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ize.css 介绍与源码解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杜鹤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Normalize.css 介绍与源码解读(共含1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杜鹤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Normalize.css 介绍与源码解读

篇1:Normalize.css 介绍与源码解读

malize.css 是一个可定制的 CSS 文件,使浏览器呈现的所有元素,更一致和符合现代标准;是在现代浏览器环境下对于CSS reset的替代, 它正是针对只需要统一的元素样式。该项目依赖于研究浏览器默认元素风格之间的差异,精确定位需要重置的样式。 这是一个现代的,HTML5-ready 的 CSS 重置样式集。著名的bootstrap就使用了它,github的地址为:github.com/necolas/normalize.css/, 据作者描述,Normalize.css做了以下几件事:

Preserves useful defaults, unlike many CSS resets. - 保护有用的浏览器默认样式而不是完全去掉它们

Normalizes styles for a wide range of elements. - 为大部分HTML元素提供一般化的样式

Corrects bugs and common browser inconsistencies. - 修复浏览器自身的bug并保证各浏览器的一致性

Improves usability with subtle improvements. - 用一些小技巧优化CSS可用性

Explains what code does using detailed comments. - 用注释和详细的文档来解释代码

Normalize对比Reset的优势

1. Normalize.css 保护了有价值的默认值

Reset通过为几乎所有的元素施加默认样式,强行使得元素有相同的视觉效果。 相比之下,Normalize.css保持了许多默认的浏览器样式。 这就意味着你不用再为所有公共的排版元素重新设置样式。 当一个元素在不同的浏览器中有不同的默认值时,Normalize.css会力求让这些样式保持一致并尽可能与现代标准相符合。

2. Normalize.css 修复了浏览器的bug

它修复了常见的桌面端和移动端浏览器的bug。这往往超出了Reset所能做到的范畴。 关于这一点,Normalize.css修复的问题包含了HTML5元素的显示设置、预格式化文字的font-size问题、在IE9中SVG的溢出、许多出现在各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中的与表单相关的bug。

3. Normalize.css 不会让你的调试工具变的杂乱

使用Reset最让人困扰的地方莫过于在浏览器调试工具中大段大段的继承链,如下图所示。在Normalize.css中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准则中对多选择器的使用时非常谨慎的,我们仅会有目的地对目标元素设置样式。

4. Normalize.css 是模块化的

这个项目已经被拆分为多个相关却又独立的部分,这使得你能够很容易也很清楚地知道哪些元素被设置了特定的值。因此这能让你自己选择性地移除掉某些永远不会用到部分(比如表单的一般化)。

5. Normalize.css 拥有详细的文档

Normalize.css的代码基于详细而全面的跨浏览器研究与测试。这个文件中拥有详细的代码说明并在Github Wiki中有进一步的说明。这意味着你可以找到每一行代码具体完成了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写这句代码、浏览器之间的差异,并且你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自己的测试。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帮助人们了解浏览器默认是如何渲染元素的,同时也让人们很容易地明白如何改进浏览器渲染。

源码解读

参考了很多内容,代码可以在这里找到,以下分模块逐个分析:

HTML与BODY

html {

font-family: sans-serif; // 1

-ms-text-size-adjust: 100%; // 2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 2

}

body {

margin: 0;

}

设置所有的字体为sans-serif,关于text-size-adjust是这样的:iOS设备旋转后可能会自动调整字体大小(e.g. 竖着的时候是14px,横着就自动调整成20px)。 将这个属性设置为100%后Safari就会不会自作主张调整大小。 设置成100%和设置成none的区别是前者在防止浏览器自动插手字体大小的同时,可以让用户通过缩放控制字体大小,后者会很恼人地让用户无法放大缩小字体。 MDN的文档里有提到如果将这个属性设为none,基于webkit的电脑浏览器也会受到影响,无法放大缩小。 以前有人利用这个特性来绕过电脑chrome字体大小不能小于12px的限制,但是chrome27后已经取消了对这个特性的支持。 不过一般说来,还是不要设none的好,多少让用户有点自由控制的余地。具体请参考这里:text-size-adjust和 一定不能O定成-webkit-text-size-adjust:none的原因, 至于body的默认边距问题,在各个浏览器上也都不一致,统一设置。

HTML5 新标签的display兼容性解决

article,

aside,

details,

figcaption,

figure,

footer,

header,

hgroup,

main,

menu,

nav,

section,

summary {

display: block;

}

audio,

canvas,

progress,

video {

display: inline-block; // 1

vertical-align: baseline; // 2

}

audio:not([controls]) {

display: none;

height: 0;

}

[hidden],

template {

display: none;

}

IE8不认识HTML5的新元素 beta版的IE9认识新元素,但没有定义正确的显示 IE10/11的details 和 summary不是block-level IE11的main不是block-level Chrome, Firefox, 和Opera的progress没有以baseline垂直对齐,如果audio标签没有控制栏,则应该隐藏,有点暴力啊!hidden属性是在HTML5中新加入的属性,可能有些人觉得和规范一直倡导的样式分离有所背离,但HTML5设计的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实用性。 这个属性会帮助屏幕阅读器更方便地识别。template标签用于HTML模板,现代Web开发中,HTML模板使用很多,这个标签是顺应实际需求。 但模板又要求不能在界面上显示的,所以统一样式,兼容旧浏览器。关于垂直居中,可以参见 CSS vertical-align 属性和我对css-vertical-align的一些理解与认识(一)

链接修复

a {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a:active,

a:hover {

outline: 0;

}

在IE10下,在点击超链接(active)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灰色背景,去掉。在active或hover时,把默认的outline样式去掉(针对所有浏览器)。

语义化文字标签修复

abbr[title] {

border-bottom: 1px dotted;

}

b,

strong {

font-weight: bold;

}

dfn {

font-style. italic;

}

h1 {

font-size: 2em;

margin: 0.67em 0;

}

mark {

background: #ff0;

color: #000;

}

small {

font-size: 80%;

}

sub,

sup {

font-size: 75%;

line-height: 0;

position: relative;

vertical-align: baseline;

}

sup {

top: -0.5em;

}

sub {

bottom: -0.25em;

}

abbr标签的语义是表示缩小,在标签的title属性中会添加此缩写的完整版本,

此标签在FF中默认有下边框(1px dotted),在Safari和Chrome中则无此样式,此处统一设置了下边框。

Firefox 4+, Safari和Chrome给b和strong设置的其实是bolder而不是bold,对于一些有一整套web font的网站会落到不想要的字重。但是HTML标准里已经说了要bolder啊 而且设为bold的话是不能叠加着越来越粗的

dfn标签可标记那些对特殊术语或短语的定义,在Safari和Chrome里不是斜体

重置h1样式

mark标签是HTML5中的标签,IE8/9不支持,所以需要重置样式。

不同浏览器下的small大小不一致,这里定为80%

HTML标准里对small,sub和sup的大小要求都是smaller,但是normalize.css给small设的是80%,sub和sup却是75%,这里为了保持一致+不影响其他元素的行高,把两者的line-height设为0,vertical-align从baseline开始,然后用top和bottom手动设置两者偏移量。

其他标签修复

img {

border: 0;

}

svg:not(:root) {

overflow: hidden;

}

figure {

margin: 1em 40px;

}

hr {

-moz-box-sizing: content-box;

box-sizing: content-box;

height: 0;

}

pre {

overflow: auto;

}

code,

kbd,

pre,

samp {

font-family: monospace, monospace;

font-size: 1em;

}

在旧版IE浏览器中,图片默认会出现一个蓝色的外框。

IE 9/10/11中,SVG的hidden显示不正常

figure的margin在IE 8/9 and Safari不生效

在FF中,hr元素的默认样式很多,和其它浏览器主要的差异是设置了height为2px,box-sizing为border-box,样式中正是重置了这两个影响布局的样式。关于box-sizing请看: CSS3 Box-sizing

大部分浏览器的pre在overflow的时候会直接溢出去,这里加上overflow:auto让它出现滚动条

Form系

button,

input,

optgroup,

select,

textarea {

color: inherit; // 1

font: inherit; // 2

margin: 0; // 3

}

button {

overflow: visible;

}

button,

select {

text-transform. none;

}

button,

html input[type=“button”], // 1

input[type=“reset”],

input[type=“submit”] {

-webkit-appearance: button; // 2

cursor: pointer; // 3

}

button[disabled],

html input[disabled] {

cursor: default;

}

button::-moz-focus-inner,

input::-moz-focus-inner {

border: 0;

padding: 0;

}

input {

line-height: normal;

}

input[type=“checkbox”],

input[type=“radio”] {

box-sizing: border-box; // 1

padding: 0; // 2

}

input[type=“number”]::-webkit-inner-spin-button,

input[type=“number”]::-webkit-outer-spin-button {

height: auto;

}

input[type=“search”] {

-webkit-appearance: textfield; // 1

-moz-box-sizing: content-box;

-webkit-box-sizing: content-box; // 2

box-sizing: content-box;

}

input[type=“search”]::-webkit-search-cancel-button,

input[type=“search”]::-webkit-search-decoration {

-webkit-appearance: none;

}

fieldset {

border: 1px solid #c0c0c0;

margin: 0 2px;

padding: 0.35em 0.625em 0.75em;

}

legend {

border: 0; // 1

padding: 0; // 2

}

textarea {

overflow: auto;

}

optgroup {

font-weight: bold;

}

部分浏览器会把form里面的输入框(textarea,text,button, select)的字体设置为用户的系统字体或者是浏览器本身的字体(还有颜色),并不会继承自父元素。所以需要重置输入框的默认样式。

IE 8/9/10/11里的button默认的overflow是hidden,这里设为和群众一致的visible

可点击的按钮,设置鼠标样式为pointer,提高了可用性。 关于-webkit-appearance 参见: 使用CSS3的appearance属性改变元素的外观

给disabled的再补充一个cursor:default

移除 Firefox 4+ 内部的内边距

统一search类型输入框的默认样式,让search类型输入框和普通输入框样式一样。

fieldset元素的默认样式在各浏览器中的差异较大,尤其是IE浏览器和其它浏览器,统一一下很有必要。

IE里的文本框就算文本高度没有超过指定高度,都会默认加上一个没有滚动条的滚动栏,设置overflow: auto可以去掉

关于form的box-sizing方法的纠正,清继续参考 CSS3 Box-sizing

Table系

table {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spacing: 0;

}

td,

th {

padding: 0;

}

table的默认样式很难看,大部分浏览器设置table的border-collapse为separate,border-spacing为2,一般项目中都会重置此样式。

参考

篇2:Mustache.js前端引擎源码解读

mustache是一个很轻的前端模板引擎,因为之前接手的项目用了这个模板引擎,自己就也继续用了一会觉得还不错,最近项目相对没那么忙,于是就抽了点时间看了一下这个的源码,源码很少,也就只有六百多行,所以比较容易阅读。做前端的话,还是要多看优秀源码,这个模板引擎的知名度还算挺高,所以其源码也肯定有值得一读的地方。

本人前端小菜,写这篇博文纯属自己记录一下以便做备忘,同时也想分享一下,希望对园友有帮助。若解读中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

如果没用过这个模板引擎,建议 去 github.com/janl/mustache.js/ 试着用一下,上手很容易。

摘取部分官方demo代码(当然还有其他基本的list遍历输出):

数据:

{

“name”: {

“first”: “Michael”,

“last”: “Jackson”

},

“age”: “RIP”

}

模板写法:

* {{name.first}} {{name.last}}

* {{age}}

渲染效果:

* Michael Jackson

* RIP

OK,那就开始来解读它的源码吧:

首先先看下源码中的前面多行代码:

var Object_toString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

var isArray = Array.isArray || function (object) {

return Object_toString.call(object) === '[object Array]';

};

function isFunction(object) {

return typeof bject === 'function';

}

function escapeRegExp(string) {

return string.replace(/[\-\[\]{}*+?.,\\\^$|#\s]/g, “\\$&”);

}

// Workaround for issues.apache.org/jira/browse/COUCHDB-577

// See github.com/janl/mustache.js/issues/189

var RegExp_test = RegExp.prototype.test;

function testRegExp(re, string) {

return RegExp_test.call(re, string);

}

var nonSpaceRe = /\S/;

function isWhitespace(string) {

return !testRegExp(nonSpaceRe, string);

}

var entityMap = {

“&”: “&”,

“<”: “<”,

“>”: “>”,

'“': '”',

“'”: ''',

“/”: '/'

};

function escapeHtml(string) {

return String(string).replace(/[&“'\/]/g, function (s) {

return entityMap[s];

});

}

var whiteRe = /\s*/;  //匹配0个或以上空格

var spaceRe = /\s+/;  //匹配一个或以上空格

var equalsRe = /\s*=/; //匹配0个或者以上空格再加等于号

var curlyRe = /\s*\}/; //匹配0个或者以上空格再加}符号

这些都比较简单,都是一些为后面主函数准备的工具函数,包括

· toString和test函数的简易封装

· 判断对象类型的方法

· 字符过滤正则表达式关键符号的方法

· 判断字符为空的方法

· 转义字符映射表 和 通过映射表将html转码成非html的方法

· 一些简单的正则。

一般来说mustache在js中的使用方法都是如下:

var template = $('#template').html();

Mustache.parse(template); // optional, speeds up future uses

var rendered = Mustache.render(template, {name: ”Luke“});

$('#target').html(rendered);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看下parse的实现代码,我们在源码里搜索parse,于是找到这一段

mustache.parse = function (template, tags) {

return defaultWriter.parse(template, tags);

};

再通过找defaultWriter的原型Writer类后,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该方法的核心所在,就是parseTemplate方法,这是一个解析器,不过在看这个方法之前,还得先看一个类:Scanner,顾名思义,就是扫描器,源码如下

/**

* 简单的字符串扫描器,用于扫描获取模板中的模板标签

*/

function Scanner(string) {

this.string = string; //模板总字符串

this.tail = string;  //模板剩余待扫描字符串

this.pos = 0; //扫描索引,即表示当前扫描到第几个字符串

}

/**

* 如果模板被扫描完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Scanner.prototype.eos = function () {

return this.tail === ”“;

};

/**

* 扫描的下一批的字符串是否匹配re正则,如果不匹配或者match的index不为0;

* 即例如:在”abc{{“中扫描{{结果能获取到匹配,但是index为4,所以返回”“;如果在”{{abc“中扫描{{能获取到匹配,此时index为0,即返回{{,同时更新扫描索引

*/

Scanner.prototype.scan = function (re) {

var match = this.tail.match(re);

if (!match || match.index !== 0)

return '';

var string = match[0];

this.tail = this.tail.substring(string.length);

this.pos += string.length;

return string;

};

/**

* 扫描到符合re正则匹配的字符串为止,将匹配之前的字符串返回,扫描索引设为扫描到的位置

*/

Scanner.prototype.scanUntil = function (re) {

var index = this.tail.search(re), match;

switch (index) {

case -1:

match = this.tail;

this.tail = ”“;

break;

case 0:

match = ”“;

break;

default:

match = this.tail.substring(0, index);

this.tail = this.tail.substring(index);

}

this.pos += match.length;

return match;

};

扫描器,就是用来扫描字符串,在mustache用于扫描模板代码中的模板标签。扫描器中就三个方法:

eos:判断当前扫描剩余字符串是否为空,也就是用于判断是否扫描完了

scan:仅扫描当前扫描索引的下一堆匹配正则的字符串,同时更新扫描索引,注释里我也举了个例子

scanUntil:扫描到匹配正则为止,同时更新扫描索引

看完扫描器,我们再回归一下,去看一下解析器parseTemplate方法,模板的标记标签默认为”{{}}“,虽然也可以自己改成其他,不过为了统一,所以下文解读的时候都默认为{{}}:

function parseTemplate(template, tags) {

if (!template)

return [];

var sections = [];  // 用于临时保存解析后的模板标签对象

var tokens = [];   // 保存所有解析后的对象

var spaces = [];   // 保存空格对象在tokens里的索引

var hasTag = false;

var nonSpace = false;

// 去除保存在tokens里的空格标记

function stripSpace() {

if (hasTag && !nonSpace) {

while (spaces.length)

delete tokens[spaces.pop()];

} else {

spaces = [];

}

hasTag = false;

nonSpace = false;

}

var openingTagRe, closingTagRe, closingCurlyRe;

//将tag转成正则,默认的tag为{{和}},所以转成匹配{{的正则,和匹配}}的正则,已经匹配}}}的正则(因为mustache的解析中如果是{{{}}}里的内容则被解析为html代码)

function compileTags(tags) {

if (typeof tags === 'string')

tags = tags.split(spaceRe, 2);

if (!isArray(tags) || tags.length !== 2)

throw new Error('Invalid tags: ' + tags);

peningTagRe = new RegExp(escapeRegExp(tags[0]) + '\\s*');

closingTagRe = new RegExp('\\s*' + escapeRegExp(tags[1]));

closingCurlyRe = new RegExp('\\s*' + escapeRegExp('}' + tags[1]));

}

compileTags(tags || mustache.tags);

var scanner = new Scanner(template);

var start, type, value, chr, token, openSection;

while (!scanner.eos()) {

start = scanner.pos;

// Match any text between tags.

// 开始扫描模板,扫描至{{时停止扫描,并且将此前扫描过的字符保存为value

value = scanner.scanUntil(openingTagRe);

if (value) {

//遍历{{前的字符

for (var i = 0, valueLength = value.length; i < valueLength; ++i) {

chr = value.charAt(i);

//如果当前字符为空格,则用spaces数组记录保存至tokens里的索引

if (isWhitespace(chr)) {

spaces.push(tokens.length);

} else {

nonSpace = true;

}

tokens.push([ 'text', chr, start, start + 1 ]);

start += 1;

// 如果遇到换行符,则将前一行的空格去掉

if (chr === '\n')

stripSpace();

}

}

// 判断下一个字符串中是否有{[,同时更新扫描索引至{{后一位

if (!scanner.scan(openingTagRe))

break;

hasTag = true;

//扫描标签类型,是{{#}}还是{{=}}还是其他

type = scanner.scan(tagRe) || 'name';

scanner.scan(whiteRe);

//根据标签类型获取标签里的值,同时通过扫描器,刷新扫描索引

if (type === '=') {

value = scanner.scanUntil(equalsRe);

//使扫描索引更新为\s*=后

scanner.scan(equalsRe);

//使扫描索引更新为}}后,下面同理

scanner.scanUntil(closingTagRe);

} else if (type === '{') {

value = scanner.scanUntil(closingCurlyRe);

scanner.scan(curlyRe);

scanner.scanUntil(closingTagRe);

type = '&';

} else {

value = scanner.scanUntil(closingTagRe);

}

// 匹配模板闭合标签即}},如果没有匹配到则抛出异常,同时更新扫描索引至}}后一位,至此时即完成了一个模板标签{{#tag}}的扫描

if (!scanner.scan(closingTagRe))

throw new Error('Unclosed tag at ' + scanner.pos);

// 将模板标签也保存至tokens数组中

token = [ type, value, start, scanner.pos ];

tokens.push(token);

//如果type为#或者^,也将tokens保存至sections

if (type === '#' || type === '^') {

sections.push(token);

} else if (type === '/') { //如果type为/则说明当前扫描到的模板标签为{{/tag}},则判断是否有{{#tag}}与其对应

// 检查模板标签是否闭合,{{#}}是否与{{/}}对应,即临时保存在sections最后的{{#tag}},是否跟当前扫描到的{{/tag}}的tagName相同

// 具体原理:扫描第一个tag,sections为[{{#tag}}],扫描第二个后sections为[{{#tag}} , {{#tag2}}]以此类推扫描多个开始tag后,sections为[{{#tag}} , {{#tag2}} ... {{#tag}}]

// 所以接下来如果扫描到{{/tag}}则需跟sections的最后一个相对应才能算标签闭合。同时比较后还需将sections的最后一个删除,才能进行下一轮比较

penSection = sections.pop();

if (!openSection)

throw new Error('Unopened section ”' + value + '“ at ' + start);

if (openSection[1] !== value)

throw new Error('Unclosed section ”' + openSection[1] + '“ at ' + start);

} else if (type === 'name' || type === '{' || type === '&') {

nonSpace = true;

} else if (type === '=') {

compileTags(value);

}

}

// 保证sections里没有对象,如果有对象则说明标签未闭合

penSection = sections.pop();

if (openSection)

throw new Error('Unclosed section ”' + openSection[1] + '“ at ' + scanner.pos);

//在对tokens里的数组对象进行筛选,进行数据的合并及剔除

return nestTokens(squashTokens(tokens));

}

解析器就是用于解析模板,将html标签即内容与模板标签分离,整个解析原理为遍历字符串,通过最前面的那几个正则以及扫描器,将普通html和模板标签{{#tagName}}{{/tagName}}{{^tagName}}扫描出来并且分离,将每一个{{#XX}}、{{^XX}}、{{XX}}、{{/XX}}还有普通不含模板标签的html等全部抽象为数组保存至tokens,

tokens的存储方式为:

token[0]为token的type,可能值为:# ^ / & name text等分别表示{{#XX}}、{{^XX}}、{{/XX}}、{{&XX}}、{{XX}}、以及html文本等

token[1]为token的内容,如果是模板标签,则为标签名,如果为html文本,则是html的文本内容

token[2],token[3]为匹配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后面将数据结构转换成树形结构的时候还会有token[4]和token[5]

具体的扫描方式为以{{}}为扫描依据,利用扫描器的scanUtil方法,扫描到{{后停止,通过scanner的scan方法匹配tagRe正则(/#|\^|\/|>|\{|&|=|!/)从而判断出{{后的字符是否为模板关键字符,再用scanUtil方法扫描至}}停止,获取获取到的内容,此时就可以获取到tokens[0]、tokens[1]、tokens[2],再调用一下scan更新扫描索引,就可以获取到token[3]。同理,下面的字符串也是如此扫描,直至最后一行return nestTokens(squashTokens(tokens))之前,扫描出来的结果为,模板标签为一个token对象,如果是html文本,则每一个字符都作为一个token对象,包括空格字符。这些数据全部按照扫描顺序保存在tokens数组里,不仅杂乱而且量大,所以最后一行代码中的squashTokens方法和nestTokens用来进行数据筛选以及整合。

首先来看下squashTokens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整合html文本,对模板标签的token对象没有进行处理,代码很简单,就是将连续的html文本token对象整合成一个。

function squashTokens(tokens) {

var squashedTokens = [];

var token, lastToken;

for (var i = 0, numTokens = tokens.length; i < numTokens; ++i) {

token = tokens[i];

if (token) {

if (token[0] === 'text' && lastToken && lastToken[0] === 'text') {

lastToken[1] += token[1];

lastToken[3] = token[3];

} else {

squashedTokens.push(token);

lastToken = token;

}

}

}

return squashedTokens;

}

整合完html文本的token对象后,就通过nestTokens进行进一步的整合,遍历tokens数组,如果当前token为{{#XX}}或者{{^XX}}都说明是模板标签的开头标签,于是把它的第四个参数作为收集器存为collector进行下一轮判断,如果当前token为{{/}}则说明遍历到了模板闭合标签,取出其相对应的开头模板标签,再给予其第五个值为闭合标签的开始位置。如果是其他,则直接扔进当前的收集器中。如此遍历完后,tokens里的token对象就被整合成了树形结构

function nestTokens(tokens) {

var nestedTokens = [];

//collector是个收集器,用于收集当前标签子元素的工具

var collector = nestedTokens;

var sections = [];

var token, section;

for (var i = 0, numTokens = tokens.length; i < numTokens; ++i) {

token = tokens[i];

switch (token[0]) {

case '#':

case '^':

collector.push(token);

sections.push(token); //存放模板标签的开头对象

collector = token[4] = []; //此处可分解为:token[4]=[];collector = token[4];即将collector指向当前token的第4个用于存放子对象的容器

break;

case '/':

section = sections.pop(); //当发现闭合对象{{/XX}}时,取出与其相对应的开头{{#XX}}或{{^XX}}

section[5] = token[2];

collector = sections.length >0 ? sections[sections.length - 1][4] : nestedTokens; //如果sections未遍历完,则说明还是有可能发现{{#XX}}开始标签,所以将collector指向最后一个sections中的最后一个{{#XX}}

break;

default:

collector.push(token);   //如果是普通标签,扔进当前的collector中

}

}

//最终返回的数组即为树形结构

return nestedTokens;

经过两个方法的筛选和整合,最终出来的数据就是精简的树形结构数据:

至此,整个解析器的代码就分析完了,然后我们来分析渲染器的代码。

parseTemplate将模板代码解析为树形结构的tokens数组,按照平时写mustache的习惯,用完parse后,就是直接用 xx.innerHTML = Mustache.render(template , obj),因为此前会先调用parse解析,解析的时候会将解析结果缓存起来,所以当调用render的时候,就会先读缓存,如果缓存里没有相关解析数据,再调用一下parse进行解析。

Writer.prototype.render = function (template, view, partials) {

var tokens = this.parse(template);

//将传进来的js对象实例化成context对象

var context = (view instanceof Context) ? view : new Context(view);

return this.renderTokens(tokens, context, partials, template);

};

可见,进行最终解析的renderTokens函数之前,还要先把传进来的需要渲染的对象数据进行处理一下,也就是把数据包装成context对象。所以我们先看下context部分的代码:

function Context(view, parentContext) {

this.view = view == null ? {} : view;

this.cache = { '.': this.view };

this.parent = parentContext;

}

/**

* 实例化一个新的context对象,传入当前context对象成为新生成context对象的父对象属性parent中

*/

Context.prototype.push = function (view) {

return new Context(view, this);

};

/**

* 获取name在js对象中的值

*/

Context.prototype.lookup = function (name) {

var cache = this.cache;

var value;

if (name in cache) {

value = cache[name];

} else {

var context = this, names, index;

while (context) {

if (name.indexOf('.') >0) {

value = context.view;

names = name.split('.');

index = 0;

while (value != null && index < names.length)

value = value[names[index++]];

} else if (typeof context.view == 'object') {

value = context.view[name];

}

if (value != null)

break;

context = context.parent;

}

cache[name] = value;

}

if (isFunction(value))

value = value.call(this.view);

console.log(value)

return value;

};

context部分代码也是很少,context是专门为树形结构提供的工厂类,context的构造函数中,this.cache = {'.':this.view}是把需要渲染的数据缓存起来,同时在后面的lookup方法中,把需要用到的属性值从this.view中剥离到缓存的第一层来,也就是lookup方法中的cache[name] = value,方便后期查找时先在缓存里找

context的push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形成树形关系,将新的数据传进来封装成新的context对象,并且将新的context对象的parent值指向原来的context对象。

context的lookup方法,就是获取name在渲染对象中的值,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先是判断name是否在cache中的第一层,如果不在,才进行深度获取。然后将进行一个while循环:

先是判断name是否有.这个字符,如果有点的话,说明name的格式为XXX.XX,也就是很典型的键值的形式。然后就将name通过.分离成一个数组names,通过while循环遍历names数组,在需要渲染的数据中寻找以name为键的值。

如果name没有.这个字符,说明是一个单纯的键,先判断一下需要渲染的数据类型是否为对象,如果是,就直接获取name在渲染的数据里的值。

通过两层判断,如果没找到符合的值,则将当前context置为context的父对象,再对其父对象进行寻找,直至找到value或者当前context无父对象为止。如果找到了,将值缓存起来。

看完context类的代码,就可以看渲染器的代码了:

Writer.prototype.renderTokens = function (tokens, context, partials, originalTemplate) {

var buffer = '';

var self = this;

function subRender(template) {

return self.render(template, context, partials);

}

var token, value;

for (var i = 0, numTokens = tokens.length; i < numTokens; ++i) {

token = tokens[i];

switch (token[0]) {

case '#':

value = context.lookup(token[1]); //获取{{#XX}}中XX在传进来的对象里的值

if (!value)

continue; //如果不存在则跳过

//如果为数组,说明要复写html,通过递归,获取数组里的渲染结果

if (isArray(value)) {

for (var j = 0, valueLength = value.length; j < valueLength; ++j) {

//获取通过value渲染出的html

buffer += this.renderTokens(token[4], context.push(value[j]), partials, originalTemplate);

}

} else if (typeof value === 'object' || typeof value === 'string') {

//如果value为对象,则不用循环,根据value进入下一次递归

buffer += this.renderTokens(token[4], context.push(value), partials, originalTemplate);

} else if (isFunction(value)) {

//如果value是方法,则执行该方法,并且将返回值保存

if (typeof originalTemplate !== 'string')

throw new Error('Cannot use higher-order sections without the original template');

// Extract the portion of the original template that the section contains.

value = value.call(context.view, originalTemplate.slice(token[3], token[5]), subRender);

if (value != null)

buffer += value;

} else {

buffer += this.renderTokens(token[4], context, partials, originalTemplate);

}

break;

case '^':

//如果为{{^XX}},则说明要当value不存在(null、undefine、0、'')或者为空数组的时候才触发渲染

value = context.lookup(token[1]);

// Use JavaScript's definition of falsy. Include empty arrays.

// See github.com/janl/mustache.js/issues/186

if (!value || (isArray(value) && value.length === 0))

buffer += this.renderTokens(token[4], context, partials, originalTemplate);

break;

case '>':

//防止对象不存在

if (!partials)

continue;

//>即直接读取该值,如果partials为方法,则执行,否则获取以token为键的值

value = isFunction(partials) ? partials(token[1]) : partials[token[1]];

if (value != null)

buffer += this.renderTokens(this.parse(value), context, partials, value);

break;

case '&':

//如果为&,说明该属性下显示为html,通过lookup方法获取其值,然后叠加到buffer中

value = context.lookup(token[1]);

if (value != null)

buffer += value;

break;

case 'name':

//如果为name说明为属性值,不作为html显示,通过mustache.escape即escapeHtml方法将value中的html关键词转码

value = context.lookup(token[1]);

if (value != null)

buffer += mustache.escape(value);

break;

case 'text':

//如果为text,则为普通html代码,直接叠加

buffer += token[1];

break;

}

}

return buffer;

};

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tokens的树形结构已经形成,渲染数据就只需要按照树形结构的顺序进行遍历输出就行了。

不过还是大概描述一下,buffer是用来存储渲染后的数据,遍历tokens数组,通过switch判断当前token的类型:

如果是#,先获取到{{#XX}}中的XX在渲染对象中的值value,如果没有该值,直接跳过该次循环,如果有,则判断value是否为数组,如果为数组,说明要复写html,再遍历value,通过递归获取渲染后的html数据。如果value为对象或者普通字符串,则不用循环输出,直接获取以value为参数渲染出的html,如果value为方法,则执行该方法,并且将返回值作为结果叠加到buffer中。如果是^,则当value不存在或者value是数组且数组为空的时候,才获取渲染数据,其他判断都是差不多。

通过这堆判断以及递归调用,就可以把数据完成渲染出来了。

至此,Mustache的源码也就解读完了,Mustache的核心就是一个解析器加一个渲染器,以非常简洁的代码实现了一个强大的模板引擎。

篇3:解读经典与时尚

经典被忽视,所谓的时尚被推崇,这或许便是一个时代文明消失殆尽的征兆。

今天,不少人知道创作《小时代》的郭敬明,他导演的同名电影也就顺理成章地在3天内收获近2亿的票房;而很多人不知道创作《悲惨世界》的法国文圣雨果,于是名著《悲惨世界》改编为同名电影时,仅在内地收获了惨淡的几百万的票房。而那些所谓的时尚,像诱人的“”,以骇人的速度腐蚀着它所经过的文学殿堂。(对比论述,说明快餐文化、通俗文化在当下已成为时尚,而人们对经典更加隔膜,但对所举的例子缺少深入的阐述,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

周国平在《文学的安静》一文中谈道:“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在我看来,这里的“文学”亦无法称之为“文学”,它分明成了时尚元素中的一股洪流。在传媒的宣传和炒作下,小四、安妮宝贝等人的作品也就有了立锥之地。(这段文字引用周国平的话论述文学界时尚流行、经典沉寂的原因是文学与传媒调情,认识比较深刻。)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布了一项令人瞠目的数据,在“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调查中,《红楼梦》高居榜首,尾随其后的竟还有《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国外名著。浮躁猎奇、一味追求实用的读书观已然将我们拖进了所谓的时尚的泥沼里。

爱默生在《书籍》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对读者提出三条实用准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在眼花缭乱、心如沸水的物欲年代,爱默生不正是鞭策我们要会读书、读好书吗?(这两段作者发现问题并剖

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看似颇有见地,但实际上得出结论突然,缺乏必要的过渡,甚至没有将第二则材料加以运用,影响基础等级“内容”“表达”项的得分。)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也因此名著厚重,需要精致细心,需要以一种“无用”的态度来赏读。如果你带着实用的眼光来读名著,或许,在瓦尔登湖畔,你仅能看见梭罗手握锄头枯燥而俭朴的生活;在布拉迪尔这个大家族中,你仅能看见金钱、战争、性让庞大的家族兴盛又衰落;而在于连・索黑尔的瘦弱身躯中,你只能看见爱情的美妙与无奈。但这些都不重要。你或许觉得自己太肤浅,可至少你在靠拢名著,靠拢不一样的生活、精神、思想。当一系列的思想慢慢地在你脑海中杂合,便是你成为文圣的时候。(这一段作者仍旧在谈论经典,没有涉及“丰盛人生”培训的内容,在审题立意上不够全面,严重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

我们需要经典,时尚不一定是经典,经典定会流传,时尚需要经过深刻的文化积淀才能成为经典。(结尾处看似在回扣题目、总结全文,实际上这个句子内容单薄,表达缺乏力度,不能很好地收束全文,在阅卷场上会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

[解读经典与时尚]

篇4:解读邀请函格式与

尊敬的×××教授:

我们学会决定于××年×月×日在省城××宾馆举办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恭请您就有关民间文学的现状与发展发表高见。务请拨冗出席。

顺祝

健康!

××省文学研究会

联系人:×××

××年×月×日

新春晚会邀请函

________小姐/先生

仰首是春、俯首成秋,××公司又迎来了她的第×个新年。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取得的成绩中有您的辛勤工作。久久联合、岁岁相长。作为一家成熟、专业的×x公司,我们珍惜您的选择,我们愿意与您一起分享对新年的期盼。故在此邀请您参加×××公司举办的新年酒会,与您共话友情、展望将来。如蒙应允,不胜欣喜。

地点:×××

时间:××年×月×日

备注:期间抽奖,请随赐名片

这里标题除了文种“邀请函”字样外,还出现了事由“新春晚会”。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商务礼仪活动邀请函也出现得越来越普遍。

商务礼仪活动邀请函反映了商务活动中的人际社交关系,企业可根据商务礼仪活动的目的为其合作伙伴(投资人、材料供应方、营销渠道商、运输服务合作者、政府部门负责人、新闻媒体朋友等)撰写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邀请函。一般来说,商务礼仪活动邀请函的文本内容包括两部分:邀请函的主体内容和邀请函回执。如:

公司年终客户答谢会邀请函

尊敬的×××先生/女士:

过往的一年,我们用心搭建平台。您是我们关注和支持的财富主角。

新年即将来临,我们倾情实现公司客户大家庭的快乐相聚。为了感谢您一年来对xxxxxx公司的大力支持.我们特于××年×月×日×时在×××大酒店一楼×x殿举办××年度xxxxxx公司客户答谢会,届时将有精彩的节目和丰厚的奖品等待着您,期待您的光临!

让我们同叙友谊。共话未来, 迎接来年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快乐!

洛阳xxxxxx公司

×x年×月×日

这是商务礼仪活动邀请函的主体内容,标题除了文种“邀请函”、事由“××广告公司年终客户答谢会”字样外,还出现了活动主题标语“财富主角”;正文亦符合礼仪文书的行文要求,可谓是事务与礼仪的完美结合。

商务礼仪活动邀请函的回执则常采用表格的形式,将需要被邀请方填写的事项逐项列出。一般包括参会企业名称、参会人员姓名、性别、职务、民族习惯、参会要求(如参与某项专题活动);被邀请方的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礼仪活动组织部门的.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企业网址等。回执要随邀请函同时发出,并要求按时回复。 由以上各例,我们可以看出礼仪活动邀请函的结构通常由标题、称谓、正文、敬语和落款五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只写文种“邀请函”即可,字号比通常标题要略大一些。有时也可以加“事由” ,如“关于参加研讨会的邀请函”。有时还可包括个性化的活动主题标语,如“沟通无限中部六省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邀请函”。

称谓。是对邀请对象的称呼。要顶格写受邀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后加冒号。要写明对方姓名、职务、职称、学衔。也可以用“ 同志”、“经理”、“教授” 、“先生”、“女士”、“小姐”称呼。通常还要加上“尊敬的”之类定语。

正文。是邀请函的主体。头可向被邀请人简单问候,位臵在称谓下一行,空两格。接着写明举办礼仪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邀请对

象以及邀请对象所做的工作等,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若附有票、券等物也应同邀请函一并送给邀请对象。有较为详细出席说明的,通常要另纸说明,避免邀请函写得过长。

敬语。末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敬请参加”、“请届时出席”之类的敬语。有些邀请函可以用“此致敬礼”、“顺致节日问候”等敬语。

落款。署上邀请单位名称或发函者个人名称,署上发函日期。邀请单位还应加盖公章,以示庄重。

其次是形式上的要求。邀请函的形式要美观大方,不可用书信纸或单位的信函纸草草了事,而应用红纸或特制的请柬填写。

四、写礼仪活动邀请函

1.“邀请函”三字是完整的文种名称,与公文中的“函”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因此不宜拆开写成“关于邀请出席×x活动的函”。

2.被邀请者的姓名应写全,不应写绰号或别名。在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顿号或逗号。网上或报刊上公开发布的邀请函,由于对象不确定,可省略称呼,或以“敬启者”统称。

3.严格遵守写作格式,称谓、邀请事由、具体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相关事宜、联系方式、落款等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能丢漏信息。

4.邀请事项务必周详,使邀请对象可以有准备而来,也会使活动举办的个人或单位减少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5.邀请函须提前发送,使受邀方有足够的时问对各种事务进行统筹安排。 总之,礼仪活动邀请函属于社会生活使用文书,具有社会公关及礼仪功能。它不仅表示礼貌庄重,也有凭证作用,要写得简明得体,准确文雅。篇二:邀请函模板

篇5:解读邀请函格式与

尊敬的 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一直以来您对本司的信赖和支持,以共创“诚信、稳定、互惠、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为表谢意,我们诚意邀请您参加,活动包括 等精彩内容,期待您的参与!

活动主题:

时间:

地点:

顺祝商祺!

xxxxxxx有限公司

20xx年xx月xx

篇6:spring beans源码解读之Bean的定义及包装

bean的定义,包装是java bean的基础,再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深入 了解这块的代码对以后的代码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1. Bean的定义BeanDefinition

1.1 BeanDefinition 作用

一个BeanDefinition描述了一个bean的实例,包括属性值,构造方法参数值和继承自它的类的更多信息。BeanDefinition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接口,主要功能是允许BeanFactoryPostProcessor 例如PropertyPlaceHolderConfigure 能够检索并修改属性值和别的bean的元数据。

1.2 BeanDefinition的继承关系

父接口:

AttributeAccessor, BeanMetadataElement

子接口:

AnnotatedBeanDefinition

子类:

AbstractBeanDefinition, AnnotatedGenericBeanDefinition, ChildBeanDefinition, GenericBeanDefinition, RootBeanDefinition, ScannedGenericBeanDefinition

其中,AttributeAccessor接口定义了最基本的对任意对象的元数据的修改或者获取,主要方法有:

String[] attributeNames

Object getAttribute(String name)

boolean hasAttribute(String name)

Object removeAttribute(String name)

void setAttribute(String name, Object value)

BeanMetadataElement接口提供了一个getResource()方法,用来传输一个可配置的源对象。

1.3 BeanDefinition的抽象类AbstractBeanDefinition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BeanDefinition extends BeanMetadataAttributeAccessor

implements BeanDefinition, Cloneable {

}

其中,BeanMetadataAttributeAccessor接口既实现了BeanMetadataElement接口提供的getResource()方法也提供了AttributeAccessorSupport 针对属性的增删改查,如上AttributeAccessor的方法。

public class BeanMetadataAttributeAccessor extends AttributeAccessorSupport implements BeanMetadataElement {

}

我们来看看一个抽象的beanDefinition 的创建涉及到哪些属性?

构造方法之一,创建一个新的默认设置的AbstractBeanDefinition,如下面代码所示,具体信息也可以参考BeanDefinitionDefaults这个类。

构造方法之二,根据构造参数值和属性参数值来创建。

/**

* Create a new AbstractBeanDefinition with default settings.

*/

protected AbstractBeanDefinition() {

this(null, null);

}

/**

* Create a new AbstractBeanDefinition with the given

* constructor argument values and property values.

*/

protected AbstractBeanDefinition(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 cargs, MutablePropertyValues pvs) {

set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cargs);

setPropertyValues(pvs);

}

构造方法之三是深复制一个原有的beandefinition。

/**

* Create a new AbstractBeanDefinition as a deep copy of the given

* bean definition.

* @param original the original bean definition to copy from

*/

protected AbstractBeanDefinition(BeanDefinition original) {

setParentName(original.getParentName());

setBeanClassName(original.getBeanClassName());

setFactoryBeanName(original.getFactoryBeanName());

setFactoryMethodName(original.getFactoryMethodName());

setScope(original.getScope());

setAbstract(original.isAbstract());

setLazyInit(original.isLazyInit());

setRole(original.getRole());

set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new 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original.get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

setPropertyValues(new MutablePropertyValues(original.getPropertyValues()));

setSource(original.getSource());

copyAttributesFrom(original);

if (original instanceof AbstractBeanDefinition) {

AbstractBeanDefinition riginalAbd = (AbstractBeanDefinition) original;

if (originalAbd.hasBeanClass()) {

setBeanClass(originalAbd.getBeanClass());

}

setAutowireMode(originalAbd.getAutowireMode());

setDependencyCheck(originalAbd.getDependencyCheck());

setDependsOn(originalAbd.getDependsOn());

setAutowireCandidate(originalAbd.isAutowireCandidate());

copyQualifiersFrom(originalAbd);

setPrimary(originalAbd.isPrimary());

setNonPublicAccessAllowed(originalAbd.isNonPublicAccessAllowed());

setLenientConstructorResolution(originalAbd.isLenientConstructorResolution());

setInitMethodName(originalAbd.getInitMethodName());

setEnforceInitMethod(originalAbd.isEnforceInitMethod());

setDestroyMethodName(originalAbd.getDestroyMethodName());

setEnforceDestroyMethod(originalAbd.isEnforceDestroyMethod());

setMethodOverrides(new MethodOverrides(originalAbd.getMethodOverrides()));

setSynthetic(originalAbd.isSynthetic());

setResource(originalAbd.getResource());

}

else {

setResourceDescription(original.getResourceDescription());

}

}

上述三个方法涉及到的接口和类有:

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构造参数,保存了构造方法所有的参数值,通常作为bean definition的一部分来使用。它不仅支持类型匹配的普通参数,也支持根据参数列表中的索引位置来提供参数。提供了两个变量来保存参数:带索引的和不带索引的

public class 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 {

private final MapindexedArgumentValues = new LinkedHashMap(0);

private final ListgenericArgumentValues = new LinkedList();

}

MutablePropertyValues:PropertyValues接口的默认实现,支持对属性的简单操作,为构造方法提供深度复制和使用map获取构造的支持。

2. Bean的包装BeanWrapper

2.1 作用:提供对标准javabean的分析和操作方法:单个或者批量获取和设置属性值,获取属性描述符,查询属性的可读性和可写性等。支持属性的嵌套设置,深度没有限制。

2.2 继承关系:

public interface BeanWrapper extends ConfigurablePropertyAccessor {

}

public interface ConfigurablePropertyAccessor extends PropertyAccessor, PropertyEditorRegistry, TypeConverter {

}

其中,ConfigurablePropertyAccessor 接口封装了PropertyAccessor的配置方法,同时继承了PropertyEditorRegistry接口,具有了对PropertyEditor进行管理的方法,

该接口的固有方法:

ConversionService getConversionService() 返回关联的ConversionService,如果存在的话。

boolean isExtractOldValueForEditor() 返回标示位。如果为true,表示当使用属性编辑器编辑一个属性的值时提取旧的属性值,如果为false,则表示不提取旧值。

void setConversionService(ConversionService conversionService) conversionservice是从spring3.0引入的,可以作为java bean 属性编辑器的替代功能,作用是改变属性的值。

void setExtractOldValueForEditor(boolean extractOldValueForEditor) 设置是否提取旧的属性值标示位,如上描述。

另外,ConfigurablePropertyAccessor 接口继承的方法有:

从PropertyAccessor继承的方法有:getPropertyType, getPropertyTypeDescriptor, getPropertyValue, isReadableProperty, isWritableProperty, setPropertyValue, setPropertyValue, setPropertyValues, setPropertyValues, setPropertyValues, setPropertyValues;

从PropertyEditorRegistry继承的方法有:findCustomEditor, registerCustomEditor, registerCustomEditor;

从TypeConverter 继承的方法有:convertIfNecessary, convertIfNecessary, convertIfNecessary 。

2.3 BeanWrapper的实现类:BeanWrapperImpl

BeanWrapperImpl作用:可以根据需求,将集合与数组的值转换到对应目标对象的集合和数组。自定义的属性编辑器通过属性编辑器的setValue,setAsText方法实现上述的转换功能。

BeanWrapperImpl 默认的PropertyEditor的实现如下:(PropertyEditorRegistrySupport.java)

private void createDefaultEditors() {

this.defaultEditors = new HashMap

// Simple editors, without parameterization capabilities.

// The JDK does not contain a default editor for any of these target types.

this.defaultEditors.put(Charset.class, new Charset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Class.class, new Class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Class[].class, new ClassArray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Currency.class, new Currency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File.class, new File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InputStream.class, new InputStream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InputSource.class, new InputSource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Locale.class, new Locale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Pattern.class, new Pattern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Properties.class, new Properties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Resource[].class, new ResourceArrayProperty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TimeZone.class, new TimeZone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URI.class, new URI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URL.class, new URL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UUID.class, new UUIDEditor());

if (zoneIdClass != null) {

this.defaultEditors.put(zoneIdClass, new ZoneIdEditor());

}

// Default instances of collection editors.

// Can be overridden by registering custom instances of those as custom editors.

this.defaultEditors.put(Collection.class, new CustomCollectionEditor(Collection.class));

this.defaultEditors.put(Set.class, new CustomCollectionEditor(Set.class));

this.defaultEditors.put(SortedSet.class, new CustomCollectionEditor(SortedSet.class));

this.defaultEditors.put(List.class, new CustomCollectionEditor(List.class));

this.defaultEditors.put(SortedMap.class, new CustomMapEditor(SortedMap.class));

// Default editors for primitive arrays.

this.defaultEditors.put(byte[].class, new ByteArrayProperty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char[].class, new CharArrayPropertyEditor());

// The JDK does not contain a default editor for char!

this.defaultEditors.put(char.class, new CharacterEditor(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Character.class, new CharacterEditor(true));

// Spring's CustomBooleanEditor accepts more flag values than the JDK's default 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boolean.class, new CustomBooleanEditor(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Boolean.class, new CustomBooleanEditor(true));

// The JDK does not contain default editors for number wrapper types!

// Override JDK primitive number editors with our own CustomNumber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byte.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Byte.class, 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Byte.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Byte.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short.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Short.class, 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Short.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Short.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int.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Integer.class, 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Integer.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Integer.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long.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Long.class, 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Long.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Long.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float.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Float.class, 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Float.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Float.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double.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Double.class, false));

this.defaultEditors.put(Double.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Double.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BigDecimal.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BigDecimal.class, true));

this.defaultEditors.put(BigInteger.class, new CustomNumberEditor(BigInteger.class, true));

// Only register config value editors if explicitly requested.

if (this.configValueEditorsActive) {

StringArrayPropertyEditor sae = new StringArrayPropertyEditor();

this.defaultEditors.put(String[].class, sae);

this.defaultEditors.put(short[].class, sae);

this.defaultEditors.put(int[].class, sae);

this.defaultEditors.put(long[].class, sae);

}

}

其中涉及到很多编辑器,在此就不赘叙了,如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篇7:旅游法的介绍和解读

毋庸置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给出行旅游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之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很多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中国在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是非常的多,并且还相对的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了新版旅游法。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很多的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或者是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单位都并不是非常的了解新旅游法的具体情况。那么,下面就来详细的讲述一下新旅游法全文及解读。

普通民众可以在网上详细的查询新旅游法全文及解读的具体内容。在国家部门发布了新旅游法之后,有关部门就把详细的新旅游法条例发布在互联网上,以供广大的民众了解。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在阅览具体条例的时候应该仔细的查看每一个内容,特别是游客义务和责任的相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详细的了解了这些具体的内容之后,游客在出行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违法新旅游法是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的.,所以就会比较自觉地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保护和维护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可见,新旅游法全文及解读的具体内容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也是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的。

新旅游法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规定是比较实在的。非常值得一说的是,针对风景区不规范收费,不规范管理,以及不规范建设等问题,新旅游法全文及解读里面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对现在的风景区管理单位具有非常强的约束作用。并且,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相信,随着措施的逐渐深入,得到的结果会是越来越好的。

广大的普通游客应该好好的学习新旅游法全文及解读的详细内容。这一点对于游客朋友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关系到美丽的风景是不是能够得到永久的保存。当然,在出行之前,游客还应该做的事情是购买平安保险公司的旅游保险。因为,很多的游客在购买了平安保险公司的旅游保险产品之后,对它给予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这就说明平安保险公司的旅游保险产品真的是值得选择的。

篇8: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与误区解读介绍

近几年,申请新加坡大学过程中,不少学生遇到各种问题,认为申请新加坡留学太难了,其实是因为陷入新加坡留学申请误区,导致申请被拒。更多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与误区解读2021介绍点击“申请条件”查看。

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与误区解读

一、新加坡本科留学条件

1、申请者的年龄需要在18-25周岁;

2、申请者需要具备优异的高考成绩,其高考成绩需要达到应届的一本线左右。

3、新加坡留学也是需要英语成绩的,雅思需要在6.0以上。

4、具备以上条件的申请者有资格参加新加坡院校在国内组织的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后,才会被新加坡院校录取。

二、新加坡研究生留学条件

新加坡私立大学:需要学生国内大学本科毕业,持有毕业证书文凭,提供在校期间的平均成绩,在校平均成绩70分以上。语言要求需要学生雅思成绩达到6.5分左右。

新加坡公立大学:需要学生是国内211或985大学毕业,持有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在校平均成绩80分以上,语言要求需要学生雅思成绩7.0分左右。

如果学生是双非毕业,需要在校平均成绩85分以上,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工作经验。

三、新加坡留学申请误区

1、语言成绩低就不能被录取?

新加坡很多大学是双录取的。申请人如果没有语言成绩或者成绩达不到录取标准,大学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匹配语言课,通常是3-6个月,语言内测合格后,进入正课学习。

2、申请就看的GPA

新加坡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即使有较高的GPA分,并不意味着就能入招生官的法眼,证明你足够优秀。尤其在研究生申请中,像金融、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大都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工科申请人要求有实验项目或者研究报告。

3、本科一定比专科好

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同,新加坡是承袭英联邦的教育体制。新加坡有6所公立大学和5所理工学院(专科)。很多学生认为大专文凭没有含金量,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其实不然,在英联邦教育体制下,diploma是本科的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就业岗位输入人才。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极高,可以凭借毕业成绩申请大学本科课程,在新加坡公立大学中,有30%的学生来自理工学院。新加坡留学也是选择到英美等国家继续深造的黄金跳板。

4、私立大学就是野鸡

新加坡的私立院校也是经过教育部核准认证的正规院校。我们在择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双认证的学校,有EduTrust认证和SQ认证的院校。新加坡的私立学校很多是和英、澳等国家的知名学校联合办学,这些院校在中国都是受教育部认可的,回国后可做学历认证。

5、毕业后很容易拿到绿卡

很多学生误认为在新加坡读研究生毕业,都会收到移民厅PR邀请信,成为永久居民,这是错误的想法。

新加坡留学签证申请攻略

一、新加坡留学签证需要什么资料

1、公正材料(以下均需要公正中英文对照):

1)出生证明的公证书原件;

2)学历公证书原件;

3)成绩公证书原件。

2、以下部分不需要公证(以下书面文件均需要中英文对照):

1)8张护照大小标准照(注:只接受白色背景照片);

2)银行16万6个月定期存款证明的原件;

3)父母职业证明原件。

备注:存款人可以是申请人父母或申请人自己(建议存款人为申请人自己,否则需要提供关系证明)。存款至少在15万人民币以上,建议16万人民币,存款时间从办理当天开始算起的时间至少为6个月。

二、新加坡留学签证办理费用

新加坡签证费用大概为153元人民币,被拒签或撤销已递交的签证申请,签证费一概不退,所大家请自备零钱。

学生准证:学生准证申请费为30新币,无论学生准证是否予以批准或递交后取消申请,此费也是概不退还。学生准证收费为60新币。成功申请者在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领取学生准证时需交纳此费用。

入境签证:入境签证的费用为153元人民币,申请者在获得相关部门签发的入境批准信函后可到新加坡驻华使领馆申请新加坡入境签证。

三、新加坡留学办签证需要多少保证金

新加坡留学需要保证金,保证金是签证官考查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时的重要依据,证明学生家庭有能力支付学生在新加坡留学期间所花费的费用。去新加坡留学办签证需要16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保证金这个是用来证明学生家庭足以负担得起学生在新加坡的一切费用。新加坡留学保证金数额要求至少16万元人民币,保证金的存期无明确要求,但有冻结期限的要求也就是存进银行后,金额必须在16万元以上,学生需要保证冻结期限在3个月以上,存款需要是学生或者父母的名字。

四、新加坡留学签证多久能办下来

据悉,一般情况下,材料准备完,学校审核需要3-4天时间,就帮你提交到移民局。移民局一般审核2周左右,给批文,这样新加坡学生学生签证审批的周期大约为1到2个月。如果学生申请的是获得新加坡edutrust认证的学校,那么该学校的签证周期为2周-4周。公立学校和拥有edutrast的私立学校或者半公半私的学校都可以根据学制办理匹配的学生签证。比如大学3-4年学生证的时间就是3到4年。新加坡私立学校的学生准证最多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然后可以更新,更新时学生出勤率必须90%以上而且不得有任何打工和违法记录。

五、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被拒签原因分析

1.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被拒签原因之移民倾向。签证官是怎样看出移民倾向的呢?当签证官抛出这个问题时,希望学生的回答是有意义的。为什么选择学习的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学校的课程跟以后的计划有什么关系。当然,他们是希望从这些问题中判断出学生是否有移民倾向。签证官还能从学生的学习计划中判断是否具有移民倾向。

2.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被拒签原因之资金证明。签证官注意的其实是学生是否提供了可靠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以及房产证等文件,以让签证官相信,他们有能力继续支付剩余几年的费用。办理新加坡留学的签证官对资料的审核非常细致,因此,对于细节千万不要忽视。签证官通过资料的复印质量没有别的学生的好,要注意资金证明,既不能太低也不宜太高。

3.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被拒签原因之资料真实。国外社会十分注重诚信,良好的个人信用是一笔最重要、也是最不可缺少的财富。专家提醒一旦被查出留学资料弄虚作假,申请者个人诚信度将受到很大影响,在许多国家,严重者将被永久性拒签。即使申请者侥幸蒙骗过使馆顺利得到签证,但最后要承担的风险会更大。

4.新加坡留学签证材料不全:办理新加坡留学签证官对资料的审核非常细致,因此新加坡签证上,学生和家长对于细节千万不要忽视。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的材料,是影响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被拒的重要因素,学生和家长只有准备完善和充足,才能新加坡签证拒签率为“0”。

5.新加坡留学签证年龄超标:一般来说,申请办理新加坡留学签证的学生,在年龄上是有一定限制的。高中毕业的学生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一般适宜年龄在30岁以下,如本科毕业的学生申请,攻读硕士课程年龄可相应的放宽至40岁。新加坡移民厅会严格审核的,年限超标是会影响新加坡留学签证拒签的可能性发生。

6.新加坡留学签证存款证明虚假:新加坡留学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办理的学生,在新加坡签证申请存款准备上,也是需要格外注意了。签证官通过资料的复印质量没有别的学生的好,要注意资金证明,既不能太低也不宜太高。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的保证金最低需要16万左右。

新加坡留学注意事项

一、语言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去新加坡读书是需要一些需要基础的,对于一些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先在国内把语言学好,如果没有达到也是不能通过的。另一方面在新加坡读书,和人交流有障碍、语言不通,也是不行的。

二、学校学习注意事项

学生在新加坡的目的就是学习,在新加坡学习,学生如果出勤率很低的话,没有达到学校的合格率,是会被学校警告的,如果学生超过三天无故旷课也是会被学校警告,连续七天旷课,就要告知移民局了,出勤率对于学生准正的申请也是很有影响的,出勤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下,学校一般是不会通过的。在新加坡读书,如果是超过了时间还在新加坡,是会被罚款的,严重的还会被监禁,以后想要再申请签证就很难通过了。在新加坡读书,学生是有打工严格限制的,达到某些要求才可以打工,打工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个星期打工时间在十六个小时以下,一般的私立学校是不允许打工的。

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在新加坡读书,饮食和衣服的价格和国内相比是比较便宜的,但是电子产品要比国内的贵,在收拾要带的东西的时候,要想清楚哪些东西是必须带的,哪些东西带了也是麻烦的;学生想要在自己租房子的话,是租在学校周围的房子,一是离学校很近二是比较安全一点;新加坡的交通是比较方便的,学生可以购买易通卡,价格是由优惠的。

四、其他事项

在新加坡的公共场合,是不能唱歌跳舞的,麻烦别人、给别人制造噪音等等只要是一切扰民的活动都不能进行,都会被罚款;破坏公共场合的财产,比如在墙上乱涂乱画、爬树、采花等,也会被罚款;随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被发现也是要被罚款的;在新加坡只能买到药用的口香糖,非药用的是买不到的,一旦被发现买了或者是卖给别人口香糖是要交高额的罚款或者是要坐牢的。

篇9:《将进酒》解读与赏析

一、结构梳理

《将进酒》是李白的名篇。读解它需要沉浸在作者的文字中,去换位地思考他诗中传达的复杂情感。通读全诗,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张藩同学阅读时感受到的那样:

“诗的开头雄浑壮阔,黄河自天而来,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也有作者的失意,朝暮之间,竟在悲伤中长出了满头的白发。人生短暂如朝暮的变化,如江水奔流向东,而生命在这浩浩瀚瀚、永恒的江水的映衬下,似乎更为渺小。极言其悲,而又不堕落。下一句,笔锋一转,话题由‘悲’入‘喜’,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叹。”

纵观全诗,不难梳理出下列情感四大板块:从“不复回”到“暮成雪”叹人生之悲,由“须尽欢”“且为乐”谈及时行乐,借“不足贵”到“不愿醒”述平生之愤,最后结于“与尔同销万古愁”入酒后之狂。

二、语句揣摩

(一)关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结合同学的讨论有如下一些意见:

1.“洒脱豪迈”之语

只有李白才有如此的洒脱,失意之时,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思;只有李白有如此的才情和自信,心与形不为金钱所奴役,反而生发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语,如此豪情,造就了他“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如此的豪情,让世间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张藩)

2.“自信满满”之言

向来有借酒消愁,酒后吐真言,一醉方休的说法,但李白这篇《将进酒》好像与以上三种都不尽相同。虽然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凉,但却不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壮。虽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纵情,却也不失“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无奈与悲愤。李白是酒后吐狂言,悲中带恨,悲而能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折射出了李白何等的自信!他能这样的口出“狂言”,是一种洒脱,一种执着,一种坚持。同时,他的浪漫、理想的风格也跃然纸上,让一种成功、必胜的信念,把每个读者的内心充盈的满满的。(张琳娜)

3.“自我安慰”之说

我想《将进酒》表现的是李白豪放不羁的表面下,对这个时代的无奈与叹息。就像我在“李白印象”中所说的那样,李白对于入世与出世一直很犹豫,因为时代的关系,他应该也渴望过着贵族的生活,然而他终究不愿依附权贵,致使潦倒一生,只能借酒销愁。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叹。似水的流年,过后,究竟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过是自我安慰。安慰自己不被重用是他人没有眼光。(游乾承)

4.“一时之快”之词

人生得意“须”尽欢:应当。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会。(但还没有)

烹羊宰牛“且”为乐:暂且。

但“愿”长醉不复醒:希望。

李白的潇洒,只在一时之快,愁来难销,惟有暂时忘却。今朝有酒今朝醉……(郑泽远)

5.两岸徘徊之情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固然是诗人最率性最本真的表达,然而,李白真的已经到了如此淡泊功名利禄的地步吗?我觉得没有。李白是彷徨的犹豫的,他不断在此岸和彼岸间游走,他不确定他该停靠哪个岸。他想过做“圣贤”,但是“众人皆醉”时的寂寞、无人相知,令他却步;然而,官场的趋炎附势又是他所唾弃的。他的人生就是不断在这两岸间徘徊,最后,他做了一个不算选择的选择,纵情于美酒,以船为岸,任其飘泊。这首诗就是李白对这种选择的大声告白吧。(黄若青)

应该说上述每一种意见都有其合理性,所谓“真理”有时是众多意见的综合,在综合中我们可以看到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复杂性。

(二)关于“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关于这一句诗,王偲嘉同学有一番阐发:

在《将进酒》一诗中,最令我心动的一句便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与饮者的差别正道出了李白心中的无奈。圣贤,世人皆醉我独醒;饮者,但愿长醉不复醒。一醒一醉之间,是李白一生的徘徊。

乍看之下,作者饮酒朵颐好不痛快,这种潇洒的日子圣贤是无福消受的,细细品来,之中的酸涩深入骨髓。若是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哪里来的“万古愁”?若是真要“斗酒十千恣欢谑”,何必去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内心的苦闷与挣扎,让作者的人生跌宕起伏,一次次的想要隐居游山水,一次次的又回到尘世这个炼炉;细密的心思是他不朽诗作的灵感源泉,却也让他对痛苦更加敏感;不失童真的心灵,让他妙笔下的世界如此奇幻,却也让他的处世之道充斥着孩子气,与时代越来越远,……或许每一个圣贤也曾有他们的苦闷挣扎,也有细密的心思,也有纯净的心灵,但这些成就了他们,与李白相反……饮者,或许不必在意内心的这一切,周围的这一切,醉了,就够了。然而,李白这个饮者,他能醉多久呢?这一切真的醉了就能忘了么?

第一遍读完此诗,深觉太白飘然,众多词句写出了不得志者的辉煌;但再读一遍,突然会听到这份辉煌背后的无奈,深深的无奈。这份无奈既不属于他自己,也不属于那个时代,而是属于众多怀有一个不成熟的梦想的追梦者,从古到今……(王偲嘉)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诗人抑遏不住的不平之气。两句连在一起并非要贬低圣贤,只是要抬高饮者。“寂寞”二字恰谈出了李白对圣贤的相知与理解。

(三)关于“与尔同销万古愁”

看到这句,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的是——“愁”销了吗?

其实如果我们进入李白的世界,李白自己的诗就已经做出了回答,他说“举杯销愁愁更愁”,更何况是横亘了万古的愁绪啊。

由此,我们可以再追问一句——何谓“万古愁”啊?

记得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行至长江边,悲喜交加地听村中小童背诵自己的诗篇,就是这首《将进酒》。小童背诵完毕后,向太白发问:“太白先生,什么是‘万古愁’啊?”太白听到问话后,百感交集,只能用无言的悲戚回答这童稚的问语。那么,我们能否从诗中的语句里,读解出这万古愁吗?

如果我们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其实诗中对“万古愁”多有涉及:时光如黄河之水奔腾不回是万古愁,“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的人生易老,是万古愁,古来圣贤“皆寂寞”的宿命也是万古愁。万古愁不一而足,但人生如许多的不如意,是万古以来人都要面对的无奈,都可为“万古愁”作注吧。

三、诗人浅说

读诗既是读诗句,也是读诗人,是与诗人生命体验的一次碰撞与交流。

有同学这样谈他的感受:

读完《将进酒》,我觉得它描述了李白与两个“人”之间的斗争。

首先是和一个叫做“人生”的“人”的斗争。这个“人”掌控着时间,掌控着一个普通的人的境遇,掌控着一个人的财产。它可以轻易地将一个人捧到九重天,也能够挥挥手,将一个人推下黑暗的深渊。世人都受它的摆布,然而李白却偏要与它争上一争。当“人生”让时间从人们身边如黄河之水般飞速逝去时,李白却以不停的金杯笑对年华的老去;当“人生”让历来的“圣贤”皆遭受冷落时,李白便以饮者之名名垂青史;当“人生”将贫穷降临在不幸的人头上时,李白便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轻松面对。因此,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似乎李白更占上风。李白与之斗争的第二个“人”便是处在他内心的“彷徨”。这个“人”虽然很弱小,但它可以找到一个人心头最深的伤口,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撒上一层细盐。李白用了八年的时间想要战胜“彷徨”,然而八年之后的李白却还是没能成功。何以见得?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彻底忘记一件事的话,他就根本不会再去理会它,或者不会再为了它而失落,显然,李白还没有做到。因此,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似乎李白处于劣势。

李白用他的诗和他的酒向这两个无论是谁都难以回避和战胜的“人”挑战,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刘学良)

他从诗句中看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超拔,也看到了现实的无奈。

燃烧着的自我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几个不同的自我,诗人的心中既有那个“立功、立言”的自我,也有一个饮酒尽欢的自我。

黄河之水不复回,白发之悲终有悔,就像一道车辙印,深深地辗过行进的道路,却终究只是一道辙印,作者的生命在日月轮回中几经失落,自我的存在感也受到了打击。

在这被世人冷落的境遇里,另一个自我便越加凸显。这个自我不甘寂寞,这个自我个性彰显,这个自我是狂放不羁的一团烈火。生命不再是一道车辙印,每一刻的时光都要纵情,将燃料都变成可以感知的光芒与热度,莫辜负剩下的时光。“当下”的自我占据了诗人此时的思想意识。(沈峥迪)

她从诗句中读到的是诗人心中那个不羁的自我。

的确,与杜甫的无我不同,我们从李白的作品中不断地看到那个高歌着自我的李白。《将进酒》中李白唱“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推杯换盏的席间,李白一定是席中的主角:欢饮达旦的朋友聚会,李白一定是众人目光的焦点。“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请你听我唱。面对权贵,他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使在朝堂之上,他也是要张显自我,突出自我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

李白的确是自我中心的,但他不让人讨厌,因为他的自我不是自私,他之所以为我们喜爱,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个不羁的自我,但我们大多不能意识或不敢说出,但李白替我们痛快淋漓、一派天然的说出来了。

这个不羁的自我传达的也是盛唐这个时代才有的强音吧!

附李白生平简历:

一、杂学

七零一年,李白生。字太白。五岁发蒙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七二四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二、壮游

七二七年,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安家于安陆。三十岁往长安,谒见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三十四岁,春,游襄阳,希求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长史韩朝宗荐引,无果。三十九岁。夏,漫游于吴地一带。秋,逆长江西上至巴陵,冬,自巴陵归安陆。四十岁其妻许氏夫人去世。五月,移家东鲁,寓居任城。

三、供奉

七四二年,玄宗征召入京,秋,赴长安。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七四三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七四四年,玄宗以天下太平无事,欲高居而无为,将一切政事委李林甫处理。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

四、漫游

七四五年,李白四十五岁。春,在任城。秋,与杜甫复会于郡,二人同游甚密。

七四六年,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秋,病愈,又游于鲁郡。

七五一年,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石门山元丹丘居处,作《将进酒》。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

七五三年,李白五十三岁。秋,南下游宣城、句溪、敬亭山等地。

七五四年,李白五十四岁。春游金陵。五月至杨州,继游南陵等地。

五、用世

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谋反。李白五十五岁。夏游当涂。旋至金陵,接其子女南下,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七五七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李白被捕入狱,被判罪长流夜郎。后遇赦。

七六一年,李白六十一岁。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赈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

七六二年,李白六十二岁。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十一月,卒于当涂。

【《将进酒》全文】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篇10:《蜀道难》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但又因为是古老话题,就更需新的创造,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李白的《蜀道难》就是这样一首翻出新意的传世佳作。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全诗豪情奔放,想象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本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分析章法结构。掌握结构,对领会诗的主旨,对记诵全诗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人事之难。就形式来说,诗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我们理清层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课文解读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②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①噫吁嚱:yīxūxī, 即“噫!吁嚱!”“吁嚱”又写作“于戏”,同“呜呼”。②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诗的开头这几句,不是直接描写蜀道,而是写对蜀道之难的惊诧感受。诗人先连用两个浸透着强烈感情的咏叹词语,接着又用一个夸张性的比喻,惊呼蜀道高峻危险,比登天还难,为全诗定下雄放豪迈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②茫然③!(蚕丛和鱼凫这些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离我们多么遥远多么茫然。①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凫,fú。②何:何等、多么。③茫然:悠久迷茫,不可知道的样子。)尔来①四万八千岁②,不与秦塞③通人烟。(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虽然比邻,却从来不与秦地通人烟。①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②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③秦塞:秦地。秦地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西当太白①有鸟道②,可以横绝③峨嵋④巅。(长安西面的太白山、蜀地的峨眉山自古就没有人行之道,只有高飞的鸟儿才可以沿着山间的低凹处,横过它们巍峨的峰巅。①太白:秦岭主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②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③横绝:飞越。④峨嵋:《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这六句是写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两地无路可通。自从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到蜀道开辟之前,四万八千年间,秦蜀两地一直无法交往,从侧面写出蜀道开辟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①,然后天梯②石栈③方钩连。(五位神勇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①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下嫁五个美女,时蜀王令下属五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力士与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②天梯:指高峻险陡的山路。③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这两句从正面描写蜀道的开辟之难。]上有六龙回日①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③之回川。(上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峰,下有波涛滚滚的回旋曲折的急流。①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阳乌代指太阳。回日,使日回。回,迂回、绕道。②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③逆折:回旋、倒流。)黄鹤①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②欲度愁攀援。(千里翱翔的黄鹤尚且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①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②猿猱:统指猿类。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这四句极写蜀道之高险,先由上而下正面写,然后由鸟而兽从侧面写。]青泥①何盘盘②,百步九折萦岩峦③。(青泥岭上的山路,盘旋又盘旋,曲曲折折一匝匝萦绕山峦。①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②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③萦岩峦:绕着山岩转。)扪参历井①仰胁息②,以手抚膺③坐④长叹。(手摸星辰头顶天,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按胸口徒然长叹息。①参、井:皆星宿名。古人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叫分野。参,shēn,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故由秦入蜀,称“扪参历井”。扪,mén,摸。②胁息:鼻不敢出气,惟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③膺:胸。④坐:徒然,空。)[这四句作者选择青泥岭作为描写对象,从行人的.感觉来描述蜀道的艰险。]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问君西游①何时还?畏途巉岩②不可攀。( 西行入蜀的朋友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①西游:古时从长安人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但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说入蜀为“西去”。②巉岩:险峭的山岩。巉, chán。) 但见悲鸟号①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鸟跟随着雄鸟飞绕在林间。①号:háo,聒噪。)又闻子规①啼夜月,愁空山。(又听见子规在月夜啼哭:“不如归去罢!不如归去罢!”一声声,愁满空山。①子规,杜鹃鸟,又名杜宇。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杜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听着杜鹃悲哀的啼声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①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衰老,这里是吓得变了脸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朱颜,红颜。)[这几句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连峰去①天不盈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③。(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峭壁。①去:距离。②盈:满,足。③绝壁:陡峭的山壁。)飞湍①瀑流争喧豗②,砯③崖转石④万壑雷⑤。(激流和瀑布冲得山岩震荡,推着巨石飞转,震耳欲聋的声音,好似雷霆回响在万壑千山之间。①湍:tuán,急流。②喧豗:轰响声。豗,huī。③砯:pīng,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④转石:使巨石滚动。⑤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壑,hè,山沟。)[从视觉和听觉描写蜀道之险。]其险也如此,嗟①尔远道之人,胡为②乎③来哉!(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①嗟:jiē,叹惋之辞。②胡为:为什么。③乎:语助词,无义。)[先用一个“险”字归结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气再次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进一步渲染蜀道之险。]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引出婉劝朋友的主题。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为“畏途”,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那是实在“不可攀”的“巉岩”啊。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诗先调动读者的听觉,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悲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因此,诗人借景抒情,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让人陡然又增几分恐惧。继而,诗写出四个整齐的七言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托出山势的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山势之险。接着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这四句诗,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由人不惊呼:这蜀道“其险也如此”,不由人不叹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最后的诗句巧妙地呼应了“问君”句,再次点明了对西游的朋友的焦虑和关切。

剑阁①峥嵘而崔嵬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气象非凡,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也莫想攻克。①剑阁:一条30里长的栈道,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②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嵬,wéi。)[这几句是写剑阁形势险要。]所守或①匪②亲,化为狼与豺③。(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他反而好似豺狼,成为国家的祸患。①或:倘若。②匪:不是,通“非”。③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前面所说“君”,即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①血,杀人如麻。(行人来到这里,从早到晚都要防备猛虎的袭击,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吮吸着人血,被它们杀害的人啊,横尸遍野,密密麻麻。①吮:shǔn。)[ 这六句写野心家如果据险叛乱,将给蜀地人民带来深沉灾难。]锦城①虽云②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趁早快回家!①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的别称。②云: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心有余悸,连连叹息。①咨嗟:zījiē,叹息。) [最后奉劝友人即使到达蜀地也不可久居,再次咏叹蜀道之难,与前文形成复沓回环,使乐曲在诧愕叹息的余音中收束。]

“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在极力描写了蜀途之高、蜀道之险、剑阁之凶后,诗在结尾又大声呼告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顺利归来,“侧身西望”,回顾走过的道路,也会毛骨悚然地“长咨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对朋友浓得化不开的关切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特色鉴赏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确系震古烁今之作。前人赞曰:“此殆天授,非人可及。”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加阐述:

1.章法结构的巧妙。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开头是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位于主句之前,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紧跟在后,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险恶万变。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2.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3.体式创新: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诗“以气为主”,感情喷涌而出,不可遏止。忽而:“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忽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有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奋力疾呼;有时,“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还有时把一些散文化的句子纳入诗中,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其险也若此”等等,不但没有减少诗意,反而使诗歌有一种放荡不拘的自然情趣。这些富于变化的句子,与灵活多变的和谐韵律相配合,使诗篇时而如峡谷惊湍,一泻千里,时而如碧空行云,悠然飘浮。所以杜甫盛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了。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问题探究

诗界一致公认,《蜀道难》是李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诗坛中的一颗艳丽的奇葩,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但是,对于这首诗的寓意,却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说法有:

一说:为担心房琯、杜甫安危而作。《新唐书·严武传》: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二说:为讽刺章仇(zhānɡ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沈括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三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贇(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四说:为自身“羞无成归”而作。明人高启说《蜀道难》“商声激烈”,就是说兼有悲、愤两种因素。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说明此诗主旨是叹息仕途艰难,报国无门的基调。李白借蜀道峥嵘嵯峨之状和旅人困顿愁惨之情,抒发他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和难言之隐。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上述第一、二、三种说法曾予批驳: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

胡震亨在批驳了上面几种观点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本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朝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请你对上述观点细加分析,说说他们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看法?我们对此作些了解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探究思路:

解决上述争议,第一弄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第二查证相关史料,第三分析诗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探讨诗歌主题最基本的方法。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唐摭言》第七卷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由此,李白作此诗当在长安之时。李白一生两次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岁。第二次是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人京。贺知章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告老还乡。从《唐摭言》“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等语,《蜀道难》最大可能作于开元年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之时,最迟也是在天宝初年,第二次奉诏入京之时。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讽刺玄宗说显然错误。担忧房、杜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严武镇蜀共两次,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宝应元年。第二次镇蜀,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至于“羞无成归”说也似不妥。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隐居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荐。虽然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但这时他并未涉足官场,对其风险没有体验,不可能发出 “危乎高哉”的惊叹。

现在,一般都认可胡震亨的说法。从诗的内容来看,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通过探讨《蜀道难》主题之争,对于提高我们诗歌鉴赏能力,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很有好处。明人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签》中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原委,不知夺换(变化)所自;不参按(考证)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旨;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胡氏在这里提出了正确解读李白诗歌的三个原则,一是弄明乐府这种诗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二是弄明李白身世遭际,“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三是弄明诗歌语言和材料的出处,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自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作者借此渲染蜀道之险,并非一定别有深意。

篇11:中学语文教师与解读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篇12:将进酒解读与赏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段,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段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段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段(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段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段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段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段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段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段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段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段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段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段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段,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段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段!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段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段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段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段。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段,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段“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段“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段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篇13:解读《菊与刀》

解读《菊与刀》

[摘要]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从心理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日本国民性格的复杂性,在本尼迪克特先生对日本文化的大量研究中,认为日本幼儿教育的不连续性是造成日本国民性格独特性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带来不同的研究结论。解读《菊与刀》,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通过《菊与刀》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研究资料,来重新分析日本性格的原因与意义,以一种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日本国民性格的复杂性,为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格的研究提供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将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菊与刀》 心里人类学 日本文化 生态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07-0075-02 前言 《菊与刀》是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文化的一部作品,是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委托人类学家对日本文化研究,并根据研究的报告对日本进行制裁的依据。这部作品便产生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无疑,历史证明这样对日本的管理更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发展。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也完成了获悉日本文化的任务,解析了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展现了日本的历史、信仰以及行为方式。这是应用人类学在研究跨国文化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应用人类学的视角在解决其他国家问题、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显得尤其重要。从《菊与刀》的研究视角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文化时更注意文化载体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体现的主观意义,因此,可以得出作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日本文化的。 而生态人类学则是通过环境的特殊性来分析当地文化的多元,从中找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因此,笔者从生态人类学视角下重新解读《菊与刀》,是在前人的研究成就上,以及《菊与刀》中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视角来分析日本文化形成的原因,从日本特殊的地域环境,以及在近现代以前,在文化、科技、教育上等受邻国影响(主要是中国)情况下的对其文化形成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通过这个民族的物质建设以及国民的行为来表现,国民的行为又反映了国民的性格,因此,国民性格是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的。于是,在介绍民族文化时,就要解读该民族的性格以及性格的形成原因。在《菊与刀》中,介绍日本民族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等等,这些矛盾的性格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而日本民族从出生到死去都面临沉重的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森严的等级制度、苛刻的家庭制度、“恩”的报答、“义务”的压力、“情义”的负担都要无条件地遵从,因此我认为日本的文化形成了日本民族的复杂性格,也就形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但为什么日本会有如此独特的文化特点呢?为什么等级制度如此苛刻?为什么感恩教育如此繁杂以及对责任义务的灌输教育那么等级分明?下面则从生态人类学视角逐个分析这些文化的特点及意义。 一、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意义 日本民族等级观念之强、波及范围之广在东亚国家可谓是独特的。在日本要遵从皇权,无条件地服从天皇,向天皇效忠是每个日本国民的义务。关于皇权思想则在其他帝国国家也所展现。但日本国民从一出生就要教育有等级观念,拥护天皇,服从父母。至于日本家庭内部的等级,每一等级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每个成员都要严格遵守自己的等级,不可逾越!上自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的极为明确的等级制在近代日本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严格的等级观念是日本在东亚独有的文化特点。为什么日本会形成如此严厉的等级制?它引进中国文化、学习中国官僚制度,却没有引进科举制,这可是保证下层人士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也是其他传统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如此注重等级,用生态人类学来解读,这是与日本独特的地域环境条件有关,日本土地面积约37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因此,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大。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特权人士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采取等级制,这样可以保证他们的利益,也可以避免因资源的争夺而发生战争。这有点像欧洲的封建城邦,都属于地理狭小,人口众多。因此,苛刻的等级制反而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和平以及在苛刻的等级制度下,日本人民安于本分,能更好地利用自然环境,而不至于环境过于利用,达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苛刻的等级制是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和平的,也有利于日本民族在狭小的空间内生存,因此也就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等级制文化。 二、恩与感恩文化的意义 在日本文化中恩就是指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并且把这位债主、施恩者称作“恩人”。我认为日本人对“恩”如此敏感,与其森严的等级制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日本第一位和最大的恩情是“皇恩”,日本每个人必须以无比感激的心情来恭受皇恩,让他们自己认为有幸生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称心,就不能不想到天皇所赐的恩典。这对于巩固等级制,让人们安于接受等级有很大的作用,“恩”要服从领导,服从上司,服从父母,也避免了内部战争的频发。在整个日本历史上,为了维护等级制,日本人一生中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内的最高上级。这个人物随着时代而变化,曾经是各地的地头、封建领主或将军,现在则是天皇。这是为了维护日本等级制所做的努力,进而形成了日本的“感恩文化”。 7世纪以来,日本从中国引进孔家的道德伦理体系,但是并没有接受中国的忠君爱国的思想。中国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忠君,忠君的同时君主要施仁政,爱护百姓,实行仁义,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无敌,君王的义务与权力是平行的,是有条件的遵从,有条件的“忠”与“爱”。而日本文化,关于感恩是无条件的,是单向的,是义务,是债务。我认为日本之所以没接受中国的“仁”,这是与他的严谨的等级制有关,也就是为了维护等级制,无条件地接受“恩”,感恩天皇,感恩上级,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这一系列的“债务”让日本人勤勤恳恳,做好自己,回报天皇,回报父母。自从有了等级制文化,当权者为了维护等级制的存在,就强加于日本国民恩与感恩的意识,从而形成了“恩”及“感恩”文化,这独特的文化不过是为了维护日本等级制而已,但在另一方面却也显示出了日本选择这一文化的意义所在。 三、日本的自卑情结 日本人常说“情义”最难接受,一个人必须报答情义。这“情义”到底是指什么,日本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种类的情义,一种是“对社会的情义”,可以理解为“报答情义”,亦即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种则是指对名誉的情义,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日本在感恩文化的影响下,对人际关系中的“恩惠”分得如此之细,这在中国或是西方是没有的,这种现象也表明了长期在无条件的感恩文化中成长的日本人深怕情义的负担。至于“名誉的情义”倒是一个疑问,如此关注自身的清白本身就显示了自己内心的自卑,如果是单个个体是这样,那倒不足为奇,但成为一种民族特质、一种文化,就令人十分不解。这种奇特的文化,难道就是与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生长环境等有关吗?如果有关,为什么形成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生长环境呢?通过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析,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狭小的空间,这些环境所给予日本民族的营养,所创造的文明远远不及邻国中国文明的辉煌。因此,很早开始,日本民族就向中国学习教育、农业、医学、经济、天文等知识。可以从大国及小国这两个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看出这些环境所形成的文化,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在两个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和物质优势造就了日本民族本身对其文化的自卑性。再者,日本独特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恩”与“感恩”思想,是严厉苛刻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规范的指标,是社会衡量日本国民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于行为方面的“名誉”关乎个人的道德好或坏的关键,也是关乎是否能被国家、社会、家族接受的关键,如果失去行为方面的名誉,将会受到国家的审判、社会的惩罚、家族的排斥。因此,名誉在日本民族中就等同于生命一样,没有它,就无法生存。这也是独特的日本环境下,形成苛刻的等级制下产生的副产品。因此,日本民族就有了如此独特的自卑情结。 四、日本人重视享乐的意义 日本民族很重视饮食,他们很注重食物的美感以及食物的鲜美。他们喜欢洗浴,温泉在日本很有名气。我认为日本享乐的民族文化是日本民族在感恩、义务、情义的束缚中的解毒剂,他们喝酒、享乐来摆脱自己身心巨大的负担,偶尔的放纵能释放心里的压力,让人健康地生活。日本比较重视精神的锻炼,认为“恩”“义务”“情义”的偿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忍受苦难是日本文化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精神的磨炼,这看起来与享乐矛盾,不过都是在森严的等级制、苛刻家庭制、“恩”的报答、“义务”的压力、“情义”的负担中的产物,都是面对种种“回报义务”“自我约束”的精神胜利法,享乐是压力过大的情绪“释放剂”,精神磨炼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并减轻道德约束的痛苦。其实这两项并不矛盾。 五、结语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提出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是因为儿童教育时的不连续形成的,即幼儿的纵情恣意,一切欲望都能得到满足,童年开始的感恩文化、行为束缚、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做不好整个家庭的反对,造成了他们长大成人后,既可以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以一变而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既可以沉缅于享乐和安逸,也可以不计一切而承受极端的义务……本尼迪克特从心理角度来诠释日本民族复杂的矛盾性格,认为教育的不连续是造成矛盾性格的主要原因。单方面地认为从幼儿早期的意识,与童年开始的苛刻的文化教育这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日本的矛盾性格,这有点夸大早期的幼儿的影响,那幼儿的恣意玩乐是否是形成日本成年沉溺于罗曼蒂克、沉湎享乐和安逸的原因呢?其实人类本身都有沉湎享乐和安逸、追求快乐的生活、趋利避害、追求自由的需求,这并不是只有日本人才有的行为,这是人类的共同爱好。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复杂性格,恐怕难以站住脚。因此,笔者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由日本独特的地域环境所形成的苛刻的等级制观念出发,来诠释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从另一种角度解释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对于海内外的研究做一参考。还有,二战结束已经将近七十载,日本在这些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那沉重的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森严的等级制度、苛刻的家庭制度、“恩”的报答、“义务”的压力、“情义”的负担是否还存在,那教育的不连续性是否还在继续,如果不存在,那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是否还如以前一样激烈?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漫产业以及服装、电子产品已波及全球,得到各个国家的喜爱。如今很多国家的学子都去日本东京大学深造,这是否可以看成日本的价值观在与世界接轨,或者是日本的价值观已不再是那么令人不可琢磨,无法理解。日本现在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行为与传统相比,变化了什么?保留了什么?笔者的这篇文章,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日本文化,也为以后的同仁研究日本现代文化做一铺垫。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文化之谜. [2]马文哈里斯.唯物人类学. [3]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篇14:中学语文教师与解读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

[1] [2]

篇15:解读沈从文与《边城》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在创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极力探索下民的风雨人生,揭示人生规律。他的着笔点在渡口、码头、石板街、店铺、石拱桥、山间人家、水上船民。这一切都是在他逃学与从军的特殊学习方式中习得的。

读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觉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钢强之情。春季山风可 是他的风度,水的品格与性情是他的处世之道;看得出温柔中的倔强与倔强中的温柔紧密地结合。当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深受残蚀的时候,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 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他同样用这一手法,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在他那一串串的字符中,看不到刀光剑影,更嗅不到战火消烟,然 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在盛开的玫瑰花中带有尖尖的刺角。读者可感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正如金介甫说:“沈从文的 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中的是一条染红的河流,是一腔斩不断的乡愁,是一种古老情绪的振颤,是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体现。”

《边城》是中外读者交口称赞的精美的艺术品之一,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 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交界的茶洞渡口为描述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口中,住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他们任风吹雨打,长年累月摆渡,护送日月星辰,过着山里人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了。奔波于湘、黔、渝做生意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在翠翠爷孙俩护渡中,兄弟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翠 翠,而翠翠的心里只有傩送。爷爷不知外孙女的心思,二佬的双亲也猜不透年轻人的心,按照苗家人的礼节,把翠翠“放话”给大佬天保,为二佬傩送也物色一个富 家的千金,并有碾房作陪嫁。但傩送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碾房。在河边游水长大的天保怀着重重心思竟然在一次乘船外出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不已,外出未归。老船 公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老船公。翠翠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中人物的塑造是以湘西30年代那真挚、朴实的山民为原形而设计出来的。作品的主人翁翠翠是一位美丽、聪明、大方的苗家姑娘。她能歌善舞,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只有当爱情的潮水凶涌而来时,自己才觉得彷徨不安,这恰恰构成一幅苗家姑娘从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画卷。老船夫是一个为人厚道善良、勤劳朴实、待人诚实、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又富于敬业精神的苗家阿公。他以苗家老人特有心境来关心下一辈。在翠翠的终身大事上虽然操心,但还是由“翠翠自己做主”,塑造了一个开明、自主的老人形象,说明苗家人千百年来婚姻的自由。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爱情生活中荡起的涟漪,更能增添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天保、傩送兄弟俩的勇敢、剽悍、诚恳,富有进取精神,撑船下海,肩挑背驮,样样在行,那典型的苗家后生形象浮现在眼前。当地有权有势的富户船总顺顺,出船下海也是一马当先,与伙计也如亲戚朋友之一般。就连奸诈的商人屠户,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也要有意给 他多砍点或赠送一刀肉。沈从文笔下完完全全是一副老少无欺、理想化的人间天堂。这种山美、水美、人性美融为一炉的写作手法不是该篇独创,在他不少作品中亦 有。从而证实他自己说的:“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达到自己理想化的艺术境界。

在这里,自然不是人们欲望索取的对象,而是处于与人类一样独立平等的地位。禽兽会做梦,草木能谈吐,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都是有灵性的存在,它们不仅赋予了人类以生命,而且它们的灵性与人类的灵性也是互动和相互依赖的。

比如翠翠。小说中翠翠的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首先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其次以 触目的青山绿水与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相对映,描绘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进而以“黄麂”喻人,自然既养育她又教育了她,为人天真活 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者选取了自然环境中的三种典型事物,把一个勤劳、善良、聪明、纯洁的山村少女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突现在读者面前,这里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生活

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 系,凭着双手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良好的道德风尚,理想的人物范型也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边城》把这一切巧妙地编制在一起,凝固在个人之外的场景因而也更具典型意义。

小说是用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的。《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具有独到之处,人物的命运完全是依照苗乡 的生活规律而铺张安排,尽量捕捉自然界与社会中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生活物象,像绘制珍珠图景那样拼凑粘合起来,一层层地深入,一层层地向纵深发展,以小见大,以虚见实。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玩了高档手法。如人物春风得意时,却尽情掩盖那种喜悦心情,控制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不让其达到癫狂的程度,可谓喜中不 尽喜;而命运操在险滩激流中时,作者尽量避开悲剧的正面冲突,借用次要人物的闲谈而道出来,减少悲剧的凄凉程度,可谓悲中不见悲,减缓人们心里承受的坡度,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边城》的亮点。作者把人物揉进一个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 来铺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湘西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如清澈见底随手可摸的小河,千百年来挂在河边的苗家吊脚楼,穿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少立于河边,人 山人海观看一年一度端午龙舟赛,河边水车、碾房、渡口,悠悠的月夜中传来男女青年夜伴歌声??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另一方面,《边城》的成功与语言的 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其基本语言是湘西方言。作品中尽量选用湘西精炼、朴实的语言,避开那些苦涩难懂、深奥费神的次方言土语,采用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 就是比喻也是山民们经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做到新奇、状物、传神,让读者感到犹如一阵山风,清凉宜人。因此凌宇 先生在编《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中这样评述:“所以这一切,作者企望用下层民众中保留的健康、纯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 症。??他看到了历史演变的无情规律,眷念着乡村社会朴素的人情美,但总是不断地遭受现代‘文明’的洗刷和吞蚀。”从而达到他自己所说的“我的过去痛苦的 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故事上,方得到排泄与弥补。”

作者极力地渲染人物的人性美,失去了阶级性及人原本的丑恶的一面,这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但这丝毫不减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不愧是苗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生命是由身和心合而成的,其中以心灵为主体,边城的人们在自然长期的融合中,早已形成了对自身的独特观照,赋予了自己生命一种独特的意义。在边城,生死 自然,爱恨自然,所有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 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这种给予自身的独特观照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年老的一代渡船老人、顺顺、杨总兵等,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年轻的一代天宝、傩送、翠翠也是正直、仗义,豪勇、乖巧??。在他们身上,都尽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功利性、非社会化、自然性的诗情品质,展示了一种阔大、庄严、浑厚而又不失浪漫的品质。 比如渡船老 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管理渡船,无论刮风下雨、寒暑春秋,他都

非常地忠于职守,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有时候给他一些,他都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所接受的一点好处,也总是想方设法地超量去报答,“凡事求个 心安理得”。比如书中有这段描写:“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 着说:‘不要拦我!’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 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 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翠翠说:‘爷爷,我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铜子取出.送给翠翠。”在这段描写中,爷爷的憨态固执和天真在许多细节上层露无遗,而些微小事,又是反应庄严凝重,二者的反差,已经明示着人与自身的物欲关系,它们是那么的单薄。

因为与自然的平等交流,天性上的互相依赖,这里的人们在把自然当作活的有机体来信仰佑护敬畏的同时,也消除了自身的物欲功利关系,人与人之间更是产生了和谐亲近审美感受的向往和回归。《边城》在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时,也处处注意充分表现这一点。

比如亲情。渡船老人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疼爱有加。十七年前,独生女背着他有了一个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 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这种无私的亲情的爱的展示,使 我们看到了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比如友情。这里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狭隘、贪婪世故、阴险狡诈,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阔 豪爽、光明磊落、正直道行。船总顺顺便是其中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所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 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还有那当年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总兵,在渡船老人死后,不仅赶来帮忙,而且担负了渡船老人的 重任,照看起了翠翠。这种友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一种相通、一种互为依赖关系的高层面的展示。

比如爱情。天宝爱翠翠,傩送也爱翠翠,他们不吵不闹,不动干戈,也不凭借自身地位向翠翠施加压力,而是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这种至情至性的方式也是人类要成为自然界中最高贵物种的前提之一。

凡此种种,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架构了一种生态系统。也因为这种人类系统中业已消亡的生态系统 的构建,沈从文成为了现代文坛上的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那么,沈从文为什么要架构这样一种生态系统,意义或目的何在?因此有必要再探讨一下《边城》外的沈 从文。

我们知道《边城》并非写于湘西,而是写于代表了皇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的北京和最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大都市上海,是沈从文远离家乡,从

乡下跑到 大城市,目睹了种种似乎聪明、稳重、尊重文明表面下隐藏的腐烂、庸俗、自私、小气、功利,感触到了极端物质化利益化之下“毁人于有意而无意中”的潜在灾难 的降临,体会到了现代文明进程中对人类内在生命的剥夺,他深深忧虑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本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失沦落。因此当他再次反观故乡时,故乡人 民自然不做作的真性情,蕴藏着蓬勃生命力的民风民俗。清澈诗意的自然风光给了他一种新的生态创作视野,他超越了人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与生存在地球上的 万事万物的征服控制的关系,终于从生态主义更高层次的角度建构了《边城》。由此,才有了《边城》出版题记时的这段宣布,他说,他的这本书,是给那些“极关 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的。请注意这里的“空间与时间”,也就是说,沈从文极为强调的是《边城》中构筑的生态时空感,人类只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整体关系,在这个整体关系中,人类是成员,而不是主宰,它的存在依赖着整体系统规律的调控, 而不是由人类来控制生态系统规律。惟有如此,人心才能得以净化,人类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构建生态链的永恒世界。从生态整体系统规律出发,我们应当重新审视 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 人既然属于它的自然,便是自然整体图景中的一个成员。“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他在《边城》题记中还这样写到:“这作品 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J’’他在提醒我们要为自 然,为人类自身自然意识的觉醒,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而写作。我想这同样也是今天我们再次解读《边城》的意义所在。

篇16:《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

《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书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而写的一篇序言。“序”又名“引”,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诸人诗作编成一集,并作此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借以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庄子人生哲学,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甚至厌倦人生,放荡形骸,轻生乐死。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借这篇序文批评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类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

1.学会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中心观点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发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而表现其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乐─痛─悲”,那么,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又为什么悲?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文,就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

课文剖析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④山阴⑤之兰亭⑥,修⑦禊事⑧也。(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 ②癸丑:ɡuǐchǒu,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③暮春之初:指夏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暮,晚。④会稽:Kuàijī,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⑤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市,当时是会稽郡治所在地。⑥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水经·浙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⑦修:这里是举行的意思。⑧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禊:xì。)群贤①毕②至,少长③咸④集。(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①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四十一人。②毕:全、都。③少长: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人是少;王羲之、谢安等人是长。④咸:都、全,意义同“毕”。)[这几句是本段第一层,交代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接着交代与会人物。“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之盛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又有清流激湍②,映带③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⑤其次⑥。(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一条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用它作为供流觞用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①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②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湍,tuān。③映带:景物相互辉映衬托,彼此关连。④流觞曲水:把漆制酒杯盛满酒放在曲折的溪水上游,循流而下,杯子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明杨慎《兰亭会》:“昔周公营邑,三月上巳日会百官于洛水之上,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有云:‘羽觞随波。’今日虽非洛邑,惟愿羽觞随波。” 觞,shānɡ,酒杯。⑤列坐:排列而坐。⑥次:处所,地方;这里是“旁边”的意思。)虽无丝竹管弦①之盛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然而一边临流饮酒,一边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①丝竹管弦:即丝弦竹管。丝弦,指琴瑟等用丝做弦的弦类乐器。竹管,指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类乐器。丝竹管弦常用来借代音乐。②盛:多,盛况,热闹的场面。③幽情:内心深处的情怀。)[这是第二层,共两句,第一句描写兰亭优雅的自然环境,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这里环境幽雅,正是畅叙幽情之地。第二句叙述盛会上人们进行的具体活动: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畅叙幽情”四字概括了《兰亭集》诗歌的全部内容,也是本文内容的总括。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大致相当于《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大致相当于《序》后半部分的内容。]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②之盛,所以③游目④骋怀⑤,足以极⑥视听之娱,信⑦可乐也。(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抬头观望宇宙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大地万物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的景物,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①惠风:和风,春风。②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③所以:用来……的景物。④游目: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⑤骋怀:驰骋想象,开畅胸怀。骋,chénɡ,奔驰。⑥极:穷尽。⑦信:实在,确实。)[这一段先描写集会之日的晴和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透露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吉日喜庆、其乐融融的气氛,再写“仰”“俯”之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抒发了作者和与会之人的喜悦心情,一个“信”字把集会的欢乐之情推向了高潮。]

以上两段文字,记述这次盛会概况,写天地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在这里尽情抒发了生之快乐,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第一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第一段第二层和第二段均为两句,写法相同,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议论抒情。其中都有“足以”二字,与会者的欢乐之情隐含其中。从全文看,这一部分属于记叙,作者的意图是从叙入手,极写生之乐,以此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夫①人之相与②,俯仰③一世。(人们相互交往,生活在一起,一俯身一抬头很快就度过了一生。①夫:fú,句首发语词,引起下文的论述。②与:结交,亲附。③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人生过得很快。)[以伤感生命的短促起笔,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值得注意的是,从结构上看,这个句子还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 二字上文已见,由此承上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天衣无缝,自然之极。]或①取诸②怀抱③,悟言④一室之内;或因⑤寄所托⑥,放浪⑦形骸⑧之外。(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面对面畅谈各自怀抱;有的人顺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放纵地过生活。①或:代词,有人。②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③怀抱:胸怀抱负。④悟言:面对面交谈。悟,通“晤”,面对面。⑤因:依,随顺。⑥所托: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⑦放浪:放任旷达,不拘形迹。放、浪二字意义相近。⑧形骸:身体,形体。)[在这个句子里,作者把人们的生活态度概括成两种形态,前者即下文所说的“静”,后者即下文所说的“躁”,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下面的感慨。这里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只列出这两种人呢?原来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当时的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都以老庄玄学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而老庄玄学既可以使他们崇尚自然,宅心玄远,变得虚静,但也很容易由虚静变成放达,成为礼法的挑战者。所谓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就是指那些潜心于老庄玄学、谈玄悟道、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人;所谓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指那些不拘礼法,放荡纵欲,玩世不恭的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失志之士,作者认为他们尚且可以“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享受人生的乐趣,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说了。作者以此两种人为例,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乐趣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现象。]虽趣舍①万殊②,静躁③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④,暂得于己⑤,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⑥;及其所之⑦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⑧之矣。(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和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就随着事情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就随即产生了。①趣舍:取舍。趣,qǔ,同“取”。舍,舍弃、放弃。②万殊:千差万别。③静躁:虚静、浮躁。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者。④欣于所遇: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⑤暂得于己:自己暂时得志。暂,一时。得,得志。⑥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将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⑦所之:即“所遇”。之,往,到达。⑧系:附着,随着。)向①之所欣②,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③,犹④不能不以之⑤兴怀⑥,况修短⑦随化⑧,终期于尽⑨!(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①向:过去,以前。②所欣:即上文 “所遇”、“所之”。③陈迹:旧迹。陈,旧。迹,事迹。④犹:还,尚且。⑤以之:因此。之,指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⑥兴怀:引起感触。兴,发生,引起。⑦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长短。⑧化;造化,大自然。⑨终期于尽;最终归结于消灭。期,课本释为“至,及”;一般的版本释为“期限”。)[这两个句子描写了人一生的心理流程。作者异中求同,尽管人们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人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慨却是相同的:欣于所遇时,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时,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则“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无不浩叹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啊。既然人们对于岁月的消蚀、时光的流逝尚且大发感慨,那么,等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旦生命行将终结,又怎能不黯然消魂呢?这就说明乐生痛死,是人的共性。]古人云:“死生亦大矣①”,岂不痛哉!(所以古人说:“生与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大事情啊”,我们能不感到痛惜吗?①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从人们共性中,引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抒发人不免一死的悲痛。]

这是文章第三段,是文章重点难点所在,“死生之大”是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观点的呢?作者指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虽然各自有所不同,有的喜欢“静”,有的喜欢“躁”。但是,不论哪种人,生命的历程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对人生的感受也都是相同的,在“欣于所遇”之时,“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享受人生的快乐;在“所之既倦”之时,“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悲叹人生变幻莫测;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即人至老年,回顾过去之时,则“不能不以之兴怀”,伤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等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面临死亡之时,每个人都会“岂不痛哉!”深感死亡的悲痛。(青年时)快然自足──(中年时)感慨系之──(老年时)以之兴怀──(临死时)岂不痛哉”,这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经过的心理流程,随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消亡,死期的来临,伤感之情也必然一步步加重,由此也便证明了“死生之大”,人们是很看重生死问题,以生为乐、以死为痛的。

第一、二段写生之乐,第三段偏在写死之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①,未尝不临②文嗟悼③,不能喻④之于怀。(我每次看到前人对死生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他们的看法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自己看到古人对生死抒发感慨的文章也常常为之嗟叹伤情,但往往在心里不能明白这是什么原因。①契:符契,古代一种信物,用竹木等制成,在符契上刻上文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②临:面对,这里有“看”的意思。③嗟悼:jiēdào,叹息悲伤。④喻:晓,明白。)[这个句子写人类从古至今,对死生的感叹都是完全一致。句子的难点在于作者究竟是什么“不能喻之于怀”。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盖羲之薄老、庄道德之玄言,而崇张、许之秘法;其诋‘一生死’,‘齐彭殇’为虚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以真贪痴而讥伪清净。”意思是说,王羲之轻视老、庄学说,却崇尚道士的长生秘法,他诋毁“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之说,乃是为了修炼神仙,以求长生不老。这是用真正的贪恋和痴心人生来讥讽那些假装淡泊人生的人。查《晋书·王羲之》:王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由此可知,王羲之不能喻之于怀的是:人为什么会死?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为什么这“乐生”而“痛死”的悲剧会一代代重演?]固①知一②死生为虚诞③,齐④彭殇⑤为妄作⑥。(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寿与短命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①固:在这里相当于“乃”,有“于是”的意思。但课本释为“本来,当然”。 ②一:作动词用,把……看成一样。③虚诞:虚妄的话。一死生,语出《庄子·大宗师》:“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意思是,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④齐:作动词用,把……等量齐观。⑤彭殇:指代长寿之人和短命之人。彭,彭祖,传说他生活在尧、夏、商三代,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的人。齐彭殇,语出《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活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⑥妄作:胡造,胡说。)[昔人对死生大发“兴感”,作者自身“临文嗟悼”,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重死生,由此推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那些把生说成是死,把死说成是生,对生死看得很淡然的人,纯粹是胡说八道。读到这里,我们便知道王羲之为什么要大讲“死生之大”,提倡重生死了。原来他是为了批判老庄的轻生死。王羲之的批判锋芒实际上直指当时的社会风尚。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鼓吹老庄的“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后之视今,亦犹①今之视昔,悲夫②!(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多么可悲啊!①犹:如同。②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这个句子的难点是作者“悲”什么?从语境看,作者悲的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今之视昔”指的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见古人、今人、后人心境相同,都同样地感叹“死生之大”。我们今天看古人对生死发出过怎样悲伤的感慨,后人也会看我们对生死发生过同样悲伤的感慨,人类世世代代都回避不了生而复死的轮回,死成了世世代代无法回避的问题,真是可悲呀!解读这段文字,要注意它与上段文字的关系。两段文字用“悲”“痛”二字关联,论述的中心都是:“死生亦大矣”。上段文字从横向即用同一时代的人对人生的共同感受来说明死之“痛”,这一段则从纵向即用古人、今人、后人对人生的共同感受来说明死之“悲”;如果说前一段是正面说明“死生之大”的观点,这一段则是通过批驳庄子学说,从反面说明“死生之大”的观点。]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①一也。(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参加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思想情致还是一样的。①致:情致,兴致。)后之览者①,亦将有感于斯文②(后来读到这本诗集和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感慨。①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②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也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这几个句子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故”字既点出下文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关系。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让后人知道我们对生死曾经有过怎样的感慨。“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世殊”照应第四段,“事异”照应第三段,尽管时代不同,境遇各异,但人们“兴怀”的“致”是一样的,对于死都有“痛哉”,“悲夫”的感叹,所以作者自然地推想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人读到这本诗集和这篇文章时也一定会对生死问题发出同样的感慨。]

第四段,作者先论述古人、今人对于死生的感概“若合一契”,批判“一死生”“齐彭觞”的观点,接着指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死乃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反面说明“死生之大”的观点。最后说明结集和写作这篇序言的目的,警醒后来的读者,不要感染当世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是人世的一件大事,以此劝喻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特色鉴赏

1.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

2.立论精巧,说理严密。

本文论述生死问题,既正面阐述自己观点,又批驳老庄观点,题目很大,内容复杂,一篇短短的文字怎么写?作者巧妙地从心理分析入手,抓住人们乐生痛死这个核心之点展开论述。先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生之欢乐与喜悦。接着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论述人们虽然“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乐生痛死则是共同的心理。这是横向说明,然后又转入纵向说明,昔人、今人在生死问题上“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此证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由此推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乐生痛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但作者立意精巧,从东晋习俗写起,由己及人,先横后纵,畅生之乐,悲死之痛,因而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问题探究

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和道家有关生死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中华传统生命文化的精髓。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尚未明白生,又怎能谈死呢?所以对于生命,孔子的目光执著于现实的生,而对于死,却避而不谈。这说明儒家的生命意识关注的是生命现实,强调的是在现实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人生有限,终有一死,那么如何把握现实生命的每一刻呢?儒家认为,人天生负有一种使命,就是要认识和实践仁道的原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道德生命的实现有时要以现实生命的舍弃作为前提,儒家的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成了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华彩乐章。但是,儒家只重视现实生命,忽略了死亡也是生命常态的一部分,对于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一部分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可逃遁的事实。只有客观地认识了死亡,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才能更好地促进现实生命的实现。这样看来,儒家的生死观也就存在缺陷。

庄子在解释生和死的时候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他认为生死是气聚气散,不断转换,就像是神奇的东西和腐朽的东西互相转化一样,生命源于自然,也要回归自然,生与死如春夏秋冬往复轮回,所以人不应该为生而狂喜,也不要为死而悲恸。基于这种认识,庄子在妻死之后,鼓盆而歌;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仅“三号而出”。

道家的这种生死观启示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生死应当采取豁然达观的态度,这对于人们正确看待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道家用“道”来超脱生死,认为人应当顺从自然的安排,顺从命运的摆布,对改变不了的命中注定的事,应当放弃任何努力,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提倡“无为”,这样的生命价值观显然也有消极的一面。

上面,我们对儒道两家的生死观作了扼要介绍,那么对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阐明的生死观,又应当如何评价呢?我们年青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又有什么深远意义呢?

探究思路:

全面评价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儒道佛各家学派都得到了发展,这个大背景对王羲之影响很深。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商承祚进一步补充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影响”。由于道家的影响,王羲之有的时候对生死问题持达观超脱的态度,如他的《兰亭诗》:“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但有的时候又回到儒家的立场。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判道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发出激烈慷慨的悲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显然他是站在儒家的观点。

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于我们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与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一死生,齐彭觞”,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实际上正如王羲之所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社会怎么前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兰亭集序》之所以深深地打动我们,就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李白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种对人生如白驹过隙的紧迫感成就了千古诗仙。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也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格外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当然,对待生命的态度,“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有的.喜欢“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的喜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的喜欢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也有的喜欢宁可赖活,不愿好死。有的人未亡心已死,有的身患绝症,终期于近,却赤心依旧。虽然生活可以自由选择,道路无从强求,但是有一点必须记住,那便是你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生命的归宿也就不同,人生的价值也会迥异。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怎样使自己活得比泰山还重?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时时深思而熟虑的事情。

年轻的朋友,趁你生命的航船还刚刚起锚,请先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想清楚。

训练提高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ɡ)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ɡ)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ɡ)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 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语末助词,用得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3)古人云:“死生之大矣”,岂不痛()

(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A.哉、也、夫、矣。 B.矣、夫、哉、也。

C.也、矣、哉、夫。 D.夫、哉、矣、也。

8.对下面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夫人之相与。④不知老之将至。⑤向之所欣。⑥感慨系之矣。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⑧不能喻之于怀。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①②/③⑧/⑤⑥/④⑦/⑨⑩ B.①② /④⑤⑧/③⑥⑦/⑨⑩

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⑩ D.①⑨/②③/④⑩/⑤⑥/⑦⑧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词语活用情况的一句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10.给下列各句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A.处所B.次等 C.次第 D.驻扎。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或者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把它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2.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读这次集会诗文的人,也会产生感慨。

B.后读我文章的人,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3.下面是王羲之《兰亭诗》(其三),请将其与《兰亭集序》对比阅读,说说《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答:

14.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⑤。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⑥俊秀,皆为惠连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⑧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⑩。

[注]①逆旅:旅舍。②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文章:自然景物,如锦绣交织成纹。⑥季:弟。⑦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⑧康乐:即谢灵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此句作者自愧不如谢灵运的才华,也不如谢灵运之子惠连,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⑨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⑩金谷:晋人石崇,家有金谷园,常宴宾客于园中,当筵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

(1)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序”这种文体,但二者是否相同?

答:

(2)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答:

(3)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这里列出的字有的是易读错字例如嗟、湍等,有的是生字,例如癸、殇、禊等。有的是多音字,例如曲。A项“殊”念shū。C项“悼”念dào 、“骋”念 chéng。D项“曲”念qū, “乐曲”、“曲调”念qǔ。

答案:B。

2.解析:这时列出的都是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多做此类练习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我们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A项“修”用作形容词,释“长、高”。C项“化”用作名词,释“造化、造物主”。D项“喻”释“晓喻、明白”。

答案:B

3.解析:A项“趣”通“取”。B项“悟”通“晤”。D项“景”通“影”。

答案:C

4.解析:A项“以为”今释“认为”,古义有时同今义,有时释“以……为”,此处则如是。B项“所以”在现代汉语里用于因果句里表结果,而在此处则是表原因,可译为“用来……的原因”。C项“其次”在现代汉语里表次序,与“首先”相对。在此处“其”是代词,“他们的”;“次”,处所,这里是“旁边”的意思。D项“自足”都是表示“自己感到满足”。

答案:D

5.解析:“诸”字作为虚词,在文言中的用法主要有:用于句中作兼词,相当“之于”,或者用作介词,相当“于”,或者用作代词,相当“之”。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之乎”。例句“诸”用于句中,作兼词,相当“之于”。A用作代词,“诸军”指各路军马。C“诸”也是兼词,放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之乎”。D项“诸”用作介词,相当“于”。

答案:B。

6.解析:本题旨在掌握“对偶”这一常见的修辞格。对偶的基本特征是两两相对:(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如果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B。

7.解析:不同的语末助词表示不同的语气,要熟悉它们的用法。(1)句是表肯定的语气,当用“也”。(2)句表“必然”的语气,当用“矣”。(3)句表反问的语气,当用“哉”。(4)句表感叹的语气,当用“夫”。

答案:B

8.解析:①②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③④⑨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⑤⑥用作音节助词。⑦⑧用作代词。⑩结构助词,定语后置。

答案:C。

9.A项“贤、少长”均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C项动词“游、骋”用如使动用法。D项“一、齐”形容词带宾语,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答案:B。

10.解析:①句“因”后省略代词“之”,指代“所欣”,根据句意,当释“依循、顺着、就着”。②句“修”与“短”构成反义的关系。③句“次”前有代词 “其”(它的,指曲水)作定语,所以“次”必释为名词,根据文意释“处所、岸边”。④句“向之所欣”照应前文“欣于所遇”,故“向”当释“原先、从前”。

答案:①C, ②C ,③A, ④C。

11.解析:A项“或”释“有人”。B项“喻之于怀”,在心里明白这件事。C项“所欣”,所喜欢的事物。

答案:D 。

12.解析;A项对“后之览者”错译。B项错误相同,而且把“览”的对象也弄错。D项把“览”的对象弄错,原因是没有明白“斯文”指什么。

答案:C

13.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通过对比阅读,有助于熟悉课文,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旨意。

答案: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 “清流激湍”。诗中“寥朗无厓观”照应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万殊”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寓目”、“群籁”、“适我”,分别是“极视听之娱”的“视”与“听”。 另外,“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与《兰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句分别照应。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全篇诗意清新,简洁有味。比如,从情感流露来说,此诗通篇洋溢着欢乐和喜悦,而《兰亭集序》除了喜悦,还有感慨和悲叹,交织着多种情感。再比如,本诗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虽无法像散文《兰亭集序》那样具体阐述,却也能让人回味出来。

14.解析;这是课外延伸对比阅读题,旨在启示我们扩大阅读范围,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答案:(1)这两篇“序”不同,《兰》是书序,写于书之前。本文是一篇赠序,是给亲友送行时写的赠别的文字,流行于唐宋。(2)两文抒事的语句相近的有:《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兰》文“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本文“如诗不成,罚依谷数酒”。两文抒情议论的语句相近的有:《兰》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本文“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兰》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本文“浮生若梦,为欢几何”。(3)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篇17:解读either 与 neither

作者:魏祥

either,可作形容词、连词、代词或副词。

作形容词,表示”(两者中)任何一个的或每一边的“。如:Either book will be interesting.

作连词,是”或者;要么“之意,一般与or连用,构成either...or...,表示”或者......或者......“,它连接的部分应是同类的。当连接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随or后的人称而变化。如:Either you or he is late for the meeting.

作代词,为”两者中的一个“。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如:Either of the pictures is good.

作副词,用于两个否定句后,作”也(不)“讲。如:If you don't go, I won't go, either.

neither是either的反义词。

作形容词,有”两者都不“的意思。所修饰的名词必须是单数,作主语时动词用单数。如:Neither article is made in Shanghai.

作连词,常构成:neither...nor ...,译为”既不......也不......“,当连接主语时,动词要与nor后的名词一致,如:Neither you nor I am right.

作代词,表示”两者都不“,常放在of短语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单数。如:-How about these two dresses? -Neither(of them) is beautiful.

作副词,表示”也不",置于句首。如果强调前面否定的陈述句中的主语确实如此的话,用Neither+上(原)句主语+助动词;如果是表达上句否定陈述的也适合于其他人,则用Neither+助动词+主语(不同于原句)。如:

A: Jack can't swim. 杰克不会游泳。

B: Neither he can. 他(指杰克)确实不会。

C: Neither can Tom. 汤姆也不会。

篇18: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解读介绍

新加坡双语政策(英语/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所设立的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课程,确保了学生生能获得相关的技术和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立足。更多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解读介绍点击“申请条件”查看。

新加坡留学申请条件解读

一、政府中小学条件

新加坡政府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无法直接申请,入读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学生,需要新加坡国际学生入学考试(AEIS),凭考试成绩插班进入新加坡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新加坡政府中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无法直接申请,入读中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新加坡国际学生入学考试(AEIS),凭考试成绩插班进入新加坡政府中学一年级至三年级。

二、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条件

国内17岁以上的留学生通过新加坡O水准考试,可以申请新加坡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新加坡O水准考试统考考分中的英文达C6以下、总分达15分以下的学生将有机会被新加坡的政府初级学院(大学预科)录取,通过二年的学习,考入新加坡的政府大学。新加坡O水准考试统考考分中的英文达D7以下、总分达18分以下的学生将有机会被五所政府理工学院录取。

三、公立大学条件

新加坡公立大学本科要求学生高考成绩高于一本线80分以上,雅思成绩6.5分,或者A水准考试成绩三个A以上,部分专业要求全A。硕士要求学生具有国内本科211/985院校学历,雅思成绩7.0分,部分专业要求有几年相关工作经验。

四、私立大学条件

新加坡私立大学本科要求学生初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水平,雅思成绩6.0分,部分院校初中毕业和高中在读都可以申请,但是需要读预科课程。硕士求学生国内本科学历,雅思成绩6.5分,部分院校有专升硕项目,即专科也可申请硕士学位。

新加坡留学择校参考因素

一、官方认证

新加坡有自己的高等院校认证体系Edutrust,自起,就开始对境内的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审核,获得认证的学校无一例外都是学术优秀的好大学,也是大家留学的首选,不需要担心认可度。

而大家在选择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去官方的网站里看看,学校有没有收到Edutrust的认证,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有认证才能够放心的进行接下来的考察。

二、合作伙伴

而学校的海外合作院校,也是可以从侧面展示出学校的名气的,因为一般都是同等水平的院校进行合作,如果大家对本校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的实力如何,可以看看和他合作的学校名气。

而如果有比较优质的大学进行合作的话,是可以获取到对方各方面的资源的,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接受教学,享受资源,如果能够进行交换学习,还可以获取两份学历的证书。

三、背景配置

历史悠久的大学不一定都是好大学,但是新的大学中好大学的比例肯定是没有老大学高的,而且学校背后的人脉资源也是比不上的,所以大家尽量还是选择口碑比较好的历史。

学校的规模配置,应该和自己的发展相匹配,至少需要保证硬件能够更得上教学,不会让教学器具捉襟见肘,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专业学习,当然软件的服务也要保证舒适。

四、社会认可度

此外还需要考察社会、企业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正面和负面的都要看,不能够只看学校官方给出的成就,因为真正的服务和生活,要学习过的学生才能够给出来。

而社会和企业会接受毕业生,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能力,也是可以间接的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所以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内容。

为什么选择新加坡留学呢?

1、教育质量高,文凭认可度高

新加坡的教育系统是全球创新的教育系统,新加坡政府教育业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沿袭英联邦的教育体系,国际的教学水平,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对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课程青睐有加。

2、社会安定,犯罪率低

新加坡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所以,在新加坡留学,学生既无人身安全的顾虑,也不容易误入歧途。

3、文化多元而包容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很具有包容性的国家,在这个城市中,你随处可见多种语言,多种肤色,多种文化,多种宗教信仰。而且新加坡华人占比非常大,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较小。

4、得天独厚的双语教学体系

双语教育环境下的独特体验是吸引大量留学生赴新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加坡,学生既能在全英文教学、生活环境中大大加强自己的英文水平,华语作为主流语言之一,也可以保证学生的日常沟通。

5、就业创业机会多

新加坡经济高度发达,就业机会高,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并且学校也为学生搭建招聘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新加坡大学的毕业生的起薪可达人民币1万到4万,就业率达90%以上。

6、欧美国家的跳板

新加坡被中国学生认为是最为合适的留学跳板国,有“黄金跳板”之称,很多学生想到欧美去留学,又没有语言的成绩,因此新加坡是个的过渡地。

7、较欧美国家更低的费用

新加坡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大约18-28万,其中还有非常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8、与中国距离近

从我们国内到新加坡也就4、5个小时的飞机,机票也不到1000人民币,寒暑假或者长一点的假期都可以回家探亲。

篇19:《解读与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二零一九年九月,全国小学统一使用国家编撰的语文教科书,我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也遭遇了困难,比如教学时什么都想要,总觉得教不完,教学负担变重了;教学时吃不透,总感觉教得浅,教学效果不佳。20xx年7月7日晚上7点,我参加了盘龙区进修学校组织的线上讲座,广东省名师工作室著名主持人彭才华老师带来《统编教材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为我解答了我当前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在讲座中,彭老师首先简向我们分享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结构进行编排:一条是“人文主题”线,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等;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两条线,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条线索,让语文的教学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变成“清清楚楚两条线”。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让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变得清清楚楚,那就是指向这两个主题。

统编教科书创新阅读教学体制,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精读课给例子,教方法,学方法;略读课学生自己读,用方法,不断实践、巩固;课外阅读课程化,增大阅读量,全面促進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彭老师认为统编教材好教,但较好不容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彭老师引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大师的原话,“老师每次备课最好重新读课文,赤手空拳去读,获取真实的感觉和认知,这是很要紧的。自己有感受,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向我们强调教学语文不靠告诉、分析,靠带领学生感知。如何进行感知,彭老师以第十册课文《白杨》和《忆江南》这首小诗进行了解读和示例。

听完彭老师的讲座,我有了一些思考和反思,部编教材改版后,单元性更强,双线结构明显,所以在教学时要把握好单元教学主题,对于怎样教学课文,可以看单元导读,明确任务;看单元课文,明确区别;看本节课文,明确内容;看课后练习,明确重点;看助学系统,明确缺漏,作为第一步的看单元导读,明确任务,则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单元 篇章页的重要性,我们要讲好新教材,一定要先把握好单元 篇章页。而最后一步,看助学系统,明确缺漏,却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我们既要注意前,同时要关注后,所谓的“瞻前顾后”很重要,那么后在哪找,就在后面的交流平台中有明显的说明。

对于彭老师所强调的让学生“感知”,注重学生的“感知”这一点,我认为可以挖掘教材,深入研读教材,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选择教材与生活的连接点,促进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即教师不囿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直观学生生活,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优化课堂资源整合。知识具有时代性,教师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以及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扩大课堂外延。

Android Glide源码解析

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解读

大学生礼仪与修养解读

解读

详细解读高效课堂与有效课堂

解读余秋雨与《信客》

解读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本周新闻关键词盘点与解读

雅思写作解读:自由与规则

Cover Letter 介绍与

Normalize.css 介绍与源码解读(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Normalize.css 介绍与源码解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