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我是我产品的用户交互设计(共含9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jzndq”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交互设计中有这样一个观念:“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作为产品的设计者,虽然会试图为用户着想,但产品的设计者不是用户,设计者和用户的立场是不同的,更准确的说,“目标”是不同的。
这个的观念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
一个软件公司要设计一款专门供财务人员使用的软件,产品的设计者会有很多想法,想象着用户会要XXX功能,如何如何的功能归类会很方便用户使用… 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真正的用户—财务人员,想要的原来根本不是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快速的完成任务,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笨(能顺利的操作此款软件)…
要想单纯的通过主观判断就能做出真正的财务人员满意的软件,需要设计者能按照财务人员的方式来使用这个软件。如果你真能按照一位财务人员那样来使用这个软件,那…那你基本上就得改行了,显然,同时作为一位合格的财务人员和一位交互设计师是不太现实的。
这个例子说明,产品的研发者不是产品的用户,要设计出好的产品,需要进行科学严谨的用户研究,于是才出现了“人物角色”、“情景描述”等等方法用于避免出现类似上面的错误。
我参与的一些项目中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参与者会说:“用户需要…”,“这是有用户需求的…”这样的说法很多时候会被交互设计师之类的有UCD思想的同学质疑,我就是这些同学中的一个。我的质疑通常是:“为什么用户需要XXX?”“你怎么知道的?”“谁是用户?”… 这些质疑是本着UCD的思想,更是寻着上面具体例子思路的。这几个问题一出,对方基本上就哑火了。能有这样的质疑与哑火,双方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设计者不是产品的用户。
然而这种疑似把自己主观意见当作用户意见的情况却总是出现。害得我不得不总是重复上面这几句质疑。为什么会总是出现,又总是被质疑,被质疑后又总是哑火?仅仅是因为这些同学缺乏基本的UCD常识?不懂得“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这个基本观念?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把自己当用户一种尚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正确思路。或许我们也应该来质疑一下“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这个观念。
来看看具体情况:我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互联网产品通常是针对最广泛的互联网用户的。这不是否定“一个产品为一类特定用户服务”的观点,而是在强调互联网产品没有专业鸿沟。一个网络相册,是对一类特定用户服务的,想用网络来储存、分享照片的人嘛。你是想上网查天气预报的,是用不着网络相册的。但是,网络相册却是谁都可以用的,不象上面提到的财务软件,就是给财务人员用的,有专业门槛,有特定工作需要的门槛。网络相册是给普通老百姓用的。
说清楚了这个区别,问题也就解决了。对于网络相册这个产品,任何上网的人都可能会成为它的用户,这个产品也应该为所有想用网络相册的人服务。那么,我是设计网络相册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我为什么不能用?只要我不是本着测试产品的目的,不是想着商业目标来用的,准确点儿说,我就是象一个正常的用户那样用的,经常会来上传新的照片,期待着看到网友对照片的评论,有时还会把照片引用到其他地方,比如:日志中,视频中。如果我是这样在用的,那我就是一个用户,用户会遇到的问题我也会遇到,我的需求为什么不是真正的需求?
产品设计者作为用户,会有这样几个好处:
一.自己成为用户,为自己设计,想法会更多,设计起来会更主动。如同给自己买衣服会比给别人参谋更上心一样,
二.可以减少一些用户研究工作。互联网行业开发周期短、更新频率高,软件公司中的流程很难直接应用,想必应该有不少同学有体会。自己是用户,研究自己,比起打电话约用户,当面访谈、测试,之后总结要快的多了。而且可以避免沟通中的误解、分析用户意见时的误差。
(应该还有其他的好处,暂时没想到。)
交互设计在软件行业相对成熟些,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了很多的观念、理论,“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就是其中之一。交互设计在其他领域相对更加稚嫩,比如互联网行业,这个时候,拿来主义就比较多,以至于缺少必要的分析、理解,简单、被动的拿来就用。
在本文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观点:对于没有专业鸿沟的互联网产品,产品的设计者可以是自己产品的用户,象处理用户意见那样处理自己的想法,但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在作为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必须放弃掉作为一个研发者的身份,否则将是产品设计观念的倒退。
来自:www.chouyu.com.cn/?p=100
评论
ZZB 说:
6月 7th, at 9:00 下午
“我首先是网站的第一用户”
这是当初进行网站运营时,面对伙伴对我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我用了这句话来回应。
justkiddings 说:
6月 8th, 2008 at 12:49 上午
首先很可惜的说:沙发被人占了
接下来,您老人家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继续论述下怎么样避免pmm或者设计师把自己的小众需求强加给用户的?
木鱼猫 说:
6月 8th, 2008 at 1:53 上午
2楼说的问题很常见,常常有设计师或者PM把自己的个人喜好强加到产品设计中,要说服他们很难啊….
om19 说:
6月 8th, 2008 at 12:48 下午
说得很棒。
我觉得座主说的其实就是UCD中的empathy(同理心,移情)吧?
好像是About Face上有说:“设计师最强大的设计工具是同理心(empathy)—-感知用户的能力。”
臭鱼 说:
6月 8th, 2008 at 9:13 下午
是否小众需求的判断标准应该还是按照:人物角色,情景…这样的方式来判断。
本文要说的是或许你作为设计者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人物角色来对待,只要你觉得自己够格。
至少应该承认并非设计者把自己当用户就是绝对错的。
烦恼:
· 如何设计一个舒服易用并且看起来非常简单的Web产品,
· 需求方(运营或者老板),经常要求对产品加入新的功能和功能点,系统变得越发肥胖。
· 产品运营到一定阶段之后,结构和功能的梳理变得异常复杂。
如果你试过了改变视觉风格,甚至拒绝改动这些方法都不太凑效。
不妨试试这个“瘦身日记”。
Okay,我们开始。借鉴女孩子的瘦身经验,我们把Web产品的瘦身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 瘦筋骨:卸掉包袱 - 信息架构瘦身
二· 瘦外表:自然妆容 - 视觉层次瘦身
三· 瘦方法:养成习惯 - 坚守瘦身方法
一:信息架构的瘦身
如同人的骨骼,保持信息架构的清晰是由里至外,抵御系统变臃肿的基础。
我们清晰的认知到:信息架构就是合理的组织信息的展现形式。页面的信息架构是由角色加之以任务而形成。好让使用者与用户容易寻找与管理的一项艺术与科学。
如图所示:应该怎样组织和归类页面结构,角色和任务呈现给了我们一条基准线。产品定位结合用户研究得出角色和任务。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用减法来提炼任务过程而不是用加法来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
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商品的页面。
主要角色的主要任务:已登录用户选择一种适合的发布方式。
主要角色的次要任务:查看相关发布规则,
次要角色的任务:未注册和未使用过发布功能的用户
马上体验和学习功能。
如图所示,把不同角色的任务叠加到页面中,一个页面的信息架构最完成了最简单版本。
二:视觉层次的瘦身
我们把视觉元素根据任务结构主次及归属关系分层呈现。即页面中最醒目的区域为页面中的主要任务标题(页面中我能做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包成视觉层次的清晰及简单。就像翻一本书一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准确快速定位到自己所要的信息。我们暂且叫它“页面视觉索引”。
第一层次:任务标题或区域(我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层次:任务内容(我该怎么做)
其他层次:任务辅助信息
继续刚才那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视觉层次的效果,用结构而不是过多的加粗,颜色变化来呈现不同的功能和信息,这里只举了一个简单任务的例子:
三:坚守瘦身方法
经过了前两层瘦身,只是实践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经历过戒烟和减肥的朋友可能都明白:难得不是改变,而是坚持。因此,我们的瘦身计划还要加上这最重要的一环:坚持设计方法。这个方法和艺术一样,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的执着追求。把它们按一定规则分类整理,甚至打印成册,像传教士一样去相信它,在团队传播它。当你的老板和运营在给不同页面的空白处不停增加功能点时;当同一个Web产品不同的功能信息呈现方式差别很大时,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抱怨“不知道,找不到,不会用”时,就是我们反省自己的时候了。
到这里,我们经过信息架构,视觉层次和坚持方法的梳理这些设计方法和思路,来让Web产品变得更加轻巧和易用。相信电脑前的你也有一箩筐的产品设计方法要表达,那好,马上开始吧。
本文来自:www.a-xuan.cn/?p=209
整个互联网,由简入繁,又由眼花缭乱变回到简洁,网络也由拨号主流变为宽带主流,又慢慢要适应,移动终端,手机拨号,甚至这个不大成熟的3G。
一直以来,互联网最大的用户体验就是速度!两个方面:第一是打开这个页面的物理速度;第二是用户达到目的页面、功能的流程速度。后者已经很受重视了,也是用户体验研究的中心议题,不做过多讨论,重点说说前者。
一:物理速度。
物理速度不仅仅是带宽的问题,还有重要的一点:我浏览器能不能顶住?
JS这个东西依靠AJAX这个概念,死灰复燃一样马上就又重新充斥到了从导航栏到按钮的页面的每一个角落。如果用IE,一个经常上网的人,每天得“结束任务”好几次。如果电脑配置差点的,根本打不开taobao.com。即使他的单位装了宽带,即使他有消费能力跟需求,即使他具备电子商务支付能力。他就想从淘宝买一个剃须刀,他是干财务工作的,网银不在话下;他对上网也不陌生;完全可以走完taobao的一个购物流程。唯独就是他单位对于电脑设备更新这个东西不敏感,除非坏掉,否则得一直用这个128内存的P3老家伙,在伟大的taobao,这台机器最多最多能承受2-3个页面。他没法一个一个选没法比较。也就是说即使淘宝UDE把淘宝这个超级市场做得的再好,但是台阶太高了,有相当一部分人迈步进去。
当然比淘宝门前台阶还要高的主流网站,很有很多。速度难道不是用户体验该考虑一下的问题吗?
宽带时代,绝对带宽已经够强大了,视频网站都满地跑了,还会在乎一个区区HTML页面?实事求是的讲,这个问题一度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但是科技确实发展的够快,人家上网已经不单单依靠一台带宽带的电脑了。除了几个门户搜索站点,很少有网站做专门的站点。现在的移动终端很多已经达到了满足功能性网站的硬件需求,甚至比很多老爷机都强大了很多,是一些功能型网站退出一个移动终端版本的时候了。
在人们过多的考虑浏览器兼容性,为了某些浏览器那不足百分之1的市场份额而展开轰轰烈烈的HACK行动的时候,想一想那些因为硬件,因为带宽无法迈上那个门槛的远超过百分之10的用户吧。
二:实现速度
这个问题太宏大了,只讲几个小问题,
1:万恶的验证码
验证码这个事物的产生可能与一些 与广告有密切关系,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人们矫枉过正了,泛滥化了。到处要输入这个玩意。且不说有没有别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网站管理来实现,单单就说这个初衷,相当一部分的验证码纯粹是为了管理者的利益而牺牲了用户体验。或许他真的无法替代,但是有些地方能不用验证码的真的没必要程式化的加上这个玩意。有些验证码真的就必要,真的就必须吗?使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醒目“不等于“炫”“大”“闪”
有没有这种感觉,进一个网站找不到注册或者登陆的地方?心里就有怨念“这个网站谁设计的?难道不知道放醒目一点吗?这明显是我们误解了设计师的用意,没看见人家已经用了一个大大的图片,花哨的设计,上面赫然写着”注册、登陆“吗?
越是头条的新闻,越看不到,人家可能仅仅就是注意的你带蓝色下划线的第一行文字那?
要尊重用户的习惯,链接,按钮该是什么样就应该怎样,让人家能认出这个是链接,按钮来。位置与习惯是醒目的精髓,否则适得其反。
3:TOP10是让用户快速了解你的最好方式
不尽然全是,有些类型的确实如此,虽然有些俗。给别人展示一下咱们最受关注的东西,难道还不能让别人了解我们吗?
4:想让用户花钱,就别给他反悔的机会
能一步到位别走两走。”选“的时候多做工作,一旦用户点了”买“就迅速点吧,要是在商场,人家已经套钱包了。不要在想着另外推荐点啥?想着在收集点信息?注册个VIP什么的?这些事情是你先把他手里的钱拿到手里以后要做的附加工作,而不是钱未入袋以前应该做的事情。
本文来自:ucdchina.com/snap/3532
相关阅读:
信息的连接速度和连接率
从事开发这个行业,经常遇到需求变化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对系统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变化,关于对产品的需求变化和系统修改,个人有一点看法写出来交流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来获取订单(当然,为了生存也许是不得已)。系统需求的不断变化定制开发,在给用户带来满足的同时,不断变化的需求也导致系统的庞大而复杂。
我其实也在想一个问题,满足用户需求是否就是提高产品的价值? 原理上讲这句话是没有错的,产品的价值就是为满足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但这里面有一个条件,产品的价值并不是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如此。
那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满足谁的需求?谁才是我们真正的那部分目标用户?
产品在市场,就像一个人在社会,总要有一个原则和标准。这样的产品才受人尊重,实现目标。市场上很多大品牌的产品(如Sony,IBM,Motorola),功能反而很简单。并无法满足我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倒是那些“山寨机”各种功能齐全,应有仅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一个产品不能满足所有用户需求。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同一用户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指望一个产品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也不太可能。因此,任何产品都只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主要需求,企图满足所有需求的产品最后往往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没有的感觉,
从另一个层面讲,当我们获得大部分用户的主要需求以后,我们一方面需要把它们融入到产品设计里面——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提升产品的设计——超越用户自身的需求。也就是不但要考虑产品的实用性,还要考虑产品的易用性和趣味性(附加的价值);就像服装一样,同是为了保暖(当然,夏天的功能应该是为了防止走光吧:));但是具有品牌价值的名牌可以卖到上千上万的好价钱,而普通衣服只能卖个几十元,而且还令很多人对这些品牌趋之若鹜。
曾经有个形象的例子,不知道有人是否看过斯诺克,如果大家看得话,不难发现职业选手和日常业余玩家有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业余玩家往往希望一杆把所有球打进,一杆下去,母球四处横飞,每个球都在变化位置,结果也无法估计每个球的运动轨迹和停留点,目标球没有进,下一杆又没有好位置;而职业选手每次永远只打一个目标球,目标就是把目标球打进的同时母球有一个很好的停留点来打下一杆球,其中把母球的整个运动轨迹算得清清楚楚。其实产品设计也是一样,专业人员设计的产品永远只满足用户最主要的一个需求,其余的辅助就是为了帮助用户实现唯一的需求和为满足用户下一个需求做准备。
当你在为了客户要求不断修改产品的时候,是否问过我们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我们的品牌是什么?
来自:www.cnblogs.com/ltp/archive//04/07/1141053.html
自从说了“不应该有“用户体验设计”这个说法之后”(链接《关于泛滥成灾的用户体验》),又看到不少人在讨论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这些分工之间的协作问题,刚好,前些天帮某中小型公司提了个“产品中心”的配备方案。晒出来,且作为我对 于产品、设计、体验之间的看法。欢迎讨论,不欢迎挑刺。
HI,all
对于这个“产品中心”,我的这个想法有几个基础前提如下:
0、以下观点仅针对我所看到的“大部分”企业,是否适用尚未可知。
1、不应有专门的“UED”部门,设计和产品要放到一起。
2、我心目中的PM是“产品市场经理”,除了产品还应该考虑产品运营和产品体验。项目经理应该定义成PM在某个阶段的助手。
3、PM的定位和能力,根据企业和产品的模式不同,应该有所偏重。比如,百度是偏体验的、淘宝是偏运营的、阿里B2B是偏销售的,Google是偏协调 的。
4、PM应该决策该产品的所有事宜,因为他要承担产品的所有责任。但不是自己亲手做所有事情。当然,更应该充分尊重其他角色领域的专业意见。
5、交互设计和产品设计根本撤不清,所以就别指望撤清,我们往往说“多沟通”就能解决,其实是在避重就轻的 。
6、类似文案设计的工作不应该列专门的部门,而是谁做的产品谁负责,谁写的文字谁负责。但,需要有角色去倡导、协调、管理所有文案的统一气质和质量。
7、必须要有一个“架构师”,来负责协调所有产品之间的关系,和统一风格。
…………………………..
岗位和职责
1、产品架构师/首席产品设计师:负责整体产品的架构设计和管理、通用规则管理。
1.1,架构设计和管理是一个很见功底的活,需要有耐心培养,更需要赋予足够大的权利和义务。
1.2,对于偏“体验”的产品,通用的呈现层规则必须文档化管理起来。所谓的“通用规则”,主要指:信息架构、页面结构、交互规则、文案规则、视觉规则。 原则上,并不是要他来整理或者设计这些通用的东西,而是需要归档到他这里来管理,原则性的变更必须经过其同意。(当然,其实也可以把视觉、交互、文案交给 这些角色中的“组长”或者“首席”。)
1.3,另,产品架构师最好只有一个,同时设一个助理。一来事情多,二来需要有后续的架构师储备。当架构师流失的时候,对企业会是灾难性的事情。
2、用户研究组:协助PM和产品设计师做需求调研、竞争分析、可用性测试、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整理相关用户体验反馈并出具报告。
2.1,这应该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研究组,对于产品体验质量的评判需要靠他们,产品决策和设计的来源也得靠他们。这个组不能参与到具体业务太深,更不 能脱离业务。
2.2,这个组的各种研究,仅提供给具体业务角色作为参考,具体决策甚至更深入的研究还得靠业务角色自己来完成,
2.3,这个角色的产出物最好只是好、不好,同时一定要有“为什么”。可以给具体产品建议,但一定要是来自用户的建议,而不是经过自己“揣测”或者“设 计”的“设计方案”。
3、产品市场经理:所负责产品的用户和需求分析、产品发展规划、市场和运营规划、架构设计、资源调配、通用规则管理。
3.1,所负责产品的所有责任和决策权都应该是他的,但不是所有事情都他来做,同事他还要充分尊重其他角色的专业意 见。
3.2,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决策,为什么这样决策,后续计划是什么,必须要有文档。
3.3,除了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也必须要有成本观念,任何一个计划都需要有对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
4、产品设计师:所负责产品的功能设计、业务流程设计、使用流程设计、系统(研发)需求分析
4.1,功能设计一定要基于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而出,不能无中生有。
4.2,业务流程设计和使用流程设计是两回事,都需要有。需要清楚给用户呈现的是什么,也需要清楚背后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4.3,系统需求分析是个体力活,也是保证产品设计被最终实施的必须步骤。
5、界面设计师:界面的视觉设计和互动设计
5.1,界面设计师先考虑的不是“好看”,要是“用什么样的视觉逻辑更清晰的呈现给用户界面内容”,然后才是用视觉来影响用户的情感。如之前在微博上讨论 过的一样:视觉设计是用视觉手段解释界面元素的逻辑关系,并达到情感化的影响。
5.2,单页面的互动问题应该交给视觉设计去做。产品设计应该去做交互,但不应该过多考虑“互动效果”。
…………………………..
人员配备
1、理想状态下,我会按照产品的关系,分成几个产品组。如:xxx、xxx、xxx
2、产品架构师只有“一个”,设计助理一名作为后备。直接向产品中心负责人汇报。
3、用户研究组是独立部门,直接像产品中心负责人汇报。视需求而定人员数量。但不能超过产品设计师的一半。
4、根据需求每个产品组,1个PM,2到5个产品设计师,1到3个界面设计师。
…………………………..
补充说明:
1、要根据项目和产品发展阶段设定人员工作。PM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做产品设计师,界面设计师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去做产品设计师,但PM不是谁都能去做的。谁 都能去参与产品市场的讨论,但决策不能随便交出去。
2、在中小型团队中,往往我更喜欢“因人设岗”,我认为这对于互联网产品更实际更管用。
3、必要的时候再增加“产品运营”的职位。BD应该成立独立部门,运营不需要。
4、再次强调:产品和设计不要分开,产品中心的人员角色不要搞太多,职责也不要太清晰。
-
白鸦
来自:uicom.net/blog/?p=878
接触产品快一年了,期间自我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从当初的完全不懂到现在稍有明白,不过,最近又开始疑惑起来了!难免突然就“产品经理是干什么的?”这样的问题又思考起来。在工作中、项目中、行业中……产品经理在其中是什么样的角色,在工作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满脑子的疑问。
谈到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定义,不同的行业对产品经理的定位各有不同,不过其中有一点就是产品经理经常被大家提及就是沟通协调能力+广泛知识(各行业、各条口)+全面的判断能力等等。就以上特点,真的是非常有话要说。
恰恰在实际的工作中,产品经理往往变成了工作协调人员,而对产品的设计把控就变成了需求的传达与执行,最终的重心就变成了时间表的把控与 PRD等规范执行等等。至于是否按时完成且不被协作部门投诉则就变成了工作能力及成绩等的衡量标准。难道这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产品经理的价值所在?很疑惑……
由于自身的学习有限及接触的行业时间较浅,自己对这方面真的没把握说是弄明白了,但是想说下自己对这一点的看法。
产品经理:简单的说是对自己负责的产品负责到底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自我产品有明确的规划。了解同行业产品现状,开拓新产品等等
根据目前的工作就我眼中的产品经理的工作总结如下:
市场调研:研究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竞争状况及市场现状,最终发现创新或改进产品的潜在机会,
制定产品定位。
产品定义及设计:确定新产品需要做哪些事情。即产品实现目标。产出(PRD)来进行描述(产品的愿景、目标市场、竞争分析、产品功能的详细描述、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产品用例、系统需求 、性能需求 、销售及支持需求等),而产品设计可以说是产品经理工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如果产品经理工作中不包含这部分内容,那还是产品经理的工作吗?
项目管理:我的理解是整个项目的协调、拍板及负责人。(我认为这个岗位应该和产品经理岗位不一样,但目前产品经理往往充当了这类工作)
产品宣介、推广:和内部同事如老板、销售、市场、客服等沟通产品的优点、功能和目标市场,及产品运维等等。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定产品发布->成熟->退出市场整个生命周期,其中包括产品的升级优化等。
以上仅是个人在工作中的几点认识,有不足和迷惑还请行业人士多多指点教导。
对产品运营的理解:
1. PD专注产品细节(会写UC文档),PO专注产品上线效果(有营销方面思想)
2. PO是很多项目的发起方,需求方,PD是分析业务需求,设计系统功能的解决方
3. PO做项目之前要对市场进行分析调研,对项目上线后的数据进行跟踪分析
4. PO会根据运营效果数据分析,推进产品改进
5. PO需要去做用户需求研究,做针对用户细分的数据营销(需要学习、研究好的营销方法和手段)
6. PO要做到运营产品化,即:好的产品不需要刻意靠运营去推广,靠产品的易用性及用户口碑去推广;好的产品应该把运营营销思想做进产品中,如SNS中的病毒式营销
7. PO会策划运营推广活动,但是前提是要对用户有一定的需求研究,满足用户需求的运营推广活动才是有效的推广活动
8. 不变的是变化,PO需要经常总结和改善项目运营流程和细则
9. PO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研究网站易用性设计和产品本身体验,及时推进产品改进
上面这些只是我对产品运营和运营经理的初步理解,可能会有一些不对的地方,希望专业人士或打酱油路过的朋友多多留言分享,共同进步!
本文来自:ued.icafe8.net/?p=357
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这个词,但是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看这篇文章之前,先自己尝试着给他做一个定义)事实是,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统一UX定义,不同研究者都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同地区的研究者对它的定义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无论如何,想要更好的发掘用户体验必须要必须先弄清楚它的本质,下面是现在认同度比较高的5条对用户体验的定义。它们从5个不同的方向解释了“什么是用户体验”(没有翻译,怕失去了句子原本的味道,造成误解)
All aspects of the end-user’s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any. Its services and its products. The first requirement for an exemplary user experience is to meet the exact needs of the customer without fuss or bother. Next comes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that produce products that are a joy to own, a joy to use. True user experience goes far beyond giving customers what they say they want, or providing checklist features.
A consequence of a user’s internal state(predispositions, expectations,needs,motivation,mood,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ed system (e.g. complexity, purpose, usability. functionality. etc.) and the context (or the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occurs (e.g. organizational/social setting,meaningfulness of the activity, voluntariness of use, etc.)
The entire set of affects that is elici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user and a product including a degree to which all our sensed are gratified(aesthetic of meaning) the meaning we attach to the product(experience of meaning) and the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at are elicited (emotion experience)
The value derived from interaction(s) [or anticipated interactions] with a product or service and the supporting cast in the context of use(e.g. time, location, and user disposition)
The quality of experience a person has when interacting with a special design. This can range from a specific artefact such as a cup toy or website up to a larger integrated experiences such as a museum or an airport.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面5条定义,我们把他们拆分成更细致的元素,并加以比较,
这五个定义分别从公司,学术,用户,价值,设计5个不同角度来阐述了对UX的定义。这也体现了现在广泛存在的争议:UX的研究者大部分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很难获得一个服众的定义。不过下面是一些大家都比较认可的关于UX的描述,对于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了解UX会有一定帮助。
UX描述的是人们内部的一个稳定的状态(需求,动机)影响到他们外在体验的一个过程
UX独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与不同的物品交互的过程中。
当用户接触到某件物品之后,UX会很快在潜意识里面成形。
UX设计必须以UCD为基础,建立在UCD上。
当用户停止与某件物品交互之后,他对该物品的UX仍然会随时间改变。
UX基于用户同物品交互的方法,用户怎样感知物品的属性,而不是物品本身。
UX只能在用户同物品交互的过程中测量。
测量UX需要找出物品的价值与重要性同用户需求和用户目标之间的联系。
我们不能设计出UX本身,但我们可以为UX而设计。
UX是高度动态的,即使是在交互的过程中,它也是时刻改变的。
可用性测试对于UX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文章描述:更贴近业务及用户――交互设计工作方式转变感言.
引子:
年初时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经理座谈,议题关于交互设计师应从哪个工作环节切入更能发挥其自身价值,结论是交互随产品经理参与到项目初期需求挖掘阶段,更早的参与了解业务需求及用户需求,与产品经理共同产出PRD(带有用户体验的高保真原型部分由交互设计师着力产出,原型好处:方便用户参与可用性测试、整个产品团队更直观地把握设计要求,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取而代之目前项目正式启动,产品经理产出详细的PRD后,交互设计师再参与到项目里参与原型设计,有点迟,能量没能充分释放!另外我们获得了更多机会接触用户,产品实施阶段也得到了不少的用户反馈,于是有了更多改善产品的机会。
这种工作方式推行一个月有余,个人作为后台产品交互设计师感触颇多,这里谈谈收获。
1.更了解产品对于业务的价值。
参与产品经理组织的前期需求讨论会,也包括产品经理的PK会,各种战略或战术会议,明确了自身所参与的产品在公司的整体发展链路里处于怎样的位置,在业务上的价值、关联产品间的关系、产品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等等。最大的收益着眼业务,产出具有用户价值的设计方案。
2.更了解用户目标。
目前个人参与交互设计的产品处于实施阶段,有机会直接与用户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快速设计。这次参与的商品中心审核项目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交互设计师更关注的应该是目标而并非仅仅是任务或者行动。目标是由人们的动机来驱使的,随时间推移可能变化的很慢;相比之下行动和任务非常易变。了解用户目标可以让设计者消除现代科技中完全不需要让人来执行的不必要的任务和行动,即系统操作。
例:商品中心审核的目标是这个商品必须是供应链商品方可上架售卖(供应链商品必须通过商品认证、QC、入仓以符合供应链标准为用户带来更优的购买体验,
)通过与商品中心审核人的交谈了解到目前线下由行业小二提交审核,商品中心审核人负责审核,会有审核通过或者不通过的结果反馈给行业小二。这个工作流是为了目标所做的具体工作任务。围绕目标突然发现,其实符合供应链标准的商品可以不再经过行业小二的提交操作,系统会自动将其流转到商品中心审核人那里,节省了行业小二的操作成本。
3. 改善用户体验。
不断完善用户体验,不仅要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更要化繁为简,明白哪些功能是用户必须的。每款产品都有特定的实现模型,用户脑子里面装的是概念模型,他们对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实现模型与用户的概念模型不一致,用户就会感到失望。找到用户失望的地方,也就找到改善产品的机会。
例1:之前的“查看SPU”与“查看SPU状态”用户反馈并不明确这两者的不同,原来的设想希望用户不同纬度查询商品,而用户希望能在一张列表里查看所有商品的相关信息,而后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经理商议将两者合并,便于用户统一查询,后来拓展其功能,着力打通认证、QC、入仓,也希望能在此处展示一款SPU各个维度的信息。
例2:“你的查看SPU列表很长,需要拉动滚动条到最后的操作栏,我觉得不方便操作。”那我们将这些操作的快捷方式放于相应列表栏,便于用户快捷操作,下图是调整后的样式。
4.很多后台开发在项目实施里冲在了第一线,同样有了直接接触用户的机会,很多用户体验的反馈他们也义不容辞的帮忙收集。
真的很开心看到后台开发反馈过来的用户体验问题,这是观念的转变,说明你们也变得更加关心用户,也更关注用户体验,我们未来的合作必将更顺畅!
感谢所有合作过的产品组内成员包括PD\PM\前端开发\后台开发,也包括所有交互设计及我的主管给力姐,跟你们一起合作很愉快。感谢用户反馈的宝贵意见,使产品有了更多的改进机会。这段时间我对交互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师肩上应该有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也待日后慢慢参悟,Keep Walking!
作者:lvjun
★ 方便和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