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访谈交互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aqxswcde16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BBC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访谈交互设计(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aqxswcde16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BBC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访谈交互设计

篇1:BBC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访谈交互设计

原文:Interview with the BBC’s Future Media Technology Creative Director

作者:Giles Colborne

译者:耿人杰 译文来自:gengrenjie.com/archives/613

引言:移动设备界面设计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话题,在这一领域没有案例,更没有所谓的成功标准。通过了解国外领先媒体在未来媒体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找到些努力的方向。另外,文章也搞所我们移动设备设计和web设计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前者有使用的情景,而后者的使用环境相对稳定。

———————————— 全文的分割线 —————————————

Jane Murison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她被任命来负责创建各类新兴终端的用户体验。我们谈到的是:什么让移动设备与众不同?以及它如何影响到需要创建一个新的用户界面设计和研究体系。

Giles Colborne:你在BBC扮演什么角色?

Jane Murison:我负责运营一揽子跨平台的项目,包括互动电视和移动设备。我们就像一个为BBC内部客户服务的代理机构。

GC:怎样才能创建一个好的移动设备界面?

JM:我所见过最好的手机网站是eBay,它提供了所有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在Web上你可以在各种地方加上你想要的链接,但在移动设备上这样行不通。

如果你问用户,他们总是说希望在移动设备界面能像大屏幕电脑一样能完成所有任务。但是如果真的将所有的东西都提供给他们,用户将发现它将变得很难使用。所以,你必须将Web上的内容进行浓缩,这很难!

GC: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研究用户的想法]到底应扮演怎么的角色?

JM:如果产品设计的不合适那就是我的责任。我的工作就是确认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工作正常,并确保在正确的时间点得到专家级的意见。如果你喜欢,以老的动态系统开发(DSDM)术语来说我就是主要的“用户提倡者”。

GC:你需要努力工作来使团队明白应该进行可用性研究吗?

JM:我是首席创意官,因此比较容易能说服团队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

在过去的8年中,我每年要花1个月的时间去说服团队这么做。

有时我们不称它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我们会说这是“基于事实的设计”、“找出事实”或者是“用户反馈”。无论我们称它什么,只要我们的客户觉得合适就行。

移动设备界面设计的挑战

GC:移动设备界面设计需要一种新的用户研究方式吗?

JM:是的。BBC的移动设备界面设计经常是基于事件(event-based)的(如,围绕着体育赛事和音乐活动),所以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内结束研究,并把成果运用到项目中去,这不太容易办到。

对于移动设备来说,使用情景变得至关重要。将日常情景研究和实验室研究成果紧密结合通常很有效。通过研究日常情景,通常能获得更多关于用户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实验室研究是荒诞的,它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但是少你能坐在凳子上打开网站。而移动设备界面设计则完全不是你呆在一个房间中能够得到的。

GC:但你们仍然会做一些实验室研究,如何模拟移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那些不可预测环境?

JM:我们做了些特别的事情。在一次实验室测试过程中,我们让测试主持人在参与者用手机完成任务时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叫道:“等一下,我有个电话要接”,但等他们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时,都表现得相当惊讶。

一些移动设备在处理中断时表现的比较出色。但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你无法给用户很多帮助,因为这取决于他们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移动设备。

GC:你领导着用户体验设计部门(UED),并和技术、产品和内部客户共同工作,如何使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JM:我认为多人一起对交付物进行决策比较好。最近一个项目中,相比以前围坐在电脑前,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白板前一起筹划产品的设计。所以,在我们的合作中,不会出现一个人画,其余的人看的情况。

我们允许失败、鼓励尝试。在设计过程中,即使失败也可以微笑面对,并从中学到东西。

作为一个团队,经过失败应该变得更紧密,而不是分崩离析。

作为一个经理,你不得不注意你对团队的表达方式:“很好,这非常有效,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有所收获。现在,让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开始努力吧。”

GC:你对移动设备界面设计有什么展望?

JM:开放标准。当标准统一后,移动设备网络将不必像当前网络那样:“当你访问内容时总是必须从别人的接口中取得。”而在当前,我们能做的是用户提供相对好一点的界面。

篇2: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总结交互设计

上线前

问卷准备

调查总目标:用户对新鲜网的第一印象

问题设定

用户基本信息:性别、年龄、邮箱(抽奖用)、收入、职业、手机号(电话访谈

和话费发放)

整体印象

网站易用性

页面布局

题型设置、措辞语气

题型设计要便于最后的问卷分析

如何通过用户很好理解的语气表达专业的问题

研发资源

CMS、新鲜网,最好不要在页面上和两个团队同时挂钩,因为他们的发版时间有区别

前段时间商城的问卷这次无法重复使用

负责人,执行人和开发周期,和研发过产品要把最终交付物的细节沟通透彻:没有我们认为的

默认字段,研发只会给出讨论过的东西(填写时间如果没事前沟通交付物中就没有该字段)

需求录入禅道才能合理追踪、让测试完全了解页面

经费

问卷抽奖10人、访谈5人,每人50元话费,合计750

预算最好超出,突发事物常常有(电话访谈中就有用户迟到导致我们饿肚子加打的费,很难报销)

UED

重构稿重复利用前段时间的,不过换了执行人导致重新沟通

结果页面的视觉风格不受欢迎,下次要尽量调动执行人的积极性

线上时间

问卷监控

10月22号上线,问卷填写总量关注,入口的修改和增加

发动宣传(微博和QQ群),找运营人员合作

新增问题

IP(区分内外用户)

运营新增某活动奖励品调查问题

研发修改

时间字段

IP读取错误的修改,追查到运维、日志文件

除CMS入口图片放大,新鲜网研发团队也要加入口,导致后面下线麻烦

初步统计

问卷填写人数,男女比例

必要的调整,给运营一个预期

线下分析

电话访谈

10月8号从已有问卷中删取有效问卷,然后通过电话预约确定了5位女性受访用户

事前内定了一个目标用户,后来发现是个小白用户–下次为了避免小白用户可以通过先抽奖

的方式联系用户,做简单的咨询后确定要不要预约

电话机和会议室都准备的很突然

电话访谈问题设置

已有问卷问题

用户购物、分享、参考网站等基本信息

访谈表格设计

访谈过程

电话录音

外放访谈过程

记录员的记录和给访谈人的问题提示

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问卷统计

截止10.12号

有效问卷的筛选方式–IP、重复、开放问题乱填、邮箱确实、预设问题

外部IP男女的混合分析,单独女性分析

输出图表

财务对账和抽奖活动

随即抽奖

电话确认,不承认填写过问卷、号码不存在的都视为弃权

发票问题,最后通过购买发票解决

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计划书(对账使用)

分析汇总

调查问卷的定量

电话访谈的定性

综合讨论,得出最终结论

PPT输出

PPT架构设计

结论、结论剖析、研究方法

预交付、修改、交付(制作人对PPT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知情,交出去的东西自己要负责)

附上一张图片,应该比较详尽了,

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总结交互设计

希望以后的项目进度能按这个来。

篇3:研究技术VS研究设计交互设计

首先,在这里我只做个简略介绍,如果有兴趣,网上有很多相关资料,或者我们一起探讨,所以请大家先有个心理准备,

其次,我要表达一下为什么想写这个内容。主要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够使用的研究设备越来越多,但是研究设备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却不一定能够为你的研究带来相应的收益,所以明白每种设备的优势和局限,将可以更好的设计出契合设备特点的实验,得到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来你的结论。

本篇的顺序将是从时间线上由远及近的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手段,并就我所了解的部分分别讨论一下各种研究手段常用的范围。然后我会介绍一个经典的研究设计,我希望给大家展现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精妙的设计,再配合相应的研究手段,可以成就一个经典的实验,为后人借鉴,将设计的精髓贯穿下去。

1 研究技术

1.1 普通的行为实验技术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源于美国,以John B. Watson为代表人物,主要的观点就是刺激——反应,尽管后来B. F. Skinner提出了刺激——(操作——反应),但其核心观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刺激——产生一个行为。在实验中,这个行为一般是你规定其作出的。而一些不同行为间的差异(比如按键左键还是右键),一般用反应时做指标,就间接的反应了不同的心理活动。

下面,我们来描述一个最简单的实验,以便更好的说明问题。

假设有这样一个实验,要求被试(participant,也就是实验对象,以后方便简化我都称之为被试)盯着一块屏幕,屏幕上会随机呈现红色或者绿色的方块,被试手里有一个按键器,要求被试在看到红色方块的时候按左键,看到绿色方块的时候按右键。

如果得到的结果显示被试在按左键和按右键的反应时差异显著,是不是就反应了人在看到红色和看到绿色的时候其心理过程是不一致的呢?答案是不一定。

咳,好像我之前这些都白做了!

其实也不是的,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实验设计的缺点。红色方块按左键,绿色方块按右键,可能按键的两个手指平时的灵活性就不一样,本身在反应时上就有差异,左撇子的左手就比右手灵活。所以一般我们在实验中会平衡按键,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一半的实验中红色方块按左键,绿色方块按右键,在另一半的实验里要求红色方块按右键,绿色方块按左键;接下来我们再仔细想想,也许这个心理过程本身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并不是A——>B的关系,它可能是A——C——>B,也可能是A——C*E——>B这样的关系,那么这样得到的反应时差异是不是就不能完全说明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卷入的心理活动不一样了?这就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别,基础教育中你学到的一切都是确定的,

在大学中,你学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你都可以去合理的质疑!这不是很好吗?!——简直是太好了!)

下面在来说说我们上面的实验都用到哪些设备。

很简单啦,一台PC机就能实现。简单的实验我们一般用E-Prime这样傻瓜式的软件,通过在时间轴上拖拽一些已经事先写好的程序模块就可以实现了。复杂点的用MatLAB也可以写出来了。需要对声音反应的就装喇叭,就这么简单。

图1 E-Prime实验流程示意图

1.2 眼动实验技术

其实呢,眼动实验也属于行为实验,以下我介绍的实验统统属于行为实验的范畴。

眼动实验技术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需求的研究而产生的,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记录眼睛的运动情况。总体来说呢,眼动实验主要分为两大类,那就是随便看和我要你看这两种。你要是问:“那我要你随便看算哪种?”的话,我会斜着眼睛,撇着嘴告诉你:“算随便看那一种!”q(s^t)r

我们学校的实验室用的是比较老的型号,不过这东西怎么说呢,够用就好。我们的头戴式EyeLinkII,更多的是用来做注意,或者阅读等基础研究。

眼动仪器的优点就不提了,直接说缺点:比如校准时间长(跟ERP比起来真是短死了),数据可能会丢失,设备可移动性不高,研究范围受局限。

眼动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是如何看世界的,已有的大量研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人眼在观看事物时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在产品设计伊始就加以应用,制作出更好,更科学,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产品来。我希望大家可以使用眼动仪做出更有趣和更有意义的东西来,而不仅仅只是用来验证已经被发现了的现象,在我看来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要知道很多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甚至连眼动仪都配备不起。

图2 EyeLinkII眼动仪头戴部分

下期预告:

1.3 ERP脑电技术

1.4 TMS经颅磁刺激仪

篇4:UED技术层次初探交互设计

抛砖引玉:

我的想法:

视觉规范和交互规范,以用户研究作为基础,比如全站的色调,基本操作的交互等,都取决于对主流客户群心智模型的研究。

前端技术相对独立,在规范的基础上,封装成技术框架供上层调用。这里的框架仅包括基本功能,比如css框架里的reset和grids,js框架里的dom、event等,不含widgets.

再上一层是设计模式库DPL(Design Pattern Library). 大部分模式的形成,需要视觉、交互和前端三种技术的融合。比如淘宝首页的幻灯片卡盘,不仅仅是前端技术的产物,和淘宝的视觉规范与交互设计也密切相关。

DPL是一份文档化的说明,面向的是UED全体设计人员。DPL的背面是技术实现,一般体现在JS框架里,比如YUI的widgets库,jQuery的UI插件库等等,这些封装好的代码组件面向的是程序开发人员,

在DPL之上,可以构建各种应用。比如Yahoo的首页,Google的GMail. 每个公司的DPL各不相同,体现的是一个公司整体的设计观。

DPL负责的是通用模式。具体应用中的特殊模式,还需要直接根据前端框架、视觉规范、交互规范以及用研数据来完成设计和开发。

DPL初期的构建和维护成本很高,但一旦有效运作起来后,团队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延伸阅读:

Yahoo! DPL: developer.yahoo.com/ypatterns/

The Elements of a Design Pattern

UI Patterns: ui-patterns.com/patterns

本文出自:lifesinger.org/blog/?p=1416

篇5:博客架构的媒体局限交互设计

这里说的局限性,并不是怀疑个人发布信息是否具备媒体特性,而是对现在多数以媒体为定位的博客,在架构的处理方式上,提出一些想法。

说博客架构之前,看一下几点:

文章性质

撇开个人日记,单指具备社会化属性、媒体属性的博客文章。

分成时效性和非时效性。

一篇技术文章、一则笑话的文章,在任何时候读起来,可读性基本不会下降。

一篇时事观点的评论,可读性会随着时间衰减。

文章组织的维度

分类、标签、作者

博客入口

1 从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或者通过外部链接,进入单篇文章。

2 敲入域名直接进入博客首页。

时间流

博客基本都是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最新的在最上面。

那么,看一下大部分的博客首页。

千鸟跟我说过,我的博客域名不应该用uitony.com,而应该用blog.uitony.com或者uitony.com/blog,当时我并没有在意,最近思考博客的架构,恍然大悟,

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将uitony.com指向后者,但把博客当成一级域名,会对以后在结构的扩展性上造成很大的问题。

因为,时间流的展示方式不适合成为一级目录,这个域名下面所有最小单位以后不一定都是文章,哪怕都是文章,一级目录也应该是一个结构层。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写过100篇以上的文章的blogger更容易体会到,时间流的展示方式,根本没有办法展示结构性的东西。用侧栏来展示的话,一不够充分,二跟时间流的方式格格不入。

博客作为媒体,时间流的方式是最大的障碍。从读者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关注的是文章写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写的对他们来说不重要。现在的分类和标签,都没有、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按时间顺序,顺着排还是倒着排,不同的文章性质,这个问题也不一样。

说上面这些都太抽象了,拿水煮鱼举例,这家伙写了800多篇文章,博客每天4000+PV,60%的人通过搜索引擎过来,看完一篇文章之后,一部分跑到首页,大致浏览下没有找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就跑了。为什么?因为博客的首页不适合解释给这部分人看,这个首页完全没有告诉那部分人,这个博客里面有什么货、是关于什么的。跟看一个只有20篇文章的博客效果一样。

我的结论是,基于文章内容的重构,将是以后很多以媒体为定位的博客要做的事。

本文出自:uitony.com/?p=68

篇6:闲言碎语:设计的技术资本交互设计

有个设计小兵问:“我能不能只做纯设计,不参与实际的项目制作啊?那些东西太枯燥乏味了,不适合我,”

我回:“纯设计是什么?你觉得什么适合你?”,小兵很有信心:“就是只提出概念,不具体动手咯,你看那些创意总监不都是…..”

我听出他的心思了:“你是创意总监么?另外,你不想参与实际项目是不是因为做不好?”小兵:“…… 这……”

正向来看,我们可以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个家伙想成功,想站得高,比较积极,有所要求;反向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他没学会走就要学跑,心态浮躁,不负责任,眼高手低…… 你看这就是我们奇妙的职场文化,两面都能说,里外不是人。不过这种现象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听到过“真正做创意设计的人都是不做具体实事的”这种论调估计超过1000次,也就延伸出 — 是不是达到更高的设计层面以后,就不需要再碰技术了?

这里就不谈“关于新兵蛋子是否可以不从事技术岗位”的问题,因为答案显而易见,不值得聊。我们聊聊设计思想和技术具体的关系,比较有用。首先,这两个概念要先弄清楚,设计是有美学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创造性传达,并不是假大空的所谓无限创意;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手段,不是工厂里面编制麻袋的小工手艺。

1. 技术必须掌握,而且保持对它的敏感

我的一些设计总监(不是自己创业,是打工那种)朋友基本上分为两类,从事具体设计工作5-10年后,转向了产品定义,设计培训与分析,以及市场开拓中的售前攻坚环节,那么他们考量的范围自然从技术层面转到了社会关系,资本运作,市场分析等定性领域;而另外一种成了标准的设计领头人,带领团队,开发新型的设计概念和模型,这样的家伙会对产品和客户研究的整体设计环节做深入研究。

小白们的错误理解,往往就是认为第一种领导应该管辖第二种领导的范畴,并采取第二种领导的思考方式,但是如果真有第二种领导在位,他又觉得这家伙缺乏第一种领导的全面和深度。内心独白就是:“怎么不让老子来干呢?我来的话肯定比他强多了!”

但无论是以上哪种,都应该保持对技术层面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维,为什么?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无论什么产品与服务,都是由技术的进步在推动,事实就是设计师如果不了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他也就很快的被抛弃在设计的前沿。

2007年,我记得有次和一个国内大型手持设备厂商开会,对方的设计总监问我:“你这个界面设计得不错,是用MAYA作的吧?”我答:“哦,图标我一般用Cinema4D,速度快点。”对方不屑:“哦,我们都用MAYA6.0做的,cinema4D太老了”我年轻人不懂事,顽皮了一句:“恩,我们有时也用的,不是升级到8.5版了么?”

当然,软件版本不能直接得出设计思想不前卫的结论,不过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连最切身的工具的状态都不了解,我很难相信他们的设计人员还会主动的研究产品科技的变化,技术进步对产品功能的提升,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转变,

2. 技术能够开拓眼界和思考深度

绝大部分的朋友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很多向你提问的初级设计师朋友,第一句话都是:“请问你的这个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这就是一种技术贫瘠的表现,很多情况下,当你的创意受阻,视觉表现能力不够的时候,都是由于你的技术储备不足,你不知道一种视觉方式应该如何通过软件和手绘来完成,你用不好你的工具 — 这就出现了“敢想不敢做,敢做作不出”的尴尬。

深入研究技术还可以拓展设计资源的占有率,你获得了更多的设计工具的经验,结识了更多的技术精英,导入了很多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动手,培养了主动寻找资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不都是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的能力么?你还可以了解了技术的难度和实现的周期,不会再大骂技术人员的无能,没有满足你的“创意私欲”。

有一种迷思是:“如果花太多时间去研究技术,那我不是浪费了创新思考的时间么?”拥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是非常天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根本没有冲突,你的冲突在于你没有决心和毅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设计上,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酒吧,逛街,无聊的肥皂剧和等着别人来手把手的免费教育,你的主动性缺乏还要找一个借口,并且迷惑大多数和你一样无知的小白。

韩国三星的做法是购买技术和专利,为创意做支持,但同时也在全球建立设计学院和在企业中全面推行三星特色的设计体制,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情,你能有何资本去做?努力的含义就是在沉默中勤奋,并且取得阶段性的成绩。因此在问“我的设计为何没有感觉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为这个设计背后的技术储备做了多少。

3. 技术是设计能力的重要资本

技术的积累不单单是你能够使用更多的软件协同工作,了解更多的技术词汇以便会议时滔滔不绝,也并非你对待菜鸟时做前辈状,技术的知识带来的是对产品整体的理解,如果你希望进一步的往产品设计方向发展,那么围绕着产品的技术环节与背景,你应该了然于胸,以便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设计师可能无法完全投入去研究技术本身,也不是一定要到siggraph上发表论文才能证明你设计的先进性,我们应该平和的保持对技术的关注和应用,尊重所有的制作人员与技术开发人员。退一步说,即时你不去使用技术,你也应知道面对一个设计难题的时候,什么样的技术能力和人才可以给你帮助。

如果你真的懂了我的意思,你也就应该明白,世界上真正的制造大国,技术大国,并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还需要更虚心的走更长远的路。设计师如果只会玩嘴皮就像孔雀在开屏,光鲜亮丽的背后,一定会露出屁股。

本文来自:lytous.ucdchina.com/?p=1792

技术总监辞职报告

技术总监岗位职责

技术的未来教学设计

交互设计面试自我介绍

方便和交互设计

技术总监个人年终总结

技术总监的个人简历

技术总监电子简历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实习总结

BBC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访谈交互设计(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BBC未来媒体技术创意总监访谈交互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