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登岳阳楼感悟《岳阳楼记》(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tv1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登岳阳楼感悟《岳阳楼记》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二年(759年)更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至是声名益大。后几经兴废,楼址在唐宋之际、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先后三次后移,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所建。1949年后增修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再次修缮。1984年对外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岳阳楼占地670亩,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1736-1795)书法家张照写就《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角楼、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南大门、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景点。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规模小,但它却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额,号为“天下四绝”。可谓文以楼生,楼以文名。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岳州,次年便重修岳阳楼,为使重修的这座楼传名千秋而万世不朽,滕子京恳请同科进士范仲淹为之作记。滕子京考虑到范仲淹身在邓州(今属河南),未曾到过岳阳楼,乃修书一封除介绍岳阳楼详情外,同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命人送往河南邓州。范仲淹根据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及附来的《洞庭秋色图》,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仅369字,却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尤其是文中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亦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有意思的是,范仲淹从不曾到过岳阳楼,仅凭传说中滕子京给寄过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闭门造车,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着实令人佩服。
尤其是《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几个字的'放大效应,使滕子京果敢练达、勤政爱民的“能臣廉吏”形象深入人心,滕子京一下子获得了好名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发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后,据说同年秋滕子京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便被调任时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作知府。遗憾的是,滕子京庆历七年(1047年)初调任苏州三个月后就病逝于苏州任所。
事实上滕子京曾经是“贪官污吏”。据《宋史》和司马光《涑水纪闻》载,滕子京之所以会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是因为任职泾州知府期间“用公使钱无度”(花费公款16万缗遭弹劾)。更有甚者,有人质疑滕子京之所以要“重修岳阳楼”,不过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抓收入的一种策略。据说滕子京修岳阳楼有妙招。先由官府贴出告示,告知民间有债要不回来的,可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只有滕子京一人清楚。作为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敌,司马光的观点虽不足以值得采信,但也说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动机,更脱不了中饱私囊的嫌疑。
也许有人会问,滕子京(990-1047)何以会请范仲淹写就《岳阳楼记》呢?
作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滕子京的同科进士,范仲淹(989-1052)因1043年倡导“庆历新政”夭折,于庆历五年(1045年)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知邓州(1046年到任);而滕子京则早在庆历四年(1044年)
就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只是后人不知就里,反而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忧乐”二字大做文章,反倒让“徇私”范仲淹给出名了,这也许是滕子京没有料想到的。
登岳阳楼感悟
《岳阳楼记》介绍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二年(759年)更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至是声名益大。后几经兴废,楼址在唐宋之际、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先后三次后移,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所建。1949年后增修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再次修缮。1984年对外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岳阳楼占地670亩,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1736-1795)书法家张照写就《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20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角楼、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南大门、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景点。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规模小,但它却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额,号为“天下四绝”。可谓文以楼生,楼以文名。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岳州,次年便重修岳阳楼,为使重修的这座楼传名千秋而万世不朽,滕子京恳请同科进士范仲淹为之作记。滕子京考虑到范仲淹身在邓州(今属河南),未曾到过岳阳楼,乃修书一封除介绍岳阳楼详情外,同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命人送往河南邓州。范仲淹根据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及附来的《洞庭秋色图》,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仅369字,却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尤其是文中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亦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有意思的是,范仲淹从不曾到过岳阳楼,仅凭传说中滕子京给寄过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闭门造车,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着实令人佩服。
尤其是《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几个字的放大效应,使滕子京果敢练达、勤政爱民的“能臣廉吏”形象深入人心,滕子京一下子获得了好名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发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后,据说同年秋滕子京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便被调任时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作知府。遗憾的是,滕子京庆历七年(1047年)初调任苏州三个月后就病逝于苏州任所。
事实上滕子京曾经是“贪官污吏”。据《宋史》和司马光《涑水纪闻》载,滕子京之所以会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是因为任职泾州知府期间“用公使钱无度”(花费公款16万缗遭弹劾)。更有甚者,有人质疑滕子京之所以要“重修岳阳楼”,不过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抓收入的一种策略。据说滕子京修岳阳楼有妙招。先由官府贴出告示,告知民间有债要不回来的,可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只有滕子京一人清楚。作为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敌,司马光的观点虽不足以值得采信,但也说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动机,更脱不了中饱私囊的嫌疑。
也许有人会问,滕子京(990-1047)何以会请范仲淹写就《岳阳楼记》呢?
作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滕子京的同科进士,范仲淹(989-1052)因1043年倡导“庆历新政”夭折,于庆历五年(1045年)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知邓州(1046年到任);而滕子京则早在庆历四年(1044年)
就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只是后人不知就里,反而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忧乐”二字大做文章,反倒让“徇私”范仲淹给出名了,这也许是滕子京没有料想到的。
名家点评
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
明代孙绪《无用闲谈》: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或谓其用赋体,殆未深考耳。此是学吕温《三堂记》,体制如出一轴。然《岳阳楼记》闳远超越,青出于蓝矣。夫以文正千载人物,而乃肯学吕温,亦见君子不以人废言之盛心也。
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间悲喜二大段,只是借来翻出后丈优乐耳,不然便是赋体类。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
清代顾兖《文章规范百家坪注》:楼迁斋评: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处在临末断遗一转语。乃知此老胸襟度量,直与岳阳洞庭同其广。
清代蔡世远《古文雅正》:前半设局造句,犹是文人手笔。末段直达胸臆,非文正公不足以当之。或问史臣吕本中及朱文公,皆以文正公为宋朝人物第一,何也?曰:魏文会大矣,而本领徽不及;派公诚矣,而规局徽不及。尧舜君民之念,无日不存于中心,事如白日青天;公诚绝伦超群也。
清代林云铭《古文折义》:题是记岳阳楼,任他高手,少不得要说此楼前此如何倾坏,如何狭小,然后叙增修之劳。再写楼外佳景。以为滕公此举大有益于登临已耳。文正却把这些话头点过,便尽情阁起,单就迁客骚人登楼异情处,转入古仁人用心,遂将平日胸中致君泽民、先忧后乐大本领一齐揭出。盖滕公以司谏谪守巴陵,居庙堂之高者忽处江湖之远。其忧谗畏讥之念,宠辱之怀,抚景感触,不能自遣,情所必至。若知念及君民之当忧,自有不暇于为物喜,为己悲者。篇首提出“谪守”二字,本是此意。妙在借他方之迁客骚人,闲闲点缀,不即不离。谓之为子京说法可也,谓之自述其怀抱可也,即谓之遍告天下后世君予俱应如此存心,亦无不可也。嘻,此其所以为文,公正之文欤。
清代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幸,非先生其孰能之?
清代过珙《古文评注》: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尤妙在入后忧乐一段,见得惟贤者而后有真忧,亦惟贤者而后有真乐。乐不以忧而废,忧不以乐而忘。此虽文正自负之词,而期望子京,隐然言外。必如是始得斯文本旨。
清代余城《重订古文释义新编》: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确是子京重修击阳楼记,一字不肯苟下。圣贤经济,才子文章,于此可兼得矣。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先忧后乐两言,先生生平所持诵也。缘情设景,借题引合,想见万物一体胸襟。
清代唐德宜《古文翼》:撇过岳阳之景,专写览物之情,引起忧乐二意,又从忧乐写出绝大本领。从来名公作记,未有若此篇之正大堂皇者,可想见文公一生节概。
清代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入手即将题点过,而“谪守”二字,已伏一篇之意。盖谪者多悲而少喜,故将景物随写一笔,即便昂开,提出主意,隐对子京。切定洞庭畅发两段,得宽题走窄境法。末段提出仁人之用心,以规勉之,何其正大。不知此即文正公自己写照也。公为秀才时,尝言“士君子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觉因上悲喜,即便吐露,而忧乐正与悲喜对也。亦岂己所不能而貌为大言乎?楼记发此大议,可谓小中见大之文。看其一结,虚托闪开,作想慕不已之情,冷冷而住,不自任而矜张,不打照子京而寡迹,尤为巧妙绝伦。至中间两对,已早开有明八股之风矣。黼按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心可即境而存,心不可随境而变。其所存于中者大,斯其所遇于外者小矣。文正此记,前半为岳阳写景绘情,经营惨淡,已到十分。而其中或悲或喜,处处隐对子京,即处处从请守著想。故末以忧乐二字,易悲喜二字,归到仁人身上。见得境虽变,心不与之俱变;心所存,道即与之俱存。出忧其民,处忧其君,仁人之心,自有其所以异者存也。通幅不矜才,不使气,使自己胸襟显得磊磊落落,正大而光明。非其存于中者大,而能若是乎?
清代尤焴《可斋杂稿》:文正《岳阳楼记》,精切高古,而欧公犹不以文章许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确实典重,凿凿乎如五谷之疗饥,与世之图章绘句、不根事实者,不可同年而语也。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
登岳阳楼记
原文: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4.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乾坤:此指日月。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0.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记杜甫
杜甫《登岳阳楼》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dēng yuè yáng lóu
登 岳 阳 楼
唐代:杜甫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昔 闻 洞 庭 水 , 今 上 岳 阳 楼。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qián kūn rì yuè fú。
无 楚 东 南 坼, 乾 坤 日 月 浮。
qīn péng wú yī zì,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亲 朋 无 一 字,老 病 有 孤 舟。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戎 马 关 山 北, 凭 轩 涕 泗 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扩写登岳阳楼
这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想想我离开成都的草堂已有两年之久,游历四方,追寻先人之足迹,瞻仰墨客之风采,莫不惬意,也填充我这放荡而无事的生活。今到湖南岳阳,这是个地处洞庭鱼米之乡的好地方,在这湖边游玩了些时日,看到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好生羡慕这一方水土。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波澜壮阔,今所见果不其然,也不枉费我几百里水路赶到这里。到了这个地方,就有一处名胜不能不提——岳阳楼,在我前面已有不计其数的墨客们仰名前来,遇景生情留下了众多的美文佳篇。姑且登上去看看,说不定我也能有所“作为”。
登上了岳阳楼,面朝洞庭湖,其实壮阔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让我望不到北方的战事,荧荧的湖水中动荡着,好像整个国家都漂浮在日月星斗中,难以安稳。想到这里我不禁痛心疾首,也难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深深感到羞愧!好在这一方水土,没有战火连连,民生安泰,所以才有我这个“无用”之人在此闲谈空话,而不务实务。但愿湖水那边的'人都能安好,每个家庭都能团聚……
说到这里,我的家人呢?你们在哪呢?纷乱的时局让我们分离了,但是每个深深的安静的夜里我都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你们。其实想想还是不见你们为好,我一个糟老头子只会给你们徒增麻烦,如果能通过书信的方式知晓你们都安好无恙,我也能安心了。我也不会说我的困苦遭遇,连连的旅途让我老头子身患疾病,没有经济来源,也无从请大夫来治疗,走一步算一步吧。小舟漂到哪我老头子就看看那里的风景和人情。给予当地人我诚挚的祝福。
不远处一个农夫在烧草堆,仿佛是北边战事的引子,想到我的遭遇和风尘,没有一个依靠的地方。国家风风雨雨,人们向往安定,我老了而无能为力。眼泪落下来了,落在这一汪洞庭水中,瞧瞧地泛起一个涟漪,只有岳阳楼看到。岳阳楼啊!你不要和别人说,我只是过客,现在能做到的只有愿一切安然……我走了。
《岳阳楼记》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其中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 登岳阳楼翻译
★ 登岳阳楼教案
★ 登岳阳楼杜甫
★ 登岳阳楼记翻译
★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
★ 登岳阳楼的说课稿
★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