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急诊PTCA+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共含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嗑药鸡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急诊PTCA+支架术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方法之一[1]。我院为了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诊PTCA+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对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月~12月收治的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3.37±3.26)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5例,前壁心肌梗死17例,复合心肌梗死8例。实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25±3.14)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4例,前壁心肌梗死16例,复合心肌梗死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病房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健康教育、鞘管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主要包括头晕、心悸、尿潴留、肺感染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临床中,手术后行急诊PTCA+支架术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或部分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因此,为促进患者预后,实施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如下。
3.1 心理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以及主治医师的.相关信息,使其熟悉病房环境;讲解成功治愈的病例,鼓励其坚持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加关心和鼓励患者,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态度配合治疗。
3.2 健康教育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息1~2天,并告知卧床休息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并发症、危害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嘱咐其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此外,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适时帮助按摩腰背部肌肉,活动双上肢及健侧肢体,减轻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不适[4]。
3.3 病情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以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血压、脉搏、心率等),并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S-T段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出冷汗等症状,若存在上述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3.4 鞘管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下肢要保持绝对制动,避免鞘管出现扭曲或断裂,拔管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凝血检查,并实施适当的心理辅导,确定无异常后,于术后4~6 h拔除鞘管,避免发生低血压、休克。
3.5 并发症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低血压、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并嘱咐患者多饮水,尽早进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创口,必要时,给予补充血容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5];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遵医嘱服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剂,避免形成血栓,若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存在异常,应立即找出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赵志红,白利洁,张素巧,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诊PTCA+支架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1(14):1576-157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疾病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可以避免残疾发生或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目前髋关节疾患所致功能障碍亦越来越多影响生活质量,相关学者认为[1],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自开始本科将早期康复护理理念运用到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在本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双髋置换3例。其中男69例,女17例,年龄49~78岁;高中及以上57例,初中及以下29例。将年在本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双髋置换2例。患者中男63例,女15例,年龄46~75岁;高中及以上53例,初中及以下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与早期康复护理,并进行术前评定。
1.2.1术前评定
观察患者步态姿势是否异常、助行器的使用、确定步态类型、检查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响因素、测定下肢的长度及肌力、检查脊柱的'活动性和影像学检查。
1.2.2术前康复教育
早期指导患者术后及出院后避免髋关节脱位的注意事项、转移指导,使用步行器进行步行,演示术后第1天将要进行的练习。教育患者术后及出院注意事项。①避免腿交叉或内收并腿、盘腿动作。②坐位时避免坐低、软的椅子并保持膝部略低于髋部,使用垫高座位的坐位,避免膝部靠胸。③立位弯腰时手不能过膝,避免膝部靠胸。患足不能内旋。④采取仰卧位睡觉,避免患侧卧位。⑤当由坐位站起、坐下和穿脱衣服时避免由髋部弯腰。⑥上楼时健侧腿先迈步,下楼时术腿先迈步,转身以健腿为轴。
1.2.3术前康复训练
①体位训练。向患者说明防止术后假体脱位的正确体位。可平卧或半卧位,但屈髋<45°,不侧卧,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位。②肌力训练。从术前即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术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后。告知患者重建关节虽然有自稳定设计,但是其稳定性仍然主要依靠关节周围肌肉来维持,以维持肌力的平衡。③关节牵引。告知患者术前关节牵引优越于术后牵引。④体能训练。指导患者卧位和半卧位时健肢屈膝支撑床面,手拉吊环臀部离床等运动。
1.2.4术后护理
1.2.4.1常规护理
①术后平卧位,双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双下肢之间安放梯形枕或枕头,持续3个月,避免侧卧位3个月。②术后48h内不间断主动收缩双侧股四头肌,做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加强患者卧床时静脉回流,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③术后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多饮水。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
1.2.4.2并发症预防
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7~10d;尽早物理预防,如足底泵等;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无与手术切口无关的下肢及小腿疼痛,全大腿肿胀等。②预防感染。注意体温、伤口的变化。注意有无牙疼、牙龈炎,有无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及脚气感染等。③预防脱位。术后要根据术中的情况进行功能锻炼,及时与医生沟通。术后保持平卧位,双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勿侧卧内收髋关节,避免盘腿动作、避免坐矮椅子等。④避免外伤。积极有计划进行关节、肌肉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稳定性,术后2~3d床上训练卧位到坐位转移,术后7d扶双拐站立,练习扶双拐或步行器行走。骨水泥型100%负重,非骨水泥型20%负重,混合型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酌情负重[2]。
0 引言
膀胱癌(BC)为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肿瘤,目前,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我国调查数据显示,在恶性肿瘤中,膀胱癌所占比例约为 3.2%[1].在膀胱癌的治疗上,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方式主要为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对 40 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 80 例研究对象均选自 年 2 月至 2014 年6 月在我院接受膀胱癌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平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性别:男 24 例,女 16 例;年龄:52-86 岁,平均(56.8±2.4)岁。观察组性别:男 23 例,女 17 例;年龄:52-87 岁,平均(57.5±2.6)岁。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2 组均未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及相应内容表现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术后,多数患者因担心手术治疗效果,各种管道的应用减低患者的舒适度,术后疼痛的存在等均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2].
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对其实施心理护理。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方式、手术治疗效果,注重为患者讲解手术治疗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促进患者能够保持平和、轻松心理接受术后相关治疗和护理。
1.2.2 认知干预
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及时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以患者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作为根据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同时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肠道准备、尿流改道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
1.2.3 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定时对腹部进行按摩。其次,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将上肢抬高至适当高度,然后向外伸展。将下肢伸直并太高至适当高度。同时进行大、小腿屈曲锻炼。再次,指导患者进行膀胧功能锻炼。鼓励患者今早进行提肛训练,降低术后尿失禁发生率。
告知患者定期排尿,加强膀胧反射功能训练。拔管后告知患者夜间避免憋尿,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避免尿失禁发生。
1.2.4 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
患者便后及时将尿袋更换,并用温水进行清洗。存在水肿症状的患者,使用浓度硫酸镁和纯甘油进行湿敷。当患者出现暗紫或灰白色症状时,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诊治。在出院指导上,告知患者出院后大量饮水,并定时排尿。排尿次数通常为每个 3-4h 进行 1 次排尿。饮水量通常为 -3000ml/d.告知患者坚持相关康复训练,并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系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产质量评定表(WHO-QOL-100)对患者接受相应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内容主要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几大部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方法
通过 SPSS 18.0 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 c2检验,以 ( ±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 t 检验。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均以 P<0.05表示。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比较情况
接受相应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的卧床时间时间分别为(7.1±2.1)d、(10.3±2.6)d,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30.6±4.8)h、(63.5±4.5)h,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着性(P<0.05)。
2.2 生存质量比较情况
接受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着性(P<0.05),详见表 1.
3 讨论
护理措施的选择对膀胱癌术后患者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3].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膀胱癌患者排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 因此,术后患者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综合护理干预中,重视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行为干预,康复训练指导等。通过接受护理服务,患者的心理压力可得到有效缓解,科学康复训练的进行促进患者术后得到更好、更快恢复,进而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4-5].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该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膀胱癌术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可促进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蔺玉霞 . 护理干预对膀胱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和幸福感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15(17):303-304.
[2] 李忠会 . 护理干预对膀胱癌术后患者复查依从性的护理效果观察 [J]. 内蒙古中医药 ,,11(22):98-99.
[3] 左娟娟 , 何玮 . 膀胱癌术后尿路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J]. 护理学杂志 ,2012,08(12):564-565.
[4] 李舜 , 林晰敏 . 膀胱内药物灌注护理在膀胱癌术后的应用 [J]. 北方药学 ,2015,12(08):215-216.
[5] 金碧霞 , 郑小泉 , 叶丽敏 . 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J]. 护理与康复 ,2012,06(05):107-108.
关于个性化护理对急诊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的论文
本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就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18~76岁,平均(38±8)岁,其中交通伤26例,脑血管11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药物中毒12例;对照组62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19~77岁,平均(39±9)岁,其中交通伤24例,脑血管13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药物中毒1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入选研究对象在性别结果、年龄结构、伤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给予急诊科一般常规护理干预,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方案如下:①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和氛围:医护人员应始终保持急诊室内的整洁、舒适、安静,最大限度降低外界环境对急诊患者所造成的不良刺激和影响。医护人员在对急诊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应表现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相关技术操作娴熟、语言亲切和蔼,并以其自身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赢取患者的充分信任和配合。②满足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医护人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进行解释和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之相关治疗的限制,往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且感情极为脆弱,这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及安慰。③增强急诊患者的安全感: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地陪伴急诊患者,并以积极热情、体贴关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并以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救治患者。医护人员还应给予急诊患者肯定性的保证,并尽可能避免来自家属和病友等方面的消极暗示,力争使患者处于一种身心放松的安全状态。④消除急诊患者的负性情绪:首先向急诊患者详细介绍周围的环境和条件,病情的发展变化状况,临床治疗过程以及所需要做的相关临床检查等,并分别予以相应的解释说明及心理疏导,并以和蔼、耐心的态度,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信赖和依赖,全面消除其负性情绪。⑤缓解急诊患者的疼痛感觉: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知觉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疼痛知识的宣传和讲解而使患者掌握自身缓解疼痛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痛苦的'临床诊疗方法,要主动告知患者诊疗目的、过程以及造成痛苦的性质,从而争取患者的积极、正确配合。
1.3评价指标:
分别比较和分析2组急诊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改善情况。(1)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考察项目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满分为30分,分值在27~30分之间为正常,分值在27分以下为认知功能障碍。(2)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定,焦虑症评定标准:无焦虑症:为7分以下;可能有焦虑症:为7~21分之间;肯定有焦虑症:为21~29分之间;严重焦虑症:为29分以上。抑郁症评定标准:无抑郁症:为8分以下;可能有抑郁症:为8~20分之间;肯定有抑郁症:为20~35分之间;严重抑郁症:为35分以上。(3)采用院内自行制定的“血透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内容涵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和实施护理的能力以及提供诊疗环境的舒适度等,满分为100分。①很满意:为90分以上;②满意:为75~90分之间;③基本满意:为60~74分之间;④不满意:为60分以下;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三者之和计为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临床研究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急诊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诊患者干预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值显著提高,并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急诊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诊患者干预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值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值均明显降低,并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诊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均显著提高,而不满意的比率则明显降低,并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的前沿阵地,其所涉及到的医疗工作往往最为复杂,也最为繁琐,更是产生医患纠纷最为高发的区域之一。与其他科室不同,急诊科患者大都由于车祸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相关突发性原因而入院治疗。再加之患者和家属此前从未对突发性疾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状态较差。如急诊患者这种较差的精神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则会进一步影响和干扰急诊科的临床救治工作。因此,如何匹配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已成为急诊科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关键。随着当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其与之相匹配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模式也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护理环节得到细化,护理措施得到改进。其中个性化护理就是随之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护理干预模式,再加之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病种复杂等实际特点,更使其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更加重视急诊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并根据急诊科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积极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积极为急诊患者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满足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全面增强急诊患者的安全感,进一步消除急诊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以有效的改善。本次临床研究特对我院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进行了差异化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认知功能,消除负性情绪,改善精神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适于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论文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的影响其生活质量,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月至7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科病房8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2~27天;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护理和治疗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及抗凝(缺血性中风)或止血(出血性中风)、改善脑供血、保护脑功能及针灸等治疗。
1.3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康复护理了解和评估
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法,使其更好地投入康复护理中。
1.3.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第一阶段为床边训练:①良肢位设计:仰卧时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枕,患侧臀部垫一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摆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侧卧位时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下肢应取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上。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康复护士先缓慢地进行2~3次被动运动,并告知患者活动部位、方向和收缩的肌肉,使其体会运动的感觉,在逐渐减少辅助量的前提下进行辅助运动,并教会其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运动,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③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利用起立床或可调节的病床,从倾斜45°、训练5min开始,每日增加起立倾斜角度10~15°,维持时间5~15min,两项交替增长。其目标是维持坐位30min,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第二阶段为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主要是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天花板方向作上举动作。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主要是患手在健手辅助下,练习肩胛带的内收、外展运动。③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回床面,以提高健侧下肢的.肌力,防止双侧下肢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萎缩。④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侧卧位。⑤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控制训练。⑥搭桥训练:双腿搭桥,单腿搭桥。⑦坐位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其训练目标是协调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平衡身体功能,预防患者利用健侧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控制痉挛、原始反应和异常功能运动模式,易化正常运动模式。第三阶段为步行准备训练: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控制能力,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的分解动作。其包括立位平衡训练、平衡杠内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等。第四阶段为步行训练:包括平衡杠内平衡训练、拄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等。
1.4观察方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用FMA指数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1.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中风偏瘫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和程度。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为其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1],因此中风偏瘫患者除了临床医生给予的常规治疗,其护理工作也不能落后,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痉挛模式及肢体关节后遗的废用性异常体位的出现,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改善,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抓住时机,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不但对患者恢复有益,对提高整体护理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3(24):3332
个性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 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脑 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70%左右患者被诊 断为脑梗死。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同时复发率也较 高,并伴有较高的致残率[1],很多家庭因此而苦恼。为 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12月至 年12月期间我科在积极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同时,给 予其中120名患者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 了较好地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月至12月在我 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0名,其中男86名,女 34名;年龄50~76岁,平均(63±13)岁文化程度小、学 及以下34名,中学68名,大学18名(被选患者中不 包括意识不清、有认知障碍、精神失常的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 龄、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S。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 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4周后 进行两组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定。个性化康复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骤,急躁、焦虑、抑郁、 恐惧绝望心理会伴随而来,有经验的专科护士_对_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尽快了解患者的社会 背景、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充分尊重、理解、关心患 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不任 意打断,尽量满足患者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增加 其满足感和舒适感。对患者热情、亲切、诚恳,称呼患者 时有称谓,说话语气和蔼、吐字清晰,解释通俗易懂,适 当运用接触技巧,拉近彼此距离,取得信任,做好心理 疏导,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家庭成员及社会大众 的支持对患者心理康复也尤为重要,患者能够通过周 围人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得到莫大的鼓励,从而感到 被尊重、被关心,愿意释放出心中压抑的情绪。患者紧 张、不安地心绪还可以通过音乐得到缓解,给患者播放 舒缓的音乐,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持心 情舒畅,正视自己的病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2.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选 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_对_交谈、开设讲座、发放宣 传册等让患者了解脑梗死发病的诱因、病因、症状、病 理变化、预防及预后知识。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 的疑问,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1.2.3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48h,病情稳 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2]。护士要将早期康复训练的重 要性和意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进行相关培 训。之后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有 针对行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 到康复训练中,最终实现患者的自我照料,从而提高 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①运动训练。急性期时患者需 要长期卧床,首先保持患者患肢的功能位,每日让受 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一对一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 运动,有助于防范痉挛的发生,维持肌肉应有长度和 弹性,确保关节的正常功能。恢复期先行坐立训练,之 后步态训练,最后进行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训练。 ②语言训练。根据患者失语程度的不同,首先鼓励患 者用简单的手势或运用健侧手以笔交谈、沟通;之后, 即可试以最简单的单字发音,再逐渐要求其准确发音, 并增加字词与简单的对话,避免复杂的语句与难懂的意 。
1.2.4效果评价。采用生活质量[3]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躯体功能(睡眠与精 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5 个因子)、心理功能(精神紧张度、负性感情、正性情 感、认知功能、自尊5个因子)、社会功能(社会支持、 人际关系、工作与学习、业余生活、婚姻与家庭5个因 子}、物质生活状态(住房、社会服务、生活环境及经济 状况4个因子)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个 条目量化为1~5分,各因子评分最高20分,最低4 分,均为正向积分,即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由研 究者向患者讲解量表的测试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 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问卷,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 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4周进行GQOLI-74综合评测,观察组 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 会功能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物质生活维度评分两组间无明显 p=“”>0.0S ,与物质维度中的4个因子相对恒定, 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有关。见表1。
3讨论
由于脑梗死对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等 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患者的身心都遭 受了极大的创伤。我们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 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 施,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发现:采取护士与 患者_对_的交谈方式,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 离,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利于消除患者 的孤独和恐惧感。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 减轻患者负性感情,增强正性情感,使之能够正 确的面对疾病,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实施,对 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正性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 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脑梗死这种疾病有 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定期 体检,戒掉生活中的陋习,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生活方式,为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复发率,提高 生活质量打下基础。通过具有针对性、专业的康复 训练及指导,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患者在肢体、语言 方面的功能性损伤。 患者的运动方式从被动逐渐变 为主动,增强了自我照料的能力,建立了战胜脑梗 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善了躯体功能,提高了生 活质量。
因此在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复发率,提高 生活质量方面采用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意义 重大。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on Recovery after Various Abdominal Operation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it’s Nursing StrategyZHENG Wen-ya,WANG Jian,YAO Man-lingAbstract:Seventy consecutive cases undergoing abdominal oper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 ,it is discovered that long-dur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 on respiration,digestion,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after operation. The quality of recovery of those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operation can be improved by accelerating discharge of anesthetic drugs,improving respiration,exci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emphasizing comfort nursing.
Key word:Duration of operation,Gerneral anesthesia, Abdominal operation,Post-operative recovery,Effect,Nursing
手术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全麻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施行外科手术的时间较以前有所缩短,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手术时间仍是困扰目前全麻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从7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入手,通过对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 康复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二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 2方法 对二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
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
[1] [2] [3] [4]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 心理护理
在观察断指再植术后病情变化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的影响对手术预后占很大因素。手外科是一门精细的外科学,患者的不良情绪对病情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如紧张、害怕、烦躁、忧郁等心理因素,影响着血管的收缩,尤其是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心理因素有时会直接关系到再植患指的成活与否。本文就术后常见的几种特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断指再植患者335例482指,其中少儿38例38指,文化程度高的26 例28指,文化程度低的117例175指,性格内向型52例89指,性格外向型102例152指,年龄最小2岁,最大60岁。
2 效果
2.1 年龄 小儿患者38例38指,断指再植成活36例36指,因恐惧心理发生动、静脉危象的29例29指,占80.6%,其中动脉危象10例10指,静脉危象19例19指。心理护理后成活22例,成活率57.9%。
2.2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有26例28指,因心理顾虑较多,发生动、静脉危象18例22指,占78.6%,其中动脉危象7例7指,静脉危象11例15指。这类患者心理护理较重要,护士加强心理护理,患者积极地配合,取得良好的成效,成活12例,成活率42.9%。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有117例175指,发生动、静脉危象22例35指,占20.0%,其中动脉危象6例10指,静脉危象16例25指。心理护理后成活率80.0%。
2.3 性格类型 性格内向型的患者52例89指,因焦虑和忧郁心理出现动、静脉危象的42例72指,占80.9%,其中动脉危象15例20指,静脉危象27例52指,经心理护理后,成活率60.0%。性格外向型患者有102例152指,心理原因引起动、静脉危象的10例14指,占9.2%,其中动脉危象3例4指,静脉危象7例10指,经心理护理好转,成活率90.8%。
3 护理措施
3.1 针对小儿患者 对于小儿患者,其多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虚荣心强,每当检查、治疗前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不恐吓、多安抚患儿,以减少害怕心理,防止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动静脉血不能通过患指。曾有一位3岁小孩,因被洗衣机绞断右示指近指关节,断指再植术后第一天'看到要打针,十分惧怕,抱着母亲不肯松手,患指的颜色立即转暗,皮温变低,断指动静脉痉挛,致使血流不通畅,护士先与其亲近,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表扬,树立坚强意志,消除恐惧心理,然后再给患指以向心性按摩15min,解除动静脉痉挛,患指颜色变红润,这才转危为安。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创造一种安全舒适的氛围,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及焦虑心理,多给予爱护、夸奖、鼓励性语言,操作轻巧,利用语言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恐惧感,提高痛阈,取得患者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