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进开边看鞭山散文(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嘿嘿哈哈呵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走进开边看鞭山散文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我因为公务驱车从庆阳市区出发,一小时以后来到镇原县城,短暂停留然后向西北沿着茹河行进十多公里,来到了离县城最近的乡镇——开边镇,镇子的东北面有座小山,叫做鞭山,说起“开边”和“鞭山”这两个地名来,还有一段至今让人们互相传颂的优美故事,民间传说,尉迟恭的青年时代就是在镇原县度过的。
相传在隋朝末年,当时开边的地名叫做“古城”,古城内有家生意红火的铁匠铺,铁匠铺里有个从山西流落过来到此学艺的徒弟,这个人长得脸色黧黑,五大三粗,力气也大过其他人,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辅佐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开创唐朝江山的得力大将尉迟恭。尉迟恭,字敬德(585年—658年),唐朝初期的一员虎将,出生在当时的朔州善阳(今山西省西朔县),由于生活所逼,幼年流落到镇原,他在镇原铁匠铺学艺中,当时正值隋朝皇帝荒淫无道,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各地豪杰为了反抗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尉迟恭怀着一腔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离开镇原的铁匠铺从军,真是老天爷安排的缘分,他从军以后,曾经担任泾州道行军总官一职,就驻兵在镇原县。
相传尉迟恭在铁匠铺学艺时,手脚十分地勤快,师傅也喜爱他,他每天要到古城旁边的茹河里去挑水。一天后晌午,尉迟恭挑着两只木桶到茹河里去挑水,他刚到河边,猛然看见河对面石古寺的一个水坷崂里有两只山羊在斗角,他好生奇怪,便放下扁担和水桶,急忙蹚过河水,爬上了石古寺的山坡,来到水坷崂一看,真是奇怪,连只山羊的影儿也没有看见。一连三个傍晚,尉迟恭下河挑水见到的都是一样的情景。尉迟恭觉得奇怪,就把这件事儿告诉了自己的师父,老师傅听了以后想了一阵说:“这里面必有原因,你以后下河挑水要是再看见那两只山羊斗角,记准它们斗角的`地方,顺着那里一直向下挖,说不定会有结果。”
第四天傍晚,尉迟恭下河挑水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水坷崂里斗角,他爬上了石古寺山,就地挖了下去,刨了有五、六尺深,发现地里面放着两只活灵活现的铁灰色铁羊。尉迟恭提着两只铁羊回到古城镇,镇里的人听说尉迟恭得了宝贝,都来看热闹。其他铁匠把两只铁羊烧的通红,争先恐后的用铁锤砸它,他们直累的汗水淋淋,气喘吁吁,连个痕痕也没砸下,尉迟恭走过来,抡起铁锤“咣咣”地砸了两锤,两只铁山羊便开了膛,只见里面放着两条银灰色的铁鞭,一条雌鞭,一条雄鞭。雌鞭上刻着八个大字“遇尉而得,鞭折人亡!”雄鞭上刻着十个大字“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众人见此情景,惊得吐舌,纷纷议论说尉迟恭来日一定是非凡之人。
第二天,尉迟恭得了宝鞭的消息传遍方圆几十里,人们都赶来看稀奇。尉迟恭登上古城镇东北面的小山,他要亲自试鞭给众人看。他在山头上“啪”地打了一鞭,“轰隆”一声。几个大山头塌陷了。变成了一道百十亩的小平原地。于是人们就把这块原地叫“鞭山”。
后来尉迟恭归顺了唐王朝,为开辟唐王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便把雌雄宝鞭称为“开唐鞭”,也有人叫“扶唐鞭”。从此,人们便把古城的地名改为“开鞭”,年久日长,沧桑变迁,人们慢慢就把“开鞭”喊成“开边”了。
如今的开边,是离镇原县城最近的乡镇,借助茹河的水利资源和县城的辐射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走进云门山散文
云门山,山东的山,青州的山,一座小的许多人未曾有听闻的山。
云门山,山绕山,山环山,山抱着山。
云门山上没有神仙坐禅论道。云门山上没有麋鹿云鹤。
云门山上的花儿只开在你脚下,开在无人问津的路旁,开在寂寞深处。
云门山上树种也平常。国槐,柳絮,野杏,山桃,山上最多的树木是山楂。山楂,消食,败火。
云门山上,鸟儿们的歌声优雅,轻松,只是浅唱着欢快,欢快又简单的山乡生活。
一条小路上全是石头。青衣石阶结实又悠长,究竟多少烙印砌在石头上,没有语言,没有诉说,只是这样孤寂着在沉默中迎来,迎来又送往。
走进云门山。异乡人我也握你的手问好。在山东。在青州。在山的南面的南面。在视线能及的范围,一切是那样安静。悠闲。无望且又热切的眼眸透视着山外面的世界。
云门山上的`风。不懂时也是深深地懂得。时时刻刻抚摸。叫不上名的野草。野花。野鸟。野树。野的山头和果实……还有异乡人。那么多交融,依附,在生命的肌肤之上,让每一个脚步都在细腻的感知中把每一寸心跳参透。渗透光束一般的味道。
此时。一种麻酥酥地痒,悄悄漫过脚踝的执拗上升上升。在眼眸尚未被染绿之前,只是抵达。只在抵达中泛滥成幽灵的粉沫。
偏偏,有异乡人在一场徒步中用双脚丈量大雾的浓度。深山的深度。
所有的物已不是单纯的物,那些空旷旋即成思念,挂在枝上,或酸涩,或甜美,都是家的味。关于乡愁,我的眼里只有湿润,只是一个个且无关捞捕。劳动的手指划破时光的皱纹,让每一次行走都载着浓浓的思亲思绪。
关于家的影,无论挂在哪座山头上,哪个风口上,都有随之飘遥的味。
走进蒙顶山的散文
近年來,经专家鉴定,名山蒙顶山茶含三百多种微量元素,作为倍受人们欢迎的蒙山茶已成为中外游客及广大饮茶者的天然保健饮料,正如民间流传的口头禪“一日不饮蒙山茶,枉來人间活一趟”
蒙山茶的营养价值來源于它富有的维生素,矿物质,醣类,蛋白质和胺基酸等.它还提供了具备多种功效的药用成份,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因此,科学地饮用蒙山茶,无疑对人体保健有益.
昨日,受影视界和省上知名作家相约,硬要我奉陪上蒙顶山,说是不光我文笔好,更重要的是我是干了30多年茶叶工作的行家,其实呢.......
早上8点,作为导游的我便走进卧室将这些名星拍打起來.徒步边谈边赏一路美景,这世界茶文化圣地-----蒙顶山,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因蒙顶山山高雾浓,气候温和,有得天独厚的产茶的自然条件.古以“石花”,“万春银针”,享誉,今有“黃芽”,“甘露”,“玉叶长春”等驰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里写道:“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真切地道出了蒙山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传说古时柳泉居士蒲松龄先生曾在泉边开一小茶庄.竞在门前打着“蒙顶山茶”旗号招呼过往行人,一边品着蒙山茶,一边收集可写<<聊斋志异>>的故事。
据说他写的一女茶仙,为了躲避苟员外抢婚,上了蒙顶山的一位姑娘,皆是严道一带最著名的天生丽质的淸纯雅女秧姑。
听我滔滔道來,不觉间到了天盖寺,十余株参天的古银杏下还滴着雨水,我建议在这儿小憩.便叫老板泡上蒙顶山的甘露盖碗茶,又聊了起來.一位叫远航的美女诗人走到我身边问:“据说川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张昌余也来这儿采风?”我竞夺口而出地说出张教授的:“千山锦绣,此地独占名山之名嶶,名山之名,实符盛名”对名山最真切准确的赞誉。
大家一致考我问:“名山茶农对饮茶有何感慨”?我笑了笑说:“名山人饮茶,叫”喝茶“那个”喝“字,实则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喝“早茶或晚茶,名山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从早到晚辛勤干活,就聁的这清明之后这些天产量高又卖上好价钱.各自为生活奔波,为俢房,安家,供孩子上学,对我们今天一路谈的诗的,散文不感兴趣.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端起一大盅茶,去去心火,便是对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他们喝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不瞞你们说,它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打个比方,假如我是同他们一样是农民,我也不会谈什么采风,灵感之类的话题,这就叫,人的生存环境决定和限制着人的追求内容.但愿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明的发展,名山农民不仅仅知道茶叶和存折,也知道一点别的什么,比如:诗......
所以,有些........我先声明,除你们外,有的被纳稅人眷养着的'大作家,大诗人却不好好宣传这得天独厚,盛产名茶的名山区,这一年四季为振兴家乡。
经济而勤劳致富的名山人,所以我们文化人应贴近生活”一件蓝衫沉入生活“才能紧跟时代脉搏写出好作品来。”
他们听了我这番话,叹息着,赞扬着,更多的议论却顺着我的思路谈起了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扶持茶农,科学种茶之类来了......
我独占讲坛越说越起劲,从陆羽到白居易,从李伯清,宋祖英谈到今天<<咱们穿越吧>>剧组張国立他们怎样宣传名山,提高名山知名度,美誉度。
我端起蒙山茶大讲,周围游客蜂涌而上:“这名山茶提神益思,消除疲劳,它的咖啡碱含量较高,占成茶干物质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咖啡碱被人体吸收后,既能剌激中枢神经系统,清醒头脑,帮助思维,又能加快血液循环,活络筋肉,促进新陈代谢.还有扩张血管,松弛冠状动脉,在治疗脑埂塞,心绞痛,心肌梗塞,老年痴呆等症中也可作为一种辅助剂.”据专家化验,蒙山茶中均含有ABcD等多种维生素对人体颇有好处,所以广受欢迎。
这时一群群不同肤色的茶客兴致更浓了,他们高举“蒙山甘露”大声叫着:“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争相与我碰起杯来了......
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成了名山生活中的诗.在座的著名作家,诗人一下子來了灵感.在这短短一声声以茶代酒的瞬间”酿"出了这名闻遐迩名山生活中的诗來。
六月把果摘,
谁家姑娘读书乖,
我替谁采来。
小船停泊断桥外,
风吹船摇摆,
石头上长青苔,
别踩!
…………
唯美的歌词,轻快的旋律灌进了我的心田,跳动的音符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时光隧道,把我带到了那山捻花盛开的时节。
那一年的五月,第一次跟着老广回家,汽车经过惠阳横沥镇就驶上了一段山路,那时的山路还是土公路,坎坷曲折,汽车颠颠簸簸如老牛爬行一样艰难地向前左环右绕,我百无聊赖地把脸紧贴在车窗上,阅读着窗外的风景。这南国的山野上的植物我只认识和家乡的山头上长得一样的松树,别的植物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那是什么草?我指着山上高高矮矮,密密匝匝地生长着的一种羽状的植物问身边的老广。
这叫芦棘草,家里烧水冲凉就要割这种草。细细看那草,长长的杆子真像芦苇的茎,顶上挑着几片羽状的叶子,倒是很耐看。
那是什么花?我又被挺立在芦棘丛中的一簇簇一米多高,开满紫红色花朵的灌木吸引住了!
这叫山捻花,结果的,果子可以吃。老广说。
汽车一直向前开,我的眼睛也一路向前寻觅,我发现不管是在山岗上,还是在坑底里,小溪旁,甚至在水田边,到处都生长着这种山捻花,她的花型和桃花差不多,却不像桃花那样娇嫩水灵,柔软单薄,她的花厚重又敦实,清丽又明快,毫不娇怯地点缀在青枝绿叶间。
一株捻子树上的花有三种颜色:纯白的飘逸如白衣仙子,粉红的妩媚如少女,紫红的娇艳如新嫁娘,挨挨挤挤地聚集在捻子树的绿叶丛中,好像一只只展翅的彩蝶停靠在枝头,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抖动,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南国的山野,因了这山捻花而变得绚丽多姿!份外妖娆!
她为什么叫山捻花?我好奇地问老广。
可能是因为山捻果的头上有五片像耳朵一样的小小的叶子,就像柿子的蒂一样,要吃捻子果时,必须把她的蒂捻掉,所以才叫她捻子吧!
捻子果什么样儿?好吃吗?
手指头大小,椭圆形的,乌紫乌紫的才是熟透的,吃起来才甜,也最好吃!老广耐心地伸出手指头比划给我看。
那一次回去,虽然没有吃到甜甜的山捻果,但是山捻花的美丽却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和老广结婚后,因为要照顾孩子就没有再出门打工,两个人在镇上做米酒生意。
做米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把糙米焖成饭,糙米饭一定不能焖糊了,如果有一点点糊味,做出来的米酒味道就会不纯正。要想把糙米饭焖好,不能烧柴火,只能烧易燃易灭的芦棘草,才不会糊锅,因此我就不得不常常跟着家婆到镇子前面的山上割芦棘。
第一次上山割芦棘,久未使过镰刀的我一个不小心,被锋利的刀锋把左手的中指割了一个大口子,鲜血一滴一滴,滴在脚下的芦棘草上,把芦棘草染得一片殷红。家婆看见了,扔下镰刀,顺手从身边的捻子树身上扯下一把叶子,放在手心,两手交握着搓来搓去,然后捉住我的手指,把揉碎的山捻叶敷在伤口上,让我用右手紧紧握住受伤的手指,安慰道:不用怕,握紧了,一会儿血就能止住了!
原来这山捻叶还有止血的`功能啊,真是让人感到神奇!
我终于见到了山捻果。
六月六,捻子红只肚,七月七,捻子乌滴滴,八月八,捻子扎打扎,九月九,捻子甜过酒。从这首当地普遍传诵的民谣里就可以看出,山捻果的成熟期有多长!
熟透了的山捻果,红黑,红黑的,涨鼓鼓地挂在枝头,顶着五个俏皮的小耳朵,乌溜溜像黑玛瑙一样惹人喜爱,令人垂涎欲滴。每一次上山割芦棘一遇到成熟的山捻果,我总是忍不住丢下镰刀,一大把一大把地摘来,用草帽兜着,坐在山头上,捻掉那些果顶上的小耳朵,贪婪地吸吮着里面沁甜沁甜的果肉,真是好吃极了!家婆看见了,总是告诫我:阿妹,莫食太多,食多了会屙屎不出!
阿妈,你们那时困难,不也吃捻子果吗?难道就不怕屙屎不出?因为曾经听家婆说过,在那粮食缺乏的年代,这山捻果救过不少乡亲的性命,所以我就如此反问她!
家婆叹气道:那时困难,家家都困难,摘捻子果的人多着呢,哪里有那么多捻子果好摘?就是摘到了捻子果,大人也不舍得吃,多半都给家里小孩吃呢,哪像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好了,还有谁稀罕这捻子果呀?瞧这漫山遍野的捻子果只能喂小鸟喽!
那不是说明现在的社会好吗?难道您还愿意回到那抢捻子果的时代?
当然不愿意啦!家婆笑着说。
每次上山,看见那些美丽的山捻花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开在北方家乡山峦上的那些火红的杜鹃花。每到春天,杜鹃花红遍山岭的时节,人们总是成群成群地上山去观赏,拍照留念,那些爱花的人总是忍不住挖上一两株种在自家阳台上或者庭院里,今年花开过,仍然期待明年花再开!山捻花的美丽并不亚于家乡的杜鹃花,可是她总是寂寞地开放在山野,除了放牛的老农和割芦棘的农妇见识过她的美丽以外,我并没有见过多少人来欣赏她,给她拍照,我甚至都没有发现哪一家农家的院子里,种植过山捻花?
哦,山捻花,美丽的山捻花,你把自己的美丽献给山野,把自己甘甜的果实奉献给人们,为什么却得不到人们的爱戴呢?
秋天,我到离家二十里地的热水小学做代课教师,热水是山区,小学校依山而建。课余,我常常和学校的张老师爬到学校的后山上去锻炼身体,因此就发现后山上也长满了山捻树,密密层层,覆盖在山坡上,真没有想到这山捻树的生命力这么强,只要有山的地方,就能看到山捻树。
张老师的家住在县城,假期无聊时,就跑去张老师家玩,还时不时地陪着张老师走家串户,几乎把她在县城的其他朋友家也玩了个遍。每到一家,我总是好奇地跑到人家的阳台上去观赏花花草草,有翠绿的吊兰,鲜红的月季,火红的杜鹃花,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可是我仍然没有发现山捻花的身影!
又到了山捻花盛开的时节。柔柔的五月的清晨,我和张老师信步登上小学校的后山,即刻被眼前这一片迷人的花海吸引住了。
白的,粉红的,紫红的山捻花像赶趟儿似的,竞相在枝头怒放,像千万只彩蝶在山坡上闪动着翅膀,更像片片彩云飘荡在山岗。
多么美丽的山捻花,开得真够狂放的!我赞叹道。
是啊,真是可惜了这山捻花!张老师也赞叹道。
怎么说她可惜了呢?我疑惑地问.
其实这山捻花浑身是宝:先说她的叶子吧,有止血,收敛伤口的功效。我们小时候上山割芦棘如果割到手,就是用山捻叶来止血的。
再说她的果实,除了可生食,还可以用来浸酒,煲汤。山捻酒很甜的,可以补肾养颜。最后他的根也可以入药,主治风湿骨痛,腰痛。
山捻花这么美,山捻树这么有用,为什么人们只知道吃她的果,用她的叶,挖她的根,却从不爱戴她呢?为什么在农家的庭院里,城里人的阳台上,都看不见山捻树的身影呢?
也许是人们嫌她不吉利吧?这世上的人就是这么势利,这么俗气!
她长得那么美,又那么有用,怎么会不吉利呢?
自古都是红颜多薄命,花亦如此,传说中她是被贬的花神。说得是某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女皇帝武则天喝醉了酒,在御花园里散步,冬天的御花园非常萧索,除了松柏和竹子还是翠绿着以外,百花中只有腊梅还在含苞待放,其它花儿连影子都没有。女皇无法忍受这冷冷清清的局面,问身边的太监:百花仙子都到哪里去了?为何不来朕的花园里开放?
启禀皇上,现在是冬天,天气太冷,百花不能开放!
谁说不能开放!朕是皇上,朕说了算,立即下令,命令百花仙子都来朕的花园里,开花给朕欣赏,谁敢不来,严惩不贷。
百花慑于女皇的淫威,瑟瑟着降临御花园,于凛冽的寒风中颤抖着竞相开放,只有最美的山捻花仙子,不肯拍女皇马屁,没有领旨开花。
女皇勃然大怒,下旨将山捻花贬到穷乡僻壤的南蛮之地的荒山野岭上去。谁知这山捻花仙子一点儿也不后悔,倔强地扎根在南国的山野,默默地为老百姓开放,把花开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绚烂,还为他们奉上甜美的果实。老百姓虽然同情山捻花,也一样慑于女皇的淫威,不敢有所表示,更不敢把山捻花挖回家去种,怕给自己带来不祥之祸,千百年来形成了了习惯。所以在我们南方,逢山必有山捻花,山捻花也永远是属于山野的。
多么坚韧的山捻花!听完张老师的叙述,我对着山捻花不禁心生敬佩!
真没想到,生长在山野的山捻花竟然具有人类都无法比拟的品质。做人当学山捻花,学习她不怕酷暑干旱,不畏严寒霜雪,依然绽放自己独特美丽的坚强品质,学习她遭遇困境不自暴自弃,仍然不屈不饶彰显自己生命价值的拼搏精神!
怒放吧,山捻花!
走进拉尕山的优美散文
早就听说舟曲县的拉尕山景色非常宜人,但很难有机会身临其境饱览畅游一番,这种念想在心中憋了很久,国庆长假正好有事须去拉尕村一趟,于是这种夙愿终于了之了。
坐车从县城沿白龙江而上,一条油黑平展的柏油马路从白龙江边的占单村穿过卧虹般的大桥后沿江而上从拉尕峡谷中蟒蛇蜿蜒似的盘旋而进伸向了那白云深处的拉尕山顶。车子一过占单大桥只片刻功夫就驶入了谷底,秋节已至,山谷两旁的树木大片大片地枯黄起来,深秋还未临近,想必在不长的时间漫山遍野就会层林尽染,呈现出一派霜天红叶的绚丽景象。山沟公路两侧栽植的垂柳、槐树、杨树、核桃等诸色树木经过精心呵护已经长成了一条绿色长廊,公路虽然不宽,但车行驶其上,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一路上,公路随着水势左拐右弯,路畔的悬崖峭壁上不时有瀑布银练般倾泻而下,景色甚是壮观,沟内有一小村名曰拉尕沟村,五六十户人家沿谷地而居,沟内有几座年代久远的水磨吱吱唔唔地随着哗哗的流水声转着,这古老的水磨,记载了历史的年轮和岁月的沧桑,沟内有两湖泊,虽不很大,但水却清澈见底,四周树木倒映湖中,山光水色煞是好看。约莫半个小时,车子在半山腰绕了几个盘旋回转,到达了拉尕山村头。素来具有树木保护意识的山里人在村口路边栽植了一排排亭亭玉立的马尾松和黄松,这里虽然土壤贫瘠,但在勤劳勇敢的山里人手把手的培育下,树木绝大部分保活后茁壮成长起来,树枝臂膀似的伸展开来,如同好客的藏族同胞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一排排树木成为半山腰玉带般延伸而过的公路边的一道壮观风景,让人看后对于人定胜天共筑绿色的这种无畏精神敬佩不已。
拉尕村坐落在半山腰的山坡上,村庄呈线型散布在狭长而平缓的山坳上,村里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两层木楼瓦房,大门和院落非常别致,村庄整洁而美观。村里五十多户人家原来祖祖辈辈都是侍弄庄稼的好手,随着近年来拉尕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勤劳精明的拉尕人已经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藏乡情”等旅游接待点,拉尕山的罐罐酒和陈年腊肉、山野菜、洋芋饺团等杂粮饭菜已经成为城里人喜欢消受的美味,听说每年春夏两季下来村民们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村庄对面的高山顶上建有一座高高的白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仿佛在为这方美丽的土地祈祷着安祥与幸福。沿着村庄背后的公路顺山坡而上,行不多远,眼前豁然平坦,绿色的草地如茵般将这里装扮得分外好看,参天的紫果云衫 、白松等树木郁郁葱葱将山坡覆盖得难见一线天日,若不是身临此境,很难想象此处竟有这般绝美的境地,叫不上名的各种鸟雀在林中啾啾啾地鸣叫个不停,林间不时有休闲的亭子坐落其中,松林深处平展的.草地上建有一座嘛呢经房,村里的老人们悠然自得地推转着金黄色的嘛呢经筒,他们虔诚的信仰让人看后不由充满了几分感动。
顺着郁郁葱葱的松林漫步向上,一边是蜿蜒盘旋的公路伸向山顶,另一边是石板铺就的步行石阶层层沿山而上,沿石阶向上虽略感吃力,但在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有一种身心回归大自然的飘逸和旷怡,让人不觉间忘记了尘世的喧闹和徒步行走的劳顿,虽然时辰较长,但在游兴的促使下感觉只有很短时间。石板台阶层层而上,一直延伸到松林尽头的山顶高处。登上山顶,地势略显平坦,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近处山岚弥漫,远处苍山绵延,脚下绿树满坡,头顶乱云飞渡…… 这种山中绝景,仅此山中独有,他处绝不再现。山顶高处的平地名曰桦树坪,真是名不虚传,白桦、红桦一丛丛扎根在这里,有的已成参天大树,有的正在吸天地之灵气、吞乾坤之光华而茁壮生长,桦树坪上造型别致的旅游度假山庄已经拔地而起,一座座蕴含着回归大自然造型设计的假山和喷泉即将告竣…… 这一切,与村里极具江南藏乡民俗风情设计的校舍、村级活动室、卫生医疗室浑然构为一体,仿佛预示着拉尕山的明天发展前景已经绘就,憧憬着民俗生态旅游正在这方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土地上蓬勃发展起来。
拉尕山的山美,美的自然天成,蓊郁的松林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绿色天然屏障。拉尕山的水清,清得甘冽宜人,家家户户酿造的青稞酒由于水冽而绵软爽口,喝上一口会让你赞不绝口。拉尕山的人好,个个热情大方,来到这里,他们会用油而不腻的风干腊肉盛情款待你。拉尕山的青年男女大都能歌善舞,节庆日子里奔放的锅庄弦子一放,大家都会手拉手不约而同地跳起欢快优美的锅庄。这里的人向来有着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有供职于省州县各级党政机关的干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拉尕山的山水养育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和勤劳吃苦的新型农民,这方土地上群众的日子正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日益红火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雏形已在这里初现端倪。
走进拉尕山,让人的心灵一次次洗礼在绿色的大自然当中;身在拉尕山,仿佛感觉进入了一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人在拉尕山,时时处处都沐浴在一种原始的、古朴的、乡土的、纯真的浓浓的江南藏乡气息当中!
★ 走进海市蜃楼散文
★ 走进枫林散文
★ 走进春天里散文
★ 开学了散文
★ 访山散文
★ 山遇散文
★ 《神鞭》读后感
★ 山之魂散文
★ 山趣心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