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夕的随笔写作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人美心善江湖骗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关于元夕的随笔写作(共含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人美心善江湖骗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元夕的随笔写作

篇1:关于元夕的随笔写作

日子过的太茫然,凌晨时分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惊醒,一头雾水,等回过神来,方才明白,今日已是元宵节。

早前,我妈在世的时候总是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抵就是年三十里的炉火、灶火要旺,正月十五的灯要明亮。

那时节,年关前父亲就物色好可以烧的大树根,架在灶屋里的拐角处,细柴引燃,火光便熊熊燃烧起来,火炽边放上一只经年的瓦罐,里面炖上自家饲养的老母鸡,时间不长就有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纵然不是饥肠辘辘的我们,也是口水吞咽了几回。

我们也有对付味蕾的绝招,火堆中放上几只山芋,烤上几片年糕,也是绝佳的打尖食品,母亲可不会亏待了我们,总是在瓦罐里盛出一碗浓浓的鸡汤,让我们姐弟几人挨个的品尝上几小口,那美味似乎能穿透时光的隧道至今还能让我回味无穷。

这么好的火堆可不仅仅是为了煨鸡汤,母亲从屋顶的梁上垂下一根铁丝,铁丝的一端绑上栎树做的木勾,可以上下伸缩,挂上一只比我年龄还大了许多浑身全是黑灰的铁水壶,它便源源不断的给我们提供沸腾的开水。若是来客人,也不拘谨客套,直接穿过堂屋坐到火边,喝上一杯壶里开水刚泡好的茶,讲一讲闲话,气氛好像很热烈,大家好像很开心,我不骗你,这样的开水沏茶确实更加的清香。

这样的火会断断续续的持续到正月十五,忽明忽暗的火光中映画了我们许多的岁月,照见了我们好多的时光,有父亲吹嘘的许多当年勇武的陈年往事,有母亲重述的口口相传的家族传奇,有我们好多的新年愿望,也有客来客往带来的许多邻里之间的李家短、东家长。

到了正月十五时候,灯笼肯定要检查一下,确保明亮,神龛上的大大小小的蜡烛台也要擦拭一新,这事马虎不得,母亲总是再三的叮嘱父亲,直到父亲烦了方才住口。鞭炮总是要放的,先人们的祭祀也是不能马虎的,而元宵节的饭菜也是丰盛的。孩子喜欢元宵节,不仅仅是有一只好看的灯笼还因为那些所谓的“看菜”终于可以被席卷一空了,

所谓的“看菜”也是那时的风景,农村,家家户户条件都差,但是,面子不能不要,排场不能没有,来客人吃饭桌子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两三盘菜,那可是非常没面子的事情;而且,一年的希望还寄托在这个新年里,好兆头不能不要,于是,“看菜”就横空出世了,所谓看菜就是只能看不能吃,鱼是不能吃的,年年有余嘛;肉圆子也是不能吃,团团圆圆的事情不能被破坏;满满的一碗红烧肉更是不能吃,即便是过年,也不是谁家都能买的起许多肉。

形成了规矩,彼此都约定俗成,来客人了,主人必是热情的邀请,客气地说“没有看菜,都是吃的”,客人们也热情地回应着“好的,好的,吃,吃”,可是却绝对不会把筷子伸向那些“看菜”,主人热情洋溢,客人心照不宣,这是那个贫穷岁月的不得已,是物质和礼仪之间的一种妥协和周全,没有谁觉得是一种虚伪。

那时候出门去人家吃饭,母亲总是再三叮嘱,千万不能坏了规矩。可是,有时候是忘记了,有时候是被主人的热情迷惑了,也有时候是被想吃的欲望冲昏了头,吃了人家的“看菜”就成了我们这些年少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的囧事。

但是这一切的“看菜”到了十五元宵节这天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以通通的大快朵颐了,这样想来,我的元宵节快乐那是实实在在滴快乐吖,所有的快乐中,吃肯定是排在第一,饿着肚子大约啥事也不成了,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人的元宵节肯定是热闹地了不得,辛弃疾的元夕就是这样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用现在的话说,吃好了,喝足了,开车出去浪,有许多花灯焰火,还有许多美女看,真快活。

如今的元宵节呢?母亲不在世了,父亲一个人在老家,儿子在远在千里的异地,我还在单位寂寂寞寞地上班,若不是还有这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怕我已经忘记了它。十五一过,便是年也过了,节也过了,梅园路的梅花都开了,粉白的枝头堆雪,嫩红的春心惊破,怕是春已到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公众号:杉木随笔

篇2:读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随笔

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古往今来,更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咏元宵诗词。在这些咏元宵诗词中,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佳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忧郁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执意追求。同时,也寄托作者在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在写这首词时,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时,提出的抗金建议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所作——他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青玉案·元夕》等作品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国难当头,南宋朝廷只顾偏安一隅,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辛弃疾正在迫切地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青玉案·元夕》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谴责。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悬思)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苦索)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顿悟)也。

由此看出,《青玉案·元夕》具有“涵盖万有”的特点。一篇佳作的艺术魅力不止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青玉案·元夕》之所以成为咏元宵佳节诗词中的珍品,是因为它能使读者从中领悟出这首词的深奥哲理;它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更是因为这首词中包含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篇3:读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随笔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此乃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大作,词意如下:满街花灯如同东风一夜间吹开了千树繁花,冲天的烟火又如同天上的陨石纷纷坠落。骏马香车熙熙攘攘,香气飘荡一路。箫声如凤鸣悠然而起,一轮明月在空中缓缓移动,这一夜真如鱼龙尽情飞舞。女子们盛装艳抹,雾鬓云鬟,满戴着精巧的闹蛾儿、雪柳和黄金缕,一个个欢声笑语带起一阵阵悠悠的清香飘远而来,我在众人中千百次寻找她的踪影,无意间回过头来,原来她在那灯火阑珊之处。

这首词看似是辛弃疾写给自己情人的。首先描写了临安城(今杭州)逢上元佳节城中繁华景象:花灯、烟火、骏马香车以及悠然的箫声;在描写众多女子盛装艳抹,头戴精巧的首饰,身穿华贵的衣裳······不过,这些都是为“那人”做铺垫,但是真正到了描写“那人”的时候,却寥寥几笔,既没有描写她的容貌,也没有描写她的打扮,而只是说在灯火阑珊(暗淡)之处。

然而,结合辛弃疾当时仕途的的遭遇,来细细品味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首词是采取暗喻的手法。临安城繁华奢侈的场面用来比喻当时的朝政,女子们浓妆艳抹比喻“主和派”们主政,而在“灯火阑珊之处”的“那人”则就是比喻辛弃疾自己了。当时辛弃疾怀才不遇、备受打压、闲赋在家,然而他却无时不刻得关心国家大事,想着北伐中原的梦想······

梁启超先生在评论这首词时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确实,这首词吧“那人”的超凡脱俗、不同流俗的形象凸现出来。高洁自持,不愿随波逐流正是词人辛弃疾,同时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篇4:青玉案 元夕

我独自行走在大街上,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所淹没。今夜,是上元灯节,几乎全城的百姓都走出了家门,一齐涌上街头欣赏这花灯。

上元灯节,怎会无灯?早在几天前,路旁的店铺便陆陆续续挂出了各种式样的花灯,今夜的盛景更是美得不可名状:百十家店展出上千盏不尽相同的花灯,像是东风吹过后一夜之间千树的繁花盛开,又好像是漫天的烟花绚烂,如雨线一般乱落下来,引得行人的啧啧称叹。这景确实是那么的美,只是我无心欣赏。

在这人群中我更觉得有些落寞有些失意,被欢声笑语包围着本该觉着温暖的,而此刻的我偏偏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节日的气氛未能令我的心情有半点轻松,我只是苦苦的寻找着,寻找着……

远处有马车驶来,一木一雕尽显豪华。马车驶过,留下了满路的芳香。彼时,夜已深,悠扬的凤箫声在四处飘荡为游人们助兴,更是锦上添花,只是玉壶般的明月终究拗不过时间的软磨硬泡渐渐西斜,鱼龙灯在人们的笑语喧哗中飞舞了一整夜。贵妇人们多几人成行,打扮得珠光宝气;即便是寻常人家的女子也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首饰,精心装扮了一番。可这些,都不是我要寻的。一次次回首,一遍遍转身,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回百回,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的身影。

忽然,周围的景物开始不停地闪烁着,然后疯狂地旋转、扭曲……此时,是公元8月的一天,我正在家中一字一句地品读着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书上这样写到。

众里寻他千百度

——你寻的究竟是谁呢?是你追求的心上人吗?再或者,这就是你自己!

强敌压境,国事日衰之际,我能想象出你——稼轩当时是怎样的忧心忡忡;南宋统治阶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你的心中应该更是焦急万分吧!壮士怀才不遇,欲补天穹却又无路请缨,连我也情不自禁地哀叹起来。元夕求索,朝廷苟且偷安也就罢了,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我好像明白了你为什么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死心,幸而,你寻到了她,她也非“蛾儿雪柳”之众,远离喧嚣的人群独自站立在冷落的灯火之下,孤寂、冷傲,颇有义士风范。

有人说,“那人”便是你英雄无用武之地,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我虽读不懂王国维的那三大境界,却也领会出了你心中的一点壮志、一点豪情,还有一点忧愁无奈。

你寻了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正立在灯火阑珊处。

篇5:辛弃疾 元夕

辛弃疾 元夕

《青玉案·元夕》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所朋友们还是欣赏其意境便好。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篇6: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这首《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

词的上片写元夕之夜,临安城里的灯火和观看灯火的盛况。开头两句说,满城的灯火,象一阵春风把千树万树的花儿吹开了一样;又好象是春风吹落了满天的星斗。“花千树”、“星如雨”,是指五颜六色的灯火。“宝马雕车香满路”,是指贵族人家乘坐马车,出来观灯的气派。“宝马”,贵族人家的马,养得骠肥体胖,身上还佩有贵重的装饰品,故称“宝马”。“雕车”,指饰有金边和花纹的华丽的马车。“凤箫”,是箫(一种乐器)的美称。“玉壶”,指月亮,是比喻的说法。“鱼龙舞”,指玩耍灯火的游戏。“鱼龙”,指灯笼。

下片写了两层意思,前三句写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笑逐颜开,在街上观看灯火的欢乐场面。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盈盈”,指美好的'仪态。“暗香去”,古代妇女身上,带着装有香料的物品,她们走了,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没有了。所以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待在灯火阑珊(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蓦然”,即忽然。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他引用晏殊、柳永的几句词,原意都是对爱人的思念。晏殊这三句词说:昨天夜里,秋风紧吹,吹落了许多碧绿的树叶。“雕”,雕落。柳永这两句词说:为了思念她,人已经变得消瘦而憔悴,束腰的衣带,也渐渐地宽了起来。虽然这样,我也决不会感到后悔。“伊”,指她。王国维在引用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时,字词稍有变动。王的这段话是要说明这样一个意思: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探索,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得到成功。后来,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篇7:《元夕》改写作文

《元夕》改写作文

到了元宵节,一个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提着灯笼出来了,原本平凡无奇的树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焰火就像脱轨的星星,在夜空画出一条完美的弧线,彷彿下了一场流星雨,也为这元宵节揭开序幕。

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挤满了人潮,有人吹起了箫,乐声悠扬,让每个人都停下来聆听欣赏。月亮已露脸,高挂在天上,夜幕低垂,但是似乎没有人要离开,人潮依旧沸腾,人们手中的花灯,也依旧闪烁着、飞舞着。

仕女们三五成群的出来赏花灯了,只见她们个个头上戴着饰物,身穿着华丽亮眼的衣服,她们在身上涂抹上幽幽的暗香,并且聊着趣事,也诉说着自己对元宵节的喜爱。

但就算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人山人海,在怎么热闹也无法使我投入花灯的国度中,因为我找遍了每个角落,依然没有她的踪影,是她记错时间吗?还是她忘记了?正当我心灰意冷,想放弃时,我不经意的'回头,发现她竟然站在阴暗的角落,那是我未曾注意到的地方,于是我飞快的跑了过去,她看到了我,轻声的说:“噢,原来你在这里阿!”

篇8:元夕欧阳修赏析

元夕欧阳修赏析

在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中,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是读者感受到物是人非的伤感,这也是诗人欧阳修的心中真实的写照。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篇9:元宵节诗句:元夕

《元夕》原文

前年元夕宴谯门,

万朵红灯闹早春。

谁谓今宵顿寥落,

长天独拥一冰轮。

《元夕》作者简介

张九成(1092年-1159年),字子韶,号无垢,又号横浦居士。

祖籍河南开封。生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早年从杨时学,“经学多训解”,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科殿试状元,授镇东签判,与大慧宗杲禅师友善。因“坐议朝廷”谪居南安军。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著有《横浦集》二十卷。

篇10:《青玉案》元夕猜灯谜

长街种满灯笼树,

礼花落,缤纷雨,

笑语欢歌铺满路。

鼓声雷动,腾挪翻转,

最数龙狮舞。

谜帖辉映光千缕,

射虎英雄挽弓去。

所向披靡无止度,

勇夺魁首,余威尚在,

四顾无敌处。

篇1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篇12:情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青玉案·元夕》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元夕的诗词的鉴赏

元宵节诗句——《元夕无月》

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元夕》阅读理解及答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元宵节诗句——《元夕无月·其二》

元夕,元夕文天祥,元夕的意思,元夕赏析

女冠子?元夕,女冠子?元夕蒋捷,女冠子?元夕的意思,女冠子?元夕赏析

元扈山情感随笔

关于元夕的随笔写作(整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元夕的随笔写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