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願望清單毀滅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願望清單毀滅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

篇1: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

送天台陈庭学序

作者: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①。然去中州万里②,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③,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④。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⑤,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⑥。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⑦,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⑧,下饱鱼鳖⑨,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⑩。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篇2: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

①川蜀:今四川一带。

②中州: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地处古九州的中部而得名。当时宋濂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③剑阁栈道: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即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又叫剑门关。这里峰峦连绵,地势险要,峭壁中断,山隘如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栈道:在山势险峻无路的地方,凿石架木所构成的通道。

④瞿塘:即瞿塘峡。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峡谷段,两岸悬崖峭壁,江面最狭的地方只有百作米,江流湍急,有“天堑”之称。滟滪:滟滪堆。亦作滟滪滩,俗称燕窝石。在瞿塘峡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三峡中著名的险滩。虞:忧虑。

⑤绝壑万仞:绝险的山谷,深不见底。壑:山谷,深沟。仞,古代长度单位。

⑥悼栗:颤抖。

⑦波恶:形容波浪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⑧糜碎:粉碎。

⑨鳖:俗称甲鱼,团鱼。

⑩嗜:喜欢,爱好。

篇3: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篇4: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5: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①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才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②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③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22.上文是一篇赠序文。(1分)

23.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4分)

①川蜀自然山水之奇险给予陈庭学的历练。

②川蜀山水中的历史人文之精神给予陈庭学的滋养。

(如果能够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给陈的正面影响来谈就给满分,如果把“成都……诗益工”,抄在一点,2分,抄成2点,1分)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3分)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在文中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25.简析文章第③段加点词“然”后面的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然”之后,文意转折,由赞赏转为劝诫,使文章的立意上了一个台阶。“然”之前,对陈畅游山水,记录景物时事,从而得山水之助滋养身心与写作大加赞赏;“然”之后,以颜回、原宪为例,指明固守穷庐,心纳天下,依然可以可获天地之气,从而劝诫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而是要进一步深思。一个“然”字把文意引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上,让读者眼界突然打开,引发思考。(4分)(转折1分,深化文意1分,从赞赏游历山水提升自己1分,转入劝诫陈要更进一步心怀天下)

26.文章第③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提示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还可尝试甘居一室深入思考这一方式(引发陈的思考1分,思考的内容:提升自我的方法1分);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委婉(平易、平等、循循善诱、引导)的态度。(3分)(第一空格2分,第二空格1分)

篇6: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①。然去中州万里②,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③,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④。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⑤,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⑥。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⑦,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⑧,下饱鱼鳖⑨,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⑩。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①川蜀:今四川一带。

②中州: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地处古九州的中部而得名。当时宋濂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③剑阁栈道: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即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又叫剑门关。这里峰峦连绵,地势险要,峭壁中断,山隘如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栈道:在山势险峻无路的地方,凿石架木所构成的通道。

④瞿塘:即瞿塘峡。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峡谷段,两岸悬崖峭壁,江面最狭的地方只有百作米,江流湍急,有“天堑”之称。滟滪:滟滪堆。亦作滟滪滩,俗称燕窝石。在瞿塘峡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三峡中著名的险滩。虞:忧虑。

⑤绝壑万仞:绝险的山谷,深不见底。壑:山谷,深沟。仞,古代长度单位。

⑥悼栗:颤抖。

⑦波恶:形容波浪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⑧糜碎:粉碎。

⑨鳖:俗称甲鱼,团鱼。

⑩嗜:喜欢,爱好。

试题一:

9. 用斜线( / )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欲 如 庭 学 之 游 尚 可 得 乎?

10.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2)而予齿益加耄矣

(3)然吾闻古之贤士 (4)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12.本文也是赠序,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生晚辈。请结合节选内容及《送东阳马生序》,分析一下这些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9.(1分)欲 如 庭 学 之 游 / 尚可 得 乎?

10.(4分)(1)空闲 (2)更加 (3)听说 (4)却(每题1分)

11.(2分)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前后句各1分)

12.(3分)①以自身经历勉励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意近即可。1点1分,结合节选内容及《送东阳马生序》1分)

试题二:

22.上文是一篇 序文。(1分)

23.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4分)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在文中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25.简析文章第4段加点词“然”后面的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26.文章第4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 ;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 的态度。(3分)(第一空格2分,第二空格1分)

参考答案:

22.赠(1分)

23.①川蜀自然山水之奇险给予陈庭学的历练。(2分)

②川蜀山水中的历史人文之精神给予陈庭学的滋养。(2分)(如果能够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给陈的正面影响来谈就给满分,如果把“成都……诗益工”,抄在一点,2分,抄成2点,1分)

24.A(3分)

25. “然”之后,文意转折,由赞赏转为劝诫,使文章的立意上了一个台阶。“然”之前,对陈畅游山水,记录景物时事,从而得山水之助滋养身心与写作大加赞赏;“然”之后,以颜回、原宪为例,指明固守穷庐,心纳天下,依然可以可获天地之气,从而劝诫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而是要进一步深思。一个“然”字把文意引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上,让读者眼界突然打开,引发思考。(4分)(转折1分,深化文意1分,从赞赏游历山水提升自己1分,转入劝诫陈要更进一步心怀天下)

26. 提示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还可尝试甘居一室深入思考这一方式;(引发陈的思考1分,思考的内容:提升自我的方法1分)(2分)委婉(平易、平等、循循善诱、引导)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 图为宋濂手植柏树,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解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既充分赞扬陈庭学,又规劝他要注意进德修业。

文章先写川蜀山水之奇,突出游川蜀的困难,再写陈庭学能游川蜀且因之“其诗益工”;然后笔锋一转,惋惜自己不能出游,衬托陈庭学之能游为快事;再一转提出颜回、原宪,意味深长,期望殷切,而出之委婉。行文起伏变化,如峰回路转,而又照应严密,无懈可击。

篇7:《送天台陈庭学序》翻译及赏析

作者: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巳也!

【注释】

1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2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

3诸葛武侯,即诸葛亮

4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糜碎:粉碎。

6虞:忧虑

7栗:颤抖

8诡:指怪异的旋流

9嗜:爱好

10擢:提升,提拔

11眺:游览

12侈:大,多

13耄:老

14得无:莫非

15工:精巧,精致

16恨:遗憾

17杳:幽深

18旬日:十日

19累:连续

20顾:只是,只不过。表轻微转折。

21逮:等到

22齿:年龄

23沉:像……沉下去

24巅际:山顶尽头

25尚:还

26历:逐

27纵:即使

28宇内:天下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赏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

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说明山水确实有助于人的发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令人称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样可以修身养性。这其实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一个“险”字。当然,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从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衍化而来。写川蜀的险途,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则又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通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堪称无懈可击。

篇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送天台陈庭学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送天台陈庭学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送天台陈庭学①序》(节选) 〔明〕宋濂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②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③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④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注释】①陈庭学:从四川来到南京求学的有志后生。②顾:但是。③逮:等到。④耄(mào):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9. 用斜线( / )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欲 如 庭 学 之 游 尚 可 得 乎?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略无慕艳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B.足肤皲裂而不知 而予齿益加耄矣

C.当余之从师也 腰白玉之环

D.而予齿益加耄矣 精益求精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翻译: ▲

12.本文也是赠序,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进。说说这些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9.(1分)欲 如 庭 学 之 游/尚 可 得 乎?

10.(3分)C

11.(4分)(1)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为乐的事,就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不如别人了(前后句各1分)。(2)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前后句各1分)

12.(3分)①以自身经历来鞭策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宋濂周节妇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送区册序》的文言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原文赏析

陈禾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唐文送石处士序》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