰富知识面;培养审时度势、细致深刻的环境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1.3观察指标血压的测量要定点、定人,均由同一个护理人员进行操作,从而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在入院当天测量的血压为治疗前的血压,测量5次后取平均值,15d后的血压同样是测量5次取平均值。测量的时间点一致,从而有效避免了不同时间人血压的误差因素。

1.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20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血压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后高血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健康[3]。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会影响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感受质量,也影响着衰老的速度。故增进与维护心理健康是护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适应与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应对紧张压力;适应周围环境,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良好、和谐,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在职业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过着高质量的生活[4]。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需终身治疗,治疗目的是将血压降至最大耐受程度和理想水平,同时还应注意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良心理[5]。如经常缅怀以往的.业绩,悔恨过去的缺点与不足;羡慕中青年时期的光辉前程和大好机会,埋怨过去错失的良机;对某些不正之风看不惯,但又喟叹自己已无能为力等。总之,常心情复杂,感慨万千,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国内学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其以往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尽到自身应尽的责任。如今步入老年,受到国家照顾,生活有保障,享有较好的医疗福利待遇,对此应感到满足,安度晚年。遇有不快之事,要以健康和大局为重,以豁达的态度自我解脱,泰然处之,并将注意力转移,使心境舒畅。老年人如有郁闷、愤怒、惊恐、苦恼等情况,应对家属、朋友或组织倾诉、宣泄,争取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劝导,做到“想得通、看得开、放得下”,解除精神压抑和不快。为了消除或转移不良情绪和注意力,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爱好或专长,参加一些文体或社会活动,或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以增加生命活力[6]。

篇4: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28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治疗。

结果 手术疗效满意。

其中,痊愈41例,生活基本自理25例,轻残23例,重残19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8例。

结论 血肿部位及类型、血肿量、术前意识状态,手术时机及方法、并发症的防治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

篇5: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我院自~对128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死亡18例,疗效满意。

本文现就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7例,女41例,年龄38~76岁。

其中50岁以上108例,占84.4%。

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升高125例,原因不明3例。

头痛106例,呕吐86例,意识障碍GCS评分<7分106例,脑疝87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71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偏瘫92例。

据CT显示脑出血部位幕上浅表型 (皮层下、外囊)41例,幕上深部型(基底节、壳核、内囊及部分破入脑室)68例,幕下外侧型(小脑半球)13例,幕下内侧型(小脑蚓部、脑干)2例。

选择出血后首次CT扫描图像按多田公式计算。

幕上出血<40ml 15例,40~80ml 94例,>80ml 22例。

幕下10~20ml 9例,>20ml 6例。

1.2 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

根据出血后不同手术时间分为三组:1)超早期手术: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56例;2)早期手术:8~48小时内手术角52例;3)晚期手术:出血后3~7d 6例。

手术方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30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79例;后颅凹开颅血肿清除19例。

2 结果

痊愈40例,生活基本自理24例,轻残22例,重残18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8例。

其中幕上浅表型死亡2例,死亡率4.85%;幕上深部型死亡12例,死亡率17.6%,幕下手术19例,死亡4例,死亡率26.7%。

死亡原因:脑疝致循环呼吸衰竭4例,再出血1例,肺部、尿路感染6例,消化道出血4例,多器官衰竭3例。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仍有争论。

但临床资料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1]。

3.1 血肿类型与预后

高血压脑出血随着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发展方式不同,预后有明显不同,显然这是与脑各个部位功能不同有关。

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分类方法很多[2],本组资料按出血部位不同将幕上血肿分为浅表型血肿(皮层下、外囊)及深部型血肿(基底节、壳核 、内囊及部分血肿破入脑室者)。

其中浅表型41例,死亡2例,死亡率4.9%,深部型68例;死亡12例,死亡率17.6%;明显高于浅表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这可能与深部血肿术前意识障碍较重、手术血肿清除不易彻底、术后重要脑功能损害及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有关。

幕下血肿分为外侧型 (小脑半球)及内侧型 (小脑蚓部及脑干),共15例,死亡4例,死亡率26.7%,仍明显高于幕上。

3.2 术前意识状态与预后

术前患者有无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程度及GCS评分的高低,不但与手术时机有直接关系,而且严重影响预后[3]。

本组资料术前无意识障碍18例,手术后无1例死亡。

术前脑疝87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71例,死亡7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死亡9例。

对于术前无意识障碍的出血病人如血肿量在30ml以上或存在神经功能损害体征应积极手术治疗,且疗效满意。

对于一侧瞳孔散大的早期脑疝患者更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因为对于已发生脑疝的出血患 者应用内科保守治疗是很难奏效的。

对于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晚期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死亡率高,疗效差,手术应慎重。

关于手术时机我们主张应尽早手术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防止脑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3.3 血肿量与预后

出血量是直接关系到预后的重要因素。

无疑出血量愈大、愈迅猛,对脑组织损害愈大,病情发展愈迅速,预后愈差。

幕上出血量30~50ml手术效果较好,大于50ml手术死亡率明显上升。

幕下出血量大于15ml应尽早手术,对于幕上血肿大于40ml,幕下大于15ml应尽早手术,且预后优于保守治疗。

但血肿大小对手术后果的影响不如血肿部位重要,对重要部位血肿如桥脑、丘脑的血肿,即使很小,其手术效果也欠佳,而皮层下血肿即使很大,术后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篇6: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不稳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不稳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不仅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的治疗除了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或戒烟限酒、心里平衡等,仍以口服药物为主,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或终身服药。笔者通过门诊所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有50例降压疗效不稳定的患者,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职称论文。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0-35岁5例,36-54岁14例,55-72岁31例。均符合WHO高血压标准:Ⅰ期6例,Ⅱ期32例,Ⅲ期12例。分别嘱其3天、1周、2周、4周、6周后复诊并记录用药情况。

本组50例患者在3天复诊时均能按医嘱服药,1周后已降至90%,6周后虽有8例患者仍在服药,但中间也停过降压药。50例患者的降压疗效不稳定中,,中老年患者和同时伴有其他脏器损害的占大多数。均为用药依从性差所致。

2 原因分析

2.1 记忆力减退、认知分辨力差以及患者亲属监督作用不够

50 例患者中有20例属于此类原因,其中年龄55~~72岁者为多。此年龄段的患者将步入或已步入老年阶段,同时患有多种老年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均能导致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认知分辨力差;又由于多数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所服药物品种多,剂型、剂量的变化,如长效剂、缓释剂、控释剂的出现;有的药物因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商品名等等。使这些患者易对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等记忆不清,其亲属又对其关心不够,不能及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导致患者误服、漏服、多服。

2.2 医源性因素的影响 50例患者中有13例因求医心切,重复就医,而有的医务人员对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缺乏细致的了解,对药物的作用及毒副作用交代不清,致使患者重复用药而产生毒副作用,使患者对药物产生惧怕心理,而自动停止用药。

2.3 经济原因 有12例属于此情况。药品价格日益升高,特别是合资、独资及进口的药品,鉴于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患者难以承受,从而无法按医嘱服药。

2.4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及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 50例中有12例属于此种情况,尤其是35岁以下的5例患者,自认为年轻,并发症离自己尚远,缺乏对高血压病危害性的认识。又因自觉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或症状好转,常常不引起重视,加之工作忙、怕麻烦等种种因素,不能坚持服药,而是凭“自我感觉”,头疼严重时就服药,不疼时即停服药物,致使血压忽高忽低,危害性更大。有的患者误信广告物理疗法,如睡眠枕、足疗等及未经验证的“偏方”等,有的因经常服用的药物短缺,一时买不到而停药。

3 对策

3.1 用药方法交代到位 对于老年人,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或用大字直接写在药盒上,便于老年人识别和记忆。并说服亲属做好监督工作。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到门诊进行询问。

3.2 据情选药 依据病情,医生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情减少用药的种类;对于工作忙、怕麻烦的'患者,可使用长剂效、控释剂、缓释剂等剂型,减少患者服药的次数,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又可持久地维持降压药物的血药浓度,避免短效药物引起血压骤然下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经治医生可按照药物的起效时间和血压的峰-谷规律和患者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时间。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剂型、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如有的药物可引起水肿、咳嗽等,可提醒患者注意观察;并学会处理毒副作用的应急方法。如出现头晕、头痛、低血压症状时尽量休息,避免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服用特殊剂型时,如控释片、缓释片时需整片吞服,掰开服用则失去其作用,由于其外壳是一种特殊物质,在肠道内不易被吸收,有时会随大小便排出体外,应向患者交代清楚,以免患者疑惑。

篇7:药学监护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药学监护;依从性;血压控制率

高血压是我国所有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如果治疗不及时,血压控制不达标易引起脑卒中、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和失明等一系列并发症[1]。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先天性遗传基因与多种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1]。

本文旨在寻求一套安全、可靠、有效的药学监护模式,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有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院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药学监护干预对象。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35~68岁,平均(50.3±10.6)岁;病程1~20年,平均(8.6±3.4)年。

药学监护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32~67岁,平均(48.7±11.2)岁;病程1~22年,平均(7.8±4.9)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诊断标准[2];年龄30~70岁;高血压确诊者,至少接受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肿瘤、免疫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有妊娠风险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由药师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记录调查。

首次访谈记录内容:(1)患者高血压病史,治疗情况,高血压基本知识,对高血压药物了解情况;(2)测量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3次,取平均值;(3)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包括用药时间、用药次数、高血压药物种类和剂量。

两组均进行高血压常规治疗,药学监护组发放《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3],提供药物监护,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及时调节用药剂量,药物种类。

每月15号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督。

1.3监测指标及方法

1.3.1患者服药依从性

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MORISKY[4]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性,主要内容:(1)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2)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4)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判断标准: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即为依从性佳,4个问题有1个或1个以上的回答“是”,即为依从性差。

1.3.2患者血压水平及控制率

[5]监测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血压控制率。

血压控制率=末次(最后1次随访)血压<140/90mmHg患者数/患者总数×100%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6个月后,药学监护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高于常规组(P<0.05)。

见表1。

2.2两组血压水平及控制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压水平及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6个月后,药学监护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

干预后,药学监护组血压控制率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大多数患者需终身服药[6]。

药学监护是当今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1990年美国Minnesota大学药学院的Hepler和Strand教授第一次全面阐述了药学监护的概念[7]。

199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对药学监护又作了统一定义:“药学监护是直接地、负责地提供与药物治疗相关的监护,其目的是让病人达到明确的治疗目标,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探讨一套安全、可靠、有效的药学监护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服药依从性影响巨大。

研究[8]表明服药依从性差,药物治疗不充分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显示,干预6个月后药学监护组的服药依从性有了大幅度提升,药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普及高血压知识,并不定期的进行随访和监督,使患者切实认识到疾病的危害,从而提高了服药依从性,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控制血压达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国外文献[9-10]证实医师药师合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血压控制率,特别是对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在合理用药方面药师尤具明显优势。

本研究显示,干预6个月后,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降低,血压控制率也大幅增长。

药师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发展,提供药物选择、剂量以及用药监测项目等方面的建议,使患者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药学监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着显著的影响,明显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因依从性差引起的血压波动;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将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3.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7):579-615.

[3]王文,姚崇华.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38.

[4]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Z].2009-12-28.

[5]MoriskyDE,GreenLW,LevineDM.Concurrentandpredic-tivevalidityofaself-reportedmeasureofmedicationadher-ence[J].MedCare,1986,24(1):67-74.

[6]SchnipperJL,RoumieCL,CawthonC,etal.RationaleanddesignofthePharmacistInterventionforLowLiteracyinCardiovascularDisease(PILL—CVD)study[J].CircCardio-vascQualOutcomes,2010,3(2):212-219.

[7]师少军,陈华庭,曾繁典.药学监护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1):1-5.

[8]JokisaloE,EnlundH,HaloenP,etal.Factorsrelatedtopoorcontrolofbloodpressurewithantihypertensivedrugtherapy[J].BloodPress,2003,12(1):49-55.

[9]GreenBB,CookAJ,RalstonJD,etal.Effectivenessofhomebloodpressuremonitoring,Webcommunication,andpharma-cistcareonhypertensioncontro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JAMA,2008,299(24):2857-2867.

[10]WeberCA,ErnstME,SezateGs,etal.Pharmacist-physi-cianco-managementofhypertensionandreductionin24-hourambulatorybloodpressures[J].Arch,InternMed,2010,170(18):1634-1639.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高血压患者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健身方法:高血压患者健身需要注意什么?

不同药物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影响分析论文

护理干预对泌尿科患者病情的影响

药学服务在门诊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的运用论文

胎儿型肺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诊PTCA+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

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心率变异影响临床观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