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故事之苹果树(共含10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536589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更多>管理寓言更多>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
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切记:时刻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故事】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于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于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作父亲的却说:“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要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
【感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只要其缺点无伤大雅,就不必过分计较。
企业聘请人才是因为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因此,我们要重视的是员工能出什么成果,而不是他有什么特点或是缺点。任何想在组织中任用没有缺点的人的想法,最终造就的只能是一个平庸的组织。因为人只能在某一领域达到卓越,最多也只能在几个领域达到卓越,各方面均优秀的人才根本没有,
人无完人,特别是强人,总是缺点与优点同样鲜明。北欧联航的卡尔森,因为好出风头,许多董事不喜欢他,但他们还是愿意选他当总经理;德国大众公司的皮埃切,骄横跋扈,但这同样无碍于他继续做大众公司的领路人。
组织的最根本职能是创造价值,既然如此,首先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员工能贡献什么。过分关注员工不能做什么,只会打击员工的自信心,他自身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来。老想克服别人的缺点,组织的目标就要受挫。因为在组织内部只有成本,成果存在于组织之外。个人有缺点,但是组织却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员搭配,相对完满起来;一个科技人员,可能很不善于人际应酬,把他纳入组织当中,只要安排适当,就可以发挥他的科技之长,而让其他擅长交际的人来补其之短,这样组织就同时拥有科技与交际两项优点了。
成功之道,不在于克服了多少缺点,而在于多大程度地把优点发挥出来。现代化管理学主张对人实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长处短处的综合; “功”,是指这些能力是否可转化为工作成果。结果表明:宁可使用有缺点的能人,也不用没有缺点的平庸的“完人”。因为如果不能捉老鼠,光是不吃鸡又有什么用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夫人到医院看病,鼻青脸肿,称其丈夫酗酒后打她,
医生为她提供了一种神奇的“药茶”。并告诉她,从她丈夫喝酒回到家后,就要用这药茶漱口,直到其丈夫上床睡觉为止。只要按照医嘱去做,一定有奇效。
该女士将信将疑。一日,其丈夫酗酒回家,女士赶紧拿出药茶不停漱口,直到丈夫在床上睡着为止。
数日后,该女士到医院复诊,红光满面,气色极佳。称神奇药茶真的奏效,丈夫果真不再打她了。
医生窃笑:看看,在男人喝醉后,女人保持沉默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小故事就是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错层思维”,通过控制事(漱口),让事来控制人,
如果医生直接告诉女士,在你丈夫醉酒回来后,不要唠叨和抱怨。一般来讲不奏效,女人天生爱唠叨。你让她住口,很难。如果用某种其它东西——例如说,所谓的药茶——占据她的嘴巴,效果就不一样了。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我在一些企业从事管理咨询和培训项目时,有些经常老板经常询问:“刘老师,如何才能把这些人(员工)管住?”
其实,人是很难被“管住”的。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是管人的,而是管事的。老板的任务就是构筑企业愿景,然后,再把愿景分解成员工可以理解和执行的小阶段,让大家在胜任小阶段中感到成就感,然后激发工作的愿望,一个个的小阶段完成了,企业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古希腊有个寓言是这样讲的:一头驴听说蟑唱歌好听,便头脑发热,要向蟑学习唱歌,于是蟑就对驴说:“学唱歌可以,但你必须每天像我一样以露水充饥。” 于是,驴听了蟑的话,每天以露水充饥,其结果呢,没有几天,驴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讲起来有点残忍,可现实生活中像驴这样的人还很多,
做为一个企业家,如果也凭着一时兴趣,一时爱好去干事,试想,结果会比驴好到哪里去呢?
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感性的东西,而企业的老板单凭着感觉去开发产品是会走向盲区的。
对企业的管理,既不能顺其自然,也不能盲目创新,管理者应首先明确自己的位势,否则,任何“凭感觉”的管理对企业来说都只是不负责任的游戏而已。
企业是一个团体,老板切忌跟着感觉走。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新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由两组人马雀沃醒。阂蛔槲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县太爷说:各自整修一座庙宇,所需的器材工具,官家全数供应。工程必须在最短的时日完成,整修成绩要加以评比,最后得胜者将给以重赏。
此时的工匠团队,迫不及待地请领了大批的工具,以及五颜六色的油漆彩笔,经过全体员工不眠不休的整修与粉刷之后,整座庙宇顿时恢复雕龙画栋、金壁辉煌的面貌。另一方面,却见和尚们只请领了水桶、抹布与肥皂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庙宇玻璃擦拭明亮而已。到了工程结束的时候,已到了日落时分,正是评比揭晓的关键时刻,
这时从天空中所照射下来的落日余晖,把工匠寺庙上的五颜六色、恰好辉映在和尚的庙上。
这时候,和尚所整修的庙宇,呈现出柔和而不刺眼、宁静而不嘈杂、含蓄而不外显、自然而不做作的高贵气质来,与工匠所整修的眼花缭乱的颜色,呈现非常强烈的对比。事实上,庙的功能为一个心灵的故乡,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场域,太过于华丽铺陈,相反的将失去其真正的功能。就庙的角度而言,和尚与工匠对修庙的境界,其高低就不言而喻了。
和尚与工匠整修庙宇的理念迥然不同。和尚利用最简单的法则来驾驭最复杂的环境,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成效,用最无形的观念超越有形的物质。换句话说,他是充分的借用、活用及善用别人的无形智能与资源罢了!
未来时代的竞争优势,已经慢慢的从有形的资源移转到无形的智能上。因此,谁能够充分的运用与开发自己与别人的智能,谁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大赢家。我们必须时时用心观察在身旁左右所发生的事物,能从中萃取知识获得智能。我们更要虚心把自己放空,才能接受周遭的事物,容纳不同的看法。唯有不断的创造知识与智能,才有永续的竞争力。
主人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驴和骡,驴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一样多很气愤地说:“人们给骡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却让我和它驮一样重的货物。”
走了一段路以后,主人看到驴支持不住了,就把它身上的货物移一部分到骡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后,驴更没精神了又把货物移过去一部分。最后驴身上空无一物。这时骡瞪着驴说:“你现在还会认为我不该多吃一倍食物吗?”
管理启示:
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一定要长期观察才可下评论,
一个组织的工作,可分成“例行”工作及“解决问题”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工作,工资愈高,但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有些专做例行性工作的人,却埋怨工资比不上其他人。但他若有机会尝试做解决问题性的工作时,就会了解别人是否比他有能力了。
一个商人到一个小镇去推销鱼缸,但小城的人们没有养观赏鱼的习惯,他们对养观赏鱼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能把鱼长久养活的信心,所以商人到小城里推销了很久,尽管他的鱼缸工艺精细造型精巧,但是卖了很久依旧是问津者寥寥,
商人想了想,在花鸟市场上找到了一个卖金鱼的老头儿,以很低的价格向老头订下500条小金鱼。卖金鱼的老头很高兴,因为他在这个城市里经营金鱼生意多年,生意一直很惨淡,尽管今天这笔生意价太低,但一下子就能出售500条,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千载难逢的一宗大买卖啊。
商人让担着金鱼的老头儿同他一起来到一条穿城而过的水渠上游,商人说:“把这500条金鱼全部投放到这条水渠里。”卖金鱼的老头十分不解,商人说:“你尽管放,买鱼的钱我一分不会少给你的。”卖金鱼的老头儿按照商人的吩咐,就把500条美丽的金鱼都投放进了那清波荡漾的水渠里。
刚过半天,一条消息就立刻传遍了小城的大街小巷:穿城而过的那条水渠里,不可思议地有了一条条漂亮、活泼的小金鱼,
城中的市民万人空巷争先恐后涌到那条水渠边,许多人都跳到渠里,小心翼翼地寻找和捕捉小金鱼去了。
捕到了小金鱼的人,立刻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了鱼缸,那些还没有捕到金鱼的人,也纷纷涌上街头,抢购玻璃鱼缸。大家都兴奋地想,既然这水渠里有了金鱼,虽然自己今天没捕到,但总有一天自己一定会捕到一尾的,那么买个鱼缸早晚会有机会用上的。
卖鱼缸的商人虽然把售价抬了又抬,但他的几千个鱼缸很快就被人们抢购一空了,他转眼就发了一笔财。欣喜若狂的商人想,如果不是自己灵机一动在水渠里投放进那区区500尾小金鱼,自己那几千个玻璃鱼缸不知要卖到何年何月呢?
感悟:抛舍我们生活里的砖,引得我们人生的玉,这是镀亮我们自己人生星星最好的功课。有舍,才有得,商人不舍弃那500条人生的小金鱼,就得不到几千玻璃缸的人生大卖买。“将予取之,必先与之”,只有勇于舍去我们命运里的一些砖瓦,我们才能得到一块块自己人生的美玉。
喜鹊到处自诩:“我是直筒子性格,心直口快,爱讲真话,从来不怕得罪人,”
的确也是如此,喜鹊碰到不顺眼的,总爱唧喳一通,指责一气。比如,见了猪,他要斥责:“光吃不干的懒家伙。”见了狗,他要嘲讽:“尾巴卷上天的东西。”见了驴,他要戏谑:“蠢货,推磨还要蒙眼。”见了麻雀,他要讥笑:“小不点儿,能把人吵死。”……
有一次,乌鸦总管大人下来巡视山林。喜鹊一听到了这个消息,赶忙飞向前,笑脸相迎,喋喋不休地恭维乌鸦:“总管大人,我们太想念您了。见到了您,真幸运。总管大人,您的羽毛真美,你是天下最漂亮的鸟。总管大人,您的歌儿真好听,您堪称鸟王国的最佳歌星。”
乌鸦总管走后,一群鸟民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质问喜鹊:
“爱讲真话的先生,今天怎么不讲真话了?”
“乌鸦的羽毛真美吗?”
“乌鸦的歌儿真好听吗?”
喜鹊窘态百出,吱吱唔唔,答不出一句话来。公正的猫头鹰出来替喜鹊作了回答。“喜鹊先生,恕我直言。你的所谓直筒子性格,爱讲真话,有对象哇!在于自己无利害关系者的面前,你什么都敢说,什么都能说;一旦到了关乎自己利害的对象面前,你就不敢讲真话了。”
寓言点评:
喜鹊的做法是虚伪的,典型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最后落得名声扫地,人见人骂。
管理启示:
管理者如何才能树立自己在下属面前的威信?其中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言行一致,讲信誉,
李嘉诚说:“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有的主管很喜欢在属下面前标榜自己,其目的是想为自己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美好而又高大的形象,这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如何去坚持不懈地维护这个形象,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比如,一个上司在公司会议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最重视的原则就是尊重,接着摆出自己当年的事例加以说明,而且还提倡员工要尊重上司,结果,会议中就粗暴地打断了一个下属的谈话,这样的主管在员工心目中是毫无诚信可言的。管理者要做到诚信并不容易,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绝不朝令夕改
领导下命令,是一门学问。下命令的目的,就是让下属去执行的,而不是显示你权威的工具,所以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朝令夕改,是领导下命令的大忌,这样做很轻易就把自己的形象损失殆尽,今后再下命令的时候,员工总会感觉模棱两可,迟延执行,等待着最后的决议,很容易误事儿。
2、绝不轻易许诺
作为主管,一旦对下属许下诺言,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因为在普通员工心里,自己的上司是具有权威性的,所以认为上司的所说的话是有份量的,尤其是许诺,更成为员工的一种寄托。如果主管拿许诺来开玩笑的话,无疑在精神上是对员工一种最巨大的伤害。因此主管的地位在员工心里就会随之荡然无存了。
3、绝不夸夸其谈
管理者要想在下属面前获得威信,最主要的是要让员工认可自己,也就是心服还得口服。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你绝不能在员工面前夸夸其谈!用事实说话,是最好的办法。如同在下属面前推销自己一样,诚信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事儿没事儿,总和员工大谈特谈自己的光辉历史,不但不利于员工认可你,反而增加了员工对你的信任,一个人的诚信一旦出现了危机,那么,这个人的品质也得到了否定。然而,有的领导在自己的下属面前确实忍不住要夸自己几句,这个时候,最好能够忍住,不为别的,为了你的形象,管住你的嘴巴!
有一对猪夫妇生活在一片碧绿的田野上,猪妈妈每日的工作就是务农、做家务,她是一头非常勤劳的猪。而猪爸爸则不同,每天只知道悠闲自在的在田野里闲逛,终日无事可做。有一天,猪妈妈对猪爸爸说:“听隔壁的山羊说,咱们附近搬来了一个有钱的地主,庄园可气派了。咱家不是也要装修么?你去看看,也学习学习。”
猪爸爸听后,一口就应承下来。第二天早上就出发了,在酷热的阳光下走了一天,临近傍晚,猪爸爸终于走到了庄园。这时它看见庄园里有个泥塘,它毫不犹豫的就冲了进去,美美的打了几个滚,又走到墙边蹭了蹭。终于舒服了,便抬起了鼻子闻了闻,本能的走到了庄园的垃圾场,经过一番努力,猪爸爸添饱了肚子,满意的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焦急的猪妈妈远远的就望见了猪爸爸的身影,急忙迎了上去并问到“庄园怎么样?漂亮么?”猪爸爸一脸鄙夷的回答到,“什么也没有,环境简直糟糕透了,除了一个泥潭和垃圾场,什么都没有。而且空气也臭哄哄的,那怎么能是咱们猪住的地方,还是咱们自己的家最好。”
这是一个幽默的哲理故事。猪在用自己的习性去衡量这个世界的好坏,而我们人呢!用的又是什么?
现在的企业管理越来越难了,相应的也出现了无数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哲学。每个人也都期待着这些思想与理论能成为企业救命的稻草。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些理论的好坏,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是接受了这些思想,并在企业工作的人们。
一日,A公司召开了每月一次的经理会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区域经理们悉数赶到。总经理也格外的高兴,因为他引进了两个非常专业的人才,一个营销经验丰富的老李,另一个是鉴定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老王,
这两个人才的加入,让A公司的总经理感到,停滞了三年企业创新与发展,终于指日可待了。起初会议是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进行,但就在老李和老王提出自己的年度计划时却受到了部分区域经理的反对。
原来,这几个经理都是和A公司总经理一起打天下的元老,没有什么文化,只是在公司时间长了,也付出了不少辛苦才走上今天的位置。在管理上只懂得恐吓与怒骂,对理论非常反感,但因为在企业工作多年,实践操作能力和对行业的认识还是非常不错的。其实老李提出的差异化营销与体验式营销相结合的办法与老王提出的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还是非常适合A公司的。
但由于几位元老对先进管理理念的不了解和相对理论知识的缺乏,提出了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或者基本错误的想法,并且依着自己的经验和资力,反对的很强烈,并得到了一大部分人的“支持”。使得老李和老王的计划中途搁浅。
这个案例不是一个特例,它在很多企业都发生过,而且还在重现着。其实,这就是猪的标准,是具有局限意识的标准。喜欢用猪的标准来思维的通常有下面三类人:
一是上面的例子所例举的那类人。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知识上的盲点。在谦虚好学的前提下,礼貌的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不一定非常专业,但却可以拓宽人们的思路和眼界,同时也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但不了解就认为不对,那可就完全有失公允了,更体现出了自己的无知。
另一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的通才人士,因为只具备较全面的知识,所以就更不应该对专业人员的见解妄加指责了。但是通过自己比较全面的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是大力支持的,尤其通才们都有非常丰富的个人阅历和实践经验,如果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再容入全局观,那将是一次非常伟大的融合,所以笔者也常认为,通才与专才的合作通常是最完美的。
一
很久以前有位得道高僧,身边聚集着一群虔诚的弟子,有一天他吩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弟子们都无功而返,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和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从树上摘下一个苹果回来。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遇到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不失为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saintsoft不是长胜将军,saintsoft人也不是完人,也会遇到艰难险阻,挫折、失败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在此挫折或失败的历程中,我们也能始终如一的展现着saintsoft的理想和文化,我们将播下saintsoft未来收获的种子。)二
有这样一个情景:一家四口人,五岁的小克仔、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去郊游玩,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小克仔。
小克仔问道:“为什么雨披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小克仔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遮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强者不一定是多么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是否有帮助。而这个帮助有时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一份责任感,自审:对下属的责任、对同事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三
一位企业家在作演讲报告时,一位台下的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人的智慧。留有犯错的机会,也是筑就成功的机会。)四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清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营养,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
小骆驼又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说出许多下属员工的心声,管理者,随时随地听取下属的心声,去发现他们的诉求?成功决不是独自支撑着一个舞台,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具大的。)五
在一次公益表演上,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管理:“智”管,“情”理,管理的智慧在于提升、创造、发展,因材施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核心――育人,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帮助、引导和灌输是育人方式。)
★ 我?童年?苹果树
★ 苹果树优秀作文
★ 苹果树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