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胎儿型肺腺癌临床病理观察(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可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胎儿型肺腺癌(fetal adenocarcinoma of lung )比较少见, 因肿瘤性腺体与胚胎10~16周肺气道上皮相似而命名, 此肿瘤比其他类型肺腺癌的预后好, 组织形态比较特殊[1, 2]。
结合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遇到的1例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 27岁。
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3月余, 胸痛7 d”收入院, 胸部64排螺旋CT平扫+重建显示:右侧中下纵隔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 大小约57 mm×72 mm×76 mm, 边缘光滑, 内密度不均, 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点状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病灶实质可见强化。
病灶邻近右肺中叶可见云雾样高密度影。
考虑①右侧中下纵膈占位, 畸胎瘤可能性大;②右肺中叶阻塞性炎症。
手术所见:右肺膨胀良好, 无胸腔积液, 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见一肿块, 大小约7 cm×7 cm×6 cm, 质稍硬, 似有包膜, 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
1. 2 方法 标本常规4%甲醛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 4 μm切片, HE染色。
抗体选择CK、CgA、Syn、CD56、TTF-1、AFP、CK7、CK20、Villin、CDX2、CD10、RCC、Ki-67, 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DAB显色, 苏木精衬染。
2 结果
2. 1 巨检 灰白色肿物7.5 cm×7 cm×4 cm, 切面实性, 灰白色, 质中, 边界较清楚。
2. 2 镜下 肿瘤组织与肺组织分界相对清楚, 腺体异形增生, 浸润性生长, 呈管状、菊形团样或宫内膜样, 大部分胞浆透亮, 部分腺体基底膜可见圆形细胞增生, 呈桑椹样位于腺体基底部或突入腺腔。
细胞温和, 胞核圆形、椭圆形, 染色稍深, 大部分位于腺腔中低部, 核分裂像不易见(图1、2、3)。
2. 3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CK(+)、CK7(个别+)、TTF-1(+)、Syn(桑椹样细胞团+)(图4)、CD56、 CgA、CK20、AFP、Villin、CD10、RCC、CDX2均(-), Ki-67(+50-75%)。
病理诊断:(右肺中、上叶)胎儿型肺腺癌。
3 讨论
3. 1 临床特点 胎儿型肺腺癌(fetal adenocarcinoma of pulmonary)是肺腺癌的一种亚型, 由于组织学类似10~16周的胚胎肺而得名。
临床上患者平均年龄45岁, 很少发生在10岁以下, 男女发病大致相等, 80%以上的患者有吸烟史, 临床症状不特异, 半数以上患者没有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为发烧、、咳嗽、胸痛、血痰等[3-5]。
3.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肿块多位于肺上叶, 大体肿瘤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 无包膜, 直径1~10 cm不等,平均4.5 cm, 常单个发生, 有时也可见多个, 实性, 切面灰白色或棕褐色, 可见囊性变或出血。
镜下特征主要为:肿瘤与肺组织分界相对清楚, 腺体结构多样, 呈管状、分支管状、筛状, 有时管腔内充以黏液样物质或出血及泡沫细胞, 偶见管腔内坏死无结构物质。
菊形团样小腺体及子宫内膜样(核下和核上空泡)腺体亦常见。
在肿瘤性腺体基部或腺体间常见桑椹状细胞团(与子宫内膜腺癌的'鳞状桑葚相似)。
腺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细胞核小, 圆形或椭圆形, 胞质透亮或弱嗜酸性, 形态温和。
间质量少, 由良性纤维母细胞组成。
本例中上述几种腺体形态均可见到。
免疫组化上皮细胞表达Keratin、TTF-1、CEA, 有时呈AFP阳性;部分腺上皮细胞, 特别是基部桑椹状细胞团常有神经内分泌分化, 可表达NSE、CgA、Syn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 本例桑葚状细胞团syn阳性。
间质细胞表达vimentin、actin。
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特点, 部分细胞胞质内具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而间质细胞则呈肌纤维母细胞特点[6]。
本病由于形态的多样性且预后好, 因此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鉴别的肿瘤有:其他预后差的肺腺癌、肺的透明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7]。
如是女性患者常常要与子宫内膜样癌肺转移相鉴别, 此时应先检查子宫、卵巢,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以除外转移癌。
3. 3 治疗与预后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影像学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对诊断的帮助有限, 确诊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证实。
手术切除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意义。
文献报道以肺叶切除效果最佳。
本瘤预后较好,平均5年生存率为86%, 远高于其他类型肺腺癌(42%)。
本例患者术后随访45月, 按周期给予TP方案化疗, 现患者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1] 房广英,丁彦青.高分化胎儿型肺腺癌1例.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8(4):448.
[2] 张同梅,秦娜,李宝兰.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1例报告并14例文献复习.中国肺癌杂志, ,13(8):838-840.
[3] Kang CU, Cho DG, Jo MS, et al.Well-differentiated Fet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 : 3 cases report.Thorac Cardiovasc Surg, , 42(3):388-391.
[4] 施红旗, 刘庆伟, 楼善贤. 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临床病理分析.实用肿瘤学杂志, , 19(5): 378-379.
[5] DiFurio MJ, Auerbach A,Kaplan KJ. Well-differentiated fetal adenocarcinoma: rare tumor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Pediatr Dev Pathol, ,6 (6): 564-567.
[6] Fujino S, Asada Y, Konishi T, et al. Well-differentiated fetal adenocarcinomaoflung.Lung Cancer, 1995,13 (3): 311-316.
[7] SatoS,Koike T,Yamato Y,et al.Resected well-differentiated fetal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and summary of 25 cases reported in Japan.Thorac Cardiovasc Surg, ,54 (12): 539-542.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蓝痣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例宫颈蓝痣,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伊红染色(HE)、免疫组化(S-100、HMB-45)染色及特殊染色(黑色素染色),光镜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光镜下见宫颈管间质中分布有胞质内含有褐色色素的细胞;黑色素染色褐色颗粒呈阳性,免疫组化染色S-100、HMB-45阳性表达。结论 宫颈蓝痣是一种少见的黑色素细胞肿瘤,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
【关键词】宫颈蓝痣;诊断
宫颈蓝痣比较罕见,1959年Cid[1]于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文献罕见大宗病例报道。作者就工作中遇到的宫颈蓝痣,结合文献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与标本来源: 患者女,49岁,下腹胀痛3月余于11月入院。B超提示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
1.2方法:(1)标本常规脱水,包埋,4u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2)免疫组化标记:采用EnVision法,所有抗体S-100、HMB-45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特殊染色:黑色素染色(银浸法),细胞质黑褐色为阳性结果。
2结果
2.1大体检查:送检全子宫切除标本,子宫体积10cm×10cm×7.5cm,沿前壁剖开,浆膜下见瘤结节1枚,直径1.8cm,肌壁间见瘤结节4枚,直径0.5-6.5cm,切面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内膜厚0.1-0.2cm,灰粉色,光滑。
宫颈长3.5cm,外口直径3cm,表面灰白色光滑。宫颈管见一息肉样物,体积1cm×0.2cm×0.1cm,灰粉色,质软,颈管内口后壁见一蓝色区,直径0.4cm,表面光滑,无隆起,切面灰褐色,周界不清。
2.2组织学检查:HE染色,蓝染区于柱状粘膜上皮下及腺体周围的间质内散在分布纤细的'梭形细胞[图11,细胞浆伸出细长波浪状突起,部分伴有分枝,部分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胞浆内含有大量细腻的褐色颗粒,掩盖了细胞结构,无折光性。
细胞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无异型性。这些细胞呈束状分布于粘膜上皮下以及浅层腺体周围的间质中,细胞长轴多与表面或腺体平行排列。
2.3免疫组织化学:含色素细胞S-100、HMB-45均阳性表达。
2.4特殊染色:黑色素染色(Masson Fontana银浸法),胞浆内色素颗粒呈深褐色 [图2] 。
2.5病理诊断:宫颈蓝痣。
3讨论
蓝痣又称真皮良性黑色素瘤,多发生于四肢、手腕背部、臀和脸等处的真皮结缔组织内较深处,可见于宫颈、阴道及胃肠道等处[2],组织学上分为普通性、细胞性及混合性。宫颈是皮肤外蓝痣最常见的部位,以普通性为主,罕见恶变。
宫颈蓝痣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表现为宫颈的深黑色病灶,多见于宫颈管后壁。由于文献报道的宫颈蓝痣多因平滑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而行子宫切除术偶尔发现,故实际好发年龄有待进一步考证。
宫颈蓝痣一般无隆起,病灶微小,故在宫颈粘膜活检或病检中不易发现,因此在妇科检查或大体标本检查时应特别仔细全面,避免漏诊。诊断中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巨检时可见咖啡色液体流出,镜下可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因周期性出血常伴有含铁血黄素及噬含铁血黄素细胞聚集,该色素颗粒粗大,有折光性,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均不同于蓝痣。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像多,并有病理性核分裂,出现明显的、大的嗜酸性核仁,常伴有坏死。
对于宫颈蓝痣的组织起源一直有争议,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①黑色素细胞;②Schwann细胞③子宫颈内膜间质细胞;④神经外膜细胞;⑤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衍化细胞迷。也有学者[4]认为蓝痣细胞兼有黑色素细胞和雪旺氏细胞的结构特征,倾向于多潜能的神经嵴向黑色素细胞和雪旺氏细胞双向分化。
参考文献
[1]Coldman RL,Friedman NB.Blue nevue of the uterine cervix[J].Cancer.1967,20(2):210-214.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8
[3]唐涛,王莉,张丽,等.宫颈蓝痣20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14(2):136-167
[4]刘敏,张学斌.子宫颈蓝痣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肿瘤研究与临床.,8(3):162-163
猪伪狂犬病临床病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PR)又称阿捷申氏病,最早发现于美国,后来由匈牙利科学家首先分离出病毒.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都有该病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流行过该病,近几年PR在我国许多省(市)种猪场呈暴发流行趋势.仔猪感染后除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外,还可引起腹泻、妊娠母猪发病后流产、产死胎及气喘等症状,病死率高,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目前,猪伪狂犬病在我国仍然多发,但对猪伪狂犬病病理形态学观察的.报道较少,笔者对猪伪狂犬病自然病例进行了病理形态观察,现报道如下仅供临床诊断参考.
作 者:陈敏卿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364000 刊 名:福建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FUJIAN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1(2) 分类号:S8 关键词: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采用以自拟理中汤加味,观察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平素胃脘不适,食冷则甚,大便常偏稀烂,口不甚干,或口干不欲饮,口腔或舌上溃疡,经久不愈,愈而易复发等为主要表现的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 7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并记录毒副作用。结果 应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提示临床上不应忽视因脾胃虚寒型所致的口腔溃疡。
关键词: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临床疗效;理中汤加味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它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糜烂,甚至溃疡为主的疾病,传统医学又称之为口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口腔溃疡主要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发与“上火”相关。本人针对脾胃虚寒性引起的口腔溃疡,投以自拟的加味理中汤,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30例,均为我院2012~2015年来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女患者17例,男患者13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4.9)岁;口腔溃疡单发者9例,口腔溃疡多发者21例,溃疡大小不一,0.3~1 cm,病程1 w~3年,发病周期每6个月3~4次,10~15 d/次,既往均接受过西药、中药、中成药治疗,(中药或中成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仍反复发作。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①全身有诸如素有上腹部不适,平素不耐寒凉食物,食冷则剧,饮食不佳,四肢冰冷,大便稀烂不成形,口不甚干,或口干而不欲饮。舌边齿痕,舌淡嫩,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虚弱或浮弦硬但沉取稍弱等脾胃虚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症候表现。②口腔黏膜表面常有灰白色渗出,伴有灼痛,溃疡常显梭形。形状大小不一,多见于口唇、口颊、舌等部位,溃疡带有自愈性且易复发性,发作时间不固定。③口腔溃疡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1.3方法 用自拟理中汤加味治疗。主要药用方:党参12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5 g。水煎服,1剂/d,水煮2次/剂,7 d为1个疗程。
1.4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灼痛消失,溃疡愈合完好,且在6个月及6个月以上患者无复发。好转: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烧灼痛缓解,溃疡有愈合趋势,或其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无效:诸症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本资料30例患者用理中汤加味治疗1疗程后,痊愈22例,占73.3%,好转5例,占1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
典型病例1 谭某,男,28岁,医师。2011年8月余首诊。自述口腔溃疡疼痛3月余,平时曾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现口腔溃疡疼痛加重,遂来我处就诊。诊见嘴唇正中有一个1 cm左右大小的溃疡,常有烧灼痛感,进食则剧,平时纳食尚可,夜间睡觉安宁,无明显口干、口苦,平素常有胃脘胀痛,大便稀溏而粘滞,食凉则甚,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浮大而弦硬,沉取稍弱。证属脾胃虚寒,阴火上冲。治以温养脾胃,升清降浊。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药用方同上述,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5剂后,溃疡疼痛已消失,且溃疡已愈合大半,守上方3剂,溃疡完全愈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典型病例2,赵某,女,54岁,干部。2013年11月初诊。口腔内膜破溃、疼痛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腔溃疡,以舌为主,面积3~5 mm,多发。曾口服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知柏地黄丸等未能治愈。诊见舌、口唇上数个3~5 mm溃疡,疼痛难忍,纳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黄,夜眠一般,无明显口干,舌边齿痕,舌上苔薄黄,脉细弱。诊为脾胃虚寒,升降失调。治宜温健脾胃,调和升降。投理中汤加味方治疗,药用:党参15 g、干姜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陈皮12 g、茯苓15 g、柴胡6 g、桑白皮12g。水煎服,1剂/d,2次/d,服用3剂后,疼痛明显减少,大便日行1次,较平常松软易排,守上方7付,口腔溃疡完全愈合,疼痛消失。嘱其服理中丸以巩固治疗及调理体质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三、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疾患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腔溃疡的发作主要与免疫系统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极易发生口腔溃疡,比如说女性月经期间,或连续睡眠不佳,或神经衰弱,或精神压力大等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其次,患有消化性疾病者,也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再次,与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祖国医学里,口腔溃疡是属于中医“口疮”范畴。而口疮之名,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口腔溃疡主要与火邪有关,而引起炎火上行的'原因是岁金不足,即肺气有失宣降。历代医家对于口疮的治疗多从实热、虚热二方面来认识,实热主要包括风热乘脾,心脾积热[1]。虚热主要是指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临床记述者较多。而脾胃虚寒虚火上浮阐述者不多。本资料30例口腔溃疡患者,证属脾胃虚寒,来我处就诊前大多服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笔者应用理中汤加味方对其进行辩证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说明在临床上因脾胃虚寒所致的口腔溃疡,是一类并非少见的证型,不能误认为皆是实火,而悉用清热泻火;如果是中焦虚寒,则用理中汤固中焦之阳,而溃疡自消,火势自收,这正是尤在泾、俞嘉言所提出的“厚土伏火”之奥妙。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疮口不敛》也曾有论述阳气衰弱不旺者,龙雷之火随肾水上行,常生口疮,不能化毒生肌,且极易绵绵不绝,经久不愈,切忌养阴清凉,见疮治疮[2],实为掷地有声。症如舌边齿痕,大便溏滞,口不干,正是一派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之象,法用理中汤以治中焦虚寒之本。脾胃中焦是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寒则中焦失调[3]。而太阴本为湿土,脾胃虚弱,寒湿有失温化,遂常生痰饮,故脾胃为生痰之源,所以也常见舌苔白而厚腻,痰饮阻滞,肝气有失疏泄,久而郁滞而化火,遂生溃疡[4],也常兼薄黄苔,然此火为表象为标,不可轻用久用苦寒清热以免加重脾胃虚寒。理中汤加味方用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炙甘草补中土之虚;半夏、陈皮、茯苓含二陈之意,健脾化湿,以消痰饮;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阳,以化郁滞之火,升阳以救下陷之清阳;桑白皮清降肺气,以解火势,通调水道,给痰饮出路,且肺主皮毛,溃疡亦病在表皮,故也略有引经之意。本组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应用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口腔溃疡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肯定,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