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时代购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含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时代购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1:《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送董邵南序1

燕赵2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3。董生举进士4,屡不得志于有司5,怀抱利器6,郁郁适兹土7。吾知其必有合8也。董生勉乎9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0,苟慕义强11仁者皆爱惜焉。矧12燕赵之士出乎其性13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6。董生勉乎哉17!

吾因子有所感18矣。为我吊望诸君19之墓,而观于20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21乎?为我谢22曰:“明天子在上23,可以出而仕24矣。”

词语注释

1、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

2、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3、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4、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举:考中的意思。

5、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6、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7、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8、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9、乎:语气词,啊。

10、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11、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12、矧(shěn):何况。

13、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14、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5、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7、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乎:语气词,可解释为“啊”。

18、感:感想,觉出。

19、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20、于:介词,在。

21、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22、谢:告诉。

23、天子:皇帝,唐宪宗李纯。

24、出而仕:出来做官。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白话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的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弟,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韩愈一直主张全国“大一统”,反对地方分裂主义。董与韩交谊甚厚,知董“怀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这对韩来讲,是一种“从贼”;可董又“不得志于有司”,也正由于此,韩提笔写下了这篇有名的赠序。

作品鉴赏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关部门”,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这也证明了“现在”的`燕赵“不不同于古人所说”,作者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蓄感慨说:董先生要努力啊。这里应当是“好自为的”研究,鼓励他们不可以“从贼”的。

第三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篇2: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

[唐]韩愈

【题解】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举进士[2],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7]!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8],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9]?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象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注释】

[1]燕赵:战国时,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赵国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带。

[2]董生:指董邵南。[3]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4]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5]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领州九,治所在今北京西南)、成德(领州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魏博(领州七、治所在今河北大名),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6]彊(qiǎng抢):同“强”,勉力。

[7]矧(shěn审):况且。

[8]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谄,离燕归赵,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称“望诸君”。

[9]屠狗者: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曾以屠狗为业。其友荆轲刺秦王未遂而被杀,高渐离替他报仇,也未遂而死。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白话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文学赏析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关部门”,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这也证明了“现在”的燕赵“不不同于古人所说”,作者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蓄感慨说:董先生要努力啊。这里应当是“好自为的”研究,鼓励他们不可以“从贼”的。

第三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篇3: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

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

送董邵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①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④强仁:勉力为仁。⑤矧:何况。

⑥望诸君:即乐毅。

⑦屠狗者: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董生举进士 ( ) ⑵郁郁适兹土 ( )

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 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 )

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皆爱惜焉

②因以为号焉

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②倩女之靧面

D.①可以出而仕矣

②溪深而.鱼肥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8.(1)推荐;选用 (2)往,到 (3)怎么 (4)祭拜 (4分,每词1分)

19.B(2分)(A ①认为②因为 B ①②语气助词 C ①代词 ②助词,的 D 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

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2分) ②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2分)

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分)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分)。

1、据要求填写原文句子。

1)点明董邵南游河北缘由的句子是

2)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句子是

3)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行董盛不要误入歧途的?

2、首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作用是什么?

4、结尾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5、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2)董生勉乎哉!

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统领全文。

3、提醒董生深思、警惕。(意思对即可)

4、反对藩镇割据,力劝董生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意思对即可)

5、针对董生怀才不遇,要去燕赵谋职的情况,写此赠言,是要他珍惜自己才能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唐代诗人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表面上看这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篇4:《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唐元和五年)六月。作者韩愈。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上,从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家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

篇5: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

作者: 韩愈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6:《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和翻译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 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 5、谢:告诉。 1 6、出而仕:出来做官。

赏析二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篇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现代文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现代文翻译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举进士[2],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8],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9]?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翻译】: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象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篇8: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阅读: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9:《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作者: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篇10:韩愈《送董邵南序》

作者:[唐]韩愈

燕赵00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01。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02,怀抱利器03,郁郁适兹土04。吾知其必有合05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06,苟慕义强仁者07皆爱惜焉。矧08燕赵之士出乎其性09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0,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12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13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14乎?为我谢15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16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翻译】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题解】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讲解】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篇11:送董邵南序原文及鉴赏

送董邵南序原文及鉴赏

送董邵南序(韩愈)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①。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②。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③!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④?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⑤。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⑥?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⑦”

◇注释 ①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贞元年间应进士试未中,不得志,将游燕、赵,韩愈作此序赠他。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有诗有序,此文只有序没有诗,是文章的变体。燕、赵:今河北一带。感慨悲歌之土:指战国时荆轲、高渐离等一类豪侠。

②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这里指主持科考的官员。利器:比喻杰出才能。郁郁:形容心情意气不舒畅。适:往。有合:有所遇合。

③慕义彊仁:彊,同“强”,勉强。谓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矧(shěn):况且。出乎其性:谓燕、赵之士实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

④化:教化。移易:改变,变易。恶(wū)知:焉知,哪能料定。

⑤聊:姑且。卜:卜卦,古时有“卜以决疑”的.习俗,这里卜是决凝、判断的意思。

⑥望诸君:战国时乐毅。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破齐国七十余城,还有两城未攻下,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奔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屠狗者:古燕、赵人喜吃狗肉,故有以屠狗为业的人。《史记·刺客列传》作“狗屠”,是荆轲、高渐离的朋友,未说姓名。此处借指隐于市井的有为之士。

⑦谢:殷勤致意。包括问候、致敬和传达意见。明天子:圣明的皇帝。指唐宪宗李纯。

◇鉴赏 翰愈的朋友董邵南在长安不得志,打算北游,前往当时在藩镇势力割据下的河北,托身藩镇幕府,寻找出路。翰愈便写了这篇序文赠给他,委婉地劝阻他不要前去,不要走上歧途,因为时过境迁,那里或许已不再是施展抱负的理想场所。从吊念乐毅,致意高渐离的话中,含蓄地指出有才能的人应该留下来为朝廷效力。

本篇立意超迈,在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一开头便笔落天外,叫出燕、赵,以古今相呼应,熔古铸今,又围绕“风俗与化移易”这一文章关节,曲尽吞吐。既送行,又规讽,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往。始言“必有合”,又言“恶知”“聊卜”,言其相合却又似未必能合。措辞委婉,寄兴无端。特别是连用两个“董生勉乎哉”句,或劝勉?或警告?情深深,意切切,波澜跌宕。又提及忠臣乐毅、义士屠狗,豪杰英雄,悲歌慨慷,俯仰于时代之中,伸缩于贤愚之间,是激?是劝?用意深刻,笔墨绝妙。

序文仅百五十字,篇幅短小而含蕴丰厚;层澜迭波,曲尽变化;感情真挚,自然流畅,非胸无丘壑、笔不生花,不能写出,充分体现出了韩愈散文的高度艺术技巧。

◇妙评 妙在转折,意在言外。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

送董邵南之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自沉痛,用笔又极顿折。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即作几反几复。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

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沉郁往复,去肤存液。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篇12: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①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④强仁:勉力为仁。⑤矧:何况。

⑥望诸君:即乐毅。

⑦屠狗者: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董生举进士()⑵郁郁适兹土()

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皆爱惜焉②因以为号焉

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②倩女之靧面

D.①可以出而仕矣②溪深而.鱼肥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8.(1)推荐;选用(2)往,到(3)怎么(4)祭拜(4分,每词1分)

19.B(2分)(A①认为②因为B①②语气助词C①代词②助词,的D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

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2分)②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2分)

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分)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分)。

1、据要求填写原文句子。

1)点明董邵南游河北缘由的句子是

2)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句子是

3)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行董盛不要误入歧途的?

2、首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作用是什么?

4、结尾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5、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2)董生勉乎哉!

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统领全文。

3、提醒董生深思、警惕。(意思对即可)

4、反对藩镇割据,力劝董生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意思对即可)

5、针对董生怀才不遇,要去燕赵谋职的情况,写此赠言,是要他珍惜自己才能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唐代诗人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表面上看这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勃《滕王阁序》古文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区册序》的文言文翻译

《县令挽纤》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神童庄有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刘禹锡《插田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

《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