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y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德育思想家,一生的主要精力是从事德育事业.他以“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了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亲亲而爱人”论证了德育的`生发之道,用“以身作则”作为对主体的要求,并以“循循善诱”作为德育的重要方式.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学校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作 者:黄守红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德育 启示我学习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感触很深。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要做学问,先学做人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世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而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说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四.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德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对世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这样评价孔子:“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世人亦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他的德育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敦促着我们去研究和重视。
一、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德育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为根本。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规范,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畴。“仁”的含义,《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等。“仁”为众德之首,而作为最高准则,孔子的“仁”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先天的道德范畴。《论语·宪问》中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从中可以看出,“仁”是先天的道德属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绝对不行的,从而“仁”成为先天的道德精神。
其次,是主观的道德修养。依孔子之见,“仁”是天赋道德,故小人中不会有仁人,君子当都是仁者。然而,现实却会有相悖现象,所以能否达到“仁”又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所以,孔子又谈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等。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求达到思想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孔子的德育标准和目标。
“孝”和“悌”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孝”是父子之间的爱,“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这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孔子“仁”的学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这也正是我们德育的首要目标。
二、孔子的德育实践
孔子强调德育,并且把他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实施德育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孔子在认识论方面虽然承认有“生知”、“学知”,但他更重视“学知”。其本人也承认:“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并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其大半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并认为首先要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谓“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才能把遵守规范视为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是所谓“知者乐”(《论语·雍也》)。孔子亦强调知德的重要性,“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第二,孔子强调道德信念与意志的培养。人不仅要知德,而且还要把它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乐之不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必要时要为道德而献身,即“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意志,方能为学修德,他自身的德育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更要求学生要经得起艰苦的锤炼,“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道德的成长,必须克服内外障碍与困难,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对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的。
第三,孔子强调“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行”比“知”更重要,“行”是德的归结,“的”不能离开“行”。所以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过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是听其说,而是看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话,则意味着德育的失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将知行合一并纳入德育过程,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毕生的德育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一,志恒。孔子在德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且要立志有恒,进行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故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立志就要不怕吃苦,不能追求享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不应追求眼前小利,造成半途而废,悔恨终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善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孔子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天下太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毅然选择苦难之路,一生不变。
第二,律己。孔子的德育重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孔子言传身教,要求别人做到时,自己先要做到,是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自己先做到了,自己的学生必然也会做的较好。自己做不好,又怎能要求别人优秀呢?“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先做后说,或者言出必行,视为“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第三,扬弃。道德的规范就是公共的社会契约,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过程。人要修德、讲学,否则,会令人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有错非但要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要决心改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他反对有过错而不改的做法,“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论语·卫灵公》)。他有特别强调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不断地自我监督与反省,“克己复礼以为仁”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同时要勇于自我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论语·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对别人的良性发展,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修养,对我们今天加强自身之修为,实施德育之目标计划仍为良策。
第四,爱生。今天讲求遵守师德,不体罚学生,其意无外乎是爱生。故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对待学生,坦率真诚,主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弟子情深似海,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剁成肉泥,孔子闻耗,在院子里仰天恸哭,其情动天地。孔子爱生如子,其德也高,其情也深,所以深受弟子敬爱。他去世后,学生们为其守坟三年,而子路还是不肯离去,又守了三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四、孔子德育思想的地位与启示
孔子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春秋末期,在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动荡时期,孔子以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和毕生的实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为后人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德育的道路。他以渊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培养出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这在当时和以后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万世师表”。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曾有过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时空的界限,其德育思想和方法,今天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并进行发展,吸收借鉴先进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从而推动学校德育的开展和深化。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在吸收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新野一高 曾宪国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本文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德育的过程、原则及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对德育的认识主张,并就现实意义提出有关看法。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德育
孔子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极富首创精神的真诚教育家。在其自由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 的意义。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更可
贵的是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来服务和促进,所以他说:“君子怀德。”(《里仁》)。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关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存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照孔子的这一思想,反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虽被屡屡强调,但在实施中,却主要通过一两门课程和一些不连续不系统的活动来进行。而不是象孔子所言,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这种德育思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多流于形式,并不太理想。结果导致每一次加强德育工作,就多上哪几门课,或搞了多少活动,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无人过问。如此多次恶性循环之后,终于造成如今德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被动局面。
二、德育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认为,道德品质的形式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在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时,也谈到由知到行的过程。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知德”、“知仁”、“知礼”、“学道”、“适道”,还说:“有德者必有言,”(《宪问》),说明欲明道知德,应先从有德者之言入手,对道德规范有所认识。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阶段,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只有有道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与恨什么人,可见仁德里包含有爱憎两种情感的。“仁者不忧”(《子罕》),这“不忧”也是一种子情感.“诗可以兴”,“兴于诗”,讲的也是激发人们的一种情感,“好德”与”“忧道”是一种积极情感,“好色”与“忧贫”是一种消极情感,道德教育可以促进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方面转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知之”是低层次的情感,“乐之”是高层次的情感,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低层次情感向高层次情感方面转化.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志于仁”、“志于道”,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区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突出道德意志的'重要性。“苟志于仁矣,无恶矣”(《里仁》),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德,仁德就可以达到,充分表现了他对实行仁德的信心。“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就是说道德观念虽认识了,若不能守住它,保持它,即使认识了也会丧失,换句话就是,道德如果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转化为信念,道德就会失去规范行为的作用;道德规范必须由道德认识转化道德信念,才能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
所谓“行”,即道德行为阶段,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听其言观其行”(《公冶长》)。他说志士必须随时随地“克已复礼”(《颜渊》),视、听、言、动都会合于道德规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他认为知与行是一致的,否则根本谈不上道德,言行不一是不道德的表现。
由上述可知,孔子的言谈已经对道德品质形成的四个阶段―知、情、意、行均有涉及。由于孔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期待其对该过程的论述并没有明确地集中论述,但这至少可以推断,在孔子思想中,已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而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有许多教育者对此认识和实践有所不及,这也是造成德育水平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道德的原则及方法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1) 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志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个人的努力方向。他经常和其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要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引导学生立志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认为,“立志”是起点,若要有成就还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他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喻矩。”(《为正文》)。少年有志,十余岁确立志向,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喻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和阶段性。对物质享受,孔子认为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的要求太多太高,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他说:“士学于道,而耻恶衣恶习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也即一个人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因此,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对于他自己,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子路》)。
另外,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长期艰苦的、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子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货》),意思是坚固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对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学生曾参说:“坏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恪守,取决于一个人的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孔子的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学习。
(2) 克已内省
在人际关系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这两个方
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这个关系上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孔子所说的“道”,是指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
论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孔子的相关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关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构成要素的`相关论述,并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
作 者:杨克平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8) 分类号:B22 关键词:孔子 德育过程关于继承孔子德育主体思想的建议
孔子倡导的积极道德主体,即修己完美,能治国安邦主沉浮的思想人格,包括“重人轻天”、“仁者爱人”、“修己”的思想。这对于消除中小学德育工作盲区,培养社会主义积极的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很值得继承。1、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其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曾赞扬伯夷、叔齐是人格伟大的人,认为他们能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具有独立意志自主意识,不为任何外部压力所屈服。并强调这种人格能够做到识礼、知人,是非分明,意志坚强。识礼,就是能认识和掌握社会规范;知人,就是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然后“能好人,能恶人”,即是非分明,能坚持正确信念,与邪恶势力斗争。
2、理想如命,志坚如钢。孔子要求他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是仁,即“仁以为己任”,这样才能力行仁道,力拒恶道;并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他说:“欲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还要求学生“志于仁”,时时刻刻不离开仁,“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述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学生在关键时刻以生命捍卫仁,“志士仁人,无求人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同时认为作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必须有如钢的坚强意志,“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强调坚持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要能经得住艰难的考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3、爱人宽人,立人达人。孔子十分注意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他努力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仁爱精神今天理解就是一种利他精神,包括利群、利社会、利国家,即为仁,就是能宽厚待人。他对学生子张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利他精神体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笃实躬行,重义轻利。孔子重实重行,不仅说的要符合仁,而且要付诸实践,做到笃实躬行。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上,他向学生提出“言必行,行必果”;少说多做,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做后说,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不到的不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在行的过程中,?要重道义而轻私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孔子只追求道义而排斥功利,其实这是误会。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的积极道德主体,为维护有益于公众的大义而排斥害义的一己私利,这是与西方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区别所在。
5、积极进取,人能弘道。孔子认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应是奋发进取,可以弘道的`人。他坚持用这种精神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其实,孔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积极进取的典范他向学生说他就是“饭蔬人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教育学生不要仅仅拘守现在的道,要在道的修炼过程中不断创新,去发展道,完善道,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倡导积极社会道德主体过程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自树榜样法,启发诱导法,因材施教法,正面赞扬法和针对弱点教育法。并积极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如勤于自省,勇于自讼,自戒慎独,责己从严,反求诸己等,为春秋战国培养了许多显赫的社会贤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于继承孔子德育主体思想的建议
1、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其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
曾赞扬伯夷、叔齐是人格伟大的人,认为他们能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具有独立意志自主意识,不为任何外部压力所屈服。并强调这种人格能够做到识礼、知人,是非分明,意志坚强。识礼,就是能认识和掌握社会规范;知人,就是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然后“能好人,能恶人”,即是非分明,能坚持正确信念,与邪恶势力斗争。
2、理想如命,志坚如钢。孔子要求他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是仁,即“仁以为己任”,这样才能力行仁道,力拒恶道;并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他说:“欲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还要求学生“志于仁”,时时刻刻不离开仁,“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述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学生在关键时刻以生命捍卫仁,“志士仁人,无求人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同时认为作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必须有如钢的坚强意志,“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强调坚持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要能经得住艰难的考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3、爱人宽人,立人达人。孔子十分注意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他努力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仁爱精神今天理解就是一种利他精神,包括利群、利社会、利国家,即为仁,就是能宽厚待人。他对学生子张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利他精神体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笃实躬行,重义轻利。孔子重实重行,不仅说的要符合仁,而且要付诸实践,做到笃实躬行。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上,他向学生提出“言必行,行必果”;少说多做,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做后说,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不到的'不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在行的过程中,?要重道义而轻私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孔子只追求道义而排斥功利,其实这是误会。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的积极道德主体,为维护有益于公众的大义而排斥害义的一己私利,这是与西方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区别所在。
5、积极进取,人能弘道。孔子认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应是奋发进取,可以弘道的人。他坚持用这种精神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其实,孔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积极进取的典范他向学生说他就是“饭蔬人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教育学生不要仅仅拘守现在的道,要在道的修炼过程中不断创新,去发展道,完善道,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倡导积极社会道德主体过程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自树榜样法,启发诱导法,因材施教法,正面赞扬法和针对弱点教育法。并积极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如勤于自省,勇于自讼,自戒慎独,责己从严,反求诸己等,为春秋战国培养了许多显赫的社会贤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德育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德育思想中的“立志”与现代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相契合;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取利有道”与现代经济伦理相契合;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明公私之别”与现代政治道德的要求相契合;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者不忧”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相契合.
作 者:皮江红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222.25 关键词:孔子 德育思想 意义孔子德育思想的经济伦理意义初探
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经济伦理理论的有关内容,然后从取利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公私之别三个方面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经济伦理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 者:皮江红 黄育云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X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12(3) 分类号:B824 关键词:孔子 德育思想 经济伦理★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 名人名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