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秋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秋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

篇1:《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

《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纤细飞瀑()孕()育相处()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停止脚步。()

(3)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4)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3.下面句子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矛盾的发展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丰富的画面,桥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碰见桥。

A.构成促成往往经常

B.构成促成经常往往

C.促成构成往往经常

D.促成构成经常往往

4.下列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理想,没有科学知识,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蹿下跳。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之外都能听见。

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表示估计的一项是()

A.小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篇2:《诗》同步达标训练题

《诗两首》同步达标训练题

1、对下列加粗字注音、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瞬息(shùn),眼珠儿一动。

B、伫立(zhù),站着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衰败的样子。

D、忧郁(yōu yù),忧伤,愁闷。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3、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B、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

4、对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期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诗。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口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D、《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简答: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选择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罗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颂》 《致大海》

7、⑴ 对待人生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静地对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来。

⑵ 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篇3:《桥之美》同步练习题

《桥之美》同步练习题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纤细驻足()险峻()

孕育()颐和园()煞它风景()

2.解释词语,并解释加黑的字。

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风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煞它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的职业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荚。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5.选段具体写到了哪几座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会下列句子的情味,写出含义。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桥下的湖水、急流,桥边的芦苇、柳丝,桥上的廊与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作者的观桥思路,为本段补充一座你所看到的桥,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摩天大楼在芝加哥诞生,在纽约成长,如今正在太平洋沿岸发展壮大,但谁也不知道它将在哪里寿终正寝。眼下,它的身体正壮硕,充满生机,遍地开花,给所在城市带来繁荣景象,给远东地区的都市勾勒出显示财力的新轮廓。东京、汉城、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吉隆坡的摩天大楼向我们预示着亚洲新世纪的到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刚刚建成的双塔楼首次在高度上超过了一直领先的美国。

篇4:《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⑵ yū( )泥 清lián( ) 隐yì( ) 枝màn(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⑺ 濯清涟而不妖( )( )

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⑽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解释下列名词:

⑴ 铭: 。

⑵ 说: 。

5、填空:

⑴ 《陋室铭》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

⑵ 《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世称 。

⑶ 《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

⑷ 《陋室铭》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⑸ 《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⑵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⑶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⑷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⑴ lòu xīn tái dú ⑵ 淤 涟 逸 蔓

2、⑴ 就 ⑵ 这 ⑶ 博学的人平民 ⑷ 使……扰乱 使……劳累 ⑸ 多 ⑹ 沾染 ⑺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⑻ 更 立 ⑼ 亲近而不庄重 ⑽ 应当

3、B

4、⑴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⑵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5、⑴ 《全唐文》刘禹锡 梦得 唐 诗人 哲学家

⑵ 《周元公集》 周敦颐 茂叔 北宋 哲学家 濂溪先生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⑷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B

7、⑴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⑵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⑶ 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⑷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⑵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⑷ 略(针对某一观点或将二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篇5:《黔之驴》达标训练题

《黔之驴》达标训练题分享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好事者(A.hǎo B.hào) (2)船载以入(A.zǎi B.zài)

(3)虎大骇(A.hài B.gāi) (4)以为且噬己也(A.shǐ B.shì)

(5)益狎(A.xiá B.jiǎ) (6)大?(A.kǎn B.hǎn)

答案:(1)B (2)B (3)A (4)B (5)A (6)B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3)驴不胜怒( )

(4)尽其肉,乃去( )

(5)慭慭然( )

(6)尽其肉( )

(7)计之曰( )

(8)技止此耳( )

答案:(1)渐渐 (2)渐渐,更 (3)禁住 (4)离开 (5)小心谨慎的样子 (6)吃光 (7)考虑 (8)本事

3.《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分别从虎和驴的角度揭示本文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驴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答题。

参考答案:(1)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指出下面寓言的寓意。

运盐的驴子

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

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

解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答案: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意近即可。)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__。

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如:驴的貌似庞然大物与虎的远蔽______________,驴的一鸣与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驴的蹄之与虎的_____________。

7.找出文中的成语。

8.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特殊用法。

(1)船载以入( ) (2)莫相知( )

(3)蹄之( )

9.比较下面两句中以为的不同之处。

(1)以为神。

(2)以为且噬己也。

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柳宗元 唐 文学家

6.解析:应抓住文中老虎和驴子的神态及动作来分析。

答案:窥之 大骇 远遁 大

7.解析:了解成语的来历,积累成语。

参考答案:庞然大物

8.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参考答案:(1)名词作动词,用船。(2)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互相的意思。(3)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9.解析: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一词多义。

参考答案:(1)把看作。(2)认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窃入学舍( ) (2)辄默记( )

(3)儿痴如此( ) (4)恬若不见( )

11.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1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1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

10.解析:结合课内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来解答。

参考答案:(1)私下 (2)总是(常常),就 (3)入迷 (4)安详的样子

1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例句与A、B、D三项都有通假字,C项没有。

答案:C

12.解析:先把每个句子中的以的意思解释出来,再作出判断。

答案:C

13.解析:可以从他的好学和学习精神来回答。

参考答案: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二、语言运用

14.(20**江西中考)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1)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可抓住节日的特点及内容去做。

答案示例: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

(2)解析:此题应扣住外来节日的特点及影响来作评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略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 教案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初一作文

初中语文《桥之美》说课稿

初中生物《被子植物的一生》达标训练题

《我们的学校》同步训练题

《桥之美》教学设计4

初二语文桥之美说课稿

《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集锦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