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来一碗冰阔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共含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来一碗冰阔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

篇1: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

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缓解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症状及情绪的情况。方法方法方法:::选取6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明显有所改善,干预后研究组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结论::采用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显著缓解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抑郁、焦虑负面的情绪,缩短治愈时间,遏制其反复发作,临床疗效十分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肠易激惹综合征;护理安全管理;影响;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腹泻、便秘等,该病极易引起其他并发的器质性疾病。该病具有很高的的发病率,易引发并发症,临床上尚无疗效十分理想的治疗手段,因此该病已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还待确认,临床医师大多认为肠易激惹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因素为精神心理因素[1]。我院对收治的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6月至206月我院收治的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60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食欲不振、上腹胀、痛、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在一年中出现12周以上;治疗前一周未采取任何消化道功能治疗;排除实验室及内镜检查发现的器质性病变患者;所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曾有消化道手术史;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过敏;患有甲亢、慢性胆道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中有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为52-81岁,平均年龄为(62.4±3.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为58-84岁,平均年龄为(63.3±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主要指定时巡房,嘱咐患者按时定量用药,解决患者治疗、生活问题等方面问题。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护理安全管理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具体方操作如下:1.2.1实施“互促”管理,各科室、各护士之间要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问题,补救已有的差错,最大限度地减少以后出差错的可能性。1.2.2重视教育培养,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强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从而使医护人员主动维护护理安全,做到主动遵守规章制度。1.2.3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督促医护人员积极学习,掌握观察病情时应该注意的重点内容,还可以采取护士长带领护士查房的手段,让护士在陪同巡房的同时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应用症状评分法来评估患者的疾病症状,5个症状包括嗳气、早饱、恶心、腹胀以及食欲下降,0分无症状,1分轻微症状,患者需要刻意关注才发发现;2分是显著症状,患者可以耐受;3分是症状频繁甚至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采用HAMD和HAMA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负性情绪越为严重。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应用SPSS18.0,计数计量资料应用X2(%)以及t检测(x±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早饱、嗳气、恶心、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后HAMD评分和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讨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胃肠道现象,它的显著特点是病程长、具有反复性。是由于内脏器官较敏感而导致的,肠胃功能出现障碍。其主要又因为高龄,压力过大,也是不让情绪波动大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现代医学护理不单止病情方面的治疗还包括心理方面的护理。在治疗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是重点关注内容。肠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上腹部疼痛和非痛性不适感是其主要临床病症,该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幽门杆菌感染、胃肠道激素、心理因素都是诱导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临床上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且治疗后患者病情易反复,疗效欠佳,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慌等心理障碍,这种负面情绪会加重患者病症,影响肠胃功能,最终疾病的恶循环,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负担,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于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我们要在进行药物控制的同时结合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缓解其压力,稳定患者病情,改善临床症状,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疗效[7]。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缓解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负面情绪甚至是心理障碍,还能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显著缩短患者的痊愈时间,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8]。为研究护理安全管理,在缓解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心理障碍方面的作用,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参与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以及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显著缓解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和焦虑情绪,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赖春进.黛力新对肠易激动综合征伴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疗效的改善作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14(2):179-181.

[2]张耿坤,姚毓洲,吴晓文,等.直肠肛管压力的改变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2):51-52.

[3]贾悦,秦阳,陈曦,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远期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26):3227-3230.

[4]徐双双,蒲寅莉,孙于婷.针灸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改善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4(2):221-222.

[5]卜秀梅,王雪,董博,等.中医五音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研究,(24):3029-3030.

[6]苏嘉文,袁燕文,李婉媚,等.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止化不良患者情绪障碍及其与脑肠肽、细胞因子水平关系[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5(4):358-361.

篇2:护理干预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

护理干预对7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和评价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护理干预有效。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临床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护理;症状

随着临床医生认识水平和诊断水平的日益提高,肠易激综合征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已经高达7.5%,该病近年来已引起消化学界的高度重视,对其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明显加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的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部胀痛、便秘或者腹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需要经过相关检查在排除了器质性肠道疾病之后方能诊断,也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这三种类型,便秘型较其他两型的发病率略低[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少数患者症状反复,以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鉴此,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实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性用药,同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作者对1月~11月本院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5例,经治疗与精心护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月~月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5例,其中男27例,女48例,年龄18~72岁;病程6个月~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均排除了消化道有关的器质性疾病。

1.2疗效判断标准经干预后48h临床症状改善者(腹痛、腹胀减轻或消失,能较顺利排出大便)为有效,超过48h临床症状未改善、未能排除大便者视为无效。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一般护理嘱患者遵医嘱定时按量服药,虽然目前IBS-C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但药物治疗仍是IBS-C治疗的重要一环。

1.3.2心理干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此类患者因为工作、家庭等诸多原因常常出现紧张情绪,尽可能地从各方面予以帮助,以期获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在确诊之后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该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可能的进展情况,让患者明白这是一种良性疾病,打消患者对该病的疑虑。

1.3.3饮食指导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发作与否跟其饮食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部分患者亦有这方面的经验。就IBS-C患者来说,要嘱其进食高纤维素食物,医护人员将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做成菜末供其方便食用,另外嘱患者每天都要摄入充足的水分,保证24h饮水量在2500~3500ml。

1.3.4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该类患者往往想法多,顾虑多,整天郁郁寡欢,担心病情恶化,这时就要求患者摆正心态,调适心情,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与患者交朋友;进行必要和适度的体育运动,晚餐后快步行走40min~1h;嘱患者坚持腹部按摩疗法,具体操作为:患者仰卧,自然放松,患者自己用手的大小鱼际于脐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20~30min,于便前30min进行,这样可以加强腹部肌肉的力量,使排便更有力,利于粪便的排除,同时通过按摩,也会加强结肠推进功能,减少粪便在结肠的停留时间。运动本身也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规劝患者戒除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1.3.5开塞露通便用注射器抽吸开塞露20ml,接一次性导尿管,导尿管前段涂上石蜡油,然后把导尿管徐徐插入距肛门齿状线20cm处,缓慢推入药液10ml后,边拔尿管边推剩余液体,并嘱患者保留5~10min。

篇3:分析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的负面情绪的影响论文

分析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的负面情绪的影响论文

围手术期患者因胃癌疾病本身及术后疼痛等多种因素,常伴有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由于患者术后幽门括约肌失去效用,因此常常导致术后出现胆汁反流性胃、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如: 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甚至会诱发胃癌,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操作验证的负面印象。胃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影响术后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围手术期胃癌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 ①术前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 ②意识清楚,语言功能正常,能有效交流; ③具备完成量表调查的能力; ④同意进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②出现恶病质、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③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性疾病者; 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 ⑤肿瘤广泛侵犯,无法行根治术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10 月至2014 年10月间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胃癌患者85 例,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 43 例) 和对照组( 42 例) 。其中观察组: 男性24 例、女性19 例,年龄42~70 岁,平均( 55.87±8.19) 岁,文化程度统计: 小学6 例、初中15 例、高中或中专13 例、大专及以上9例; 对照组: 男性22 例、女性20 例,年龄40 ~ 71 岁,平均( 55.96±8.24) 岁,文化程度统计: 小学5 例、初中16例、高中或中专12 例、大专及以上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3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首先采用我院常规护理措施,如: 入院宣教、术前准备、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肛门排气前禁止饮食、留置胃管及导尿管的护理、切口护理,预防切口、泌尿系统及呼吸道感染等[2]。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 ①认知干预。术前向患者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尤其是目前治疗的效果,让患者看到生存的希望。②心理干预: 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挖掘其心中存在的矛盾和渴望解决的问题,从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及强化阶段四个阶段,让患者内心与错误想法进行辩论,将错误观点消失在萌芽状态,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③行为干预。选取患者平日较为喜欢的电影与音乐等,在病房为患者播放,确保患者能够在优美的`艺术环境中舒展自己的情绪,防止患者抑郁的发生,得到全身放松,保持松软状态。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进行自理能力训练和体能训练。④情感干预。加强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家属支持系统,使家属参与到积极支持患者的治疗中,使患者感受爱的温暖。⑤饮食干预。手术麻醉清醒6h 后口服500mL 生理盐水,术后第1d 给予500 ~ 1000mL 清流质,第2d 给予1000~2000mL 流质或半流质,注意选择低脂、低钠、高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给予米汤、果汁、稀粥、藕粉等,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1.4 效果评价: ①不良情绪。在患者入院与出院时,均采用Zung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抑郁与焦虑程度,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或抑郁越重。②生活质量。采用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OLQ-STO22) 进行评价,越高分值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SPSS1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 检验,计数资料χ2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对比: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 和SDS 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两组患者,出院时SAS 和SDS 量表评分较入院时( P 均<0.05) ,有统计学意义; 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OLQ-STO22 中胃部疼痛、吞咽困难、饮食受限、呃逆、焦虑和口干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5)。

3 讨论

胃癌作为临床常发消化道肿瘤,多发于40 ~ 60岁,其并发率与死亡率均为消化道肿瘤第一位。资料显示,每年我国有40 万胃癌患者,约占世界上胃癌总发生率的42%,5 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精神心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70%以上的肿瘤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干预对稳定患者身心状况、提高身心素质、改善躯体症状都有较大的帮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患者SAS 和SDS 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主要因为通过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及家属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澄清错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配合治疗,减少了对疾病的恐惧,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护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对患者的心理保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行为。如心理干预使胃癌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减轻负性情绪状态,还可避免免疫功能急剧降低,做到心身松弛,情绪乐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医院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应不仅局限于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还要改善生活质量。OLQ-STO22 是针对于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特征专门设计的术后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其条目设置较为合理,调查结果更具权威性。胃癌根治术后常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情绪,本研究对胃癌根治术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出院时患者OLQ-STO22 中胃部疼痛、吞咽困难、饮食受限、呃逆、焦虑和口干分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如饮食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食,保证了术后的营养,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同时还刺激了胃肠功能恢复,防止了胃肠道黏膜萎缩,保护了正常菌群; 术后早日运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改善腹腔胃肠道血液灌注与氧供给,促进肠蠕动,增加了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欲。

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

抑郁症患者情绪失调研究论文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论文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

护理干预对泌尿科患者病情的影响

神经症患者人性化护理疗效分析论文

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影响分析论文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诊PTCA+支架术后患者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情绪影响的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