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物理易错点整合(共含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l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 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
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 = 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 = 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 F浮=ρg v计算。
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1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 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 做冷却剂)。
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5、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1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1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1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1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1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17、液化:雾、露、雨、白气。 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1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2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电学
1.的定向移动形成(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可以测电源电压)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随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某些热敏电阻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错,应该是“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大小无关!
8.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10.原理:R=U/I;伏安法测原理::P=UI。(测电阻和测电功率都要搞定U、I两个量,所以电路图一般也一样)
11.电路中:电压U、电功W、电功率P、电热Q与电阻R成正比;
电路中:电流I、电功W、电功率P、电热Q与电阻R成反比(简记为“串正并反”)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越多并联用电器相当于越增加了总电阻的横截面积,电阻越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无论在还是在中,某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大了,则整个电路的等效总电阻也变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由N极出发,回到S极(磁体的内部方向相反)。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发现了现象(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制成的,转化为(法拉第)。发电机无电源!
25.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动机有电源!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缺一不可!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磁场不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光学
29.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34.(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色散、星星眨眼)。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说反射角=入射角(也说“像与物┅”的顺序,注意逻辑顺序,儿子长得像父亲,不能搞反哈)。
36.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平面镜成像特点:所成像为虚像;像距=物距;像与物大小相等,像点与物点连线与镜面垂直。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一倍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平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光路可逆)。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分大小,1倍焦距分虚实)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学
46.熔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9、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过程中,物体吸收,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物理易错点整理。
1、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2、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3、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4、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5、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6、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7、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8、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9、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
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
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
认识图像的最好方法就是两步:
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
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 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这里要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最大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
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
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同学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
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几种组合:
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最好。
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最好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11.万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万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公式繁杂,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现。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就会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公式的选择。
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将相关公式一一列来,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对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的选择公式。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就认为是其重力(不考虑地球自转)。
(2)卫星的轨道高度要考虑到地球的半径。
(3)地球的同步卫星一定有固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且距离地面高度为3.6× 107m)、固定周期(24小时)。
(4)要注意卫星变轨问题。要知道,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运行的周期随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减小。
12.有关“小船过河”的两种情形
“小船过河”类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学问题,一般过河有两种情形:
即最短时间(船头对准对岸行驶)与最短位移问题(船头斜向上游,合速度与岸边垂直)。
这里特别的是,过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种船速小于水速情况,这时船头航向不可能与岸边垂直,须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进行讨论。另外,还有在岸边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确分解。
13.有关“功与功率”的易错点
功与功率,贯穿着力学、电磁学始终。特别是变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处理,往往利用动能定理。
某一个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确认清P=F×v的含意,这个公式可能是即时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这完全取决于速度。但不管怎样,公式只是适用力的方向与速度一致情形。
如果力与速度垂直则该力做功的功率一定为零(如单摆在最低点小球重力的功率,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与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进一步进行修正。
在计算电路中功率问题时,要注意电路中的总功率、输出功率与电源内阻上的发热功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形(即外电路的电阻小于等效内阻情形)。还有必要掌握会利用图像来描述各功率变化规律。
14.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的注意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题目中能否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最显著的标志是“光滑”二字。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有多种,要认真区别开来。如果用E表示总的机械能,用EK表示动能,EP表示势能,在字母前面加上“△”表示各种能量的增量,则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除一般表达式外,还有如下几种:
E1=E2;EP1+EK1=EP2+EK2;△E=0;△E1+△E2=0;△EP=-△EK;△EP+△EK=0等。
需要注意的,凡能利用机械能守恒解决的问题,动能定理一定也能解决,而且动能定理不需要设定零势能,更表现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
15.关于各种“转弯”情形
在实际生活中,人沿圆形跑道转弯、骑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火车转弯还有飞机转弯等等各种“转弯”情形都不尽相同。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必须有力提供它们“转弯”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显然,不同“转弯”情形所提供向心力的不一定是相同的:
(1)人沿圆形轨道转弯所需的向心力由人的身体倾斜使自身重力产生分力以及地面对脚的静摩擦力提供;
(2)人骑自行车转弯情形与人转弯情形相似;
(3)汽车转弯情形靠的是地面对轮胎提供的静摩擦力得以实现的;
(4)火车转弯则主要靠的是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产生的合力(火车自身重力与轨道支持力,注意不是火车重力的分力)来实施转弯的;
(5)飞机在空中转弯,则完全靠改变机翼方向,在飞机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来提供向心力而实施转弯的。
16.要认清和掌握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基本概念
首先可以将“电场”与“重力场”相类比(还可以将磁场一同来类比,更容易区别与掌握),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相似,都与路径无关,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一定减少,同样电场力做正功那么电势能一定减少,反之亦然。由此便可以容易认清引入电势的概念。
电势具有相对意义,理论上可以任意选取零势能点。注意以下几点:
电势与场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电场强度是矢量,空间同时有几个点电荷,则某点的场强由这几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矢量叠加;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由该点的电势与电荷的电荷量(包括电性)的乘积决定,负电荷在电势越高的点具有的电势能反而越小;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有多种运动形式,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势能不变。
另外,还要注意库仑扭秤与万有定律中卡文迪许扭秤装置进行比较。
17.要熟悉电场线和等势面与电场特性的关系
在熟悉静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分布特征与电场特性的关系,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1)电场线总是垂直于等势面;
(2)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同时,一定要清楚在匀强电场(非匀强电场公式不成立)中,可以用U=Ed公式来进行定量计算,其中d是沿场强方向两点间距离。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等量异种电荷的中垂线与两个同种电荷的中垂线的电场分布及电势分布的特点。
18.要认清匀强电场与电势差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由电荷电势能变化和电场力做功判断电场中电势、电势差和场强方向的问题中:
先由电势能的变化和电场力做功判断电荷移动的各点间的电势差,再由电势差的比较判断各点电势高低,从而确定一个等势面,最后由电场线总是垂直于等势面确定电场线的方向。
由此可见,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注意在计算时,要注意物理量的正负号。
19.要认清带电粒子经加速电场加速后进入偏转电场的运动情形
带电粒子在极板间的偏转可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处理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平行板间距离的变化时,若电压不变,则极板间场强发生变化,加速度发生变化,这时不能盲目地套用公式,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凭着悟性与感觉:
当加速电场的电压增大,加速出来的粒子速度就会增大,当进入偏转电场后,就很快“飞”出电场而来不及偏转,加上如果偏转电场强越小,即进入偏转电场后的侧移显然就越小,反之则变大。
20.要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电压、电量、场强、电势等物理量进行准确的动态分析
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典型情况:
一是电容器一直与电源保持连接着,则说明改变两极板之间的距离,电容器上的电压始终不变,抓住这一特点,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则说明电容器的电量始终不变,那么改变极板间的距离,首先不变的场强,(这可以用公式来推导,E=U/d=Q/Cd,又C=εs/4πkd,代入,即得出E与极板间的距离无关。还可以从电量不变角度来快速判断,因为极板上的电荷量不变则说明电荷的疏密程度不变即电场强度显然也不变。)
21.要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电功率等物理随着某一电阻变化进行准确的动态分析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电功率等物理量随着某一电阻变化进行准确的动态分析(有的题目还会介入变压器、电感、电容、二极管甚至逻辑电路等装置或元件)是高考必考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进行必要的训练。
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方法一定要严格按“局部→整体→局部”的程序进行。
对局部,要判断电阻如何变化,从而判断总电阻如何变化.
对整体,首先判断干路电流回路随总电阻增大而减小,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路端电压随总电阻增大而增大.
第二个局部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及欧姆定律交替判断.
另外,还可用“极限思维方式”来分析。
如某一电阻增大或减小,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它增大到无穷大造成电路断路或减小为零造成短路,这样分析简洁、快速,但要在其它物理随这变化的电阻作单调性变化才行。
22.要正确理解伏安特性曲线
电压随电流变化的U-I图线与“伏安特性”曲线I-U图线,历来一直高考重点要考的内容(其中电学实验测电源的电动势、内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等等都是必考内容)。
这里特别的是有两点:
(1)首先要认识图线的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意义、图线的斜率所表示的意义等,特别注意的是纵坐标的起始点有可能不是从零开始的。
(2)线路产的连接无非为四种:电流表内接分压、电流表外接分压、电流表内接限流、电流表外接限流。一般来说,采用分压接法用的比较多。至于电流表内外接法则取决于与之相连的电阻,显然电阻越大,内接误差越小,反之亦然。
另外,对仪表的选择首先要注意量程,再考虑读数的精确。
23.要准确把握“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律
电学实验中关于相关的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计数问题,这是高考经常随着实验考查的。
但同学们总是读错,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读数的最基本要领。只要记住,中学要求,只有螺旋测微器需要估读,游标卡尺不需要估读。所以应有下列规律:
在用螺旋测微器计数时,只要以毫米(mm)为单位的,小数点后面一定是三小数,遇到整数就加零。
在用游标卡尺计数时,有十分度、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三种,只要以毫米(mm)为单位的,那么十分度的尺,小数点后面一定得保留一位数,如果是二十分度和五十分度的,则以毫米为单位的,小数点后面一定保留二位数。
记住这样的规律,那么读起数来,就不会容易出错。这里还有必要提示一下,关于伏特表、安培表、欧姆表等各种仪表的读数要留心一下。
24.在电磁场中所涉及到的带电粒子何时考虑重力何时不考虑重力
一般情况下:
微观粒子如,电子(β粒子)、质子、α粒子及各种离子都不考虑自身的重力;
如果题目中告知是带电小球、尘埃、油滴或液滴等带电颗粒都应考虑重力。
如无特殊说明,题目中附有具体相关数据,可通过比较来确定是否考虑重力。
25.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临界状态的关键词
无论在力学还是在电学中,物理问题总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状态,其中临界状态就是常见的特殊状态。
对于比较难的题目,这种状态往往就隐含的各种条件里面,需要认真审题挖掘,建议特别注意下列关键词语:“恰好“、”刚好”、“至少”等。
找到了这临界状态的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了。
26.电磁感应中的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以及楞次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一定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安培定则——判别运动电荷或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因电而生磁);
左手定则——判别磁场对运动电荷或电流的作用力方向(因电而生动);
右手定则——判别切割磁力线感应电流的方向(因动而生电);
楞次定律——是解决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方向判别的主要依据。
要真正准确、熟练地运用“楞次定律”一定要明白:“谁”阻碍“谁”;“阻碍”的是什么;如何“阻碍”;“阻碍”后结果如何。(注意:“阻碍”与“阻止”有本质的区别)
电磁感应定律——就是法拉弟解决 “切割磁力线的导体或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动势” 定量方法。其表达式多种多样:
对于闭合线圈:E=n△Φ/△t=nS△B/△t=nB△S/△t;(注意:求某一段时间内通过某一电阻上的电量,往往利用此公式求解)
对于导体棒:E=BLv,E=BL2ω/2,
交流电:E=nBSωsinωt
27.解“力、电、磁”综合题最重要的两步骤和最主要的得分点
电磁感应与力电知识综合运用,应该是高考重点考又是考生得分最低的问题之一。失分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对象不明、思路混乱。其实,解决这类问题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就是首先必须从读题审题目中找出两个研究对象。
一是电学对象。即电源(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及其回路(包括各电阻的串、并联方式);
二是力学对象:这个对象不是导体就是线圈,其运动状态一般是做有一定变化规律变速运动;
第二步:选择好研究对象后,一定要按下列程序进行分析:
画导体受力(千万不能漏力)——→运动变化分析——→感应电动势变化——→感应电流变化——→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感应电动势变化,这种变化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其中有一重要临界状态就是加速度a=0时,速度一定达到某个极值。
采分点:这类题目必定会用到
牛顿第二定律、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动能定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功能原理),摩擦力做功就是使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电流做功就是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阻上的热能)。
28.交变电流中的线圈所处的两个位置的几个特殊的最值要记牢
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就会产生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在这一过程中,当线圈转动到两个特殊位置时,其相应的电流、电动势、磁通量大小、磁通量的变化率、电流方向都会有所不同:
第一特殊位置: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位置即中性面,则一定有如下情况,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小(0)——→感应电动势最小(为0)——→感应电流最小(为0)——→此位置电流方向将发生改变(线圈转动一周,两次经过中性面,电流方向改变两次)。
第二个特殊位置:
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的位置,所得的结果与上述相反。
有一个规律显然看出来:磁通量的变化率、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变化总是一致的。
29.要正确区别交变电流中的几个特殊的最值
在正、余弦交变电流中电流、电压(电动势)、功率经常涉及的几个值:瞬时值、最大值(峰值)、有效值、平均值:
瞬时值:就是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即i=Imsinωt;e=Emsinωt;
峰值(最值):Em=nBSω(注意电容器的击穿电压);Im= Em/(R+r);
有效值:特别注意有效值的定义,只能对于正弦或余弦交流而言,各物理量才有的关系。如果其它类型的交流电唯一方法就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在相同时间内所对直流电发热相等来计算得出。
平均值:就是交变电流图像中的图线与时间所围成的面积与所对应的时间比值。特别用在计算通过电路中某一电阻的电量:q= △Φ/R。
30.要正确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
会推导变压器的电流、电压比,会画出电能输送的原理图,变压器改变电压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定律设计的。
通过该定律可以直接得到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上的电压比U1/U2=n1/n2;
利用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的关系也很快得出原、副线圈上的电流比:I1/I2=n1/n2。
这里只指只有一个副线圈情形,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副线圈,那么必须还是按照电磁感应定律去推导。
这里特别说明的要注意“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的原理与接法。
31.要正确理解振动图像与波形图像(横波)
看图像注意以下几点:
应该从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一个质点与无数个质点);
应该从图像的意义进行比较(一个质点的某时刻的位置与无数质点在某一时刻位置);
应该从图像的特点进行比较(虽然都是正弦曲线,但坐标轴不同);
应该从图像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相似的是质点的振幅,回复力,但不同的是周期、质点运动方向、波长等);
应试从图像随时间变化进行比较(一个是随时间推移图像延续而形状不变,一个是随时间推移,图像沿传播方向平移);
一个完整的曲线对于振动图来说是一个周期,而对于波形图来说却是一个波长。
判断波形图像中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方向,可以用“平移法”、“太阳照射法”、“上下坡法”、“三角形法”等。
32.要认清“机械波与电磁波(包括光波)”、“泊松亮斑”与“牛顿环”的区别
机械波与电磁波(包括光波),虽然都是波,都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形式,都具有干涉、衍射(横波还有偏振)特性,但它们也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如:
(1)机械波由做机械振动的质点相互联系引起的,所以它传播必须依赖介质,而电磁波(包括光波)是由振荡的电场与振荡的磁场(注意,是非均匀变化的)引起的,所以它的传播不需要依靠质点,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机械波从空气进入水等其它介质时,速度将增大,而电磁波(包括光波)刚好相反,它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机械波有纵波与横纵,而电磁波就是横波,具有偏振性;
注意:两列波发生干涉时,必要有一点条件(即频率相同),产生干涉后,振动加强的点永远加强,反之振动减弱的点永远减弱。
“泊松亮斑”与“牛顿环”的区别这两个重要光学现象,非常相似,都是圆开图像,但本质有区别。
泊松亮斑:当光照到不透光的小圆板上时,在圆板的阴影中心出现的亮斑 (在阴影外还有不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圆环)。这是光的衍射现象;
牛顿环:是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这是光的干涉现象。
33.关于“多普勒效应”、“电流的磁效应”、“霍尔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的比较
这几种重要物理效应,分散在课本中,我们可以集结到一起进行综合比较:
多普勒效应:这是声学中的一种现象,即声源向观察靠近时,观察者将听到声源发出的频率变高,反之背离观察者频率将变低。
电流的磁效应:就是通电导线或导电螺旋管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
霍尔效应:就是将载流导体放在一匀强磁场中,当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时,导体将在与磁场、电流的垂直方向上形成电势差(也叫霍尔电压),这个现象就称之为霍尔效应。
光电效应:就是将一束光(由一定频率的光子组成的)照射到某金属板上,金属板表面立即会有电子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之为光电子)。这一效应不仅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还说明光子具有能量。
康普顿效应:就是当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而向不同方向传播,这种散射现象中,人们发现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叫康普顿效应,它不仅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有能量外还说明光具有动量。
34. 掌握人类对“原子、原子核”认识的发展史
谈到原子与原子核首先要记住两个重要人物:
一个因为阴极射线而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内有复杂结构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
一个是因为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而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结构的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
力学
44.(√)在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其主要作用是从噪声传播过程中实现对噪声的控制
45.(×)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误
46.(×)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不能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47.(√)密度越大、体积越大的物体的质量也越大
48.(√)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9.(√)用桨向后划水船会前行,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0.(√)踢向空中的足球,下落过程足球运动越来越快,是因为足球受到重力的作用
51.(√)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小船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和小船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52.(√)小安站在磅秤上,小安对磅秤的压力和磅秤对小安的支持力大小一定相等
53.(×)人用水平方向的力推桌子,桌子没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54.(√)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大于下降时受到的合力
55.(×)鸡蛋掉到地板上摔破了,地板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地板的作用力
56.(√)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压力,压力的合力与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57.(×)做引体向上静止不动时,人对单杠的拉力和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58.(√)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59.(×)汽车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60.(√)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的合力一定为零
61.(×)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62.(×)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受到的合力不一定为零
63.(×)竖直向上抛出后的排球,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
64.(×)冰壶被掷出之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65.(√)冰壶在冰面上滑行过程中,冰壶受到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66.(√)足球在空中竖直上升的过程中,足球受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67.(×)人躺在“死海”水面上看报,海水给人的浮力大于重力
68.(×)在空中下落的排球,运动得越来越快,是因为排球具有惯性
69.(×)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70.(×)医生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提起,药瓶中的药液由于惯性上升到针管中
71.(√)踢出去后的足球还能在水平地面上继续运动,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
72.(√)跳远运动员助跑可以提高成绩,是利用了身体的惯性
73.(×)只有静止和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74.(√)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75.(×)特技演员驾车冲向空中,在空中减速上升时,演员和车的惯性小于重力
76.(×)由于冰壶受到的阻力大于惯性,所以冰壶在冰面上滑行速度越来越小
77.(×)滑冰运动员单脚滑行时对冰面的压强小于她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
78.(√)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少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一定高
79.(×)跳伞运动员从空中匀速下落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80.(√)滑雪运动员从山顶加速下滑的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81.(√)小明同学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中,他的动能大小保持不变
82.(×)小朋友在滑梯上匀速下滑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机械能一定保持不变
84.(×)热机在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85.(×)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86.(√)匀速下落过程中的跳伞运动员的机械能减小
87.(√)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中从蹦床弹向空中,在下落到最低点时运动员的动能最小
88.(√)做功快的机械,其功率一定大
89.(√)冰壶在滑行中具有动能是由于冰壶被掷出之前运动员对冰壶做了功
90.(√)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逐渐增大
电学
91.(√)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其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92.(√)电炉子工作时,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子的导线并不太热,是因为导线的电阻比电炉丝的电阻小
93.(√)在家庭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小
94.(×)家庭电路中总电流过大,是由于电路中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过大引起的
95.(×)如果家庭电路中不安装保险丝,那么发生短路时,会因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过大而烧毁用电器
96.(√)更换灯泡时,先断开开关
97.(×)用湿布擦带电的插座
98.(×)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用手把人拉开
99.(√)不可以靠近落在地上的高压线
100.(√)磁体具有磁性,磁极是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
101.(√)看不见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102.(×)磁场是由疏密不同的磁感线组成的
103.(√)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104.(√)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105.(√)磁场√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一定有力的作用
10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能指南北是因为它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107.(√)指南针能指南是由于地磁场对指南针磁极有力的作用
108.(√)在磁场中,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109.(×)利用撒在磁场周围的铁屑可以判断该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
110.(×)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是由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决定的
111.(√)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112.(√)导体中的负电荷在做定向移动时一定产生磁场
113.(×)金属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114.(√)通电螺线管能够产生磁场
115.(×)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一定会有感应电流通过
116.(√)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不一定产生感应电流
117.(√)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一定产生电流
118.(×)放在磁场中的导体一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119.(√)电流周围的小磁针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120.(×)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121.(×)改变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就会改变
122.(√)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123.(×)发电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工作的
124.(×)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25.(×)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26.(×)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初中物理易错点整理
声学
1.(√)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2.(×)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生的音调会不同
3.(√)“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4.(√)根据音色可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5.(√)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光学
6.(×)人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并没有光线射入眼睛
7.(√)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
8.(√)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9.(√)在岸上看到水里的鱼比它的实际位置浅一些
热学
10.(√)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11.(×)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2.(√)在房间抽烟时,整个房间都油烟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3.(×)打扫卫生时房间内尘土飞扬,这种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4.(√)糖放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甜了,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5.(√)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16.(√)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18.(×)塑料吸盘能牢牢地吸附在玻璃上,主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19.(√)铁块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20.(×)0℃的冰没有内能,分子不运动
21.(√)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
22.(×)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可能减少
23.(√)物体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可能增加
24.(×)温度升高越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25.(×)温度越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越多
26.(×)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27.(√)物体温度降低,可能是物体放出了热量
28.(×)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少
29.(√)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30.(√)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1.(×)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32.(×)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发热,锯条的内能增加,木板的内能减少
33.(√)将-18℃的冰块放在冰箱的0℃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一定增加
34.(√)一桶水的比热容和一杯水的比热容一样大
35.(×)固体的比热容一定比液体的比热容小
36.(√)同种物质的比热容随物态变化而发生改变
37.(√)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剂,其原因之一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38.(√)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原因之一是沙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39.(√)比热容越大、质量越大、升温越多的物体吸收热量就越多
40.(√)水壶里的水沸腾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2.(√)摩托车上的热机工作时提供动力的是做功冲程
43.(×)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01
化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基本化学概念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02
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03
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04
原子的组成、元素、化学式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O2、SO2、TiO2中均没有O2分子
6.食品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O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电荷数(注意正负)
12.氧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是-1价(注意氢不是+2价),氟氧化物中氧为正价
13.氢一般为+1价,但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中氢为-1价
14.注意语言的规范: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几个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15.多数气体单质是双原子的,而稀有气体都不是;多数液体和固体单质是单原子的
★ 中考化学易错点
★ 英语语法易错点
★ 重庆中考易错成语
★ 易错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