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猪宝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共含6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猪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篇1: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杨建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应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这一教学理念启发我们,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于是数学“学业导师制”应运而生。

数学“学业导师制”制定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实施中力求体现两大特色: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导师”;二是从“导师制”走向“导生制”,教师的指导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数学“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真正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

一、积极准备,精心打造

1.选择学生

这个试验刚刚开始,于是大家决定从学习困难生开始,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多数个性鲜明,有得恐惧数学,有的在数学上没有自信,有的很努力,但学不得法等。(每位老师选择5名学生)

2.了解被选择学生的详细情况

每位辅导老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家庭情况及学习状况等。

3.制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找学生谈话,并和家长沟通,获得支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

4.定期辅导,因材施教

5.在学业辅导的同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努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辛苦的工作,感悟与收获

1.“学业导师制”的实行,提高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查表明,参加辅导的所有同学中,95%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参加辅导,是不甘落后,有的学生是被迫的,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辅导,对数学思想与实质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特别是不少学生有数学“恐惧症”,通过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不再害怕。一次考试后,有一个学生激动地说:“老师,考试时我看到题目都会做,太高兴了,我抑制不住地兴奋!”这种进步的愉悦、兴奋的情绪会有效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指日可待!

2.通过“学业导师制”的实行,学生在知识方面有了发展

一部分同学提高了成绩,改变了过去数学成绩落后的面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调查表明,30%的参加辅导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50%的同学成绩有进步!这种进步,让他们感到快乐!成功的快乐是人进步的源泉,愉悦的体验影响着对数学的学习。通过这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学生提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种体验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通过“学业导师制”的实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进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逐步形成数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了教学学科素养

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上存在欠缺,比如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的阅读能力,数学的运算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等等,都有欠缺,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他的理解能力。在辅导中,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思维,特别是发现学生的思维症结所在,诊断性地进行辅导,在思维的症结附近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会的入手,自己步步打通思维的障碍,而不是只教具体的知识,这样虽然很花时间,但教会学生方法远比教会某个知识重要得多,这样学生的成绩提高虽然不明显,但假以时日,量变到质变,必将产生飞跃!

4.通过“学业导师制”的实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真正的面对面平等的交流,让学生更体会了关爱,也让老师的责任感和爱心得到升华。而这种良好和谐的氛围传染着身边的每个同学,使得这种关爱在相互传递。

5.“学业导师制”的实行,促进了老师的.教学

在学业辅导中,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学生的状况,真正体会到学生的疑难之处,以使老师调整教学思路,从学生自思维发展的最近区域切入教学,加强有效教学的实施。

6.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更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教育的资源

三、不懈的追求,更多的思考

收获的同时,也促进了数学人的思考,学业导师制到底走向哪里,又能走多远呢?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首先,基于这个实验刚刚实行,本学期的“学业导师制”仅限于在学习后进生方面开展,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不同层次学生中间开展呢?如何更好地指导尖子学生在数学方面发展?中等生又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导师学业制”?是否可以设想教师助教制?

其次,由于老师工作的繁忙,可能有一些辅导更多的关注的是知识的提高,深层次关注学生落后的多种因素方面做得不够,毕竟“授人以渔”更加重要!如何更有效地“授人以渔”也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做人和治学往往是相融的,出色的导师,能在教授学业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将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也能通过日常生活将治学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这也可能是学业导师制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篇2: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的总结及思考论文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的总结及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内涵及其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的功效,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策略。

1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l)内涵

21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进而构建胜任力模型,希望通过对工作中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员工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包括3个要素:胜任力名称、胜任力定义(定义胜任力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等级(反映胜任力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力模型为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技能、行为、知识、自我概念、人格特质等,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冰山模型(Icebergcompetencymodel)和洋葱模型(Onioncompetencymodel)。图1左边为冰山模型,各种胜任力特征被描述为水中飘浮的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行为和经验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特征,如自我概念、特质和内驱力,这些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图1右边为胜任力模型的洋葱图,最外层的是知识、技能等表像性的东西,属最容易发展的部分;最里层是动机、特质、价值观等内隐性核心人格,相对稳定,不容易变化。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优势

发展性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职业教育体系。该教育方法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和人生价值。在教育方向上,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学生的现实学业表现,更重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重在使学生职业素质“增值”。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要对学生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学生过去基础、现实表现,预测学生毕业后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职业素质发展目标,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努力达到职业发展目标。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胜任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满足未来在农村就业或创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仅能适应一般性工作,而工作拓展与创新能力却不足。胜任力在知识与技能考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知识和技能容易改变,而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往往难以改变。知识和技能只是对高职学生工作技能的表面要求,但它不能把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别开来。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才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更注重对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内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因而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预期目标。

应用胜任力模型进行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找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当前胜任力与新农村建设事业所需胜任力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方案,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3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基于能力开发的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对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挥,满足学生自我职业发展需要,实现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目标的协同,变命令为沟通、变控制为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最终目标。

要将“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地融人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基于能力开发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善于利用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个人职业能力,用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规划激励学生,向学生展示新农村建设美景,激发他们的自我期望,充分挖掘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取得未来职业发展成功。这种校园文化要求,培育具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优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未来职业发展条件与机会。基于能力开发强调的持续学习的校园文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模拟聘用、农业职业技能比赛奖励机制、农业职业发展新理念、素质拓展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与能力表现,提高他们发展性职业教育需求与动力。   3.2优化基于胜任力教育机制,创新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农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必须优化农业职业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模式,由理论主导向创新能力主导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特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2.1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胜任力要素上的现实水平与毕业后要从事的农业事业发展特定工作职位胜任力高绩效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胜任力的分类分层的剖析后,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容易发现差距,从而确定教育教学内容。

3.2.2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于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废除传统的“注人式”教学方法,重视职业实践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胜任力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团队协作、现场观摩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行为示范等。因为胜任力的职业教育强调胜任力模型冰山结构图中水下深层的胜任力特质,如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所以更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行为示范、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切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3.3创新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成效教育评估是完整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评价和总结,也能够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信息。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评估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农业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判断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估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并且坚持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可运用Donald教授提出的“柯氏模式”进行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评估。根据该理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效果可从通过评估学生的反应、知识、行为、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

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是在分析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方案。这样的职业教育活动一般会得到学生和农村经济支柱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等农村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支持,可以期待比较好的反应。胜任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和绩效改进程度来衡量。

对学生反应的评估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可以通过书面测试、现场操作、情节模拟和绩效考核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看其胜任力水平是否提高,提高的幅度是多少,能否达到未来农业职业岗位胜任力要求。为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转移效果最大化,可以通过直接观察、360“评价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还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所中学生业绩价值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等指标来评估农业职业教育效果,测定学生个体学业成绩、教师教学质量、农业职业院校整体教育教学状况是否改善。

篇3:数学解题过程的思考与探索

数学解题过程的思考与探索

数学解题过程的思考与探索

李文

解决数学问题,是从技能到思维、从智力到非智力,借助习题教学达到知识的运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和想象能力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一题多解”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地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思路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掌握数学知识点,培养问题意识,挖掘解题之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编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不同年级段要求不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要求。解题过程要以教材为起点,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应用问题、拓展延伸等,利用这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造成悬念,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景,开启学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好奇心。

三从教师出题到学生出题的转变

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将教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适当点拨和引导的作用。

四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总结问题

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就可以去解决类似的题目,起到由例及类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习题千万道,解后抛九宵”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思考、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习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和总结,可以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更好地发挥例题的普通“迁移”作用。总结解题经验,掌握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提高数学思想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长春104中学

篇4:浅谈三位一体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浅谈三位一体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 》中,提出大学本科教育的主旨是“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自 年江汉大学导师制的全面推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导师制经历了教授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专业导师制三个阶段,在完善学分制、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实施中的不足之处也应引起思考和改进。

1 本科班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l4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导师逐渐成为不仅负责学生专业学习中的答疑解惑,还给予学生思想道德、专业能力以及人格培养、陶养、润泽与教导。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扩展到大众化教育,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尤其体现在学生自主性和生活自律性方面;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学分制实行,班级的教育管理功能明显弱化,本科导师制的推行普遍受到了高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导师制现状

根据导师制内涵、考虑师生比少的现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辅导员+ 班主任+ 专业班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和工作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和导心”。导向是因材施教,导学为学业指导与帮助,导心则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辅导与教育。在三位一体导师制中,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班导师发挥着不同作用,如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侧重于导向和导心工作,班导师主要侧重于导向和导学工作。实践中, 80% 以上学生认为导师制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帮助; 50% 以上学生认为导师对其在专业领域的了解有帮助, 40% 以上学生认为对其科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有帮助; 70% 学生认为“三位一体”导师制很好,20%学生认为较好, 10%则认为一般。

2. 1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大学生转专业政策使学生多了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由于调剂生较多、对化工行业认知程度不高及湖北省化工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历年来化工专业学生转专业率较高,尤其 级高达30. 8%。调查中发现: 对专业了解较少或不了解的学生中, 70% 以上有转专业的想法,且对转入的专业存在盲目性和跟风性。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和班导师通过专业教育、专业导论、选课辅导和培养方案解读等环节讲解化工行业的安全、湖北省化工行业现状与发展及与热门行业间的关系等,激发专业兴趣,转专业率也下降到18. 3%

2. 2 完善学分制

虽然学生在学分制选课环节对课程的选择有较大自主权,但由于学历和阅历的局限,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畏难性。导师制可作为学分制的补充,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既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又能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导师通过班会、培养方案解读、选课环节指导和单独辅导等方式提供学分制、选课制及专业方向等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知识结构、课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课程和专业方向的选择。在选课阶段,除了常规的咨询外,20%以上学生还通过电话与导师进行单独交流, 30% ~ 40%学生通过约谈或被约谈方式与导师交流,保证了选课的指导效果。另外,导师还对学生的累计学分、平均绩点、所欠学分等进行了解和掌握,对学习上有困难和不努力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督促其顺利完成学业。

2. 3 促使自我人格的养成

导师在学生自我人格养成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相互配合,通过“雷锋精神研究会”、“雷锋精神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引导学生践行青春使命、肩负社会责任感; 从学生行为准则解读和推优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班主任和班导师相互协作,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在主题班会、学分制指导和就业指导等环节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几年来,不仅出现了“志愿者雷锋”、“钻研雷锋”等正能量典范,也涌现出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代表、武汉精神践行者等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2. 4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江汉大学的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应用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学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导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鼓励学生主持实践创新项目,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科研素质。2011 年以来,专业平均考研率为28. 30%,在校学生发表论文10 余篇,其中4 篇被SCI 和EI 收录,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8 项,省级奖项6 项, 50%以上学生都有过实验室科学研究经历。

3 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对推动“三性”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师生匹配严重不足且导师往往身兼数职,指导本科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第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导师精力兼顾不到时易造成工作的疏忽; 第三,缺乏有效的导师培训机制,第一次参与的导师对其重要性和职责内容不明晰、缺少心理疏导方面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应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导师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促进导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书育人和学业指导能力与水平,并享受配套津贴,成绩突出者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4 结语

“辅导员+ 班主任+ 专业班导师”三位一体导师制是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项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班导师从不同方面发挥作用,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自我人格养成、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培养科研创新性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完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使其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篇5:本科生导师制中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中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郑铁,康蕾,仇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本科生导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实践KMDD教学法,分别使用MJT作为测量工具和采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学习反思报告,证明KMDD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有利于提升导师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KMDD;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本科生导师制;道德教育

一、引言

近十多年来,国内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需求,把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引进本科生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地进行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个性化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建议,强化专业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角色。

研究表明,除了专业指导之外,导师对培养本科生良好的人格和思想道德水平有着较大的直接影响[1]。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本科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导师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行事。在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数量激增的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旨在建立良好的导学机制,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逐渐成为高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新一代大学生,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现实以及社会冲突,经常感到困惑和迷惘。他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更多地灌输什么是美好的道德品质,却很少培养他们在面对道德冲突,需要真正解决问题时候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KMDD教学法引入本科生导师的教育模式,探讨KMDD教学法对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影响,为导师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另辟蹊径。

二、KMDD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KMDD全称为“康斯坦茨两难讨论法”(KonstanzMethod of Dilemma Discussion),是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康斯坦茨大学教授乔治·林德(Georg Lind)利用其开发的道德判断测试(Moral Judgment Test,简称MJT),结合道德两难困境故事的讨论,作为一种干预方法,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1.道德判断测试。道德判断能力已经被证明是道德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需要的道德要素[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能力定义为“个体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做出道德决策和判断,以及能够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动的能力”[4]。

林德基于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哲学观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定义、皮亚杰的情感-认知发展理论、雷斯特的道德偏好等级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测量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道德行为和发展的双面理论”(Dual-Aspect Theory of MoralBehaviors and Development),并在此基础上于1976年采用实验问卷法编制了用以测量被试道德能力的MJT[5]。

基于上述理论,林德用实验问卷法(ExperimentalQuestionnaire,EQ)评估道德的动态结构,将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测量结合,通过记录被试者如何解决争议性的道德问题,尤其是那些与他们立场相悖的困难问题的观点,评估被试者的道德判断能力。

MJT不是询问被试者关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应该如何去做,而是在已经明确主人公的行为选择之后,被试者如何从等级量表上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判断,并对每个困境中一系列12个不同立场的论点进行判断,分别有6个观点喜欢和6个观点反对主人公的行为。

MJT并不关注被试者对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对错实质性的判断,而是关注被试者对解释故事主人公行为的不同论点的接受程度(详见表1)。

在KMDD教学法中,MJT作为测量工具,分别用于道德两难困境故事讨论之前和之后,所得到的前测和后测测量的结果用作评估KMDD教学法的效果。

2. 道德两难困境讨论。道德两难困境故事是KMDD教学的重要组成,作为促进道德判断力发展的干预工具。道德的本质不能分解为单一的反应,而必须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例如优秀道德品质中的信任、可靠、真实、公平,不能根据一个人的单一表现或某种行为进行判断,而必须根据一整套的行为在具体环境中的表现,环境因素影响着决策者做道德决定的能力[6],而道德困境故事中的情节就提供了道德判断的`背景环境。

促进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开展道德两难困境的小组讨论[7]。参与讨论的成员围绕着道德困境问题各抒己见,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KMDD强调营造平等沟通的讨论氛围,即使与对方持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讨论双方依然具备互相倾听、理解对方意图的能力。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8],个体成员在聆听他人不同观点的时候,也许会产生认知失衡,经过自我调节,把他人比自己更胜一筹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科尔伯格认为,认知失衡是促进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内驱力[9]。

KMDD的小组讨论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整个讨论中,教师不能干预小组成员的自由讨论,需要打造一个思想自由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也不能成为讨论的主讲人,因为当教师在讲话的时候,学生其实在接收教师的观点,也就是在忙于信息处理,没有足够时间进行问题反思。而研究数据表明,教师在KMDD教学过程中谈得越少,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效果就越好[10]。

三、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已经有研究表明,连续几次实施道德两难困境案例讨论,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发展[11,12]。然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KMDD教学法引进本科生导师课外辅导活动,旨在检验在一个学期当中,仅仅实施四次KMDD教学法来干预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有效性。具体研究问题包括:①KMDD教学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②通过KMDD教学法的干预,学生的认知有哪些变化?

2.研究对象。被试者为广东某高校2011级国际商务专业创新班的30名学生,而前后测的有效数据为26份,其中男生有4名,女生有22名。在实验期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9.5岁。

3.研究步骤。①2月,在林德教授的指导下,编撰简短的道德两难困境的故事,主题涵盖毕业分配选择、教师评分决定、情感问题以及职场发展的两难抉择。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引导人对生活的建构,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人对发展美好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13]。因此,所编写的主题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②203月底,进行前测。被试者登陆林德教授的网站,填写MJT问卷量表。③年4月至5月,进行4次干预实验,每次间隔2周。每次实验历时不少于90分钟,实验的内容是利用KMDD法讨论道德两难故事,将不同领域的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被试,完成一系列组织讨论、意见表述、观点采择、总结评论等标准KMDD步骤。实验期间,一直与林德教授保持联系,汇报实验情况。KMDD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导师讲述主题故事,利用故事情节的起伏适当地稍作暂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揭晓主人公所做的决定前,让学生思考之后,邀请几位学生对案例中的主角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评析,如“你觉得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吗?”“你觉得这个决定对你而言有多难呢?”;导师宣读主人公所做的决定,并观察学生的反应。之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投票,表示赞成还是反对主人公的决定;将课室分成两个区域,赞同主人公决定的学生坐在一侧,不赞同的学生坐另外一侧,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并自由表述见解;小组讨论结束后,请正反方的学生在班上轮流表述各自的想法,同时导师在黑板上记录正反双方的观点;接着请学生思考正反两方观点,有哪些观点值得他们欣赏或认同,或者对自己有所启发或触动,并在班上分享他们想法;交流结束后,导师请学生再次闭上眼睛,投票表态是否赞同主人公的决定,观察是否有学生改变初衷;接近课堂讨论尾声,导师邀请学生发表对整个活动的感想,导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活动,作为干预的辅助内容。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KMDD讨论过程中的任何学习心得,例如讨论的主题、讨论过程、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等,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记录。④2012年6月初,进行后测。被试者再次登陆林德教授的网站,填写MJT问卷量表。

4.数据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18.0处理前测和后测的数据,用配对样本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参考Hycner的“现象学内容分析法”的框架和步骤[14],分析被测所撰写的反思报告。

四、结果与讨论

1.KMDD法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表2和表3所示,MJT后测得出的道德能力分数,即C分数明显提高了将近8.56分,p=0.036<0.05,反映出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水平显著,验证了KMDD教学法的有效性,说明参与者在进行了道德两难讨论之后,在做出道德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提升。

2.KMDD改变了学生的认知。通过讨论道德两难故事和反思学习过程,被试的书面报告反映出以下几点认知方面的变化。①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的误会都是由失败的沟通引发的,而学会倾听是消除沟通障碍的手段之一。88%的被试表示,通过四次的讨论活动,他们认识到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尤其感受到倾听的作用。Stella在她的书面反思报告中写道:“在与同学讨论过程中,我明白了要善于倾听,要多倾听别人的意见。”

KMDD教学法要求构建民主自由的讨论环境,每个参与者必须互相尊重,让发言者充分表达其观点,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不是急于辩驳对方,而是专心地聆听,充分地收集信息并观察,同时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全面解读对方的思想。正如Linda的感悟,“感触颇多,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惊奇地发现倾听对正确的理解和连贯的表达非常重要”。②学会欣赏他人不同的观点。85%的被试认为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不同的观点。欣赏和接纳异见是认知发展中自我调节的过程,使个体完成“平衡—失衡—平衡”的过程,促进认知的发展。KMDD教学法中侧重引导参与者在民主沟通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的理解,甚至赞赏,分享彼此“互有启发、互有触动”的观点,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兼容并蓄,培养广阔的胸襟。Flora写道:“学会欣赏接纳与自己截然不同,甚至争锋相对的观点,要对事不对人。班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很多人的观点真的让自己的思维增广了,将来在工作上,自己都不应该固执己见,要广纳善言才能进步提高。”Ray表示:“我学会了欣赏,而不是辩解或者指责他人的对立观点。其实,我发现正反方都有很精彩的论点,这也引起了我对一些事情的进一步思考。”Echo也有类似的看法:“经过几次讨论,我似乎已经养成了多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觉得自己的思维还是成熟了,学会欣赏对方的观点是我学习的重要一课。”③感受到同理心的力量。81%的被试认为,感受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同理心,即换位思考,构成情商的一部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成功的基石。通过充分讨论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主人公的决定,学生逐渐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抉择的两难,能够产生移情效应,而在欣赏对立方观点的讨论环节,学生也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David谈到:“经过几次讨论,我觉得自己有时候看问题太主观、太片面。其实,只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寻求多几个角度,答案就会大不相同了。”Michelle则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总结:“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应该还要考虑别人的具体情况。”Inez赞扬说:“这种类型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善解人意的人。”④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Louisa说:“通过小组讨论和观点分享,我对其他交往不多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发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班长Alvin评论说:“我们从交谈中交换了思想,从辩论中提升了境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价值观,更加珍惜我们的友情。”可见,KMDD的活动促使了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有利于他们建构正面的人际关系。⑤展现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被试的报告还反映了一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明KMDD可以激发学生的正面态度。例如Joy写道:“在做困难决定的时候,不要被眼前一时的困难遮蔽,要相信人生有很多机会。”Eva说:“我们遇到什么难题的时候,不要气馁,要积极地向别人请教、询问。”Janette表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应该多点理解别人、多点宽以待人,最重要还是要尊重他人。”

五、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KMDD教学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学会欣赏别人的观点,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有利于提升沟通技能,增强集体凝聚力。

因此,本科生导师在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可以借鉴KMDD教学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相关的两难决策困境,组织学生讨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导师的“育人”角色。

参考文献:

[1]马骁,耿双燕,董伯力。发挥导师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2,(1 ):35-36,73.

[2]杨韶刚,吴慧红。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 ):55-60.

[3]吴慧红。道德研究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Kohlberg,L.“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MoralIdeology”in M.L.Hoffman and L.W.Hoffman(eds.)[J].Review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New York:Russell Sage,1964:381-431.

[5]Lind,G.“30 Years of the Moral Judgment Test-Support forthe Dual-Aspect Theoryof Moral Development”in:C. S. Hutz&L.K.de Souza,eds.,Festschrift for Angela Biaggio. [M].PortoAlegre,Brazil: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EB/OL].http://www.uni-konstanz.de/ag-moral/pdf/Lind-2013_30_years_moral_judgment_test.pdf 2013.

[6]Trevino,L.K.,Butterfield,K.D.and McCabe,D.L.The EthicalContext in Organizations:Influences on Employee Attitudes andBehavior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8(3):447-476.

[7]Sclaefli,A.,Rest,J.R.&Thoma,S.J.Does Moral educationimprove moral judgment?A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using the Defining Issues Test.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5,55(3):319-352.

[8]Piaget,J.The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T.Brown&K.J.Thampy,Tra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5.

[9]Kohlberg,L.Moral Stages and Moralization: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In T.Lickona(Ed.)Moral Developmentand Behavior:Theory,Research,and Social Issues(pp.31-69)[[M].New York:Holt,Rhinehart and Winston.1976.

[10]Lind,G.Favor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Moral Development-A Multiple Interventions Study with 3,000 Students ina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EB/OL].http://www.uni-konstanz.de/ag-moral/pdf/Lind-_Favorable_learning.pdf2009.

[11]Blatt,M.&Kohlberg,L.The Effect of Classroom Moral Discussionupon Children’s Level of Moral Judgment [J].Journal ofMoral Education 1975 Vol.4:129-161.

[12]Lind,G.Can Morality be Taught?Research Findings fromModern Moral Psychology[M].Berlin:Logos-Verlag .

[13]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3-8,29.

[14]Hycner,R.H.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J].Human Studies 1985,(8):279-303.

篇6:大学生公寓团建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公寓团建探索与思考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区域,公寓生活对大学生人格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公寓团建既有填补团工作空白的开拓意义,又有可资操作的实际需求.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传统团建越来越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公寓团建是推动团建从单一的自上而下向纵横交错的全覆盖方式转变的一种努力,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能够焕发出团建活动新的生命力.实践表明,公寓团建有力促进了基层团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出团组织“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推动了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但公寓团建在正确定位、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建设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作 者:唐文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   团建   探索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中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市场经济下的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的论文

对小学劳动课的探索与思考教育论文

数学思考试题

浅析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在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美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班主任导师制总结

探索与快乐作文

探索与发现作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探索

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数学“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