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ongxl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天台桐柏观》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前言】
《宿天台桐柏观》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注释】
(1)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临海纪》:“天台山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
(2)信:任凭。
(3)逗:停留。
(4)缅:藐远。沧洲趣: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吕延济注:“沧洲,洲名,隐者所居。”
(5)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6)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恣探讨:尽情赏玩。
(7)唳:鹤鸣声。
(8)信潮:《异物志》:“伺潮鸡,潮水上则鸣。潮水依时而至,故曰信潮。”
(9)纷:盛多的样子。
(10)长生:生命永远存在。《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鉴赏】
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这种闲情意趣,与当时纷扰的尘世生活、黑暗的官场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诗人发出学老子长生之道、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喟叹,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 -诗词大全
宿天台桐柏观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注释】 (1)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雁荡二山,西北接四明、金华二山。《临海纪》:“天台山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八百里。”桐柏观:即桐柏宫。
(2)观:道教之庙宇。
(3)信:任凭。
(4)逗:停留。
(5)缅:藐远。
(6)沧洲趣: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吕延济注:“沧洲,洲名,隐者所居。”
(7)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8)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
(9)恣探讨:尽情赏玩。
(10)唳:鹤鸣声。
(11)信潮:《异物志》:“伺潮鸡,潮水上则鸣。潮水依时而至,故曰信潮。”
(12)纷:盛多的样子。
(13)长生:生命永远存在。《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4)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赏析】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这种闲情意趣,与当时纷扰的尘世生活、黑暗的官场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诗人发出学老子长生之道、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喟叹,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唐] 孟浩然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②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③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④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⑤
① 天台:天台山,唐属台州,今浙江天台县北,佛教胜地。陶宏景《真话》:“山有 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桐柏观建于唐景云二年(7)。
② 沧洲趣:滨水之地曰沧洲,古人常用以指隐士之居。沧洲趣意指隐逸生活。赤城:山名,浙江天台县北六里,登天台山必经此山,因土色皆赤,状似云霞而得名。
③ 络:一作“绂”。
④ 四明:山名,天台山余脉。踪:一作“纵”。二老:指老子和老莱子,原作“三老”。
⑤ 三山:指方丈、蓬莱、瀛洲三座海上神山,因形如壶器,亦称三壶。
《旅宿》诗词翻译赏析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③,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诗人简介】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 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宣歙观察使幕。文宗朝任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时出任黄、池、睦三州 刺史。宣宗时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又出为湖州刺史,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其为诗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 擅长近体,绝句尤为出色。
【注释】
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断雁:失群之雁。
③远梦句: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益增客愁。
【简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宿云梦馆》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前言】
《宿云梦馆》这是诗人思念妻室之作。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云梦”,县名,今属湖北。此地本是汉代安陆县地,西魏立云梦县,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改为镇,入安陆县,后又置县。这诗是诗人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注释】
⑴云梦馆:似指古云梦地区某客馆。云梦,古云梦泽地域相当广大,大致包括今湖南益阳县湘阴县以北,湖北江陵县安陆县以南、武汉以西地区。此处可能指云梦县,即湖北安陆。
⑵岁欲昏:即岁欲暮之意。一年将尽。
⑶私书:指家书。杳:隐约貌。
【翻译】
北来的鸿雁预示着岁暮时节到来了,妻子的来信勾起了归家之念,梦里回家神情恍惚难分真假。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
【赏析】
这是诗人思念妻室之作。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云梦”,县名,今属湖北。此地本是汉代安陆县地,西魏立云梦县,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改为镇,入安陆县,后又置县。这诗是诗人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是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在外之人盼与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引起了他的悠悠愁绪。
“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他的《踏莎行》,就是写他们夫妻相别情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夫妻难舍难分,离别之后,“私书”不断,梦寐以思。正所谓心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是幻,连诗人都分不清了。“杳难分”三字,逼真地显示了诗人梦归后将醒未醒时的情态和心理。
后二句大意是说: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西窗”二字即暗用李商隐诗中的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之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
这首诗,虽然运用了李商隐的诗意,但能运用入妙,不着痕迹,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唐顺之说:“盖文章稍不自胸中流出,虽若用别人一字一句,只是别人字句……若自胸中流出,则炉锤在我,金铁尽熔,虽用他人字句,亦是自己字句。”(《与洪州书》)可用此话理解该诗用典借词之妙。
《宿云梦馆》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云梦馆》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前言】
《宿云梦馆》这是诗人思念妻室之作。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云梦”,县名,今属湖北。此地本是汉代安陆县地,西魏立云梦县,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改为镇,入安陆县,后又置县。这诗是诗人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注释】
⑴云梦馆:似指古云梦地区某客馆。云梦,古云梦泽地域相当广大,大致包括今湖南益阳县湘阴县以北,湖北江陵县安陆县以南、武汉以西地区。此处可能指云梦县,即湖北安陆。
⑵岁欲昏:即岁欲暮之意。一年将尽。
⑶私书:指家书。杳:隐约貌。
【翻译】
北来的鸿雁预示着岁暮时节到来了,妻子的来信勾起了归家之念,梦里回家神情恍惚难分真假。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
【赏析】
这是诗人思念妻室之作。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云梦”,县名,今属湖北。此地本是汉代安陆县地,西魏立云梦县,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改为镇,入安陆县,后又置县。这诗是诗人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是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在外之人盼与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引起了他的悠悠愁绪。
“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他的《踏莎行》,就是写他们夫妻相别情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夫妻难舍难分,离别之后,“私书”不断,梦寐以思。正所谓心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是幻,连诗人都分不清了。“杳难分”三字,逼真地显示了诗人梦归后将醒未醒时的情态和心理。
后二句大意是说: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即暗用李商隐诗中的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之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
这首诗,虽然运用了李商隐的诗意,但能运用入妙,不着痕迹,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唐顺之说:“盖文章稍不自胸中流出,虽若用别人一字一句,只是别人字句……若自胸中流出,则炉锤在我,金铁尽熔,虽用他人字句,亦是自己字句。”(《与洪州书》)可用此话理解该诗用典借词之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系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诗人痛斥高若讷后被指为范仲淹“朋党”,贬作夷陵(今湖北宜昌)令时,途经湖北安陆(古云梦地区),独宿客馆思亲之作。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 寒食翻译及赏析
★ 艳歌赏析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