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kchess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kche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篇1: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1~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肢体温度以及肢体表Human征及Nenhof征。 结果 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0和3.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和15.62%(P<0.05);两组术前的肢体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uman征和Nenhof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8.75%和15.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50.00%(P<0.05)。 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置换术

关节置换术是指采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据人体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植入人体内,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1-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会影响下肢功能。寻找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5]。本研究探讨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6.8±4.2)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股骨颈骨折22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8~77岁,平均(68.1±4.6)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股骨颈骨折21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介绍其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从科学角度宣传目前该项手术的成熟程度与成功率,消除患者的顾虑,提高其护理的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对于肥胖、吸烟、糖尿病、水肿、高龄等患者尤其重点注意;②对疼痛进行干预,对疼痛不忍受者可口服疼痛片,鼓励其进行主动和被动的体育训练,促进血液循环;③饮食干预,禁烟酒,进食清淡,食用低盐、低脂类食物,保证饮水~2500 ml/d,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大便干燥,保证大便畅通;④进行功能训练,麻醉消失前对下肢进行揉拍,麻醉作用消失后进行小腿肌、股四头肌运动以及被动直腿抬高训练,术后4~5 d试着坐起,以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⑤鼓励患者多参加娱乐活动,以社交等方式缓解疼痛带来的压力,必要时服用镇痛药物;⑥使用充气床垫对患者进行物理性质的按摩,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预防深静脉血栓;⑦术后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肿胀测量:患者仰卧,在髌上10 cm、髌下10 cm、脚踝上10cm处测量肢体周径。皮肤温度测量:测量髌下10 cm处的肢体温度。Human征:患者仰卧,轻按压膝关节并屈膝,踝关节急速背曲时出现胭窝部、腓肠肌疼痛为阳性。Nenhof征:患者仰卧位,按压腓肠肌出现腓肠肌疼痛为阳性。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为肢体肿胀、疼痛等,密切观察注意患者患者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脉搏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变化等,询问患者自我感觉症状,有无酸胀疼痛感觉,如有异常改变,及时诊断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的'比较

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肢体表温度的比较

两组术前的肢体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肢体表温度的比较(℃,x±s)

2.3 两组患者Human征及Nenhof征的比较

观察组的Human 征和Nenhof 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Human征及Nenhof征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6.361,*P<0.05;与对照组比较,χ2=6.872,#P<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6-7]。目前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8-9]。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皮温皮色变化、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血栓综合征[10-11]。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存在着疾病病史、血液高凝集状态、肥胖等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及手术操作意外等引起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集状态,患者肢体过分屈曲而造成深静脉血流速度下降,或使用止血带等是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术后未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患者长期卧床缺乏相关的功能训练,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形成深静脉血栓[12-13]。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可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身体的康复,另外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自我保护,积极采取多饮用水等措施,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缺乏相应的锻炼,身体肌肉和功能开始衰落,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深静脉血栓宣教、疼痛护理、体位护理,并对患病部位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Human征和Nenhof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14]。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和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篇2: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论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性关节病等发病率逐渐增高,行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地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行走功能。由于髋关节部位特殊,关节置换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多种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和专业的康复指导。术后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缩短了疗程,有效地杜绝了并发症,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院1月—6月期间3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术者,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3~88岁,平均年龄60.5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头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2例;骨水泥型25例,生物型7例。

1.2方法患者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合并症待全身情况稳定符合手术指针后择期手术。在持硬麻或全麻下行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向其说明手术的目的、疗效和相关注意事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并发症,使其了解有关疾病的护理和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护理和康复训练。医生、护士应与患者多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主动配合治疗。

2.1.2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锻炼,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具体方法是:患者平卧于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如此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术前戒烟2周,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常规备皮、皮试、做好术前各项检查,遵医嘱术前用药,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术前导尿等。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基础护理。术后伤口放置负压引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引流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2.2搬动患肢或使用便盆时,要注意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术前早期尽量避免翻身,必要时要整个身体转动,不要只动上身,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

2.2.3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老年患者应注意预防褥疮发生,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每2—4小时一次,保持床面整洁、干燥、无渣屑。嘱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痰,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液粘稠者可做雾化吸入以预防肺部感染。患者仰卧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用软枕固定在两腿之间,穿防旋鞋,避免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应注意循环系统并发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栓塞性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的征象,观察患肢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2.3术后康复护理

2.3.1在院康复护理术后抬高患肢外展15—300中立位,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被动活动,10次/分,一次做10—20分钟,一天分6次做,早期应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同时可教病人深呼吸练习。

术后第1天病床摇升至300,做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联合的等长收缩运动,收缩维持10秒,放松5秒,10个/组,3—5组/次,3次/日,以保持肌肉张力和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开始屈髋屈膝,早期髋活动范围250,膝为400(术后3—5天内屈曲2次/组,4组/日),根据手术复杂程度和患者耐受程度鼓励患者,逐步增加活动次数。 术后第2天病床摇升至600,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由起初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过渡。患腿辅助直腿抬高练习,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并将病床摇升至900,进行坐位练习。坐位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使髋关节疲劳。患者还可以坐于床边,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关节,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前部10个/组,3—5组/次。

术后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在第3、4天可开始进行坐位到立位的训练。方法是:病人双手拉住床上支架,使整个人移至健侧床边,重心在健侧,健腿屈曲用力蹬床,健肘撑床,同时保持患腿外展位(后外侧切口防止内旋内收,前外侧切口防止过度外展外旋)坐起,然后通过双拐支撑站起(非骨髓泥的不能负重,骨髓泥的可以负重)。方法是:患者双手扶着椅子靠背,轻微后伸患侧下肢,拉伸髋关节前关节囊和挛缩的屈髋肌群而后后伸健侧下肢,重心逐步向前侧的患肢移动。每天坚持以上的锻炼,并循序渐进加大运动量。

手术第5、6天后患肢步行基本不负重,患腿先开步,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拐杖和健腿,健腿跟上。如果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骨组织长入假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稳定的界面环境,过早下地负重,使假体与骨之间因相对活动而产生纤维性假膜。因此术后负重情况一般为6周但须经医生看片之后决定是否负重行走。

全髋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3—6月不能做髋关节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及髋关节过度屈曲等动作(如患腿放在健腿上等),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软的沙发;不跷“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以免发生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2.3.2出院康复指导全髋置换术后回家应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量进行肌肉力量的练习和关节活动度,(1)股四头肌方法:坐位双腿下垂,在踝关节处加一沙袋(重量为2.5—5公斤)进行伸屈膝练习,缓慢伸膝和屈膝练习,150次/组,6组/日,以后逐渐加运动量,(2)髋部肌肉力量的练习,不负重站立位进行大腿后伸的动作(也在踝关节处加一沙袋2.5—5公斤)150次/组,6组/日。(3)外展肌群练习方法为:外展30—350,维持10秒,做30—50个/组,6组/日,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关节活动度方法:平躺在床上进行主动的屈伸膝关节。

三个月之后的锻炼主要是以上所讲的肌肉力量的练习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0,避免突然下蹲运动和较激烈的运动。一般术后6个月后可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下蹲。以后应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跑、跳等冲击运动(如打篮球、慢跑、跳舞等),最好的运动是散步、游泳等。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要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完全康复后每年复查1次,复查内容包括髋关节正侧位片、人工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如髋部疼痛或活动后严重不适,应随时就诊。

3、结果

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获随防,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生活自理。

4、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而术后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明显提高了疗效。特别是对老年卧床病人杜绝了常见的并发症,缩短了疗程,减少卧床时间,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

参考文献

[1]陈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指导[J].临床医学,(04).

篇3:预见性护理预防化疗过程中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效果

预见性护理预防化疗过程中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化疗过程中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效果。方法 100例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1例完全堵塞, 3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8.0%;对照组6例完全堵塞, 7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26.0%。对照组总堵塞率显著高于干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用深静脉导管通路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过程中,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理念, 及时发现高凝状态, 及时进行处理, 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深静脉导管;堵塞;化疗

化疗仍然是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经浅表静脉给药, 化疗药物外渗容易导致周围组织损伤, 发生静脉炎等, 并且反复穿刺, 造成患者痛苦。因此, 目前经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仍然是化疗药物输注的重要方法, 但深静脉穿刺导管容易导致导管堵塞[1]。本科采用预见性护理预防深静脉穿刺导管堵塞情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1~7月在本院化疗的10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通路进行化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干预组中男31例, 女19例,平均年龄(63.1±9.6)岁;其中胃癌12例, 肺癌11例, 食管癌6例, 大肠癌7例, 肝癌5例, 前列腺癌5例, 乳腺癌4例;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21例, 股静脉置管14例, 颈内静脉置管15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8例,平均年龄(64.2±11.5)岁;其中胃癌10例, 肺癌13例, 食管癌8例, 大肠癌4例, 肝癌4例, 前列腺癌6例, 乳腺癌5例;PICC 19例, 股静脉置管17例, 颈内静脉置管14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学会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留置导管常规消毒, 良好固定, 预防感染, 定时观察, 预防空气栓塞、静脉炎、导管堵塞、出血等并发症。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所有参与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成立固定的护理小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判断, 找到潜在的护理问题, 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密切观察患者血象, 血小板(PLT)>300×109/L时,采用浓肝素封管。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深静脉堵塞情况判断:通畅:接输液器前回抽时有回血, 生理盐水冲管后, 接输液器, 开至最大滴速, 重力滴速>60滴/min;部分堵塞:接输液器前回抽时有回血, 生理盐水冲管后, 接输液器, 最大重力滴速21~60滴/min;完全堵塞:接输液器前回抽时无回血, 或者冲管后, 最大重力滴速≤20滴/min。总堵塞率=完全堵塞率+部分堵塞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干预组1例完全堵塞, 3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8.0%;对照组6例完全堵塞, 7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26.0%。对照组总堵塞率显著高于干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癌症患者大多存在高凝状态, 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 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 PLT水平升高。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但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采用浅表静脉通路输注化疗药物, 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导致组织损伤, 甚至坏死, 也可导致静脉炎等, 并且一旦发生外渗, 需要反复穿刺, 增加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护理负担。因此临床上常用深静脉置管建立通路, 输注化疗药物。但因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容易出现高凝状态, 因此深静脉导管容易发生堵塞的情况。

护理是临床医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缓解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恢复。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采用护理程序, 对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预知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避免可能风险的发生[2, 3]。预见性护理的原则是先预防, 后治疗, 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 减少护理纠纷[4]。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参与预见性护理研究的护理人员均经过的专门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导致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 癌症患者高凝状态的机制, 高凝状态的判断方法, 出现高凝状态时的处理方法等。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分析是否容易发生深静脉导管堵塞情况, 并及时给予处理。在本次研究中, 密切观察患者血象, 当PLT>300×109/L时,采用浓肝素封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采用深静脉导管通路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 掌握PLT水平, 根据结果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采取必要的措施, 预防导管堵塞。

综上所述, 在采用深静脉导管通路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过程中,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理念, 及时发现高凝状态, 及时进行处理, 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敏, 詹丹丹, 陈亭.尿激酶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体会.西南军医, , 17(1):90-92.

[2] 姜慧萍, 赵国凤.预见性护理在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压疮预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7):132-133.

[3] 樊雪芹.预见性护理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6):59-61.

[4] 闫磊.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45例中的应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4(12):125.

篇4: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ICU收治的患者, 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服务干预,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ICU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综合征;预防对策;满意度;护理干预

ICU综合征的发生可造成重症患者其他并发症率提高, 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 严重者可造成心理、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1]。对此如何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当前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中较为关注的`课题, 本文回顾分析151例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其有效避免了患者发生ICU综合征,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51.7±6.5)岁, 其中手术患者69例, 危重症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重症无意识患者。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52.4±6.1)岁;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51.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

1. 2. 2 观察组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环境以及病症特点等制定全面综合性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服务, 具体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压力, 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也与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了解认知情况及文化知识水平相关。其贝克认知法早已证实错误的认知可造成自错误的判断与推论, 导致负面的情感和行为。重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在患者入院后对相关疾病及治疗过程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 行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状态下, 可鼓励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增加自身主观能动性。比如适当帮助患者翻身, 床上适度伸展四肢, 指导患者采用合理的体位配合治疗;另外在护理期间护士还需注重观察记录患者情绪、认知方面情况, 若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躁、抵触ICU治疗等异常情况时, 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给予行为、情绪疏导干预。③环境干预。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对于患者治疗具有明显影响,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病室温度, 调节照明设备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双眼, 严格保持昼夜规律;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规范划分病区, 必要时可采用屏风或布帘进行隔挡, 减少患者间不良反应或情绪的影响刺激。④音乐情感支持。在治疗期间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情绪, 如定时在病区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同时护理人员采用柔和、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让患者充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针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 3 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来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综合征, 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症状患者对ICU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见表1。

三、小结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拯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战场, 其各种设施、治疗、护理手段均将抢救生命作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区各类医疗设备较多, 造成患者病区活动受到限制, 加之病区环境的陌生及各类指示灯、报警噪音等产生以及与亲属的隔离, 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部分患者因而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类负面心理可导致患者情志失畅,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疗恢复, 更甚者易造成病症进一步扩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来防治重症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 有效缓解、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 降低心理压力, 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轮盟, 郭永波, 张磊, 等.对ICU 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探讨.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331-332.

[2] 张晶晶, 张志刚.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ICU综合征的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7):55-57.

[3] 张琰, 韩斌如, 王欣然, 等.应用循证护理对ICU术后患者实施音乐干预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6, 21(4):19-21.

二尖瓣置换术后应如何护理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