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拾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安化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赵献英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有收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教师要深刻的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跳出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而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我谈谈从圆的认识教学,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 感悟画圆方法,建立圆的动态表象
在下乡视导中,我随堂听了3节圆的认识,在学习画圆步时老师们都采用根据书本的插图采用演示指导法教这个环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画圆的过程,没有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圆,并在画圆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形成圆的这条曲线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因画圆而画圆的纯技术层面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指导。
同学们,你们能画圆吗?准备怎么画?(用圆规画)试一试,展示学生失败的作品问:这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说说看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画圆的两脚的距离变化了;中心点移动了;画圆时没有一次画完;画圆时没有用手捏住把手进行旋转、、、、看来圆这个特殊曲线围成的图形不是随便能画出来的。那么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方法。
二. 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概念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56页例2,是让学生通过剪圆,折圆,反复折圆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让学生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深刻认识。我认为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对圆的描述,让学生明白半径大小与圆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请同学们画3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上台进行描述,同学们可能把画的圆放在投影仪上一看就知道了。如果远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想听听你对圆的描述,你能描述出来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来说。看来同学们对圆的描述困难很大,那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两脚之间的距离小,画的圆小。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画的圆大)。请同学们在每个圆上画出两脚之间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两脚之间的距离叫什么吗?导出半径,直径和圆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再提问,现在同学们能描述圆的大小了吗?试一试,指名回答,如画了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了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元等,再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你画的3个圆的大小。
三.展开圆的想象,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折圆,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其实通过折圆是得不出圆的特征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可以运用极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展开想象较好理解圆的特征。可以这样教学;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形,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变成八边形,把八边形的八个角去掉,变成了多少边形,如果把32边形的32个角去掉,会变成多少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圆),出示演示过程,那么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真的有无数条吗?再演示正n边形接近圆时的直径与半径,再让学生想象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通过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特征,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拓展圆的知识,加深对圆的深刻认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习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作业层次化,同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圆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题:
1.基础练习:
①我会找直径和半径,58页做一做的第1,3题,②我会判: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 ),两端都在圆上的直线叫直径。( ) 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半径1厘米的圆比直径2厘米的圆小。( )③我会填:练习14的第二题,用表格出示,④我会画: 做一做的第二题。形式多样和具有层次性的练习,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拓展练习
①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是圆形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下水道的管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②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 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3、创造性练习
在纸上画大小不同的圆,然后设计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人文与圆
用多媒体出示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中国人剪圆形的窗花迎接过新年,古代的赵州桥的拱是半圆形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的美的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作为教师,既要用好教材,又要充分挖掘教材,还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教材这个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生成。让教学成为教师富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让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来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可能,一般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教材的内容是文字的、静止的、平面的、结论性的(如分类第一节,书上只有一幅文具框架图)而课堂则应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活力的创造活动,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造,还可拓展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信息。再现教材里的场景、情境。
在教学分类一节时,我再现超市场景,使学生了解分类意义 ,学生分类的方法,然后根据实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具进行分类操作,从而合学生体会到通过分类后使用起来会更方便,最后又收集其它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类的巩固练习。从这节课我体会到,做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这样能满足多层次教育目标的需求,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性
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性――两节“图形的变化”课引发的思考
近日,听了两节针对同一教材(湖北省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图形的变化》课,在Windows“画图”中将图形翻转/旋转、拉伸/扭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执教的两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教学理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实录
第一位教师先打开“小帆船”画图文件,将“小帆船”图形复制、粘贴出4个,分别水平、垂直翻转及90度旋转,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再打开“蝴蝶”画图文件,将“蝴蝶”图形复制、粘贴出4个,依次水平扭曲、放大1倍等,学生模仿;教师示范作业(两幅画),学生完成,以教师为主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越像教材越好”。
第二位教师先打开“练习”画图文件,里面分别整齐排列着4个一模一样的“小帆船”、“蝴蝶”和“美猴王”。接着,教师开始“变魔术”,演示“小帆船”的水平翻转等各种变化,并挑战性地问学生“你会变吗”,激励学生打开“练习”画图文件,探究“小帆船”的其他魔术变法。“蝴蝶”如何“长大”或“缩小”、“美猴王”怎样大耍“醉拳”……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认真地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的快乐,感悟电脑绘画的快捷与神奇,操作技能不断提高。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作业”画图文件,里面有太阳、蝴蝶、树、美猴王和绿茵茵的草地等素材,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素材进行组合,创作作品。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越创新越好”。
学生展示作品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品评。其中,一位学生将太阳画成美丽的少女,另一位学生则画成丑陋的巫婆,并且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创意,看不起对方。争起来没完没了,话也越说越尖刻。面对突然出现的“小插曲”,教师没有乱了方寸,而是敏锐地抓住矛盾“做足文章”:首先,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创意,使他们冷静下来;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讨论哪个创意更好。临了,教师幽默地说:孙悟空恐怕也不乐意和丑巫婆在一起,要知道,它可是“美猴王”啊!学生会心地笑了。讨论顺势引向深入:如何评价作品、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两位学生一脸惭愧,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全班响起热烈掌声。随后的作品评价出现评者中肯、听者欣然的良好局面。
对比
第一位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传授教材内容的过程,全部教学活动围绕教材,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完成教材的内容。当然,教师对教材也进行了创造性处理,比如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图形变化的效果,要求学生将图形先复制、粘贴几个,再一一进行变化。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出发点还是忠于和服务于教材的。对于不属于本课教学内容的“图形的选取”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强调得不够,结果,不少学生在复制和粘贴图形上花费了较多时间,相反,对于“图形的变化”这一本课的教学重点却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最后草草完成了课堂作业。课堂上,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学生完全被教师和教材牵着走。先讲后练,使学生学习时少走或不走弯路,应该是一条捷径,但漠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忽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结果,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位教师“眼中有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除教材上有的“小帆船”和“蝴蝶”图形外,创造性地增加了学生喜爱的“美猴王”图形,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尽情地变换自己喜欢的“美猴王”形象。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教师一方面勉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培养、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有的素材未着色,少数学生精心于着色,花费了过多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作品。也许,教师未着色的初衷是担心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但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想当然,结果留下遗憾。这也从反面说明“眼中有学生”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是多么重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位教师从课堂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师生共建“如何正确评价作品”课程资源,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明白了哪些是美的创造,哪些创造是怪诞的;如何“对事不对人”客观评价作品,怎样“虚怀若谷”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在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的同时,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思考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在给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局限于一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
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性
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性――两节“图形的变化”课引发的思考
近日,听了两节针对同一教材(湖北省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图形的变化》课,在Windows“画图”中将图形翻转/旋转、拉伸/扭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执教的两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教学理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实录
第一位教师先打开“小帆船”画图文件,将“小帆船”图形复制、粘贴出4个,分别水平、垂直翻转及90度旋转,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再打开“蝴蝶”画图文件,将“蝴蝶”图形复制、粘贴出4个,依次水平扭曲、放大1倍等,学生模仿;教师示范作业(两幅画),学生完成,以教师为主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越像教材越好”。
第二位教师先打开“练习”画图文件,里面分别整齐排列着4个一模一样的“小帆船”、“蝴蝶”和“美猴王”。接着,教师开始“变魔术”,演示“小帆船”的水平翻转等各种变化,并挑战性地问学生“你会变吗”,激励学生打开“练习”画图文件,探究“小帆船”的其他魔术变法。“蝴蝶”如何“长大”或“缩小”、“美猴王”怎样大耍“醉拳”……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认真地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的快乐,感悟电脑绘画的快捷与神奇,操作技能不断提高。
然后,教师请学生打开“作业”画图文件,里面有太阳、蝴蝶、树、美猴王和绿茵茵的草地等素材,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素材进行组合,创作作品。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越创新越好”。
学生展示作品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品评。其中,一位学生将太阳画成美丽的少女,另一位学生则画成丑陋的巫婆,并且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创意,看不起对方。争起来没完没了,话也越说越尖刻。面对突然出现的“小插曲”,教师没有乱了方寸,而是敏锐地抓住矛盾“做足文章”:首先,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创意,使他们冷静下来;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讨论哪个创意更好。临了,教师幽默地说:孙悟空恐怕也不乐意和丑巫婆在一起,要知道,它可是“美猴王”啊!学生会心地笑了。讨论顺势引向深入:如何评价作品、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两位学生一脸惭愧,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全班响起热烈掌声。随后的作品评价出现评者中肯、听者欣然的良好局面。
对比
第一位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传授教材内容的过程,全部教学活动围绕教材,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完成教材的内容。当然,教师对教材也进行了创造性处理,比如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图形变化的效果,要求学生将图形先复制、粘贴几个,再一一进行变化。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出发点还是忠于和服务于教材的。对于不属于本课教学内容的“图形的选取”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强调得不够,结果,不少学生在复制和粘贴图形上花费了较多时间,相反,对于“图形的变化”这一本课的教学重点却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最后草草完成了课堂作业。课堂上,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学生完全被教师和教材牵着走。先讲后练,使学生学习时少走或不走弯路,应该是一条捷径,但漠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忽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结果,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位教师“眼中有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除教材上有的“小帆船”和“蝴蝶”图形外,创造性地增加了学生喜爱的“美猴王”图形,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尽情地变换自己喜欢的“美猴王”形象。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教师一方面勉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培养、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有的素材未着色,少数学生精心于着色,花费了过多时间,
[1] [2]
谈使用西师版教材的几点体会论文
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而我区正在使用的西师版教材更是充分体现了“突出审美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创造教育观和弘扬民族文化,注重开放性”这几点。那么,怎样使用好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到西部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重视音乐实践,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机地结合,使音乐教学的过程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呢,下面,我以“快乐的三峡娃”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学生没有过的生活实践教师应努力借助其它手段帮助学生建立。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快乐的三峡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了解三峡工程,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地方音乐的特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大山里的学校》和《雀尕飞》、歌表演《上学啦》、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等。在备课时,我感到城市里的孩子对三峡移民比较陌生,让学生了解浩大的`三峡移民工程,感受移民孩子欢欢喜喜搬进新修的移民小学和搬进新家时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我把让学生了解三峡移民作为切入口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三峡工程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峡工程吗?(请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三峡工程),然后我再请学生看介绍三峡工程的课件后小结: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有几大作用;一是防止洪水,二是可以大量发电,三是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三峡工程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为了修建三峡大坝,无数的三峡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来到了陌生的地方重新建立新家。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移民,我画了简笔画,学生通过生动的简笔画明白了因水位的上涨导致移民的家园被淹没,所以只有搬到位置较高的地方建立新家。总之,让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拥有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情感上更能引发共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平等交流。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我乐于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感悟。在歌表演《上学啦》的分小组创编过程中以及在学习歌曲《吹吹打打搬新家》的时候,我总是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多一些体验,少一些讲解;这种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情感交流后的学习成果学生更易接受,让音乐课堂成为了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凸显教材的地方特色。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在欣赏《雀尕飞》的教学中,我先通过方言儿歌让学生感受移民儿童搬到新家后的喜悦,并感受到地方方言的特有魅力,体验到西师版教材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欣赏歌曲时,学生通过体会三峡工程的宏伟、壮观,进而更深一步感受三峡人民为跨世纪的三峡工程让出家园的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和朴实无华的高尚品质以及对三峡远景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三峡移民为修大坝让出家园背景离乡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崇敬,从而使美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朝晖外国语学校 章美丹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初中 英语教学 创造性 使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它也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要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巧用、活用教材。
一 从英语课程标准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课内调整:
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有些课通常由几部分组成一个松散的整体,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Ask and answer, Read and act, Read and chant,我在教学中经常适当调整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自然和流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把JEFC Book1 Lesson87中的三部分内容做了如下的调整:
(1)以Free talk的形式复习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after Monday etc?
(2)复习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Part3, Read and chant, 进一步巩固句型。
(3)有了前面的复习和巩固,学习Part2的句型
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
What do you do on …?就是水到渠成。
(4)再学习Part1中的语言知识。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
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1 Unit 20
Lesson77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 David,Jim打篮球的情况。
Part2: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Lesson78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Jim玩溜溜球的情况。
Part2:句型Can you do it?
Lesson79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Ann放风筝。
Part2:Make a survey: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Lesson80 Part1 Part2: 语音知识。
Part3: Chant.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Part4: Ask and answer, 询问同学的个人情况
Part5:阅读。
对于这种内容安排显得凌乱的单元,我就打破了单元内部的框架,有目的地在单元内部进行调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课时
内容 Lesson77 Part2
Lesson79 Part2
Lesson80 Part3, 4, 5 复习上一课时
Lesson78 Part2 Lesson77Part1
Lesson78Part1
Lesson79Part1 复习前三课时的内容
Lesson80Part1,2
单元内部调整用 意 这些内容都是有关favourite sport
先学习Lesson77 Part2的句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再用Lesson80 Part3的Chant进一步
巩固句型;
然后把Lesson79Part3,Lesson80Part3
的内容组合在一起,Make a survey
in group of four.
阅读Lesson80 Part5的短文,
这样,整节课都是围绕sport展开 由于第一课时内容比较多,花一定的时间复习非常有必要,所以新内容学习少一些,只学习Lesson79 Part2的句型:
Can you do it ?
Yes, I can. It’s easy.
No, I can’t. It’s too hard. 这三部份都是围绕Ling Feng跟同学一起做运动的情景,将这三部分合并进行教学,可保证生活情景的完整性. 进一步复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学习语音知识
二 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以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读,轻泛读,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我经常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
1.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脑对语言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应运用遗忘规律来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在平时适当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在教学中,我根据用到先教,用到先学的原则,在黑板的右侧建立“Clever House”,把平时上课时学生提到或上课时用到的一些相关的单词,写到“Clever House”里边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在教JEFC Unit19 Food and Drink时,学生很想多学一些单词。在课上,学生就问我:Miss Zhang , What’s the English for “牛肉” etc . 所以我就教他们很多的课外词汇,如:pork , onion , carrot , strawberry 等。在这个单元,我每天都增加几个新单词,到本单元结束时,学生默写表示food , drink , fruit的单词,大部分同学能写30个左右,最多的一位同学竟然写了50来个,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由于这些单词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都很乐意去掌握这些单词。
2. 增加相关的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具体的要求,三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虽然,在现行的英语新教材中,每单元都有2-3篇的阅读短文,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与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可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初一开始,我在做好课内阅读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我都安排学生阅读相关的阅读材料3 - 5篇。在学了JEFC Unit19 Food and Drink之后,我就精选了三篇有关中外饮食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视眼和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如在学习了JEFC Book1 Lesson80 Part6的阅读之后,我就叫学生讨论:
Do you like sport? Why or Why not?
Who’s your favourite sport star, Why?
通过讨论,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 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活用教材
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事先的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为授课之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会怎样,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所以,当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活用教材。
课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
在操练句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中,原来学生只要求回答 My favourite sport is … 就行了。Jack 回答了 My farourite sport is roller-skating 后,Tom轻轻地说:“Me , too.”我突然想起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 roller skating ,就接着问:
T : How many of you like roller-skating? Hands up!
(有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T : Many of you like roller-skating. It’s very exciting ,but it’s dangerous , please be careful .
(学生听后,就问)
S1 : Is your favourite sport roller-skating , too ?
T : Yes, it is. But I’m not good at it.
S3 : Don’t worry . I’m good at it . I can help you .
T :(点头,微笑)Thank you very much .
师生之间的这种问答,是我原来估计不到的。通过灵活把握课堂,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师生间产生共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语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英语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为英语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学习Christmas Day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圣诞节多多少少有所了解,尤其对许多脍炙人口的圣诞歌曲更是喜欢,如Jingle Bell,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等。上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关于圣诞节的一幅画,(画中白雪茫茫,可爱的雪人,一栋温馨的 house ,远处一辆麋鹿拖着的雪橇,载着笑眯眯的圣诞老人,悠悠然地来了。)创设了圣诞节的氛围。再通过圣诞老人的铃铛,把优美的歌声Jingle Bell 引入课堂,学生齐唱Jingle Bell,把圣诞气氛推向高潮。音乐是想像的翅膀,电脑多媒体营造的画面是想像的天空,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此时,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hristmas?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为课文的引入做了很好的热身准备。最后,学生齐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结束本课。这样就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英语教学趣味盎然。
在英语教学中,有时可以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功课的有些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正确处理和运用教材已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教材依我所需,为我所用,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 数学教材
★ 高一数学教材
★ 数学教材教学计划
★ 数学教材心得体会
★ 数学教材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