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乱弹之关于励士(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萌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企业管理的知己知彼
不管有没有读过孙子兵法,相信很多人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都耳熟能详,两千多年来,不仅军事界对此推崇备至,各行各业都奉为圭臬。今天的企业界更坚信其为至理名言。
那么在企业界什么是知己、什么是知彼?并不是人人都清楚。我认为,企业管理上的知己知彼,在不同情况下有其不同的指向。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管理者知道自身(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知识结构、资历、职务、权限、威信、人缘等等),就是知己;知道管理对象(包括员工人数、年龄和知识结构、工龄、业务水平、家庭背景、文化基础、工种、岗位、能力、业绩、相互关系等等)就是知彼;这还不够,还要知道企业的相关情况,比如行业、规模、产权结构、制度体系、组织结构、责权利划分等等,
当我们面对市场时,上述情况则变为知己的内容,这时的知彼,则变为如下几方面:1、消费者:数量、地域分布、行业(职业)、收入状况、消费倾向和习惯、社会地位、彼此关系;2、环境:政策、法律、文化、习俗、民风、社会发展阶段、民主进程、民族结构等;3、竞争者:数量、地域分布、实力、管理经营水平、规模、知名度和美誉度等。
如果对这些弄不清楚,就谈不上真正的知己知彼,更不可能百战不殆。
二、关于励士
《吴起兵法》里曾把励士作为专门一节讲解,吴起把从没有打过胜仗的人组织起来,经过训练,士兵斗志昂扬,在吴起带领下取得了胜利。本人1986年曾把别人挑剩下的一群人组织起来,经过训导,当年工作成绩突出,并获得奖励。大量的实践证明,员工的先进和落后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把落后的员工变为先进的员工。同时,先进的员工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也会变落后。
来源:中人网
一、管理之势
物理学里讲到能量转换,特别讲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一个居高之物一旦跌落就会具有强大的动能。鬼谷子曾把“势”描述为“转圆石于万仞之上”。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必须具有一种势,或叫权威。没有势,发号施令就不管用,就没有执行力。兵法中讲到要让士兵畏我而不畏敌,其实也是讲势。管理者有势(权威),就会说话算话,员工信服,乐于执行,
势可以得,也可以失。管理者要善于谋势,善于积势,善于显势,善于用势,还要善于保势。
二、管理就像加电压
记得在中学物理里面讲到布朗运动,把花粉撒进水里,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离子呈不规则运动;在导体里的自由电子也是不规则运动。但是,把导体加上电压,电子(离子)就会定向运动。一个企业里的员工,如果不加管理,就会象自由电子(离子)一样自由运动,各行其是。管理就是让员工如加电压电子,必须定向运动,按指令办事。(李玉卿)
来源:中人网
一、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能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话题近年来可以说热得烫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人认为,要给核心竞争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需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动态的、有参照系的考察。既然是竞争力,就应该是在竞争中能够胜出的能力,是一种相对的能力。而胜出又是有条件的。由于对象的不同,竞争的结果也会不同。就像球类比赛,张三可以打过李四,但又会输给王五。时过境迁,既往的竞争力可以加强,也可以衰弱。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如此。今天你可以以技术取胜,明天可以以管理取胜,后天可以以规模取胜,再后来又可能以创新取胜。相对于A的竞争力,对B时就可能不管用,
此时此地的竞争力,彼时彼地就可能不是优势。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孤立的去看待,一定要用相对的眼光、发展变化的眼光、思维去观察、思考、研究。
二、关于平衡
一个系统要想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平衡。企业是一个系统,也需要平衡,尤其是责、权、利的平衡。这有两重意思:一是对于一个岗位来说,要注重责、权、利的对等,不能厚此薄彼。只有权和利,没有责任不行,只有责任,没有权利也不行;二是对于企业的参与者来讲,也要注意各方的责、权、利平衡。就拿利益分配来讲,只考虑所有者的利益,而忽略工作者的利益,企业就不会有忠诚的员工,也就不会有发展后劲,不会稳定,最终所有者的利益也不能保证。只注重员工的利益,所有者没有积累,也不会继续投资,企业同样没有后劲,不能稳定,最后员工的利益也不能保证。一个聪明的企业家,会权衡各方利益,保持平衡,一求得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李玉卿)
来源:中人网
一、诸神归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管理界有一句叫得最响的口号――“优化组合”,当时不管理解与否都大喊特喊。很多人借机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变成富裕人员(现在叫下岗人员)。在合理的口号下做错事。其实优化组合的目的是节省资源,提高效益。尤其是用人,则提倡量才使用,既不大材小用,也不小才大用。还要追求组合效果。并不是明星聚合在一起就是优化组合。我认为用“诸神归位”来说明最恰切。是什么神进什么庙。叫山神土地去玉皇大帝的庙不对,玉皇大帝去山神土地的庙也不对。尤其民营企业更不要追求新鲜名词,做表面文章,不理解、不清楚的事最好先不做。 把自己的人力资源搞清楚,合理使用。
二、注意营养搭配
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家、管理者都觉得知识的折旧越来越快,为了适应形势,就下劲充电,
可有人不知道该学什么,别人说一声,报纸上一推荐,就去买书。买来买去,眼花缭乱,对同样的问题,找不到统一的答案,往往今天说黑,明天说白,张三说好,李四说坏,令人莫衷一是,越学越糊涂,不但没有加强营养,反而胃口下降,出现营养失调。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缺什么,该补什么,怎么补法。建议这些人现把那些五花八门的营养品放一边,好好感觉一下自己想吃什么味,是甜、是酸、是辣、是咸,实在不清楚就咨询一下负责任的专家,千万注意营养搭配,别胡补八补的,弄不好就会成为消化不良或者肥胖症什么的,得不偿失。
三 、关联性开发
美国淘金热时淘金者发财的不多,而为之提供用品者发了财。往往当一种行业或产品成为热点时,这种行业(产品)本身经营者不见得能发财,因为干得人多,竞争就激烈,价格透明度就高,利润就薄。而与之相关联的上游行业(产品)则会供不应求,因为用的人多,需求量大。所以关联性开发(上游或下游)则更容易成功。(李玉卿)
来源:中人网
一、自由度与忠诚度
忠诚的员工与忠诚的顾客是企业管理者所期望的,但是,由于同类型的企业和同类型的产品(服务)数量多、竞争性强,员工和顾客的选择余地大,自由度也大,其忠诚度则低,有的企业采取限制自由度的方法阻碍员工跳槽,阻碍客户另选供应厂商,比如签订合同。但我认为,员工和客户的忠诚度应该靠不断满足其需要来培养,尤其是深层次的需要。
二、减少员工的“审美疲劳”
电影“手机”里提到夫妻之间的厌倦心理,并称之为“审美疲劳”。其实,企业里的员工对于工作也同样存在审美疲劳。在一个岗位上干时间久了就会没有激情,会厌倦,
作为企业管理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一个长期问题,时刻都存在,时刻都重要。要克服员工对工作的审美疲劳,就要设法增加工作的新鲜感。有人采取不同岗位人员推磨。我认为,不断增加新的工作目标和新鲜的工作内容,增加工作的挑战性,活跃员工业余生活,可能更具长期效应。
三、看人下菜
看人下菜本来是一种餐馆行为,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营销行为。可在我们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重农抑商,人们对商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只要是伤人的行为就认为是错的,应该鄙视,应改批判。营销的根本是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看人下菜正是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分别予以满足,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传统的思想认为这是商业歧视,真是大错特错。
(李玉卿)
来源:中人网
一、水渠说
管理如修水渠,一要不漏水,即必须控制,不能乱套;二要渠内通畅,没有石头、杂物等障碍,不堵塞,这是调理;三要有坡度,有动力,保证流动速度,这是激励,这样水才会尽快得到达你的目的地。你的管理才会有效。
二、找出最来
凡人都有最想的、最爱的、最怕的、最烦的、最恨的,你的员工和你的客户都如此,
你知道了这些最,就可以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方法。这时的你就会抓住关键,满足其合理期望,避开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彻底的解决控制、调理、激励、吸引等问题。
三、规范与有效
人们喜欢谈规范管理,殊不知,规范并非管理的本质要求,而是其形式要求。管理的本质要求是有效。无效管理再规范也无用,甚至有害。因为规范是要产生成本的。如果规范带来的收益不能大于为规范投入的成本,还是不规范好。效率和效益对管理来说是首位的,管理的目的是产生更大的效益。这个效益可以是长期的,但必须有效。所以适用有效第一,规范第二,切无颠倒。(李玉卿)
来源:中人网
一、辐射半径与覆盖半径
在市场营销学里,人们习惯把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种产品的区域影响力用影响半径来表示,但常常把辐射半径和覆盖半径混淆。辐射半径指的是在半径内有消费者,而覆盖半径指的是半径内有较多数量的消费者,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区分两者是为了让我们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二、管理学研究的缺陷
在现行的管理学教科书中,几乎都把大量篇幅放在管理学原理、发展历史、管理职能上,对管理客体的研究比重大,而对管理主体的研究分量太小,
而对管理主体的研究又多偏重后天的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人员筛选,即从没有说哪些人不适合做管理工作,哪些人有可塑性,哪些人比较适合做管理(先天条件好)。人更多的是 ,个别人是通才(全才),管理者也是如此,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让不合适做管理的人来做管理是受罪,同时,适合做管理的人不让做是严重人力资源浪费。
来源:中人网
★ 管理故事之苹果树
★ 至上励合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