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浅谈情感化设计 如何为用户做出更好的体验(共含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icid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上个月在淘宝UED奶茶会分享的主题,把它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大家。
一、何为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二、何为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的设计只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发挥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
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从知觉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本性3个特征层次:“即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提出了情感和情绪对于日常生活做决策的重要性
三种水平的设计与产品特点的对应关系 :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本能水平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
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秀行为水平设计的4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
反思水平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
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三、为何情感化设计
1、社会的发展,情感的述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2、我们喜欢和人交谈,而不是和机器
人性化是人机交互学科中很重要的研究,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心理感受,设计亲切友好的文本词组,相比冷冰冰硬邦邦的话语更能得到用户的好感和共鸣。
对于情感化的需求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希望在玩游戏的时候能有更多的任务提示,或者当我的电源不足时能够提醒我赶紧充电。这种种对于系统的更加拟人化的需求,只不过是因为人类天生对于机器的恐惧和陌生——我们不喜欢冷冰冰的机器,比如DOS命令,我们喜欢的有欢迎界面的windows或者 MAC OS——我们喜欢和人交谈。
当我们说,“OK,这个按钮上的文案应该更有操作性”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的界面应该看起来更像是在教导使用者来怎么做;当我们说,“这里的文案应该更幽默一些”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的网站应当看起来更像一位亲切的朋友在和你打招呼。而interaction design的目标也正是将人机对话更加的自然化和情感化。
3、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爱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
文章描述:一点点情感化的设计改进,影响的是上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体验,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设计中加入一点“人情味”,让情感化设计更加流行。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不是吗?
@胡澈fight 对人情感的把握度,关乎着一件设计,一款产品的优秀度。凡伟大的作品无不逼近人的心灵处,所以艺术领域是彼此相通的。文学与设计,它们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人。这篇文章从情感化设计入手,或许可以给交互设计师们带来深沉的思考,交互究竟做什么?上周参加极客公园在广州的活动,主题为“人与机器”。虽然谈的话题是人机之间的关系,但我却看到许多关于情感化设计的案例。每一个用户都是饱含情感的个体,该如何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呢?人机交互过程中该如何让人和机器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毕竟一方是冷冰冰的机器,另一方却是饱含情感的人!
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每个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情感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不过如此。
情感化设计并非是一种设计手法。我认为,这是一种围绕产品体验问题而引发出的设计理念。在设计美学中往往会提及人与物的关系。最重要一点便是处理人和物的关系,要从“人”的视角去看待产品。
一个普通的杯子,和其他的杯子没有区别,但在不同人面前,却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触。有人会赞叹杯子的外形设计合理,有人会质疑杯子为什么没有手柄,或许还有人会因为杯子的材质而担心是否容易摔碎——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因此,情感化的目的就是当人使用产品时,由此带来的体验成为戳中你内心的温柔一刀,让用户像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那般喃喃地说:
天哪,她却走进了我的酒馆!
站在人的视角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一定会涉及到两个词:“用户价值”和“用户体验”。许多人都说要打造最佳用户体验,但却不容易解释这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要解释用户体验,必须解释用户价值。一个产品,首先是能用,然后是好用,最后还能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用户价值意味着满足了“能用”的需求,而用户体验则由后面两个环节决定,带给用户“好用”和“还想用”的体验。
情感化设计便是增强用户体验的一种思路。
在极客公园的广州活动中,一位名为 Jo 的年轻人展示了微信内部在研发的一款硬件产品:微信对讲机。
这款产品定位是当用户在复杂情况下,可以简单地使用语音对讲功能,
或许大家有疑惑,一款对讲机,是否有重复造轮子的嫌疑?Jo 在接下来的讲演中,充分地阐述了“情感化设计”在这款产品上的运用:
最开始的设计样式是一支笔,便于携带和随时使用。其中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笔的顶端是一个可以插拔使用的耳机。Jo解释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公开场合进行私密对话。
第二个设计样式更像对讲机,可以吸附在汽车空调扇叶,方便自驾游的用户随时沟通。
第三个设计样式则结合了用户场景考虑。Jo解释开车过程中,无法区分对讲机正反面,容易导致驾驶员难操作,也有可能引发开车事故,因此将麦克风从侧面改到了顶端。
第四个设计样式是在之前产品上的优化,按钮需要突出,方便通过触感进行对话,而不需要用眼睛去判断——毕竟,开车的时候目光离开前方一下,也有可能带来危险。
真是让人称赞的设计!Jo在阐述设计理念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点就是从使用场景和用户视角出发——假如我是用户,我该怎么使用?这是一种周密而贴心的考虑,只有从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才会有这样贴心的体验。
从人的视角出发,使人感受到关怀——这便是情感化设计。
人机交互的情感关怀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我觉得还可以加一句:“人类饱含情感”。正因为“饱含情感”,所以产品情感化设计一定要关注用户使用的情景和情绪。
就好像一本优秀的小说,情感化设计首先需要把用户带入到一种情境中,逐步从马斯洛底层的“安全感”需求出发,一级一级满足最顶层的“自我实现”需求;然后通过展开剧情,将用户带入到故事中。
QQ 空间团队的黄希彤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因为某些原因看到 404 页面,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只是一个写着 404 无法访问的简单页面,谁都会觉得这个页面冷冰冰,甚至是影响心情。但是如果在这样的页面上,加入一些公益元素,让这个原本表示无法访问的页面变得有爱有故事,让人关注公益,传播一种“正能量”,是否更佳呢?
把原本冷冰冰的服务器反馈改成充满人情味的公益页面,让人得到情感上的关怀,这也是情感化设计的体现。
情感化的反馈机制
人是需要得到认同和反馈的。目前太多的产品没有从人的视角出发,去满足“认同和反馈”的情感化需求。
当我悲伤,我需要安慰;当我快乐,我需要分享。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产品。当遭遇一款缺乏情感化设计的产品,使用中带来各种不便和挫败感时,你有什么感想?
这种情况应该被改善。Google Doodle 充满趣味,Flickr 注重提供温馨提醒,QQ 努力提供盲人使用的版本——许多互联网公司已经让情感化设计深入人心。
一点点情感化的设计改进,影响的是上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体验。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设计中加入一点“人情味”,让情感化设计更加流行。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不是吗?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 行为和反思。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给用户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产品设计师,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所以,设计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受过训练的优秀观察者,他的设计从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在真实情景下观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说出比用户本人更多的对产品的喜好和厌恶及其原因,发现许多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作一本科普读物,作者书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喜爱的产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
过去,人们往往站在技术的立场去看待这种关系,见物不见人。当设计人员设计一个产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产品的功能、而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会用户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在人与技术之间,人们只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用户的心理和情感(也就是情绪),以及其所起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类自身。于是,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口号!作者Don Norman 就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人与技术的先行者。在书中, Don Norman一直在向我们透漏一个潮流:情感化、艺术化、美观化,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娱乐休闲产品,而是在更广泛的商务领域得到重视。Don Norman 的《情绪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吧设计和设计的目标简明的划分为三个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也是三个设计必须考虑的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只注重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注重形象和印象。我们国家近几年在物质方面发展十分快,各种产品、无论家居还是商务,都要求洋气、新颖和奢华,但是在奢华的表面下,往往忽略了其实用性,忽视其能不能长期于用户建立长久的感情纽带,也就是在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做的还不到位。Don Norman的书带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多思考和想法,这将会有力的改善我们的设计。
单纯运用良好的产品或许并不能得到用户的喜欢。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事和物,出了理性分析之外,还有感性认知的因素。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人们作出决定的影响更大,以此足以证明情感因素的重要性。Don Norman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必须在重视场频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产品对用户产生的情感影响。
诺曼在书中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其对应的设计水平也有三种水平(我在上文也提到多次):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综合运用这三种设计水平,设计出既美观有富有个性的产品。创作一个产品时,我们设计者要考虑很多因素: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产品的营销方式、设计的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产品的难易程度等。()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有很浓重的情感因素。
诺曼讲:“设计要把情感融入到产品之中。”我体深深体会到,如果一个产品给人的感觉的机械的、冰冷冷的、毫无人性的,谁还会去使用它,整天面对着一个没有生机的机器。但是当你把产品注入情感后,美化外观、还使用贴心、操作简单,自然而然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就会与日俱增。日本做过一个调查,设计者做了两个功能差不多的自动提款机,但是其中一台的操作界面和外观做了一些变动,放在市场上去运行,之后调查结果出来后,人们对做过改动的自动提款机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没有做过改动的,一个小小的变动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体贴的设计足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情感!所以,设计师要在设计中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这样才会设计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
对于我们而言,Don Norman在书中所讲述的一切,是具有显示意义的。它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很多新的想法和视角,这会改变我对设计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后和设计相伴终生的人,这是一本启发性很大的书籍。我们都需要读一读的书,比Don Norman的上个一着作《设计心理学》更完善,写出了《设计心理学》中没有讲述的。
艺术可以让你为所欲为,但设计必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吉斯利
如今电脑,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的普及,为设计与人互动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人们可以更加直接的去体验感受设计,
而设计师也已经升级到不能仅仅只是沉醉在酷炫的视觉效果,更多的要去思考怎样通过设计来拉近人们与冰冷设备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群体进行互动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想了解怎样能使人对产品产生情感互动就要先了解人们的情感。通过对人类情感的认知来考虑设计的产品对用户情感的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唐纳德·A·诺曼曾经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
与这三种加工水平相对应,对产品的设计也有三种: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反思设计。
人们喜爱物品是一种象征,它建立了一种积极地精神框架,它是快乐的往事提醒,或者有时是自我展示。常常会含有一个故事,一段记忆,或是与特定物品时间连起来的某些东西。
Aug 29, – Michael Jackson's Birthday
迅雷7端午节日皮肤:浓厚的中国风让用户回归最原始的中国传统节日.
迅雷7六一节日皮肤:画面童趣十足,尽享儿童节的童真快乐.
(像以节日,故事性主题的记忆来拉近人们的情感的例子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
)
我们的情绪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它作为我们适当的行为永久的想到,引导着我们的趋好避坏,在令人感觉亲切愉快的引导界面更能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记忆。
的升级介绍,涂鸦的形式很生动活泼,给人亲近的感觉。
遨游的皮肤选择,用游戏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兴趣。
情感对人类的行为很关键,如何将冰冷的产品界面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如何感知人们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让人感觉它是有情感的!人类的先天倾向在于把物品人化,把人的情感和信仰投射到物品中。所以拟人化的反应可以给产品使用者带来巨大的乐趣和快乐。可以让人们对产品产生更多的情感交流。
迅雷随身盘的轮播图以可爱卡通人物介绍的形式进行功能的指引与介绍,比起死板的介绍方式更能让人引起兴趣。
运用拟人化卡通形象,来增进人与产品的距离。
阿里旺旺的开通群的介绍,通过卡通形象来更直观的去介绍流程,更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交流。
迅雷的加速失败界面利用和人们面对这样的状况所产生的同样情感的表情来减少人们的不满。
在此只是简单的分析了下人的情感和设计的一些联系,人们与产品还有很多形式的情感化设计等待着去探索发现。在情感化的设计中我们要多从情感出发思考如何可以走进用户的内心,引发心灵的共鸣,从而拉近用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
最近读了一个故事,很有感触
在去东南亚旅行回来后,我去了檀香山,同场,在一次时间很长,旅途很远,跨越时区很多的旅行之后,我都会去檀香山休养生息。当我沿着坏基基的一条主干道散步的时候,我在一家艺术画廊前驻足,看到了一副描绘太空风景的画。
JS&A公司是以销售太空时代的产品而出名的,我觉得这幅画很适合放在我的办公室里。我走进画廊,注意到这家画廊看上去非常优雅,所有的画都整齐的陈列在墙上。它看上去像是专门卖高价画的地方。简言之,我猜这幅画的价格肯定不菲。
没过多久,一位衣着得体的销售小姐就注意到我了。她走过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很漂亮的画,是吧?”她说道。
“非常棒”我点头道“它看上去真的棒极了”
这时销售小姐说道“请跟我来”她把这幅画从墙上取了下来,然后朝这家大画廊的后面走过去,我紧跟着她
我们走进了一个大房间,这个房间从地板到天花板都铺满了毯子,
房中间有3把非常舒适的椅子,销售小姐将画挂在了椅子正对着的墙上。接着她回到了门口,打开了扬声器,一段古典音乐飘了出来。然后她调暗了灯光,仅留两束聚光灯打在这幅画上。
我必须承认,这幅画现在看上去美的令人惊奇。那鲜明的色彩,艺术的品质,以及古典音乐让我产生的美妙感觉,都让我蠢蠢欲动。我已经准备把手伸进裤兜,拿出信用卡,购买这幅价值美金的画了
这位销售小姐和这幅画廊创造了如此完美的推销环境,以至于我的购买冲动无法抑制
当你在一篇广告文案的开头确立阅读要素的时候,你就会希望创造出一个购买环境
传统行业对于用户心理的研究,氛围情感的营造早已走到互联网前面,情感化设计真的不该只是说说,而可以参考上面的这个例子,从氛围上入手~
原文:50% slower but still a better experience?
作者:Martijn van Welie
译者:耿人杰
最近,我的一个拥有iPhone的同事向我展示如何在iPhone上设置一个闹钟,他真的非常喜欢它,就像我在第一眼看到一样。我拿出我的Nokia手机与之对比。我的感觉是iPhone的闹铃解决方案“感觉”更好,但Nokia的方案可能从实际上在可用性(usability)和效力(effectiveness)上更好一点。尽管如此,iPhone的方案似乎在可用性和趣味性上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使得它相比Nokia的方案显得更好玩。所以在有些时候,牺牲可用性来获得乐趣是否是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用户体验”的全部吗?
这里是两者的界面:
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体验一下这两个案例……
iPhone的解决方案
iPhone用了一个滚轮的方法,就如同我们都了解的老式密码。为了设定时间,你需要将手指定位于3个滚轮上。如果你已经选择了24小时制的系统,那你就不必使用AM/PM的滚轮。我让3个拥有iPhone的同事做了些时间测试。让他们每人都设置10次闹铃,结果是他们平均需要10.2秒来设置完成一个闹钟。这包括“添加闹铃”这一步骤。导致花费较长时间设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手指不得不在滚轮上调整多次来准确定位到正确的数字,一个完了后然后再定位第二个。如果你仅仅是要将闹铃调整半小时,测试的时间会缩短,因为你很幸运的只需要调整一个滚轮。
Nokia的解决方案
Nokia的解决方案更直接,
你简单用键盘键入时间即可。需要花费的时间总是相对一致,大概就是4次按键的时间,这是由于Nokia手机都拥有相同的键盘布局。我对其他3个熟悉Nokia手机的同时进行了一个相似的测试。同样设置10次闹铃后,平均只需要6.7秒。比用iPhone的同事快了3.5秒。实际上差距应该更大,因为确认信息的展示需要花掉1.5秒的时间,并且在这期间不能进行下一次的输入。这意味着就完成任务而言,iPhone的方案比Nokia的慢50%!这看上去有点多…
可用性vs用户体验?
从数学上说,Nokia的方案在竞争中胜出。尽管如此,iPhone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且似乎所有的iPhone用户都非常满意。没有人抱怨,甚至都在称赞!所以,是否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完成任务快50%更有价值?
参考“官方”对于可用性的定义,是否完成任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可学习性、可记忆性、错误发生次数和主观满意度都是可用性的组成部分。所以所谓的“主观满意度”是促使我们希望提高设置闹铃的用户体验?看来的确是这样,这似乎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务完成时间有时可以因为要提升用户体验而被牺牲掉。
何时慢的用户体验更好?
此案例中两个任务完成时间的差别很大,但任务本身却非常简单。你也不必每天去做很多次,有时甚至一周都不用更改。我对于此案例通过牺牲任务完成时间来提高用户体验有下列几点看法:
任务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频繁,可能一天一次或一周才一次。
总共的任务完成时间还是相对较短,相对于任务发生的次数这点任务完成时间差别是可以忍受的。
用户倾向于享受乐趣而不是在不频繁的任务里提高效率。
这给我们带来更多有趣的问题:何时任务完成时间和用户体验间的平衡会被打破?可能是当任务并不是很频繁的发生时,但到底要发生的多不频繁呢?我不知道,可能需要有人做更多的实验。
文章描述:现在的WEB设计出现了许多新的设计趋势,最新的CSS3正在越来越多的被设计师们所采用,表单设计也不例外的需要设计师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设计师不再只是为互联网创造漂亮美观的图形那么简单了,作为一个WEB设计师,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用户体验,算法,代码等等。如今用户体验设计越来越重要,对于WEB表单的设计尤其如此。
WEB表单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出一套让用户能够从填表到点击提交按钮的最简单的流程。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炫目效果,虽然jQuery的表单插件一直都很受欢迎。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只关注于表单的用户体验和交互过程。这里的概念也能够有效的帮助你减少用户在填表过程中的挫折感。
我听过不计其数的用户抱怨注册表单需要太多的信息。如果你正在想办法增加注册用户数量,那么你必须保证你的表单尽可能的易于填写。这点同样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数据输入。
根据项目的不同,用户需要填写的信息数量也有所不同。注册表格可能会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电子邮件地址,然后两次输入密码,这样当然很合理并且是用户所期待的注册方式。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看看WordPress的默认注册页面。
这里用户只需要填写用户名和电子邮件地址,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密码并发到你所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当中,这样做减少了原始表格的数量,并且将恶意注册者挡在了门外。你不需要去邮箱点击激活链接,但是你必须在你的邮箱中取得新的登陆密码。
用户们最讨厌的事情就是页面有出乎他们意料的跳转。你绝对希望你的表单行为保持自然,并且将额外的JavaScript代码减到最少,弹出气泡和Ajax都是很有用的东西。好用的表单不应该被划分成许多小的项目,用隔断将他们彼此分离,那不是好办法。
另一个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错过了HTML的tabindex属性。这个属性从可用性角度来说真是棒极了,因为通过它用户不使用鼠标就能填写完整个表格。但是如果你没有保持tabindex属性的有序性,或者只在某些输入框中使用了这个属性,而另外一些没有使用,那么整个系统一定会出乱子,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注册表单,而且同样适用于其他的输入页面,特别是网上购物的信息输入页面。
不论用户输入的是他们的信用卡号码还是电子邮件地址,你都应该将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用户信任你的网站和后端代码正确的收集了他们的信息并将之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如果可能的话我建议在你的整个网站中都使用SSL认证,这不仅仅保护了用户的注册信息,用户浏览网站的整个过程都被HTTPS保护了。这可能会有点麻烦,但是有些WEB主机会辅助你安装这些功能。当然并不是每个网站都必须这么做,但是你只需要多费一点儿时间和精力就能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你的用户会因此而觉得安全,你和用户之间也能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不要使用那些很容易被探测的信息。除非信息是完全非“个人”的,都需要使用POST数据类型。只有在URL结构能够从数据中获益的时候(比如说搜索页面中的search.php?q=my+search+terms)才使用Ajax的GET requests。
我听过很多关于WEB表单输入框大小的争论。vBulletin,Joomla!和Drupal使用的都是相当小的输入框,大都是10px-12px的文字和很小的内边距。
Diigo的注册表单结构就很大气!你需要缓和不同输入元素之间的冲突。加粗的文字提示你哪些区域已经填写了,哪些区域还空着,当激活某一输入框时,它会变成淡蓝色,提示你光标现在所处的位置。
传统的Digg注册表单就是用很相似的方法来设计的。Twitter的注册表单同样都很大,你不会错过任何东西。他们不会吝啬于用大量白色的空间来突出输入区域。他们的标签系统也很独特,空的输入框中会有预先设置的占位文字,通过颜色的变换,你也可以清楚的将用户输入的文字和系统预设文字区分开来。
现在的WEB设计出现了许多新的设计趋势。最新的CSS3正在越来越多的被设计师们所采用,表单设计也不例外的需要设计师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我希望这些用户体验背后的指导原则能够指引你创造更好的WEB表单。对于后端数据来说,即使是PHP这样简单的语言也能够很好的处理。但是通过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你应该能创造出一套你自己的系统。网络开发者们,不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应该尽力去理解这些设计原则和范例。
★ 情感化设计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