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共含6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rida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
本研究的被试为特困大学生,非特困生为对照组.特困生标准为:(1)按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50元的标准,本人提出申请生活补助;(2)家庭所在乡、镇政府或工作单位出示家庭经济收人的证明:(3)辅导员根据该生平时生活表现讨论和审议;(4)校学生处审议核准.据此,本研究从北京地区一所重点大学、两所普遍院校抽取来自27个班的.17-23岁的特困生101名,非特困生102名,有效教试共203名.被试中,
作 者:王文娟 刘玉新 张建卫 作者单位:王文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100875)刘玉新(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
张建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15(6)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和人格因素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选取<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山东大学级全体新生(6976人,男4378人,女2598人,年龄17-20岁)进行了测试结果分析,探讨两量表间的相关性.经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量表的`12维度与人格量表中的活跃、坚韧、处世态度、重情相关性较大;从典型相关所提取的七对典型变量来看,这七对的典型相关系数都是显著的,且前三对典型变量贡献率较大.<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 者:吴少怡 王瑞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心理健康 人格 社会退缩 依赖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social withdrawal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大学生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的相关研究
鲁 成,胡敬成(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州 从化 510970)
摘 要:本研究以142名应届考研学生和63名非考研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状态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考察考研学生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对考研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考研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考研学生;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EPQ中内外向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多元回归法,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路径图显示,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影响考研焦虑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085-03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有研究发现人格与健康关系密切[2]。
在过去短短的十年内,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骤增了100多万人[3]。大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就业市场紧缩,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二是延缓发展任务,逃避就业及其他方面压力。三是家庭方面的压力及高自我期望,促使许多学生选择考研,考研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校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探究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扩大考试焦虑研究的范围,丰富了考试焦虑的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发放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有效问卷中考研学生142人,男生83人,女生59人;非考研学生(大四)63人,男生39人,女生24人。
(二)研究工具
1.状态焦虑问卷(S-AI)[4]
Spielberger等人编制状态焦虑问卷 (S-AI)。可以测个体某一段时间的焦虑体验,本研究中用此来评定考研学生在临考前的焦虑水平状况。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该量表采用0-4五级评分,SCL总分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采用SCL总分来评定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5]
该量表分三个维度:(1)精神质( P),高分者表现为不关心人、较孤独,人际交往常有麻烦,常抱有敌意、攻击。(2)内外倾向性( E),高分者表现为爱社交、广交朋友、渴望兴奋、喜欢冒险、行动常受冲动影响、反应快、乐观。(3)情绪稳定性(N),高分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睡眠常不好,情绪反应过强、常难以平复。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考研与非考研学生在状态焦虑、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上的描述
由表1显示,考研和非考研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但考研学生得分要高于非考研学生。考研学生的状态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非考研学生。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考研学生与同龄常模相比,其状态焦虑分数要显著高于同龄人。
(二)考研学生的考研焦虑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SCL总分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较强的显著性正相关(r= 0.58,p<0.01);人格量表中的内外向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2,p<0.01),神经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2,p<0.01);精神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p<0.01)。
(三)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对考研学生焦虑水平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考研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对考研的预测情况,本研究以人格特征的三个因子和SCL总分为自变量,焦虑水平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表4显示,SCL总分与人格特征的三个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0.365SCL+0.358神经质-0.162内外向+0.122精神质。其中SCL总分贡献率最大,其他依次是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经方差分析,(F=80.24,P<0.00),表明该回归方程有效,经t检验后,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均有效,它们对考研焦虑的联合预测力达61%,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考研焦虑之间的路径模型
根据以往的理论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考试焦虑有较强的相关,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水平也有重要影响[6]。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们根据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假设人格特征可以直接影响考研焦虑,人格特征也可能通过心理健康水平间接影响考研焦虑,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特征影响考研焦虑上起部分中介作用。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以用以人格三个因子、SCL总分分别对考研焦虑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与SCL总分的路径系数为-0.195、0.201、0.551、0.691,再以人格三个因子对SCL总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89、0.554、0.219,其中内外向因子经统计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其路径系数无意义,其余各因子都达到显著水平,表示路径系数有意义。图1显示,在对考研焦虑影响的路径中,有四条直接路径,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的路径及SCL总分可直接对考研焦虑产生显著影响,除内外向呈负向作用外,其他的因子都成正向作用,即个体在这几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考研焦虑的倾向也越高,其中以SCL总分的预测力和解释力最大,其次为神经质,再次为精神质,最后是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对SCL总分产生正向预测力,即二者的得分越高,SCL总分的得分越高,神经质和精神质通过影响SCL总分即心理健康水平对考研焦虑产生间接预测作用,这是两条间接路径。
四、分析与讨论
(一)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考研学生在状态焦虑问卷中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考研学生,说明他们对这次考研有相当程度上的重视,自我期望水平很高,动机水平比较强,感受到的压力也是特别大,尤其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担忧考研失败所引发的后果,以及角色的转变带来的相应责任和义务。还要应对来自其他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可能使他们体验到更加强烈地焦虑情绪。SCL总分与考研焦虑呈较强的'正相关,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积极、乐观、自信,他们体验到的焦虑水平往往很低,而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比较自卑、抑郁,习惯于消极看待事物,做事也比较被动,面对重大应激事件如考研,他们焦虑体验较强烈。这与李焰的研究是相一致的,她用构建关系模型的方法证明忧虑和自卑是引发考试焦虑的中介环节,其中自卑的作用更大[6]。
(二) 考研焦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考研焦虑与人格特征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内外向与考研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考研焦虑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这表明个性特征是造成考研焦虑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内向型的人安静、离群、内省,不太喜欢接触人,由于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过分压抑自己,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因而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外向型的人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社交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宣泄了不良情绪,体验到较轻微的焦虑;高精神质的人比较孤独、倔强,不懂得关心别人,与同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相对较长的复习时间里得不到同伴的支持或者复习效果的反馈,可能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而当其遇到复习上的困难时,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及支持,强烈孤独感使其焦虑水平大幅度提高;高神经质的人,典型特征就是情绪不稳定,一旦遇到应激事件,他们就感到很紧张,尤其面对考研这样的大考时,很难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地调控,表现出比一般人更敏感、更易紧张、激动。
(三)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分析
人格特征不仅直接影响考研焦虑而且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来间接影响考研焦虑,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与考研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符合生活的常识,往往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积极自信,有着良好的意志品志,自我调控能力强,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即使遇到较严重的应激事件,也可以通过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来排遣焦虑情绪。这启示我们平时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地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义昌,鞠兰芹。国内考试焦虑调查与研究近况[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4)。
[2]孙芳。人格与健康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医学教育探索,,(8)。
[3]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4]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S].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5]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S].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
[6]李焰,郑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1)。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特困家庭学生是目前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承受很多社会压力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如何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只有了解掌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铜陵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L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8(4) 分类号:G444 关键词:特困家庭学生 人格 心理特征 自我修养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特困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危害,分折了造成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引导特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特困大学生主要是指高校中那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灾区且生活费低于150元的贫困学生。资料表明,高校特困大学生约占18%。作为当今大学校园里特殊的一群,特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已经得到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资助。但是特困大学生精神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还开展得很不够。由于生存状态的艰难等原因,特困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着这种或那种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物质的贫困影响人一时,精神的贫困影响人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特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比物质援助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1特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据调查,特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着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封闭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五种心理障碍,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特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着消极影响。
第一,自卑心理。俗话说:“人穷志短”。特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物质生活不如其他同学,内心里都或深或浅地有自卑感,这是特困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障碍。正是由于自卑心理,他们对于贫困相当敏感,他们的自尊容易受到伤害。南京某高校一特困新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孤单单地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手拎两只旧塑料包,整个就像‘流浪汉’,充其量也是被人看作‘打工仔’。看到有的新生在父母和亲人们的簇拥下个个像进宫殿的小皇帝那样趾高气扬,我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慌乱地低下头,像做错事似的靠着路边走。”自卑感较强的特困生,一般不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更不用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锻炼和表现自我了。可以说,自卑感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特困生的充分发展。
第二,依赖心理。面对困难,有的特困生过分地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并在心理上坦然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帮助,缺乏发扬自立自强的精神。湖南某高校98级90%以上的特困生向学校有关部门递交了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申请书,其中有一个写道:“家里实在太贫穷,我自己是没有办法,恳请学校和老师能给我一些困难补助和安排一个勤工助学岗位。”对学校和社会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斑。由于依赖心理作怪,特困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坐等机会,这种状况极不利于他们的早日成长。
第三,封闭心理。这类特困生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还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度过难关。由于没有得到必需的援助,这些特困生把日常开支压到最低标准,营养跟不上,既影响了身体也影响了学业。太原某高校一特困女生,离家时跟母亲学会了腌咸菜的技术,人学后自己偷偷地在寝室用塑料袋腌咸菜。每天她行色匆匆地在食堂买回馒头,躲在别人很难发现的地方用咸菜完成她的一日三餐。终于有一天,因为身体极度虚弱,她昏倒在厕所里……。对于这些特困生,要让其相信学校、社会的关爱和力量,及时得到适当的援助,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第四,嫉妒心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大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经济条件悬殊的现象,这很正常。个别特困生不能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应该亲如兄弟姐妹的人际关系。上海某高校一特困男生出于嫉妒心理,经常背着班上一条件优越的同学说些风凉话,导致两人大打出手,最后同时受到纪律处分。
第五,攀比心理。个别特困生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看到条件较好的同学穿名牌、下馆子,就盲目攀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经济困难的实际,也想穿得潇洒、玩得痛快,这是极其有害的。特困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盲目攀比,既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分散了学习精力,甚至可能挺而走险。某高校一特困生,用跟老乡借来的钱买上名贵的西装后,又想配呼机,没处借钱便去偷,结果被保卫部门抓住,面对一纸退学通知单,只能留下悔恨的泪水。
2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主观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特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般说来,当前在校特困生学习、升学都比较顺利,他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社会实践经验,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更没有接受过挫折教育。因此,他们难以承受经济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难和不便。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甚至爱慕虚荣,这些都是部分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思想根源。
2.2客观原因
首先,经济拮据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由于近年来高校实行缴费上学,每年交数千元的学费,对于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灾区的特困生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高校较高的生活费用。一进校,特困生就必须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我国教育部门目前实行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措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保证每一个特困生学习期间有稳定的经济保障。其次,滞后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高校,除了对师范类、医学类、政法类、军事类等院校少数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门心理学课程外,对其他众多专业的学生则没有开设任何心理学课程,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匾乏,出现心理障碍后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解决;同时,心理咨询工作虽然近年来引起了部分高校的重视,但因为心理学师资力量缺乏等原因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特困生还不能借助心理咨询途径解决心理障碍。再者,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是造成特困生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由于时代不断进步、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迅速提高,特困生也不例外地面临着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制度,特困生更不能高枕无优,必须面对择业竞争和就业压力。因此,特困生不但要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承受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这种情况下,对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特困生来说,出现这种或那种心理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3引导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3.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特困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正视眼前暂时的经济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特困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减轻经济压力和改善生活质量。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据《南方周末)报道:武汉大学的特困生们纷纷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他们当中有一边求学一边做家教的,有利用星期天出去做推销的,有靠自已的文字功夫赚取稿酬筹集费用的,也有几个同学联合起来集资做生意的……。正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这些特困生既解决了自已的困难,也得到了杜会的尊重和认可。
3.2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
第一,高校、政府和社会应重视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间题。近年来,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诸如“勤工俭学科”、“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管理机构来负责解决特困生的勤工助学问题,有的省、市如湖南省专门设立了“优秀特困大学生奖励资金”,不少企业也在高校设立了种种“特困大学生奖学金”,这些都表明,特困大学生已经引起了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这些都集中在对特困生的经济援助方面,对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间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专门针对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采取的对策也很少。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应大力加强。
第二,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和落实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措施,这是解决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如前所述,导致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经济上的后顾之优解决了,心理上的障碍也容易克服。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出台了不少资助措施和制度,但是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因此,健全和落实各种资助措施和制度特别是贷学金制度尤为必要。
第三,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特困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办法。“心病还须心药医”,高校应将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安排为实用的课程,使大学生(包括特困大学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最终树立起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同时,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充实心理学师资,开设针对特困生的心理和心理咨询信箱,帮助特困生及时解决心理的困惑。
第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特困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制约着人的心理素质,提高特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必须充分脸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重视“两课”教育,尤其要帮助特困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把暂时的经济压力化作人生求索路上的动力。二是高校政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要根据特困生个人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与特困生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最有条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特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辅导员要对自卑者注人自信,引导那些过分依赖者逐步自立自强,对心理封闭者要在多关心的前提下引导其相信学校和社会关爱和力量,对嫉妒者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攀比者要教育他们去掉虚荣心理,把主要精力投人到繁重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引导特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既要发挥特困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高校特别是高校政工干部要综合利用各种途径和措施,有效地帮助特困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