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ihao31531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
回顾了主流语言学流派对意义的态度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语言意义认知研究的必要性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而意义又是语言研究的重点.进而阐释了认知框架下对意义的研究,指出意义是范畴内成员的特征,是源域向的域的映射关系,是基体所突显的侧面,是在一定的框架或脚本中所突显的信息,是一种关联,是空间投射、复合、联结的复杂运算.
作 者:张有军 ZHANG You-jun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7(2)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言 意义 认知历史的认知与历史的意义研究论文
在传统的史学实践中,很少有历史学家对历史编纂中所包含的史实产生过怀疑,他们坚信自己是在“寻找真相”,正如历史学家艾尔顿所描述的:“在此,正在讨论的问题是历史的主题,亦即过去的事件,而不是它们所遗留下来的证据,或历史学家的劳动产物沥史编纂学)。这个产物不管再怎么偏倚、怀有偏见、不完全和不成熟,它都体现了对事件的记述。这些事件的发生,完全独立于那些注视着它们的人··…过去··…凛然耸立在那里。’心虽然人文学科所具有的反思性让艾尔顿仍然对这种所谓的“历史真相”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怀疑,②但是,在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精神的影响下,历史研究的学科化和规范化进程注定这种怀疑只允许被保留在一种适度的和暂时性的状态之中,它终究要被某种历史实在论所抛弃。在这一点上,艾尔顿最终与他所极力反对的持历史相对主义观点③的卡尔志同道合:在万史是什么》.书中,卡尔最后还是回归到对过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寻求上来,尽管这种回归是在通过与“未来’相联系的模棱两可的状态中被给出的。①
然而,这种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保持着良胜和健康发展的适度怀疑,却被“后现代”文化语境彻底瓦解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登。怀特把元史学建立在法国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叙事主义的历史诗学理论。这一观念直接造成了史学界的某种分化,耶尔恩。吕森将之称做“当前史学理论中的精神分裂症”—边是对于使历史学接近于文学的语言的、修辞的、叙事的程式,对此我们有着敏锐的意识和反思。一边是我们还有着—然而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这么着力强调—对于历史研究的技巧、量化、统计学,许许多多有助于历史学家从史料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辅助手段的认可。这两个方面之间没有枉何欣人信服的关联’。②在吕森看来,前者不再关心过去的真实存在及其意义,而是叙事方法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赋予历史学家建构过去及其意义的权利;后者则依旧沿着科学逻辑和19世纪史学规范所指明的方向,继续探索某种历史真相以及用以研究它的那些方法与技巧。
尽管叙事主义的介入被某些对之持“理解’态度的史学理论学者看做一种“激活”而不是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史学观念的实质一旦被接受下来,它对传统史学价值体系的消解力量却是巨大的。就海登。怀特而言,这一消解力直接体现在他对历史编纂话语形式主义的深邃反观和论证—《形式的内容》.书中。《形式的内容》是怀特继《元史学》《元史学肺目比,怀特思想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该书体现了对后结构主义的“积极应对”。③在具体内容上,该书对人文学科话语形式进行了更为宽广的、本体论式的探究,其中涉及实践、语境、作者、读者等诸多领域的互动与关系,这些后结构主义话题远远超出了《元史学》中单就历史编纂的叙事结构与话语转义层次的论证。尽管有着某种变化,但纵观怀特的前后著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一贯思考和不断深化的主题,即关于“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当更多地从历史作为一门学科获得其合法性的规训、法则及其不同的探询方式中找寻,而不是在依据这一规训所得出的结果沥史事实冲找寻。在此,被普遍认为是形式的东西,恰恰就是其内容本身。而所谓的“内容”,‘在被用来再现真实事件的时候,赋予这些事件一种虚幻的一致性,并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与其说代表的是清醒的思想,还不如说代表的是梦幻”。
有鉴于此,本文将围绕从“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延伸而来的两大主题,即历史的认知与历史的意义,对海登。怀特在《形式的内容》中所表达出的历史观念进行评价与探讨。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作为过去的历史是否可以认知以及如何认知;第二,历史是否具有意义以及意义从何而来。在评介怀特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之前,有必要重新界定一下我们可能已经熟知的“历史”的概念问题以及怀特本人对它们的看法。
一般认为,历史的存在以三种形态呈现出来。第一种是作为本体论意义的存在,亦即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总和。但是在怀特看来,“即使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反映,而不是被反映的事物”“这是因为,按照定义,一项事实只有不在被看做是现实感知的可能对象时,它才是过去的”。这就是历史作为某种知识对象的吊诡之处:当人们去认知它时,它已经不存在;当那些可以被经验确证的当下部分淇中一部分是作为眼前的生活事实,一部分是作为过去生活的.遗存物破认为显现给人们的时候,它还没有或已经没有资格成为它自身沥史)了。这一点也许正像作者在书中所引述的:利科认为关于‘时间的困惑经验”只能够通过历史、文学等符号性话语的方式“间接地论及”。这种形态的历史存在正是怀特在其史学理论中所要彻底消解的。第二种形态是历史作为某种文本的再现,主要指那些历史学叙事编纂的产物。这一类型的历史存在是分析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史学理论所要探讨的主题。在怀特看来,文本再现无疑是历史得以存在并能够被探讨的唯一方式。第三种形态是历史作为过去“遗留物”的当下存在,它“具体表现为文献和遗迹;作为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社会实践的要素,具体表现为习俗、观念、制度、信仰等等”。但是与其说它是可以被现成接受的“历史”不如说它是史料,用来提供给史学实践者一个通往过去的桥梁。这种形态,恰恰就是怀特用以指出能够把文学、神话与历史区分开来的唯一证据。亦即,历史是在“真实的”而非“虚构的”事件上建构起来的。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来。关于历史这里提到的是作为第一种形态的历史,也可称之为过去提否可以被认知这一点上,我们似乎普遍对怀特本人存在一个误解。由于怀特在关于“历史实在”的反思上诉诸叙事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视角,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他与不可知论及其传统联系起来。如荷兰历史哲学家F. R安克斯密特在《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肿评价的那样,怀特仍旧是“康德事业的组成部分”,①在安克斯密特看来,怀特是把过去和“自在之物”一并归入了不可认知的领域。而历史学家基思。詹金斯在《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中也同样表述了怀特具有“吾人不能理解过去”的观点。②其实,在这一点上应该看到的是,怀特本人既没有否认有一个作为“真实”意义的过去存在着,也没有专门去谈及过去是否可知这一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历史自身除了只是那些作为叙事性再现的文本存在之外别无他物的话,那么重新遵循传统的史学认识论将显得毫无意义。不过怀特并没有像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的当代语言哲学那么极端。如果单纯从怀特思想的哲学基础出发看问题的话,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确实域一相情愿地才巴一个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消解掉了,但是,作为涉及历史领域的哲学理论自身,它还要被某种更为具体的和具有本学科性质的话题关注所限定。
那就是,我们如何对待过去以及过去如何显现自身。 在切三式的内容》第一章《叙事性在再现实在中的价值》中,怀特指出:“如果仅是一个再现中的实在论问题,人们可以有很好的理由把年代纪和编年史形式看做是实在向知觉呈现自身方式方面的两个范式”(32页)。这两种记录过去的形式所展现的内容,似乎正是作者意图表达的某种“真实”即一幅“空白”、“匾乏”、“断裂”以及“混乱”的世界原始图景。这一认识无疑是怀特整个立论的基础,他接下来的工作便是不断地揭示历史学实践是如何在叙事性“符号装置”的帮助下“通过把所指概念内容府系统地替换成作为指涉对象的超一推论(extra - d iscu rs ive)实体,从而产生出意义来”渝言叉并揭示“在审美外观下再现道德”的要求,是如何通过叙事行为为认识自身“预设了一个关于实在的观念”。由此可以看出,怀特倾向于世界吐去讲非是不可认知的,只是这些文体模式代纪、编年史吸其内容是在某种被通常看做“客观性假定缺乏”(犯页功状况中显示给我们的。正是由于没有能够满足叙事预先给予认知的这种判别客观性和实在性的标准,这两者阵代纪、编年史泡括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被排除在历史之外了。
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历史去提如何被认知的,怀特给出的答案与他就“历史是什么’所作的简短答复是一致的:“历史是一种叙事的论述,其内容是想象、杜撰的与发现到的成分参半。心因此,历史知识作为历史学实践的结果与历史本身在怀特这里是一回事。这并不是说,‘过去’在历史编纂中得到了完美的、基本忠实的再现橡传统史学实践直观的那样海也不是说,历史仅仅是一个互为文本的事实橡分析历史哲学认为的那样);而是说,历史应该被表述为一个关于事件不断纳入到话语构建之中,形式事环断转化为内容沥史功方式和产物。
在《元史学》导论中,作者曾阐述了他的历史诗学理论中关于形成“历史事实”的四种比喻修辞模式稳喻、转喻、提喻、讽喻和三种解释模式(隋节化、形式论证、意识形态蕴涵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方法运作。②在娜式的内容》中,以上观点被提升为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对传统历史编纂话语淑事)的两种认识:一方面,史学实践依赖于叙事符号系统,“把所指概念内容有系统地替换成作为指涉对象的超一推论疾体”偷言第2页);另一方面,叙事文本自身“唤起一种‘实质’,在记J忆而非梦幻或幻想的领域内起作用,并在‘实在’而非‘想象’的招牌下展开来”可见,叙事性符码首先为历史认知行为“预设了一个关于实在的观念”以便于划定人们在历史创作和阅读中把“真实’与“虚构’近乎本能区分开来的认知界限。
接着来看历史意义的问题。关于历史是否具有意义,怀特的答复是明确的,即单纯的过去淇形态存在于年代纪和史料记述在经验直观的显现中股有意义域者被称为无意义的意义叉它仅仅表现出某种缺失和断裂的一面,只有当过去被赋予一定认知形式,即历史叙事的时候,意义才得以显示并且能够转换。因此对怀特来说,历史意义与历史的产生具有同时性,它们无疑都来自对过往事件的叙事性编排和再现,文本的历史即是拥有意义的历史。 那么历史的意义如何产生呢?怀特认为,“叙述((narration溉是实现历史阐释的方式,也是表述对历史题材之成功理解的话语模式”。在他看来,历史的意义不是被发现到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叙事的历史就是意义生成的历史。“从这一模式提供的视角看,话语被看做是一种生产意义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一种传递有关外部指涉物信息的工具”。然而,在解读怀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深层方面来讲,历史文本产生不同意义的根源似乎并不直接源于话语转义的纯语言结构方面,而是来自怀特所另外论述的关于“解释模式”的部分。在这里,意识形态起了主导作用。不过怀特的论述具有含混之处,它使我们隐约感到的是两种观念基础在同时、平行地起着作用:一方面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它强调的是叙事性语言结构在形成历史事实及其意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结构主义的语境分析,它则强调作者的意向性和道德抉择在构建事实意义中的作用。对上述情形基思。詹金斯也感到了同样的困惑,只不过他仅仅认为这是由于作者“表述次序可能有误”造成的。
然而,表述的含混在此应该更多地被视为作者思路转向造成的特征,而不是某种笔误。这种思路变化,正如怀特自己所说的,是转向了对后结构主义的“积极应对”。于是我们在对怀特的总体阅读过程中才会出现以下印象:作者最终为上面两个观念基础赋予了层次性,他确实表达了“意识形态的模式预先决定了采用何种转义方法”的观点。②这里应当说明的是,在怀特的表述中,“意识形态”的内涵是与作者意向和道德选择相一致的。
考察怀特转向后结构主义的主要原因,似乎和以下情形有关:尽管他本人也提到“话语行为模式试图说明的正是这种话语的复杂的多层次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可以对其意义做多种阐释的能力”的话语或文本的事实。这样,对于形式的关注就必然要从单纯的话语转义理论视角转向对于某种语境的后结构主义解读视角上来。这一点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在娜式的内容)}s}二章之后要与多位当代思想家进行对话,其目的就在于寻求文本沥史意义得以产生的背后的机制问题的答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娜式的内容嵘三章里,作者从19世纪历史学专业化进程中得知了历史学自身话语规范化和使过去去崇高化背后,有着对“实在性”意义的幻想和科学主义的精神,它具体表现在兰克关于历史学实践务必寻求“如实直书”的理想境界中。在第四章与第六章,怀特似乎看到乌托邦空想是如何转换为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并让历史和文学呈现出不同的现实意义。在第五章与福柯思想的对话中,作者大致认同了历史实践中,在不同学科话语背后起作用的幻觉机制,即“求真意志”。它不断将事件文本化、“问题化飞使其“转变成一种道德关怀和伦理控制的对象”进而产生意义。在第六章对利科叙事性形而上学理论的阐释中,怀特意识到人类对时间性经验及其困惑的释放,是如何通过借助某类“符号性话语”坟学、历史性叙事语言床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而在关于文本语境的最后一章中,怀特则指出如果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出发,文本无论高尚或卑贱,“它们都同样充满意识形态成分” “通过它,并由于确立一种对世界的心理定向,各种不同的意义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在这种心理定向中,某些符号系统被授予特权,成为辨识事物‘意义’的必要的、甚至自然的方法,而其他一些符号系统则被压制、忽视或隐藏在将一个世界呈现给意识的过程中”。
总括怀特的后现代历史理论,其所意图赋予生活世界的现实意义,正如他在书中第六章结尾时热切展望的那样:“历史学说是由自古希腊人开始的西方思想传统艰难培育出来的,它成为了人类将自身意识从古代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工具,难道这样一种历史学说不可能准备与在它帮助下得以实现的政治一起隐退吗?‘历史学’、政治和叙事的死亡难道不都可能是另一场伟大变革的各个方面吗?这场变革在范围和效果上都类似于标志着与古希腊人所开创的古风映裂的那场变革。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会把人类从伪历史的存在状况中解放出来,进而开创一种真正历史的存在。问题可能不在于如何走进历史,而在于如何走出历史。
可见,后现代叙事主义史学理论力图根除的并不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结构成分的历史叙事本身,而是要揭示并消解那些被标榜为科学的历史话语,以及隐藏于其后的政治意识形态强力,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历史意识放置在更为自由的语境下运作,让所谓的专业领域与非专业领域在语言游戏的层面展开对话,以赋予每个人平等构建事实的权利。但是,谁都不难看出,历史诗学理论落入了和所有作为其观念基础与文化背景的后现代主义同样的反讽处境之中,虽然这种吊诡也许正是它们无所顾忌的精神象征,但毕竟虚无化了其自身拥有的所有现实意义,就像它虚无化了作为其根基的包含着某种传统的现实一样。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意义的百科性指的是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汇sports所激活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项目,如badminton,cycling,swimming,football,squash等,还有其相关的百科知识,如运动的分类,anaerobicexercises和aerobicexercises,以及运动对身体的影响:tokeep fit,tomakeyour musclesstrong,tomakeyourbodyflexible,toimproveyour bloodcirculation 等等。
在认知视角下,语言学习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范例学习体系,所以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讲,语言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能否接触到真实有意义、体现语言意义的概念性和百科性的目标语文本语料输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外语学习者构建自己中介语词汇概念框架或知识域,丰富他们的络知识。
三、语言意义的“涉身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能力是内嵌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之中,语言知识的形成基于语言的使用和人与外界世界的涉身体验,任何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都是源于人类与各种物理和社会涉身体验中的认知产物。Langacker指出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认知同一事物或事件,Langacker将人类的这种能力定义为识解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决定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Langacke从概念的识解角度,以运动路径方式,重新构建介词所表征空间意像图式:
(1)Heranacrossthefield.
(2)Heranthroughthefield.
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的不同使用对英语学习者,即便是高级语言学习者来讲也是最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不同介词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和意义,其难点就在于介词是如何被用来表征由空间关系隐喻映射出的概念与相关运动之间的抽象关系。Lan-gacker(1987)指出,across假设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观察整个行动过程;through 则把穿过的空间视为一个具有潜在阻力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过。在教学中,Holme()尝试让学生手放平,手心向下从书桌一侧移向另一侧,来体会across的语义;并让学生双手做用力向前推的动作来体会through的语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介词背后的意象图式结构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介词的各种拓展意义。所以,对学习者来讲就不难理解通过介词through的概念隐喻来识解抽象的运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外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习者追溯语言形式及其所表达意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起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意义及功能之间建立起匹配关系。
四、语法的意义
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它记录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认知某个情境的方式。如在英语中,由于对事件描述的主观角度不同,说话者通过语义相同名词和动词的不同使用来进行表征。
(3)Thekingfell frompower
(4)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5)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plunged thecountryintochaos
句(3)中的动词“fell”体现的是顺序扫面,传递的是一个逐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的动态场景;而句(4)中的名词“fall”的使用仿佛是从高处来把握整个事件,感知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界限。可见,正是由于名词“fall”的运用,才使得我们可以把事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能够引发其他行为的现象,正如例句(5)所体现的:国王的下台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为了传递特定的交际意图,我们有时会把某一特定情境感知为动态的,有时会感知为静态的,从而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是运用动词来扫描一个过程,还是使用名词把它界定为一个整体事件,从而决定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对二语学习而言,绝不是拿二语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形式去套学习者用母语表达的意义,而是去掌握二语中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语言知识网络体系。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语言体系是在语言具体使用过程中形成、涌现的。学习一门外语就要重新构建一个语言体系。当把语言建构与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某种语言就不再是学习规则,而是要逐渐掌握成千上万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抽象出以频率为导向的语言规律。学习者掌握的词汇知识到语法知识是一个连续体,从高度固化,规约化的程式语词项,到高度多产的图式化构式。因此,语言学习者必须接触丰富真实的目标语语料输入和大量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使用和体验机会,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作用下,通过在具体语言环境反复使用,有意识地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意义的范畴化,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征,实现中介语系统意义与形式的构建。
浅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论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最佳关联
摘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域事体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这种映合对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的影响。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隐喻产生于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一、引言
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地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从古希腊Aris-totle以来,修辞学都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认为隐喻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Richards等人对隐喻的研究当然要比Aristotle的认识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无论是Aristotle的“类比理论”,还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论”,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隐喻的本质问题。认知语言学家立足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则,在人们经验感知的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认知机制的实质和特点。
二、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是“旧得不能再旧的题目”(叶子南,2008)。但是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是取决于研究所投入的时间的。而且语言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新的隐喻必定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跟进。
Lakeoff和Johnson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domain)映射关系。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成了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结构隐喻是将一个域中的概念转化到另一个域中,比如“Argumentisawar”。方位隐喻是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表达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I’mfallingasleep”、“hedroppeddead”及“Youareundermycontrol”
此类隐喻提供了人类主体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空间关系。本体隐喻指的是用实体词来表达一些非物质性的概念,比如感情、活动和想法,从而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和引用。
三、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
(一)隐喻的关联性解释的依据。
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做出阐释,笔者认为要基于它对隐喻的两点认识:其一,隐喻是一种更广阔的语境出现的话语现象;其二,在隐喻中,说话人的意义是间接表达的,因此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需借助于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Sperber和Wilson(1986:237)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它是语言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关联理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用关联理论解释隐喻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是在实施一种行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属于间接的言语行为,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的阐述。
隐喻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时,发言者总是遵守关联原则,寻求对其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达,既让话语具有足够的语境效应又尽量节省听者的处理努力。但是最佳关联表达并非总是精确的表达,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模糊表达。隐喻正是人们使用模糊表达法的产物,表达了用语言的字面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这种表达需要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而人认知能力的共性使人们趋向于对同一事物有着相似的联想。
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意的推导(束定芳,:232)。对隐喻的识别主要依据其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的性质,而且这种冲突原则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扩展了的更大的语境中才能消除。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人们对于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共有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去寻找关联,从而推断出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显示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一种认知方式。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各个国家的隐喻也互不相同。隐喻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互换,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词语转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相对等的隐喻。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的时候就需要将其他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比如文化和历史。最后,笔者建议了三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即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J]。惠州学院学报,(8)。
房鸿鹃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反映并体现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拈连辞格也是认知能力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阐释这一辞格生成的认知机理和实时意义建构过程,从而为汉语拈连辞格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拈连;概念合成;概念隐喻
一、引言
拈连,又被称为是“扼式搭配”,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其定义为: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
这种拈连的修辞方法,无论甲项说话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陈望道,1976)。在这种结构中,甲事物被称为是本体,乙事物称为拈体,把它们拈连起来的词是拈词。拈词多为动词,也有形容词、名词等词类。在拈连结构中,拈词和本体的组合关系是合乎常规的,而拈词和拈体的组合关系是超越常规的,是一种变异(李庆荣,:269)。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反映,言语交际行为是人脑进行的信息加工的动态认知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拈连修辞也不例外,拈连辞格的生成及理解也是人类认知加工的结果,也体现了特定的认知功能。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探讨这一语言现象生成的认知理据,阐释读者对其解读时所经历的认知推理过程,以期为拈连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合成理论
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是从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成概念合成理论。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
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该理论的“四空间”模型是以相似性为基础表现层创结构在合成空间中得以产生的过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合成网络模式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构成的网络,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一个含有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合成网络。
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我们在交谈或思考时不断建立起心理空间,然后在心理空间之间进行映射,并以不同方式合成新的空间。拈连是主要依赖于语境心理空间与读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的心理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而产生出含有层创结构的新的心理空间的动态言语行为。笔者试在下文具体解释拈连这一修辞格生成的认知理据,及对其理解时所经历的实时意义建构过程。
三、拈连辞格与隐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们借以思考和理解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从而建立了隐喻概念体系(赵艳芳,2005:106)。概念隐喻强调一切均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出发点,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是以人们已经掌握的较为简单的认知体验为基础和起点,然后向更为复杂的、新鲜的领域延伸,以熟悉的“此”领域的体验去描绘、感受陌生的“彼”领域,从而展示出人类强大的认知能力。
拈连辞格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内容上某种内在联系和共性,通过词义的转延形成超常规的奇特搭配,构成各种各样熨帖巧妙、新颖别致的词语组合,为表现合理的联系和内容选择一个新奇的角度,以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领略其深刻的含义,引起会心的微笑(陈友勋,:61)。笔者认为,上面提到的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具体讲就是指拈连结构中的本体和拈体之间的内在相似性。拈连辞格正是利用了本体和拈体间的内在相似性,或者说作者有意在本体和拈体间创造出一种相似性,从而通过本体所表达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归类和识别拈体所指称的概念。拈连辞格背后的认知实质是概念隐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作者表达、感知和反映抽象事物时,常会将其与个人经验或观念中的已把握或经历过的事物联起来,从而通过相似性联想而建构起“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拈连修辞结构。比如:街市渐渐平静了,珠江水啊,载着一船船商品,载着一船船欢笑……(杨羽仪《沸腾的墟日》)在这个拈连结构中,本体是“商品”,一种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拈体是“欢笑”,一种抽象的,无形的事物。在这个结构中作者通过“商品”这种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领会“欢笑”这种无形的,抽象概念,从而变抽象为具体,使得“欢笑”也像“商品”一样具体而有形,从而可以用船来运载。在拈连结构中,先出现的'是具体形象的本体,后出现的是抽象的拈体(也有本体被省略掉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及我们的百科知识推理出本体),涉及本体的表达是常规搭配,而拈体表达是超常搭配。本体的常规搭配常常提供一些信息,这一信息相当于是一个认知背景和认知参照点,为读者理解和领会后面的超常搭配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前面的常规搭配是一个认知框架和认知模式,为后面的超常搭配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框架模式和认知参照点,让读者在这个框架和模式范围内进行推理,从而解读出超常搭配的具体含义。
处于粘连结构中的甲乙两种事物,甲事物往往比较具体形象,位置在前,而乙事物一般较为抽象模糊,位置在后,这就要求作者需要借助隐喻认知,用具体有形的本体概念来理解和反映抽象概念,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美,比如: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鲁迅《阿Q正传》)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杨沫《坚强的战士》)在上面的这些拈连结构中,拈体表达的事物分别是“思想”和“精神”,这些拈体所指称的是无形的,抽象的事物,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概念,这就要求作者必需通过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在本体和拈体之间建立起临时的相似性,从而可以让读者通过具体有形的本体概念来理解反映这些抽象概念。
四、拈连修辞实时意义构建及概念合成过程拈连是把在客观世界中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搭配并置在一起,其中前面的常规搭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后面的超常配从本质上讲是违反常理的比喻。搭配的双方不在一个语义层面上,不属同一个语义场。因此,读者在解读后面的超常搭配时,由于属于不同语义域的两个词语被并置在了一起,读者头脑中首先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者叫不协调感。但之后,读者会借助于认知语境知识,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重新匹配相关信息,再一次进行概念合成,最终不和谐的搭配能够得到和谐的解读。
下面笔者按照概念合成理论,通过例子展示拈连辞格的概念合成的认知运作过程,比如:街市渐渐平静了,珠江水啊,载着一船船商品,载着一船船欢笑……读者初次对这个例子解读时,会发现这个拈连搭配是一种超越常规的表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动词“载着”和“一船船欢笑”是无法搭配在一起的。我们的百科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欢笑”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而作为交通工具的船是无法运载这种抽象的事物的,因此这种搭配使读者在头脑中产生了语义冲突。但读者能够在语境知识,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和更大的认知努力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和谐的准确的解读。这个从冲突到和谐成功的解读过程使读者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这也正是拈连修辞格的魅力所在。其具体的解读过程如下:输入空间1是拈连辞格所在的言语语境形成的心理空间。主要指拈连的前半部分,即“载着一船船商品”这个正常搭配在读者头脑中激起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载着”连接着两个不同语义层面的名
中国大学网免费论文频道 lunwen/现在进行体意义与用法的认知研究的优秀论文
1.构式压制观
“体”是人们观察事件的一种方式,指“动作在时间上的分布”(Saeed, )。 体一般分为语法体(也称视点体)和动词所表示的词汇体(也称为情状体或动作类型)(Smith,1997)。现代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英语语法体可分为完成体和进行体两类。而对英语词汇体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Vendler的动词情景四分法。Vendler(1967)根据是否是瞬时的(punctual)、是否是包含内在终点的(telic)和是否是动态的(dynamic)这三个标准将动词分为状态动词(state verb),活动动词(activity verb),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 verb)和达成动词(achievement verb)四类。
构式义和词汇义的互动关系研究,尤其是进行体构式与词汇体的互动关系研究,向来是语言学家研究体压制的重要内容。生成语法认为体压制是由功能词或操作语完成的,而构式语法认为体压制是由构式执行的,Michaelis(2004)对体压制现象作了较为详述地表达。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体,有其自身的意义,句子的意义应该是由构式义和词汇义共同构成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句子的意义最终取决于构式所表达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中心动词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相一致时,该词汇才能出现在句子结构中,也就是说出现在特定构式中的词汇应该与该构式的意义是相互吻合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例外,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意义与构式义不一致或冲突的动词也会出现在句法结构中。当构式中心义和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意义不一致时,构式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使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出现迁移,这也就是Michaelis所说的压制。Michaelis( 2004)根据体压制将压制原则(the Overriding Principle)明确定义为:如果一个词项与它的形态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互不兼容或出现误配,这个词项的意义就应顺应它所嵌入的构式义。
2.进行体构式与动词的互动
2.1 进行体构式的意义
按照Goldberg(1995)的看法,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体。她指出,任何语言模式,只要它的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不能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其他已知存在的构式推知,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构式。根据这种看法,英语进行体也是一种构式,而且它本身又包含了一些较小的构式,进行体构式的整体意义由组成该构式的成分构成又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Quirk(1985)在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一书中指出,英语动词进行体具有暂时性、持续性、时限性、未完成性等语法意义。易仲良(1995)教授认为,英语动词的进行体是展现动态情况的动词的复合语法形式,它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过程性,即非单纯动态性,亦非单纯静态性,而是表示暗含始、终又不计始、终的呈现情状发展变化过程的语义特征。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来看,进行体最本质的属性是非完成性,持续性和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性。
2.2 进行体构式对动词的压制
通常认为,只有活动动词可与进行体搭配使用,而状态动词,完成动词和达成动词一般不用于进行体,因为它们的词汇义与构式义不匹配,因此通常认为下面的句子是不符合英语使用规范的,如:
(4)I’m liking English.
(5)He is presenting awards at an important lunch.
(6)He is recognizing a familiar face.
但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进行体不仅广泛运用于活动动词,而且也适用于状态动词,完成动词和达成动词。进行体构式与不同动词搭配使用的过程中,对动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重新解释和调整,使动词意义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相互吻合。
3.结语
综上可知,英语动词进行体“be-ing”不是简单地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其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强调过程性。相较于传统语法,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进行体,不仅能容纳与其意义一致的活动动词,也能与状态动词、完成动词和达成动词很好地兼容。因为当构式意义和进入该构式的词汇意义发生冲突时,构式意义会对词汇意义进行语义压制,使进入构式的词汇意义符合构式意义,达到相互吻合的语义效果。在全面理解英语进行体构式语义实质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解释各类型动词与该构式的语义互动,达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Saeed, J. I. Semantics[J].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2]Smith, Carlota. The Parameters of Aspect(2nd ed)[M]. Dordrecht/ Boston/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3]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85
[4]易仲良. 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实质及其用法的理据[ J ]. 外国语. 1995 (6):18-22
[5]谢应光.英语动词进行体语义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31
空间参照框架:语言与认知研究的新理论
本文主要描述Levinson(2003)最近提出的空间框架理论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Levinson的理论颇具新意,开辟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但他的某些观点过分强调人类空间思维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句的对比分析,提出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空间思维方面有着显著的相似性,人类认知存在普遍的空间认知模式.
作 者:马林 李洁红 Ma Lin Li Jieho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1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H0-06 关键词:空间参照框架 内在 相对 绝对 普遍性★ 研究意义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