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共含9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个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吴齐殷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一、导言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电脑革命,无疑的已对人类社会产生钜大的冲击。而电脑科技持续快速的发展,也逐渐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而广泛的革命性影响。电脑对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如此深邃钜大冲击的最直接证据,即为「现代生活电脑化」的症象显现。举凡交通(例如汽车工业)、传播娱乐(例如电视、电影)等,影响二十世纪人类日常生活,最深最钜的事物,都已深受电脑的「感染」,而无法置身其外。九零年代之新一代的电脑科技革命;例如网际网路的疾速扩充发展、real time 讯息的传布与接收、线上资料库的普遍建立、到world wide web无远弗届的串连等等,更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型式。当代社会中,一般人类日常生活之食、衣、住、行、育、乐等各类活动的讯息及实际需求,如果是透过电脑网路的媒介,基本上也都可以立即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此「新鲜」的生活经验,乃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所未曾有过的。因此,已有学者宣称这是人类继「知道用火」之后,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这些学者当中更为乐观的一群人,甚且已经预言了一个以电脑网路为基构的,人类社会的终极「乌托邦」,就将到临。而且,这个终极「乌托邦」就会在最近的、离当代人类社会不会太久远的,已可预见之「未来人类社会」中实地体现。这帮人基本上认为:二十世纪电脑科技的发展,比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更为钜大,影响更为深远,造成人类社会因而转捩的历史意义,也将更为突显。然而,人类社会真的会因为电脑的介入,而从此变的更美好吗?其个中实情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对当代人类社会而言,则仍是个未解的谜团。即便只是纯粹学理的探讨,众多学者之间,仍是众说纷云,尚未能达成共识或一致的结论。有关电脑对全体人类所造成之社会上的以及社会心理上的冲击,西方学界经多年的仔细钻研,大致上建立了三个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首先即如前述,一群乐观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哲学家辩称电脑乃是近几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文化的最伟大发明。此项发明将无可置疑地对当代的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深远的,但却积极而正面的影响(Simon,1982)。根据这派理论的观点,「电脑化」将有助于帮人类从当代社会的病症(ills)中解放出来。以社会层次而言,电脑将有助于社会资源依「效率」及「增产」的原则而重新分配。世界上粮食、资源等的不足与不均将可藉此得以避免;而世界性的突发的饥荒或天然灾难,人类也将能够藉电脑网路之力而得以更有效的应付,因而可以大大地降低国际间的不平与紧张。在个人的层次上,电脑也有能4O将个人从单调的、例行的工作生活中彻底解放出来,因而使得人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各自独有的潜能与兴趣(Deken,1981)。换言之,电脑及电脑所架构的网路将使人类社会更人性化,而个人生命的存在价值,也将因而获得无限的提升而更被强调、重视。个人藉此可重拾生命的尊严,人生亦将从而变得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但是,另外也有一些比较悲观的学者,他们则持全然相反的看法。其理论重点在于一个简单的逻辑辩驳之上:电脑同样也将有同等的机率,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而负面的冲击。 Brod(1984)即指出:电脑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软体或硬体,都有愈来愈让即使是第一次的使用者都能轻易玩上手的趋势。如此一来,导致许多人宁愿和电脑打交道,也不愿多花一些时间在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上。从这一个观点来看,这些悲观论调的支持者乃是非常忧虑的预见了电脑在社会上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甚至是在个人自身之上的,使人更加异化、而与其所生存之社会环境更加疏离的潜在破坏力。对人类而言,电脑乃是一把双锋的利刃,使用时若稍有不慎,就可能惨遭不测之祸害。这些悲观的学者所戒慎恐惧的就是:在「一切电脑化」的路途上,人类所需付出的代价,无疑的将是很昂贵而且沉重的。
最后还有一些人则持比较折衷的看法。这些人基本上是把电脑看成是:一个本身不好也不坏的东西;既可能可以是好、也可能可以是坏的事物。至于是好是坏,其关键则在于人们如何去对待电脑。换言之,电脑之于人类,犹如一种文化的罗式墨迹测验(Turkle,1984),在当代这个凡事资讯化的年代里,电脑乃是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隐喻或象徵,人们将他们对「电脑」此一新奇事物的感觉、忧惧与期望,全部都投射在这个「资讯化」的社会中。这些人的观点,同时也将电脑视为一个机会(opportunity),认为电脑将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其自身的意识、价值与本体。一个常被他们提起、引用的例子是:人工智慧与认知心理学的合作,已使得人们能更加了解「思考」、「解决问题」、「知觉」以及其他精微复杂的认知过程。总之,这些持折衷观点的学者提醒我们大家:电脑之于人类,是敌是友、是好是坏,是机会还是噩运,完完全全是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这三种不同的见解,反映出电脑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事实上仍在混沌未明的状态,其所激起的漫天尘埃尚未落定。在这种情况下,若欲前瞻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或是预示电脑科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进程,则吾人必须重新审视、深思近代电脑科技的发展结果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何。
二、平民(Citizens)与网民(Netizens)
当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刚被「好事者」加以应用而源源引入社会之际,固然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一阵阵「好之者」的惊叹与全心崇尚以及「恶之者」的疑惧与亟力抵制;并且,有些人在做了良好的适应之后,逐渐习惯地以电脑为生产工具,甚至进而使得电脑成为其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这种种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虽然也风风光光地喧腾吵嚷过一时;然而,这些现象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或许尚不足以引起这些习惯以「整体社会」为研究考量对象的社会学者的兴趣。因为这些「个人电脑」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而且是缺乏联系的。这些个人电脑充其量或许只是「改善」了些许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品质,但对整个社会而言,意义或许不是太大。但是,当这些一部一部各自独立的电脑,后来被以某种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连起来之后;于焉在一瞬之间,一个以电脑为基本单位的电脑社群(computer community),突然间从无中生有的形成了。这个「新生」的社群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只是由许多个人电脑所架构起来的、「静寂」的、电脑站(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或许可以电脑网络(computer network)姑且称之。但是,透过如此的安排组构,却使得在一台个人电脑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机会形成一个「活络」的、有生命力的社群。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社群竟然也同样
地具有沟通情感与传递讯息的功能。而沟通的方式,除了私底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外,在个人与网路中的集体大众之间较属「公共场合」的双向联系,亦成可企及之状态。传统社会中资讯习惯由中央核心流向边陲地带的「沟通模式」,在这个新兴的电脑网络中,已被彻底地颠覆、推翻。这个新兴的电脑网络形成了一种「草根式」(grassroots)的联结。这种草根式的联结,最大之特色就是允许那些即便是位于社会网络中最底层或最边陲的人,也都与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机会在网络中,陈述他们的意见、传达他们的心声。这个奇特而不同凡响的、炫人耳目的现象乃使得当代社会学者不得不擦亮眼睛,开始密切注意其发展的动向。因为这个「电脑网路社群」的存在,意味著一种新的、可能的人类社会的组织或结构方式,已在当代的人类社会中,公然地被实验而逐渐成型中。新的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或许将会转移成以「电脑网路社群」的架构为蓝本也说不定;而这个「电脑网路社群」的存在,也可能隐喻著新的人类社会的社会秩序,将会逐渐透过(甚或必须藉由)这个电脑网路社群来加以维持。而更令当代社会学者瞠目结舌的现象是:这个电脑网路社群并不因此即划地自限,以目前已达成的「成就」为满足。如同《科学怪人》一书中,法兰根斯坦博士(Dr. Frankenstein)的创造物,在被拼整出来后,即不断藉著增生的驱体来占据空间,并在时间中自在地优游一般;这个由当代人类社会所集体酝酿创造,并在二十世纪末叶趁势崛起,突然冒出的「电子怪兽」--电脑网路社群--正逐渐由区域性(local)的组合,加速演变成为无远弗届的,能将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类社会在片刻间串连起来的网际网路(Internet)。然而,与「科学怪人」不同的,这个「电子怪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事物」而已,这个「电子怪兽」甚且已「溶入」这个社会,变成人类社会的构成部份,而且是甩脱不掉的核心部份。这个特出的耀眼现象,更是令当代所有有识之士睁大眼睛拭目以待,而意欲窥其究竟、探其意涵的。因为「地球村」、「世界一家」、「生命共同体」等原本只是在理论上或概念上的「乌托邦」,如今似乎有了坚实的、方法上的客观存在基础。
对于社会学者而言,「电脑网路社群」所给予他们的最大启示则在于:当电脑网路联络电脑之时,同时也就联系了使用电脑的人们,而就在「联结上了」的当下这个时候,电脑网路就旋身变成了社会网络(Wellman, Salaff, Dimitrova, Garton, Gulia, and Haythornthwaite, )。这个现象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意义是:这个由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Computer-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 CSSNs)乃是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ies),这一个对人类而言是全新经验的「生活事物」,的重要基础。与过往人类在真实社区(Real Communities)中,必须亲身与其他人来往互动的情形相比较,虚拟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电脑与电脑之间的连线),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更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而这种电脑连线的沟通方式,基本上是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的,而且是比较具有创意的(因为较无成规可循);但也因此是比较原始(较少掩饰)、粗鲁而直率的。虽然有这些先天上的限制,然而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CSSNs)却仍然能够撑持强联系(strong ties)、中联系(intermediate ties)与弱联系(weak ties)等,这些在真实社区中才会有的网络关系特性;进而使得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可以拥有足够能力在虚拟社区中(甚或就在真实社区中)提供讯息(information)的交换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Wellman等人,1996)。无疑的,这个由电脑所架构而成的社会网络,在当代的人类社会中,乃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而网路社会与网路之外的传统社会最大不同之处,乃是网路社会极度欢迎所有网民参与知识活动(intellectual activity)。所有网民都受到鼓励有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并且勇敢地把这些想法「公诸于世(网路)」。因为网路社会深知「众志成城」的道理。合众人之力的脑力激汤,最能够形成稳固而成熟的思考。在网路社会中,资讯不再是一种固定的商品或资源,它变成是可以合众人之力,不断加以修改增添的「共享智慧财产」。它把个人的思考过程从孤立无援的状态,转化成一种能与他人相互折冲的动态(dynamic)过程。这使得一位网路使用者,都可以在网路社会获致一个「独特而且有用」的角色。即便这些网路使用者在真实社会中都只是再平凡不过的老百姓。简言之,电脑网络社会的架构,这个廿世纪末叶最重要的显著事件,有可能是人类社会又将面临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的一个起始事件。然而,在探讨这个新型式的社会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及其可能的影响冲击之前,吾人有先针对「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的本质加以认识理解的迫切必要。
首先,若要说明当代的人类社会比起过往的人类社会有什么不同或特殊之处的话,则或许我们可以用平民(Citizens)及网民(Netizens)两个基本概念加以统摄。换言之,在「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尚未成形前的过往的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清一色由平民所构成的单元性社会;而「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形成之后的当代人类社会,则是由平民与网民所共同构成的的双元性社会。于此,「平民」这个概念,泛指生存于所有人类社会中的一般人民;而「网民」这个概念,则意指某些特定类型的人民。这些人是因工作、兴趣、个人特殊需求、或任何其他目的之故,经常在电脑面前,透过电脑连线所形成的网络,而愿意主动(或被动地)与网络中所有可能联结到的,其他的电脑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可能是讯息的交换,也可能是情感的联系等等)的特殊的一群人。面对当代社会这个「平民加网民」的「二元性」特质,社会学者第一个要问的问题自然是:这些网民是否具有任何的特性或特徵,而能与传统的平民区分开来?第二个问题则要进一步探问:若网民真的具有一般平民所没有的特徵或特性,则这些特徵或特性是否具有任何的社会意义,反映出任何的社会事实?最后的一个问题,则是在前两个问题都成立的情况下所要追问的: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网民人口」所占的比例为何?是否已达「量变以致质变」的境地?
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出一些线索来。「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最早是在1960年代即开始进行。美国国防部的先进计画研究部门,发展出APPANET以连结各较大规模之大学的电脑及其一些特定的使用者(Cerf,1993)。而一套原本用为美国政府各部门间紧急联络的网路系统,也于1970年代中期对学术界开放,开始为科学研究者(当中也包括社会网络分析学者)之间的「电脑会议」提供辅助与服务(Freeman,1986)。然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则是1980年代中期后,因为个人电脑的飞跃发展配合网路技术的勃兴,透过数据机、区域网路等方法,使得个人电脑与各主要学术部门或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的大电脑间,逐渐取得了「密切之联系」。接著这些大电脑之间,
彼此藉著全球性的网际网络以及WWW(World Wide Web)的方式,也逐渐连结成环环相扣的讯息沟通网络。就是透过个人电脑与大电脑之间的区域网路的扩张和大电脑与大电脑之间网际网路的逐一联结,这种「网中含网」的联结策略,已使得1990年代人类社会中的电脑逐渐交织成一张弥天覆地的大网。这张大网轻易地就网住了社会观察家的注意视线。据估计全球目前大约有四千万的「网民」。然而,目前这张已经成型的大网还在以大约年加倍的速率成长中(Wellman,1996)。也因为如此,使得想要精确估计到底有多少网民的企图,变成一项很艰钜而不易达成的工作,因为全球天都不断有新的成员陆续加入。这张几乎网住整个地球上所有人类社会的「电脑网络」,也因此不断在加大加密之中。
于此,让我们回过头来思考前述之三个问题。根据Newsweek(1995)的一项调查,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网民所共同具有的特徵是:1)政治上属保守主义者,2)白人,3)单身,4)男性,5)讲英文及6)大多数居住在北美地区。这些网民当中,大部份是专业(学有专精)人士、经理级人士及大专学生。在另一项对网民的调查中发现,虽然有迹象显示女性的网民人口也在逐渐增加之中,这些样本中的网民,仍然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是属于女性(Pitkow & Kehoe,1995)。这些网民(不分性别)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曾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且年平均收入在美金六万元上下。这些调查的结果似乎已经回答了我们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网民」是具有某些特徵的。这些调查结果顺便也帮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么台湾地区的「网民」具有哪些特徵呢?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对于台湾的「网民」,我们仍然不清楚有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可供指认。于此,我们似乎有立即著手进行一次全国性网民调查的必要,以帮助我们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回到前述的第二个问题:保守主义者、高教育程度、高收入、白人、单身、男性、使用英文为主要语言......等等,这些网民的特徵有无任何社会意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再看另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根据一项由纽约大学Traub都市研究中心针对北美地区所做的研究发现:网际网路对社会的冲击,主要在于它只是强化了少数几个都市中心及其周围地区在经济及智识上的领导地位。这个研究发现传统的美国东北部及中西部都会区加上加州及华盛顿特区,即是美国网际网路最紧密集结的地区。其中尤其以加州的Santa Clara County为最密集的地区(总共有超过五十五万部的主机,以及千人中有三百五十五位网民)(New York Times,1996)。这项调查研究结果加上前面所讨论的网民的特徵,合起来也使得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十分明确。这些网民所独具的特徵或特性,是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无怪乎前年(1995)法国总统席拉克要忧心忡忡的警告并提醒法国人民:「如果让英文继续主宰资讯高速公路,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处于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边陲地带」。他要法国人民认清如果任其发展,则下一代的法国人民将无法以法文去思考、去沟通、去感觉、去祈祷。一言以蔽之,法国席拉克总统所戒慎恐惧的乃是「文化帝国主义」藉网际网路的便利,更将大行其道。于此,免不了要回顾思考一下我们台湾自己的状况。不幸地,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主政当局似乎仍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与严重性。
最后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当代社会中的网民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徵,而且这些特徵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或冲击。则当代人类社会是否已面临了因量变而生质变的时刻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能够确切掌握网民在当代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如前所论,我们目前仅知网民约略是以年加倍的速率扩增中,但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网民,或是个不同的社会中包括有多少的网民,则因种种因素,尚难以加以精确估计。另外一个必须加以正视、思考的重要问题是:是否所有的平民(citizens)都拥有同等的机会成为网民(Netizens)?抑或是平民中具有某些特质(无论社会的或个人的)的人,才能具有优先成为网民的特权?凡此,都是关心当代人类社会变迁趋势的社会学者们,所需加以思虑、研究的课题。
三、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重构
前面提到由于电脑之间的连锁连线,逐渐形成了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随著此「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的发展,这个由电脑架构而成的「社会网络」也浮现了至少三层的社会意义:其一、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也可能因为彼此间的趣味相投、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中,仰赖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讯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取了「自我认同」。只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只是片面的,网民往往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其二、当代社会中的白领工作者,可藉此网路之便进行「电脑支持的团队合作工作」(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而不受空间距离的阻碍。与此同时,这些白领工作所任职之企业母体,亦可藉此进行复杂工作任务分工的整合,并藉此减少营运成本与来回的旅程和时间,可谓一举数得。其三、当代社会中的各阶层的上班族或低阶工作者,亦可藉此网络而兼得工作与家务两顾之利。一方面可在近旁照顾子女家人,同时共享家园之乐趣,另一方面亦可藉网路进行日常的工作任务赚钱养家;而这些工作者的上一层管理人员亦可透过网路来进行工作品质的监控。如此一来,这些人员的企业母体,即不需费心为一名员工张罗工作场所或办公处所。因此,企业本身既可大幅降低在这方面的营运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生产力。
本文导言里所提到的:个人从其工作宿命中彻底解放出来的预言,在此「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中似乎见到了一些曙光。但吾人若进一步思考以上所列之三层意义,事实上,这些命题或许只是一些乐观之人在「人性乃是自动自发且积极向善向上」的假设下,过于天真的想像。虽是如此,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命题当作研究假设,于此则社会学者们可以检证的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重构,在「电脑所架构之社会网路」的前提下,是否真的会是如上所言的是单一向度地(Monotone)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还是它会朝另一个消极负面的方向进展?还是另外有一些隐匿而尚未被发掘的关键因素(结构的或社会心理的),才是主导电脑架构之社会网路的发展方向的主因。这些都是当代的社会学者所面临之最迫切的,而且必须加以解决的课题。
四、沟通方式
由网民所构成之「电脑社群」的沟通方式与一般平民所构成之「社会社群」的沟通方式,其最大的不同之处乃在于:一般平民的沟通方式是亲身参与的沟通(in - person communication),而网民的「沟通方式」则是完全依赖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先天上缺乏所谓的「社会面貌」(social presence)此一在传统的亲身参与沟通方式中最重要的质素。举凡沟通参与者口语的音色
、腔调、音量和非口语化的讯息如:瞪眼、扬眉、撇嘴、皱鼻等肢体语言,以及外于(但会同步影响)沟通参与者的沟通环境(例如:与会地点、座位型式、谈话气氛)等等,在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中都一一付之阙如。另外,参与者的年纪、性别、种族、相貌等等也不为彼此所知悉。在这种情况下,若与亲身参与的沟通方式对应比较,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有著什么样不同的特性呢?一般早期的研究多半著重在探究:由个别的电脑使用者所形成的小型沟通团体(当然是藉电脑网络而形成)之间的沟通方式特性。这些研究有一些非常有趣并且深具启示性的研究发现:首先,这些研究发现了在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之下,参与者参与沟通的频率增加了;同时所有参与者之间所占据之发言的地位,似乎也更加平等(egaliarian);而且更多的构想或观点被参与者所提出讨论;与此同时,却更少有意见领袖或主宰讨论的人物出现的情况(Kiesler et.al.,1984; Rice,1987; Weisband et.al.,1995)。
换言之,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虽然缺乏「社会面貌的接触」此种只有在亲身参与的面对面沟通时才会有的特性;但却似乎更能够鼓励沟通参与者在参与沟通之时更为积极勇敢直言不讳、更为自由主动,甚而更有创意。但是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真的是如此完美无缺吗?实际上却也未必见得。早期的研究往往也发现: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常常也令沟通参与者更勇于在「大庭广众」(当然不是彼此面对面的)前互相以极端或攻击性的语言相互较量(Kiesler et. al.,1984; Keisler,Seigel,and McGuire,1985)。也就是说,传统的「亲身参与沟通方式」的一些偏差现象,仍然可以在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中见到,而且以更直接,更赤裸裸的方式进行。究其原因,可能是沟通参与者因此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社会成本)或忍受的伤害,因为不是直接面对面而有所「屏障」、缓冲的缘故,因而远低于亲身参与的沟通方式所造成之后果。从这个观点来看,网民藉由电脑的转达而取得沟通的现象,似乎更符合持折衷观点的社会观察家。网民身上所残留的平民特性,仍然对网民在电脑沟通网络上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言之,当代之新兴人类---网民,对此创新事物的想像力与使用创意,有部份(可能是很大一部份)还是根据他们在真实社会里的真实生活经验而来。
诚如上面所讨论的,有证据显示:利用电脑网路传达的方式,以进行沟通的工作团队或小团体,在正常情况下,往往较有可能产生高品质的构想或工作策略。但在提出构想可能过于繁多,而且成员间缺乏依据职位高低的「自然裁决权」的情况下,参与沟通的成员间,想取得一定的共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说服、协调与整合意见的功夫,结果可能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沟通参与者若想藉电脑作为沟通的媒介以避免传统亲身参与沟通方式的「会议冗长,无效率及人际关系复杂」等令人厌烦的情境,在此状况下反而可能会令人陷入另一个更难解脱的情境。而且,若我们更仔细的探索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则将会发现这种沟通的方式,事实上也并非是完全匿名且彼此之间一点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的。因为网民在真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往往可能藉由? 言语文字的应用,- e-mail的位址及? 网民所使用的签名档(往往附有有工作之位阶、头衔等讯息)在有意无意之间泄漏出来(Walther,1992)。这当中所透露的社会学意涵,乃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对于社会学家而言,也许更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不在于判定或比较这两种不同沟通方式的优劣,而应该更著重在讨论网民们(尤其是身上尚残留有平民特性的份子)如何藉著由这两手策略,更弹性的与周遭人们进行沟通。已有研究发现:在暧昧不明、敏感的且在技术上属于困难的情况下,网民倾向于采取传统的亲身参与方式进行沟通;而在沟通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愉快或忧惧的情绪、或是处理的事物过于琐碎、繁杂之时,网民则往往倾向以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来避免一些无谓的烦恼(Rice,1987;Jones,1995;Walther,1996)。另外一个已被发现的有趣现象就是: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也常被网民们巧妙地用来与他人保持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以取得更大的隐私空间。这些现象反映了: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原则,似乎还是网民们行为的基本依据。以上所讨论的,是从网民自身出发来思考新的沟通方式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结构的观点来审视同一现象。例如:网民的性别、社经地位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职位资源(如:天时、地利或人和之便),甚至他们所在之工作组织结构和他们的社会总体网络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网民们沟通的方式的社会意义。对社会学家而言,这个结构的现象,或许更具有挑战性。
五、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的信任问题--陌生人与熟人之间
无疑的,如同许多实证研究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在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上所进行的沟通、互动,仅仅只是讯息的交换,与互通资料之有无。当然也有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直接布告到网路上,请其他网民帮忙解决的现象。但这基本上不脱交换讯息的基本模式。然而,对于社会学者而言,纯粹只是讯息的交换或许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兴趣。但是,如果在交换讯息的同时,也附带流露了人情的关怀或处境的关切,则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的社会意义就突显出来了。前面曾经提到过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的特性,基本上是比较缺乏所谓社会面貌的接触的。即便如此,仍有研究发现:竟然有些网民(而且不在少数)仍试图在这个由一部部的「电脑所构成的社会里」寻求社会支持,寻找友谊,甚至追求一份归属感,即使他们所寻求的对象对他们而言,乃是素未谋面的完全的陌生人(Rice & Love , 1987;Walther,1996;Wellman & Gulia,1996)。于此就牵扯出即使在真实的社会里,处理起来也令人感到非常棘手的信任问题。在真实的社会里,人际关系是如此这般的复杂、尔虞我诈,因此即使是熟识之人或朋友间往来,往往都还需要契约、保证人之类的保险措施,更遑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依我们在真实社会里的日常生活经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建立的。而却有为数不少的网民,竟然企图在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里寻求友谊、寻求支持、寻求信任,即使他们所寻求的对象是全然的陌生人!可能吗?寻找得到吗?这是我们会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诉求,确实是可能的,则我们下一个问题将会追问,是如何办到的?再来,我们或许要继续追问: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如何维持?如何终止?以及此特定网络中的「信任」的社会意义为何等一连串的问题。至目前为止,有一些已经完成的,西方的研究可以部份回答以上我们所列举的问题。例如Lewis(1994)声称:在网路上互表支持,基本上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或金钱(相对于真实社会里的情况而言),对许多网民而言,仅仅只是「举手之劳」。因此,在「于人有惠」且「于已无损」的考量下,网民乃有较高的意愿彼此表示支持或相互关怀。但总体而言,我们对网路上特殊的「信任现象」仍没有太多的了解,需待进一步的努力。然而,在注意到网路上陌生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现象之时,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或许有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亦不能忽略。这个现象就是:网民其实不只是与陌生人沟通往来而已。有很多迹象显示:有很大一部份的网民也利用电脑网路与他们熟识的人互通声息与互致彼此关怀之意。换言之。有些原本即已互相熟识的网民,藉电脑网路无远弗届的犀利与方便,如今已可以轻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与阻隔,而能够继续维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的社会学意涵为何?第一、它意谓著在传统真实社会中,因迁徙他处而被迫中断或因空间距离过于遥远之故久而久之自然中止的友好熟识关系,在当代的网路社会中,可藉电脑网路之力得以轻易地继续维持。第二、如此一来,一些彼此从小时候即悉心培养起来的情感友谊,或经历长时间历史锻练的社会关系,即可不因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动而横遭切断。换言之,网民的意义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可能因而变得更为重要,更为可靠,更可依赖而更可信任。即使那个人在空间的意义上并不在身边。例如:假设某一个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就学或任何因素而使得全家人必须「辞根散做九秋篷」,长久忍受亲人分隔数地的离思,享受不到一个「团圆的家庭」的温暖和温馨感;若藉电脑网路之便利(快速而又低成本,甚而是免费的),不但可以让分隔数地的全家人同享「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亦可重新塑造一个「家庭」的团结感,让全家人在电脑所构筑的网络「家庭」里紧密的团圆,共享家庭的温暖。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这是否意谓著:「家庭」这个传统的社会组织,将因电脑网路之助,而有了新时代的意义。第三,网民藉电脑网路一方面与陌生人互动,一方面维持与熟识之人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将可扩展网民的社会网络的触及层面(包括垂直的与水平的网络)。也就是说,网民所拥有的「生存的空间」理论上应比一般平民来的宽广许多。但实情是否如此,则需进一步探究。当然有关电脑网路上的其他层面的信任问题,尚有许多。例如:利用网路进行商业交易活动时,厂商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如何建立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六、电脑架构之社会网路的社会联系(social ties)
传统真实社会底下的社会网路都是由众多的社会联系所组成。这些联系,无论是强联系(strong ties)或弱联系(weak ties),基本上都需透过社会面貌的接触才得以维持。然而,由电脑所架构而成的社会网路的特徵,就是社会面貌的接触极其有限,甚至于完全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它还能维持其社会联系吗?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答案是:可以。其方法之一,事实上还是得透过网民之间社会面貌的接触,透过建构网民之间的传统社会网络,藉由传统的方法维持。King(1994)的研究即指出:一些积极参与网路中「互相扶持团体」以寻求痊愈(断根)的酒精滥用成瘾者,其中大半在下了网路之后,仍积极透过电话联络与彼此见面等方式,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Wellman等人(1996)也声称「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基本上也有能力兼顾特殊化(例如强联系)及一般化(例如弱联系)等多个端点的社会关系。因为「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所提供的高度弹性与匿名性,使得参与者在毋需顾虑隐私会暴露的情况下,可能更有意愿积极与人「交心」以换取他人对等的回应。这主要是因为「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本质上是志愿性的(Voluntary),参与者可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何时加入或何时退出。当然也有一些非志愿性的网路组织,但这是另一个议题,暂时不加以讨论。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网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的倾向,也是使得网路上的社会联系得以维持的主因(Hiltz & Turoff, 1993)。例如:网民之间惺惺相惜的亲近感,往往是彼此之间相通的共同兴趣使然,而不是因为彼此的类似社会背景(如社经地位)所造成。网民在电脑网路中找到「知音」的机会,可能远远超过传统的社会网络。另外,网民似乎往往同时也有「愿意相信陌生人」的倾向,其景象有点像是196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上的车子,愿意停下来搭载要求搭便车者一程的情景。因为电脑网路的高度的匿名性与随时可从麻烦(如果有的话)中脱出的特性,促使网民较有意愿提供意见或帮助予以陌生人。由此观之,网路社会似乎是检验社会交换理论的理想场所。但是,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该注意的不只是网路社会的正面联系功能而已。因为,毕竟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基本上只是提供一个客观的环境,能让这个网络「活动」起来的,基本上还是人这种动物。既然是人,则人类所有的在传统社会中的一切坏行为、坏习惯,照样有可能会展现在网络社会之中。例如:散播电脑病毒、结党营私、或群集文斗或攻击异己等等「反社会行为」在网路社会中,事实上亦时有所闻。换句话说,网络社会中,也是有「社会问题」的,也值得社会学者密切注意。
七、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与真实社区(Real Community)
前面提到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网民,这些人也同时具有一般平民的身份,因而拥有「网民加平民」的双重身份。因为具有平民身份,这一些网民乃与一般平民一样享有真实社区的生活方式。以西方社会为例,在他们一生当中或许会认识或「知道」一千个人左右,并与其中的一、二十人保持密切联系(Kochen,1989)。又因为他们具有网民的身份,因为彼此间同质性高,又有相同的兴趣与品味,透过电脑网路的社会联系,这些网民之间慢慢也形成了存在于网路之间的虚拟社区。这个社区即如类似Wellman(1979)所描述的解放式社区(Community liberated)。其意指个人可藉现代资讯网路科技,在空间上不断向外延伸(不受时空限制)。这个虚拟社区若有似无,但却确实拥有自己的象徵、自己的言语、自己的规范、甚至自己的文化。于此,有一些非常有兴趣的研究主题,值得我们加以探究。其一、由网民所建构的虚拟社区与一般平民(不具网民身份)的真实社区,在本质上、组织结构上有何异同?其二、网民的「虚拟社区」与其所俯仰其间的「真实社区」的关系为何?他们是两个互不冲突、老死不相往来的社区,如某些研究发现的:频繁的网路使用者倾向减少与他人面对面(包括电话、书信的方式)的沟通(Finholt et. al.,1990);还是两个互相渗透、耳濡目染、企图影响彼此的社区,如另外一些研究发现的:频繁的网路联系使用者同时也倾向使用其他的沟通媒介加强与他人的联系(Garton & Wellman, 1995; Bikson & Eveland, 1990)?接下来,如果网民的这两个社区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有某种程度的交通,则其关系向度为何?是双向的(reciprocal)互相影响关系,如「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胶著状态,还是单向的因果关系(causal)?如果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则是虚拟社区重构了真实社区,还是虚拟社区仅仅只是真实社区缺乏想像力的翻版?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实在非常值得我们一一寻求解答。
八、新统治阶段(New Ruling Class)
前文曾经讨论到当代人类社会中具有网民身份的一群人,基本上内涵有不同于一般平民所具有的特性。例如:他们之中多属男性,多数都拥有高学历、高学位,大多使用英文为沟通时的主要与言,大部份是单身、白人,且大部份人在政治上都属保守主义者。由此可知,这一群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人们具有非常高度
的同质性,他们甚至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信仰,共享的文化价值观。而在实际行为层面上,他们可能也有相同的喜好、相同的生活品味,更关键的是他们拥有(甚或控制了)将领导人类进入资讯新世纪的知识与技术。这一批具高度同质性的特出的一群人,在经过虚拟社区的酝酿培养之后,最终是否会形成一个共享「文化背景」的虚拟种族(virtual race)而开始回过头来主导真实人类社会的走向,无疑的是非常值得关切的议题。另外,更令人感到兴趣与关切的是:这批人会不会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的新统治阶级?如果答案是无可避免的:会;则这些人将会如何主导人类社会?换言之,真实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与文化价值体系是否会因此产生重大的转折等等,都值得社会学者逐一加以观察思考。最后,我们责无旁贷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去面对回应: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可能的选择,人类社会终将由这批人所宰制,则这个新的「社会组成」对人类而言有何意义?是意谓人类将因而获得空前的大解放,还是预言将有更大的桎梧等在那里,等待人类自蹈绝境?这是个非常严肃而必须加以正视的问题。吊诡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就在这个转捩点上;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变局,我们所知仍然不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二十世纪末叶电脑科技的发展与资讯网路的频繁建构,已推动、促使人类的社会往资讯化社会的路途大步迈进。当前这波浪潮已成不可逆之势。只是它还在发端阶段,人类还有机会驾驭这股浪潮,为人类社会开拓一个比较理想、比较光明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够警觉、够智慧的话。
九、结语
如前所述,一个以电脑网路架构而成的「新的社会」,不管人类愿不愿意或准备好了没有,已以雷霆万钧之势,不断冲击、挑战当代社会。人类又即将面临另一次的「大转变」时刻。于此,值得社会学者深思的现象;网路社会之所以能够被发展成型,主要是由于有大批既热情而又有创造力的志愿网民的辛苦工作而来,而网络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成长壮大,则是因为这个网络社会是由大多数位居底层的网民所共同掌控与享有,而不是如传统社会一般,是由少数统治阶级所控制。因为是由大多数网民的共同因素奉献与创造,网民们继续不断的参与贡献,则又成为网络社会发展主要力量。总之,这一波强而有力的浪潮的冲击影响,对人类的生活经验而言,将会是空前即使不是绝后的。例如:以电脑网路为基础的「虚拟社区生活」与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真实社区生活」之间的相生相克(当然相辅相成也是可能的),此种虚中带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之景况,直有如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故事一般。这两个不同性质社区的生活经验,对人类而言,将是其寻求生命意义的最重要的参考点。至于最后将是虚拟社区生活经验一统天下,或是真实社区生活经验进行绝地大反攻,还是两者间相互辩证而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一更高的境界,以目前状况而言,仍是混沌未明,尚还言之过早。但至少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无论是「隔山观虎斗」,还是亲自加入战团,社会学者必定都将有所收获,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关键阶段的见证人。如同Lucky(1995)在其文章中所点出的:当科学家们在讨论「资讯架构」此一「新社会」之下层结构(infrastructure)的演化之时,不应只注重其技术(technology)层面,社会科学家们更应该著重此下层结构的转移所传达或透露的有关伦理(ethics)、价值(value)、法律(law)甚至社会学(sociology)的意涵,因为这一切现象(电脑网路、虚拟社区…等等),完完全全都是属于社会的发明(social invention)。只是令人惊异的是:面对具有这么丰富社会学意涵的「人类社会大转变现象」,有关的社会学研究仍如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在当代台湾社会尤其明显。台湾目前虽然已经号称是世界第三大资讯产品生产国,电脑使用之普及率也日渐加速扩大之中,而且无疑地,台湾社会也已经笼罩在当代全球「资讯社会化」、「电脑网路化」的浪潮之中。但在这新一波的电脑科技对人类社会进行钜大的冲击之时,台湾社会似乎仍未做好迎击的准备工作。在面对「电脑科技到底为我们的社会带来的? 是福祉还是祸端?? 是社会不平等的缩4p还是扩大?? 是促进社会更民主化还是反其道而行?等等钜观的问题,以及电脑科技对个人而言到底? 是更大自由空间的解放还是更多心灵的禁锢?? 是个人前途发展的助力,还是绊脚石?? 是个人追求幸福的承诺还是人们将经历更多灾难的预言?等等微观的问题」之时,我们仍一无所知,答不出所以然来。在电脑科技的浪潮,不断地冲击台湾社会之际,国内学界,应责无旁贷地,首先负起「观其所由,考其所以,测其所向」的任务,针对「电脑科技」与「台湾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并□清其意义。
如前所述,目前我们所亟需开展的第一项研究工作即是立刻著手进行一次全国性的调查,先较确切地弄清楚具网民身份的人民,在全台湾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以便评估「电脑网路社会」是否也已经在台湾逐渐成型。在能够较确切地指认出网民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网民的特徵(他们的社会类属、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行为、甚至是他们的职业位阶及所属之组织团体等等)。凡此,都是社会学者可以著力之处。接著我们更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将传统真实社会下的一般平民也纳进来,作为比较网民与平民之间异同的基础。等这些基本的研究的成果出来之后,接下来可供研究的空间就更宽广了。举凡对「个人与组织关系重构」的检视、人类沟通方式的基本改变、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尤其是在电脑网路之上)、乃至网路上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只要具有足够的社会学想像力,都是俯拾即得的理想研究题材。当然针对台湾社会来说,研究重点似乎更应该放在(一)电脑网路科技在当代台湾社会发展的现况及其意义,(二)电脑网路科技对台湾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评估及(三)电脑网路科技对台湾民众行为及态度的冲击等层面;以便更确切的了解当代台湾电脑网路社会的真实面貌。
总之,人类社会(当然包括台湾社会)继「知道用火」和「工业革命」之后,又一次面临了历史发展的大转变时刻。面对这样的变局与挑战,人类实有无穷的机会让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能被「整理」的更理想更舒适一点,如果人类真能记取历史教训的话。只是,至今我们对这样的变局虽然有所体察,但所知仍然极为有限。所幸,这波电脑网路革命的浪潮尚在初始发端阶段,我们如果动作快一点,还有驾驭这股浪潮的机会,而不是活生生的被这股浪潮所淹没。
参考文献
Bikson T, Eveland JD. 1990. The interpay of work gyoup structures and computer support. See Galegher et al 1990,pp.245-90
Brod, M. 1984. Technostress: The Human Cost of thecomputer Revolution.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Cerf V. 1993. How the Internet came to be. In The Online User’s Ency
clopedia, ed. Bernard Aboba, pp. 527-35. Boston: Addison-Wesley
Deken,J. 1981. The Electronic cotrtage. New York:Bantam Books
Finholt T, Sproull L, Kiesler S. 1990.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ad hoc task groups. See Galegher et al 1990,pp.291-325
Freeman L. 1986. The impact of computer based communication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emerging scientific speciality. Soc. Networks 6:201-21
Garton L,Wellman B. 1995. Social impacts of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Commun. Yearbk 18:434-53
Hiltz SR, Turoff M. 1993. The Network Nation. Cambridge, MA:MIT Press
Jones SG. 1995.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Cyber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ciation and Community, ed. SG Jones, pp.10-35. Thousand Oaks, CA: Sage
Kiesler, SB, Siegal J, McGuire TW. 1984.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 Psychol. 39(10):1123-34
Kiesler, S., J. Siegel, and T. McGuire. 1985.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s 39:1123-1134
King, S. 1994. Analysis of electronic support groups for recovering addicts. Interpersonal Comp. Tech. 2(3):47-56
Kochen M. 1989. The Small World. Norwood, NJ:Ablex
Lewis PH. 1994. Strangers, not their computers, build a network in time of grief. New York Times,8 March:A1,D2
Lohr, Steve. 1996. Sizing Up Internet as Engine of Development,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6,1996,p.D1
Lucky R. 1995. What technology alone cannot do. Sci.Am. 273(3):204-5
Newsweek. 1995. Cyberspace tilts right. Jan. 27:30
Pitkow J,Kehoe C. 1995. Third WWW User Survey: Executive Summary. Online. Internet:WWW www.cc.gatech.edu/gvu/user-surveys/survey/or/1995, Graphic, Visualizaton and Usability Center, Georgia Inst. Technology.
Rice R. 1987.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J. Commun. 37(4):65-95
Rice R, and Love G. 1987. Electronic emotion:socioemotional content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mun. Res. 14(1):85-108
Simon, H. 1982. The Computer Age.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Turkle, S. 1984. The Second Self: 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Walther JB. 1992. Interpersonal effects in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Commun. Res. 19(1):52-90
Walther JB. 1996.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 Res. 23(1):3-43
Weisband SP, Schneider SK, Connolly T. 1995.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formation: status salience and status difference. Acad. Manage. J. 38(4):1124-1151
Wellman BS. 1979. The community question. Am. J. Sociol. 84:1201-31
Wellman BS. 1996. An electronic group is virtually a social network. In Research Milestone
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ed. S Kiesler.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In press
Wellman BS, and Gulia M. 1996.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ies as communities. In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ed. P Kollock, M Smith. Berkeley: Univ. Calif. Press
Wellman, Barry, Janet Salaff, Dimitrina Dimitrova, Laura Garton, Milean Gulia, Carloine Haythornthwaite. 1996.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 Annu. Rev. Sociol. 22:213-38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导言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电脑革命,无疑的已对人类社会产生钜大的冲击。而电脑科技持续快速的发展,也逐渐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而广泛的革命性影响。电脑对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如此深邃钜大冲击的最直接证据,即为「现代生活电脑化」的症象显现。举凡交通(例如汽车工业)、传播娱乐(例如电视、电影)等,影响二十世纪人类日常生活,最深最钜的事物,都已深受电脑的「感染」,而无法置身其外。九零年代之新一代的电脑科技革命;例如网际网路的疾速扩充发展、real time 讯息的传布与接收、线上资料库的普遍建立、到world wide web无远弗届的串连等等,更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型式。当代社会中,一般人类日常生活之食、衣、住、行、育、乐等各类活动的讯息及实际需求,如果是透过电脑网路的媒介,基本上也都可以立即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此「新鲜」的生活经验,乃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所未曾有过的。因此,已有学者宣称这是人类继「知道用火」之后,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这些学者当中更为乐观的一群人,甚且已经预言了一个以电脑网路为基构的,人类社会的终极「乌托邦」,就将到临。而且,这个终极「乌托邦」就会在最近的、离当代人类社会不会太久远的,已可预见之「未来人类社会」中实地体现。这帮人基本上认为:二十世纪电脑科技的发展,比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更为钜大,影响更为深远,造成人类社会因而转捩的历史意义,也将更为突显。然而,人类社会真的会因为电脑的介入,而从此变的更美好吗?其个中实情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对当代人类社会而言,则仍是个未解的谜团。即便只是纯粹学理的探讨,众多学者之间,仍是众说纷云,尚未能达成共识或一致的结论。有关电脑对全体人类所造成之社会上的以及社会心理上的冲击,西方学界经多年的仔细钻研,大致上建立了三个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首先即如前述,一群乐观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哲学家辩称电脑乃是近几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文化的最伟大发明。此项发明将无可置疑地对当代的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深远的,但却积极而正面的影响(Simon,1982)。根据这派理论的观点,「电脑化」将有助于帮人类从当代社会的病症(ills)中解放出来。以社会层次而言,电脑将有助于社会资源依「效率」及「增产」的原则而重新分配。世界上粮食、资源等的不足与不均将可藉此得以避免;而世界性的突发的饥荒或天然灾难,人类也将能够藉电脑网路之力而得以更有效的应付,因而可以大大地降低国际间的不平与紧张。在个人的层次上,电脑也有能4O将个人从单调的、例行的工作生活中彻底解放出来,因而使得人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各自独有的潜能与兴趣(Deken,1981)。换言之,电脑及电脑所架构的网路将使人类社会更人性化,而个人生命的存在价值,也将因而获得无限的提升而更被强调、重视。个人藉此可重拾生命的尊严,人生亦将从而变得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但是,另外也有一些比较悲观的学者,他们则持全然相反的看法。其理论重点在于一个简单的逻辑辩驳之上:电脑同样也将有同等的机率,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而负面的冲击。 Brod(1984)即指出:电脑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软体或硬体,都有愈来愈让即使是第一次的使用者都能轻易玩上手的趋势。如此一来,导致许多人宁愿和电脑打交道,也不愿多花一些时间在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上。从这一个观点来看,这些悲观论调的支持者乃是非常忧虑的预见了电脑在社会上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甚至是在个人自身之上的,使人更加异化、而与其所生存之社会环境更加疏离的潜在破坏力。对人类而言,电脑乃是一把双锋的利刃,使用时若稍有不慎,就可能惨遭不测之祸害。这些悲观的学者所戒慎恐惧的就是:在「一切电脑化」的路途上,人类所需付出的代价,无疑的将是很昂贵而且沉重的。
最后还有一些人则持比较折衷的看法。这些人基本上是把电脑看成是:一个本身不好也不坏的东西;既可能可以是好、也可能可以是坏的事物。至于是好是坏,其关键则在于人们如何去对待电脑。换言之,电脑之于人类,犹如一种文化的罗式墨迹测验(Turkle,1984),在当代这个凡事资讯化的年代里,电脑乃是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隐喻或象徵,人们将他们对「电脑」此一新奇事物的感觉、忧惧与期望,全部都投射在这个「资讯化」的社会中。这些人的观点,同时也将电脑视为一个机会(opportunity),认为电脑将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其自身的意
[1] [2] [3] [4]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 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的调查
主要是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网购的态度,以及不选择网购的原因等。
(二) 研究目的: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现在的购物方式已经不仅仅是逛街砍价了,网购逐渐 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物方式。这里只要研究的是网络购物的方式网购是怎样吸引大学生的?大学生对网购有着怎样的看法、评价?。。。这些都是我们这次即将探讨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并不看好“网购”,仍然选择较为传统的购物方式,他们都网购有着怎样的顾虑?这次调查对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解答。
另外,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对网店主以及想在网上开店的人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对网购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对这些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对那些传统的店家,如实体店等,也是一种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经营店铺。
(三).文献回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经大学生购物方式做过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网购——《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他们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首选网站及主要障碍, 并分析了网上购物经历对网络信任度、网络安全性等网络认知的影响。
他们的调查得到了如下结果: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拍卖网站人气最旺、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以及安全和商品质量成为主要障碍。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他们对网络商家的经营乃至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
1. 明确定位, 发展核心业务;
2. 广泛吸引大学生尝试网上购物;
3. 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 网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帐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国内的网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帐,在线汇款)。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货到付款等。
3. 淘宝网( Taobao,口号:淘!我喜欢。)是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5月10日投资创立。淘宝网现在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截止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98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交易额为999.6亿元,占中国网购市场80%的份额。,淘宝的交易额实现了433亿元,比增长156%。年上半年,淘宝成交额就已达到413亿元。
(二)
A. 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网购行为及其态度的因素)
1.性别 2.年级 3.家庭条件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时间、时尚程度、商家信誉、安全度等
5.网购时选择的主要网站 6.不选择网购的因素
因变量:
1. 仙林10校大学生的购物方式
2. 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频率
3. 仙林10校大学生对网购未来发展的态度
B. 具体指标
1.性别对购物方式的影响
2.年级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购物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4.网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5.网购时主要选择的网站
6.获得网络店铺的信息的途径
7.网购中主要购买的商品种类
8.不选择网购的原因有哪些
9.对网购的前景的有何看法
(三)理论假设
1. 女生比男生更多地选择网购;
2. 年级高的同学更容易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
3. 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更多地选择网购,而且频率较高;
4. 更多的同学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
5. 相对而言,经常网购同学经常不网购的同学对网购的未来抱有更好的看法。
三. 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 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4个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网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专业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
单。对每个学校抽取四个系。
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08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08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4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专业系。
(2)在抽取的四个专业系中,以一个专业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专业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学生。即抽样间距K为:K=N/20.
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学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
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
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19K,共计20个个体。
e.将这2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
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网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40个系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联系该校专业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卷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网购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是否网购对网购态度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时间进度
本次调查计划用42天 的时间完成:xxxx年5月20日——xxxx年6月30日
1. xxxx年5月20日——xxxx年5月29:确定对小组成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以、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相关统计方法的培训;
2.xxxx年5月30—xxxx年6月9日: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抽样,制定好样本;
3. xxxx年6月10日——xxxx年6月19日:制定问卷并且发放问卷以及收回问卷;
4. xxxx年6月20日——xxxx年6月30日:对问卷进行核对和整理。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公布。
(二)经费预算
本次经费共计12620元。
(1) 公交车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 问卷费共计300元。问卷共准备800份,双面复印,每份0.4元,大概共320元。
(3) 礼品费,每人一支笔,按批发价0.5元*800人=400元。
(4) 培训老师每人元,共两位老师,共计4000元
(5) 人员雇佣费每人300元,共20人,共计300元*200人=6000元
(6) 社交费1000元。
(7) 其他费用500元
(三)人员培训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有调查组两名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
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问卷设计、问卷的讲解、资料的核对与整理以及
相关统计方法。
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
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七.问卷
封面信:
同学:
首先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地对待此次调查。此次调查不会占用您过多时间。最后,我们会有一份小礼物送上。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支持!
——“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调查研究”调查组
xxxx年6月16号
《关于仙林大学生网购的调查》的调查问卷
选择题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题,每题请选择一个答案。
并且请将您的选项填在( )内。
问题1:您的性别是 ( )
问题2:您的年级是 (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问题3:您的家庭居住地是 ( )
A.城市 B.城镇
C.农村
问题4:您每月的全部生活费大概是 ( )
A.400元以下 B.400——599.99元
C.600元——799.99元 D.800——999.99元
E.1000以及1000元以上
问题5:您每月用于购物的费用是 ( )
A.100元以下 B.100——299.99元
C.300——499.99元 D.500——699.99元E.700以及700以上
问题6:您有过网购的经历吗? ( )
A.有过 B.没有过
选择者A,回答7——18,22题;选择B者,回答19——21,22题。
问题7. 您是从何种方式得知购物网站的(多选) ( )
A.朋友介绍 B.电视、广播
C.报纸、杂志 D.网络广告
E.其他
问题8:你通常会选择哪些网站购物?(多选) ( )
A.易趣 B.淘宝
C.当当 D.拍拍
E.新浪、网易的商城 F.其他
问题9您在网络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是(多选) ( )
A.图书音像类 B.电子数码类
C.食品保健品类 D.在线充值(话费,游戏点卡等)
E.服装服饰类 F.化妆品类
G.家居用品 H.家电
I.其他
问题10:您在网上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是(多选) ( )
A.价格便宜方便 B.这种消费方式很时尚
C.别人推荐 D.市面上少有
E.安全 F.懒得出门去买
G.其他
问题11:你网上购买的商品的满意度 (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非常不满意
问题12您选择某一购物网站主要看中的因素 (多选)( ) A.商品丰富 B.知名度高
C.价格比其他网站低 D.信用,信誉良好
问题13您喜欢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网店所售商品的信息 (多选)( A.仔细询问卖家 B.其他
C.观察商品的图片
D.查看销售记录和销售评价
E.询问购买过该商品的买家
F.仔细阅读商品的描述
问题14:当您要进行网上交易时,您选择卖家的主要标准有 (多选)(
A.产品的价格
B.卖家的信用等级
C.售后服务
D.送货是否及时,送货费用的多少
E.支付方式的安全性
F.其他
问题15你一般选择的支付方式是?(多选)( )
A.采用第三支付平台 B.银行转账
C.邮局汇款 D.货到付款
问题16:您在网络购物时遇到哪些情况(多选) ( )
A.货物未及时送到 B.货物出现破损等
C.商店违约 D.其他
问题17:你对网店处理突发状况的态度: ( )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问题18:你认为网络购物的缺点在于(多选) ( )
A. 商品描述不清楚
B. 实际购买的商品与网上的不符
C. 商品试用不方便,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D. 容易存在欺诈行为
E. 程序复杂,不易操作
F. 在线交易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G其他.
问题19:假如您没有尝试网络购物,请问主要原因是 (多选) ( A. 网上支付太麻烦 B. 不信任网站,怕受骗 C. 担心商品质量问题 D. 质疑网络的安全性
E. 担心商品配送有问题 F. 不熟悉,不了解如何购买 G.其他
问题20您认为以下那些销售手段能打动您会网上购物的念头 ( )A.安全性保障 B.免费送货
C.开设赠优惠券 D.相应的售后服务
E.开设实体体验店
问题21: 假如您没有网络购物的经历,请问您今后是否尝试网络购物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问题22:你觉得网购的未来: ( )) )
A.很有信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B.会发展,但不会有太大的潜力
C.没有发展的空间,存在很多问题
D.不知道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谢谢您的配合,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可以提出: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人口结构日趋变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正在发生著引人关注的深刻变化。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到了2025年,发展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3%。可见,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者认为,在中国,人口老化及由此产生的老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树立。
二、研究内容: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探讨老年人自我身份再树立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个人情感上的反应、老人在群体中整合程度及其归属感的程度、家庭因素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社会对老人互动的影响等6个方面。在对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加以研究。通过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现,研究者发现在互动的当中,自我认知在老年人的互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互动过程中探讨老年人在进行群体互动之时他们整合程度如何以至于怎样影响各自的自我身份的发展,同时,归属感程度发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自我身份的发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归属感或强或弱的情况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现自我身份的以及他们心理的互动。在探讨家庭的因素当中,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单位,老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化单位中表现得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圆满。老人们在家庭中,与亲人的互动同样是有许多阻隔,自我身份的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最后,研究者研究了社会因素对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总体可归结为:社会保障制度、民事部门对协助老人再发展的帮助、事企业单位对老人的一刀切、市场竞争的选择性。这些因素的制约,掩盖了老人们的自我身份的表现,加之许多特殊的领域无法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导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屡遭挫败。最后,连续性的挫败导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极反应,这使之不能积极投身于自我身份的发展。
三、研究理论的假设:通过对老年人的群体互动的调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发展是与个人情感、家庭、社会密不可分的,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是导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会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据:1.自我身份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有所树立,那么老人的自我身份将是会得到更好的巩固,从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意识去更好的发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树立的越高,那么老人所承担的责任必将会更大。2.伯克认为,当一角色身份在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的信任这些他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身份感会加强;他们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他们也会更好的适应群体和社会结构。
四、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对象:分析单位是个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发展决定他们社会形象的重要表现。抽样对象是老年群体,采用非概率的抽样法,即选择线人的抽样环节在社区中研究老年群体互动。老年群体均是属于退休人员,年龄均在60~80之间。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的收集:
1.采用调查研究中的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社区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调查,研他们在群体互动的表现,以及调查他们对现属群体的评价和整合程度及其他们的归属感。
2.采用定性访谈法,加强研究老人群体的互动表现。通过非顺序性的交谈,了解他们在特定老年群体的感想和对此机构的评价和情感特征。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所收到的问卷和录音记录进行考察和解释,探讨老人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他们是如何发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变化是消极还是积极的。
六、研咳嗽钡淖槌伞⒆橹峁埂⑴嘌蛋才牛1.调查内容中的社区工作者和管理处人员、笔者本人。组织结构:关于耀荣园社区福利机构。培训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经历及其背景。
七、研究时间进度和经费计划:
1.准备阶段(第1~第3个星期)
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的统计数据;
向负责人你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的;
2.调查阶段(第4~第8个星期)
挑选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与老人互动的过程中加以进行实地观察;
进行与部分老人交谈,定性访问,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对群体的评价;
3.分析阶段(第9~10个星期)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审核,进行归类;
将原始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加以比较;
通过统计,将问卷调查的评价进行归类,分析每项的比重;
4.总结阶段(第11~13个星期)
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探讨实地研究的成果;
讨论研究调查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问题的难易程度;
撰写论文报告;
一.选题及其意义
(一) 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主要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对现在大学消费现状的态度。
研究目的:要求详细了解大学生消费各方面的情况,为大学生合理消费制定科
学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1. 全面摸清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与现状。
2.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三).文献回顾
二.研究问题的具体说明
(一)概念界定:
1.这里的调查对象是仙林大学城的大学生。研究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
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应天学院这10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
指的只是本科或专科的大学生。
2. 消费情况,就是通过平时的衣食住行来体现。
3. 消费观与价值观,一则通过各方面的消费比例来体现,二则通过对现在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态度及消费资金的来源。
(二)
A. 变量维度
自变量(影响消费行为及的因素)
1.性别 2.年级 3.家庭条件
4.消费用途 5.消费来源 6.是否有女朋友或男朋友
因变量:
1. 仙林10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2. 仙林10校大学生各方面消费的比例。
3. 仙林10校大学生对现在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态度。
4. 仙林10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
B. 具体指标
1.性别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2.年级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3.家庭条件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4.资产来源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5.消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6.是否有男朋友后女朋友对消费项目和数量的影响。
6对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的态度。
(三)理论假设
1. 女生在衣服方面比男生会有更多消费;
2. 年级高的同学消费比年纪低的高;
3. 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消费数量会高;
4. 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大学生的消费数量会较高。
三. 抽样方案的设计
(一) 总体界定
仙林大学城的10所大学的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二) 抽样框获取:在抽取10所大学分别抽取5个院系,在抽取的系中每个系抽取20人,包括10个男生和10个女生。共计10*5*(10+10)=1000,所以,此次调查共抽取1000人。
(三)抽样方法:采取多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四)具体抽样步骤:上网获得获得10个学校的院系,将这些系名编码统计出来获得一份名单。对每个学校抽取五个系。
以一所学校为例。
(1)抽取四个系
a.将该校的专业系进行排列编码排序,001,002,003,„比如说到100
b.准备好80张的小纸条,分别写上001,002,„100
c.将这些小纸条折好放在一个盒子中,搅乱后,随机摸出5张。
d.对着这四张纸找出相应的院系。
(2)在抽取的四个院系中,以一个院系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
a.获得所抽取的一个院系的学生名单,制定出抽样框
b.计算抽样间距。假设总体共有N名男生。即抽样间距K为:K=N/10.即每隔K人抽取一名男生。
c.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该个体的号码,假设为A,A就是随机的起点。
d.在抽样框中,自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将所抽取的个体编号为A,A+K,A+2K,A+3K,……A+9K,共
计10个个体。
e.女生的抽样和男生一样。
e.将这男生10个个和女生的10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其他学校,按照上面的方法抽取样本。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上网取得个学校的院系名单,通过抽样共获得50个院的名单;
2.将小组成员分成10组,每组两人,到各个学校,联系该校院系名单的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会主席获得该专业系的学生基本资料,如姓名、学号、性别等。
3.按照上面所述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获得样本;
4.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
由小组成员设计问卷,问卷设计好后,由小组成员到各个学校将问卷发到被采访者的手中;在学生会主席的帮助下,在学生的课外时间,请他们集中到一个教室进行填答问卷,小组成员讲解填答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表示我们会对他们的个人资料进行保密;
5.填答完毕后,小组成员收回名单,这样可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并且对被调查者表明谢意并每人送上小礼物;
6.问卷收回后,由小组人员进行核对和整理。如果问卷中有问题的,我们将更具问中被调查者的信息打电话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向其说明缘由,并重新对其进行统计。
五.统计分析的内容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因为问卷中基本上是选择题,以ABC……对答案进行编号,根据实际题目选择对答案分析的标准。
将所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研究性别对消费用途与数量的影响,研究家庭条件对消费用途和数量的影响······
并且进行假设检验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和人员培训安排
(一) 时间进度
调查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研究、总结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它一般分为界定调研问题、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调研问卷或调研提纲三个部分。
2、实施阶段:根据调研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由调研人员广泛地收集与调查活动有关的信息。
3、研究阶段: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
4、总结阶段:将调研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研报告表述出来,并进行评估。
按调研的实施程序,可分七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调研方案、问卷的设计 „„„„ 2周
调研方案、问卷的修改、确认 „„„„ 1周
项目准备阶段(人员培训、安排) „„„„ 1周
实地访问阶段 „„„„ 1周
数据统计分析阶段 „„„„ 1周
调研报告撰写阶段 „„„„ 1周
(二)经费预算
(1) 交通费每人20元,共计20元*20人=400元;
(2) 问卷费共计500元。问卷共准备1000份,双面复印,每份0.5元,共500元。
(3) 礼品费,每人一件挂饰,按批发价1.2元*1000人=1200元。
(4) 培训老师每人1000元,共一位老师,共计1000元
(5) 人员雇佣费每人200元,共20人,共计200元*200人=4000元
(6) 社交费1000元。
(7) 其他费用500元
本次经费共计8600元。
(三)调查员的规定、培训
(一)规定
1、仪表端正、大方。
2、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
3、具有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精神及职业热情。
4、访员要具有把握谈话气氛的能力。
(二)培训
培训必须以实效为导向,本次调查其人员的培训决定采用举办培训班、集中讲授的方法,针对本次活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调查人员面授调查技巧、经验。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端正其工作态度、作风,激发他们对调查工作的积极性。
(四)人员安排
此次调查共需20人,两人负责一所学校。问卷由两名组长计划,完成后,由组员带到各校进行问卷的填答。问卷收回后,由负责该校的成员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和统计。具体调查报告由组长统一整理,初稿后征求小组成员的一意见以及看法。进行多次修改,保证调查报告的准确性。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what/why]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3具体方法及技术。 1哲学基础 逻辑 范式 价值客观性 研究方式
2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具体方法技术
3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对于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调?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高,对信息的收集迅速及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其资料是被访者的自我报告,对行为的测量被动、简洁,难以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思想难以深入探大学网讨。 实地?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适合于研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效度高,灵活性和弹性大,但概括性差,信度低,耗时长,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
实验?基本目标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研究内容狭窄。 文献? 设计的资料可来源于当事人的文件以及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等,省时省力、费用低、风险小,可研究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可分析扩越较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但又是资料难以获得,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码分析,文献质量、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4、研究范式:包括社会事实范式(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定义范式(以韦伯的思想和符号互动论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宏观的社会现象都是人们主观定义的,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行动的),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用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1.从认识论角度看,二者基于不同的范式。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价值中立,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其逻辑方式本质上是归纳的过程,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则用于理论检验;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建构。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侧重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试验、文献研究,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便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变量的因果关联;定性研究侧重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研究程序、方式、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获得具体的实例资料。5.总的来说,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致的资料,但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这是研究过程的两种途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6、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 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度。 b)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7、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c) 资料的收集 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和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资料收集阶段略。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8、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原则的基本意义和方式:指研究问题时应具有某种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独特的特点。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要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研究,重提结论。
创新体现在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新颖的地方。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1、理论(theory):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实际社会研究中通常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社会科学中很少有像进化论那样有力的理论,但社会研究仍然像各种自然科学那样,努力朝着“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发掘出系统的理论”的目标前进。理论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命题体系,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微观理论: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由一组命题构成;2、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3、命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同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其他条件相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为优―解释范围更广泛;解释更精确;结构更简练。三个标准强调的是理论的三个
方向,实际研究中对几种不同理论进行比较时,可能出现不同理论在不同标准上优劣不同的情况。
2、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概念由定义构成,通常以语言或数字或符号来指明和限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并给出明确的意义。只有在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能有意义。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越明确和丰富,所表达的事物的特征就越清楚,但外延狭小即涵盖面窄。若抽象层次高,则对事物特征的表达就越含糊。
概念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示。如“房屋、社区、互动”等。概念可以分为两类:标识某类现象,如太阳,称作常量;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如性别、职业;称作变量。用数学公式表示科学概念可以将语言的含糊性降到最低,然而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概念的复杂性和含糊性,造成同一概念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其含义不一样或者所指称的现象不同。所以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对他所使用的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
对概念的要求:1.可观察性2.可操作性(可约化为子概念)3.精确、明了,不易产生歧义。 概念的功能: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网络,各种单个研究通过相互连接,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如:文化、制度、地位、角色等所形成的思想网络,一直指引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概念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有用的感念所指称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察的;有用的感念必须是精确的;有用的感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指它与理论中的其他一些概念相互联系,并且在解释上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
3、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某些概念只是表示某单一现象如元首等,当赋予是否的取值。
四种类型: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比率变量。
相对应的四种测量层次为: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主动的变量,因变量是被动的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是手实验刺激而变动的变量。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比如性别、年龄等;而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有三种情形:1.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一个变量通过其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2.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向操作层次的概念转换时,作为概念演绎的中间环节;3.作为“无法直接观察”的概念替代变量出现,如对动机、智力、敌意、态度、思想、情绪、习惯、兴趣、需要及价值观念等的测量需要测量中介变量。
4、命题(proposition):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关系:概念构成了命题,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如“工业化水平高”是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陈述;“工业化使得人际关系疏远”是关于“工业化”概念与“人际关系”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5、假设(hypothesis):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假设的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如:若A则B、A不同B也不同、A是B的函数,A=f(B)。在社会研究中用数学公式表示两变量的关系是很少见的,通常是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A与B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说法来代替。
假设来源于: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其中后两种是主要来源。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1)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假设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对具体的变量 2)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可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
6、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或阶段:即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程和以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理论构建: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相信的理论;理论检验:以理论为缺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理论建构的过程:1)从观察到概括。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或定量或定性的观察,完成从具体的观察结果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指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说明。是对一种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变量间关心的一般性阐述)。2)从概括到理论。舍弃特定个案的特殊性,集中其存在的共性特征。从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间关系,形成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命题,初步建立了解释和说明这样现象的理论。
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操作化 4)收集相关的资料
5)分析资料
6)评价理论并进行修正。
假设演绎法:社会科学研究普遍使用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将两种结合即(1)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3)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4)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若被证实则接受,若理论不能被检验证实,我们就需要修改原始的理论,进行新的检验。前两个步骤是归纳,后两个是演绎。
7、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1.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视角、研究框架;2.为研究提供理论视野和概念框架;3.指导研究方向;4.提供研究解释。
经验研究对理论的作用:1.开创理论;2.重整理论;3.扭转理论;4.廓清理论。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1、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research problem):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2、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 or research topic):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3、研究问题/主题的选题标准:(理论、实践意义,迫切性,可行性,研究条件)
重要性(significance):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创造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得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可行性(feasibility):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合适性: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包括兴趣、熟悉程度、与研究对象的相似程度等。
4、研究问题的明确化(focus the problem):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 明确化的方法:1.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文件回顾具有重要作用);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好的问题陈述特征: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5、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回顾与选择课题往往是交错进行的。文献回顾的方法:查找相关的文献(相关著作、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对文献进行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重点掌握该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即对象、方式、抽样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重要结果即文章讨论部分的观点和推论;自己对其的评价,即其特点与独到之处,以及主要不足)。 文献回顾的作用: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第四章 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是侧重点不同。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用于该现象或问题本身比较特殊,尚无涉及;或本人对该研究的目标不够熟悉和了解。直接成果: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深入的研究方法;探讨进行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与探索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描述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解释原因,说明关系。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和描述性研究同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针对性愈强。往往需要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区别:探索性研究回答现象或问题是什么;相对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解释性研究更加深入现象背后的规律。
2、根据研究性质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从定义上看,两种研究可以分开,但在实践中,二者却难以严格区分。
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主要包括社会状况/问题/政策/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当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研究的是同一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研究更关注如何发展出某中一般性的社会认知,解答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疑难问题;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3、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五种类型:个人(大学生、工人)、群体(家庭、邻里)、组织(工厂、公司)、社区(乡村、城市)、社会产品(其他分析单位如书籍、歌曲)。
分析单位的特点: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将对这些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例: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户主。
4、两种错误:区群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收集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中作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
简化论(reductionism),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
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5、按时间纬度:横向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各种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包括
趋势研究(trend studies):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总
统选举预测。 同期群研究(cohort studies):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同组研究(panel studies):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一样本。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
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提出是为着理解社会现象中因果关系或因果过程,而作为原因的现象与作为结果的现象在时间上往往会有先后之别,所以往往属于纵向研究。
6、具体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研究的内容,即对研究目的的绝缘体分解和细化 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只有解释性研究是必须的)
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 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1、测量(measurement):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有效的测量要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测量过程中用来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反映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完备性(测量规则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和变异);互斥性(每个观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表示,即研究变量的取值必须互不相容)。
测量的四个要素:测量的客体、内容、法则、数字或符号。
社会现象测量的特点:人既是测量的客体也是测量的主体,存在主观色彩;被测的内容是人的行为,测量本身也是行为,它们相互影响;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2、测量层次:史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从测量值得定量化程度上进行的测量层次分类法:定类、定序、定距、定比。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高层次的测量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处理。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P95
1)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类别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是(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
2)定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等级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3)定距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灯具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
4)定比测量(ratio measurement)。等比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3、(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
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操作化方法:概念澄清与界定(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其次,对定义进行分类);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或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再发展指标)。 如:中国妇女地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地位等。
附加:概念的具体化: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4.编制综合指标。
4、一个概念可抽象为多个指标,再用一个值概括这些指标,其方法就是指数和量表。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变量则是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指标是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指数(index):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scaling):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程度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ing):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构成,不同陈述代表人们在态度上的不同程度。
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用于文化比较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人们对环境和事物的态度等的研究。
女孩子
P110
5、检验测量工具的标准:信度与效度。二者的关系是,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是无效度的测量,高信度的测量未必是高效度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的提高会损害另一方。信度和效度都是一种相对量,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是:越是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更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越是高质量的测量指标。
6、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
再测信度(test retest
reliability):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
复本信度(parallel forms reliability):一套测量的两个或以上复本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测量并计算得分的相关系数,?复本信度;
折半信度(split half reliability):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折半信度。
影响信度的因素:在结构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中,信度主要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随机误差的来源:1.被调查者2.调查员3.测量内容4.测量环境和时间。
7、效度(validity):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含义是内容性质与程度重合的统一。在评价各种测量的效度时,往往采用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的类型为标准。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准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
构造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种具有一致方向的变量,是否在测量的结果中表现出一致的方向性。
8、指标和指标的取值(指标值):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该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社会范畴是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反复出现的许多社会现象的某种共同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而指标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
指标的取值即一个指标所包含的子类别。比如,职业是衡量社会阶级的一个指标,包含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等不同的取值。
第六章 抽样
1、总体(population):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抽样(sampling):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学生,抽样单位是班级。对比:分析单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称为个体。
抽样框(sampling frame):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parameter):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统计值(statistic):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置信度(confidence level):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2、抽样的类型: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抽样的作用:向人们提供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解决对象的抽取问题,即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
随机抽取(random selection):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
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
3、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即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认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4、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注意两种情况:1.总体名单中,个体的排列具有某种次序的先后、等级高低时;2.?有与抽样间隔相对应的周期性分布。
步骤:1.给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抽样框;2.计算抽样间距K,即用总体规模除以样本规模;3.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个体,记下编号A,这是抽样的起点;4.在抽样框中,以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A,A+K,A+2K,A+3K?;5.将这些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
5、分层抽样 (stratified sampling):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优点:1.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精度;2.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内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进行比较。
注意:1.分层的标准问题: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各层内部同质性,各层之间异质性;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2.分层的比例问题:按比例和不按比例(某层次单位太少)两种,非比例抽样的结果应予以加权分析。
6、整群抽样 (cluster sampling):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多段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7、抽样的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通过随机数码表进行纯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程序:
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
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
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字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4.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
5.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足够的数码个数;
6.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找出对应的元素。
8、户内抽样(sampling within household):从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抽样过程。
PPS抽样(sampling with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是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按元素规模大小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过程:1.将各个元素排列起来,写出其规模,即在总体规模中的比例;2.将比例累加起来,根据该累计数写出元素对应的选择号码范围;3.用随即或系统抽样选择号码;4.从上述阶段
的样本中进行第二阶段抽样,获取最终的样本。
9、非概率抽样方法: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不考虑抽样德等概率原则,易产生较大误差。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立意抽样,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能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总体熟悉、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时使用。
定额抽样 (quota sampling):配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
雪球抽样 (snowball sampling):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
10、样本规模(sample size):样本容量,指样本中所含元素的多少。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总体的规模、估计的可靠性与精确性要求(置信度与置信区间)、总体的异质性程度、研究者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社会研究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100个个案。小型调查:100-300 中型调查:300-1000 大型调查:1000-3000。
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可测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
第七章 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简称调查,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个目的;信度高;能够迅速地、有效地提供有关某一种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征: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依靠调查问卷;巨大的量化资料,依赖计算机。
应用领域: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学术性调查。
调查研究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意见和态度。 调查对象的总体和个体:调查总体,研究者从中实际抽取调查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往往是对研究总体的进一步界定,即对时间、范围的进一步规定。一般来说,样本只能推论调查总体而不是研究总体。调查个体,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称为分析单位。
附加: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体,受内容、单位、范围、时间的限定。属于理论上明确定义的整体,在实际中很难作到符合定义的一切个体有机会选入样本。样本实际上是从调查总体中抽取的。
2、市场调查(market research):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产品广告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
民意调查(public opinion survey):民意测验或舆论调查,即围绕某些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对
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3、问卷(questionnaires):社会调查中涌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问卷调查: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封面信(cover letter):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短不宜长,短短两三百字最好。对于邮寄填答式的社会调查,封面信的好坏影响很大。 指导语:知道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相当与仪器的使用说明。
问题与答案: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只提出问题,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由其根据自己情况自由填答)和封闭式问题(closed-ended question,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回答)。探索性调查常用开放式问题,而在大规模的正式调查中,则主要是以封闭式问题构成的试卷。
编码(coding):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预编码(指在问卷设计的同时就设计好编码)和后编码(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再进行编码)。 除了编码以外,有的问卷还需在封面上印有问卷编号、调查员编号、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
4、问卷设计的原则: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既不要漏掉一些必须的材料,也不包含一些无关的材料);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主观上障碍:畏难、顾虑、无责任感、毫无兴趣;客观上的障碍:阅读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
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目的(如果目的是了解一般情况,问卷设计就围绕被调查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基本事实来进行;如果目的是要作出解释,则问卷中必须问什么、不必问什么都将手严格控制);调查内容(如果内容是被调查者熟悉的,则问卷内容可详细、深入,题目可多些);样本的性质(被调查年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分布都影响到问卷设计,如果被调查者是学生,则问卷题目可有深度,问题数量可多些)。
5、问卷设计的步骤:探索性工作(围绕所要调查的问题,自然地、随便地与各种对象交谈,并留心观察他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设计问卷初稿(卡片法、框图法);试用(客观检验法:用小样本检验,看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填写错误、填答不完全;主观评价法(由该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典型的被调查者);修改定稿并印制(无论是版面安排上的不妥,还是文字上、符号上的印刷错误,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调查结果。
6、问题形式:填空式、是否式、选择式、矩阵式、表格式。矩阵式和表格式虽然节省问卷篇幅,但易使人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不宜多用。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应遵循下列原则:语言要尽量简单;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您的父母退休了吗);不能带有倾向性(你不抽烟,是吗?);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你是否赞成对物价不进行改革);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不要直接询问敏感问题。 问题的顺序: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个人背景资料放在后面;开放式问题放在后面。
答案的设计:穷尽性和互斥性。
问题的数量:20分钟完成为最好,最多不超过30分钟。根据下列情况,数量可增多:结构式访问、付给被调查者报酬或送一点纪念品、问卷本身质量比较高、调查内容是被调查者熟悉的、感兴趣的、关心的。
4、妨碍问卷调查的主客观因素:主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所形成的障碍。如问卷内容过多,或需要思考、回忆、计算的问题太多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问题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内容时容易产生顾虑;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解释不够时,容易对调查不重视,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问卷内容脱离其生活实际时,或语言与其文化背景不协调,或形式设计呆板杂乱时,可能对调查毫无兴趣,置之不理。 客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自身的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所形成的障碍。如,阅读能力带来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记忆、计算能力的限制。
6、自填问卷法(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调查员将问卷表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其自己阅读和添答,然后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
优点: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缺点:回收率难以保证;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要求;调查资料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信度)。其中最常用个别发送法,具有邮寄填答法和结构访问法的优点。
邮寄填答法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方便、便宜、代价最小的资料收集方法。
缺点:难以获得框架;回收率低(提高措施:关于调查主办者的身份要经过慎重考虑,尽可能采用比较正式、非营利、给人以信任感的身份;寄问卷的封面信最好单独打印,并用一个小信封单独封装;应该考虑寄问卷的时间;采用跟踪信或电话。
集中填答法的优点:更节省时间、人力和费用;比邮寄法更能保证问卷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缺点:许多调查研究的样本根本就不可能集中;存在“团体压力”或“相互作用”。
7、结构访问法(structured interview):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像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可划分为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法。当面访问法的优点:回答率高;资料的质量好;调查对象的范围广泛。缺点:访问员与被访问者间的互动会影响调查的结果;匿名性较差;费用高、时间长;对调查员的要求高。
8、电话访问法(telephone interview):国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需要“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简称CATIS)。多用于市场调查和舆论调查。做法:设计问卷表并录入计算机;设计抽取电话号码的程序;挑选和培训调查员;实际展开电话访问。优点:十分迅速;省钱(简单调查);便于对调查员的监督。缺点:电话号码本不是理想的抽样框;调查时间不能长(10分钟以内)
9、调查的实施与组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调查员的挑选;调查员的训练;联系被调查对象;对调查进展的质量监控。
调查员的挑选条件:诚实认真;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特殊条件是依据研究的主题、社区的性质、被访问对象的特点来考虑。调查员应熟悉该社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被访问者与调查员年龄等特点应相似。
调查员的训练:介绍该项研究的计划、内容、目的、方法;介绍和传授一些基本的和关键的调查访问技术(如敲门、自我介绍);进行调查和访问实习;建立相互联系、监督和管理的办法及规定。 联系被调查对象:通过正式机构(民政部门、妇联);通过当地部门(街道、居委会、企业);通过私人关系;直接与被调查者联系。
对调查进展的质量监控:合理组建调查队伍(小组规模以四至六人为宜,男女各半);建立监督和管理的办法及规定;实地抽样的管理和监控;实地访问的管理和监控;问卷回收和实地审核的管理与监控。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参看统计学
1、资料审核(data auditing):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对,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查出问卷资料中的问题,二是重新向被调查者核实。
两种做法:边收集边审核,收集完后集中审核。
2、资料的转换=编码。数据录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输入,二是先将问卷上的编码转录到专门的登记表上,再录入计算机。 数据清理:有效范围清理;逻辑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查。
3、单变量统计分析:
a.描述统计:帮助简化资料的方法,包括集中趋势分析和离散趋势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central tendency analysis):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
离散趋势分析(dispersion tendency analysis):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
b.推论统计:根据抽样取出的资料推论出母体的情况,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其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可信度。
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两区进行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所接受。
4、阐释模式(elaboration model):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三种类型:因果分析、阐明分析、条件分析。
复相关分析(multiple correlation analysis):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用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并了解这些自变量中的哪一个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最大的方法。
交互分类(cross-tabulation):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一个定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5、消减误差比例(proportionate reduction in error简称PRE):两个有关系的变量x与y,当知道x的值来预测y值时所减少的误差与总误差的比。
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前者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正负区间内的概率;后者是值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Home.Net模型/架构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信息家电、家用电脑、家居网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提出Home.Net模型/架构体系,并从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方面详细地论述该模型/架构体系。主要希望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就如何构造家居网络信息平台,更有效地管理家居信息电器,实现家居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关键词:
关键词:Home.Net 模型/架构 信息家电 网络体系
一、问题提出
1.信息家电与嵌入式系统
技术是应用科学之母。过去,人们的视野局限于PC、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近来,在硬件设备功能日益增强、价格越来越便宜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注意到技术如何与家居生活更贴近的问题。底,所谓的信息家电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特别是那些国内家电企业,在国内已经成熟的家电市场没有太大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找到了增强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信息家电的概念最早为国人所知是由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开始的。“维纳斯信息家电”实际上是将家用电脑、网络应用、娱乐教育三大应用集中在一体。由于微软摆脱不了电脑的概念,最后没能成功。但微软推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经过几年的改进,已成为现在许多信息家电的软件平台。当时,国人担心微软会统治国内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但不久,中科院下的凯思公司适时推出了嵌入式操作系统“女娲”,获得国人的喝彩。
从概念来看,信息家电IA(Information Appliance )可准确译为信息电器,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传统家用电器相结合的创新产品;是为数字化与网络技术广泛深入家庭生活而设计的新型家用电器。信息家电应具有网络功能、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低成本、稳定性强等特点。但各个公司厂商对信息家电模型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不同概念的信息家电。可以形象地说,现在是信息家电的战国时代。现在出现的有WebTV、IPTV、机顶盒、PDA、VOD、网络空调、网络冰箱,还有网络VCD、DVD等,大多是概念,市场还未成熟,也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但PDA却比较火爆。其实,信息电器的提法最好。因为在企业中也有信息产品,如19底SUN公司推出的一项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软件技术“Hot Desk”,体现了网络门户的计算思想,其产品是SUN公司的SUN Ray I信息电器。它打破了以往的瘦客户机架构,成为真正的企业信息电器。该产品不运行任何应用程序或系统源代码,不须配置或管理桌面,复杂的事务放置在网络内部(后台)解决,使一种类似于电话设施的计算模型成为可能。SUN的信息电器虽然与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将近同时推出,但没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所以,人们习惯用信息家电的概念统称信息电器。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后,信息家电的销量将是PC的10倍。信息家电具有广阔的市场,所以许多IT厂商和家电企业投入相当多的人力与资金研究与开发信息家电。
由于快速发展的网络市场,使得信息家电的市场比传统的计算机市场大得多;使嵌入式软件将成为21世纪信息产业的支柱之一。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减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主要由嵌入式处理器、相关支持硬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组成,是集软、硬件于一体的可独立工作的“器件”。嵌入式操作系统通常包括与硬件相关的底层驱动软件、系统内核、设备驱动接口、通信协议、图形界面、标准化浏览器Browser等。据统计,仅应用于信息电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就有40种左右,如Windows CE、Palm OS、Real-Time Linux、VxWorks、pSOS、OS-9等。Windows CE、Palm OS当前应用较广;VxWorks、pSOS、OS-9是传统的系统代表,但应用并不广泛,需要在网络化等方面扩展;Linux系统,是现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的热点,它具有开放源代码,系统内核小、效益高、内核网络结构完整,裁减后的系统符合信息家电的开发。嵌入式微处理器主要有X86、PA-RISC、Power PC、ARM、Strong ARM、MIPS、68XXX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一般与嵌入式微处理器硬件平台相配合。
2.家用电脑的发展趋向
回顾PC的发展历程,家用电脑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长。联想于1992年首倡家用电脑的概念;推出功能电脑;年底又推出因特网电脑。到了下半年,各种家用因特网电脑纷纷出现,包括体现“应用网电脑”理念的方正电脑;诠释“家庭服务器”设计理念的海信电脑;强调增值服务与整体应用解决方案的TCL新概念电脑;体现“因特网生命”价值与“互联的个性电脑”的联想电脑等等。联想是国内典型代表,注重发展因特网电脑和个性化电脑;方正与海信重在家庭智能控制,使家用电脑以“家庭服务器”的身份出现,以无线与有线的方式与家庭内各种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以及其他数字化产品连接,完成对它们的操控。与国内大多数PC厂商不同,国外如IBM新推出的NetVista电脑,其含义是用户通过IBM新的个人计算设备可对网络(net)风景(vista)一览无余,倡导将家用电脑与商用电脑相结合的理念,提出网络边际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环境进行细分。
从总体上来看,各主要家用电脑厂商在家用电脑的发展策略与设计思想上几乎都体现了: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将不再是简单的一键上网和浏览,而是重在更全面的网络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无缝整合的深层次网络应用,如宽带接入、网络安全等。智能化重在智能家居控制,实现远程与近程智能控制家居中的各种信息家电。但计算机与各种信息家电之间的接口尚无通行的标准,这方面一旦有需求推动就会有发展。个性化体现在现代社会对个性的需求,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未来,家用电脑会各种各样,但发展趋向将是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综合。须要提出一点的是,家用电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息家电。
3.家居网络的现状与未来
家居网络是指在集成协同环境中把计算机、音频、视频设备以及其他各种家用电器和自动子系统,包括能量管理、保险、加热、通信、安全等连在一起,以实现家居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组成一个家电网络。也就是把具有各种能力的产品混合在一起,确保不同技术实现透明地无缝集成。
目前家居自动化有几种方式,如欧洲家居系统、欧洲设备总线等,提供的是网络协议,从而使家用电器组
成网络。近年来,有些采用标准总线,如IEEE1394和IP协议组建家居网络,或基于ATM的家居网络,目的在于提供方便可靠的访问网络的集成方式。互联网界也在研究扩展IP协议,适合基于IP的家居网络。目前最成功的是美国的ECHELON公司,提出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网络――LON Works,组建家居网络,再通过网关和互联网相连,使家电组成局部网,但要求家电控制器采用带有专用协议的芯片。总的来看,家居网络由于家庭电器的对象结构与特性完全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组建局部网采用何种协议,如何与互联网相连;家电易受各种环境干预,采用何种较低价位的组网物理结构;与现在的家电如何接口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家居网络的发展。在家居网络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内投入力量不多,而国外一直在软件与硬件上优先,并提出了许多模型。用发展的观点看,家居网络应该采用开放分布处理模型和多种物理连网方式,借用互联网的IP协议,同时要兼顾现在的家居电器的情况。
4.Home.Net模型/架构的提出
随着Internet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家电的出现,可以估计在未来的5年内家居生活需要一个崭新的工作与管理平台,即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平台。我们称之为Home.Net平台。在这里,智能家居管理平台具有很大的市场,每家每户都有可能是潜在的用户,现在主要的是如何设计与构造符合家居生活的平台。我们认为Home.Net平台可由家居网络中心HNC(Home Networks Center)和普通家用电脑组成。家居网络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网络管理与控制中心,主要管理由信息家电以及家居中具有简单联网功能的电器,使它们通过不同通信媒介组成家居网,相互交换信息,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又具有安全路由器和安全网关功能,将家居网通过宽带接入与Internet互联,实现远程管理与维护家用电器,实时监控与获取家居信息。普通家用电脑与家居网络中心通过接口连接,作为家居智能控制中心。智能控制中心用图形化方式,利用电脑良好的交互式界面,自动完成用户预设或即时的各种操控,管理与控制家居电器,同时配置家居网络中心的各种控制参数。
前面提到的未来家用电脑,实际上也是向家居信息平台的.方向发展,但它未能重点突出网络中心的作用,而且功能集成太多,过于复杂,反而影响了使用性能。Home.Net平台将网络管理功能从家用电脑中分离,突出强调未来网络管理在家居中的重要性。只要配置好参数,家居网络中心可自行管理家居网络;如果要控制与管理家用电器,只需要一台普通家用电脑,配以相宜的软件,即可构成家庭智能控制中心。这样方便使用,并可应用在不同情况。
二、模型/架构体系
1. 总体框图
Home.Net模型/架构的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从大的方面看,可由2部分组成:家居网络中心(HNC)和普通家用电脑(PC)。本文将重点讨论家居网络中心的模型/架构,即如何构造适合现代家居的网络体系结构(至于普通家用电脑,需要一般硬件配置即可);着重于应用软件的功能,即如何充分发挥与利用Home.Net平台的功能资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与家居网络中心接口最好。
(本网网收集整理)
该模型/架构的最终目的:① 家居网络中心突出网络功能,是一个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中心;② 提供多种通信媒介接口,包括有线与无线,高速与低速通信,高价位与低价位的组网物理结构,尽量满足现在家用电器的连网方式,适合不同家用电器的对象结构与特性;③ 对于不同的通信媒介网络,提出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能够包容不同协议,使不同家用电器能够实现透明地无缝通信;④ 提供Internet单一宽带接入口,使家居网络中的家用电器都能与Internet连接,同时对家居网络与Internet连接时进行安全管理与认证,控制访问Internet的信息流,相当于路由器与网关功能;⑤ 只需普通家用电脑与家居网络中心平台接口,利用电脑的图形化、交互式界面环境,实现对家居电器的管理与控制。
从图1看,普通家用电脑部分很简单,主要是与家居网络中心的接口。家居网络中心包括几大部分:主控单元;简单的LCD显示与人机接口;与普通家用电脑的接口以及网络接口。下面重点讨论网络接口部分。
网络接口包括5个方面:① Internet宽带接入。Internet的深入发展,使家居生活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加大。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出现,未来在家居宽带Internet接入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市场。至于家居采用何种宽带接入技术,如ISDN、ADSL、光纤、CATV等,现在还无统一方式,这里也不提出具体接入方式。采用Internet接入,对未来网络安全将非常重要,须要提供网络安全管理和访问信息资源的控制,以及远程访问控制家居电器时如何保证安全确认等。② 家居无线网。现有无线传输技术大多是红外技术(IrDA),只能同时一对一直线传输,中间不能有阻挡;而于5月推出的新型通信技术――蓝牙技术,是未来组建家居无线网络的最佳选择。其作用在于简化小型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距离达100m,不限制在直线传输,并且可连接多个设备,适合构造个人区域的网络。一旦其芯片价格下降到3~4美元以下,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③ 家居LAN总线网。一般在高价位的信息家电中可配以10M网卡,组建家居网络。④ 家居USB总线网。USB总线是通用串行总线,速度较快。USB总线估计有时在家用数字相机等高档电器中使用,可不重点考虑。⑤ 家居其他通信媒介网与接口。一般如RS232、RS485口,由于价格低,在小型家用电器中使用相当广。提供这方面接口,是为满足低价位的组网方式。另外可提供一些模拟接口,如仿真Modem口等,主要考虑到其他电器接口方式。
2.硬件平台
家居网络中心的主要功能在于网络,因而可选择具有较强通信处理能力、价格适当的微处理器作为主要的控制器,如Power PC、ARM等,配以各个网络接口芯片,如Internet宽带接入、蓝牙技术、LAN总线等。现在,这些功能是组合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系统芯片SOC(System on Chip)。
3.软件模块
软件包括2部分:家居网络中心的系统软件和运行于家用电脑上的家居智能控制
软件。家居网络中心的软件平台有2种:一是购买通用操作系统软件;二是利用Linux软件进行裁减开发。最好采用Linux,因源代码开放,可以按照需要对系统结构进行改动,形成专用的操作系统,更能发挥系统硬件功能。
4.网络体系结构
家居网络中心的目标是组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管理与数据交换平台,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按照OSI模型与TCP/IP协议模型,对于家居网络存在多种不同网络通信媒介。我们提出一个类似于IP协议的家居网络体系。家居网络体系可分三层,即应用层、网络层、链路层。应用层负责处理控制网络中各个家用电器的数据流向,提供特定应用;网络层处理数据分组在不同媒介中的选择通路,确定数据流通媒介,可通过地址识别或其他方式;链路层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对应的网络接口卡,处理物理接口细节。网络层的协议可借鉴IP协议模型,实现不同通信媒介的数据统一交换。另外,还要注意解决家居网与Internet的TCP/IP协议实现数据交换。
三、总结
Home.Net模型/架构体系只是提出一个大概的开放的模型/架构网络体系结构构思,无论在硬件与软件平台上都很浅显,须要更进一步在技术上、结构上等多方面进行补充、提高、充实。本文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Home.Net模型/架构包含内容较多,主要是有关网络方面的技术。有些技术还正在发展,而且系统包括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的开发。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保证项目资金来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开发设备资源、开发时间要求等,都要考虑到。如要开发,该项目可分4大步骤:① 调研国内外的有关技术情况,分析市场需求情况,消化技术,包括硬件与软件、网络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完整的模型/架构,论证可行性。② 选定与设计硬件平台,并制作调试平台,编写各个设备的驱动程序,为下一步软件开发做准备。③ 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采用何种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特别是网络软件如何设计等。④ 在硬件与软件平台上,编写应用程序,包括普通电脑部分的应用程序。
Home.Net模型/架构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信息家电、家用电脑、家居网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提出Home.Net模型/架构体系,并从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方面详细地论述该模型/架构体系。主要希望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就如何构造家居网络信息平台,更有效地管理家居信息电器,实现家居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关键词:
关键词:Home.Net 模型/架构 信息家电 网络体系
一、问题提出
1.信息家电与嵌入式系统
技术是应用科学之母。过去,人们的视野局限于PC、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近来,在硬件设备功能日益增强、价格越来越便宜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注意到技术如何与家居生活更贴近的问题。1999年底,所谓的信息家电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特别是那些国内家电企业,在国内已经成熟的家电市场没有太大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找到了增强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信息家电的概念最早为国人所知是由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开始的。“维纳斯信息家电”实际上是将家用电脑、网络应用、娱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三大应用集中在一体。由于微软摆脱不了电脑的概念,最后没能成功。但微软推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经过几年的改进,已成为现在许多信息家电的软件平台。当时,国人担心微软会统治国内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市场;但不久,中科院下的凯思公司适时推出了嵌入式操作系统“女娲”,获得国人的喝彩。
从概念来看,信息家电IA(Information Appliance )可准确译为信息电器,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传统家用电器相结合的创新产品;是为数字化与网络技术广泛深入家庭生活而设计的新型家用电器。信息家电应具有网络功能、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低成本、稳定性强等特点。但各个公司厂商对信息家电模型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不同概念的信息家电。可以形象地说,现在是信息家电的战国时代。现在出现的有WebTV、IPTV、机顶盒、PDA、VOD、网络空调、网络冰箱,还有网络VCD、DVD等,大多是概念,市场还未成熟,也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但PDA却比较火爆。其实,信息电器的提法最好。因为在企业中也有信息产品,如1999年底SUN公司推出的一项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软件技术“Hot Desk”,体现了网络门户的计算思想,其产品是SUN公司的SUN Ray I信息电器。它打破了以往的瘦客户机架构,成为真正的企业信息电器。该产品不运行任何应用程序或系统源代码,不须配置或管理桌面,复杂的事务放置在网络内部(后台)解决,使一种类似于电话设施的计算模型成为可能。SUN的信息电器虽然与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将近同时推出,但没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所以,人们习惯用信息家电的概念统称信息电器。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10年后,信息家电的销量将是PC的10倍。信息家电具有广阔的市场,所以许多IT厂商和家电企业投入相当多的人力与资金研究与开发信息家电。
由于快速发展的网络市场,使得信息家电的市场比传统的计算机市场大得多;使嵌入式软件将成为21世纪信息产业的支柱之一。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减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主要由嵌入式处理器、相关支持硬件、嵌入
[1] [2] [3] [4] [5]
信息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信息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通过对国外信息伦理学发生发展历程的考察,把信息伦理学的'发展划分为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和信息伦理三个阶段.阐释了信息伦理学的特点,信息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关系.并就构建当前中国信息伦理学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作 者:叶秀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RST TEACHERS COLLEGE OF HUNAN 年,卷(期):2003 3(1) 分类号:B82 关键词:信息社会 伦理学 信息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