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利用教科书-Recycle textbooks(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长与白山神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Recycle textbooks
As we know, when senior students graduate from school, most of their textbooks, which are still in good condition are thrown away. What a great waste it is! Thus, here comes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we should recycle textbooks.
Some people are the opponents because they think there is a danger for students when using the recycling textbooks with many bacteria on them, which are bad for children’s health. Furthermore, notes on the pages made by the students may disturb the next users. As for Printing Industry,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other related ones, it is a big loss in making profits.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many more people think recycling textbooks is a good suggestion, which I quite agree to. For one thing, recycling textbooks can save a lo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duce waste. Besides, a cut in the expenses means less stress for the parents, especially for those relatively less rich ones. And for students, it is also a useful way to develop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and taking care of books,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valuing common property and 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treasuring natural resources. As a matter of fact, recycling textbooks is very popular with some foreign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which has set a good example to us.
Therefore, recycling textbooks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helpful.
历史教科书资源的有效利用之实践体会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言必称新意,行必走极端,在教学中往往花样层出不穷,尤其是教师一律声称现在找资料的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备课的时问,教师的这种精神诚然可嘉,殊不知它却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负担,不仅如此,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建议我们的`教师看清楚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充分有效的利用教科书资源,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 者:黄玉琴 作者单位:白象中学,浙江,乐清,325603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5 关键词:教科书资源 有效利用桃花源记教科书译文
一、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候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三、赏析
文章开始,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税赋,没战乱,没沽名钓誉,没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明说,然而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假设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内容简析】
本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全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展开叙述。教学时应结合课后思考题,紧扣“珍贵”,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故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反差较大,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介绍。
【设计理念】
整体入手,重点体会,避免零敲碎打、串讲串问,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的时间,深入体会人物情感,指导读出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会认“延、境”等10个生字,会写“珍、移”等13个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读书思考、质疑讨论,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3、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等。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简介背景
1、读课题,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简介故事背景。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理清顺序,重点感悟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叙述顺序。)
2、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你最受感动?(引导学生默读第9―11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并说说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1)“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①“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
②把句子改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好不好,为什么?
(2)抓住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并且重点学习了“张指导员舍身护书”这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了教科书的珍贵。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其他部分的内容。
二、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1~7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2、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体会。
(1)“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
①“渴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渴望有一本教科书?(联系第2自然段内容,引导体会当时学习条件的困难。)
②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们”当时盼书的迫切心情。
③把“渴望”换成“盼望”或“希望”好不好,为什么?
(2)“印书用的纸,是党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
①“节省”什么?
②党文件重要不重要?党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印书,说明什么?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激励”一词,引导体会句子的意思。
三、归纳小结,畅谈体会
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组织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总结提问题的方法。
五、指导书写余下的生字
一、看拼音写词语
bǎn dèng dài tì sǎng mén yìn shuā suǒ
( ) ( ) ( ) ( )
fǔ chōng hōng lóng bào zhà dao niàn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写出下面生字的部首
印( ) 轰( ) 爆( ) 凳( )
三、选词填空
必须 必需
1、快要举行运动会了,我们( )加紧训练。
2、毛巾、牙刷、肥皂是我们的生活( )品。
微弱 虚弱
3、看上去,他的身体这样( ),却坚持工作了很久很久。
4、由于受了伤,他说话的声音很( )。
如何阅读教科书散文
你会阅读教科书吗? 什锦八宝 一提到教科书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应该怎样阅读吗?那我就告诉你吧!
第一:熟悉目录
目录在一本书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让我们一目了然的知道一些文章在哪儿,比如在语文书的目录上能知道牙齿的保健在第四页上,它教我们怎样促进牙齿健全地生长、保护牙齿不受损伤发现牙齿有病或疼痛,要及时治疗。
第二:逐字逐句弄懂方框内表述的概念
对概念包含的重点,一要看全,二要记住,三要熟练的运用,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死记住公式是不够的,还需要翻来覆去的理解。
第三:方框前面的观察、操作等练习
告诉我们方框内所讲的公式、定理、规律是怎么得来的`,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亲手去做,务求弄懂。
第四:例题教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概念
通过阅读例题要学会解题步骤、方法、格式以及答案要求。
第五:注意每段知识的
有的教课书是提纲式的,例如《牙齿的保健》,大小标题都是要点。每一段各讲一个知识点。
第六:重视图表的作用
学习地理必须对照地图;学习历史不但要看地图,还要看大事年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要参照实验图解;插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文……
从现在起,就应当培养独立阅读教科书的习惯,至于各科的学科知识,还要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琢磨切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
利用lì yòng[释义]①(动)基本义: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废物~。(作谓语)
②(动)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构成] 偏正式:利〔用生活是一本教科书_900字
生活中有物也有人,生活中的物是本教科书,生活中的人也是本教科书......
临近过年的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着买年货。今天正好是李村在20xx年当中的最后一次“大集”,想必一定是热闹非凡。于是我们全家收拾好屋子,怀着急切的心情就直奔李村集市。
刚到达李村,这眼前的一幕就让我目瞪口呆:只见街道两旁是张灯结彩,沸沸扬扬;道路上是车辆如梭,每辆车之间只隔一点空隙;每家店的外表更是喜上加喜,装点的是富丽堂皇。这里到处是洋溢着喜庆的过年气氛,这也使我心花怒放。想想这集上面已是热闹非凡了,这集下面也不用我来遐想了。
到了李村集市的入口,我刚下脚就有许多人往上拥挤,瞅瞅下面已是人山人海了,挤得水泄不通,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一边拉着妈妈的手,一边硬着头皮往下走。当走到人群稀少的地方时,一个小角落中发生的事情让我呆呆地看了好久。一位衣衫褴褛的可怜老人,白发已把他的青春全部掩盖起来,苍茫的脸上只透露出一丝笑意。旁边有一根长木棍,另加一个破瓷碗,呆呆的坐在那个小角落。我的第一感觉就认为他是个乞丐。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有些人爱装成可怜的乞丐,等着那些善良的人上当,为他们出几个钱,这样就可以捞几把,赚些钱。可他们就没有想过,靠别人的施舍来过日子,就不觉得羞惭吗?我的心里就这样想到。可是从远处跑过来的小男孩让我刚刚的想法飞散的无影无踪。看他的样子倒像这位老人的孙子,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才得知这个小孩与这位老人毫无瓜葛。这时老人又从他的.破包中拿出几个本子和几只笔,双手捧着将它们递给小男孩。为什么平白无故送他东西?经旁人的闲杂细语中我得知这位老人经常帮助这些孩子。孩子们都是跟随父母讨乞,很可怜的。据我打听的这些人,他们都说这位老人有一颗善心,邻居们都很照顾他。听到这里,我的脸红的都跟大苹果,心里一阵惭愧,为自己以前那样的错怪老爷爷而惭愧。
这时我的心中似悟出一些道理来,为何这些孩子这般的可怜,那是因为社会上的人给这些孩子的关爱太少,无视他们,小瞧他们。社会上的人民让我们动起来,为这些小难民多些关爱,多些温暖。同时我们也应向这位老爷爷学习,多做善事,即使是做让自己不好的事情,但始终都是在做善事,都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我觉得我们只有通过自己善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物,去发掘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惊喜的发现,生活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他可以教会给我们社会中的大道理,让我们做社会中的有用之人。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_900字】
★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