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集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余大朵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集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
[说明]
这篇赋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为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士,这里指有才华、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与韵节。
这篇赋的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正直善良而有才华之士,本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虚伪、黑暗的社会中,不是被埋没就是遭到毁谤谗害,往往使他们进退两难,慷慨悲愤。陶渊明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切身体验,对世俗社会早已领悟甚深,所以他“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而远离尘俗之网。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1),司马子长又为之(2)。余尝于三余之日(3),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4),生人之善行(5),抱朴守静(6),君子之笃素(7)。自真风告逝(8),大伪斯兴(9),间阎懈廉退之节(10),市朝驱易进之心(11)。怀正志道之土(12),或潜玉于当年(13);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14)。故夷皓有“安归”之叹(15),三闾发“已矣”之哀。(16)悲夫(17)!寓形百年(18),而瞬息己尽(19),立行之难(20),而一城莫赏(21)。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2),屡伸而不能己者也(23)。夫导达意气(24),其惟文乎(25)?抚卷踌躇(26),遂感而赋之(27)。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28)!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29)。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30);靡潜跃之非分,常做然以称情(31)。世流浪而遂祖,物群分以相形(32)。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33)。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34)。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35)。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36)。淳源旧汩长分,美恶作以异途(37)。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38)。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39)。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40)。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41)嗟乎(42)!雷同毁异,物恶其上(43);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44)。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45)。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46)!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47)。独抵修以自勤,三省之或废(48);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49)。无爱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50);憨冯史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51)。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52)。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53)。悼贾傅之秀朗,纤远辔于促界(54)。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55)。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56)。承前王之清海,曰天道之无亲(57);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58)。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59);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蔽而殒身(60);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61)!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62)。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63)。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64)。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65);屈雄志于戚竖,竞尺土之莫及(66);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67)。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68)。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69)!苍旻遐缅,人事无已(70);有感有昧,畴测其理(71)!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72)。既轩冕之非荣,岂组袍之为耻(73)?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74)。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75)。
[注释]
(1)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著有《春秋繁露》等书。他所作的《士不遇赋》,收在《古文苑》中。
(2)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为不朽之作。又为之:又作过一篇《悲士不遇赋》。其残文见《艺文类聚》卷三十。
(3)三余之日:指闲暇之时。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4)夫:发语词。履信:遵守信义。思顺:不忘忠孝。《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5)生人:犹生民。人,人类。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6)抱朴:胸怀淳朴。不失本真。(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守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挠。
(7)笃(dǔ赌)素:犹笃志。志向专一不变。《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后汉书。张衡传》:“必施厥素尔。”注:“素,志也。”
(8)真风:自然淳朴的风尚。告逝:消失。
(9)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斯:乃。
(10)闾阎:里巷的门,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与礼节。
(11)市朝:指官场,朝廷。驱:驰驱竞逐。易进:侥幸升官,指靠投机取巧往上爬。
(12)怀正:胸怀正直。志道:有志于治世之道。
(13)潜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当年:正当有力之年,指壮年。
(14)没世:终生,一世。徒勤:徒劳,空忙。
(15)夷皓:指怕夷、叔齐和商山四皓。伯夷、叔齐事见《饮酒二十首》其二注(2);商山四皓事见《赠羊长史)注(9)。“安归”之叹: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曾作歌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商山四皓隐居时作歌曰:“唐虞世远,吾将安归?”(皇甫谧《高士传》)安归:归往何处。即无归处。
(16)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之职。“己矣”之哀:屈原《离骚》结尾说:“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已矣:算了吧。即无可奈何之意。
(17)夫(fú扶):表感叹语气。
(18)寓形:寄身。寓:寄,寄托。形:身形,形体。
(19)瞬息:一转眼一呼吸之间,谓时间短促。尽:指生命结束。
(20)立行:指建立功业。
(21)一城莫赏:得不到赐爵封地。
(22)染翰:浸湿毛笔,指写作。
(23)伸:伸述,表白。已:止。
(24)导达意气:抒发性情意志。其:语助词,表示推测,犹“大概”。
(25)惟:只有。
(26)卷:书卷。指董仲舒和司马迁的《士不遇赋》。踌躇:原指犹豫不定,这里指反复思考。
(27)遂:于是。感:有所感触。赋:抒写,用作动词。
(28)咨(zī资):嗟叹声。大块:大自然。受气:意思是禀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斯:此,这。独灵:最灵智,最尊贵、杰出。《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陶渊明《形影神。形赠影》:“谓人最灵智。”这两句是说,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为什么唯独人最为灵智呢?
(29)禀:承受。藏照:怀揣光明,即拥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说常行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垂名:留名。垂:流传下去。
(30)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隐居。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七引《艺经》云:“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远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济:救助。苍生:指黎民,百姓。
(31)靡:无。潜:潜藏,指隐居。跃:显达,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样子。称情:符合心意。这两句是说,无论隐居还是做官,都随顺自然,各安本分,人们高傲自足。无拘无束。
(32)流浪:漂荡不定,这里指运行变化,犹“流转”。徂(cú):往,过去。物:这里指人。群分:指分为善恶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区别,互为对应。
(33)密网裁:捕鱼的网织得很密。宏罗制:捕鸟的网罗张得很大。这两句比喻统治者的****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34)达人:通达有见识的人。善觉:善于观察形势,容易觉悟。逃禄:逃避爵禄,指不做官。
(35)嶷嶷(nì逆):高峻的样子。影:指隐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宽广的样子。声:指隐士的声音。这两句是说,达人隐居于山水之间。
(36)轩唐:指轩辕与唐尧,相传为上古治世之君。永叹:长叹。辞荣:辞去荣华富贵。
(37)淳源:清澈的水源。这里比喻淳朴的道德风尚。汩(gǔ古):水流动的样子。长分:指水源流到远处就分支了。美恶:美善与邪恶。作:出现,产生。
(38)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种行为。攸贵:所贵。莫为善:莫若行善。
(39)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这里指命运的安排或自然的规律。师:师法,效法。
(40)发:显现,指行为表现。生:这里有“树立”的意思。乡闾:乡里。
(41)推:以,凭借。显:显达。矫然:虚伪做作。祈誉:祈求荣誉。
(42)嗟乎:感叹之声。
(43)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异:诽谤异己,即抵毁不同于己见之人。物恶(wù务)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物:指人。《晋书。袁宏传》:“物恶其上,世不容哲。”
陶渊明集卷之五赋辞《闲情赋并序》
[说明]
这篇赋是抒写爱情之作,大概是陶渊明青年时期的作品。赋中抒写对一位品貌出众的美人的爱慕之情,表明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初,张衡作《定情赋》(1),蔡邕作《静情赋》(2),检逸辞而宗澹泊(3),始则荡以思虑(4),而终归闲正(5)。将以抑流宕之邪心(6),谅有助于讽谏(7)。缀文之士(8),奕代继作(9),并因触类(10)。广其辞义(11)。余园闾多暇(12),复染翰为之(13)。虽文妙不足(14)。庶不谬作者之意乎(15)?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16);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以传闻(17)。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18);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19)。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20)。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21)!寨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22)。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23)。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24)。曲调将半,景落西轩(25)。悲商叩林,白云依山(26)。仰睇天路,俯促鸣弦(27)。神仪妩媚,举止详妍(28)。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29)。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30),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31)。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32)。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33);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34)。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35);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36)。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37);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38)。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39);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40)。
愿在芜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41);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42)。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43);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44)。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45)。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槛(46);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47)。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48);悲自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49)。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50)。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51)。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52)。栖木兰之遗露,臀青松之余阴(53)。傥行行之有觐,交欣惧于中襟(54)。竟寂寞而无见,独想以空寻(55)。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56)。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矜颜(57)。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58)。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59)。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60)。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61)。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62)。若凭舟之失掉,譬缘崖而无攀(63)。于时毕昂盈轩,北风凄凄(64)。恫不寐,众念徘徊(65)。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66)。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67)。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68)。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69)。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70)。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71)。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72)。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73)。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74)。
〔注释〕
(1)张衡:字平子。东汉文学家、科学家。所作《定情赋》残文见于《艺文类聚》卷十八。
(2)蔡邕(yōng拥):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所作《静情赋》已失传。
(3)检:检束,收敛。逸辞:热情奔放的言辞。这里指放荡之语。宗:本,以??为宗。澹泊:恬淡寡欲。
(4)荡:放纵。思虑:指构思、想象。
(5)闲正:犹“闲雅”,从容大方。
(6)抑:遏止,压制。流宕(dàng荡):放荡。
(7)谅:料想。讽谏:委婉劝谏。
(8)缀(zhuì坠)文:作文。缀:连缀。
(9)奕(yì艺)代:累世,屡代。继作:何孟春注:“赋情始楚宋玉,汉司马相如、平子、伯喈继之为《定》、《静》之辞。而魏则陈琳、阮璃作《止欲赋》,王粲作《闲邪赋》,应玩作《正情赋》,曹植作《静思赋》,晋张华作《永怀赋》,此靖节所谓‘奕世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者也。”(《陶靖节集》卷五)
(10)触类:触及同类事情而有感动。
(11)广其辞义:在文辞和内容上都加以扩展和发挥。
(12)园闾:指田舍。闾:里巷的大门。
(13)染翰:用毛笔蘸墨。为之:写这篇赋。
(14)文妙:文彩,才华。
(15)庶:庶凡,即大概、希望之意。谬:违背。
(16)夫:发语词,无意义。瓌(guī归)逸:仙姿出众的样子。瑰:奇伟、珍贵。逸:超迈。令:美好,美妙。旷世:世所未有。秀群:超群出众。
(17)表:外表,外貌。倾城:一城之人皆为之倾倒。形容女子容貌极美。《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期:希望,追求。有德于传闻:将美好的品德传扬。
(18)佩:佩戴。鸣玉: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故谓之“鸣玉”。齐:并列,等量。
(19)淡:轻视,看不起。俗内:世俗之内。负:怀抱,具有。雅志:高雅脱俗之志。
(20)晨曦:早晨的阳光。易夕:容易迟暮。长勤:长期愁苦,充满忧劳。《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21)同一:同样,相同。殷:多。
(22)褰(qiān千):揭起,拉开。朱帷:红色的幔帐。泛: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清瑟:清越的瑟声。瑟:拨弦乐器、形似古琴、通常有二十五弦。
(23)送:舒放。纤指:柔细的手指。余好:美妙不尽。指瑟声袅袅不绝。攘(ráng嚷):将。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缤纷:指衣袖飘动的样子,美态纷呈。
(24)瞬(shùn顺):目光转动。流眄(miǎn免):转动眼睛;斜视的样子。含言笑而不分:似笑非笑,难以分辨清。意谓总是面带微笑。宋玉《神女赋》:“含然若其不分兮。”
(25)景:日光。张载《七哀》诗:“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轩:窗。
(26)悲商:悲凉的秋风之声。商,为五音之一。古人以徵、角、商、羽配四季。《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叩林:吹动林木。
(27)睇(dì弟):斜视,流盼。天路:天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注:“植常为瑟调歌辞曰:”自谓终天路,忽焉下沈渊。“《晋书。束晰传》:”徒屈蟠于坎井,眄天路而不游。“府促:低头急弹。
(28)神仪:神情仪态。妩媚:姿态美好可爱。详妍:安详美妙。
(29):激发,指弹奏。接膝:促膝,挨近而坐。交言:交谈。
(30)结誓:订立相爱的誓约。冒礼:冒犯礼法。諐(qiān千):同“愆”。过错。
(31)致辞:说媒。我先:先于我。传说帝喾高辛氏用凤凰为媒,传送礼物,娶得简狄。屈原《离骚》:“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32)惶惑:疑惧。《汉书。王嘉传》:“道路讙(喧)哗,群臣惶惑。”靡(mǐ米)宁:不宁,不安。须臾:片刻,顷刻之间。九迁:屡变。九,表示多。
(33)华首:美丽的头面。余芳:散发出的芳香。
(34)罗襟:罗衣,丝绸制的衣服。宵离:是说夜间脱掉罗衣。未央:未尽,指秋夜长。
(35)裳(chàng长):下身的衣服,即裙。《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带:裙带。窈窕(yǎo tiǎo咬挑):美好的样子。纤身:苗条的身材。这里指细腰。
(36)嗟:感叹。温凉:冷暖。异气:不同的气节、气候。脱故:脱去旧衣。服新:换上新衣。服:穿。
(37)泽:膏泽,指发膏。玄鬓:黑发。颓肩:垂削的双肩。古代女子双肩以削为美。曹植《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38)屡沐:经常洗发。枯煎:枯干。
(39)黛(dài代):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闲扬:安闲地扬起。
(40)尚鲜:讲究鲜艳。取毁:被毁。指被遮掩或抹掉。华妆:华艳的梳妆。
(41)芜(guān关):植物名,俗名水葱、席子草。亦指芜草编的席。《诗经。小雅。斯干》:“下芜上簟,乃安斯寝。”弱:柔弱。三秋:秋季。秋季三个月,故称。
(42)文茵(yīn因):原指车里的虎皮坐垫。《诗经。秦风。小戎:“文茵畅毅。”这里是指有花纹的皮褥。代御:代用,取代。御:用。经年:经过一年。见求:被需求,即被用。
(43)履(lǖ吕):鞋。附:依附。素足:白脚。周旋:转动,移动。
(44)行止:行走与停息。有节:有一定的节度限制。委弃:抛弃,弃置。
(45)不同:不同在,不在一起,即分开。
(46)玉容:如玉的容颜。形容貌美。陆机《拟古诗》:“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古诗十九首》之十二:“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楹(ying盈):厅堂前部的柱子。这里指放灯烛之处。
(47)扶桑:传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指太阳。舒光:舒展光辉,放出光芒。奄:忽然。景:同“影”,指烛影。藏明:指烛光被熄灭。
(48)凄飙(biāo标):凉风。柔握:握于柔手之中。
(49)晨零:早晨降落。顾:顾念,想。缅邈:遥远。
陶渊明集卷之五赋辞《归去来兮辞并序》
[说明]
辞序已署明作于“乙已岁十一月”,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田之初所作。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来”、“兮”都是语助词,无义。辞,在汉代往往与赋并称为“辞赋”,源于“楚辞”,是一种抒情赋,同样讲究文采与韵节。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到这一年归隐,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因此这篇辞无异于渊明终生归隐不仕的宣言。这篇辞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高尚的情操,而且也曲折地反映了对现实与世俗的不满。其乐天安命的态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1)。幼稚盈室(2),缾无储粟(3),生生所资(4),未见其术(5)。亲故多劝余为长吏(6),脱然有怀(7),求之靡途(8)。会有四方之事(9),诸侯以惠爱为德(10),家叔以余贫苦(11),遂见用于小邑(12),于时**未静(13),心惮远役(14),彭泽去家百里(15),公田之利(16),足以为酒(17),故便求之(18)。及少日(19),眷然有归欤之情(20)。何则?质性启然(21),非矫励所得(2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23)。尝从人事(24),皆口腹自役(25)。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6),当敛裳宵逝(27)。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8),情在骏奔(29),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30)。乙巳岁十一月也(3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3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3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4);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5)。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36)。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7)。乃瞻衡宇,载欣载奔(38)。僮仆欢迎,稚子候门(39)。三径就荒,松菊犹存(40)。携幼入室,有酒盈樽(4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4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4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4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46)。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7)。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48)。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49)?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5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5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5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5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55)。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56)!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58)。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59)。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60)。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61)!
[注释]
(1)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自给(jǐ几):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给:供给,供应。
(2)幼稚(zhì志):幼儿。稚:幼小。盈:满。
(3)缾:同“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
(4)生生所资:维持生活所需用的。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资:取给,凭藉。
(5)术:途径,方法。这里指谋生的手段。
(6)亲故:亲戚朋友。长(zhǎng掌)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这里泛指做官。
(7)脱然:犹“霍然”。《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乐正子春之视疾也,复加一饭,则脱然愈。”有怀:有所起念。
(8)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
(9)会:遇,适逢。四方之事:经略四方的大事,指当时州邵间地方势力的争斗。四方:指诸侯国。
(10)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这里指当时各地军阀。惠爱:施爱于人。
(11)家叔:指陶夔(kuí魁),作者的叔父,时任太常卿,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
(12)见:被。于:逯本作“为”,据李本、焦本改。邑:县。指彭泽县。
(13)**未静:战事未已,时局不定。这里指刘裕讨伐桓玄。
(14)惮:害怕。远役:指到远处做官。
(15)彭泽:具名。在今江西省彭泽县西南。去:距,距离。
(16)公田:指供俸禄的官地。利:收益。
(17)足以为酒:足够酿酒之用。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公田悉令吏种秫(shú熟,黏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同“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18)故便:所以就。求之:指求为彭泽县令。
(19)及:到,指到任。少日:不久。
(20)眷然:眷念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家的念头。欤:语助词,无意义。《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1)质性自然:本性真率。
(22)矫励:勉强克制情欲,以志节来策励自己。这里引申为“做作”。《晋书。刘琨传》:“然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
(23)违己:指违背自己的本性与志向。交病:指身、心同时遭受痛苦。病:忧苦。
(24)人事:指出仕为官。
(25)口腹自役:为生计所迫而去做自己所不愿做的事情。役:役使,驱使。
(26)一稔(rěn忍):收获一次,即一年。稔:谷物成熟。
(27)敛裳:指收拾行装。宵逝:犹宵遁,指乘夜悄然离去。
(28)寻:不久。程氏妹: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于程氏。见《祭程氏妹文》。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29)情在:按照情理应当。骏奔:急赴,骑快马飞奔。《晋书。王述传》:“急缓赴告,骏奔不难。”
(30)命篇:名篇,题篇名。
(31)乙巳岁: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32)芜:荒芜。胡不归:为何不归去。《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何。
(33)心为形役:心志为身形所役使。即序文中所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之意。奚:为何。
(34)谏:止挽救。追:补救。此二句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5)迷途其未远:化用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迷途:指出仕。今是而昨非:典出《庄子。则阳》:“蘧(qú渠)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化:变化,不墨守成规),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讪(qū屈,退)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今是:以今之退隐为是。昨非:以昨之出仕为非。
(36)遥遥:同“摇摇”,行船摇动的样子。轻飏(yáng扬):轻疾,形容船行轻而快的样子。飏:飞扬,飘扬。
(37)征夫:远行之人。熹(xī希)微:天色微明。熹:放光明。
陶渊明对现实的态度-《感士不遇赋并序》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感士不遇赋并序译文
------陶渊明集卷之五赋辞
昔日董仲舒写过一篇《士不遇赋》,后来司马迁也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我曾经利用冬闲、夜晚和阴雨天等闲暇之时,以及在讨论学习的空隙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为感慨而哀伤不已。
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从淳朴的.风尚消失,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一些胸怀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当壮年而隐居不仕;一些洁身自好、节操清廉之人,却徒劳终生。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归往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转眼即逝,建立功业十分艰难,却得不到应得的赐爵封地。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能够抒发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抚着古人的书卷反复思考,于是深有感触而写下这篇文章。
可叹承天地之气万物生育,为何这人类独为万物之灵!禀受神情意志而拥有智慧,凭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或居乡野击壤游戏以自乐,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隐没显达光不自然本分,做然自得一切适合性情。时光流逝往古之世成为过去,好人坏人渐有分别群体自成。捕鱼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乌之罗大张而鸟心惊。那通达明智之人善觉悟,于是逃避官禄隐居躬耕。高峻的山岭中有隐士的身影,广阔的河流上有隐士的歌声。遥想远古治世深深叹息,甘居贫贱辞却荣华虚名。清澈源头长流分支,善恶区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种行为中可贵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欢娱。遵从上天既定之命,效法圣人留传之书。
忠 于君主孝敬双亲,乡里再把信义建树。凭真诚之心获得显达,不虚伪做作祈求名誉。可叹哪!人云亦云诽谤异己,憎恨别人在己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湖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虽怀美玉握兰草,徒然芳洁谁称扬!悲哀呀!贤才不被重用,那是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独自勤勉,反复自省哪能废弃;愿修治德行等待良机,但良机既至却不顺利。若非爱盎向皇帝面荐,想那张季将永被遮蔽;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凭谏魏尚之事才把官提。虽勉强可称终遇知己,却愁苦煎熬荒废年岁。明知市上确实无虎,三人说有便受蒙蔽。可哀贾谊才华出众,委屈骏马局促狭界。
可悲董仲舒学识渊博,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恭承前代圣王明明教诲,说是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帮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可伤请求孔子卖车以葬颜回,可悲伯夷叔齐食蔽终丧其身;虽然颜回好学伯夷叔齐行仁义,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如此报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无私之说为空论。哪里是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雄心壮心辱于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真诚信义留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之悲泣。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顺利而后祸患殃及。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苍天遥远,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谁能探究其中道理!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不想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难道破袍在身就算羞耻?领会实谬采取守拙,姑且欣然隐居避世。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2)。余尝于三余之日(3),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4),生人之善行(5),抱朴守静(6),君子之笃素(7)。自真风告逝(8),大伪斯兴(9),闾阎懈廉退之节(0),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土(2),或潜玉于当年(3);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4)。故夷皓有“安归”之叹(5),三闾发“已矣”之哀。(6)悲夫(7)!寓形百年(8),而瞬息己尽(9),立行之难(20),而一城莫赏(2)。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2),屡伸而不能己者也(23).夫导达意气(24),其惟文乎(25)?抚卷踌躇(26),遂感而赋之(27)。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28)!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29)。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30);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3)。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32)。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33)。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34)。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35)。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36)。淳源汩以长分,美恶分其异途(37)。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38).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39)。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40)。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4)。嗟乎(42)!雷同毁异,物恶其上(43);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44)。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45)。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46)!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47)。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48);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49)。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50);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5)。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52)。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53)。悼贾傅之秀朗,纤远辔于促界(54)。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55)。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56)。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57);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58)。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59);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60);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6)!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62)。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63)。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64)。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65);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66);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67)。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68)。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69)!苍昊遐缅,人事无已(70);有感有昧,畴测其理(7)!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72)。既轩冕之非荣,岂?袍之为耻(73)?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74)。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75)。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注释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著有《春秋繁露》等书。他所作的《士不遇赋》,收在《古文苑》中。
(2)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为不朽之作。又为之:又作过一篇《悲士不遇赋》。其残文见《艺文类聚》卷三十。
(3)三余之日:指闲暇之时。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4)夫:发语词。履信:遵守信义。思顺:不忘忠孝。《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5)生人:犹生民。人,人类。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6)抱朴:胸怀淳朴.不失本真。(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守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挠。
(7)笃(dǔ赌)素:犹笃志。志向专一不变。《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后汉书?张衡传》:“必施厥素尔。”注:“素,志也。”
(8)真风:自然淳朴的风尚。告逝:消失。
(9)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斯:乃。
(0)闾阎:里巷的门,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与礼节。
()市朝:指官场,朝廷。驱:驰驱竞逐。易进:侥幸升官,指靠投机取巧往上爬。
(2)怀正:胸怀正直。志道:有志于治世之道。
(3)潜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当年:正当有力之年,指壮年。
(4)没世:终生,一世。徒勤:徒劳,空忙。
(5)夷皓:指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安归”之叹: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曾作歌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商山四皓隐居时作歌曰:“唐虞世远,吾将安归?”(皇甫谧《高士传》)安归:归往何处。即无归处。
(6)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之职。“己矣”之哀:屈原《离骚》结尾说:“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已矣:算了吧。即无可奈何之意。
(7)夫(fú扶):表感叹语气。
(8)寓形:寄身。寓:寄,寄托。形:身形,形体。
(9)瞬息:一转眼一呼吸之间,谓时间短促。尽:指生命结束。
(20)立行:指建立功业。
(2)一城莫赏:得不到赐爵封地。
(22)染翰:浸湿毛笔,指写作。
(23)伸:伸述,表白。已:止。
(24)导达意气:抒发性情意志。其:语助词,表示推测,犹“大概”。
(25)惟:只有。
(26)卷:书卷。指董仲舒和司马迁的《士不遇赋》。踌躇:原指犹豫不定,这里指反复思考。
(27)遂:于是。感:有所感触。赋:抒写,用作动词。
(28)咨(zī资):嗟叹声。大块:大自然。受气:意思是禀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斯:此,这。独灵:最灵智,最尊贵、杰出。《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陶渊明《形影神?形赠影》:“谓人最灵智。”这两句是说,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为什么唯独人最为灵智呢?
(29)禀:承受。藏照:怀揣光明,即拥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说常行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垂名:留名。垂:流传下去。
(30)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隐居。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七引《艺经》云:“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远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济:救助。苍生:指黎民,百姓。
(3)靡:无。潜:潜藏,指隐居。跃:显达,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样子。称情:符合心意。这两句是说,无论隐居还是做官,都随顺自然,各安本分,人们高傲自足。无拘无束。
(32)流浪:漂荡不定,这里指运行变化,犹“流转”。徂(cú):往,过去。物:这里指人。群分:指分为善恶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区别,互为对应。
(33)密网裁:捕鱼的网织得很密。宏罗制:捕鸟的网罗张得很大。这两句比喻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好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34)达人:通达有见识的人。善觉:善于观察形势,容易觉悟。逃禄:逃避爵禄,指不做官。
(35)嶷嶷(nì逆):高峻的样子。影:指隐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宽广的样子。声:指隐士的声音。这两句是说,达人隐居于山水之间。
(36)轩唐:指轩辕与唐尧,相传为上古治世之君。永叹:长叹。辞荣:辞去荣华富贵。
(37)淳源:清澈的水源。这里比喻淳朴的道德风尚。汩(gǔ古):水流动的样子。长分:指水源流到远处就分支了。美恶:美善与邪恶。作:出现,产生。
(38)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种行为。攸贵:所贵。莫为善:莫若行善。
(39)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这里指命运的安排或自然的规律。师:师法,效法。
(40)发:显现,指行为表现。生:这里有“树立”的`意思。乡闾:乡里。
(4)推:以,凭借。显:显达。矫然:虚伪做作。祈誉:祈求荣誉。
(42)嗟乎:感叹之声。
(43)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异:诽谤异己,即抵毁不同于己见之人。物恶(wù务)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物:指人。《晋书?袁宏传》:“物恶其上,世不容哲。”
(44)妙算者:能预见先机之人。谓迷:被认为是糊涂。云妄:被说成是狂妄。
(45)坦:坦诚,坦荡。至公:最公正无私。无猜:对人没有猜忌。卒:最终,结果。以:因。
(46)琼(qiong穷):美玉,比喻贞洁。兰:兰草,比喻芳香。亮:明白,了解。
(47)炎帝帝魁之世:指传说中上古太平的时代。炎帝即神农氏,帝魁为黄帝子孙,皆为上古治世之君。张衡《东京赋》:“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48)祗(zhī支):恭敬。三省(xǐng醒):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9)庶:希望。进德以及时: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负的机会。不惠:不顺利。
(50)爱生:指爱盎(《史记》作袁盎,此本《汉书》),字丝。汉文帝时任中郎将。晤言:当面说话。指爱盎向汉文帝当面推荐张释之。(事见《汉书?爱盎列传》)张季:名释之,字季。据《汉书?张释之列传》载,张释之担任骑郎(管理宫廷马匹的小官),十年不得提升,经爱盎向汉文帝当面推荐,文帝任释之为谒者仆射(当皇帝掌管传达的长官),后任廷尉,处事多得当。蔽:指被埋没。
(5)愍(mìn敏):哀怜,忧病。冯叟:指冯唐。叟是对老者的称呼。据《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一度匈奴进犯,魏尚亲卒车骑阻击,大胜。因报功的文书上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职。一次文帝过郎署,同郎中署长的小官冯唐谈起此事,经冯唐代为辩白,文帝即派冯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担任云中太守。而冯唐也因此被进封为车骑都尉。赖魏守以纳计:是说冯唐凭借魏尚的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得以升迁。
(52)仅然:几乎,将近。这里是“勉强”的意思。知:知遇,指受到重用。旷岁:耽搁、荒废了很长时间。
(53)审夫:确乎。夫:语中助词。眩:迷惑。三夫之献说:意为三人都说有虎。《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谓人们常被谣言迷惑,信以为真。
(54)贾傅:指西汉贾谊。曾作长沙王大傅。梁怀王太傅。秀朗:才华出众。纤:曲。远辔:代指千里马。辔:马缰绳。促界:狭窄的范围。
(55)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后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渊致:学识渊博。屡乘危而幸济:多次遇险而幸免于难。《汉书?董仲舒传》载、江都王、胶西王皆骄纵,董仲舒为人正派,多次上疏谏净匡正,忤逆王意而险遭死罪,后幸免。虽得重用,后来他怕久后获罪,称病辞归。
(56)哲人:才智超众之人。无偶:无双。淋浪:泪流不止的样子。袂(mèi妹):衣袖。
(57)前王:指素王,即古代圣哲。《庄子?天道》:“玄圣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紊王,自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清海:犹明教。《后汉书。赵壹传》:“冀承清海,以释遥悚。”曰:同“幸”,乃,语助词。天道之无亲: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人》七十二章、《史记?伯夷列传》)之意,是说天道对任何人都无亲疏之分,但总将好运赐给行善之人。
(58)澄:清。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鉴:镜,明察。恒:常常。辅善:帮助行善之人。佑仁:保佑为仁之人。
(59)夷:怕夷。投老:到老。回:颜回,字子渊,简称渊。早夭:见(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注(3)。
(60)请车以备谆(guǒ果):《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颜渊死后,家里无钱买棺材,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以筹办。意思说虽然对老师不恭敬,却迫不得己。椁:外棺,泛指棺。茹蔽而殒(yǔn允)身:《史记?伯夷列传》:“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莱)而食,最后饿死。茹:吃。殒:死亡。
(6)好学:指颜回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行义:指伯夷、叔齐行义。事见《饮酒二十首》其二注(2)。
(62)若兹:像这样。指颜回家贫早夭,伯夷叔齐饿死。斯言:此言。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语。虚陈:空言,徒说。《饮酒二十首》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与此处意同。
(63)旷世:犹旷代。绝代,世所未有。涩:阻滞,艰难。
(64)伊:语助词,无意义。病:忧虑。
(65)广:指李广。西汉名将。结发:犹“束发”,指年轻的时候。从政:指从军征伐匈奴。《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厂“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不愧赏于万邑:是说李广战功卓著,封赏万户侯也不为过。李广少时为武骑常侍,文帝曾说:“借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后李广屡立战功,匈奴畏避,呼为“飞将军”。
(66)戚竖:外戚小人,指卫青(汉武帝卫皇后之弟)。元狩四年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李广军因失道误期,卫青乘机责罚他,李广悲愤自杀。竟尺土之莫及:竟然连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赏。武帝时,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广不得封。广弟“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67)身后:死后。动:感动。《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见《论语?子路》)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xún旬,通“恂恂”,诚实谨慎的样子)如鄙人(乡野之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又:李广“遂引刀自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68)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汉时人。尽规:尽力谋划。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言:语助词,无意义。始顺而患入:开始顺处,而后遭祸患。《汉书?王商传》载,汉成帝时,王商任左将军,深受皇帝的信任;后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凤、张匡等人以谗言相害,被罢相后,发病吐血而死。
(69)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时机。易倾:容易用尽,意谓很快就结束了。胡:为什么。害胜:陷害才能超过自己的人。
(70)苍?(mín民)遐缅:苍天遥远。?:天。已:止。
(7)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畴:通“谁”。《尚书?尧典》:“帝曰:畴若予工?”
(72)济意:成就意愿,使本心得以满足。累已:损害自己。
(73)轩冕:指高官厚禄。轩:达官贵人所乘的轻车。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压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之谓也。”《晋书?应贞传》:“轩冕相袭,为郡盛族。”?(yù运)袍:在乱麻为絮的袍子,穷人所穿。《论语?子罕》:“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子由也与?”孔子赞美子路,说他穿着破棉袍与穿轻裘的人站在一起而并不以为耻。
(74)谬会:错误的领会。指领会以上四句的内容。谬:谦词。取拙:守拙,指隐而不止。归止:解职归乡。止:语助词,无意义。
(75)拥:抱着。孤襟:孤介的情怀。毕岁:终此一生。谢良价于朝市:拒绝以高价在市场上出卖。即不愿应诏出仕。《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ú运读,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里反用其意。谢:辞,拒绝。
昔日董仲舒写过一篇《士不遇赋》,后来司马迁也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我曾经利用冬闲、夜晚和阴雨天等闲暇之时,以及在讨论学习的空隙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为感慨而哀伤不已。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从淳朴的风尚消失,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一些胸怀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当壮年而隐居不仕;一些洁身自好、节操清廉之人,却徒劳终生。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归往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转眼即逝,建立功业十分艰难,却得不到应得的赐爵封地。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能够抒发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抚着古人的书卷反复思考,于是深有感触而写下这篇文章。 可叹承天地之气万物生育,为何这人类独为万物之灵!禀受神情意志而拥有智慧,凭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或居乡野击壤游戏以自乐,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无论隐居还是出仕,都合乎本分,各适其情。时光流逝往古之世成为过去,好人坏人渐有分别群体自成。捕鱼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乌之罗大张而鸟心惊。那通达明智之人善觉悟,于是逃避官禄隐居躬耕。高峻的山岭中有隐士的身影,广阔的河流上有隐士的歌声。遥想远古治世深深叹息,甘居贫贱辞却荣华虚名。清澈源头长流分支,善恶区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种行为中可贵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欢娱。遵从上天既定之命,效法圣人留传之书。忠于君主孝敬双亲,乡里再把信义建树。凭真诚之心获得显达,不虚伪做作祈求名誉。可叹哪!人云亦云诽谤异己,憎恨别人在己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湖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虽怀美玉握兰草,徒然芳洁谁称扬!悲哀呀!贤才不被重用,那是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独自勤勉,反复自省哪能废弃;愿修治德行等待良机,但良机既至却不顺利。若非爱盎向皇帝面荐,想那张季将永被遮蔽;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凭谏魏尚之事才把官提。虽勉强可称终遇知己,却愁苦煎熬荒废年岁。明知市上确实无虎,三人说有便受蒙蔽。可哀贾谊才华出众,委屈骏马局促狭界。可悲董仲舒学识渊博,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恭承前代圣王明明教诲,说是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帮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可伤请求孔子卖车以葬颜回,可悲伯夷叔齐食蔽终丧其身;虽然颜回好学伯夷叔齐行仁义,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如此报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无私之说为空论。哪里是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雄心壮心辱于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真诚信义留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之悲泣。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顺利而后祸患殃及。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苍天遥远,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谁能探究其中道理!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不想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难道破袍在身就算羞耻?领会实谬采取守拙,姑且欣然隐居避世。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赏析
《感士不遇赋》是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这篇赋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为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士,这里指有才华、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与韵节。 这篇赋的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正直善良而有才华之士,本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虚伪、黑暗的社会中,不是被埋没就是遭到毁谤谗害,往往使他们进退两难,慷慨悲愤。陶渊明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切身体验,对世俗社会早已领悟甚深,所以他“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而远离尘俗之网。
★ 春夜感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