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秋秋布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共含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秋秋布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

篇1:[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

[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

??

一.允文允武,有势有财,有胆有识,有谋有勇

刘学询 (1855 - 1935)是广东香山人,祖上经商起家,居住在广州西关的柳波涌与荔枝湾之间的“刘园”。

刘学询读书而外,还拜武当名师习武,常常深夜中庭舞剑。传说刘学询12岁的时候,就在家中挂出条幅:“不扫一室”,意思是要“扫天下”。

中日战争期间,广州米商囤积居奇,他不顾米商恐吓,筹了巨款,从芜湖运来大米平粜,人心获安。因为于地方有功,清廷以道员即选,赏戴花翎,二品顶戴。他是广州最早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除办理赈务,还独资在黄沙如意坊口创办医院等等,都得到了乡人的感戴。

他二十四岁中举,七年后又考中进士。但是,“候补”的“官道”上,并不太如人意。他于是“下海”经营,选择了包办“闱姓”彩票,很快就成为广东巨富。所谓“闱姓”彩票,就是用“闱” 中士子的姓氏搏猜赌彩,其“发行”方式,是“官督民办”,说明在当时是完全合法的。刘上缴的彩票税甚至影响到政府的收支:“其金钱势力以左右士子之成败,及官吏之进退,典试者莫不仰其鼻息。”

刘学询允文允武,有财有势,有商业头脑,有政治野心,更有胆识、有作为。他的前半生,致力于政治斗争,意图反清复明自己当皇帝;他和孙中山合作举义,孙甘愿推他为首;下半生退隐西湖,全力建造和维持自己的刘庄。也真是个奇人奇才。

刘学询到了暮年,还身体健壮。他以七十九岁的高龄,步履仍健,胃口很好。能跑崎岖不平的山路,能吃大块的肥肉。人家只知道他是个大胖子,喜欢做诗,买古董,游山玩水,栽花种竹,却不知此人在年青时候,着实做过一番事业。

刘学询终生爱好着西湖。事实上,他一生真正的功业,也就是一个刘庄。四十年的惨淡经营,显示着他在古典园林方面的识见,更重要得多得,是他的执着。

“执着”,粤语说“硬颈”,或者强调得说法:“死牛一边颈”,意思估计是这样的:牛,代表执着,即便牛死了,甚至头也歪到某一个方向。就是至死不误,至死不肯改变。

刘学询妻妾儿女成群,其中有两个儿子。长子抗战胜利后不久亡故,幼子名启信,是他75岁时所生。长大以后,适逢解放。他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誓死要与家庭划清界限,作最彻底的决裂。他甚至终生不认自己的生母,一心一意要成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援朝回国后,他挑选的妻子竟也是在孤儿院长大的。他努力争取进步的结果,是在57年被打成右派,最后回到广东原籍终老。就“执着”(“硬颈”)而言,真也大有父风。

至于刘学询怎么个“有胆有识,有谋有勇”呢,还得慢慢道来。

二.刘学询和孙中山

刘学询比孙中山年长11岁,他们都是香山人,家乡相隔也就20多里路。

1892年,孙中山26岁,起初原想联合康有为,但康要求对方拜他为师,孙拂袖而去。1895年,孙从海外回国,筹办第一次武装起义,康有为一门不予响应,而刘学询却主动建议孙中山劫取他上上缴“闱姓”彩票的税款以充军饷。这个类似劫取“生辰纲”的举事,虽然因事机不密而失败,却是刘学询和孙中山联手的开始。孙中山认识到,刘学询是真敢干事的人。而在刘学询的心目中,孙中山只是他皇帝梦中的“开国元勋”。 刘学询这么想,客观上也有点道理,因为他是明朝将领的后裔,有财有势有功名,比孙中山年长而且更“胆大妄为”。

18,刘学询赴日“考察商务”,又和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有过几次会晤。孙中山为他打开了日本政界的大门,通过犬养毅的安排,让刘学询会见了当时的日本首相。这次的会见,也使得刘学询受到李鸿章器重。

庚子拳乱,刘学询当时已经是李鸿章门下的“红人”,他竭力游说李鸿章和孙中山联合,趁乱搞“两广独立”, 李鸿章“颌之”。 刘学询告诉了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邀请他回来商计。孙中山大喜,赶到香港,但还是有点疑惧,不敢到广州。只是派了两名亲信的日本浪人作为使者,而李鸿章为表示“礼贤下士”,竟然派了安澜号炮舰到香港海面迎接孙中山方面的来人,一直接送到刘学询的广州刘园,秘密会谈颌商计。可是,狡猾的李鸿章对此却采取了“拖”的办法,后来,“两广独立”没有搞成。李鸿章终于北上救驾,刘学询没再跟随,他因灰心失望而到了上海。

然而孙中山却是百折不挠,继续努力着。他人在台湾,策划了郑士良的惠州起义和史坚如的广州爆炸。惠州起义颇有声势,就是缺少点军备。可惜的是,当时刘学询在上海而孙中山却没有及时告诉他举义之事。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告失败。孙中山曾经派日本浪人平山周给刘学询带去一封很长的'秘密信件,表示愿意奉刘为首:“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故称谓由足下裁决”。可是这一次,平山周当了殷洪乔,此信没有“送达”,只是留待数十年后提供编入了《孙中山全集》。否则,还真不能排除中国近代史会有部分改变的可能 ―― 要是当年刘学询及时接到这封信,按照他的野心和实力,看到惠州起义的声势,很有可能会全力以赴的投入支持。

可是,刘学询没有接到这封信。他再也没有和孙中山的革命党联系,也没有北上追随李鸿章,从此以后,他自动退出了政治舞台。

三. 刘学询和康有为

18,康有为考中进士,代拟弹章控告其他大臣,牵连到刘学询。刘认为康竟然不顾同乡之谊冤陷自己,便和康结下了不解之仇。

1898年维新失败,康梁亡命日本,办了报刊鼓吹“保皇”,大肆攻击太后,被清廷列为“头号反贼。”当时,刘学询在两广总督李翰章幕(李翰章是李鸿章的哥哥),他自告奋勇要到日本捉拿“反贼”。后来清廷派他赴日“考察商务”,旨在与日本政府谈判引渡康梁。临行前,他携带两把匕首,声称谈判不成,哪怕舍命也要刺杀“反贼“。这个政治秀弄得朝野震动,李翰章竟称赞他是“国士”、“烈士”。

18李翰章死,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对原来是哥哥手下的刘学询越加倚重。清廷下令要挖康梁的祖坟,李鸿章因为政治上同情康梁,对此只是消极应付。而刘学询则四处查堵“保皇党”,弄得他们购买的武器难以运到广州。刘学询又趁机公报私仇,积极行动,彻底挖了康有为的祖坟。几天后,他本人便遭到“保皇党”刺杀,差点丧命。

后来,刘学询由于为孙中山革命筹款,发生债务问题,他的水竹居曾被当道查封,直至民国时期。19,浙江督军安排康有为到水竹居避暑,在水竹居住了一个月。

政敌康有为入住水竹居,大大刺伤了刘学询。他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不动产,终于赎回水竹居,隐居终老。

期间,康有为因为在水竹居越住越过瘾,索性自己买下了北面丁家山及山下大片土地,在刘庄毗邻,建造一个自己的园子 ―― 一天园(康庄)。于是,两个政敌毗邻而居于湖山之中,真是冤家聚头。

四.刘学询和李鸿章

前文说过,1899年李翰章死,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对刘学询颇为倚重,刘于是成了李手下最红的人物。

他不失时机地利用优势,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庚子拳乱,他极力怂恿李鸿章和孙中山联合,趁乱搞“两广独立”。后来经过一番拖宕,李鸿章终于决定北上勤王,重揽大权。刘学询情急之下,打出一张“英国牌”。

他编造谎言,通过香港方面的关系,告知香港总督卜力:李鸿章其实很愿意留在广东搞“两广独立”,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就可以不“北上”勤王。正在日本度假的卜力接信大喜,赶回香港布置,要在李鸿章北上的路上把他扣留。孙中山在海外也给卜力去信,还赶到香港海面准备策应,让卜力以为两周内就要有大规模的“反满”起义。

当然,卜力的如意算盘是把两广也纳入自己的治下。

李鸿章的船刚刚出海,就发现两艘英国军舰尾随在后。他决定到香港停留,受到卜力鸣炮礼迎。会谈中,卜力试探李的打算,李说,如果洋人要选择一个汉人当政,他本人也不会拒绝。

会谈开始不久,卜力接到伦敦明确指示:不得扣留李鸿章!

因为李鸿章此番北上,要面对的是八国联军。要是英国自行扣留李鸿章,当然要成为众矢之的。

李鸿章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红人刘学询差点儿“卖”了他。卜力早就为李鸿章准备好了囚禁室。

第二天早上,孙中山还派人到船上找刘学询打听“进展”。 刘只能说,是“全完了”。可是孙中山还不死心,还到处串连活动。刘学询忿忿地说,这次谋事不成,乃是天意。再谋,就要送命了。

他跟随李鸿章到了上海,就称病不再北上。从此退出江湖,一意经营湖山去也。

五.浅议刘学询

刘学询活了80岁,45岁开始退隐,一生正好分为两段。前半生惊涛骇浪,有声有色;后半生兴建名园,常伴湖山,一动一静,雄飞雌伏,反差好大,对比度极高。读完了《刘庄百年》中的“刘学询传”部分,我有点发楞,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先说他的后半生,顷尽全部力量建造水竹居(刘庄)。现不说财力和物力了,但说“造园”,乃是一种艺术,有如一篇锦绣文章,讲究 “立意”和“谋篇”;讲究结构和布局,讲究烘云托月,背面傅粉,草蛇灰线,借景换景。。。;讲究象征和意念。。。。。。而“庄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一石一瓦,都经过他那再四的考虑后才安置上去的。”“水竹居中的每一间房屋,都各有不同的资态,”。。。偌大一个项目,从总设计师到具体实施,所有这些,都是刘学询亲历亲为。说实在,以古典园林艺术作为学科,刘学询怎么也够大师水平,远非当今本专业“博导”所能望其项背也。

然而,也许愚下历来有个错觉,这样的艺术,不管识力、能力还是爱好、胸襟,总好像与“中原逐鹿”、行商坐贾并不“兼容”。如今却看到竟然如此和谐地统一在刘学询身上,不免有点惊异。当然,也许是我少见多怪了。

谋划“两广独立”失败,刘学询忿忿地说,“这次谋事不成,乃是天意。再谋,就要送命了。”于是嘎然而止,一退而退得如此彻底,应该说,也是一种胸襟气度,不容易的。《刘庄百年》一书的作者评说刘学询是个“枭雄”、“赌徒”,未免有点“成王败寇”,皮相之见了。赌徒,可是这么容易收手的么?“该出手时就出手”,需要决断,不容易;“该收手时就收手”呢?恐怕就更难。这可是对抗惯性定律“做功”啊,一笑。

刘学询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无法通过对比,把他纳入某种现成地框架中,所以,还是想不明白,更说不清。

篇2:西湖寻梦到刘庄- 再读《刘庄百年》

西湖寻梦到刘庄- 再读《刘庄百年》

一.绿荫深处“卧龙桥”

喜欢杭州西湖,自己检讨个中缘由,大概是三分风景,三分人文,三分经历,一分主观想象。

第一次到杭州游玩之前,杭州、西湖的故事,早已在心中积聚了好多。这样,到得西湖。就似乎处处感到熟悉和亲切。比如说,在孤山,走到“平湖秋月”,就会想象月圆的秋夜,在这水榭吹奏广东音乐《平湖秋月》,悠扬的笛声,伴着金桂的清香,满湖飘洒,该是何等佳妙。

当时,手上拿着一张亲戚借与的《西湖游览图》,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这张游览图,更像是一幅图画,详细标示着景点和地形,与现在游览胜地大门里面的导游图相仿佛。那天早上,我从北山景区过来,按图索骥,要到那“蕉石鸣琴” 景点看看,只为广东音乐也有一首“蕉石鸣琴”。 寻到图上标有“卧龙桥”的一条小路,才走进去不多远,前面就有解放军拦住,挥手曰:“去!”

不得已,退了回来,再仔细看图。没错啊,就是这儿,叫“杨公堤”的。怎么不让进去了呢?再走到外面眺望,湖水湖烟而外,但见连荫绿树,别的任什么也看不到。这个地儿,于是掺上了纳闷和神秘。

后来听长辈说起,这个“杨公堤”上,以前有个“刘庄”,他们解放前曾经去参观过。印象最深的,是“刘庄”有一个“水底花园”, 从里面可以看到西湖的游鱼。还有就是“刘庄”主人和妻妾的墓冢群。

又听杭州人说,管得最严的时候,不论在西湖什么地方,只要游人把照相机镜头朝向“杨公堤”,马上就会有人出来干涉。又听说,那里面是毛泽东到杭州下榻的行馆,绝对的禁区。

再后来,偶尔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呼吁开放更多的西湖景区,其中就提到“刘庄”。据说,已经开放的景区中,最大的是“花港观鱼公园”,占地约300亩;而“刘庄” 占地面积竟达500多亩。

一直希冀能够有机会进去看看。终于有一年,机缘凑巧,我来到“刘庄”―― “西湖国宾馆”。在前台,买到了这本《刘庄百年》(罗以民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最近重读一过,从“刘庄”窥看我国近代史,更多的是读到历史沧桑;这与当时作导游之用,从“刘庄”窥看西湖,感概自是大有不同。比如说,读过《往事并不如烟》之后,在《刘庄百年》中读到康同璧经过多日准备,在刘庄做鱼脍宴客一幕,就感觉那么熟悉、真实和亲切。此前,即便是读到了也毫无印象。

二.“西里湖”中“水竹居”

这些年,陆续有同乡慕天堂之名到苏杭游玩。问起他们对杭州的观感,有几起人和我说,哎哟,不就一个湖么,风景似乎好一点就是。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半天也尽够了。这样的观感,最初也曾经让我吃惊不小。

不过,同乡中对西湖一见钟情的,也大有人在。“西湖诗僧”苏曼殊算一个,下面提到的康有为算一个,还有 ――

刘学询 (1855 - 1935)是广东香山人,祖上经商起家,居住在广州西关的柳波涌与荔枝湾之间的“刘园”,当时也算广州数一数二的名园了。他二十四岁中举,不久北上会试,南归时初至到西湖,可就一见钟情,击节叹赏:“故乡无此好湖山”。他走到杨公堤上,看到卧龙桥边的宋庄(今名“郭庄”,汾阳别墅),好生羡慕,以“新科举人”名义投刺晋谒,因为主人当时另有客在,遭到婉拒。刘学询于是动念,要在当地造一座更好的园子。这一念之因,竟就有了四十年惨淡经营西湖庄园的梦想和宿命。

七年后,刘学询又考中进士。但是,“候补”的“官道”上,并不太如人意。他于是“下海”经营,选择了包办“闱姓”彩票,很快就成为广东巨富。所谓“闱姓”彩票,就是用“闱” 中士子的姓氏搏猜赌彩,其“发行”方式,是“官督民办”,说明在当时是完全合法的。

读《刘庄百年》,才知道这刘学询竟真是个奇才。他允文允武,于政治、商务、园艺等多方面都有过举足轻重的“辉煌”。因为此人是“大奇”而不是“小奇”,说来话长,这且留待以后再讲。且说他致富以后,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搏击,心灰意冷,终于“收山”退隐,在43岁的时候,以数倍于当时杭州地价的高价,买下了丁家山南面傍湖的大片土地,开始致力于建设他的“水竹居”,也就是“刘庄”。19起,他全力以赴,加快了资金投入,经历5年的时间,一代名园基本建成。

进士出身的刘学询,对于古代园林,胸中自有丘壑。后来走南闯北,足迹所至,又喜爱观摩当地著名建筑物。所以,作为总设计师,对于心目中要建设的园子,他心中早已藏有非常精致的图样。通过“水竹居”的建造,他把自己的造园理念和艺术也发挥到极致。

按照大乔《谈大刘庄》(1937 年《越风》增刊)一文的介绍:

“庄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一石一瓦,都经过他那再四的考虑后才安置上去的。”

“水竹居中的每一间房屋,都各有不同的资态,”

“水竹居位于西湖之深处,他那里隔绝了从苏白二堤传来的烦嚣的声浪,靠湖一带,也还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模样,有草屋茅蓬,有丁东丁东的石匠凿石的音韵,湖水是不像外湖一样的单调,长满了翠绿的蕴草和野菱的叶子。”

“春夏秋冬不论在哪个季节里,水竹居总有它独特的风姿出现于游客的眼前。你走进那里的时候,先可以赏识赏识小玩意儿,那一个个的盆景,栽着一株株的式样奇古的小树。近湖楼的一所平厅,是使人看了最舍不得走开的地方,里面的陈设宛如古宫,那十九世纪式的西洋挂为,活似一顶琉璃的万名伞,鱼形的水晶绺反射着淡淡的阳光,真够人寻味啊!器具全是花梨木、紫檀的,有的嵌以乳白色的雪母石,有的用贝壳布出了山水飞禽,总之,在水竹居所有屋子里摆着的桌椅,你找不出有雷同的形式。这所平厅里尤其四面没有一件东西会不引起人的留恋,正中挂着一张倪云璐的松,左右有文徵明、唐寅、祝枝山、王石谷的山水。你看看这些中国第一流名家的真迹,翻翻藏在红木橱里的'四壁的图书,恐怕谁也不会觉得窗外的暮色已渐渐的在笼罩着你的归途了。”

“水竹居的代价,连地皮、房屋,以及自广州运来的家具装拆等费,共用去十万元左右之数,这是四十年前的话。至于字画、古玩,还没有列入。”

“水竹居不单以建筑的精致、布置的得宜见胜,里面还藏有不少贵重的古物,以及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书画。所以每逢春秋两季,四方来游的男女佳宾,其足迹无有不至水竹居的。”

三.望湖“切脍”当时事

据说,刘学询由于为孙中山革命筹款,发生债务问题,水竹居曾被当道查封拍卖,标价高达两千万两白银,始终无人问津。

民国之后,水竹居仍被查封,浙江当局往往用它接待过往名人。1916年,浙江督军安排康有为到水竹居避暑。几天后,康有为在水竹居临水的迎宾馆(现在称西湖国宾馆1号楼,毛泽东当年下榻处)摆了三桌,答谢浙江军政要人。这次宴会,康有为别出心裁,请客人吃广东“鱼生”(鱼脍),声称有六十多种配料,并且采用西方鸡尾酒会的形式,请大家起立用餐。

当时,康同璧的丈夫罗文仲(民国时任驻美领事)刚从纽约赶回来,夫妻俩负责拌“鱼生”( 生鱼片),再浇上柠檬汁。康同璧说:“要筹备好几天,才能凑齐这些东西。这是刚从上海送来的。一般广东人是不常吃鱼脍的。”读到这里,联想《往事并不如烟》中的记载,康同璧的女儿罗仪凤,在北京花了好多时间和心力,准备一顿精致考究的西餐,方知其来有自,大有母风。

康有为在水竹居住了一个月。期间,他越住越过瘾,索性自己买下了水竹居北面丁家山及山下大片土地,在刘庄毗邻,建造一个自己的园子 ―― 一天园(康庄)。历时四年,该园于19建成。康有为还模仿《醉翁亭记》、《喜雨亭记》,写了篇《一天园记》。“蕉石鸣琴”景点就在康庄里面,有康有为在石上题刻魏碑体的四个大字。( “蕉石鸣琴”原为“钱塘二十四景”之一。相传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常在这块形如蕉屏的石壁前弹琴,音韵绕石,响入秋云,故有“蕉石鸣琴”之雅称)

政敌康有为入住水竹居,大大刺伤了刘学询。他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不动产,终于赎回水竹居,隐居终老。这时,水竹居被“扣押”竟达十年之久。

1927年,康有为去世。北伐军进驻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下令查封一天园,理由是:“保皇余孽,占据公产。”到50 年代初期,“新刘庄”囊括了原水竹居、一天园等邻近庄园,这便是现在的“西湖国宾馆”范围。

四.落絮游丝忆旧情

车行在幽静的西山路上,很容易就会错过“西湖国宾馆”的标志。那标志立在一条分叉路口,做得非常的不显眼。我前后去过几次,记得有两次我们的车都开过了头。

从“西湖国宾馆”的标志处转入小路,还得走上不短的一段,才到达宾馆的岗哨。下来盘问,我们总以“住宿”回答。于是记下车号,放行。要是没有自备车,是不是让进入?真不知道。

驱车先到宾馆的接待处,那是一座两层的小建筑。接待处的对面,有饭店、商店等建筑群。有一次和同事们一起来开会,在这里住过两晚。住房的设施和服务都很一般,值价的,只是这里的环境。

那一年圣诞期间,陪美国过来的亲戚游玩苏杭。时间很短,杭州的第一站,我就选择了到刘庄看西湖。

是寒冷的冬日,还好多少有点太阳。大家都穿着羽绒服,走在湖边,才不怎么觉得冷。我先带着到1号楼,参观当年毛泽东下榻的地方。周围冷清清的,房子偏旧,维护似乎也不怎么好。我喜欢这儿的水榭,从这边看出去,整个西湖都能收入眼底。面对孤山,白堤背面的保俶塔,远处苏堤上烟柳朦胧中的六桥,还有隐隐现现的三潭印月,一一点缀在宽阔的湖面上。记得有一年,我们走过六桥,一次又一次地往刘庄方向极目眺望,绿树丛中,怎么也无法窥见什么。如今,身在刘庄,看别处竟是那样的清楚。我还不时提醒自己,其它地方是怎么也看不到我们的!“蛎墙虹栋,错杂水湄,窗际帘波,与湖际水波互相萦拂,洵为雅观。”偌大西湖,为什么就西南边的这里风景独好?我一时也想不出个道理。

在1号楼的水榭拍过照,我们先是沿着湖边,再穿过长廊,往丁家山方向走去。过去绿绒绒的草地,如今已经枯黄;绿树的枝柯,在寒风里颤抖着。唯有清澈温软的湖水,依旧轻轻拍击着堤岸,让我仿佛回到当年那金黄色的五月,温煦的阳光下,在苏堤款款漫步,暂时抛开了一切的忧愁和烦扰。那春柳,嫩油油的;柳眼透着微笑。满湖的阳光,映带着波光。。。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五.西山芳草绿年年

忘记了是在哪本书上,是《往事并不如烟》?《张晓风散文》?《苏雪林文集》?还是张爱玲的某一篇文章,作者说,小时候曾经跟着大人到过刘庄,出来接待的是刘庄的两位姨太太。具体细节也记不清了。

刘学询有八位姨太太。其中的八姨太范媛英,是广东惠州人,原是刘学询女儿的丫鬟。刘学询70岁的时候把她收房,当时范19岁。五年后,范产一子,名启信。1935年,刘学询活到80岁去世,启信只有5岁。刘学询的子女中,只有两个儿子。启信的出生,提高了范媛英在刘家的地位,甚至一度成为当家的姨太太。

感谢《刘庄百年》的作者,他通过派出所调阅户籍档案资料,走访当年邻居和杭州老人,让我们知道范媛英解放后的一些生活点滴。

1953年,范媛英把刘庄上交国家,自己迁出到南山路住了三年,靠佣工为生,月入仅18元。房主广东人,是一位工程师。1956年,她搬到直骨牌弄24号的大慈庵。这是一个外面有围墙的两层楼房,范住了楼上最大最好的一个房间。大慈庵原是刘家的家庙,里面的尼姑都来自广东。1958年,大慈庵由房管部门接管,搬进了20多户人家,成了大杂院。

据一位退休医生介绍,解放后,范媛英已经四十多岁,但皮肤白皙,身材依然苗条。她讲一口广东话,为人热情,乐善好施。每烧一点广东风味的小菜,都要分与邻居品尝。

据杭州老人回忆,解放初期,人们常看到这位刘庄八姨太乘一叶小舟到湖滨上岸,进城购买日用品。

杭州解放后,范媛英变卖所有金银珠宝,缴纳刘庄的地价(税),苦苦支撑了几年。直到山穷水尽,一无所有,才终于把刘庄交出。据她后来的邻居回忆,范媛英有一本很大很厚的照相簿,里面全是刘庄当年的风光、摆设,和人物。其中也有不少是范媛英的儿子刘启信的照片。那男孩长得很漂亮,宛似母亲。范媛英生前,经常要拿出来看看。

对此,《刘庄百年》的作者评论和臆测说:“没有什么文化的范媛英的苦撑,自有她自己的一番悲壮。”;“当她穷愁潦倒时,她才觉悟到她当初支付了数万元的地价税实在是一件再蠢不过的事。她如果早早从刘庄搬出,本来靠这笔钱的利息也可以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一个局外人,和刘庄有着如此遥远的“时空距离”, 作如此想,当然是很冷静也十分的理性,代筹的方案更是无懈可击,相信当年也会有朋友这样规劝过刘庄。

不过我想,我能理解范媛英。

我了解像她那样的人。

人生不过百年,竭尽全力,故园多保有了三年,从比例看,也是举足轻重。过此后,便有黄金千万,也休想再回刘庄住上三年。这是“大”的经济帐,自非“斗筲”所能梦见。

即便人生允许“回棋”,相信她也还是会照样“鞠躬尽瘁”,支撑到最后。这,无关乎有没有“文化”;无关乎“忠孝节义”和什么“奴才本性”;更无关乎经济策划。仅仅是一份感情。而感情和经济,本来就有着完全不同的“量纲”。 范媛英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她“该不该”那样做,而变卖细软,又能够“撑多久”。

易地而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像她那样做。

也许更多的人绝对不会那样做。

世间事,“想不穿”(桑田沧海)中,也自有“想得穿”处(“成败利钝,非所计也”);“想得穿”(“盛衰之理” )中也自有“想不穿”在(“犹把山河寸寸量”)。

难回者天,不灭者心。

篇3:刘庄矿首采面观测站高程连接测量与数据处理

刘庄矿首采面观测站高程连接测量与数据处理

本文结合刘庄矿业有限公司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高程连接测量和第一次全面观测,设计了首采面地表移动站的三等水准控制网,利用抗差估计模型剔除粗差,结合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处理,并从精度、可靠性和置信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以后采集各个阶段的地表移动数据,求出参数并且得出结论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从而为刘庄矿的后期采煤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作 者:丁恺 余学祥 DING Kai YU Xue-xiang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2009 34(6) 分类号:P258 关键词:三等水准测量   最小二乘模型   抗差估计模型   精度   可靠性   third leveling measurement   least square estimation model   robust estimation model   accuracy   reliability  

南刘庄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百年与十分钟哲理故事

论学与思

学与玩中考

长相思,长相思刘学箕,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

大班体育教案《学刘翔哥哥来跨栏》

《学与问》的教案设计

《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阅读答案

《我与爸爸学交通》教学计划

[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野史乱弹]刘学询、刘庄与《刘庄百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