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窗户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流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记忆中的窗户散文(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流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忆中的窗户散文

篇1: 记忆中的窗户散文

记忆中的窗户散文

秋天是回忆的季节,无论是看到一片片恋恋不舍离开枝桠的枯叶,还是看到朦胧的月儿由一弯新牙渐渐地变得皎洁圆润,都会唤醒人们遥远的记忆来,如果秋风中飘落着淅沥的秋雨,那就会让人想得更远了。

望着窗外氤氲苍穹下飘落着的秋雨,看着星星点点的雨丝斜斜地打在朦胧的窗子上,一点一点聚积起来,然后,在象泪珠似地滚落下去,在玻璃上留下深深的泪痕,心情也仿佛是看到一位梨花带雨的怨妇似的,对窗子生出无限的怜悯来。

窗子在我心中最初的记忆,就是房墙上一个方方正正的窟窿,和在这爿窟窿中或疏或密,横竖安上去的一些木片,后者便是记忆中的窗棂了。窗子不大,也不用玻璃,夏天,为了隔离外面蚊虫的侵扰,便在窗子外面覆上一层罗底似的薄纱;冬天,为了挡住外面凛冽的寒风,便在窗子里面贴上一层半透明的厚纸,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窗户纸了,现在的孩子们恐怕是很难见得到了。到了过年,还会在窗户纸上再贴上去用彩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花儿,或者是人们喜欢的小动物,这便是被现在的艺术家们称之为剪纸艺术的窗花了。

在村子里上小学的时候,房墙上的窟窿变得更大了,可能是怕我们这些淘气的家伙捣乱吧,窗子上的棂子也由一片片的小木条儿变成了冰冷的钢筋棍子了,不过,依然还是没有玻璃,夏天很是透风,着实令人惬意,就是上着课,也有大胆的鸟儿敢飞进来,居然不怕我们藏在泥台子底下的弹弓;到了冬天,宽大的窟窿便会被老师用塑料薄膜罩上,这东西不错,比那厚厚的纸强得多了,尽管很薄,却比纸还结实,尤其是不怕水,透光性也很好,如果有太阳,且还没有风的话,在窗下坐着也很温暖。只是碰上凛冽的寒风就不好了,肆无忌惮的风儿会怒吼着把那薄薄的塑料膜吹开,跟我们来个亲密接触。坐在屋里和坐在外面也差不了多少,老师在讲台上搓着手儿,我们在下面跺着脚儿,虽然彼此说话都会哈出白白的烟气来,却依然其乐融融。

及至到县城上了中学,才知道窗子上原来是有玻璃的,而且还是能活动的,透明的玻璃装在象小门一样的木头框子上,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冬天夏天都不怕了,即不怕风,也不怕雨,感觉真好!只是冬天到了,可能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太大的缘故吧,关紧了的窗子会在玻璃上凝结出水来,不小心会弄湿放在窗台上的书本的。不过,如果天再冷一些,那些水儿就会变成冰了,象玉雕成的花儿似的贴在窗子上的`玻璃上,煞是好看,就是那时我才知道冰清玉洁这个词儿的,用在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小女生身上,还博得了一个媚眼儿。

再到省城上了大学,窗子变得更大了,安装玻璃的框子也由木头变成了钢铁的,密封得也更好了,配件也多,开关一次挺麻烦的,不好动脑子,又懒于动手的女孩子们都不知道怎么开关,可不能让女同学们受了大自然赐予的苦,能为心仪的女孩开关一次窗户,就象是享受到莫大的艳福一样,羞在脸上,甜在心里!只是室内多了暖气,再也看不到冬日里结在窗子玻璃上的玉花儿了。从此,刻在心中的那个冰清玉洁的词儿也只好留在美好的记忆中了。

成家了,窗子变得更大,安装玻璃的框子也由爱生锈的钢铁变成了轻盈坚硬的铝合金,明亮的窗户扇儿也由绕轴旋转,变成了沿着轨道滑行。密封性也更好了,以至于几天不开窗子,就会让人感到因缺氧而带来的头痛。没有了冰清玉洁的遐想,再也享受不到为人开关窗子的艳福。只能欣赏那立于窗前,扭曲了腰肢,为拉开那落了地的窗帘,时时轻盈转动着的优美曲线了。

办公室更是无所谓窗子,整个墙都成了透明的玻璃,开关窗帘也只需拿起遥控器轻轻一按,整个房间便即刻暴露在阳光之下,真可谓阳光作业。中央空调忠实地调控着室内的温度,连开关窗子的机会也没有了。

记得曾在秋夜的明月清风中,抒发对水边伊人的思念“夜半风推窗,信笺映月光,辗转眠无意,尔语耳边响。”如今的窗儿,是风再也吹不开的了,那种在窗下就着月光一诉衷肠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一阵裹着湿润气息的秋风,凉凉地吹过来,窗上那串长长的风铃响了,让我把这近的和远的记忆一起挂上去,随着那飒飒的秋风,和淅沥的细雨,一起飘向那记忆海洋的深处。

篇2:那些记忆中的人散文

那些记忆中的人散文

晨光熹微间,那消逝在枝头的小花可曾记得。

岁月有一颗善忘的心脏,在恍惚间不知如梭不知蹉跎。走在不知道终点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有一个人,有的成了友人,有的成了知己,但更多的只是在匆匆一瞥便不再知。一些陌生人成了朋友,一些朋友成了陌生人。我们只是走着走着便忘了,忘记了把酒言欢,忘记了高谈阔论,忘记了同甘共苦。那些面容已是模糊,那些话语早已不清。他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记住了什么?在忘记与记住间那模糊的轮廓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只是我听不见,看不清。枝头的花瓣落下,转瞬间便什么也不在了。

曾以为不能忘,不会忘,只是在背影消逝便深深的忘了。

阳光照在微眯的眼睛上是一片光明,却又是一片黑暗。在等待的日子中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画面对话不停的在脑子里翻腾,似乎是不能带走的情愫。有些年,有些事,有些人需要我们忘记,但却忘不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年需要我们记住,但却记不住。我们挣扎,徘徊思量着,然后又去记住,又去忘记。

青春的花谢,成长的花开。

长大是儿时最重要的理想,童年是我们现在最奢望的臆想。童年的长大是漫长的路,长大的童年是指间的细沙。那些纯真,欢愉,本真已不在;那些玩伴,同学,老师已不在;那些课桌,讲台,黑板也已不在。可我们什么也没记住,好像是梦中的场景,又像是臆想的思绪,飘荡着飘荡着便成了记忆。现在我记不起同桌,记不起老师,记不起那些事。床边堆满了各类书籍,脑袋里的空间占满了现实,朋友被挤出了记忆,记忆被挤成了梦。

看见白天的你,却忘了你的样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忘记变成了习惯,不知道怎么记住了记住,也不知道怎么忘记了忘记。我们的大脑随机的筛选,然后便没有了你,或许你也没有了我。我们彼此用了过多的时间去记住,可忘记却只是一瞬间。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我是谁,我们只是走在不同路上的熟悉的陌生人。

空气中荡漾出熟悉的味道,但你是谁?

趴在桌前看镜子中的自己。很是唏嘘。脸上的胡渣像一个个熟悉的友人,忘掉了一个又会重新遇到。我们总是反反复复做出这样的事,记着记着便忘了。不是忘了你是谁,而是忘了我与你之间的情绪。两个人站在一起,或是互相找话题,或是不停感慨,但更多的是相互对视的尴尬。那样的你和我已不是真正的你我,我们被语言束缚,被情绪遗忘,也被彼此冷淡。可我是谁,你又是谁,谁忘了我,你又忘了谁?岁月的轮子轻轻的转动几圈,我们都已不在,我们的意义又何在?

冬天的雪花洋溢着春的笑容,可惜谁都知道它不久将不在。

早记不起相识的'日子,也记不起告别的天气。时间悠悠然而来,你我默默然不识。初见到再见的距离只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停的来回走动,等距离够了便是离开,离开之后便是孤独,孤独之后便是习惯,习惯习惯着便有了新的你们,之后的日子又是反复。有谁记得当年是谁动了你的发梢;有谁记得当年是谁触动了你的心门;又有谁记得当年是谁感动了你的心灵。曾记否,曾记否……

风吹动风铃,叩响沉沦的心灵。时间在前,你我在后,脚步却越走越开。问你曾记否,答曾记但也曾忘。岁月的剪刀剪断我们的线,剪出记忆的沟壑,但我曾记住那些人和事。

仅以此篇感叹那些不曾记住或不曾联系的同学朋友。

篇3:窗户与镜子散文

窗户与镜子散文

透过明净的窗我们看到外面的风景,透过镜子我们看到自己,窗户就是我们向外眺望的窗口,打开我们心灵的闸门,通过晶莹透亮的玻璃,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由远而近的浮云,看到了走在屋前流动的人群,我们在不断去欣赏他们流动的风景线,也在不断地把自我情不自禁地抛向外面的世界,依在窗前,我欣赏着我所希望欣赏的,如同阳光温情地渗透,如同风雨淋漓地洒落我纷乱的情绪,在光与影的捕捉与留驻的瞬间,心如明镜,我很想融合在灵动的窗前,将我尘封的世界去打开,将我的思想的轨迹随着外面的空间带向心灵的远方。

窗户是传递自然风情与心灵的载体,没有遮掩,没有阴影,我们依存在金刚铁骨的围栏里生活着,将小我去珍藏,但我们会时常走进窗前,她就象我们的聪慧的双眼,给我们架起了通向外界的桥梁,就象我们每天呼吸着新鲜空间一样,使人心情豁然开朗,精神振作,在四季的变换中,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换里,窗户展现着自然的真实,没有矫情造作,没有虚伪浮华,在自然的流动的空间,象一台网络交换机投影在你的心波里,投射着你想走却走不出的彷徨与观望的影踪。

依在窗前,我的心会随着浮云去流动我多变的心情,会随着孩童的欢笑,我俨然回到他们中间,重拾孩提时的天真与烂漫,有时也会看到一对对伉俪从我的窗外走过,我看到他们幸福的笑颜,看到他们沉醉的爱的温柔的心波里流淌着彼此之间的情感的小溪,是那么近的相互融合,没有了距离,我会为他们真心地祝福,也会由衷地感受到自然中爱的天平其实就是我们幽深的自然深处,你要懂得去欣赏,也要懂得去守侯,也要懂得用一颗纯净的心去真心地对待生命旅途中的每一个有缘人,在明净的窗前,我的心似乎更透彻,明亮,照亮着别人,也光明着自己。

依在窗前,也会看到拄着拐杖的老人,那前行蹒跚的步履,在深深地走在自然的风雨中,那心的足迹,那不断去延绵的人生情怀,在回望与希望中还在不停地感悟与欣赏,不断地追踪着他人生不老的归宿,我会感到莫名的孤单与寂寞,我的.心似窗的玻璃,容易去碎,再美丽的风景,再有生命力的人在大自然轮回里都是短暂的一瞬间的停留,在时光无限的旅途中渐渐地消散,消失在彼此的行走的岁月里。

然而我欣赏到的更多的是美丽的笑脸和来去匆匆的人生过客,我留不住他们,他们也留不住我一样,我们都会在各自的窗前去深深的凝望,我们在注视着别人,别人也在注释着你,我成为了他的风景,他也留在我明净的世界中。

在宁静的夜,我会打开遮挡着我视线的窗帘,向外去搜寻着忽明忽暗的窗外,那模糊的身影,那由远渐近的充满鬼魅的声音,还有窗外的天空的星辰,都在暗淡的色彩里充满着神秘,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充满着对黑暗的恐慌与对黎明的渴望,有时真想走出来,因为窗外的世界是如此的真切,如此地令人陶醉,躲藏在自我的小屋,窗内与窗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与心境了,我了望窗外成为我生活的习惯,也会成为世界走进我的窗口,我的心慢慢地去豁达,我的心境慢慢地去随着自然世界的脚步变得平和与稳健。

窗户是打开心扉的门,而镜子是关闭着自我的窗,只关注到自我的存在,是自我的世界投影着一层薄薄的隔膜,将我们与自然隔离开来,镜子是自我情绪与自我流连的风光台,在自我的风景里,独自去欣赏,独自去展现个人魅力,在镜子里我们仿佛看到存在的小我,存在的不被人知道的秘密,存在着欲望无法延伸的心灵的发泄,在镜子中你会发现另外一个你,你的举手投足,你的翩翩起舞,会随着你心的舞动变化着你的色彩,你的角色,你的双重的人性,在你燃烧的烟卷里模糊着你的视线,你会找寻不到真实的你。

是镜子中的世界让我们无法面对我们的虚幻,还是镜子中的我难以还原我的真实,是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心去明净,还是沧桑巨变的红尘使我们裸露的身影变得憔悴,明镜亦非台,何处染尘埃,其实我们无非是自然世界里的一缕尘埃,自然的风霜雪雨使我们不断地沾染着尘世的灰尘,我们应该更多擦拭身上的尘土,让自然的光芒清新的照射进来,让纯净的你映染你昨日的忧伤与踌躇满志的神情,你会有种风轻云淡的感觉,心灵的世界也会为之扩大,也会变得更加灵性与自然。

其实我们的心应该象明镜一样去平静,在镜中,我们应该穿透镜子中的遮挡的物质,将心中的阴影除却掉,将自己的心灵的明镜的世界不断地扩展开来,融合在大自然的光和热,去温情地关怀别人,也感动着自己。

人生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往往更多的鉴别别人,也在不断地休正着自我,我们在镜子的面前,我们去微笑,她也一样去微笑,我们痛苦她也随着去痛苦,然而镜子呈现给我们更多是一个平面的物体,一个投射与反射人生美与丑的衍生的承载体。

窗户与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只是在玻璃的基础上我们有时去除掉我们生命中的阴霾,阴影,就成为我们心灵的窗户,反之就成为我们自我的镜子,当我们真正的走出自我尘封的世界,当我们心灵为之纯洁高尚宽阔的时候,我们的心灵的窗户也为时时地去打开,去真心的面对尘世间所有想去爱与眷恋的人们以及美丽的大自然,镜子是我们心灵的芳草地,而窗户是我们心海的世界,在汪洋的海的世界去遨游,我们也会时常想起心灵的那一片绿洲,那个曾经让我们去穿梭,去真心回望的自我的人生,在那片色彩里,我们融合着人生的窗户,走向心灵更为无限的宇宙空间。

篇4: 关不上的窗户散文

关不上的窗户散文

追随着岁月的流动,我们慢慢的长大着,感受了世间的冷暖更替。或许没有人去注意,岁月为何不会停下它匆匆的脚步,没有声音,没有预兆,就这样,我们又大了几岁,老了几分。我常常打开窗户,望着窗外的风景。这短短的光景,每次都能够给我带来片刻的安宁。透过窗口,视线里是面白白的瓦砾高墙,格式单调,却不失其风格。沿着紧密的墙角,生长着一棵横向的树,接受着阳光的沐浴,慢慢长大,这种搭配也构成了一种不失美好的景象。

小时候,喜欢一个人跑到溪边听潺潺的流水声,就这样静静的听着,享受着生活的乐趣,知了沿着树一点点的往上爬,鸣叫着对这个夏天的喜爱,像是在告诉自然它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对这多彩的世界充满着憧憬。幻想能早日飞向外面的世界,破茧成蝶,离开栖息已久的土地。知了又名为蝉,幼蝉蛰伏在地底多年,偶然的一个夏天,他们飞向空中,落在一棵茁壮的`大树身上,祈求着大树让他暂且住在这儿,大树犹豫了一会,对知了说;那你必须对我有回报.知了诚恳的回答:我并没有什么才才艺,但我喜欢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希望我的歌声,能够让你在这个夏天不会寂寞。知了的话感动了大树,它欣然接受了知了的建议。就这样,知了不知疲倦的唱歌,珍惜着生命中那短暂一分一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履行着自己对大树的承诺,直至风化成干。

我以为我能学会这面对世间上的辛酸苦辣,但当白鬓的父亲站在我的面前,才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往日那厚实的肩膀早已让风雨洗礼,那每一根白发带来的心痛,使我永远关不上我心中的那扇窗,人生如梦,而窗外的那头,早已被父母的温暖牢牢守护者,守护着我们美好的青春梦。

梦醒时刻,我们能否依旧如往昔一样,像他们保护着我们一样,保护着他们,好不在离别的时候,你我剩下的只剩下遗憾与消散不尽的思念。

生命就好似一扇窗户,看着漫长,最后也不过是繁华如梦;

人生就好似一扇窗户,看着无趣,奋斗过后才会了无遗憾;

时间就好似一扇窗户,看着长久,终究得不到想要的所有。

篇5:向窗户挥挥手散文

向窗户挥挥手散文

每次从父母家离开,我们都会朝着二楼的那扇窗户挥手,挥好几次手。

已经记不清这个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好像是十几年前,那时候我的爷爷奶奶还在世。我们和父母经常会在周末一起去看他们,临走的时候,爷爷就会搀着腿脚不太好的奶奶拄着拐杖挪到窗户前,向我们挥手,挥好几次手,满脸都是慈祥的笑容。我的父母就会走几步就回头挥挥手,我们也是,直到转过楼的拐角再也看不到……

奶奶去世都十一年了,爷爷也去世六年了。如今,我的父母也老了,母亲的腿脚也不太好了。

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回去看他们,陪他们吃个饭,玩玩牌,说说话。这时候父母总是显得很高兴。听老妈讲,老爸天刚亮就去买最新鲜的食材,老妈早早的就把我们爱吃的'红烧肉炖在锅里,然后一遍又一遍的到窗户前张望。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一家和弟弟一家陆续到了。走到家门口,门总是虚掩着,打开门,就能看到父母的笑脸,满足的,暖暖的笑脸。

相聚的时间过得飞快,等我们走出单元门踏上归途,总能看见他们俩头挨头站在窗前,见我们回头,就笑盈盈的挥挥手。老爸个子高点儿,往往就会打开窗户,说句“路上慢点”。我们就答应着,慢慢走远,直到走出他们的视线。

向窗户挥挥手,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

有一次,回家时天完全黑了,从外面已经完全看不到室内了。我走了几步,回头,停下,对着黑乎乎的窗户挥了挥手。女儿也停下,奇怪的问我:“爸爸,爷爷奶奶在窗子前吗?”我肯定的说:“在的,当然在呀!”女儿听我说完,高兴起来,使劲的向窗子方向挥起了手。我知道,窗子里面,他们一定也在挥手。

果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路上慢点儿!”

女儿噗嗤一下乐了:“爷爷真节约,这么晚了还不开灯。”

我笑了,女儿也笑了……

篇6:窗户欲碎散文

窗户欲碎散文

世间有千千万万个窗户。它们出身不同,材质不同,买家不同......但是它们的梦相同。它们都想和自己的另一面见面。窗户,不论厚些、亦或薄些,都有两个面:一面永远向着屋内,享受着冬暖夏凉,也时刻保持着干净,生活自然滋润,却也十分向往屋子外的世界。另一面则永远向着外面,保护着里面,迎着风吹、雨打和雪花,却也享受着五彩缤纷的春华。这里外两面,总要在闲暇时间,幻想着对面的娇艳和刚烈。然而,命运弄窗,它们直到生命的尽头,方可知自己的背面究竟多么光滑、闪亮,多么照顾自己,疼爱自己。里面的窗户啊,总是悄悄从屋子里偷些冷暖,悄悄传递给外面;外面的窗户呢,在炎热夏日能够感受到背面的阵阵凉气;在冷酷冬夜能够感受到背面的丝丝暖意,便是十二分难的日子,也能一笑而过。窗户一直都不只是一块玻璃,它承载着两颗羞红的心。

越薄的窗户,质量越轻,情却越重。两面背对背靠的越紧,便越想猛一转身,抱住对方。无奈于工匠狠心,竟硬生生将它们似处于水火之中,永生不得相见。所以,其实世上大多数窗户都十分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听它碎掉时双双抱对的的幸福模样,和它们唱着的清脆的歌儿便知,这窗户的两面此时内心是多么愉悦。即使就这样碎的一文不值了,却也不在乎,有什么能够比实现自己毕生的梦值得呢?不过,屋子的主人可能要懊恼了:

“这自私的窗户,为了自己的.情爱,便让屋中冷风肆虐吗?”

窗户怎可以想得那么多?它尽力守护了,守护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却还不够么?若善良的屋主能够体谅这两面的私心,那便再好不过了。

此时正值寒春交际,有个顽皮的少女实在不忍让这窗户的两面继续纠结下去,便向这薄薄的窗户扔了块石子,只听“咔嚓”声不断,窗户欢喜地碎了一地,叮叮当当,似在向这少女致谢。少女微微一笑,已知它心意。只见这无数细小碎片,乍一看无规律,实则皆是两两相拥,悄悄转了方向。窗户的两面终于可以拥抱,可以接吻,迎着风幸福地死去,碎成千千万万块也值得。这窗户圆梦了,那些窗户早听到了它的欢唱,也在春风的指挥下轻轻祝福着、哼唱着。这绝不是葬礼,是婚礼。两面的距离终于可以小于几微米,眸子映在对方的眼睛里,咸咸的泪水融在一起。

那顽皮的少女呢,在父母的训斥过后,也开心地跟着其他窗户唱起《婚礼进行曲》来。

然而,这少女的脸颊上却挂着两道泪痕。只怕,她的命运更远不及这窗户啊。

篇7:记忆中的味道经典散文

记忆中的味道经典散文

前几日天气热得厉害,气温一下子蹿到了37度,热得着实让人受不了。你看大街小巷上姑娘们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个个光鲜靓丽、花枝招展、争奇斗艳,成了这个季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伙子们也不示弱,短袖短裤齐上场,怎么凉快怎么穿衣。老人和小孩则是哪里凉快哪里待着,生怕中暑了。每到这个季节最受欢迎的东西恐怕要数冰激凌了。看看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五花八门的冰激凌,那是俊男靓女、学生和孩子们的最爱。但于我而言,一点诱惑力也没有,我反而是特别怀念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冰棍。

脑海里一声熟悉而又清脆的吆喝声,一下子把我又带回了那个年代。眼前浮现出一位头戴旧草帽骑着自行车的大叔,脖子上挂着一条白毛巾,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他自行车后座上一个被棉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木箱。只听见他吆喝着:“卖冰棍了,卖冰棍了,一毛钱一根!”孩子们听到吆喝声后,赶紧飞跑回家苦求父母,纠缠了半天。在苦苦哀求之后拿到了钱,一出门就向卖冰棍的跑去,忙把钱递给卖冰棍的大叔。大叔笑眯眯地一手接住钱,一手递过冰棍。接过冰棍,忙撕开包装纸吃上一口,嘴里凉嗖嗖的。母亲再三嘱咐不能嚼着吃,要用舌头慢慢地舔着吃,临走时还不忘递给一只大洋瓷碗让接着,生怕掉在地上。那时我觉得能吃上一根冰棍绝对是件幸福的事。邻居家的孩子缠了半天,家里人始终没给买,只惹得他哭哭啼啼,还不愿离开卖冰棍的自行车,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享受这夏季的凉爽,看得他是哈喇子直流。然后围着吃冰棍的同伴转,好话说了一大堆,期盼着能让自己咬上一小口,过过瘾。就在这一来一回几次讨价还价中,“买卖”达成了。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共同分享着一根小小的冰棍。最后一群孩子在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中跑向村头玩耍去了。

时间如流水缓缓地流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夏季冷饮的种类、花样多了,小卖部里有了绿豆冰棍、豆沙冰棒、雪糕。绿豆冰棍一毛五,豆沙冰棒三毛,雪糕五毛,豆沙冰棒和雪糕算得上是冷饮中的“贵族”了。那会儿我上小学,班上只有几个家里经济好的同学才能吃上绿豆的、豆沙的,吃雪糕的则是寥寥无几。我从母亲那里要来说好买文具的钱被我挪作他用,偶尔也能吃上一顿冰棍,看着吃绿豆的、豆沙的、雪糕的同学,我只有羡慕的份。我是多么渴望能和他们一样!于是,我发动了所有的脑细胞,动起了歪脑筋,偷偷地从父亲的衣兜里摸了两块钱。我也吃起了雪糕,在同学面前炫耀起来,甭提多神气了,随后的几天也是如此,着实让同学们羡慕了我一回。不过为此,我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偷钱的事东窗事发,换来了父亲的一顿暴打,此事时至今日,也是记忆犹新。

特别是到了忙假,烈日当头,暑气迎面扑来,感觉人间似蒸笼,而我们就像是笼屉上的包子。这样的天气,待在哪里都热。别说干活了,坐在荫凉处也是一身汗。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天,麦地里、场畔上、公路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大中午,父亲母亲顶着炎日还在麦场上忙着晒场、碾场、起场。我和妹妹则坐在场畔旁一棵大枣树下歇息、玩耍,有时候帮忙给他们跑跑腿,干点零碎活。场碾好后,开始起场。看着父亲、母亲在麦场上双手挥舞着铁叉,一抖一扬,动作娴熟,飘逸自如,一会儿就干了一大半。再看看他们头上豆大的汗水直流,身上的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背。起好场后,就该我和妹妹上场了。我俩一人一个推耙,争着用推耙推麦,就是把混有麦壳的麦子推到麦场中间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母亲事前已经许下承诺——好好干活等来了卖冰棍的,给我们一人买一个雪糕。我们使尽浑身力气,一耙一耙地推,推了一耙又一耙、一阵又一阵,就是不见卖冰棍的来。休息时间我还不时地张望着远处,扯长了耳朵听候着那熟悉的吆喝声。在千百次焦急的等待后,终于盼来了卖冰棍的。这时母亲兑现了承诺,我和妹妹一人一块,吃着雪糕,干起活来更有力气。一会儿高高的麦堆就垒了起来。看着麦堆,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六月的黄昏,红日西沉,烧红了周边的云彩,一片一片的,绚烂多彩,瞬息万变。待我们一切收拾停当,太阳已渐渐下沉,天色也暗淡下来了,和着归鸟的叫声,一家人在说笑声中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些都是我孩提时代的记忆,虽说都过去二十多年了,我却始终忘不了那记忆中的味道。

篇8: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记忆中的赤脚医生散文

近日下乡,到了曾经合作医疗发源地乐园村,当年的赤脚医生已满头白发,几个老伙伴相见,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直往下流,回顾着往日的辉煌和那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

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特殊职业,就是拿起听诊器可给当地百姓治治小病,挥起锄头可挖田种地,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农民。

赤脚医生队伍是由当地个体老中医,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经过一到三个月医学知识培训的年青农民组成。那些年不时有省市医学专家来乡下开办培训班,在老家不远的地方还办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培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那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或所甚至到卫生室工作,也肩担着培养赤脚医生的重任。

有少数人则是糊里糊涂就当上了赤脚医生。我的一位同事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前一天还在家种地,第二天就背着保健箱跟着师傅走乡串户看病了,师傅指示他给病人打一支退烧的小针,他不知应打在什么地方,也没问,就在病人的肚子上打了一针,老师傅见了就是几巴掌打在他头上,当时的他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到医学院学习了几年才当上正规医生。

在我的记忆里,我老家最早大队的卫生室里是一名姓王的男医生坐诊,夏天穿着长袖的白衬衣,黑裤子,裤脚挽起老高的,他人个子不高,瘦瘦的,一天到晚忙过不停,和来看病的村人说说笑笑,似乎是一家人一样,年纪大点农民他几乎叫得出来名字。

有时看到王医生背起医疗箱去人家里看病,有时上山采药,全大队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的足迹。尽管那时候都叫赤脚医生,可我从来没有看见他打过赤脚,也没人见他下田种过地。

当时大队卫生室就在学校这边,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三间房子,几个药柜,都已很破旧,柜子里放着不多的药品,一张诊断床,白色的布都发黄了,皱巴巴的。诊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三件。队里的人们却很信任他,每天到卫生室看病的人多,大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隔壁加工厂的机器声,使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充满了一线生机。

赤脚医生大多没念过多少书,大字识不得几个,但治小病的土方土法还是比较多。那时针灸、中药是主要疗法,西药用得很少,更难看到打吊针的了,像青霉素类药物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一般农民也用不起。那些年代,每到中草药收获的季节,学校会布置采收中草药的任务,如金银花、陈皮、蜈蚣等等,等到了毛爷爷“五七”指示发表的纪念日一起送到卫生室。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时的传染病多,在住院病在乡镇近百分之五十是传染病,在传染病防治的季节,赤脚医生弄一些中草药煎了给学生喝,给娃娃们打预防针。据老师傅说,那年代农村百分之八十的预防保健工作是赤脚医生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传染病已比较少见,大部分基本绝迹,现在的年轻医生好多没听说过。这些都有赤脚医生的功劳。

赤脚医生尽可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一些常见病,现在还记得有一几句顺口溜,“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三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就是现在对普通感冒也有效的。过去的感冒主要是口服药,很少输液,可现在不少人认为打吊针才好的快,好像自己患的病自己做主,弄的.医生不好办,不然病人就说你服务态度不好。

当年赤脚医生使用的稀奇古怪的方法,不少现在仍在沿用,有的是祖辈传的,有的是他们发现的,经济实惠,好多年后专家才发现这些土法子治病的部分原理。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面部患了皮肤病,在大医院用了几百元也没治好,我就用老赤脚医生教我的一个小单方给他治疗,结果花了三角五分钱,不几天就好了。

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一名姓周的老中医,他是跟师学的医,记忆力好,开始在卫生室、卫生所工作,后来因医德医术好就调到卫生院工作,在当时算是名医,百分之八十的门诊病人是他的处方,因他年纪大,每次接一位新病人时,第一句话总是说:“娃啊,哪儿不舒服?”记得有一次他病了在病床上输液还在坚持为病人看病。如今周医生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当地乡亲们还时常念起他。在山里还有许多高人,其中有一位当年的赤脚医生至今仍在村里工作,经过几十的努力,还写了一本有关中医中药的专著,并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农村卫生室见到的许多当年赤脚医生还在坚守村里,并代教或培养一批年轻人,守着当村医的清贫,继续在为当地百姓服务,只是现在的工作条件大有改善,工作的重点是以防病为主。我时常在想,小医生当不了大医生,大医生也当不了这小医生,只要找准自己位子,也是能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窗户与镜子散文

记忆中的姥爷散文

记忆中的你的散文

《记忆中那条小路》散文

那些记忆中的人散文

记忆中的冬天散文

记忆中的母亲散文

记忆中的校园生活散文

《记忆中的情怀》的散文

记忆中的珍藏散文

记忆中的窗户散文(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忆中的窗户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