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gy305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gy30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篇1:《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水涨( )

酝酿( )

蓑衣( )

薄( )烟

应和( )

黄晕( )

2.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蓑( )______

悄( )______

衰( )______

稍( )______

哀( )______

俏( )______

衷( )______

梢( )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二)

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一、

1.略

2.略

3.(1)比喻、拟人。(2)比喻、排比。(3)拟人。

二、

(一)1.多、细。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2.“牛毛”形容雨丝的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

3.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沾了水,所以说“绿得发亮”;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水,所以说“青得逼你的眼”。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

4.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着春风了。“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

5.拟人。

(二)1.拟人。因为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所以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是濛濛细雨、无声无息的特点。“润”字表明春雨使万物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刻画出了春雨的特点。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因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明了杜甫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

篇2:《春》的课后训练题及答案

《春》的课后训练题及答案

《春》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 胳膊(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

摇曳( ) 宛转( )傍晚( ) 抚摸( ) 嘹亮(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 鸟儿将cháo ( )安在fán huā nèn y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 ǜn ( )的光,hōng tuō ( )片安静平的夜。

⑷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 )的,在雨里jìng mò( )着。

3. 。

⑴《春》的作者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后改名自清,字__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______________。 1927年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⑵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⑶春花色彩鲜 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探究

1、春草图中作者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写春花图时作者从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等这几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了春花,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吗?

高低结合:

虚实结合:

色味结合:

3、课文作者描画春风图主要是从人的感官入手来写的,分别是从___ __觉、_____觉、_____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的。第一个角度突出了春风的 特点。

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例如春草图中“风轻悄悄的”,但是在春风图中,风变成有声音的了,你能找出作者描写的风是由哪几种声音构成的春天交响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文中三个比喻从不同的侧面依次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②加粗的“斜织”与“全笼着一层薄烟”突出了春雨 ________的特点。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其中“润”字可与上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

5、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

课文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春的 、、请默写下来:

春天像

春天像

春天像

中考连接

1、有时,当父母的往往 喜欢这样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说得节省又含蓄,不过,个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体会。

如 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会知道父母想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听到别人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他的言外之意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读下面一则小幽默,简要回答问题: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向问酒店老板:“你们这儿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回答说:“35桶。”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办法?”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⑴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出他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参考答案

知识积累

1.wǎn zhuǎn y ìng hè

2.欣欣然 巢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黄晕 蓑 笠 稀稀疏疏、静默

3.《绿》的作者朱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⑷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当堂探究

1~4略。

5.(1)“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若用“长”只是一般的说明,不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2)“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响声,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浓。(3)“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 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

中考连接:

1、解析:

俗话说“听话听音”,对于话里话,我们要结合 具体语境,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辨析说话者真正的用意。本题答案示例:

⑴: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有多好(多聪明、多体谅人、多懂事);⑵:人家的孩子比我强(好)。言外之意:你不如人家的孩子;你比人家的孩子差。

2、就这道题来说,第一小题考查说话人的话中话,即言外之意。第二小题考查从人物语言推测其心理的能力。说 话时讲究策略,可直不曲,不可直则曲。

答案:⑴讽刺老板缺斤短两,坑害顾客。⑵暴露出老板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篇3:《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ǎnɡ fú diào tǒnɡ yì mǔ dì duī fànɡ

( ) ( ) ( ) ( )

二、扩词

济( )( ) 汇( )( )

其( )( ) 占(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聚 ( ) 断 ( ) 急 ( )

四、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完成连线,并填空。白浪翻滚的泉水 明珠散落声音宏大的泉水 银花盛开声音低细的泉水 好像 秋雨潇潇晶莹剔透的泉水 虎啸狮吼 作者写泉水是从________和_______的两方面来描写,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汇 注 冒 喷 吐 涌

1 泉水从地下往上( ),好像一串串珍珠。

2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有五处泉水( ),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

3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 )出来。

4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的从泉底往上( ),如同三堆白雪。

六、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游览了济南的三大名胜后,写下了这篇游记。让我们读读这篇文章,也随着老舍先生去看一看济南的趵突泉吧。

趵突泉的.欣赏

老 舍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象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作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篇4: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

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

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

D、稀罕(han) 末梢(xiāo) 昏厥(ju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感叹 xī xū( )

⑵ 连声 nuò nuò( )

⑶ 长途 bá shè( )

⑷ 满纸 yōu( )怨

⑸ 文 zhōu zhōu( )

⑹ fù( )闲在家

3、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 ),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一)语段点将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              。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              。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              。

(二)迁移过关

① 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② 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干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③ 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④ 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闲侃( )________

⑵ 生涩( )________

⑶ 乞讨( )________

⑷ 潸然( )________

⑸ 佝偻( )________

⑹ 憔悴(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错位:________________

⑵ 奢望:________________

⑶ 卑微:________________

⑷ 穷聊: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波浪线的一句“卖韭菜”要如何标上标点符号才能表现出“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请选择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 )

A、“卖……韭……菜──”

B、“卖韭菜!”

C、“卖──韭──菜──”

D、“卖、韭、菜……”

4、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请用原文回答)

答:              。

5、文中第②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第③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理解恰当的一项( )

A、“我”对同学的“哄笑”的强烈不满。

B、“我”没有勇气承认老妇人是自己的母亲。

C、“我”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感到自责和羞愧。

7、“我”沉默、奋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C A、诘—jié B、伎—jì D、梢—shāo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唏嘘

⑵ 诺诺

⑶ 跋涉

⑷ 幽

⑸ 绉绉

⑹ 赋

3、c d e b a

(一)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kǎn 在这里是随意地说话、聊天的意思。

⑵ sè 不流畅。

⑶ qǐ 向人讨。

⑷ shān 形容流泪。

⑸ gōu lóu 脊背向前弯曲。

⑹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这里指前后音高不连续、变调。

⑵ 过高的希望。

⑶ 地位低下,渺小。

⑷ 闲谈。

3、A

4、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5、震惊、难过,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妇女竟是自己的母亲

6、C

7、母爱的激励

篇5: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同步训练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同步训练题分享

1.战国初期,晋国分为三个国家,它们是  (  )

A.齐、韩、魏 B.楚、燕、齐   C.赵、魏、韩    D.赵、魏、燕

2.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人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3.晋楚争霸时,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  (  )

A.长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的诸侯国是  (  )

A.齐国    B.吴国      C.楚国       D.秦国

5.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敌手的著名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6.为了发愤图强,立志雪耻而卧薪尝胆的诸侯王是  (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吴王阖间     D.越王勾践

7.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篇6:七年级上册地理课后同步训练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后同步训练题

1。北京的降水量是644毫米,其含义是

A。某一年的降水量B。多年来的平均降水量

C。每天测得的降水量总和D。历史上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平均值

2。气温受纬度因素影响的一般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B。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C。中纬度气温最高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3。我国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全年多雨区B。全年少雨区

C。夏季多雨区D。冬季多雨区

4。在赤道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5。下列哪个事例不能反映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A。柑橘树在零下9度以下会受到毁灭性冻害

B。俄罗斯人冬季喜欢喝烈酒

C。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变化不大

D。新疆吐鲁番人“早穿皮袄午穿纱”

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台湾山脉的东部,该地降水的'类型是()

A。锋面雨B。地形雨C。台风雨D。对流雨

7。我国新疆地区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偏高、气温低B。海拔较高、水汽少

C。深居内陆、距海远D。山地阻挡、背风坡

8。下列气候类型只分布的亚洲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气候带中,纬度最高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篇7:化学金属材料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化学金属材料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 )

A. 导电性

B. 抗腐蚀性

C. 导热性

D. 延展性

考查目的: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金属的性质决定金属的用途,金属的用途反映金属的性质。由于金属铝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可以制成铝箔用于包装。

2.(.大连市)下列关于金属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铝制高压电线

B.用钨制灯丝

C.用纯铁制机床底座

D.用铝粉制防锈漆

考查目的:常见金属的性质及其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C。

解析:A项铝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所以可以制成导线,B项钨丝熔点高可以制成灯丝,D项铝在空气中可以和氧气缓慢氧化具有良好能的抗腐蚀性能,C项纯铁的硬度小不适宜制机床底座。

3.下列与金属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B.废旧电池可以随意丢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银的导电性比铜强,所以一般用银作电线

D.铁矿石在地壳中含量最丰富,可以随意开采

考查目的:金属材料的知识

答案:A。

解析:A项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B项废旧电池中含有会污染环境的重金属,C项银的导线性虽然强但是由于价格昂贵一般不用银做电线,D项为保护铁资源,应合理开采铁矿石。

4.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B.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

C.铝合金轻而坚韧,可作汽车、飞机和火箭的材料

D.铅锑合金的熔点较低、电阻率较大,常用于制成发热体

考查目的: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D项铅锑合金熔点低,不适宜制成发热体。

二、填空题

5.写出下列合金的主要成分

(1)生铁_______ (2)钢______ (3) 黄铜 _______(4)焊锡_______

考查目的:熟记常见合金的成分。

答案:(1)铁和碳(2)铁和碳(3)铜和锌(4)铅和锡。

6. (广州市中考)(5分)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得到一种锌和铜的合金黄铜,外观似黄金但质地坚硬。(提示:ZnCO3

ZnO + CO2)

(1)黄铜是金属材料吗?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2)写出其中赤铜和木炭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原料中含25吨ZnCO3 ,充分反应后,理论上所得黄铜中锌的质量为______吨。

考查目的:有关金属的化学反应及其计算

答案:(1)是(2)2Cu2O + C   4Cu+CO2 (3)13 。

解析:(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是金属材料。(2)木炭在高温下有还原性,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其还原为金属。(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计算。

7.我国使用的人民币硬币,一元币为钢芯镀镍(Ni),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

(1)铸造以上硬币用到的材料都是 (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导电性

B. 金属的耐腐蚀性

C. 金属的硬度

D. 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3)以上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为:铜、铁、铝。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选填字母)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活动性)关系最大;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

A.节约金属资源

B.合理开采矿物

C.防止钢在冶金工业上

考查目的:金属材料的利用

答案:(1)金属材料 (2)A (3) C 、A 。

解析:铸造硬币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其耐腐蚀性、硬度、价格与面值的吻合度。

篇8:高中化学摩尔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摩尔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训练全程跟踪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南京高一检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B.等物质的量的O2与O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

C.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是6.02×1023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个数比也为2∶3.

答案:B

2.(扬州中学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mol-1

B.CH4的摩尔质量为16 g

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 g

D.1 mol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分子

解析:质量的单位为 g,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A、B选项错误,3.01×1023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质量为32 g,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D项错误.

答案:C

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0.3 mol O2和0.3 mol H2O

B.0.1 mol H2SO4和3.6 g H2O

C.0.1 mol MgSO47H2O和0.1 mol C12H22O11(蔗糖)

D.6.02×1023个CO2与0.1 mol KMnO4

解析:A项,n(O)分别为0. 6 mol和0.3 mol;B项,0.1 mol H2SO4中,n(O)=0.4 mol,3.6 g H2O中n(O)=3.6 g18 g/mol×1=0.2 mol;C项,0.1 mol MgSO47H2O中,n(O)为1.1 mol,0.1 mol C12H22O11中,n(O)也为1.1 mol;D项,6.02×1023个CO2中,n(O)=6.02×1023NA×2=2 mol,0.1 mol KMnO4中n(O)=0.4 mol.

答案:C

4.对于1.204×1024个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可与1 mol O2完全反应(点燃)

B.它是4 mol H

C.它与16 g CH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D.它与2 NA个H2SO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解析:1.204×1024个H2的物质的量为2 mol,2 mol H2含4 mol H,但2 mol H2不是4 mol H.由2 H2+O2=====点燃 2H2O可知,2个H2与1个O2完全反应,则2 mol H2与1 mol O2完全反应.CH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摩尔质量是16 g/mol,16 g CH4的物质的量为1 mol,它含有4 mol H.2 NA个H2SO4是2 mol,2 mol H2与2 mol H2SO4含有相同数目的H.

答案:B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 N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

解析:2.4 g Mg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而1 mol Mg变成Mg2+时失去2 mol电子,2.4 g Mg应失去0.1×2 mol电子,即为0.2 NA,A错误;2 g氢气为1 mol H2,含有2 mol H,原子个数为2 NA,B错误;N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2×3.01×1023,即NA,C错误;D中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正确.

答案:D

6.4℃时,若20滴水恰好1 mL,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20 NA B.NA/360

C.9 NA/10 D.360/NA

解析:在4℃时1 mL水的质量为1 g,其物质的量为118 mol,含水分子数NA18个.故1滴水中含水分子数为NA360.

答案:B

7.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m(E)=20 g+14 g-8.8 g-3.6 g=21.6 g,M(E)=mEnE=21.6 g0.2 mol=108 g/mol.

答案:B

8.对相同质量的SO2和SO3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质量比为4∶5

C.含氧元素质量比为5∶6 D.含硫原子个数比为1∶1

解析:设质量都为m,则n(SO2)=m64 mol,n(SO3)=m80 mol,再求S、O原子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9.(8分)0.5 mol O3 (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个.

解析:由公式n=NNA得:N(O3)=n(O3)×NA=0.5 mol×6.02×1023 mol-1=3.01×1023.1个O3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1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

答案:3.01×1023 9.03×1023 7.224×1024

10.(10分)0.5 mol的Fe含____________个铁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g;2.107×1024个铁原子是__________mol Fe,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n=0.5 mol,N=nNA=0.5 mol×6.02×1023 mol-1=3.01×1023

m=nM=0.5 mol×56 g/mol=28 g

n=NNA=2.107×10246.02×1023 mol-1=3.5 mol[来源 m=nM=3.5 mol×56 g/mol=196 g.

答案:3.01×1023 28 3.5 196

11.(10分)1 mol CO(NH2)2中含________mol碳原子,________mol氮原子,________mol氢原子,________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________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解析:1分子CO(NH2)2中含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则1 mol CO(NH2)2中,含1 mol碳原子,2 mol氮原子,4 mol氢原子,1 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与1 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答案:1 2 4 1 1

12.(10分)12.4 g Na2R含Na+0.4 mol,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解析:据电离方程式Na2R===2Na++R2-,得1 mol Na2R电离生成2 mol Na+,题目中有Na+0.4 mol,则有0.2 mol Na2R.M(Na2R)=mNa2RnNa2R=12.4 g0.2 mol=

62 g/mol.Mr(Na2R)=62,求得Ar(R)=62-2×23=16.已知m(R),根据n=mM,得n(R)=0.1 mol,则n(Na2R)=0.1 mol.

答案:62 g/mol 16 0.1 mol

13.(14分)某科研小组采集到两种铜矿标本,经地理老师辨认为孔雀石和石青,老师说其化学组成均可表示为xCuCO3yCu(OH)2,属于天然碳酸盐类铜矿.

(1)为了准确测定两种矿石的化学组成,该小组同学将两种矿石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

请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取两份等质量的两种矿石的混合物样品,一份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6.6 g;对另一份样品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 g,则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1)xCuCO3yCu(OH)2+2(x+y)HCl===(x+y)CuCl2+xCO2↑+2yH2O

孔雀石:2x+yx=41 解得x∶y=1∶1,则其化学组成为CuCO3Cu(OH)2.

石青:2x+yx=31 解得x∶y=2∶1,则其化学组成为2CuCO3Cu(OH)2.

(2)设样品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和n2,由反应前后C原子和Cu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可得

n1+2n2×44=6.62n1+3n2×80=20

解之得n1∶n2=1∶1.

答案:(1)CuCO3Cu(OH)2 2CuCO3Cu(OH)2 (2)1∶1

篇9: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歌曰

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答案】 B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扣舷而歌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举匏樽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 而未尝往也 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 杯盘狼籍 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

【答案】 D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可怜体无比

【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 浩荡渺远的样子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貌女子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C.盈虚者如彼 缺冯虚御风 空

D.既白 已经洗盏更酌 更换

【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

【答案】 B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

【答案】 C

[知识拓展]

苏轼简介及《前赤壁赋》赏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夭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简注与简介]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千支。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桂棹(zhào)、兰桨:船桨之美称。

泝(sù):周溯,逆流而上。

袅袅(niǎo):细长。

嫠(lí)妇:寡妇。

愀(qiǎo)然:不乐。

缪(liáo):连接,环绕。

舳(zhú):船尾;

舻(lú):船头。

酾(shī):斟。

槊(shuò):长矛。

匏(páo)尊:用葫芦制的酒杯。

须臾(yú):片刻。藏(zàng)。

肴(yáo):荤菜。

枕藉:叠枕挤睡。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泣”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白”等,至今常被引用。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知识窗-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10:七年级语文《春》课后题及答案

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设题意图: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设题意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设置本题的主要意图。

解题思路:1、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品味语言,应该成为解题的重要思路。 2、如果就语言论语言,那将索然无味,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为中介,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对于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让学生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是合乎情理,都要予以肯定。如“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等均可。

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三(题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此题也是开放型的联想拓展题,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根据春天的特点,寻找恰当的比喻赞美春天。

研讨这道题,既要体会课文语言运用之妙,又要学一点有关比喻的修辞知识。本单元比喻很多,头一课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后面各课都可运用。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盛世危机的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背影》课后题及答案

《司马光》课后训练题

Unit5MyDay课后训练题

孙权劝学课后题及答案

《蜀道难》课后题答案

散步课后题答案

《六月雪》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峡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