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什么是发散思维有哪些案例(共含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veryday花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案例1
有一个古老的智力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最笨的回答是:“打死1只,还有9只。”最聪明的,也是被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打死1只,就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它们都被吓跑了。”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还听到学生们说出了下面一些答案:
1、还有1只死鸟挂在树上;
2、还有9只,因为是用无声手枪击中的;
3、还有2只,树上鸟窝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
4、还有9只,在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
5、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
6、还有10只,因为它们受伤飞不起来了;
案例2
有一只猪四百斤,一座桥承重两百斤,猪怎么过桥? 条件:
1.猪是活猪,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得切割猪
2.故事发生在猪王国,不要引入人的因素
3.是过桥,不是过河,不要说是游泳过去
4.是过桥,不是过涧,不要说是飞过去丫
5.桥是承重两百斤的桥,把桥挪到平地上抑或过另一座承重超过四百斤的桥都属改变性状
6.不是文字游戏,不要说“猪晕过去了”
3、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如说话声音高低能引起金属片相应的振动,相反金属片的振动也可以引起声音高低的变化。爱迪生在对电话的改进中,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
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
1)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进水里,把人从水中救起,是使人脱离水,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
2)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而电梯是路走,人不动。
3)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
4)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据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从前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数加半头;长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还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长子的一半;长女分给最后剩下的半数加半头正好等于次子所得牛的一半。结果一头牛也没杀,也没剩下,问农夫总共留下多少头牛?
在商业营销运作中,也常有逆向思维应用:如做钟表生意的都喜欢说自己的表准,而一个表厂却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反而大家非常认可,踊跃购买;用8根火柴作2个正方形和4个三角形(火柴不能弯曲和折断)。
一般在正方形中作三角形都容易从对角线入手,但对角线的长度大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反过来想,又组成三角形,又有相同的边长,那就要错开对角线。
4、侧向思维(旁通思维)
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1:19世纪末,法国园艺学家莫尼哀从植物的盘根错节想到水泥加固的例子。
当一个人为某一问题苦苦思索时,在大脑里形成了一种优势灶,一旦受到其他事物的启发,就很容易与这个优势灶产生相联系的反映,从而解决问题。
5、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6、多路思维
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7、组合思维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第一次大组合是牛顿组合了开普勒天体运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体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规律,从而创造了经典力学,引起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二次大组合是麦克斯韦组合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和拉格朗日、哈密尔顿的数学方法,创造了更加完备的电磁理论,因此引发了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三次大组合是狄拉克组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鄂方程,创造了相对量子力学,引起了以原子能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所以爱因斯坦说过:“……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在科学界、商业和其他行业都有大量的组合创造的实例。当然组合不是随心所欲的拼凑,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的有机的最佳组合。中国思维魔王许国泰所创造的信息交合法就是进行组合思维的很好的工具。
一、任何人都有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少数尖子生所特有的。85%的创造性只需要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等要占8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创造性又与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知识可以传授,可以重复和背诵,而创造性只能靠培养。因此,人人都有创造性,但每个人的创造性又存在很大差异,关键是培养。
二、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1.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淡化标准答案
,鼓励多向思维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打破常规
、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
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发散思维训练训练
1、概念
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圈,充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出多种设想、答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寻求多个答案
实质:从一到多。犹如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光线一样,洒水壶式的思维方式。
2、发散的角度
(1)功能发散
[案例1] 红砖的用途
建筑材料:盖房子(包括盖大楼、宾馆、教室、仓库、猪圈、厕所……)、铺路面、修烟囱等;
从砖头的重量:压纸、腌菜、凶器、砝码、哑铃练身体等;
从砖头的固定形状:尺子、多米诺骨牌、垫脚等;
从砖头的颜色:水泥地上当笔、画画、压碎做红粉做指示牌、磨碎掺进水泥做颜料等;
从砖的硬度:凳子、锤子、支书架、磨刀等;
还可以从红砖的化学性质(如吸水)
刻成一颗红心献给心爱的人、在砖上制成自己的手、脚印变成工艺品留念。
[案例2] 曲别针的用处
许国泰信息场图示。该图由一张两维表格呈现,X轴是指人类活动,就是想像曲别针在勾、挂、联、画、化学反应、计算、书写、日常活动等方面的应用,Y轴是表示曲别针的要素,包括有材质、重量、体积、长度、截面、韧性、弹性、硬度、直边、弧边等。两轴相交就是信息场,各点相乘,进行信息交和,可见其用途是无穷无尽的。曲别针可以变成数字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组成各种语言文字;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制作成各种东西;
[案例3] 清除的功能
清除设备:橡皮擦除字体、锄头除草、车拉走泥土等;
家用电器:吸尘器吸去灰尘、洗碗机清洗碗碟、刮胡子刀片、洗衣机洗去衣服油污;清洁剂:清除玻璃的、汽车的、锅炉的、暖壶的;
服务行业:清洁工清除垃圾、花园主人清楚杂草;
突发事件:毒药死了鱼、核泄露使人搬迁;
自然事件:秋天赶走炎热的夏天、
非法行为:小偷、吸毒;
社会生活:爱赶走了恨;原谅赶走了嫉妒。
[案例4] 铅笔的用途
1983年,一位在美国学习的法学博士普洛罗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美国纽约里士满区一所穷人学校圣·贝纳特学院出来的学生犯罪记录最低。
普洛罗夫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进行调查,问一个问题:“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共收到了3756份回函。在这些回函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在学校里知道了一枝铅笔有多少种用途,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
当初,学生都知道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后来都知道了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候还能用来替代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朋友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以做润滑粉;演出的时候可以临时用来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枝铅笔按照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铅笔抽掉芯还能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等。贝纳特学校让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成功。
[案例5] 冰箱用途的延伸
很长时期,电冰箱市场一直为美国人所垄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种高度成熟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美国的厂商显得束手无策,而日本人却异军突起,发明创造了微型冰箱。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外,还可安装在野营车娱乐车上。于是,全家人外出旅游,舒适条件全部具备。微型冰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它进入市场初期默默无闻的命运。
锻炼大脑思维的方法
1、灵活使用逻辑。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学数学可知,解题多了,你就知道必须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可叫数学哲学。总的来说,文科生与理科生差异在此,不在逻辑思维的有无。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无分文理。而且思想也不是逻辑地得到,而是逻辑地说明。
2、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例如关于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相反,我认为是保护人权的主权大于人权,不能包括导致国王享用婴儿宴的主权,既必须界定主权,前者有条件成立。导致该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3、坚守常识。其实我很轻松得到关于人权的个人结论,原因是不论大牌专家怎么宏论,我不认同的道理只有一个,我坚守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犯,除非不得已这样的常识。因为坚守这个常识,就要具体分析主权比如国家保有军队的权利,该权利会在不同情况下要求国民承担不同义务,战时似乎侵犯人权,但这是为每个人安全需要的一种付出,主权必须具有正当性。可见坚守常识及逻辑地得到的结论的重要性。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中国人常常用哲学说明问题,总是从一个一般到另一个一般,所以说而不明,好象不会逻辑思维,谬矣。
4、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发散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感性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发散思维的作用
(1)核心性作用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2)基础性作用
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
(3)保障性作用
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1.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关于思维的名言警句
1.今天心里知道的事,明天头脑就明白了。 ——James Stepens
2.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洛克威尔
3. 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卡曾斯
4.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柏拉图
5.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爱迪生
6.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爱因斯坦
7.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歌 德
8. 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 ——克雷洛夫
9. 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 ——布莱克
10.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歌 德
什么是发散思维及其相关知识
★ 创新思维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