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怎样做一个成功领导者(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烟花擦破的宇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本文作者岩田松雄被公认为日本新一代最传奇、最平民、也最成功的领导者典范。来看看他作为一个领导是怎么做的。
要让部属信服,就不可以逃避责任
――绝对不可以说“这是上头的决定”
身为领导者,特别是位于中间阶层的主管,有一件事情绝对要避免,也就是向下属诉苦:“我觉得可以,但是老板说不行。”我认为这是非常懦弱的表现。“虽然我觉得非常可笑,但是社长这么下令也只好照办。对不起,开始动手吧。”也是同样的意思。像这样用上司作为借口的中层主管,事实上非常之多。
身为下属会觉得非常失望,因为不知道主管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而且,下属向主管要求做某件事,却被以公司高层的名义打回票时,受到的冲击会更大。相信这种领导者很难受到下属信赖,更不用说会“愿意追随”他。
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者也会认为不需要这种“只会逃避的中层主管”。如果中层主管无法充分传达下属的意愿让上司知道,或无法将上司的意见如实转达给下属,公司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主管。
然而,领导者必须确实地向下属说明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公司无法接受他的提案?为什么社长指示一定要这么做?明确说明理由绝对有其必要。就是因为轻忽了这些工作,所以下属才会感到失望。
例如,假设你是课长,下属送来的提案在会议中被部长打了回票。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解释,而且认为下属已经知道了结果,就将提案置之不理,这样可能会让下属失去对你的信赖。若是无论如何都希望能够争取通过的案子,我的作法会先在会议前向上司说明,没有得到部长同意之前绝不会冒然在会议中提出。如果仍被打了回票,我也会确实地向上司说明希望案子通过的理由,再向下属回复。
站在下属的立场,虽然案子被打回票的结论相同,但是课长已经向上司争取过,而且确实说明了理由,相信可以得到下属谅解。
一句话就能改变部属对工作的欲望
――“即使你做错了什么,公司也不会因此倒闭”
这是在日产汽车时期的上司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仍清晰记得。这句话甚至影响了我一生。而且,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在工作上总是全力以赴。
当时我是刚进入公司第二年的菜鸟,还搞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于是,那位我至今依然尊敬的上司说了一句话:“即使你做错了什么,日产也不会因此而倒闭,所以放胆去做吧!”
这句话令我恍然大悟,也给了我十足的勇气。刚进公司的自己可以这样指正零件制造厂商的老板吗?站在我的立场该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呢?这时,任谁都会害怕退缩吧!但是上司亲口说出那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勇气,而且让我相信上司一定会在背后支持我。
事实上,与我接触的关系企业中,有的公司会明显露出对“菜鸟”不屑的表情,但也有公司表现出接受我的热诚。发生疑问时,每次我都会跟工厂的人讨论到深夜,直到有一天,公司主管突然说:“决定了,从今天起全部交由岩田来决定即可。”
我想他已经充分感受到我的努力。从那时起,我和工厂的人经常到深夜还在检讨作业方法,或是变更机械设计。寒冷的冬天,半夜还一起窝在小摊子吃着热腾腾拉面的情景,至今仍难以忘怀。
上司的一句话让我勇气倍增,更让我在工作上不断有所成长。唯有领导者的话,能够发挥这样的力量。
要从“上司、同事、部属”全方位观察一个人
――询问部属的部属的意见
身为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为部属打考绩。但这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且,地位愈高愈困难。因为地位提升后,就不太容易看清楚下属真正的表现。事实上,确实有眼里只有上司没有下属的人。我以前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人,而且也曾经遭受过这种悲惨的待遇。
以我过去的经验来说,对上司逢迎拍马的人,通常也希望部属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他们对上司低声下气,但是在部属前面则作威作福。而且,对他逢迎拍马的人,就会成为他宠爱的对象。当我发现这种现象后,在为自己的直属部属打考绩时,必须问问此人部属的意见才行。
从上司的角度来看,即使下属没有明显的谄媚现象,但总是唯唯诺诺,对这种部属通常不致于留下坏印象。也可以解读成这样的部属相当了解自己,而且愿意追随自己。但是在询问他的下属之后,才发现他待人非常傲慢,而且会使用在我面前从来不曾有过的态度道我的长短。不幸的是,这种事还常常发生。
我本身必须虚心接受各方批评,但是在评价下属时,却必须将这种双面人的表现考虑进去。对上司低声下气,对下属却骄傲跋扈,这种前后不一的人确实不在少数。
除了部属的部属之外,询问周遭的同事也是一个方法。我就曾针对特定的部属,询问自己的秘书:“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也曾经过多方询问之后确认了这个事实,并发现不少问题,最后要求某位部长辞职。
由上向下的观察,往往与从侧面或由下往上的观察结果不同。因此,领导者在评价一个人时,应尽可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获得信息。
与个性不合的下属或上司相处得宜的方法
――对新进员工以“时薪”来说明
相信有不少组织中的领导者,为难以相处的部属而感到烦恼。例如,尚未社会化的新进员工就是其中一种。我在日产汽车时期就曾发生过一小段插曲。
我在33岁时成为小主管,也就是进入日产汽车的第,手下有两名刚大学毕业的女性员工。她们被分配到我的部门时对工作方式一无所知。我交代给她们的第一项工作是我与客户见完面后,请她们清理烟灰缸。之后,其中一人对我说:“岩田先生,我有事想与您谈一谈,下班后请给我一点时间。”当天工作结束后,她以严肃的表情问我:“今天岩田先生要我们清理烟灰缸,是因为我们是女性吗?”
当然与她们的性别没有关系。因此,我花了一点时间,正式地回答她为什么请她做这项工作。“我想你应该知道你的薪水在部门里是最低的。如果换算成时薪,更可以明显看出差距。”“清理烟灰缸或影印等工作,我当然可以自己来,但是我把这些工作交给时薪比较低的你们,我便可以空出双手去做附加价值比较高的工作。”经过我这样说明,她终于了解了。不到一年时间,她们对于工作完全改观,“对不起,咖啡……”我话还没说完,两个人就已经自动站起来,帮我完成她们能够胜任的工作。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1]Being considered a leader in our society is the ultimate『最高的;极至的』compliment. “Leadership has become the universal vitamin C pill,” says psychologist David Campbell of 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in Colorado Springs, Colo. “People seem to want megadoses『大剂量』.”
[1] 被人认为是一个领导者在我们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高的赞誉。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心理学家戴维·坎贝尔说:“领导能力已成为普遍适用的维他命C.药片,看起来人们想要成千上万片的剂量。”
[2] No wonder. Leadership bestows 『把…赠予;把…给予』 power, commands 『赢得;博得』 respect and, most important, fosters 『促进;培养』 achievement. Unlike vitamins, though, leadership skills can't be easily gulped 『吞食;吞服』 down. They must be carefully cultivated 『培养;磨炼』 .
[2] 这毫不奇怪。领导能力带来权力,赢得尊重,而最重要的是,它带来成就。但与维他命不同的是,领导能力并不是轻易可吞下去的,它们需要仔细培养。
[3]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most good leaders are made, not born. They hone 『磨练』 their skill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But which do they cultivate? How do they (and how can you) get others to follow?
[3] 和一般的观念相反,绝大多数出色的领导者是后天选就而不是先天生成的。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炼就了他们的技能。
[4] Always give credit. Many leaders note that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get a good performance from others is to treat them like heroes. Giving public credit to someone who has earned it is the best leadership technique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an act of generosity that's never forgotten.
[4] 经常赞扬别人。很多领导人物指出,让别人出色工作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象对待英雄似地对待他们。世界上最好的领导技巧是当有人取得成就时就当众赞扬他们。这也是一种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慷慨行为。
[5] Giving credi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even the mos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which often hurts rather than helps. Kenneth Blanchard, co-author of The One-Minute Manager, agrees. “Catch people doing something right!” he says. Then tell everyone about it. The loyalty you will generate 『产生;导致』 is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currency a leader has.
[5] 给予赞扬比即使是最有建设性的批评更有效。这种批评常常会伤害人,而不是帮助人。《一分钟经理》一书的作者之一肯尼思·布兰查德也这样认为:“注意人们做得对的时候,然后把这告诉大家。这样你所引发的忠诚很可能是一个领导者所能拥有的最重要的成功保证。
[6] Take informed risks. “The best leaders know that taking a risk is not a thoughtless exercise,” says management consultant Marilyn Machlowitz. “Sky divers don't go up in an airplane without checking the parachutes 『降落伞』 beforehand.”
[6]冒预料中的风险。“最好的领导者都知道冒风险并不是一种鲁莽的行为。”管理顾问玛里琳·马克洛维茨这样说,“跳伞者在没有检查降落伞是否好用之前是不会上飞机的。”
[7] Because the idea of risk also carries with it the possibility of failure, many of us tend to wait for others to take charge. But if you want to be a leader, you must learn to fail-and not die a thousand deaths. Pick yourself up and start all over again.
[7] 由于冒风险也包含了失败的可能性,我们中很多人就倾向于让人们带头去冒险。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领导者,你就必须学会失败--但不是一受挫折就躺倒不干,而是跌倒了再爬起来,一切从零开始。
[8] Show the way. In 1965, Lee Ducat was a Philadelphia homemaker with a child who had just been found to have diabetes 『糖尿病』 . Ducat tried to reach out to other mothers of diabetic kids, but at first no one wanted to talk.
[8] 以身作则。李·杜坎特是费城的一个家庭妇女,1965年,她的一个孩子被确诊为得了糖尿病。杜坎特想和其他有糖尿病孩子的母亲交往。但一开始没有人愿意和她深入交谈。
[9] Finally Ducat managed to find three other mothers willing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and from that beginning she went on to found and lead the Juvenile Diabetes foundation, which currently has 150 chapters worldwide. Ducat also formed and now heads the National disease Research Interchange, which procures human tissues for vital research. Lee Ducat's secret? Being a role model.
[9] 后来,杜坎特终于设法找到了三个愿意彼此分享经历的母亲,自此以后,她再接再励,建立并领导了“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现在该基金会在全世界已有150个分会。杜坎特还建立并领导了“全国疾病研究交流中心”,核中心设法获得供生命研究用的人体组织。杜坎特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身体力行。
[10] “Have you ever noticed that if you smile at people, they smile back?” she asks. “Well, if you're giving, people want to give right back. If you're sure-footed, they want to follow in your footsteps. If you're confident about reaching a goal, others echo that confidence and try to achieve it for you.”
[10] 她这样问道:“你是否注意到,如果你向人们微笑,他们也会向你报以微笑吗?”是的。如果你给予别人,别人也会给予你。如果你的步伐坚定,人们就会跟从你。如果你对达到一个目标充满信心,其他人就会同样具有信心并会试着和你一起去实现它。
[11]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o get followers to mirror your actions by being what you wish them to be.”
[11]“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得到这样一些跟随者,他们仿效你的行为,成为你所希望的那种人。”
[12] Keep the faith. Successful leaders often say that if you trust others to do well, they will. If, on the other hand, you believe your people will fail, they will probably meet your expectations as well. Businessman-philanthropist W. Clement Stone suggests that you express your faith in a letter. He says the executive who writes of faith in and commitment to his salespeople can motivate them to break records; the teacher who writes individual notes of encouragement to students can lead them to extraordinary heights. Having faith in someone gives him self-confidence and pleasure. It may sound corny 『老一套的』 , but the experts agree it works.
[12] 坚持信念。成功的领导者常说,如果你相信别人能干好,他们就会干好。反之,如果你相信你的人会失败,他们可能真的会和你想像的一样失败了。信奉博爱主义的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建议你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别人能获得成功的信念。他说,那些给推销员写信表示信任并给推销员一定的自主权的领导者们,可以鼓励推销员打破他们原有的推销记录:那些给学生写鼓励性评语的教师能够把他们的学生引向非凡的高度。对别人抱有信心能给予他自信和快乐。这可能听起来似乎是陈词滥调,但专家们同意这确是有效的。
[13] Get a compass. People don't follow leaders who lack direction. Estee Lauder, founder of the cosmetics company, has led thousands of employees to great success. She claims that every business leader she knows puts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he wants to achieve in his mind and stays focused on the picture. “People want to follow those who promise-and deliver-success,” she says.
[13] 有明确的目标。人们不会跟从那些没有方向感的领导。埃斯蒂·劳德--埃斯蒂· 劳德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引导了她的成千上万的雇员走向巨大的成功。她说,她所知道的每一个商界领导人在心中都有一幅他想要达到的目标的清晰图画,并总是瞄着这一图画。她说:“人们愿意跟从那些许诺成功和带来成功的人。”
[14] Act the part. Good leaders have learned to sound and look like winners. They may sometimes doubt themselves, but they don't show it, says management consultant Paula Bern. They act as if they know where they're going.
[14] 扮演角色。好的领导者都学会了怎样听起来和看起来象个胜利者。他们有时可能也会怀疑自己,但他们并不显露出来,管理顾问葆拉·伯恩说。他们显得好象很清楚自己在走向何方。
[15] Leaders also know that appearance and manners count. They are usually pleasant to be with; their speech is polished 『变得优雅』 , their demeanor 『行为』 unruffled 『沉着的』 and assured.
[15] 领导人物也知道外表和举止很重要。他们常常是和蔼可亲,谈吐文雅,举止稳重,信心十足。
[16] Be competent. Knowledge is power, the saying goes, and the best leaders know that their savvy 『智慧』 and proficiency are part of their charisma 『魅力』 . Competence galvanizes 『激起;使振奋』 people, and will make them look to you for guidance and direction.
[16]要有竞争性。常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最出色的领导人物都知道他们的见多识广和对专业的精通是他们的非凡魅力的一部分。具有竞争性能促进人们向你寻求引导和方向。
5月15日 来源:中人网 作者:钟敬山
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吃饭,这位朋友也是做了多年的销售和销售管理,席间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做一个成功的领导,她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做一个成功的领导,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好三件事:选对人,做好事,分好钱!”
现在想起来,感觉这句话还真的非常精辟,之前很多人长篇大论的来谈领导和领导力,谈了很多高深理论和新鲜的概念,把本来都不明天的我们搞的更头大了,感觉做一个成功的领导,非常复杂,相当的麻烦,需要具备很多种能力和多种素质,把本来优秀的领导都给打击的都没有信心了。有时候,反而通俗的话,更容易理解,更直接、准确的表达出这个意义来。
先说选对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具备一定的胸怀,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那就很难在他身边聚集一些优秀的人才。如果很多人都是为了钱而来,那么,这个集体根本不配称为团队,只能成为乌合之众。领导具备了这个基础,就可以选择选择专业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且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那就需要领导不断的优胜劣汰,来打造一个相对优秀的团队。
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一个企业领导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企业文化在执行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企业领导性格的左右。比如企业领导习惯虚荣,讲究排场,可能这个公司的务虚会议非常多;企业领导喜欢好大喜功,可能很多报告和规划就写得很漂亮而没有执行;企业领导喜欢学习,这个企业的员工接受学习的机会就非常多,企业领导执行力强,这个企业的工作效率相对就高。所以,对一个员工来说,遇到一个好领导,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是做好事,做正确的事。那就需要领导者在宏观上把握好企业的发展和方向,制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做好每一个判断和决策,带领大家不断的取得成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能够让大家都能看到每个人的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以及每个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员工都是人才,关键是老板是否把他放对了位置和职位。
做好事,还要学会授权,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来保证企业整体正常运作和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身躬行。所以,必须一套非常科学合理且人性化的制度和监控机制,来管理和监控工作的进展,也来保证团队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关于这一点,很多领导会担心一个问题:如果我有很厉害的下属,他会不会顶替了我的位置?其实,每个领导的成功和晋升,都是建立在下属成功的基础上的,也只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下属,才会让你的领导看到你的付出,看到你的成绩;当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随时准备胜任更高的职务和岗位。
最后,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还需要做好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分好钱”。这个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都不是圣人,都要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开支。如果一个领导不能很好的平衡大家的利益,不能体现出奖励先进;警示落后,那就很难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很难作出大的成绩。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这就需要建立好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带头执行下去。这也是很多优秀员工愿意留下来奋斗的一个前提条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很遗憾的是,在现实的企业中,很少企业领导做到这一点。在金钱和利益的面前,人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贪婪、自私。因为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很多领导把肉一口就吞了下去,员工连一点汤都喝不着,因为利益分配而分手的团队太多了,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很多企业上演。这是一个对企业、领导和员工来说,三方都失败的结局。侥幸多吞了利益的领导,也会因为这件事情,在业界内声名狼藉,很难再争取好的职务和岗位。
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一定要想到:成绩,是大家一起努力所取得的,功劳当然也要公平分配。要给你的下属和员工一种安全感,给你的下属和员工一个目标:跟随你工作,是有前途的,是有奔头的。聪明的领导,还会运用“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理念,把成绩和利益略多的归功于下属,这样,下属就会非常忠诚的跟随领导,更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容易取得成绩和成功;这对领导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是以后做更大的事情或创业的良好基础。
店铺经营中好的营业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是好的店员,什么样的营业员给自己带来人气和才气,下面说说什么样的营业员才是好的营业员,营业员要如何做才能吸引顾客,做成生意,
(1)导购人员不要做出“赶走顾客的表情”
哪些是赶走顾客的表情呢?例如:在店面里,面目狰狞,非常严肃,也许刚和旁边的伙伴生完气,没有想到因为他的情绪不好直接导致了他的面部不自然起来。原本有很多顾客走到他们店面门口,一调头又转到他们的竞争对手那里去了。
还有一种表情是导购员懒洋洋地靠在柜台前,或者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手里的时尚杂志。这样给顾客很不专业的感觉,一般就不会进入店内。
(2)导购人员不要说出“赶走顾客的言语”
顾客还没有进入我们的店面里来,我们的销售人员就说“您好,欢迎光临”,“您好,您买点什么?”顾客还没有想进入的感觉时,听到这样的话,无意识就会产生一种被拉进来的感觉。所以说很多顾客为了避免这种感觉他会继续地向前走。
一位顾客刚走到店面里面,他停到一个产品面前,导购人员马上跟过来,“这款产品的性能是……,特征是……”马上开始介绍。顾客看了导购人员一眼,没有说话,又走到下一个商品面前,马上我们的导购人员又走到顾客面前开始介绍,这样一直走,直到把顾客送出门口。很多导购员心里还说“介绍了半天,一句话也不说,也不清楚你想要买什么,白费这么时间的精力。”其实造成这样结果的是导购人员本身的错。他过多的言语阻挡了顾客的购买思考。正确的做法是给顾客一个自己琢磨研究商品的时间,然后再问顾客:“您需要哪种产品,您要用产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我可以有针对性的给您进行推荐”。
有时导购人员对刚进店的顾客就告戒,店里规定所有商品非买勿动。那么顾客当即就会退出去了,心里想“不让我动,我怎么知道买不买啊?万一动了,你让我非买不可,我可怎么办?算了,别给自己找麻烦,还是去其他地方买吧,
”
一次我们去著名的迪信通买手机,看中一款手机想让导购人员取说明书过来看看。导购人员警惕地说,“你们先告诉我是不是确实想买,如果想买才能给你们拿出来呢?”结果我们当然是不买了,不让研究说明书,就让我购买,哪有这样的道理。我询问为什么,导购人员回答,因为有些顾客不买手机而拿走说明书,所以店长公布了这么个命令。当即我们就想到,这是店长的问题,店长怕丢小小的说明书,而阻挡了大量的有购买意愿的顾客。这样的店长肯定是不合格的。
(3)导购人员不要做出“赶走顾客的动作”
有的店门口,经常会设置迎宾小姐或门童,一左一右站在店面门口迎接顾客。这本来是门店表示对顾客重视的一种礼貌,可是他们虎视眈眈地盯着过往的人们,象寻找猎物一样。“咦?怎么没有人进来呢?”另一个同事就会说:“唉!我也不知道啊!”为什么?——两座门神往门口一站,把我们的顾客全都挡掉了!
还有一种令顾客讨厌的动作是“拉客”。
北京海龙的it柜台有几千个,3米见方之内的竞争对手可多达9个。从滚梯上刚一落脚,迎面就会上来一帮人热情地向你打招呼,恨不得拉着你的手,扛着你的身子,把你抢到自己的摊位上,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我曾经站在海龙卖场和鼎好卖场的滚梯出口处观察过不下百位顾客,有接近80的顾客一见“拉客”的就躲,绕反方向而行,本来可以溜达到你摊位的顾客都被吓得跑到你竞争对手那里去了。还有20的顾客被成功地拉到摊位上,但逗留的时间平均不超过30秒,就急急地走出去了。我曾经问过5位这样的顾客,他们的回答是,“感觉是被强迫弄进来的,如果在这里买东西,就太伤自尊了,还是去别的地方买感觉舒服。”
所以说“拉客”也是要讲究艺术的。高明的导购员会站在靠近滚梯出口最近的'拉客'军团相反方向2米外的位置上。“拉客”军团相反的方向恰好是80顾客逃跑的方向,会有大批的顾客主动跑到你站的位置这里来。2米是“堵截”顾客最合适的距离。第一,没有人和你竞争;第二,顾客刚脱离“拉客”军团时,瞬间的感觉是带有一些抵触情绪的,走了2米后,情绪慢慢平息下来就要找自己要买的东西在哪个摊位上有,你此时出现,正好解决他这个大问题,他就会自愿地跟你走进摊位,心平气和地挑选产品了。
二、协调能力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具备了高度的协调能力,他可以化解部属之间的争端,部门之间的矛盾,不会对组织内部的冲突视而不见,或是随着员工的情绪而上下波动。面对冲突事件时,他会召集相关部属,直接理清冲突的原因,并且在冲突萌芽之际,就立即采取化解之道,甚至化阻力为助力。
一般说来,当部属之间在利益、意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协调与矛盾的状况时,冲突往往也会伴随而来。而这类人事冲突又会对日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对于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更会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
不管是哪一类的冲突,总是由道德行为、个人价值观,以及情感上不能相容的矛盾点所形成,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脾气、个性不一,所以会有差异或矛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双方如果一直不能在矛盾点取得平衡,或是彼此始终不能相互谅解,那么日积月累的不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加速冲突的发生。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就像是一个正在充气的大气球,必然会越积越多,因此,必须在达到爆破的极限前,先释放出一些气体,以避免冲突的表面化。由此看来,管理者适时纾解部属之间的矛盾情绪,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组织内部有人对关心的议题或相关人士,做出比较偏激的批评后,负面的评价紧接着就会被广泛流传;这种批评充满了情绪性的反应,而且传染得相当快速。这些情绪性的态度一旦外显,就会在组织内部引发对立,尤其是当部分人士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对立的情况将会迅速恶化,严重者甚至还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峙。
举例来说,假使一家公司制定了合情合理的福利制度,但却未曾让员工提出异议,那么当某部分员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认为待遇不公平时,此福利制度的疏失,可能就会被无止境的夸大、强调,进而影响到所有人。如此一来,原本规划完善、立意良善的福利制度便会显得漏洞百出,少数人的不满也演变成全体员工的愤怒。
由此可知,一个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在确定议题与行政策略之前,应当提请组织成员独立思考,以便集思广益,让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条件。而在决策酝酿阶段,管理者应要求成员提供意见,并相互沟通想法,进而寻求各方意见的平衡点。
由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免不了会有意见不合的状况发生,管理者在面对立场不同的意见时,在初始阶段就要进行协调,千万不要等决策定案后,才让员工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此时事情的变动性、严重性和影响程度,往往会比决策初期要来得高,反弹的声浪也可能因此扩大,管理者若这时才发现问题而要着手化解,必然会事倍功半,徒增困扰。
三、规划与统整能力
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一般来说,好的管理者在做出攸关组织利益的重大决策后,都会尽快知会各部门,因为当组织需要总动员时,成功的管理者会凝聚组织成员的力量,而非坐看组织成为一盘散沙。尤其在面对庞然杂乱的资源时,好的管理者能发挥高度的统整能力,把每一个人安放在正确的工作岗位上,借以发挥最大的团队力量。
然而,无论如何策略规划,或是制定何种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仍是——高层管理者必须有担当、具有责任感。约翰·米勒(John G.Miller)所著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中,就曾提及这个概念。我们常常造访业务往来的公司,向他们提出问题及需求,但是多半都不能立即找到业务负责人,等了半天后,就是没有人愿意出面说:“对!这件事是我负责的。”
米勒在书中提到,有一次,他到加油站附设的便利商店买咖啡,可是咖啡壶是空的,于是他跑去和柜台的小姐说:“对不起,咖啡壶空了。”柜台小姐一听,只是站在原地,用手指着不远处的同事说:“咖啡归她的部门管。”米勒对她的回应感到惊讶,他心想:“部门?在这个和我家客厅同样大小的小商店内,还分什么部门?”
事实上,许多企业或是公司都有这种状况,只要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各部门常会相互推卸责任,没有人肯承担错误。米勒认为,多思考一些有担当的问题才能改善组织、改进生活,每个人都要以“该如何”来发问,而不是以“为什么”、“什么时候”、“是谁”作为主题来提出问题。而且,在叙述事情时,要尽可能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一味地说“他们”、“我们”、“你”或“你们”。最重要的是,要把焦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而不是找理由解释无法行动的原因。
对于管理者来说,规划与统整能力的具体实践就是“行动”,行动的结果就是解决,不行动只能维持现状,并让事情发展停滞或倒退。因此,尽管行动有可能会带来错误,但也会同时带来学习和成长,所以管理者除了要培养规划与统整能力外,更要具备高度的行动力!
四、决策与执行能力
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常言道:“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用之将。”一个管理者若无法妥善分配公司资源,或者无法制定正确的决策,即使拥有再优秀的团队也是无用。因此,管理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纳建言,以及适时征询部属意见,就算部属对决策没有异议,管理者也不应就此以为自己的计划完美无误,或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可。因为部属多半会碍于管理者的职场优势,而选择不当面提出批评,所以管理者应鼓励部属发表不同意见。
至于如何鼓励下属发言?管理者可以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句,不要让部属感到压迫,与此同时,也可主动提出自己对决策的疑虑,引导部属提出见解。当管理者广纳部属的意见后,就能修正自己拟定的方案,明确制定出更完善的决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管理者要采用某位部属的意见时,也要顾及意见未被采用者的感受。
首先,管理者要肯定其他部属的辛苦付出,再以委婉的语气说明意见不能被采用的原因,并且尽量不要让部属们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感受,否则他们彼此之间将会产生隔阂或心结,进而划分为两派不同的小团体。
此外,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但是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谬误的情况。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解读程度、表达能力不同,所以同样的一段话,说的人可能自觉十分清楚,但是听的人却觉得无法理解。有鉴于此,管理者在确定决策方案,预备下达执行指示时,要注意确认“6W、3H、1R”此十项原则,才能让部属确实地执行决策。
这十项原则即是:
1.What:何事?先传达清楚要交派属下做什么事。
2.When:何时?即限定事情要在什么期限内完成?
3.Who:何人?意即针对何人发布,执行命令。
4.Where:何地?该在何地实行计划?
5.Why:为什么?即制定计划的理由、目的为何?
6.Which:何者?即制定策略的施行先后次序为何?
7.How:如何做?指实施的方法与手段。
8.How many:多少数目?指手中掌握资源的数量有多少?
9.How much:多少数量?指执行此事的“力道”、“力度”要有多深?
10.Result:意即管理者要设定应达成的预期目标。
以上这十项是严密的确认重点,但并非要全盘照做一遍,重点是要把它们牢记在心,视情况随机应变,不要让自己遗漏任何环节。在按照上列方法确认,并且下达指示之后,管理者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掌握全员的执行成效与进度了。
五、培训能力
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聪明的管理者会尽量往下授权,让员工参与可行的计划,并让员工代表公司对外洽公,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员工自信心、决断力的好方法。事实上,培育下属的方法有很多种,像是有计划性与持续性的培育、通过业务发展来培植人才等等。其中,最基本的培训方法,则是以下所列出来的四点:
1.以教育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栽培法,举凡下属不知道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或是其他相关的学习领域,管理者以教导、说明、建议、交谈等方式,直接给予下属指导与教授。
2.以见习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这是让部属借由观察上司的处事风格、态度、行动、行为而学习的方法。管理者若采用此法,就会成为下属见贤思齐的范本,假若管理者能制造一个让下属可以模仿、关心、思考的环境来培育下属,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指导方法。
3.以体验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让下属实际参与工作的进行;分担部分工作责任给下属;释出一些工作许可权让下属发挥;要求下属写工作报告;或者促使下属多发表言论等做法,都是管理者借由让部属亲身经验,快速达到自我成长目标的指导培育方法。
4.以动机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自我学习,故与其让部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教导,管理者有时不如给予下属主动学习的动机。而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旁给予激励、赞美、安慰,接受下属的疑问,充当下属的咨询对象,或者将较难解决的工作交由下属处理,借以激发下属的潜能。
六、统驭能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优秀的管理者懂得信任部属,并真心关怀部属,也知道感恩,不会一心只想控制、支配员工,而是时时激励大家的工作干劲,以顺利完成工作目标。简单地说,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上司是斤斤计较、冷血无情的人,他必须关心客户与公司营运,甚至敏感地注意员工的心情。
成功的管理者是一个为了帮助他人而工作的人,他会让员工体会到工作是一种乐趣,并对工作充满期待,如果管理者只想荣耀自身,他就不是好的管理者。让部属心甘情愿的顺服,而非阳奉阴违的屈从,固然一向是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但是要怎么做才能让人愿意为你做事呢?其实只要掌握人际互动所需注意的五个关键,便能轻松达成!
1.Courtesy(礼仪、招呼)
不管世界怎样改变,惟一不会改变的是人际关系。我们要以敞开彼此的心胸为出发点,不但要先打开自己的心房,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并且也要让他人敞开自己尘封的心。
2.Contact(接触、交际)
人际关系的基础来自于沟通桥梁的打造。成功的管理者除了要努力与下属拉近距离外,更要积极制造沟通的机会,以及创造沟通的渠道。
3.Conference(交谈、商谈)
人际关系好比一座双向往来的桥梁,不能只有单向的通行,应该是双方互通有无的来往。所以,管理者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部属交谈,并且尽可能做到双向沟通。
4.Confedence(相互信赖)
为了不在人际关系的桥梁上发生交通事故,双方都应该要为建立良好、安全的桥梁而努力,并且尽力将沟通的范围扩大。
5.Cooperation(协助)
一个安全、完善的沟通渠道,要靠双方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沟通渠道功能的补强,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1.营造氛围。要以自己的企业为荣,满腔热忱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员工,引导他们各施其才。要善于引发内部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活力。一个热忱的人会很快乐地工作,他能辐射出一种健康的心态,散布到周围的人身上,使他们也变成更有效率的工作者。
2.预见未来。对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前景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切实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想在战略上占据优势,就必须对竞争环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3.注重实践。工作必须雷厉风行,想好的事要立即付诸实践。不要过分地思前顾后,否则往往得不偿失。没有实际的行动,就不会有杰出的成就。行动就是黄金。
4.追求卓越。对每一件事都要精益求精,力争做到百分之百好。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发展企业,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提升部属。对“不是最好”的计划,甚至不要去读它。总之,要追求卓越。
5.信守诺言。作为一个决策者,绝不能对任何人承诺你办不到的事情。同时,要言行一致,对自己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负责到底。要以自己的实践带动下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将下属必须达到的目标清楚地告诉他们,同时引导他们客观评估自己的表现。
6.调控员工。对新员工,要耐心地教给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工作的方法。在管制员工方面,最初比较强硬,继而稍微放松。初期的强硬控制可表现你的控制力,继而的稍微放松会使部属感激你。对员工应不分亲疏远近,以免挫伤其自尊心。
7.鼓励批评。能接受批评,听取不同意见。大错往往由小错累积而成,千万马虎不得。要鼓励员工直言,鼓励他们对组织内部的不当做法直言不讳。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或过失,就要向本人明确指出。对所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应及时进行检讨、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8.避免独裁。不能把个人的利益摆在组织的利益之上,这一点尤为关键。对很多大企业来说,独裁往往是其致命弱点。
9.分享荣誉。不炫耀自己,不贪功归己。要和你的同事分享荣誉,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如果过分炫耀自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心甘情愿地做那些所得报酬不多的事情,要晋升下属而非自己。
10.加强沟通。要善于与下属沟通,因为不沟通往往会造成谣言和误解。
1、信心的建立
方法:克服自卑心态的“百分比定律”,
a、假定每位顾客都会成交。销售员要对每一个到来的顾客假定都会购买,使自己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积极地去销售,从而增大成功率使销售员具有成功感而信心倍增。
b、配合专业形象。人靠衣装好的形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双方的沟通。自我感觉良好,自然信心亦会增加,自我发挥亦会良好。
2、正确的心态
a. 衡量得失。销售员通常都会遇到被人拒绝或面子上不好过的事情,例如,派发宣传单时,遇上拒接的情况,销售员应正确对待该行业的工作,在遭受拒绝时认为自己本身并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增长了见识,学会在逆境中调整心态。
b. 正确对待被人拒绝。被拒绝是很普遍的,但销售员不要让这表面的拒绝所蒙蔽当顾客只借口拒绝,并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那就表明还有机会销售员不要轻易放弃,过一段时间可以再跟进。
3、面对客户的心态及态度
a. 从客户的立场出发 ,
“为什么这位顾客要听我的推销演说?"所有的推销是针对客户的需要不是你的喜好。销售员要先了解客人的目的,明确自己的销售目的:令客人落定,清楚自己的出发点,并对症下药。结合顾客的情况,介绍他所需,迎合客人的心态,拉近双方的距离。
b. 大部分人对夸大的说法均会反感。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销售员过分的夸张,会引起顾客的不相信和不满,若对不关痛痒的不足作及时的补充和说明,做到自圆其说,并帮助客人作对比,让客人有真实感,加深对销售员的信任感。
4、讨价还价的心态技巧主动提供折扣是否是好的促销方法。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促销方法,因为作为一手的楼盘,都是明码实价的,销售员如一律放松折扣,则客人就会“吃住你”,不放松反而会促进成交,若客人到最后还是咬紧折扣,可咨询销售主管和总监适当给予折扣,但不要让他感到很容易,要做一场戏例如打假电话,并一边打电话一边迫使客人即时取钱答应“落定”才给折扣。若客人不够钱付定金,也不要轻易答应不足定也可以,再作一番假,让客人感恩戴德地自觉把身上所有的钱掏尽,才受理他的“落定”。有些戏是一定要做的可减少“塌定”情况和减少日后客人刁难事件。
1. 自我反省:你的团队制度落实得如何?
有没有领导带头不执行?
制度颁布后,领导要求其他人执行,自己往往不执行;或者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执行,只要求一般员工执行。
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大家都不执行了,又回到了“人管人累死人”的局面。
有没有忽略过程、只重结果而导致的不执行?
因为制度本身可能不合理,如果执行的话,要这个审核、那个签字,很麻烦;不执行,只要是结果一样,领导会同样高兴,甚至会夸下属“聪明”“干得好”。
久而久之,大家都忽略了过程,只追求结果。
事实上,过程是结果的必需,结果是过程的必然。没有事前和事中控制的过程,不会导致有好的结果。
即使是有好的结果,可能也是偶然的、个别的。
而一旦没有好的结果,再追溯原因,就已经晚了,因为从领导到员工已经养成了不要过程、只要结果的执行习惯。
有没有制度面前不平等所导致的不执行?
有的企业里,一把手可以“理所当然”地不执行外。
高层违反制度后一把手鉴于自己都没能执行制度,所以就“网开一面”算了。
中层干部违反了制度后,高层也以“有情可原”来开脱。
对有的员工,因为人情关系等原因,也可以“下不为例”。
口子越开越大,结果导致制度执行的“大面积塌方”。
你的企业、团队在制度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
2. 抛弃熟人文化,建立生人文化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部门的管理者,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你的下属喊你叫大哥,叫老兄、老弟?
如果有,这种“熟人文化”将会导致团队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为什么?因为你和下属是兄弟关系,就算犯了点儿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他们为什么要叫你大哥?只有一个目的:他要特权,想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不按规则办,在团队里特殊化,横着走。
所以,管理者走“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与下属称兄道弟的结果是,下属犯了错误,违反了制度,上司抹不开情面不了了之。 后遗症是下属得寸进尺,不拿制度当回事,嬉皮笑脸,整个团队管理接近失控状态。
如果不这样呢?事情就好办多了,咱们是工作关系,契约合同关系,就该公事公办,该怎么来就怎么来,拿钱干活,规规矩矩,照制度来。
为什么?因为大哥不在,我得小心点儿,否则会挨罚的,这就是“生人文化”。
因此,不管是是老板、总经理还是部门经理,要想把团队带好,必须抛弃“熟人文化”建立“生人文化”,不给那些投机取巧的、耍小聪明的人留有空间,这样一来制度的执行当然就顺畅多了。
3.提高认识:制度管理是让员工“重新做人”的系统工程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实质上是一种塑造人的过程。
为什么要定制度?
就是因为某个方面不规范,有问题,需要明确大家的行为要求,原来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行为需要做出改变,按照制定的制度来。
任何人都不喜欢受到约束,制度本身就是对人的约束,会让人不习惯,不舒服,甚至伤害到某些人的利益。
我原来一直是抄小路上班,你现在让我走大路,远了一大截子,那哪儿成!
特别是对于自由惯了散漫惯了的人来说,管理者定制度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这个制度能不能得到落实,有没有信心、决心落实好? 如果这个制度落实起来有难度,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把握,就干脆不要定,连说也不要说,否则,只会让管理者没面子,降低管理者的威信。
4. 制度管理根本上是对员工的负责
高明的管理者明白,制度管理就好比拧螺丝,虽然拧紧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住,拧紧它,从一开始就严格执法,之后,团队就会形成按照制度自动运作的机制。
如果拧得不够紧,慢慢地就会跑风漏气,制度之墙就会成为残垣断壁,团队失去规则约束,风气便会越来越糟。
商鞅认为:“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商君书·靳令》)。
就是说,制度管理一定要用好处罚,对于较轻的犯罪如果施以重罚,那么轻的犯罪就不会来,重的犯罪也就不会发生了,从而达到用刑罚遏止刑罚,以收到不用刑罚就做成事情的效果。
怕得罪人的管理者就像“水”,软弱无力,对违反制度的下属不敢管、不想管,员工也会觉得上司脾气好,甚至有点喜欢这样的管理者。
但是,一来二去,一些员工养成了蔑视制度,轻视规则的恶习,最后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误被开除甚至违法犯罪,“溺水而亡”。
而严厉苛刻的管理者就像“火”,熊熊燃烧,铁面无情,敢抓敢管,制度面前员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长此以往,大家养成了遵章守纪的好习惯,小错不犯,大错没有,一生平安。
我们俗话说的“打是亲骂是爱”也是这个道理,严格的制度管理是对员工的爱与负责任,而对下属的违章行为有情可原,就是一种怂恿和溺爱,下属的小错就可能导致大错的发生,这实质上是对员工最大的伤害和不负责任。
一、沟通能力
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所谓的沟通(communication)即是在于将自己的资讯、情感讯息传达给他人,并且希望借此得到对方反应的一种言语行为。以下罗列的六大重点,就是主管与下属沟通时,所必须注意的重要事项。
1.当你有事情必须求助下属的帮助时,最好能明确告知下属你的用意,像是你希望他如何进行,又为何会挑选他执行这项任务,以及其他相关的具体事项。若是抱持着“既然是上司所指派的工作,下属无须知道太多,只要听命行事即可”的态度,那么,负责协调的中间管理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而这往往也是最为笨拙的沟通方式。
2.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最好避免抱持“高度主管立场”的自我意识;事成之后,不要忘了任务或工作的成功,也是源自于下属辛苦的执行,故应当给予部属适当的奖赏与鼓励。
3.身为中间管理职位者,除了要消化上级的命令外,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将讯息传递给下属,让其明确得知。然而,包含动机因素的建设性谈话容易为一般人所忽略,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上级发布命令,再传达给下属的传声筒,也应避免人云亦云的说话方式。
4.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不妨在进入谈话主题之前,先询问下属的意见,才能充分掌握下属对于接下来的谈话内容,所抱持的关心度、兴趣,以及理解的程度。
5.遇到迫不得已的状况,导致计划变更时,管理者必须对下属坦诚相告,让其明了情况,并且尽可能告知下一步可能会采取的应变措施,以便让下属有时间做好准备。
6.当你发现下属在你下达命令时,脸上总是“按照你说的去做,不就得了”的不耐烦表情,或是让你感觉到他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受辱感时,你就必须开始反省自己平常的言论是否过于独断专行,是否因而忽略了下属的想法与感受,造成下属对你的不信任。
此外,管理者若要在工作上有效地与下属沟通,也要有为下属设想的认知。换句话说,管理者应该试着以下属的角度,看待下达命令者所传达的讯息内容,并且试着易地而处,去发现自己能否从下达命令者的声音、姿态、视线,得到理解、认同,以及共鸣。
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意识到高层团队目标缺乏明晰度,以及低效的团队进程正在阻碍他们实现战略构想。
Hay(合益)集团在两年内为这个团队进行了为期四天不间断的团队成员培训。这个团队随即按照一套潜在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了评估,并达成了一个明确的关于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而不是独自工作的愿景。工作进程开始和集体需求相符合,工作重点也因达成了一致而变得明朗化。
结果,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诊断调研表明,团队本身自我感知有了显著地提高,并且团队在各个关键领域的绩效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包括目标的延伸和明确,团队恰当的效力以及开诚布公的交流。目前这个项目仍在继续推动组织前进。
研究表明,高层团队的四种主要类型。
1、信息型的领导团队聚合在一起交流重要信息。这类团队会与首席执行官会面来听取组织的方向和战略。这类团队是四种团队类型中最基本的,它的的主要目的是使个体知情并保持不同个体的观点的均衡。
2、咨询型领导团队通常是高层领导人组成的小团体,这些领导人定期会面,在涉及到公司层面的决定上为首席执行官出谋划策咨询型团队成员本身不做出任何决定,他们仅仅提供信息和见解,就议题进行辩论,扮演者董事会的角色,来辅助首席执行官做出决策。他们的日程通常早于董事会议或分析人士会面,目的是使首席执行官有所准备。
3、协作型领导团队成员会面是为了在他们执行战略方案时协调行动。协作型领导团队的目标是将方案贯穿到组织的各个层面。团队成员相互协助,拥有共同的责任。
4、决策型领导团队成员会面是为了做公司层面上的决定。这些团队是一个组织内最为复杂多变和充满活力的团队,通常需要有令人信服的指导,合理的构架,组织的支持以及相应的辅导。
日本丰田公司不仅仅作为一家汽车公司闻名于世,更因为它是精益生产的起源地、全球制造业心目中的“世界级工厂”而倍受推崇,丰田管理模式也成为世界各国众多企业学习的标杆。
企业理念是所有其他原则的基石。丰田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优先于任何短期决策的目的理念,使整个企业的运作与发展能配合着朝向这个比赚钱更重要的共同目的。丰田通过与国外各开发中心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真诚地倾听各国及不同地区的顾客的要求与期望,运用具有丰田传统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和丰田生产方式,不断推出博得世界各国厚爱和信赖的高质量汽车,满足顾客的要求。排除任何材料、人力、时间、能量、空间、程序、搬运或其他资源的浪费,排除生产现场的各种不正常与不必要的工作,以及动作、时间、人力的浪费,这是丰田生产方式最基本的概念。
丰田认为,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优异的成果,唯有流程稳定且标准化,方能谈持续改进。因此,他们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使其变成创作高附加值的无间断流程,尽力把所有工作计划中闲置或等候他人工作的时间减少到零。根据顾客实际领取的数量,经常补充存货,按顾客的需求每天变化,而不是依靠计算机的时间表与系统来追踪浪费的存货。使在制品及仓库存货减至最少,每项产品只维持少量存货。
丰田所谓的生产均衡化指的是“取量均值性”,假如后工程生产作业取量变化大,则前作业工程必须准备最高量,因而产生高库存的浪费。所以,丰田要求各生产工程取量尽可能达到平均值,也就是前后一致,为的是将需求与供应达成平衡,降低库存与生产浪费。即时生产就是在生产流程下游的顾客需求的时候供应给他们正确数量的正确东西。材料的补充应该由消费量决定,这是即时生产的基本原则,也是丰田独创的生产管理概念。这里的自动化不仅是指机器系统的高品质,还包括人的自动化,也就是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不断学习创新,争取在第一次生产流程中就达到优良品质这是企业的责任。通过生产现场教育训练的不断改进与激励,让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反应越来越快越来越精确。
丰田队生产每个活动、内容、顺序、时间控制和结果等所有工作细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例如,要装一个轮胎、引擎需要几分几秒钟。但这并不是说标准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工作人员发现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就可以变更标准作业,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丰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由前端经营者主导生产数量的做法,重视后端顾客需求,后面的工程人员通过看板告诉前一项工程人员需求,比如零件需要多少,何时补货,亦即是“逆向”去控制生产数量的供应链模式,这种
方式不仅能降低库存成本(达到零库存),更重要的是将流程效率化。
丰田不把领导者的职责视为只是完成工作和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他们认为,领导者必须是公司理念与做事方法的模范,把彻底了解且拥护公司理念的员工培养成为领导者,使他们能教导其他员工。宁愿从企业内部栽培领导者,也不要从企业外聘用。训练杰出的个人与团队以实现公司理念,获得杰出成果。运用跨部门团队以提高品质与生产效率,解决困难的技术性问题,以改进流程。在丰田公司,所谓尊重人格无非就是把它放在排除无效的作业、把人的能量与有意义的有效作业结合起来的位置上,同时又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干劲和智慧,提高工作效率。
在不断改善流程后,丰田发现生产量不变,生产空间却可精简许多,而这些剩余的空间,反而可以做灵活的运用;人员也是一样,例如,一个生产线原来六个人在组 装,抽掉一个人,则那个人的工作空间自动缩小,空间空出来而工作由六个人变成五个人,原来那个人的工作被其他五人取代。这样灵活的工作体系,丰田称之为 “活人、活空间”,即鼓励员工都成为“多能工”以创造最高价值。
丰田非常重视他的事业伙伴与供货商,把它们视为自己事业的延伸,并激励他们,对它们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帮助它们实现这些目标,要求他们成长与发展。现地现物的意思就是亲临现场查看以彻底了解情况。丰田认为,解决问题与改进流程必须追溯源头、亲自观察,然后验证所得数据,而不是根据他人所言及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东西来理论化。
“根回”是丰田模式的一个重要流程,此流程多半被用以描述资浅人员如何通过拟出提案,广泛传阅,以争取管理者的赞同来建立共识。在根回过程中,许多人提出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因而最容易形成共识。这是丰田公司特有的一种流程。
通过不断省思与持续改进以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使用“反省”作为重要的里程碑,在完成某计划后,诚实地找出此计划的所有缺点,然后再制定避免相同错误再次发生的对策。
领导力培训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紧扣企业每个阶段的战略重点。
问题1:你认为你的人生和下一套运行的商业模式,会在什么时候有转变?
没有人能够预测这样的转变何时发生,但是否有机会转变则有迹可循。你可以从你近期的代办事项、平常相处的朋友、和他人谈论的话题、正在读的书或是去旅行的国家里找到蛛丝马迹,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会形成一种影响,让你做出一个为了迎向未来而下的决定。当代领导者会对身处的环境维持高敏感度,他们不单只是对未来做出反应,还能够自己塑造自己的未来。
问题2:你的人际网络是否具有多元性?
我们通常只和与自己类似的人相处,而成功领导者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和与你完全不同的人相处融洽?这可能是生理、心理、政治、文化或经济上的差异,若你能够拥抱这些差异,让他们愿意和你保持联系、拓展交友圈,将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层次、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并综观每件事的各个面向。
问题3:你是否够勇敢,可以抛弃过去让你成功的习惯?
“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确实能让你拥有一个安稳的人生,但成功的领导者不会纸上谈兵,而会实际去闯一闯。当你有足够的情绪智商,去忍受他人批判你的想法“太天真”、“太愚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群你意想不到的人,他们不属于你原本的圈子,但因为彼此存在许多不同想法,双方都会更愿意去尝试那些被认定“愚蠢”的新灵感。
作为一名领导者,能够发现优秀的创意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如果还希望将这些创意变成现实中的巨大成功的话,领导者就必须具备说服其他人加入工作团队的能力。领导者必须让人们相信这里将会出现美好的未来。当然,领导者可以选择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它们确实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我认为,更好的办法是利用充满人性的理解,这种措施给人们带来的激励效果更强烈。
在一段介绍创造力的视频中,丹尼尔・平克讲述了三件他认为在所有激励因素中属于最重要的事情:(一)自主性、(二)更远大的目标、(三)控制力。 (你将会注意到补偿并没有出现在该清单中。)
Daniel Pink给出的结论与我们中大多数人对激励的认识产生了矛盾。这让我对应该怎样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关工作并激励员工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自主性:为了满足某些客户的特殊要求,我们每次都需要向呼叫中心的客户代表发出命令,这种情况就相当于违反了本原则。我们在资金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却还对员工说:“我们认为你不仅很聪明,而且非常理智,这就是你为什么会得到这一工作的原因;因此,尽力去做所有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事情。”在员工手册中,我们多次展示出这种观点。没有人喜欢时刻被监视的感觉。对于优秀的领导者来说,领导力意味着为员工指出前进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从身后驱赶他们前进。
更远大的目标:毋庸置疑,所有企业的首要目标都是赚取利润,获得最高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但这肯定不是可以激励员工前进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更多的讨论如何解决客户面临的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可以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到具有安全感,隐私受到有效保护,能源方面耗费的成本得以降低,并可以将室内照明度降低让她们的婴儿可以睡得更久。企业获得成功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为那些不幸的人进行捐献,这也是另一种激励因素。并且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喜欢将从其它企业家那里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推广开带来的无法估量的满足感、
控制力:如果读过我在先前发布的文章的话,你应该会记得持续提高是本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培训和建设性的反馈不仅对于公司来说非常重要,也让人们变得更加快乐。通过很多方面,你都可以了解到,很多人离开现有工作岗位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一旦人们得到了提升,并获得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这甚至不要在头衔上进行什么调整,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充满了活力。当人们的技能水准得到了提高,自身的价值就得以增加;对于今后的发展来说,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且,即便从最低程度上来看,他们也可以获得其他公司的新职位。
上面的做法仅仅是我们一直在尝试的工作之一,这就是通过寻找让员工满意的有效措施以实现真正的激励。对于该问题,贵公司是怎么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