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青春中那段永恒的记忆散文(共含6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x13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春中那段永恒的记忆散文
青春是我们成长路上一定会经过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拥有最美好的年华,拥有最真挚的朋友,没有那令人烦恼的问题,对于青春,相信大家都有一段很难忘怀的回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青春的散文欣赏:青春中那段永恒的记忆。
中年之后,喜欢回忆,回忆如同春茶一般在岁月的沸水中复活了。这些日子,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想起一些年轻时的往事,在曾经漫长无边的青春里,深深印刻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那些青春往事,在脑海、在眼前不停地闪现着。这,兴许是对青春的不舍吧!回望走过的路,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有过多少无知的青春,从而让养育我们的父母,担惊受怕,夜不能寐。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正值叛逆期的我,因那天父母多说了我几句,让原本就不开心的`我,竟然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天刚蒙蒙亮,父母亲还未起床。一夜未眠的我,拿了身换洗衣服、洗漱用品,以及仅有的一千块钱,还有一部诺基亚手机,悄悄地遛出了家门。逃离小区后,一个人在马路上盲目地走着。
去哪呢?脑子里象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前几天,远在重庆读书的一位同学,打电话让我去她那里玩几天。想到这,我当即决定去重庆。
有了目的地,其它事情没再多想。于是,我便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独自远行。
凭着印象,我乘公交车到了六里桥,然后打车来到北京西站。到售票窗口一问,才知道去当天重庆的座位票已售完。
当年,还没有高铁、动车,而且车次也没那么多。从售票员口中得知,开往重庆的只有一趟列车,不仅车上设备比较差,而且也是开得最慢的绿皮火车。发车时间是晚上11点,估计要30个小时左右。
路远、无座、条件差……我已顾不上许多,毫不犹豫地买了车票。
在车站煎熬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开始排队检票。排在我后边有个女同志,大概三十几岁的样子,戴着眼镜,看上去很面善。我就问她,姐姐您也去重庆吗?是的!她肯定地回答。是不是在那儿工作?她接着问我。我说,找同学玩两天。对话中,我知道她是北京通州人。于是,我的心里便踏实了不少。
检票后,我跟随这位姐姐来到了她的卧铺车厢。整理完行李,她就爬到了上铺。然后,侧着头和我聊天。过了不久,一位民警走到我跟前,轻轻地问我,你怎么不到铺上躺着?并告知我,熄灯以后乘客是不能坐在通道的。我说,有点不舒服。他抬头看了一眼上铺和我聊天的姐姐,严肃地说:她不舒服,你下来让她上去躺着?那位姐姐连声说,好的好的,妹妹你赶紧上来躺着吧,我在下边坐会。我说不用了,一会就好了。民警有点蒙了。问道,你俩到底谁没有卧铺票啊?我说,我没有啊!
乘警了解情况后,同情地对我说,走吧,跟我去餐车。餐车里,有几个人在用餐。民警让我坐下,同时他也坐了下来,开始询问我。你去重庆干嘛呢?年纪多大了?怎么一个人啊?等等,问了一堆问题。我说,头一回独自出远门,去重庆找同学玩,也不知道做多久的车,以为火车很快就能到了呢!
乘警诧异的看着我。接着说,一个北京女孩子,第一次去那么远,还是站票……他凭着经验似乎明白了什么。对我说,如果没什么事就呆在餐车吧,这里安全,想吃什么也方便买。就这样,在这位乘警的一路陪护下,顺利到了重庆。在出站口,见了接我的朋友,民警才放心地离去。
这一路,要不是有民警大哥的关心和保护,还不知道会出啥状况呢!打那以后,我对民警有一种特别的好感。
重庆是山城,也是雾都。白天,烟雨蒙蒙,飘飘渺渺,整个城市,若在山中、似在雾里、如在云端。夜间,潮湿的微风,带着微微暖意,带着麻辣香味,吹在脸上,打在身上,使人心宁神怡。
重庆以辣为主,想吃到京味饭菜是比较难的。记得,那几天我吃得最多的是空心菜。因为市场上空心菜很多,既新鲜,又便宜,还不辣。由于吃住不习惯,又是第一次出远门,心里有点想家了!
已经出来三天了,在家的父母非常着急,可是打电话我又不会接,只能让姐姐一次又一次询问我去了哪儿?我骗姐姐说,跟同学一起在北戴河。姐姐说,北戴河有什么好玩的,三天也应该回来了!我说很快会回去的。由于那个时候的电话长途漫游费贵,而且是双向收费一千块钱很快就所剩无几了。
朋友见我闷闷不乐,便和她朋友带我出去耍耍,散散心。我没多想,便稀里糊涂的答应了。
那天,我跟着她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七拐八拐,鬼使神差地走进了一栋十分简陋的楼房。在门的一侧,放了张桌子,坐着几个人。您来了!有人热情地上前与我们打招呼。接着将我们领到桌前,递上表格,让我填写身份证,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我扫了一眼屋里的人,一个个探头探脑、鬼鬼祟祟、贼眉鼠眼的;三楼的楼梯口站着两个彪开大汉。顿时,我的大脑清醒了一大半,觉得自己进入了“黑窝点”。此时,我想到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脱身。于是,我假装着急的样子,忙乱地翻着随身的包,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说,身份证没带,手机也落在房间了。其实,我的手机是静音状态,一直放在兜里。
朋友的朋友,见此情景马上说,算了,不用登记了,先上去再说。我的朋友却说,你不是带手机了吗?我说忘在住处了,你陪我回去取吧!没等屋里的人反应过来,我拉着朋友急切地走出了楼外。
路上我问,你朋友是做什么的呀?是不是搞传销的?她说是,想拉她加入,她一直犹豫不决……
此地不可久留!第二天早晨,我直奔火车站,买了张没有座位的站票,踏上了返京的绿皮火车。在车上,却没再遇到来时的乘警。车厢里拥挤不堪,看着有空的地方,脚下都是大包小包的行李,根本无法挪动,我站在狭窄的空间里昏昏欲睡。不知过了多久,感觉自己旁边稍微宽松了些。低头一看,有个军用大提包在一点点地往前挪动,挪包的是位的穿着军装的年轻军官。当我看他的时候,他也正注视着我。他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他是可以帮助我的人。军官很和善,很真诚,让我有了几分安全感。
我这人向来内向,很少主动与人搭讪,尤其是男性。因此,一直到了北京,我和这位军官没有一句语言交流,也没能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临别前,甚至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如今回想起来,仍有一种淡淡的愧疚!
出了北京西站,天色渐暗,我已身无分文。朋友都说,我这个人是“傻人有傻福”。那天,已过了下班的点,但我还是给在西站南广场一单位上班的同学打了个电话。恰巧,他那天加班晚下班了会儿。于是,坐了他的车一直把我送回家里。
……
青春的叛逆,是段淡淡的忧伤,盛满浅浅的记忆,残留在心底的那些碎片,成为了今生永不磨灭的回忆。时隔多年,我仍在挂念,那个可敬的乘警是否还在那趟绿皮车上?那位可爱军官还在不在北京呢?
而今日,我沉浸在曾经的青春往事里面,感叹岁月留给我的美好和念想,在时间的长河里停舟思索,如同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宁静淡远,意境悠长……
记忆中那段纯情岁月散文
周末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早晨和几位朋友一起乘车去凭吊同事的父亲,一路走来,真的是山路十八弯,汽车顺着丘陵左转右拐,爬上一个个高坡,路过一个个偏僻的村落,只见蜿蜒的小路两边,白杨树的叶子都已经变黄,在瑟瑟的秋风中,像一位盛装的少女在等待、观望,像是等着自己的亲人,又像是在祈盼自己的爱人。
来到大槐树下的时候,车中的一位朋友谈起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就在这山路十八弯的丘陵上,每一次来上班,光爬坡就要三个钟头,爱人在远远的平原地带工作,八十年代的交通工具最普遍的只有自行车,两个人见一次面可想而知有多不容易。他说自己做了一件最让爱人感动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里,自己顶风冒雨去和爱人相见,在快要到爱人单位的时候,一段没有修的“水泥路”横亘在面前,怎么办?二话不说扛起八十年代加重大自行车在“水泥路”上跋涉而行,风里雨里来到爱人面前,那场面多让人感动。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在自己人生的履历中也曾有过许多让人难忘的瞬间或者说永恒的美丽。70后的我们在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总是显得的特别拘谨、羞涩、矜持,直到今天在我们的身上还留有很多时代的烙印,在我们身体刚刚开发育的时候,特别是女孩子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开始变得蓬勃、饱满,在今天看来那应该是充满着生机的,让人骄傲的,就像今天的小姑娘们一样挺着傲人的小胸脯在大街上走过,有的是满满的自信。而那时的我们却像害羞的.小鹿,惊慌的审视着这个世界,生怕自己的变化让大家伙儿发现,走路的时候一律低着头,含着胸,希望自己静悄悄的不要带给这个世界一丝声响。这就是我们70后的姑娘们在自己的青葱岁月留给世界的剪影。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可是我们基本上都是乖乖女,爸爸妈妈说上学期间不准谈恋爱,我们就坚决在学习期间不谈爱情。等到考上了大学真的面对爱情时,便茫然不知所措。记忆中,我曾经遇到一位三木青青的男孩儿,那是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总会感觉到有一双略显忧郁的眼睛在背后默默的关注着自己,可又不好意思回头。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了,得了急性肠胃炎吃了药在宿舍躺着,这位三木青青的男孩子很勇敢的来到我们宿舍看望我,我很吃惊,也很感动;看到我什么也不能吃,就跑到楼下的商店买来了一些面包和当时许多小孩儿都很喜欢喝的哇哈哈AD钙奶。当时,他拆开包装,拿出一瓶,准备让我喝的时候,有一个让我永远难忘的细节,就是他先尝了一小口看看变质了没有,然后才让我喝。也许我没有见过如此心细如发的男孩儿,可是那一刻我觉得他的善良感动了我
后来的日子里,我慢慢的了解到他的忧郁是因为年少的他曾经有一位能干的父亲,而父亲却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姐姐相依为命。就这样年少的我希望能够带给对方一丝温暖。没有刻骨铭心的誓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恋,只是觉得自己就像一条潺潺的山溪,从这里流过。突然有一天,这位三木青青的男孩儿告诉我,他的母亲想见我,我惊慌失措了,不知道自己这么快就要去面对他的母亲,所剩的唯有逃避。没有分手的理由,没有辩解的呐喊,只是默默地承受。当男孩儿有一天很大胆的对我说:“可以让我吻吻你的脸颊吗?”我坚决的摇摇头。男孩儿又说:“可以让我吻吻你的头发吗?”我依然摇摇头,那三木青青的男孩儿走了,只剩下背影……
今天的我,想起往事的时候,总是想起席慕容的那首《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记忆中的永恒伤感散文
打开了那扇窗,希夷的盼望你出现在视角,竹影蔢缈,遮蔽了我的视线,阳光明媚只能在初升的旭日中获得,也许这便是一次希望的诞生。可我等了很久很久,黄昏的落日伴随我的失落,一次又一次让我跌进深渊。
你就这样走了,没有作别的语言,只是无声的消失。唱一首古老的歌,歌声中我的心慢慢的变得苍老,岁月和时间的浪潮,从我的生命里席卷而过发黄的青春,冷冷的观望,疯长的呼喊,作别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薄薄的纸张笔尖翻滚的思念,挡不住沸腾的疼痛,弥漫我每一个细胞,隔河孤望那一片艳丽的花海,你的身影,迟迟无踪。我放下所有的苍凉,把美好的回忆当成可以爵嚼的幸福,闭上眼睛,南柯一梦似乎注定了是我的未来,悉索的声音从遥远的天边传入我的耳中,炸响在心灵之巅,你,已离我远去!
我多希望是一只破茧的蝴蝶,围着你的花丛,翻飞我旧时的梦想,你的美丽留存在经年某个盛开的花圃,而我独自停歇在枯萎的花茎,吮吸那残缺的美丽。时光的倒影布满我沉睡中的迷醉,黄昏的余晖凝视我身躯的斜影,每一次梦呓是呼喊你的名字,酸涩的声音蚊呐般的响起。
黑暗包裹的温暖,遍布了我的生命,尘世中梵唱的悲伤渐渐与我远离,那繁华的梦里,你站在风月的角落,眸光里我落寞的影子若隐若现,卑微的泪花爬满我的脸颊,迷失的我似乎找回了自己,想起梧桐树下的誓言,字字铿锵响在心头,此时却同你清晰的容颜幻灭在今天的结局。
曾经,深藏的情感,被你肆掠的挖掘,暴露在烈火般的骄阳,任由你炙烤,任由你摄取。你就像布幔上的绣花针,刺穿我紧绷的神经,剧痛的我仍然看见布幔上是你的名字,凝眸窥探你的内心,以为可以携你走遍天涯海角,可此时那湛蓝的.天空,下起了冰凉的细雨,指间穿过的液体像是你抽离的情感。我无助的注视你冷漠的样子,相对,沉默,转身。
不知何时我懂得了悲伤,那是一种绝望的抑郁,我像一只受伤的麋鹿在寂静的黑夜独自在阴暗的洞穴一次又一次舔吸迸裂的伤口,眼瞳的神采慢慢变得呆泄。
点燃一根烟,浓烈的雾包裹着我的灵魂,升腾在头顶仿佛呲牙咧嘴的魔鬼,变换了各种模样。容华一朝尽,情余心不变。我路过了无数的风景,依然年轻的岁月伴我走遍了天涯海角,我就像蓝天翱翔的风筝,不管飞得多高多远,那长长的线仍然牢牢的被你掌控在手心。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可不知从何处开头,我的生活成了灰色的筹码,一遍又一遍徘徊在无止尽的大和小。
记得你说过,我们一生一世,既然做不成恋人,那就做朋友吧!诺言无声的沿着既定的轨迹缓缓的延伸,偶尔萧索的问候,你云谈风轻,我潇洒一笑,殊不知键盘却颤抖着声声的脆响。
那时内心很苦,意识模糊,你的样子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没有尽头的来回播放。我的掌心有了一只纤细的笔,每每提笔,一行清泪便滴落纸上,像一朵颓败的桃花,花泪迷离,忧伤无声。笔和纸相濡以沫的情感倾泻在我的指尖,一滴滴、一丝丝,涓涓流淌,散落天涯。
我一人,冷冷清清,似一望无际的戈壁,风沙滚滚,了无生机。胸腔的思念随着漫天的黄沙,裹挟其中,飘飞和淹没,沉重的心门缓缓关闭。
月儿高高的挂在树梢,七月的风温暖、和煦,对面的山月光映照,好似黑夜里沉睡的雄狮,依稀可见匍匐在地的轮廓。很久没有感受夜晚的寂静了,今夜许了一个愿望,似乎你就在我身旁,慵懒的依靠在栏杆,迷离的眼神,柔柔的看我。从此思念成了永远,爱情成为了过往。合着迷蒙的月光,煮一壶老酒,唱一首老歌。怀念往昔路过的回忆,今生为你欢笑了,今世为你牵挂了,爱过,便是记忆中的永恒。
记忆中,那段最快乐幸福的时光散文
前言:今天,我用最质朴的语言、将镌刻在记忆深处那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不加一丝一毫的修饰真实地重现。
也许,现代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会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在那个年代的很多行为会不解,会认为少教养、缺德,甚至会透来异样的鄙视的目光;但我相信,对于同生于那个年代、尤其是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段文字,不但会勾起很多人许多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且,看着看着嘴角定会挂起油然而生会心的笑意;说不定,共同经历过的同龄人,嘴边的笑意也会渐渐的湿润;说不定,也会如我一般的悄然落泪。
不解亦好,鄙视亦罢,会心一笑亦好,悄然垂泪亦罢,对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我只知道,此时此刻,沉静在回忆中的我,是快乐的幸福的,快乐幸福的好天真好纯粹……
——蓉儿
前天下午,我正在聚精会神修改日记《在记忆的河上》时,老同学王学成来电话说,他进城来了,现在在南门口修车,马上就好了。我立即下楼,走了不远就看见了他,和他一起去十字绣店取了装裱好的我送他的十字绣品《家和万事兴》后,看看时间还早,才四点过,另一个在超市上班的老同学彭晓群要六点才下班,就邀请他到家里品尝“功夫茶”等她。
我们三人不但同属龙,而且生日相距不远,秉性也甚是相投,只不过我心直口快性子比他们急多了,用彭晓群的话来说,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其实,我们有联系的近二十个高中同学相处的都很不错,只是我们现在这个年纪的人,上班的上班,经营事业的瞎忙,外出打工的打工,几乎都还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四处奔波。所以,除了春节和谁家有喜事外,一般来说也很难得聚在一起。
王学成和我不但是同学还是同乡。他一直工作在老家,家也安在老家,每个月都要进城开会或者为开在平羌三峡入口处的“三峡鱼庄”采购些货物,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进城后都会和我俩联系;彭同学女儿工作了也成家了,而今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至于我吗,虽说烦心事不少,但貌似我俩都属于那种开朗豪爽的没心没肺的人。所以,只要王同学进城来了,我们仨都会去外面小饮一番。
言归正传,这套茶具是前不久时女儿从云南带回来的,虽然女儿也当我面实际操作过几次,但我实际操作还是第一次;说真的,那功夫茶真是令我僵手僵脚手忙脚乱的,呵呵,不过嘛,经俺亲手功夫出来的“普洱茶”味道还是蛮不错的。
俩老同学边悠闲地呷着茶,边随意闲聊着家常,说着说着,不知道怎么的说起了乐山的“豆腐脑”;说着说着,不知道怎么的又说起了马奶奶的“大头菜,椿卷儿,狗屎柑”,说起这些,馋的俺忍不住直咽口水。
马奶奶,大头菜、椿卷儿、狗屎柑,已经是好多好多年前的记忆了。好多年过去了,按说,应该都模糊了或者遗忘了,就像模糊遗忘了曾经过去的好多好多好多。可,这段过去了好多年的岁月,不但没忘,反而越来越清晰,清晰的犹如就在昨天,有这感触的应该不只是我,也不只是只有王同学吧?应该还有同年代的很多人,亦或说,土生土长于老家汉阳,在汉阳上过学的同时代的人们,一提起马奶奶,尤其是提起马奶奶的大头菜,怕是没有人会不记得吧?
马奶奶的大头菜,是童年、少年、以及青葱岁月时不可缺少的一段美好记忆,若是少了马奶奶的大头菜,那一段成长史就少了很多天真烂漫,少了很多快乐况味。
那时的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虽然清贫。但,年少的我们,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得像小鸟一样。是啊,那是段纯纯快乐的时光。
记忆中的马奶奶,个头不高,虽然时常都穿着深蓝色的、那蓝、深的几乎与黑色没多大差别的中式女子偏扣长衣,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祖辈们无论男女,好像一年四季都穿的是长衫,只不过厚薄、黑、灰、蓝之分罢了。其实,留在我们童年记忆中大人们着装的色彩,似乎就只有黑、灰、蓝;至于其它的颜色,即使有,也似乎只着装于孩子们的身上,除了纯白色,还有红色,那红,也是红的极深,深的黑红黑红的。尽管马奶奶一年四季着装的都是蓝、黑、灰色,尽管,那些衣服极其陈旧,可我记忆中的马奶奶,不仅一脸的慈祥,而且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当时的马奶奶究竟有多大年纪?我是不太清楚的,想是应该有六十岁左右吧。因为马奶奶的的小孙子和我是小学初中的同学,高中时同年级的校友;当时,马奶奶最大的孙女好像都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
马奶奶的家在镇上,是孩子们上学必经之路,慈祥的马奶奶就在家门前摆了一个小摊,专卖凉拌大头菜片儿、椿卷,还有狗屎柑;狗屎柑不是常年都有的,在哪个季节才有?我也不记得了,想想应该是晚秋柑橘成熟的季节吧。
一提起马奶奶的大头菜片儿、椿卷,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凉拌大头菜,是我们当地人非常喜好的一道普通也不普通的家常菜。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凉拌一大盆大头菜。在当时,平时也有家庭会凉制这道菜,可那定是有一定条件的家庭才有那闲心闲工夫,也得有那份闲钱才行的,因为得耗费很多佐料,尤其是豆油、醋、红油海椒;再说,在哪物质贫乏的年代,醋、可不是很容易买得到的。
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是不上早读课的,早上八点半上学十二点放学;下午一点半上学,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每天,马奶奶准会早早地摆好了小摊,等着孩子们的光顾。
先说马奶奶的大头菜片儿吧,那满满的一盆香喷喷的大头菜片儿,说是凉拌,其实我是真的找不到确切的字词去表达。当时的孩子们都称之为“大头菜片儿”的。具体说说大头菜片儿吧:先将大头菜切成一片一片圆圆的薄片,然后在烧开了的水里过一下滴干,凉了后,淋上大量的豆油,适量的醋,关键就在于醋的适度,醋加多了,会很酸,少了,欠味,很多家庭弄的味道不行,大概就是醋没掌握好;然后,淋上刚用菜籽油辣椒面煎的红油海椒,最费钱的主要就是这红油海椒了(注:在当时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城市户口每个人每月供应半斤也就是250克,农村人是怎么的我不太清楚,只是依稀记得身为农民的父亲和奶奶好像每年油菜丰收的季节也会分到一点点少的可怜的菜油;当时,有些农家烙饼子时都是先用南瓜叶润锅,据说这样就不会粘锅。至于马奶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菜油制作这道菜,想是应该从哪些生活实在是贫困舍不得吃菜油的居民手中购买的油票吧,因为我们家也时常从别人手里买油票的);再撒上适量的花椒粉,盐,糖,那时,应该用的都是糖精,这样,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那时可没有啥味精鸡精调味的。虽说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大头菜片儿的制作方法,但同样的东西同样的操作,马奶奶大头菜片儿的味道就是与众不同。那一盆好远好远就能闻到的酸酸的、甜甜的、辣乎乎的、油香味儿十足,在老远老远就能诱惑的人不由自主地使劲咽口水,再走进忍不住地一瞅,妈呀,那满满一盆大头菜片儿被半掩在佐料汤中,上面覆盖着一层层铮亮铮亮的红油海椒,那家伙,真是馋死人了。
一分钱三片,满便宜的对吧?可对于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手里常有一分钱的恐怕没有几个;禁不住诱惑的孩子们,总是时常回家死皮赖脸地向父母亲要。
一般来说,家里的当家人都是女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手头宽裕的极少极少;问母亲要,有时会给五分钱或者二分钱,大多数时候,母亲是不给的,只得问父亲要,只要父亲有,一定会给,但都是悄悄的给,妈妈看见会数落的。有时,会给奶奶要,一般来说,只要开口,奶奶一分两分的总会给点,奶奶虽说双目失明很多年了,但逢赶集时,也会摸索着包些粽子在家门口卖,手里也有些微不足道的`私房钱的。有时,实在是从父母奶奶手里要不到钱了,就去找在缝纫社工作的舅舅要,舅舅身上也很难得有几个钱,有时舅舅会背着舅母给个一毛五毛,那可就是大发了;有时舅舅不给,年少顽皮的我,就会强搜舅舅的口袋,舅舅家也是舅母当家,舅母管的可严了,大都数时候搜到的都是空气。
我们那条街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多,几乎家家都有一二个,女孩子也很多,并且,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都相处的如同姐妹,无论哪个要到钱了,都会叫上二三个一起去吃马奶奶的大头菜片儿。呵呵,若是手里钱不多,就凑起来再去,很少有人单独行动的,为什么?一个是孩子们习惯了一起上下学一起分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多可以“吃麻咋”噻。嘻嘻,啥叫“吃麻咋”?马奶奶不是年纪大了反应不那么灵敏吗,再说了,孩子们多了,都围着盆子,喜好吃大头菜片儿的又大都是女孩子,叽叽喳喳你一片我一片的,怎么看的过来对吧?于是乎,二片重夹成一片,吃了三片说吃了二片,“吃麻咋”几乎都是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了。呵呵,更搞笑的是那份吃相,先将大头菜片儿重起,用筷子使劲夹着卷个深深的窝,小心翼翼地舀满酸酸甜甜麻麻辣辣的佐料汤,然后,将小脑袋瓜凑进盆子,斜仰偏起头,轻轻的慢慢的将装满了汤的大头菜片儿小心翼翼地往小嘴里送,生怕不小心弄撒了一滴。马奶奶插筷子的水盅里一般只会放十来双筷子,有时人太多筷子不够时,几个小女孩就会你吃一片,使劲舔干净残留在筷子上的汁水后,再给另一个孩子,大家就这样轮流着,别说马奶奶,就算是再怎么精明的人也不一定不晕乎的对吧?
呵呵,吃完了的孩子们快乐的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嬉戏追逐着互相交流各自多吃了几片,为啥有的没吃到“麻咋”。吃不到“麻咋”的大都是老实胆小的孩子,如我这般顽皮的,嘻嘻,几乎没有吃不到的记录,除非偶尔一个人的偷嘴时候。
吃大头菜片儿的“麻咋”是极其容易的事,可椿卷、狗屎柑的“麻咋”可就不那么好吃了。椿卷一个一个摆在盘子里是有数的;狗屎柑一推一推的摆在桌子上,也是有数的,可没法吃多吃。狗屎柑是啥?就是本地一种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小橘子,形状大小颜色如同现在的“冰糖橘”。在我的记忆中,马奶奶小摊上五分钱一堆四个的狗屎柑,甜酸儿甜酸儿的味道,可比现在的冰糖橘安逸多了,真的。
后来,上高中了,马奶奶又将她的小摊子搬到了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十三四岁的我们也时常会去吃大头菜片儿,吃椿卷儿,至于再吃没吃过马奶奶的“麻咋”,已经不记得了,不是有意回避,是真的不记得了。不过,前几年一个男同学无意中说起马奶奶,说起马奶奶的大头菜片儿,说起马奶奶的椿卷时,一张好脸笑的稀烂,那笑容,有些有些怪怪的,想来是也吃过马奶奶不少的"麻咋“吧?呵呵,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
马奶奶,马奶奶的的大头菜片儿,是童年、少年、以及青葱岁月不可缺少的一段美好记忆,若是少了马奶奶的大头菜片,那一段成长史就少了很多天真烂漫,少了很多快乐幸福的况味。
我不想自评那段岁月那个年代的我们的行为,我只是将那段最美的岁月,那段最难忘的时光真实地呈现出来,我只知道,那段时光,是我半生记忆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马奶奶已去世多年了。今天,我将那段岁月真实重现,一是重温儿时的欢乐,以慰日渐浓烈的怀旧情怀;二来也是祭奠那段随马奶奶一同远去的岁月。
是啊,我已韶华不再。如日落西山近黄昏的我,渐渐地念旧,渐渐地怀旧,这感觉,越来越浓,越来越浓。
回忆是美好的,至少,此时此刻的我,是快乐的,浮现在脸上的笑意,宛如孩提时那般的简单纯粹。将那段记忆镌刻在这字里行间吧,即使,有一天我老得糊涂了,不记得自己,更不记得过去的一切,但刻在字里行间的岁月,会岁岁年年的天真快乐美好着。这,就够了,真的够了!
记忆中的青春抒情散文
青春像远逝的风筝,被风刮得无影无踪。而我们却痴痴地凝望着风筝远逝的方向,发着呆,做着梦,跺着脚,笑着哭。我们不甘心被年轮圈起来,可是,年轮仍然固执地将我们的思想禁锢了起来。我是笔墨,在一个叫青春的地方,做了一场客……”光阴的逝去,总是会留下痕迹,那些回忆,是最深刻的痕迹。在流年的深处,淌这我们唱过的歌,印着我们许过的愿,封着我们传过的情书……
在青春里,我们像夏花一样的绚烂。这里有描写青春的小说,有成长,有欢乐,有悲酸,看那美好的青春,收藏青春中的点点滴滴。 拉开抽屉,岁月给青春的日记铺上了一层灰。翻翻相册里从前的照片,看看以前写过的日记,恐怕自己都不记得一些事情了,但它就是那么切实的发生过。于是,我们日益顽固不化。彼时,我们是那么地面目可憎而不自知。依然徜徉于美好的往昔岁月里,而不知老之将至。
青春,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它是一本惊天地泣鬼神的着作,而我们却读的太匆忙。 于不经意间,青春的书籍悄然合上,以至于我们要重新研读它时,却发现青春的字迹早已落满尘埃,模糊不清。时光染白了寂寞,揭去花的颜色。年轻的脚步去而不返 ,醉人的心跳留不住故事 。回忆总离不开从前 ,朦胧的已无法再清晰。白天, 就能听到梦碎的声音 ,理清负担 ,原是那几缕放不下的思念 ,弄清负担 ,却没有勇气面对。
记忆中的青春,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希望的词汇。在很多人眼里青春如火,燃烧着激情与活力;青春如花,绽放着智慧和希望。但在我的眼里,青春就如一只迷途的鹿,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是满布的荆棘与彷徨。 黑夜,又会看到放大画面。“一些人真的就在记忆中慢慢褪色了,在你离开的时候,或许还自信满满的以为过,这些人,这些事,我永远不会忘记。翻看到接近陌生的面孔,内心几乎是震惊的,这人,曾经那么熟悉。
如果时代的青春,无法被发掘,无法被品味,无法被正值青春的孩子们深深地印在脑里,刻在心里。人们强调青春的美好,却忘了美好的青春,若不细细品味,那与垂暮之年又有何分别呢?青春,最可怕的就是你依然二十几岁的`容貌,却有了三十几岁甚至四十几岁的心态,容颜未老心先衰,即使在青春的年纪,也已然老了。弄枝枝头梨花漾,笑说蒹葭又苍苍。在颓唐的梦境里,我看见纷飞的蝴蝶从花间跌落。回忆青春,或是初冬暖阳,或觉是道明媚的忧伤。
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时间,没有哪一件服装能掩饰灵魂,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空虚。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年轻意味着无限希望。岁月无语,青春有言,时间无声无息的带走了多少人的青春与生命,青春真真实实的映照了多少人的苍老与无助,岁月永不会支付任何人的青春,然而青春却给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与悔恨的交响曲!记住,青春路上,必须勇敢地迎接逆境,即使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也会打开另一扇梦想的大门。
青春,我拿什么等你?青春,是一支笔,谱写着我们的大好年华;青春,是一本书,吟唱着春秋朝夕;青春,是一幅画,描绘着人生的大好蓝图。谁的青春,在似水流年的时光里,跌跌撞撞的成长,留下一抹醉人的风景线。青春的书籍色彩斑斓,书打开了,却不曾合上过,将一幕幕画卷展现在眼前。青春如一片丰收恬淡的庄园,硕大的希望与幸福等待着一闪而过而采撷满怀。
青春中没有等待的果实,只有昂扬的斗志去收获,青春里的虽没有指点江山的豪迈壮举但也不乏为了薄发而厚积的深沉。时光,流年,谁能得偿所愿?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弱冠后生有之,耳顺之年,则亦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温暖的您永恒的记忆初中散文
九月的校园,阳光散落,花香细碎。您头顶的阳光明媚动人,阳光下的您温馨愉悦。我在记忆的银幕中凝望着您。您说,自己不是灯塔,只是港湾,只想让每一艘小船都能够靠岸;不是蜡烛,只是火苗,只想让我们在您涌动的光茫中看到希望。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您,感谢您,亲爱的老师,因为在我们青春的记忆里,全部是温暖的您。
我们偏执,我们顽固,我们有太多沸腾的激情,青春的无知,年少的轻狂,一心只想冲破您用爱给我们筑造的巢。看着您无奈的表情,我们暗自庆喜自己的恶作剧,丝毫察觉不出您紧锁的眉头间的失望。
为了制服我们的判逆神经,您可谓绞尽脑汁,劳心劳力。您独辟蹊径地让我们每人每月交一份“纪律病历卡”。面子问题,事关重大。加上虚荣心作崇,我们只好乖乖就范,于是开始明白什么是“严于律己”。可您不知道,我们也给您写了份“病历卡”:
病人:王老师
病症:不懂得注意身体,起早贪黑地工作;
饮食没有规律,经常只吃方便面;
整天唠唠叨叨,总有操不完的心;
……
发病原因:学生太任性,太幼稚,太不懂事,太叛逆。。。
看着我们一脸无忧无虑的表情,您既高兴又担忧。为了我们的未来,您不顾我们对您的不理解,扮起了狠角儿——每人每周一篇周记,违者班规处治。我们纵使有豹子胆也不敢冒犯至高无上的班规,因为班规第十一条规定:“作业无故不完成两次者,通知家长。”
可您不知道,因为您的“铁面无私”,我们班才会在数次征文比赛中喜报频频,诞生出一个个未来的“90后”作家。
我们是家里锦衣无食的王子公主,不知苦为何滋味。劳动时嫌脏怕累,您二话不说,罚我们到操场上站着。烈日炎炎,我们汗流浃背,可分明是您站在了阳光最猛烈的地方,您说,“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您给自己的惩罚。
可您不知道,那次之后,我们的教室开始变得纤尘不染。就连窗户缝里的灰尘都被一一清理,墙上的球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为您,温暖的您,我们才真正长大了;因为您,温暖的您,我们才可以振臂高呼:青春无悔;因为您,温暖的您,我们才有了一份共同的永恒的记忆。
九月的'风吹过,教师节里您收到我们的祝福了吗?温暖的您,是我们永恒的记忆,永恒的怀念。
在每一年的九月,我总是怀着一种期待,希望在这个金色的节日里看到一篇纪念师恩的文章。本文如期而至。一如标题里的“温暖”二字,这篇作文深深地焐热了我的心灵。这股暖意主要来自于作者真实的叙述。其实,这种“真”并不在作者所刻画的教师形象上,因为,她所举出的三个事实材料:要求学生每月一篇“纪律病例”、每周一篇“周记”以及对偷懒的学生罚站,这些教育形式并非王老师个人所独有,而具有某种普遍性,而且,这些貌似严厉的文字并不足以烘托出王老师的“温暖”。其实,这种“真”体现在作者对王老师教育方式的钦佩之情上,这部分内容才是本文的点睛之处。虽然作者对此着墨不多,但是,那种行之有效的成果已在寥寥数笔中显露无疑,这正是作者倍感“温暖”的源头所在。而且,通篇严厉之词,末了一句温暖的提升,让全篇有欲扬先抑之美。
★ 证道中永恒散文
★ 记忆中的姥爷散文
★ 记忆中的你的散文
★ 记忆中的冬天散文
★ 记忆中的母亲散文
★ 记忆中的窗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