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与散文阅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aterinOil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移情与散文阅读(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terinOi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移情与散文阅读

篇1:移情与散文阅读

移情与散文阅读

[作者]  杨开果

[内容]

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

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散文写作教学则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悟得的“情景交融之道”以指导自己的写作活动。但那将是另文专谈的了。

散文中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中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物。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如何化合为“情景交融”的散文呢?即是说“情”与“景”是经由什么心理活动的中介,才能化合成物态化的散文作品呢?这个中介就是“移情”现象。何谓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彷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5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人们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会睹物生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可见散文的情景交融是经历了“情感―――景物―――作品(情与景相交融)”的不同阶段。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它由自然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二者化合为散文作品,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就应揭示作者移情过程,这样做,才能使学生不仅明其妙,而且得其道。

1.?情感来自作者。散文中的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尽管情感有时表现为某种超然的心境,或某种微妙的意绪,但其中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种“感情背景”。

且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流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他想超脱尘境的喧嚣,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又摆脱不了。这种矛盾游移的微妙心绪是由何而来的呢?当时大革命失败,蒋介石集团疯狂地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遍于全国。作者对于这种政治空气唏嘘感应之,产生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徨”的矛盾心境。诚如朱先生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所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回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采取逃避的办法”(陈竹隐《忆佩弦》,见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一期)。《荷塘月色》中扑朔迷离的情思、氤氲朦胧的氛围,正是作者这种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的曲折反映。又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中表达的萦心绕魂的`缕缕乡愁,也是他迁居香港之后,对故乡风物、故乡父老、故乡人情的深切怀念的表现。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中抒发的对和平生活的依恋之情,对战争灾难的痛绝之意,也正是作者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产生的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的自然流泄。如果我们弄清了诸如此类作家的“感情背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感情背景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2.?情感附丽于景。情感是无形的,要想使无形的情诉诸读者的观感,势必要有所凭借,因此抒情必然写景。离开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朱自清先生的惆怅心绪便无可发抒,离开了故乡的榕树,榕树下的趣事,黄河浪的缠绵乡情便无可宣泄;离开了蒲公英的风姿,离开了蒲公英的遭际,壶井荣的反战思想便无以表达。

情感离不开景物,情感又由景物而触发。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就是讲的这一规律。朱自清先生的惆怅之绪遇荷塘月色而流溢;黄河浪的思乡之情触他乡榕树而宣泄;壶井荣的反战思想见蒲公英而表露,这都是“应物斯感”的明证。

情感虽由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但情感又具有能动性,它能给景物以巨大的反作用,使景物幻化变形。在陶铸看来,“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只能给人以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的风格》)。贺知章却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同是写柳,一贬一褒,一憎一爱,相去何止万里?朱自清笔下的荷花素淡幽雅,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荷叶却绚烂热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什么会有这类见仁见智的分野呢?这是因为作者们“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或者说作者眼中的景物已“人化”为“我”了。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从作品中的景物特点,寻绎出作者情感的特色。

3.?情与景相交融。由上可知,所谓情景交融,发端于作者在生活中产生的情感,滥觞于作者身遇目接的自然风物,而表于物化形态的作品。作品之中的景物,是经过了作者的情感透视了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丽于景物化(具象化)的情感,二者已经不可滤分了。对于“情景交融”之境的把握,必须经由上文所说的两步理性思考,才不致如堕五里雾中;但又不能止于理性思辨,而必须通过感性体验,方能深入意境,心领神会。这就要跟着作者,重来一番“移情”。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弗・费肖尔),去体验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的情态意绪。读《荷塘月色》,必须要“心入”月下荷塘,体验月下荷塘若醒若睡的情态,体验荷花、荷叶、荷香若喜若愁的情愫,体验荷上月色不明不暗的韵致,体验笼罩荷塘的不浓不淡的氛围。果能如此,便可意会到朱文的意蕴神髓了,便可理解作者的感情了,也能把握荷塘与月色的特点了。读《故乡的榕树》,我们也应跟随作者到两株老榕树下去生活,去体验以树为船的航行乐趣,体验榕荫纳凉的身心快适,体验榕下消夜的神奇遐思。果能如此,我们才能欣赏作者笔下之景,才能意会作者胸中之情,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样,读《蒲公英》,我们也应跟随作者,“返老还童”,重历戏耍草花、漫唱儿歌的童稚情趣,想像蒲公英遭践踏受蹂躏的切肤之痛,体味野菜度饥荒的人世艰辛。果能如此,我们便不难意会到小小的蒲公英花上所凝聚的丰富意蕴了。

总之,不经过情感体验,不经由移情活动,我们便无法深入意境,便不能体会到“情景交融之妙”,也无法把握“情景交融之道”。

以上几步工作的实质是“理性―――感性”、“分解―――综合”的有机统一。这种思维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逆反的,不是一蹴即就的,而是循环往复的。而每次循环,都会使学生的审美感受进到更深入的境界,使学生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更高级的层次

篇2:移情与散文阅读

移情与散文阅读

[作者]  杨开果

[内容]

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

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散文写作教学则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悟得的“情景交融之道”以指导自己的写作活动。但那将是另文专谈的了。

散文中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中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物。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如何化合为“情景交融”的散文呢?即是说“情”与“景”是经由什么心理活动的中介,才能化合成物态化的散文作品呢?这个中介就是“移情”现象。何谓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彷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5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人们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会睹物生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来。可见散文的情景交融是经历了“情感―――景物―――作品(情与景相交融)”的不同阶段。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它由自然景物触发,又附丽于景物,二者化合为散文作品,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就应揭示作者移情过程,这样做,才能使学生不仅明其妙,而且得其道。

1.?情感来自作者。散文中的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尽管情感有时表现为某种超然的心境,或某种微妙的意绪,但其中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种“感情背景”。

且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流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他想超脱尘境的喧嚣,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又摆脱不了。这种矛盾游移的微妙心绪是由何而来的呢?当时大革命失败,蒋介石集团疯狂地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遍于全国。作者对于这种政治空气唏嘘感应之,产生了“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徨”的矛盾心境。诚如朱先生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所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回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采取逃避的办法”(陈竹隐《忆佩弦》,见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一期)。《荷塘月色》中扑朔迷离的情思、氤氲朦胧的氛围,正是作者这种彷徨游移的矛盾心境的曲折反映。又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中表达的萦心绕魂的缕缕乡愁,也是他迁居香港之后,对故乡风物、故乡父老、故乡人情的深切怀念的表现。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中抒发的对和平生活的依恋之情,对战争灾难的痛绝之意,也正是作者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产生的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的自然流泄。如果我们弄清了诸如此类作家的“感情背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感情背景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2.?情感附丽于景。情

[1] [2]

篇3:兴与移情之比较

兴与移情之比较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作 者:沈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 年,卷(期): 8(1)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兴   移情   比较  

篇4:阅读答案之移情体验与史家修养及答案

叶帆

研究历史总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关注,这是历史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背后都有思想情感的动因。因此,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史家在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对于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中外史家各有见解。其中,通过移情的方法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一种方法。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觉察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简单地说,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虽然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移情概念的时间不长,但古今中外的史家们在历史研究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过移情这一方法。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鸿门宴的记叙,就有很多关于当时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心态的生动描述,并以此来分析他们的行为。所以,著名学者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谈的其实就是很多史家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移情方法。不移情体验,机械地就事论事,就只能知道历史“是这样的”,却无法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移情体验虽然可以深化历史研究,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对史家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移情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般而言,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移情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应该具有相似性,否则就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历史研究而言,由于史家与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人物大多在时代上相隔久远,在经验阅历上也是相去甚远,有的历史人物甚至是生活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要达到这种相似性显然更难。这对史家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史家惟有在这些方面苦心孤诣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做不到这一点,简单地以己度人,史家往往容易以个人的.思想情感来替代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其结果很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另一方面,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在长期移情体验的过程中,史家与历史人物在思想情感上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就容易被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所感染甚至同化,逐步喜欢上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人物。这种倾向不断发展下去,对历史研究无疑是危险的。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正面的,史家将不惜溢美之词将其拔高;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反面的,史家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辩解,希望翻案。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史家着力粉饰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个中原因虽然复杂,但史家在移情体验时思想情感被感染甚至被同化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史家在移情体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1)从原文看,下列对“移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是用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一种方法。

B.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惰绪的认知、觉察同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

C.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何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它又存在一—定的风险。

D.移情要准确真切,移情者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还能做到体察人情,了解社会背景,潜心揣摩。

(2)下列各项,不属于“移情体验”范畴的一项是( )

A.史家同研究对象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运用移情体验方法作深化研究时,必须具备很高的修养。

B.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

C.研究历史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

D.历史学家需要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当然有时难免就事论事。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要想在研究历史时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那么着力粉饰历史人物是不太恰当的。

B.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一般都还没有接触过移情这个概念,但是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移情这方法。

C.史家惟有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苦心孤诣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

D.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喜欢上历史人物。

.【答案】(1)B (2)D (3)C

【解析】(1)A项,指的是移情方法而并不是移情定义本身;C项,说的是运用移情体验时的要求和利弊;D项,指的是移情的要求。 (2) D项,表述不是“移情体验”,而是涉及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要求。(3)A项,不是“不太恰当”,而是“无疑是危险的”;B项,原文中“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移情概念的时间不长”,并不能表示“一般都还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D项,“只有这样才”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中作者并不表示赞成“喜欢上历史人物”。

篇5:阅读与人生散文

阅读与人生散文

人生,是一个很广泛的词,也许简单地说,就是人物、生活,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人情、生态。更确切一点说也可以是人生于世的过程,往深了点说就是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要经历的事儿以及要走的路。人生,有时候很深刻,深刻到无法捉摸,难以理解,人生,有时候又很简单,就是行走,活着。但是无论是深刻或是简单,无论是平淡亦或精彩,要想平安度过人生,就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每个人,生来其实都是一张白纸,然后,我们的经历以及过程便会在这张白纸上慢慢涂鸦,然后渐渐丰富,色彩妖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人生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的阅历,那么另一部分就是知识的汲取。前者大家都知道,需要经历和遭遇,那么后者呢,就是要通过广泛而有意义的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单身妈妈,带着一个正值青春的儿子一起生活,由于从小缺少父爱,没有安全感的儿子性格叛逆,桀骜不驯。这位母亲仪表端庄,大气温婉。她用尽所有的方式,仍然不能改变儿子走向叛逆的路。万般无奈下,她只好将自己和儿子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以文字的形式与儿子每天对话,最终,她用自己的文字感化了儿子。

从此,母子的沟通以文字与阅读的`方式相互传达,而且这位母亲趁热打铁,将更优秀的书籍不断引入到儿子的世界中来,渐渐地,儿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最后,在文学道路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儿子说,是母亲教会了他如何真正地阅读,他是在阅读的世界里,重新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规划,继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塑料了一个新的自己。

也许这则故事有些片面,但是不能否认阅读在人生中不可估量的地位与作用。阅读引领规划,规划才有目标,目标决定价值,阅读是人生的指明灯,是扬帆远航的新起点。阅读让人智慧,阅读让人清醒,阅读让人充满朝气,仰望梦想。从此,让我们用心品味阅读,认真规划人生。

篇6:《谈审美移情》的阅读题及答案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试题答案:

二、

6.C 7.B 8.D

篇7:散文阅读咖啡与人生

散文阅读咖啡与人生

一滴馨香入口,却是世间百态。淡淡回味却不及黄莲苦更甚蜜糖甘,其中滋味亦是蕴藏无穷。

——题记

或许对我来说,寻一方静室,冲一杯咖啡,品味这其中的味道,便是最大的享受。人生亦短亦长,长至百年光阴,短则咖啡之旅……

独自坐在咖啡厅一角,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馨香,我不禁心头一悦。这种香味仿佛是懵懂无知的孩童,亦是满载梦想的少年,更或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这香味,寄人以美好,予人以期待。

端起咖啡杯,抿上一小口,舌尖只有淡淡的苦味,苦中还带着丝丝酸楚,细细回味,些许醇香萦绕口中,亦有淡淡甘甜。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苦涩中透着幽香,甜蜜中亦有一丝落寞。

咖啡之苦,宛若人生之艰。漫漫人生路,总有许多挫折、磨难,它会阻止你前进的步伐,它会打击你的信心,它会让你消极怠慢,或许更失去了最初的美好期待,取而代之的便是生活真实的苦涩。然而,尼采却说过这样一句话:“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能强迫我们大彻大悟。”人生中不会没有磨难,只是我们缺少克服它的勇气,从而未曾感到苦尽甘来。

细细品味,咖啡虽苦,但苦后便是一种久而弥坚的香醇,好似雨后的彩虹,拼搏后的成功一样悦人心扉。人生经过岁月的磨砺最终获得成功,更似那一杯浓浓的咖啡的与众不同,亦是一个历经挫折的女王在故事的'最后戴上了闪耀的桂冠。付出了汗水之后,才会收获当初美好的期望,实现远大的梦想。

既然咖啡之苦无可避免,我们又何不用爱与热情面对人生,走过磨难与挫折,微笑着去品尝苦后的香甜,让人生泛出光彩,让自己拥有追求心中梦的能力,从而爱上那种苦,更爱上苦尽甘来的感觉。

现在的我,依然是那样的喜欢喝咖啡,或许比当初更胜一筹。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坐在书桌前,捧一本名著,品一杯咖啡,人生也不过如此……

篇8:与美好相邻散文阅读

与美好相邻散文阅读

有人说“与美好事物相邻,活着就是幸福”。说这话的人想必在生活中有一颗仁爱之心,有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与耳朵,他对周围的事物观察细微,那些细微的事物,在他眼里都是美好,不然会悟出这样的幸福活着。

清明时节,除了呆在家里写几首诗以怀念父亲以外,再无其他事。索性去相邻很近的公园走走,没想到在鸟苑附近盛开着一片油菜花。远看,金黄黄一片。心情美,自然对周围的事物喜悦。景美,人静,这也是人生想要的最美境界了。

当我走近这片油菜花,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是去年,仿佛是回到童年。

眼前的春色如是吴冠中笔底的春色。油菜花盛开在一片江南的田野里,远处是青山绿水,近处是白墙青瓦,篱笆墙外,一枝桃花开得灼灼。人间大美,都在眼底,没有这随意随性随心的自然之美,令人垂青与不舍。

去年的油菜花,我这样写过,不是油菜花,是火焰。除了我,每一朵油菜花都是新的。是啊,除了去年。除了雨雾里消失的`父亲。我在阳光下接受着被油菜花覆盖的面孔。他们都是我去年的亲人与失去。

今年,相遇在油菜盛开时。我以为,每一朵油菜花都是春天的火焰。她们把满满一个春天的美,燃烧了再燃烧。她是灯盏,把满满一个三月点亮,她是爱的光芒。

也有人说,在春天等待一场油菜花开,就是在等待一个童年的到来。或是重现一个童年的到来。油菜花开了,她与别的花开不一样,因为她蘸着乡野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这些油菜花宛如乡间的孩子,我仿佛是一只快乐的蝴蝶,已飞在浓郁的乡野。

在油菜花田里,我张开蝶羽,追赶着一群蝴蝶般的孩子。而那些孩子,他们都有一个春天的名字。他们是春天里最快乐的蒲公英,苦荬菜,荠荠菜。是野水芹,灰灰菜,他们是晨光里的打碗花,是一夜爬满屋檐牵牛花。在每一天,不同的时辰传递着不同的快乐。就像这春天的油菜花,即使夜晚,也会给那些数星辰的孩子,点亮幸福的灯盏。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得不就是这油菜花田里的童年吗?这样的春光,不就是我们遗失的岁月?当我们看着遗失的岁月,遍地都是黄金甲,这不就是岁月的火焰,在春天燃烧!

当春天的油菜花开成一片火焰与光芒。画家说,是上帝打翻了这春天的油漆桶,把火焰与光芒般的黄金色泼给大地,让春天的一切停下脚步,甚至是为幸福窒息。

这是多么美好的绝望,就像爱,爱到青春不再,爱依然是那个爱情的守望者。在春天的原野,等待下一个象征青春与爱的春天。像一粒种子,在明年的三月里重生。

美好的事物总是垂青我们,而我们活在一个迷茫的世间,常常不及身边的美好,很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给自然,在自然中交换回我们真正的自己。其实,春天就是我们该去交换的美好时间,那怕你的呼吸再没有春天的气息,也会在这美好的事物里呼吸到春天的气息。像一场油菜花开。这样,我们的童年回来了。尽管你的童年是在回忆之中,尽管你坐在田野,哭得像个孩子。我们依然是那个追着蝴蝶,奔跑在油菜花田里美好的孩子。

与美好相邻,因为那是我们的美好,因为那是我们的不曾逝去。

篇9: 前世与今生散文阅读

前世与今生散文阅读

轮回斩断今生缘,

萍萍起灭心难安。

明日说好共黄泉,

可知忘川河流生生灭。

今生为何人,前世为何物,似乎从生活细节中可以推算些许。依照老人说法,那些爱吃之人,前世莫不是饿死的;爱玩爱自由之人,前世莫不是关起来失去中自由的;那些伤感之人,莫不是前世有未了尘缘之人;那些有特殊胎记的,莫不是前世受苦类之人……而我前世是什么,是不是可以推断呢?

有时风轻云淡,谁也不知道我已咬紧牙关,风一样的男子,笑起来没心没肺,可又有谁知道午夜无人,反而无声落泪。前生缘,今生执念,想必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益,求也无用。想想心之归属,行事做派,无论前世今生,我猜,自己可能是一条鱼吧。

有人说鱼的记忆只有三秒,那么留给我前世记忆的一定是临行前的那一丝残存。半天不喝水便要上火了,即使不是鱼儿,也是水生植物或动物吧。呆在水里的感觉是非常好的,似乎在水里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以泡在水里,几个小时不想出来,在水里整个心都是平静的,淡然看人间万象,听花开花落。

亦不知,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已空。无论何时,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会和我们所有的`一切永别。眼前的,好好珍惜;过去的,坦然面对;该来的,欣然接受。鱼也好,人也罢,只不过是天地万物衍生出来世间小小的一粒。

喜欢夜的黑,在夜里伤感,追寻前世死前的记忆,是什么呢?河水干涸?刀俎鱼肉?缘起缘灭?无从考证又如何,只是现世为人,或恐怕也是一条多情之鱼了?牢牢骚骚,没心没肺,又何必执着于世?一醉千觞,方解这世间烦扰……

与默书散文

年轻教师 如何面对学生的移情

昨天与明天散文

与机会面对面「散文」

雾与太阳散文

吻与别散文

我与家散文

窗户与镜子散文

生活与继续散文

女人与珠宝散文

移情与散文阅读(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移情与散文阅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