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凡夫不知的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姬灵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经:凡夫不知的道(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姬灵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易经:凡夫不知的道

篇1:易经:凡夫不知的道

易经:凡夫不知的道

中国文化代表儒家的两本书,一本是曾子所作的《大学》,另外一本是子思所作的《中庸》。但是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分派,并不能含涵儒家学术思想的全部。可是我们后世一提到儒家,大家不去研究孔子自己说的《论语》,却以为《大学》、《中庸》是至道,代表了全部的儒家的思想。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大学》、《中庸》不是不好,只是比较起来,孔子的境界像大海,《大学》、《中庸》已经不是大海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有范围的东西。尽管如此,可是我们要了解,《中庸》、《大学》的思想仍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对于道的境界尽管各有他们的看法,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主宰的中心。子思在《中庸》里就提到这个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第一句话就开始谈天命、谈性、谈道,大家看了头都大了!其实这个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是很普通、很平常的话。像我们读这本书,十岁的时候已经会背了,这是童子功。现在不要带本子,一下就念出来啦!这就是中国古时教育的功夫。那个时候由于环境单纯,被老师逼个两三天就背下来了,现在一辈子都忘不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刹那之间。道在哪里?“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之所谓道就是人的道,以人为本的。《中庸》一开始,子思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这个天不是讲我们头顶上那个深蓝色的天,也不是宗教家的天,也不是天文的天,这个天是儒家思想的代号,也叫做道,儒家就用这个“天”来代表本体。

有始以来,这个生命是自然下来的,就叫做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自然来的。但这不是物理思想上的自然,是自性当然的自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然,人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万物就是那么个现象,所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直道而行,很直,但是我们人一加入后天的思想便不是率了。譬如一个婴儿,开始会讲话时后天已经受到污染,就已经不是率性了,儒家经常用赤子之心来形容。一般人解释赤子为婴儿,那是不对的。所谓赤子是不会讲话,生下来一百天左右的那个婴儿,胞衣里刚出来,一身肉是发红的,那个婴儿才叫赤子。赤子之心是指它而言的。那个心就是道,道的存在。并不是说婴儿就是道。

我们大人觉得此心纯洁、干净,既无欢喜、也无烦恼,跟自然的赤子之心一样,那就是道,就是所谓的“率性之谓道”。可是我们人做不到,因此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就是“修道之谓教”了。赤子之心做不到了,在平常烦恼思想里头,慢慢修行,慢慢纠正自己的心理行为,使它返还天命之谓性的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之教),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大学》开始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要的精神是相同的。

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并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它便没有。那就不叫做道了。譬如我们今天打打坐,修修道,到教堂祷告一下,上帝就保佑,不祷告上帝就跟我们分家。那算什么?那不叫做上帝的伟大。我念了佛,佛就保佑,不念佛了,佛就不保佑,那佛不是势利鬼吗?那不是道!道在哪里?道没有离开过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都在你那里。“可离非道也”,不修它,它便跑了,修它,它便来了,那还叫道?我送红包给他他就看我,我不送红包给他便不看我,那不是道。道,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永远在那里。修道而得道的,不过把自己本来的找出来而已。不修道,不得道,像是你本来放在口袋里忘了而已,那个东西还在那里,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是很快,等于佛学讲刹那之间一样。佛经讲刹那之间,就这么一弹指,便有六十个刹那。(这个问题,佛经里边有三种说法:有说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有说有九十个刹那,有说有三十个刹那,反正是很快很快。)

“可离非道也”。人离开了道,然后修道才能得到道,那是骗人的,自欺欺人的',道本来人人有,换句话说,盗也有道,坏人也有善心。老虎最凶,但它不吃它的儿子。坏人再凶残,但一提到杀他的儿女,或者他的父母,眼泪也会掉下来,也是很人性的,所以道没有离开过人。《易经》上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人本来就在道中,却不自知,还要拼命去求道。所以《中庸》上讲:“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当时我们读到这一段,问老师:夫妇怎么是愚的呢?老师只叫我们好好地背,将来自会知道,现在跟你们讲不清楚。当时想这个老师混帐透顶,现在想想这个老师真高明透顶,年龄的不同,看法也不同了。夫妇之愚,现在我们摊开来讲,男女两个谈恋爱,结婚生活在一起,那不是一塌糊涂、好笨的事情吗?那才是鬼打架呢!但是,你不要以为鬼打架,其中有道,也是道的作用。除了教堂、佛堂有道,连最下流的事情,也是道起的作用。所以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懂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个中间有道。“及其至也”,如果进一步认真去研究的时候,“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虽然得道的圣人,还是有所不知的。

这两句话实在很难懂。当时老师只说,将来你们会知道。后来研究禅宗,看到书中记载:明朝末年的密云禅师,打柴出身,没有读过书,后来悟了道,无书不通。当时有位大学问家问密云禅师,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密云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就是普通人,儒家称作愚夫,也称作小人),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明朝的那些大学问家,只好两个膝盖脆下来,佩服到了极点!密云禅师解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最好解释。他的意思是说:得道的人固然有道,但是一切众生都有道;普通人也有道,只不过普通人没有见到道,不明白这个道;得了道的圣人当然有道,但是得了道的圣人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个凡夫,不是圣人了。得了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并没有一个道的境界;真正到了最高位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位置,那才真正是了不起!所以具足凡夫法,可惜凡夫不能自己知道,具足圣人法,圣人也绝对自己不执著它。圣人如果自己执著得了道,他就是凡夫,不是圣人,不是得道的人了。一个普通人如果一下明白了道,他也立刻变成圣人了。

同样几个字,换来换去有这样妙,圣人、得了道的人说我悟了,我是大师,我比你们高,那是混蛋、是狗屎。这个道理被他文字一玩,玩得大家晕头转向。这位禅师不认得字,得了道后,能够讲出那么高明的话,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自己有,道在哪里?就在我们自己这里。可是你就不知道!“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是孔子的话。

篇2:手凡夫阅读及阅读答案

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 “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问题:

17.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着力写 ;第二次看手掌,着力写 ;第三次看手腕,着力写 。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4分)

18.从“父亲的手”上,你品悟到了他 、 的优秀品质。(2分)

19. “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2分)

20. “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21.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2分)

22.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3 分)

事例:

心理感受:

参考答案:

17. 指甲厚 裂口多 血痕深 惭愧和感激(感恩))

18. 勤劳 克俭 无私 坚强

19. 要点:①指甲厚难剪 ②内心沉重,剪得小心仔细 ③激起强烈的情感浪潮。

20. D

21.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主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2. 略 (要扣心酸难耐的事谈心理感受)

篇3:《手》阅读答案凡夫

《手》阅读答案凡夫

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

“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17.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着力写 ;第二次看手掌,着力写 ;第三次看手腕,着力写 。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4分)

18.从“父亲的手”上,你品悟到了他 、 的优秀品质。(2分)

19. “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2分)

20. “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21.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2分)

22.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3 分)

事例:

心理感受:

参考答案:

17. 指甲厚 裂口多 血痕深 惭愧和感激(感恩))

18. 勤劳 克俭 无私 坚强

19. 要点:①指甲厚难剪 ②内心沉重,剪得小心仔细 ③激起强烈的情感浪潮。

20. D

21.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主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2. 略 (要扣心酸难耐的事谈心理感受)

篇4:凡夫诗笺诗论散文诗

凡夫诗笺诗论散文诗

1.意境情韵造就诗人。

2.新诗的新在于“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

3.诗人将意境缩成文字,读者将文字铺开意境

4.“文无定法”非无“法”,不循常法;“诗无定理”非无“理”,不循常理。

5.诗人的潜意识便是诗论,你认为的“行”与“不行”,“好与”不好“就由自己的一套理论来鉴别。

6.说话要明白,写诗要含蓄。一览无余的话不是诗,百思不解的话更不是诗。

7.说人话不一定就是诗,但不说人话肯定不是诗。

8.诗歌应有底线:“思无邪”。

9.诗歌的价值不在于“输血”,而在于“正气”。

10.诗歌若与金钱联姻,就变成了垃圾。

11.通俗不等于庸俗,平实不等于平庸。

12.诗人的疯狂是理智地“疯狂”,疯狂了理智注定不是诗人。

13.任凭你写得天花乱坠,没有“魂”,少了“眼”,都是胡诌八扯。

14.技巧不是花,能生花;意境不是魂,可聚魂。

15.有人说“臭豆腐越吃越香”,一首臭诗也会有人品味,好那一口。

16.出现败笔的地方正是应该点亮的地方。

17.诗艺越讲究越精,诗德越讲究越诚。

18.有老百姓不懂的诗歌,没有老百姓不懂的感情。

19.一字诗的`留白在于你愿怎么想就怎么想。

20.诗人最贫穷,他把美好和善良都送给了别人;诗人最富有,可以给世间一切重新命名。

21.如果你能勾勒幸福,就一定会勾勒生活,因为任何幸福都是生活的梦!

22.如果你在诗歌里能够找到一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属于你的诗歌。

2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若所有的眼光都聚于一点,便是“唯美”。

24.有人说“不好好说话表达不好说的话就是诗”,其实不然。好好地说出心里话才是诗。

25.诗是爱情的烈火,也是邪恶的地狱。

26..文由心中起,诗由情中生。

27.能用一句俗语,不造三行涩句。

28.宁可一首出新,决不千章落俗。

29.搜肠刮肚莫写诗;醉话也比谎话强。

30.文要骨血诗要命,撰文断字吸神髓。

31.微型三句刀刀血,更换一字变颜色。

32.鸭得戏水报春暖,诗到情处字生辉。

33.只有走不着的路,没有想不到的诗。

34.好钢还须千锤锻,好诗更要万遍磨。

35.多一字画蛇添足,少一字五音不全。

36.嚼烂干饭无生米,悟通文字赋新诗。

37巧磨一字添珠翠,生凑半言出烂尾。

38.人掩耳目三分傻,诗忌评批腐臭多。

39.开卷醉人三分意,点亮诗眼酒一壶。

40.莫道小诗无技巧,字里行间皆机关。

41.不忌诗语软着陆,刚柔相济铸诗魂。

42.诗无乐感少趣味,不如树下听鸟鸣。

43.三千草兵不言败,一字赘诗笔无情。

44.高深淡墨飞五彩,浅薄彩笔涂秽空。

45.深山古寺何须画,一路小僧担水来。

46.荒唐国里说残梦,于无声处听惊雷。

47.山高常伴白云绕,水清自有锦鳞游。

48.竹挺清风节节高,韵押诗章字字謦。

49.行文长短各有意,抑扬顿挫腔自圆。

50.山到悬崖路自险,诗到惊魂趣味多。

51.一字变通千重义,独选新奇缀华章。

52.奇装不乏遮羞布,诗语更忌淫秽词。

53.人当老年爱怀旧,诗到成熟更出新。

54.智者千虑得佳句,懒汉从来少赋诗。

55.心有灵犀莫嚼字,平心静气试刀锋。

56.诗到精处无技巧,只语片言动人心。

57.字眼越抠缝越大,言辞越切情越真。

58.三日不食人烟火,千卷长诗百行空。

59.诗情不碍三句少,梅开寒雪独驿边。

60.胸无点墨休说巧,目无他人莫装精。

篇5:浅谈《易经》

浅谈《易经》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 、 《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 、 《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 、 《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 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 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警句名言都是深刻的写照。由此可见,《易经》是一本教人进德修业,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书,不明确这一点专求卜筮,其预测水平永远也提不高。

三 、 《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 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

四 、 总结和建议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和研究易学,使之早日进入理论化的殿堂。

周易与经济生活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国家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国的发展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易经》的理解并将之融入经济生活是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良好思想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家已经对劳动、资本、土地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比较透彻的,量化的进行了研究。(混沌)复杂系统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证明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周易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经济混沌理论和一般经济理论之上的,微观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劳动、资本、土地是经济发展运行的动力。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指出,除了这三个要素之外,很多其他的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周易经济理论对这些要素进行了汇总,并指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动力的八个主要方面即:劳动、资本、土地、科学技术、政府制度、产业组织、管理者才能、公共物品。在此之前马歇尔的模型揭示的仅为4种因素模型,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周易经济模型,甚至把他们归结为相对应的经济指数,用来监控经济的发展,并不限于8指数模型,因为周易经济学本身就是强调变化甚至以后也将有更多的指数扩张进来,但是比较稳定的就是这8种因素影响,并且他们的影响造就了8年左右的长经济周期。

在许多运动模式中,通常兼有规则运动和随机运动的两种不同领域。随着某种参数的变化,随机区域(不规则动运)可能扩大,终于并吞掉规则运动的区域。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在随机性,也就是微观层次上的混沌运动。

《道德经》有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经济学有一个不解之迷,这就是经济周期,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凯恩斯都在谈论这个问题。马克思甚至断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都是有周期性的,是它的固有的矛盾,在经济混沌之上就是经济周期,简单的说就是上帝在有规律的挣筛子。

在股市里也可以应用周易经济理论,中国股市1994年7月达到最底点到7月达到最高点,经过7年时间。在20半年之内狂跌,开始熊市,股市开始进入疯狂拉生阶段,按照7.5年的经济周期,扣除政策因素,中国股市应该在.7+7.5=前后达到峰顶.在我国物价指数,中国社会总产值增长率都可以看到7年-7年半的周期波动。股市是什么?你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股—股价,市—市场,就是市场对股价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市场谈股价.你必须时刻注意各种市场的信息,比如政府对股市的政策,市场资金面信息等等,他们时刻在影响股价的波动.边际效应指出,效益最大化要看的就是增量,要看动态市赢率.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经济政策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线性约束:诸多经济活动如投资、货币控制和汇率都设有控制目标的上限和下限。但上下限又是弹性而非硬性的。公路上的时速限制。

那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或倒退更大或更小一点不是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综合的。我们必须跳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战争经济学、灾难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他们都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的表象和分只。

周易对现有经济现象提出的各种经济理论解释的综合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战争经济学、灾难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他们都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的表象和分只。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静止的,但不是封闭均衡的,因此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进步与进化。

现有的微观经济学讲的系统是封闭的。表明了一个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与社会制度的选择并无直接联系,每个国家都可以采用经济政策,甚至封建社会、奴隶社会都可以有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但都和他的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有关。

宏观经济不是简单的微观经济简单汇总,并且解决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矛盾,并且发展了混沌经济学,指出了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统一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正反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每种因素都有正的和反的作用。

所以,周易对经济的预测,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对周易应该抱着理性客观的态度。针对目前人们过分夸大周易的作用,在肯定传统思想对人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更强调易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奋斗历程鼓励人们应该向命运挑战,战胜自我,用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篇6:不知道

这学期我们课本里有一篇关于鲁迅小时侯的课文,题目是《三味书屋》,今天“十一”放假,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课文上说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提醒自己上课别再迟到了,我一直以为他刻得“早”字是像划痕一样粗细,也就橡皮那么点儿。看了鲁迅的书桌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早”字刻得很粗、很深,大概像我的拳头一样大。鲁迅小时侯的字就写得非常工整,都可以和电脑里的楷体媲美了!

爸爸说如果我认真练字,也能像鲁迅的字一样好看。我知道了“鲁迅”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周树人,除了“鲁迅”这个笔名之外他一生还用过140个笔名呢!比如:小孩子、谋生者、周树……,多得我都记不过来了;

此外,我还知道了鲁迅先生是1881年出生于绍兴,他这一生曾经到过南京、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1936年在上海病逝;我还知道了鲁迅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第周建人……最后,我们还参观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这儿是个非常幽静的小四合院,里面有两棵鲁迅亲手栽种的白丁香,后院还有一棵大枣树,树上结了很多马牙枣,我们尝了尝,味道还真不错呀!

通过此次参观我知道了许多课上没有讲到的内容,而且还有一些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的事情呢。看来什么事还是亲眼看过之后会更明白,有时间同学们也来看看吧!

《易经》读书笔记

读懂《易经》

《易经》中经典语录

《易经》的智慧

易经读后感2000字

《易经》里的话

不知道小学作文

不问不知道美文

易经的名言名句

《易经》心理思想研究

易经:凡夫不知的道(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易经:凡夫不知的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