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婷娜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共含10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婷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篇1: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1.下列作物中不是明朝引进的是( )?

A.玉米B.花生C.占城稻D.甘薯?

解析:本题是表述选择题,也称肯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C项是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C项。

答案:C

2.康乾盛世经济上的表现不包括( )?

A.耕地面积增加B.粮食产量提高?

C.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D政局稳定,疆域辽阔?

解析:题目问的是不属于经济上的表现,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D

3.下列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中期后,江南纺织业中,出现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B.机户是由清政府扶植发展起来的?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要有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联系教材知识对照选项进行确定。其中C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突出表现,A、D两项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B项叙述是由政府扶植发展起来是错误的

答案:B

4.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是从( )?

A.康熙后期起B.雍正后期起C.乾隆后期起D.嘉庆后期起?

解析:对中国古代皇帝先后顺序要有所把握。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故选C项

答案:C

5.下图是清政府只开广州商埠,关闭其他开放港口后,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它是( )?

A广州十三行B.市舶使C.市舶司D.理蕃院?

解析:广州十三行是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

答案:A

6.(经典回放)下列关于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

B.机户开设“机房”,雇用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

C.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许多大商户掌握大量资本、原料和织机,是早期的资本家?

解析:本题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明朝、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掌握。D项是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而明朝时并不具备

答案:D

7.对号入座。

A.北京 B.广州 C.苏州 D.泉州 E.南京 F.成都?G.杭州 H.哥窑 I.定窟 J.越窑 K.景德镇

(1)明清时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

(2)清政府开放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________。

(3)明代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

(4)丝织业后来居上的是________

(5)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哥窑、定窑是宋代名窑,越窑是唐代名窑,学习历史知识应该学会前后联系

答案:(1)K (2)B (3)C (4)G (5)A、E

8.下列经济现象中,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

A.农产品投入市场B.小市镇的兴起?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商人买田置地??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明朝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了解。A、B、D三项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不能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请完成:

(1)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

(2)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解析:材料解析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解答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以后往往愿意购置田产、宅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中国的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10.识读下图,请完成:?

图1 皇都积胜图图2 南都繁会图图3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1)图1、图2、图3分别出现在哪一个城市?

(2)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三幅图。

(3)图1、图2说明了什么?

(4)你能说出图1、图2反映的问题与图3出现的关系吗?

解析:此题是一道识图分析题,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来源之一,更直观地说明了某一时期的历史,这三幅图就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答案:(1)北京、南京、苏州

(2)图1描绘的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商业繁荣的情景。图2反映了明朝南京繁华的景象,街市上店铺林立,说明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图3反映了施复夫妇住在苏州,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丝绸光亮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3)说明了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4)图3体现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由图1、图2反映出)高度繁荣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又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请完成:?

(1)根据材料说明什么是闭关政策

(2)从材料中反映出清朝推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需要对闭关政策的含义掌握清楚,而此题正是考查对这一历史名词的了解。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

(2)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末”指的是什么?“游手趁食者”指的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什么时期的'何种社会现象?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阅读历史资料,并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先读懂史料,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纺织业发达,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2)“末”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游手趁食者”指的是雇佣劳动者

(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3.识读下图,请完成:

(1)图中施复夫妇和工人、机房还可有什么名称?他们是什么关系?

(2)这种历史现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质是什么?

解析:观察此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明朝中期以后,在苏州、松江等地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参考答案:(1)施复夫妇就是机户,工人称为机工,机房也就是手工工场。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这种现象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在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中出现的。它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14.识读下图,请完成:

(1)此话反映出乾隆怎样的思想?清朝统治者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清朝为什么实行这样的政策?

(2)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应怎样认识它?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以及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读懂乾隆所说的话,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1)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之所以实行这种政策,一方面是由于清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另一方面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弊大于利。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政策,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才是一种积极进步政策,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们应当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经济,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富裕。

篇2:初二历史同步训练题:汉唐盛世

初二历史同步训练题:汉唐盛世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和( )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2.汉朝包括( )和( )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3.汉武帝采纳( )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 ),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 )。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5.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6.“单于”指的是( )的首领。

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

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

8.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

9.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10.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

1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

12.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秀B.刘彻C.刘邦D.刘濞

13.北魏是( )建立的政权。

A.匈奴B.鲜卑C.氐族D.羌族

14.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促进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文化

15.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朝代是( )。

A.北魏B.北周C.隋朝D.唐朝

16.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

17.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高祖C.唐玄宗D.唐高宗

18.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

A.三国B.两晋C.隋朝D.唐朝

19.唐朝的“开元盛世”指的是( )在位时的局面。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20.“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反映了唐朝生产工具( )创制的功效。

A.筒车B.曲辕犁C.翻车D.犁壁

21.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朝开始创立

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D.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2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司马迁的《史记》B.班固的《汉书》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D.陈寿的《三国志》

23.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以后

24.下列不属于玄奘和鉴真共同点的一项是( )。

A.都生活于唐朝

B.都是著名的僧人

C.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D.都去印度求取佛经

25.唐朝的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高宗

篇3:化学金属材料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化学金属材料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 )

A. 导电性

B. 抗腐蚀性

C. 导热性

D. 延展性

考查目的: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金属的性质决定金属的用途,金属的用途反映金属的性质。由于金属铝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可以制成铝箔用于包装。

2.(.大连市)下列关于金属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铝制高压电线

B.用钨制灯丝

C.用纯铁制机床底座

D.用铝粉制防锈漆

考查目的:常见金属的性质及其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C。

解析:A项铝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所以可以制成导线,B项钨丝熔点高可以制成灯丝,D项铝在空气中可以和氧气缓慢氧化具有良好能的抗腐蚀性能,C项纯铁的硬度小不适宜制机床底座。

3.下列与金属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B.废旧电池可以随意丢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银的导电性比铜强,所以一般用银作电线

D.铁矿石在地壳中含量最丰富,可以随意开采

考查目的:金属材料的知识

答案:A。

解析:A项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B项废旧电池中含有会污染环境的重金属,C项银的导线性虽然强但是由于价格昂贵一般不用银做电线,D项为保护铁资源,应合理开采铁矿石。

4.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B.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

C.铝合金轻而坚韧,可作汽车、飞机和火箭的材料

D.铅锑合金的熔点较低、电阻率较大,常用于制成发热体

考查目的: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D项铅锑合金熔点低,不适宜制成发热体。

二、填空题

5.写出下列合金的主要成分

(1)生铁_______ (2)钢______ (3) 黄铜 _______(4)焊锡_______

考查目的:熟记常见合金的成分。

答案:(1)铁和碳(2)铁和碳(3)铜和锌(4)铅和锡。

6. (广州市中考)(5分)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得到一种锌和铜的合金黄铜,外观似黄金但质地坚硬。(提示:ZnCO3

ZnO + CO2)

(1)黄铜是金属材料吗?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2)写出其中赤铜和木炭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原料中含25吨ZnCO3 ,充分反应后,理论上所得黄铜中锌的质量为______吨。

考查目的:有关金属的化学反应及其计算

答案:(1)是(2)2Cu2O + C   4Cu+CO2 (3)13 。

解析:(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是金属材料。(2)木炭在高温下有还原性,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其还原为金属。(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计算。

7.我国使用的人民币硬币,一元币为钢芯镀镍(Ni),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

(1)铸造以上硬币用到的材料都是 (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导电性

B. 金属的耐腐蚀性

C. 金属的硬度

D. 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3)以上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为:铜、铁、铝。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选填字母)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活动性)关系最大;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

A.节约金属资源

B.合理开采矿物

C.防止钢在冶金工业上

考查目的:金属材料的利用

答案:(1)金属材料 (2)A (3) C 、A 。

解析:铸造硬币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其耐腐蚀性、硬度、价格与面值的吻合度。

篇4:高中化学摩尔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摩尔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训练全程跟踪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南京高一检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B.等物质的量的O2与O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

C.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是6.02×1023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个数比也为2∶3.

答案:B

2.(扬州中学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mol-1

B.CH4的摩尔质量为16 g

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 g

D.1 mol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分子

解析:质量的单位为 g,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A、B选项错误,3.01×1023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质量为32 g,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D项错误.

答案:C

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0.3 mol O2和0.3 mol H2O

B.0.1 mol H2SO4和3.6 g H2O

C.0.1 mol MgSO47H2O和0.1 mol C12H22O11(蔗糖)

D.6.02×1023个CO2与0.1 mol KMnO4

解析:A项,n(O)分别为0. 6 mol和0.3 mol;B项,0.1 mol H2SO4中,n(O)=0.4 mol,3.6 g H2O中n(O)=3.6 g18 g/mol×1=0.2 mol;C项,0.1 mol MgSO47H2O中,n(O)为1.1 mol,0.1 mol C12H22O11中,n(O)也为1.1 mol;D项,6.02×1023个CO2中,n(O)=6.02×1023NA×2=2 mol,0.1 mol KMnO4中n(O)=0.4 mol.

答案:C

4.对于1.204×1024个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可与1 mol O2完全反应(点燃)

B.它是4 mol H

C.它与16 g CH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D.它与2 NA个H2SO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解析:1.204×1024个H2的物质的量为2 mol,2 mol H2含4 mol H,但2 mol H2不是4 mol H.由2 H2+O2=====点燃 2H2O可知,2个H2与1个O2完全反应,则2 mol H2与1 mol O2完全反应.CH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摩尔质量是16 g/mol,16 g CH4的物质的量为1 mol,它含有4 mol H.2 NA个H2SO4是2 mol,2 mol H2与2 mol H2SO4含有相同数目的H.

答案:B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 N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

解析:2.4 g Mg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而1 mol Mg变成Mg2+时失去2 mol电子,2.4 g Mg应失去0.1×2 mol电子,即为0.2 NA,A错误;2 g氢气为1 mol H2,含有2 mol H,原子个数为2 NA,B错误;N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2×3.01×1023,即NA,C错误;D中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正确.

答案:D

6.4℃时,若20滴水恰好1 mL,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20 NA B.NA/360

C.9 NA/10 D.360/NA

解析:在4℃时1 mL水的质量为1 g,其物质的量为118 mol,含水分子数NA18个.故1滴水中含水分子数为NA360.

答案:B

7.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m(E)=20 g+14 g-8.8 g-3.6 g=21.6 g,M(E)=mEnE=21.6 g0.2 mol=108 g/mol.

答案:B

8.对相同质量的SO2和SO3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质量比为4∶5

C.含氧元素质量比为5∶6 D.含硫原子个数比为1∶1

解析:设质量都为m,则n(SO2)=m64 mol,n(SO3)=m80 mol,再求S、O原子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9.(8分)0.5 mol O3 (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个.

解析:由公式n=NNA得:N(O3)=n(O3)×NA=0.5 mol×6.02×1023 mol-1=3.01×1023.1个O3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1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

答案:3.01×1023 9.03×1023 7.224×1024

10.(10分)0.5 mol的Fe含____________个铁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g;2.107×1024个铁原子是__________mol Fe,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n=0.5 mol,N=nNA=0.5 mol×6.02×1023 mol-1=3.01×1023

m=nM=0.5 mol×56 g/mol=28 g

n=NNA=2.107×10246.02×1023 mol-1=3.5 mol[来源 m=nM=3.5 mol×56 g/mol=196 g.

答案:3.01×1023 28 3.5 196

11.(10分)1 mol CO(NH2)2中含________mol碳原子,________mol氮原子,________mol氢原子,________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________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解析:1分子CO(NH2)2中含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则1 mol CO(NH2)2中,含1 mol碳原子,2 mol氮原子,4 mol氢原子,1 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与1 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答案:1 2 4 1 1

12.(10分)12.4 g Na2R含Na+0.4 mol,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解析:据电离方程式Na2R===2Na++R2-,得1 mol Na2R电离生成2 mol Na+,题目中有Na+0.4 mol,则有0.2 mol Na2R.M(Na2R)=mNa2RnNa2R=12.4 g0.2 mol=

62 g/mol.Mr(Na2R)=62,求得Ar(R)=62-2×23=16.已知m(R),根据n=mM,得n(R)=0.1 mol,则n(Na2R)=0.1 mol.

答案:62 g/mol 16 0.1 mol

13.(14分)某科研小组采集到两种铜矿标本,经地理老师辨认为孔雀石和石青,老师说其化学组成均可表示为xCuCO3yCu(OH)2,属于天然碳酸盐类铜矿.

(1)为了准确测定两种矿石的化学组成,该小组同学将两种矿石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

请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取两份等质量的两种矿石的混合物样品,一份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6.6 g;对另一份样品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 g,则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1)xCuCO3yCu(OH)2+2(x+y)HCl===(x+y)CuCl2+xCO2↑+2yH2O

孔雀石:2x+yx=41 解得x∶y=1∶1,则其化学组成为CuCO3Cu(OH)2.

石青:2x+yx=31 解得x∶y=2∶1,则其化学组成为2CuCO3Cu(OH)2.

(2)设样品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和n2,由反应前后C原子和Cu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可得

n1+2n2×44=6.62n1+3n2×80=20

解之得n1∶n2=1∶1.

答案:(1)CuCO3Cu(OH)2 2CuCO3Cu(OH)2 (2)1∶1

篇5:《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水涨( )

酝酿( )

蓑衣( )

薄( )烟

应和( )

黄晕( )

2.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蓑( )______

悄( )______

衰( )______

稍( )______

哀( )______

俏( )______

衷( )______

梢( )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二)

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一、

1.略

2.略

3.(1)比喻、拟人。(2)比喻、排比。(3)拟人。

二、

(一)1.多、细。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2.“牛毛”形容雨丝的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

3.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沾了水,所以说“绿得发亮”;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水,所以说“青得逼你的眼”。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

4.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着春风了。“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

5.拟人。

(二)1.拟人。因为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所以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是濛濛细雨、无声无息的特点。“润”字表明春雨使万物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刻画出了春雨的特点。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因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明了杜甫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

篇6:《香菱学诗》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香菱学诗》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基础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

颦儿( ) 穿凿( ) 画缯( )

鳏鳏( ) 腻烦( ) 怔怔( )

2、根据词语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⑴ 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 )

⑵ 绘画用的绢。 ( )

⑶ 兴冲冲的样子。 ( )

⑷ 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 )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敏伶俐 诸事不顾 有理有情

B、自嚗自弃 茶饭无心 坐卧不定

C、呆头呆脑 嘟嘟哝哝 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 挖心搜胆 精血城聚

二、综合练习

4、阅读理解。

⑴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香菱怎样的性格特征?

⑵ 体会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一句诗的含义。

⑶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探究练习

香菱聪颖灵秀,好学乐学,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pín záo zēnɡ ɡuānɡ nì zhēnɡ

2、⑴ 鳏鳏

⑵ 画缯

⑶ 兴兴头头

⑷ 地灵人杰

3、A

4、⑴ 表现了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她浮想联翩,抠土是因为费尽心力,写她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致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⑵ 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

⑶ 主要原因: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其他因素:良好的资质、好老师、好环境。

篇7:《黔之驴》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   ) 窥之(   ) 虎大骇(   ) 远遁(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

②至则无可用 则:

③庞然大物也 庞:

④稍出近之 稍:

⑤虎大骇,远遁 骇: 遁:

⑥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⑦益习其声 益:

⑧益狎 狎:

⑨技止此耳 止:

⑩乃去 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

7、填空:

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

然往来视之( )

②因:虎因喜( )

因跳踉大( )

③去:乃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④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

9、成语黔驴技穷形容 。

10、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1、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黔之驴》片段,完成第1―4题。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远遁 ( ) (2)且噬己 ( )

(3)蹄之 ( ) (4)尽其肉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

3、本片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刻画了虎的心理。“驴一鸣”时,作者描写了虎的什么动作和心理?(用文中原话作答。)

答:(1)动作: (2)心理:

4、写出含“虎”“驴”的成语各一个。并用它们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

答:(1)含“虎”的成语 (2)含“驴”的成语

(3)写话:

三:课内迁移探究

学习了本文从中你还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 穷:

⑵秦青弗止 弗:

⑶自谓尽之 谓:

⑷乃谢求反 谢: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

②饯于郊衢( )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

②自谓尽之( )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3、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 )归  ⑵饯( )于郊衢

⑶( )抚节悲歌  ⑷薛谭乃谢( )求反

4、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中考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解: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篇8:《黔之驴》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放飞想象的翅膀

如果你是一只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会何去何从?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超越旧我,还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

请你展开想像的羽翼,以《黔之驴后传》为题为故事再续一个结局,300字左右。

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略 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 3、C 4、B 5、B 6、黔驴技穷 7、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 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 9、略 10、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11、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二、课内语段阅读

1、(1)逃跑 (2)将要 (3)用蹄子踢 (4)吃光 2、(1)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2)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3、动作描写:“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大骇”“远循”――“往来视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心理变化:“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4、略

三、课内迁移探究 参考答案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四、课外拓展阅读

1、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谓:认为,以为。⑷谢:谢罪,道歉。⑸①向,跟着;②在。⑹①的;②代技艺。 2、“反”通“返”,归,回去。 3、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 4、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五、中考题

1.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2.翻译: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

3.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意 思对即可)。

六、略

文章

篇9:数学第六单元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数学第六单元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计算(5b+2)(2b-1)=_______.

2.计算:(3-2x)(2x-2)=______.

3.计算:(x+1)(x2-x+1)=_________.

4.若(x-8)(x+5)=x2+bx+c,则b=______,c=_______.

5.当a=-1时,代数式的值等于.

二、选择题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单项式的积仍是单项式;

B.两个单项式的积的次数等于它们的次数之和;

C.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积的项数与多项式项数相同;

D.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的项数之和.

7.下列多项式相乘的.结果是a2-a-6的是()

A.(a-2)(a+3);B.(a+2)(a-3);C.(a-6)(a+1);D.(a+6)(a-1).

8.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3(-a2)=a5;B.(-ax2)3=-ax6

C.3x3-x(3x2-x+1)=x2-x;D.(x+1)(x-3)=x2+x-3.

9.若(x+m)(x+n)=x2-6x+5,则()

A.m,n同时为负;B.m,n同时为正;

C.m,n异号;D.m,n异号且绝对值小的为正.

10.要使成立,且M是一个多项式,N是一个整数,则()

A.;B.;

C.;D..

三、解答题

11.计算:

⑴;⑵;

⑶;⑷;

⑸;⑹;

12.若(mx+y)(x-y)=2x2+nxy-y2,求m,n的值.

13.解方程:(x+3)(x-7)+8=(x+5)(x-1)

【能力提升】

14.已知m,n满足│m+1│+(n-3)2=0,化简(x-m)(x-n)=_________.

15.对于任意自然数,试说明代数式n(n+7)-(n-3)(n-2)的值都能被6整除.

16.探索发现:

(1)计算下列各式:

①(x-1)(x+1);②(x-1)(x2+x+1);③(x-1)(x3+x2+x+1).

(2)观察你所得到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你的结论填空:(x-1)(xn+xn-1+xn-2+…+x+1)=_______(n为正整数).

参考答案

1.;2.;3.;4.b=-3,c=-40;5.6.

6.D;7.B;8.C;9.A;10.C.

11.⑴;⑵;⑶;⑷;⑸;⑹;

12.m=2,n=-1.

13.1.

14..

15.解:n(n+7)-(n-3)(n-2)=n2+7n-n2+5n-6=12n-6=6(2n-1).

因为n为自然数,所以6(2n-1)一定是6的倍数.

16.解:(1),,,(2).

篇10:《信客》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嫉妒(jì) 晦气(huì) 诘问(jié) 糟蹋(tà)

B、灰黯(àn) 猝然(cù) 诺诺(nuò) 文绉绉(zhōu)

C、吊唁(yàn) 焦灼(zhuó) 克扣(kè) 憎恨(zèng)

D、伎俩(liǎ) 唏嘘(xù) 呵斥(hē) 昏厥(jué)

2、给下列同音字组词: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___________

⑵ 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___________

⑶ 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___________

⑷ 穷困,受挫折。___________

⑸ 不正当的手段。___________

⑹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___________

⑺ 突然,出乎意料。___________

⑻ 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___________

⑼ 路途遥远,爬山趟水,旅途艰苦。___________

⑽ 穷困受苦,非常失意。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质朴典雅,警辟畅达,请仔细阅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参考答案】

1、B

2、给下列同音字组词: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噩耗

⑵ 文绉绉

⑶ 克扣

⑷ 颠沛

⑸ 伎俩

⑹ 吊唁

⑺ 猝然

⑻ 鸡零狗碎

⑼ 长途跋涉

⑽ 穷愁潦倒

4、比喻:

⑴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⑵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排比: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美国次贷危机阅读训练及答案

《六月雪》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峡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我们的学校》同步训练题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训练题及答案

《那一扇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哨子 富兰克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