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迷信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appyfy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仰与迷信散文(共含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ppyf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信仰与迷信散文

篇1:信仰与迷信散文

信仰与迷信散文

应街坊秀姐之邀,在某星期日到教堂去联欢。事后,有人问我:“你家烧香拜佛,你却去教堂听圣经,岂不是叛教?成了叛徒?”

其实,也不算得什么叛不叛教,因为我虽出生于拜佛之家,我本人却不迷信,也不是无神论者,不论是那一宗教信仰,除了邪教外,其宗旨都是导人向善的,只要讲得有道理,恰巧我又有时间,那么,去听听经又何妨呢?

父亲生前常对我们说:

“信仰并不是迷信,而是要每个人心中存有信念,随时警惕自己,凡事不可任意妄为,要行善积德,做福社会,为儿孙积多些阴德,切勿作恶害人。”

我有位远房亲戚,原先她笃信佛教,每次远行或要做什么事时,她都求神问卜来作决定。越南几乎所有寺庙她都到过,供奉时的三牲祭品和元宝香烛,其数量惊人,每次花费不是一笔小数目,她毫不吝啬,似乎钱花得少的话,就不能表达她的诚心;其迷信程度,令亲人担心,怕她走火入魔,便好言相劝,叫她别太迷信,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所有的成果,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财富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她对亲人的劝告,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花费更多的金钱于拜神这方面,令亲人痛心不已!

直至有一次,她“遵从”菩萨的指示去办事,结果,令她一败涂地,损失了一大笔金钱,几乎破产。盛怒之下,她把神台上供奉的`神像,全都拿下来摔破于地上,然后把那些不能摔破的画像烧掉,自此之后,她发誓不再烧香拜佛。她的亲人暗中松了口气,以为她终于醒觉了,都替她高兴。

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找到了另一信仰,就是信耶稣,去教堂听圣经唱圣歌。每次有聚会,她从不缺席,而且风雨不改,其虔诚之心,比信佛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她那种传教的热情往往令人感到不耐烦,只要她和你谈话,就会滔一滔一不一绝的赞扬信耶稣的各种好处,然后叫你入教,不要再信奉佛祖。有很多朋友就是怕了她这“招”,远远见了她实时避开,不想听她讲“耶稣”。

所谓玩物丧志,迷信亦一样会令人理智尽失,做出一些伤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信仰方面,大家都应该保持理智,切勿盲目沉迷于某个宗教信仰,应该明白,信仰只是叫我们存有信念,而不是迷信。因为迷信只会害人,并不会救人。

篇2: 科学与信仰散文

科学与信仰散文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人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不断地追问,对万物之理不懈地追求。正是这种追问和追求,才使人类不断进化,脱离了动物成为了人,而对天地之理的解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为信仰,一为科学。

信仰在原始社会时期便产生了,那时的人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万物的生老病死无法解释,便创造出一些所谓的神,相信是他们掌控着天地万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模糊的信仰也随之进化,逐渐完善,构成一套完整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慢慢形成了宗教。宗教也慢慢成为人类信仰的主要形式。

科学则起源于人类的实践与生活,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满足一些生活需要,便出现了以技术创造为主的原始科学。科学创造渐渐发展,便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单纯为人们生活的需要服务,转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探讨,随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成为了近代乃至现代科学。

由此可以看出,信仰与科学的起源不完全相同,然而发展至今,却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宇宙万物的真理的追求。只不过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信仰是人主观构思出一套理论,然后与事实去匹配,若符合,便可以此来解释世界。而科学则先不主观下臆断,而是从事物中寻找共同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并试图加以解释,并以此解释去对照事物进行验证。两者似乎不可调和,方法的不同导致了结论的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彼此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希腊的科学家,许多也是哲学家、宗教学家,科学与信仰在他们身上并不矛盾,因为可证的事物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而精神世界则可用信仰来构筑。即使在现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因为总有科学说明不了的事实需要用信仰加以解释。

人类不可能单纯利用科学而无信仰,部分原因是人类内心对于宇宙的无知,对于外界的本能恐惧,使得人必须以信仰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物理定律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故科学永远只能得出近似的相对的真理,而无法被证实。现代社会,信仰解读万物的功能削弱了,被用来构筑精神世界。但其解释世界的观点仍对人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信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科学和信仰这对同源兄弟还会相伴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评点

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凭借已有的知识视野和人文胸怀完成了文题论述、然而,本文存在着逻辑、常识与文体上的问题、

首先,逻辑错误。“偷换论题”:文题中“信仰”在行文被“宗教”替换;“自相矛盾”:“信仰与科学的起源不完全相同”与“科学和信仰这对同源兄弟”相矛盾;概念误解:“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文中“物理定律只能被证伪”是对“可伪证性”的误解。

其次,相关论断有违常识。依据人类学研究,在人类的混沌时代科学与宗教信仰二者是同源的。在认知模式上,信仰是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如中医中的“五行”理论。同样,许多科学发现在未得到确证之前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科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是:在宗教信仰的人文背景下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是西方科学与宗教并行不悖、齐头并进的关键。对西方文化而言“因为荒谬,所以信仰”(德尔图良),信仰无需解释世界。文中对科学与宗教信仰的“体用”之辨,并未触及西方文化的实质。

最后,不适当的议论往往会破坏文章的说服力与严谨性。类似于开头人类好奇心的论述本身并无大碍,但置于人类学的严肃探讨之中则有不妥。

篇3:祭祖与信仰的散文

关于祭祖与信仰的散文

本人有幸参与家族事务,接触很多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宗亲。按中国哲学的分类有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对祭祖持认同态度。

而唯心主义者又分类为认同与不认同,不认同类一般是基督教。本人就曾经接触很多基督教徒的宗亲,在祭祖一事也曾经进行激烈抗辩。今天有幸得阅邢福曾博士的《中国的祭祖问题》,本人结合个人的观点整理下文。

在当今,很多的宗亲基于本身的信仰,对祭祖一事在心里产生极大的涟漪和挣扎,有心存挣扎而随亲人参与拜祭者、有激烈抗衡,与家人势成水火者。故此如何处理信仰与祭祖之问题便极需辩释清楚,以资参照。

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我国唐朝时期,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所载,景教在中国的传布,曾经“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可见唐朝时景教在中国曾大为流行,可惜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

但纵观其他有关宗教的文献资料显示,当时的一神教徒如犹太教、也里可温教、回教等对中国人的祭天、祀礼、拜祖制度均作了适度的调适,所以也没有引起任何的冲突与纠纷。

基督教《圣经》的本义也是劝人为善,是人自己的修养。只是它通过上帝的启示、基督的赎罪,人只需要有信心,便能直接与真理恢复关系;他的良心便能从罪中释放出来,他的罪亦得蒙赦免。

从正面来说,它开出一条途径,赋予神与人和好后的新生命。而具有新生命的人,同时要关怀社会,治国平天下,实践出爱。它使人上可通天,下可通人,更可通物质与科学知识,贯串着天、地、人三大观念。这具有新生命的人就是善的表现。

而祭祖的本义继承与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亲睦宗族,和谐宗亲,爱家爱国的情怀。两者的本义有着共同之处,儒家的伟大理想是高尚的人格、丰盛的人生,基督教也是成全了这个理想。只是途径的不同。更何况没有祖先,怎有现在的你在上帝面前赞美它的机会。

向先人鞠躬这问题,一直是基督徒所争议的。其实鞠躬只是一种礼,并不是拜祭,甚至叩头也只是一种礼。让我们以圣经的原则去作为提醒。

在哥林多前书十章十四至三十三节里,保罗提到应否吃曾献祭的食物,他说:“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保罗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一切都从上帝而来,所以一切食物都可以吃。但保罗又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荣耀神。

”他第二个原则是:假如所作的事会引致别人软弱,就不应去作。这些原则并不是教条,而是经过我们的自觉反省去决定我们做与不做,是用我们真正的自由作出选择,是将我们原有的生命转变,因而自然而然地放弃一些不应该作的事情。

在面对祭祖的问题时,我们应要达到一个境界,就是真正地敬拜,而不是跟随礼俗。其实,我们是真正遵从孔孟之说,诚心尊敬祖先,而不是叩拜先人的偶像。

然燃点香烛是否有违圣经的教导呢?燃点香烛是否能断然的作个黑白二分呢?反观圣经,由摩西五经至启示录就有多达60次提到烧香。就以出埃及记记载,在制造会幕时,上帝有明确的指示及规格来制造“灯台”(出25:31-40)及“香坛”(出30:1-10);“灯台”点燃的正是蜡烛,相信是古时用作照明之用;而烧香的香气乃代表上帝子民的祷告。(见诗141:2,路1:10,启5:8及8:3-4)。由此观之,从圣经的角度不单没有否定或反对燃点香烛,反而是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

在祭祖行为表现出爱与孝道,这不独与基督信仰并行不悖,更是上帝自然启示的结果;祭祖的伦理价值不仅与基督教不相矛盾,更是互相发扬彼此呼应的;故基督徒不该武断地全盘废弃传统的礼仪,而应努力发掘出传统礼仪中与基督教相通的精神价值。

祭祖本身是中国传统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行为,与及藉此达致道德层面的教化。在圣经十诫中,论到人伦的第一条便是“当孝敬父母”,就此而言,圣经与中国传统是没有抵触的;但我们却会因着十诫中的第一、二诫所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而使我们在祭祖的礼仪上产生很大的冲激和挣扎。

然而当我们仔细察看此两节经文的背景就可得知其指谓所拜的偶像是泛神中的一位,是指让这一切的偶像成为我们的.神。故此“慎终追远”的祭念先人而并不将先人等同神的话,是没有违反圣经的原则,反而正合信仰成就了中国传统之孝亲之道。

以上所论,谨呼吁基督教徒的宗亲们不要因祭祖而涟漪和挣扎,祭祖、丧葬或其他传统孝亲的行为,亦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答案,有人用洽谈沟通的方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有人以转化仪式的含意而彰显信仰。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见证与和家人有一个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方能在关键的时刻产生润滑剂的作用,以减低与家人亲朋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达至最少的杀伤力及最大的见证性。

问题的结核是我们的所谓“祭祖”,本身是一个对先人的尊崇悼念,对先人德行的继承与发扬,还是奉为神明参拜,这系于奉行者本人(包含其他信仰者)的态度,这是见人见智的。

篇4:论灾后迷信危机与信仰体系的重建论文

论灾后迷信危机与信仰体系的重建论文

【摘 要】汶川地震的发生严重地冲击了人们的信仰,使迷信思想得以滋生与蔓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灾后的迷信思想积极地作斗争,运用科学的方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重建灾后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迷信;信仰体系;重建

一、灾后迷信的成因

迷信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缺乏判别事物的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而对某些事物发生特殊的喜好,对此深信不疑,进而转向盲目信仰甚至到崇奉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经验告诉我们,大灾之后,往往会有谣言惑众或迷信思想的泛滥。在举国为汶川大地震哀悼的时候,一些不和谐的迷信言论却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上悄悄蔓延,例如:8比13更邪恶;2008年的五行之灾;福娃灾难学等。历来如此,迷信之种种,非止一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正如美国学者约翰惠廷说,“看上去不过是野蛮的迷信,既不是毫无作用也不是人的精神错乱而是显示社会的紧张程度的指标,同时也是作为减少紧张和敌意的机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1]3 灾后迷信泛滥这一现象背后包含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迷信是人们出于自我防卫,从心理上对灾害导致的压力进行转移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这次地震已经造成几万人死亡、数十万家庭面临破碎,致残的人和倒塌的房屋更是不计其数。可想而知,这次灾难和危机给受灾群众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多么的巨大,尤其是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沉重压力,这些压力是由于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不知所措而产生的、而且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消除的。人们需要把这些压力通过某些方式进行转移,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受灾地区人群中产生迷信的思想或行为,因为“迷信至少从主观上给人以能够预知和支配未来的感觉,在减少不安方面发挥功能”。[2]164假如不适时地、有效地进行心理恐慌的转移和宣泄,那么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持续积聚,其后果就有可能会很容易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崩溃甚至引起社会动荡。这种由于人们心理危机的积聚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实例很多,因而应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迷信思想是人们在灾害面前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自然反应。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人的需求是一种金字塔的结构,它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两个层次。如果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就有可能会采取一种愤怒的态度和攻击的行为对待他人。地震灾害过后,人们对于生活物资的需要和对于余震的恐慌使得他们无法对这两种基本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进而可能会导致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对自然的盲目畏惧和对社会的否定。同时,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一种“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自我”的迷信想法。这就有可能造成人们自身的意识和思想对事件的分析出现一种“真空状态”而不自觉地将自我的控制转向超自然的力量。

(三)迷信是人们在灾难面前惯常处事模式失灵情况下的应急策略。正如马林洛夫斯基的中心论点所论述的那样,“人们只有在靠知识无法把握机会和环境的情况下,才依赖巫术”。[3]155就这次汶川大地震来看,人们看到的和所经历的灾难实在是巨大的,无论从灾害程度还是从灾害范围来看,这次地震都可以被称为是受灾群众生命历程中的“重大的、突发的危机事件”。通常情况下,在遭遇如此危机事件之时,人们的惯常应付事故的模式已经无法如常起作用,因为这次危机事故已经超过了人们能力所能解决的限度。这时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助感将会非常地强烈,从而相信超自然能力的存在,甚至依赖或顺从这种超自然能力。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以至于自己在没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所以一时竟然不知该怎么办了”。显而易见,灾后的迷信思想的传播正是人们面临如此的突发事件时惯常处事模式无法运用情况下的一种应急策略。

(四)迷信是在突发事件时人们丧失理智的一种后果。通常意义上说,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前,人们的社会心理都是处于正常的逻辑思维或者理性的主导之下,但是在危机发生之时和之后,由于人们在灾害面前遭遇过强大的自然力量的伤害,就会不自觉地丧失理性和危机发生前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倾向于让自发的个体情感主导自我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可以被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人们在正常的逻辑思维模式之下能够表现得相当地理性和冷静,就在于人们的认知和意志的活动在意识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能够对自我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判断。而一旦人们丧失了理性,即人们的情感活动占据了上风,就会导致人们的逻辑思维混乱。自我的主观感觉战胜理智甚至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幻觉和幻想,这也是人们在受灾之后容易产生迷信思想或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灾后迷信的特点和危害

大灾之后,社会上往往会很容易出现迷信思想的泛滥。比如说,此次地震的发生,就有人直观地串联今年的南方大雪、胶济火车事故等,于是抛出了“逢8逢9”、“逢子逢丑”之类的灾难迷信言说,毫无根据地断定2008年是灾年。然而,迷信思想一旦产生,要想消除它就相当的困难,这是由迷信思想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迷信思想的堕性作用。按照文化论者的观点,文化体系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其它的社会体系始终产生着相互的作用。而与其它社会体系相比较而言,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又具有一种发展的惰性,即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中是沿着它自身的发展惯性持续下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规律的体现。迷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意识,同时迷信思想也是人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社会意识和思维模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消除,比如说中国人大多将喜鹊当成一种吉祥的象征物,人们看到喜鹊就会立即地联想到有可能会有什么喜事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而这种观念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迁过程,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接受。

(二)迷信思想的普遍性。迷信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即“大部分的迷信不是个人造成的,是社会传播的结果”。[4]45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所在,而人的社会性就其总体来说是一切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必须要同其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关系的网络,这种关系网络的形成主要就是靠人们之间以信息交换为手段的社会互动来完成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都认为:“迷信不是过去的东西,迷信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它是人的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情境下具有外显的倾向”。[5]2 这次地震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包括生命直接受到威胁的人、身体或心理受到创伤的人以及救援者和目击者,也涉及到接触传媒信息的公众等。因而,迷信的传播者和潜在的传播者范围是相当广的。

(三)迷信思想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深刻性。迷信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灾害过后有可能会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渠道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内化成人们辨别事物、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内化的结果从深度方面加重了对其清除的难度。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包含迷信思想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虽然是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其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不同步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社会意识的变迁速度是慢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这就可能造成作为社会意识一部分的迷信思想长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而无法肃清。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旦迷信思想在灾后滋生开来,就会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个人层面看,迷信思想一旦占据人们思维的领地,就会导致个人无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会使人们丧失了正确地明辨是非的能力。结合此次地震灾害的特殊情况来说,虽然说迷信的思想或行为并不仅限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但是文化水平低的人最容易相信和接受迷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如果人们想要消除灾害对人思想方面的冲击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具有一种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支撑着自己的思想,而这次地震大多发生在乡村和小城镇,当地的居民大多文化水平是相对较低,对于地震没有科学的认识。这种情况从一方面来说极易使他们产生一种迷信观念,而反过来,种种的迷信思想一旦产生又会从对立面上形成一种障碍----阻碍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的观念。这就是作为社会意识的迷信思想对于人们的主观上的思维改造过程和客观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我们认为迷信思想会逐渐地侵蚀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导地位,即容易出现受灾者的信仰危机。所谓社会中的信仰危机就是人们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而使原先在人们思想中占指导和支配地位的信仰有所动摇甚至瓦解。信仰体系的动摇和瓦解,其后果是严重的`,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有的人对神或万物主宰感到愤怒,觉得毋需继续信奉原有宗教,有的人由于对自然的恐惧,强化原有的宗教信仰,有的人会出现强迫性的迷信思想或迷信行为。因此,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甚至是共产主义的理想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三、信仰体系重建的路径

清除迷信思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对灾后存在于人们主观意识之中的迷信思想的清除,要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信仰体系,重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积极宣传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增强人们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我们应该科学和客观地对待灾后迷信思想传播这一现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迷信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的客观条件。马克思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6]17 迷信的消除是有客观条件的,清除迷信思想和人的解放一样,并不是说仅通过从自我主观上的任意否定,这些迷信思想立即就会自动地从现实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清除了。这与人们不能在自我主观的思想中任意地肯定人的解放是一样的道理。这种情况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其次,还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正如同清除宗教和神学的无稽之谈,而且在它们有了更充分地发展以后再次清除这些无稽之谈。”[7]22

(二)结合人们的社会实践,改造人们的社会意识。“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是考察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8]31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人改造自然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对自然的改造,它的本质含义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而人改造人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人改造人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人的社会意识,使人们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反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从而能够更科学地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改造人的实践活动就是改造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而人改造人、改造人们的社会意识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

(三)采取隐性教育法、挖掘人们抵制迷信思想的主动性。由于这次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大多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因而我们应该采取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效果可能会更佳。隐性的教育方法是相对于公开的专业的显性教育方法而言的,它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可以使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那些单位和工作领域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可以使各单位和各方面人员都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中去,改变传统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具体做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人们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宣传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此使人们对宇宙、自然能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我们要积极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因为“人是社会性存在物”,[9]所以要特别注意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并不仅仅是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而且还应该为受教育者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教育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灾后人们的信仰体系重建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努力地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应该是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并且以鼓舞人、塑造人和教育人为最终目标的一系列正确思想的结合。

四、信仰体系重建的原则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信仰体系重建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坚持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三个过程。认知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和规律的认识过程;情感活动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与态度倾向;而意志是人们实现自我目标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情感和意志两个方面的活动是主体的人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情感和意志这两个方面的活动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辩证统一。因此,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情为先导,充分地辨清和承认受灾群众现今的实际情感状况以及他们已有的对此次地震的一些主观评价和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针对灾区群众具体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向人们进行地震和其它自然现象的分析说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坚持民主的原则。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是强迫式的或者是消极被动式的。“所谓的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方法论上的疏导原则。即平等相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对正确的意见加以采纳,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同时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 [10]213这种方法要达到的真正效果应该是这样的:通过鼓励被教育者能达到一种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正如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从而得到“教为不教”的目的。

(三)坚持层次原则。“所谓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11]21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刻也不能忘记,受教育者原有的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和道德素养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差别地对待受教育者。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受灾的大多是居住在农村地区和小城镇里面的人们,他们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素养还是原有的科学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一种“差别教育”,即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差别、有侧重地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实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既定标准灵活选定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应该真正地做到鼓励现今、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促使不同层次和不同起点的人都能够经过努力达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有所进步”。[12]216-217

综上所述,灾后重建并不单单是物质环境的重建,而是应该包括人们的信仰体系重建在内的全面的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国家和人民面临如此巨大的灾害之时,尽可能地利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优势,有侧重、有计划地帮助受灾地区的人们从思想意识的角度进行一种科学而全面的重建----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义务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2][3][4][5] 古斯塔夫雅霍达著,文成峰译.文明的困惑[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6][7][8] 许庆朴等编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10][11][12] 邱伟光等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信仰的散文

论灾后迷信危机与信仰体系的重建论文

迷信与节气初二作文

话语领袖与圣人迷信

种子的信仰散文

理想·信仰的散文

法律成本与法律信仰

信仰是不是一种救赎散文

信仰缺失的年代散文

与信仰相关的名人名言

信仰与迷信散文(合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信仰与迷信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