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要欺负人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要欺负人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

篇1: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

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希望大家练习!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篇2:六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检测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检测题精选

1、“小羊只数是大羊只数的38”,是单位“1”。

A、小羊B、大羊C、无法确定

2、()的倒数一定大于1。

A、真分数B、假分数C、任何数

3、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110,今年的产量就相当于去年的()。

A、110B、910C、1110

4、12×(14+13)=3+4=7,这是根据()计算的。

A、乘法交换律B、乘法分配律C、乘法结合律

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34,求面积的算式是()。

A、20×34B、20×34+20C、20×(20×34)

6、比35的27多9的数是()。

A、19B、14C、1

篇3: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

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

一、基础题

1.填空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三、课文阅读题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最后,希望语文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有所进步。

篇4:《观沧海》导学案及检测题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预习:资料链接:①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②作家作品: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其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深谋远虑。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解释实词“东、何、至”和虚词“以、之、其”

(2)思考本诗朗读的节奏、重读、语气、语调(在书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诗歌。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用还原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原为秋风下实际所见的“树木凋零,百草枯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好些?

温馨提示: 解放思想,深入地品读诗歌;有困惑写下来;大胆地与同学、老师讨论你的感悟和困惑,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解读。

(二)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展示经典成果,展示青春,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最棒的就是你!

1. 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三)激情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检测与提高------牛刀小试

1、名句赏析:“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拓展:请找出2~3例登高观景的诗句或文段。

3、质疑与研究:将你依然存在的疑问写下来,并继续探究。

篇5:《观沧海》教材分析及检测题

《观沧海》教材分析及检测题

《观沧海》教材分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追歼袁绍残部,这

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字词音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是联绵字,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四、描述大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五、整体感知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诗人看到的景色和特点

水澹澹山岛竦峙苍茫动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欣欣向荣实景

萧瑟洪波涌起波澜壮阔

篇6:《观沧海》导学案及检测题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篇7:小学六年级数学《圆》同步检测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同步检测题

一、填空题。

1、圆有( )条直径。同一圆内,所有直径的长度都( ),直径长度是半径的( )倍。

2、一个圆的半径是1dm,直径是( ),周长是( ),面积是( )。

3、一个圆的的直径是12厘米,它的半径是( )厘米,周长是( )。

4、要画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5、一个时钟的时针长4厘米,它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这根时针的尖端转动一昼夜所走的路程是( )厘米。

6、一块圆形菜地,它一周篱笆的长为18.84m,那么它的半径是( )m,这块地的面积是( )m。

7、大小两圆直径之比是2∶1,则它们的周长之比是( ),面积之比是( )。

8、从边长是6cm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是( ),它的周长是( )。

9、圆有( )条对称轴,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对称轴。

二、判断题。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 )

2、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3.14 。 ( )

3、圆的直径就是它的对称轴。 ( )

4、周长相等的圆、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 )

5、大圆和小圆直径的比是3∶1,大圆和小圆周长的比是3∶1 。( )

三、选择题。

1、要画一个直径是5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

A.2.5cm

B.5cm

C.10cm

2、如果圆的半径扩大到5倍,那么它的面积也扩大到它的( )。

A.5倍

B.10倍

C.25倍。

3、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相比较是( )。

A.圆的面积大

B.正方形的面积大

C. 面积同样大。

4、如果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面积之比是( )

A.2:3

B.3:2

C.4:9

5、车轮滚动一周,求所行驶的路程就是求车轮的( )。

A.直径

B.周长

C. 面积

6、用5m长的绳子把一只羊拴在一根木桩上,求这只羊吃草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正确的算式是( )

A.23.145

B.3.145

C.33.145

7、一个圆的直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相比较,( )

A.圆的面积大

B.正方形的面积大

C.一样大

四、应用题。

1、为美化校园,学校在教学楼前修了一个周长是31.4m的圆形花坛,围绕花坛铺了一条2m宽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形花圃的直径是10m,它的周围筑有篱笆,篱笆长多少米?花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3、校园圆形花池的半径是6米,在花池的周围修一条1米宽的水泥路,求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在一个直径为20米的圆形花坛外侧修一条2米宽的石子路,这条石子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公园里有一个圆形的养鱼池,量得养鱼池的周长是100.48米;养鱼池中间有一个半径是6米的圆形小岛。这个养鱼池的水域面积是多少?

6、公园里有一棵大树,同学们用一根20米长的绳子围绕这棵树绕了6圈,还剩下1.16米,求树干的直径是多少?

六年级下册语文船长同步训练题

初二上语文《三峡》同步检测题及答案

五年级数学认识方程同步检测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时分秒的同步检测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同步训练题

观沧海阅读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检测题

观沧海语文教学教案

《观沧海》《出师表》阅读题练习

小学数学同步检测题:圆柱与圆锥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同步检测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