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册 4、4感觉器官(3课时)(共含9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oo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自然教案-第二册 4、4感觉器官(3课时)
第四节 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本质功能是对各种刺激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反应。本节教材着重介绍眼和耳的结构及视觉与听觉的形成过程。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眼和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感觉器官,但对于其生理结构和感觉的形成过程学生又知之甚少。由于眼和耳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器官,尤其是眼的结构,名词多、结构复杂,但是层次清楚。所以,本课拟采用教师提要求,学生“做眼球”“做耳朵”的方法进行。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对眼球和人耳的描述,对照教材图4―15和图4―16用橡皮泥做出一个眼球模型和一个耳的模型。以课堂模型制作竞赛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逼”学生去看书自学,“逼”学生相互协作。最后的作品又可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教具。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眼的结构和眼球的结构。
2.了解视觉的形成。
3.学会测试盲点。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
2.培养自学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挂图、投影片及模型,眼成像演示仪。
四、教学过程()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等。眼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眼接受的。
(一)介绍眼的结构,注意用眼卫生
眼是人的视觉器官,其主要结构是眼球。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附属结构如:眼肌、眼睑、结膜和泪器等。请注意以下问题:1、眼球为什么能够转动?2、哪个结构是眼睑?有何作用?
3、结膜在哪里?有何作用?4、“涕泪交加”是怎么会事?泪液从哪里来?有何作用?5、急性结膜炎和沙眼是由于什么结构病变?这两种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两种眼病分别有哪些症状?有什么危害?怎样预防?
要求学生结合以上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同时同桌两位同学相互配合,观察对方的眼睛,互相指认眼睛的附属结构,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最后教师根据要求提问学生,并作补充和小结,完成板书中的“附属结构”部分。
(二)利用眼球模型,讲述眼球结构
教师边板书表格,边讲述:眼球的结构分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眼球壁分三层,分别叫做外膜、中膜、内膜。下面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负责“外膜”、“中膜”、“内膜”和“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模型、挂图来完成黑板上表格的剩余的部分。
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板书后,教师小结。
(三)演示成像原理,揭示视觉形成
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眼睛好像是一台能自动成像的高级相机,但其原理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可以用以下实验进行模拟演示:用“视觉形成演示仪”演示视觉形成过程。
在演示仪中透镜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眼睛里也有这样的“透镜”,即由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组成的眼球折光系统。光线经该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好象是照相机的底片。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它们发出的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强调: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而非视网膜上。
指导学生做“测试盲点”实验。
在证实盲点的存在后,让学生阅读书本,使学生明白盲点处是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位置,该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所以落在该处的物像不能形成视觉。
(四)教师利用板书,复习小结。
列表法是我们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一种简明而方便的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学习并使用这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感觉器官
一、眼的结构
眼
眼的结构与功能
附属结构
眼肌
使眼球转动
眼睑
眼睑边缘有睫毛,能阻挡灰尘
结膜
粉红色、透明,分泌粘液润滑眼球
泪
器
泪腺
分泌泪液,湿润角膜、杀灭细菌
鼻泪管
过多的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眼
球
眼
球
壁
外膜
角膜
透明
巩膜
白色、坚韧
中膜
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屈度
虹膜
中有瞳孔,调节进光量
脉络膜
供给营养,吸收光线
内膜
视网膜
有感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内
容
物
晶状体
主要的折光结构
房水
供应角膜和晶状体营养,保持眼压
玻璃体
有浓稠透明的胶状液体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眼球折光系统→视网膜→产生兴奋→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眼的卫生
1.急性结膜炎 2.沙眼 3.保护角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由于下列哪项调节的`结构( )
(A)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
(B)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
(C)瞳孔可缩小放大
(D)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凸度
(2)与调节晶状体屈度有关的结构是( )
(A)角膜 (B)虹膜 (C)视网膜 (D)睫状体
(3)眼球的最主要的折光结构是(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角膜 (D)房水
(4)沙眼是由于结膜感染了( )
(A)病菌 (B)沙眼衣原体 (C)病毒 (D)沙粒
2.课后作业
(5)眼的主要部分是 ;眼球的内容物有 、
和 。
(6)眼球的功能是( )
(A)产生视觉 (B)折光和感光
(C)感光和产生视觉 (D)成像并产生视觉
(7)下列哪项不是虹膜所具有的特点( )
(A)虹膜呈棕黑色,不同肤色人种,虹膜颜色不同
(B)虹膜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C)虹膜为圆板状薄膜,中央有瞳孔
(D)虹膜内有丰富的平滑肌
(8)眼球壁的中膜包括下列哪些结构( )
①巩膜 ②角膜 ③脉络膜 ④视网膜 ⑤睫状体 ⑥虹膜 (A)①② (B)③④ (C)③④⑥ (D)③⑤⑥
3.参考答案
(1)D(2)D(3)A(4)B(5)眼球,房水,晶状体,玻璃体(6)B(7)B(8)D
4.简要分析
(1)人的眼睛好像是一架变焦相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远近的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均可成像在视网膜上。原因就是晶状体的屈度可以调节。(6)眼球实际上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把这种兴奋以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所以形成视觉不是眼球的功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2.了解位觉感受器和晕车、晕船;了解其他感受器。
(二)技能目标
1.学会通过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会用列表法解析器官结构。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自然科学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
2.体会生物体在结构上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人耳模型、挂图,味蕾、嗅觉感受器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耳是除眼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1.曾经有报道说,春节时有人因为放鞭炮不小心,鞭炮落下来时刚好在另一人的耳朵旁炸响,导致该人的“耳膜”击破而失聪;生活中也有人因为用硬物“掏耳朵”而致“耳膜”穿孔失聪的现象。那么“耳膜”是怎样一种结构呢?
2.有时 “采石场”在放炮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使“耳膜”不震破。这又是怎么会事呢?
3.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而且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又是怎么会事?
4.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车”“晕船”,有些人却不会?
5.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了。
(二)自学教材,列表解析
在学习眼的结构时,我们是用一张表来概括的。用表来概括物体的结构具有简洁明了,使学习者一目了然的优点。今天我们就学习用表格形式对耳的结构进行概括。
请同学们自学耳的结构部分内容,并根据课本的描述用表格形式概括出耳的结构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在黑板上画出一部分表格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学并完成表格后,可让完成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供全班学生参考。教师再作补充和修改(见板书)。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对耳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该部分知识,就上述第1、2、5三个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1.“耳膜”实际上是“鼓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若声音太强,会震破鼓膜,或在“掏耳朵”时被硬物损伤,导致耳聋。
2.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5.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耳蜗是听觉感受器。
教师问:耳仅仅是听觉器官吗?(不是,它还是位觉器官)
请同学们就上述第3、4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3.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人头部的位置变化。
4.有些人“晕车”“晕船”是因为这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敏的缘故。
教师强调: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四)介绍其他感受器
人的身体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感受器。如:
1.热觉感受器:感受高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形成热觉。
2.冷觉感受器:感受低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形成冷觉。
3.触觉感受器:感受接触、压挤等机械刺激,形成触觉。
4.痛觉感受器:感受任何损伤性刺激,形成痛觉。具保护意义。
5.味觉感受器:味蕾。感受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刺激。形成味觉。人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
6.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嗅粘膜内。感受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刺激。形成嗅觉。
强调:以上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内形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
耳的结构
外耳
耳 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音传入的通道
中耳
鼓 膜
随声音而振动
鼓 室
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
听小骨
三块,传递声音振动
内耳
耳 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前 庭
二、其他感受器
1.热觉感受器2.冷觉感受器3.触觉感受器
4.痛觉感受器5.味觉感受器6.嗅觉感受器
以上感觉包括听觉和位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内形成。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耳分 、 和 三部分。
(2)当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病菌进入血液转移进入中耳
(B)病菌经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C)病菌经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
(D)病菌经鼻腔直接进入中耳
2.课后作业
(3)中耳包括( )
①鼓膜 ②咽鼓管 ③耳蜗 ④鼓室 ⑤听小骨 ⑥半规管 ⑦耳廓 ⑧外耳道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⑦⑧
(4)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A)鼓膜上(B)半规管内(C)听小骨内(D)耳蜗内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目的是( )
(A)听起来声音会变小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防止听小骨断裂 (D)防止产生脑震荡
3.参考答案
(1)外耳,中耳,内耳(2)C(3)C(4)D(5)B
4.简要分析
(5)鼓定通过咽鼓管与咽相连通,口张开时,咽鼓管开放,空气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在遇到巨大声响时尤其如此。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巩固眼球和耳的结构。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和耳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挂图、投影片及模型。学生事先准备好橡皮泥、小刀、细线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将通过做眼球和耳的结构模型来巩固它们的结构。
(一)眼球模型制作
1.提出要求
眼球是由眼球壁及内容物组成。请仔细观察课本图4―15、模型、挂图、投影,阅读“眼球”部分内容,并对照图和文字描述,用橡皮泥做一个眼球。
教师提示:
(1)眼球是一个球形结构;
(2)必须详细了解眼球结构后才能做成完整的“眼球”;
(3)先做内层的结构再做相对外一层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4)小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
(5)完成后用棉线把“眼球”纵切,得到切面模型;
(6)用文字在纸上对眼球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描述。如:蓝色部分为某某结构,功能是什么等等。
2.制作眼球模型
以4~6人组成小组,展开竞赛,看哪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向学生说明:本次作品质量好的将展出,并作为模型被学校标本室收藏。教师巡视指导。
3.对照课本,学生互评
完成后各组之间交换检查,重点检查有无漏掉的结构或错误的地方,最好能对照眼球结构的表格进行检查,对文字的描述也要仔细检查。检查完毕后写出评语。
4.学生讲评,修补眼球
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典型,对错误或不足处由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评。在讲评结束后,教师进行小结。
(二)耳结构模型制作
由于学生在眼球模型制作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眼球模型制作比较费时,因此“耳模型”的制作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可要求学生先写出大致步骤和基本方法,基本要求与“眼模型制作”相同。
【小资料】
黄斑
黄斑是眼球后部视网膜中央、正对瞳孔处稍为凹陷的部分,略呈圆形,黄色。黄斑中央有一浅凹,称为“中央凹”,此处视觉细胞较集中,为视觉最敏感的部分。
消化系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前一节人体营养的深入,主要讲述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是如何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还为后面学习人体新陈代谢打下基础,因为消化、吸收是新陈代谢同化作用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材地位显得比较重要。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是比较抽象,如消化道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二是容易联系日常生活,“一日三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看图说话: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课本图3-18、图3-19、图3-21及图3-22,特别是图3-19。
2.角色扮演:为了解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消化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食物中的某一个成分为角色,分析在消化道内的变化过程。
3.讨论法:牙齿的结构及龋齿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知识,可以运用讨论法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牙齿的基本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感情目标
通过牙齿结构及龋齿形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难点:牙齿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牙齿的构造模型,消化系统录像带及图3-18消化系统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请问同学们谁有这一体会?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二)新课讲述
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有关乳齿和恒齿,再参考课本图3-20进行讲解,应讲清:1、同学们现在并没有32颗恒齿。2、恒齿脱落不能再长出来,所以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在学习怎样更好地保护牙齿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牙齿的构造。拿出牙齿的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再来回答问题:1、牙齿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哪几部分?2、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什么?3、从内部构造看,又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结论:从外形看,可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从内部构造看,可分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腔(内有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在学习了牙齿的构造后,接下来解决一下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龋齿。请大家举一下手,有哪些人已患有龋齿,然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龋齿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患龋齿?一旦患了龋齿,后果将会怎样?为什么要保护牙齿?讨论完后,请同学们派代表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小结。
我们已经知道,牙齿它可以用来磨碎、撕裂、咀嚼食物,有利于消化,所以,保护好牙齿,也就保护好了消化系统的第一站。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呢?播放一段人体消化系统的录像。之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两个部分?2、消化道有哪些器官组成?3、消化腺有哪些器官组成?4、消化腺的功能是什么?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分别叫什么?含有什么物质?哪些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答案见板书)
五、板书设计
消化系统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肠腺
胰腺
↓
↓
↓
↓
↓
↓
分泌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胆汁
肠液
胰液
↓
↓
↓
↓
↓
↓
排入部位
口腔
胃
小肠
小肠
小肠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患龋齿时,牙齿最先受到破坏的是( )
(A)牙釉质 (B)牙骨质
(C)牙本质 (D)牙骨髓
(2)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 )
(A)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B)变成食糜的过程
(C)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D)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课后练习
(3)下列消化腺中,直接开口于消化系统的是( )
(A)唾液腺 (B)胰腺 (C)肝脏 (D)胃腺
(4)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5)患肝炎的病人厌食油腻食物,主要原因是( )
(A)肝脏分泌胆汁不足 (B)油腻食物气味呛人
(C)油腻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太久
(D)肝脏解毒功能弱了
3.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A)
4.简要分析
(1)牙釉质是牙齿的'最外层保护结构,非常坚硬,龋齿形成时首先是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进后破坏牙本质。
(2)消化是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消化腺分为两种,像胃腺、肠腺是直接开口于消化道的;像唾液腺、胰液、肝脏它们产生的消化液都是通过一定的结构通到消化道的。
(4)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它是消化脂类物质不可缺少的消化液。唾液中含唾液淀粉酶,胃液中有胃蛋白酶,胰液中含胰蛋白酶等。
(5)肝炎病人由于肝脏受到损伤,分泌胆汁的能力下降,而油腻食物消化必须先由胆汁消化才能完成,如吃油腻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区分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2.了解人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肪消化的简单过程。
3.了解人体内各类物质吸收的简单过程。
4.理解为什么说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器官。
(二)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理解小肠适应吸收功能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蛋白质、糖类、脂肪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图3-19的挂图,面包若干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体会“消化”:教师课前切好小面包片若干,上课时发给学生,让他们将面包含在口中,一会儿讲讲各自的感觉。
2.释疑激趣:实际上面包在口腔内已进行了初步的消化,其中的淀粉部分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了麦芽糖,要想进一步了解消化方面的知识,就应学好今天的内容。
(二)新课讲述
1.阅读课本53页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消化有哪几种方式?(2)什么叫物理性消化?(3)什么叫化学性消化?(3)哪些物质不经消化就可以直接吸收?
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是要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的,那么,消化系统又是怎样消化这些营养物质的呢?出示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吸收示意图,然后分配“角色”:假如你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那么你将在消化道内如何变化呢?先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讨论:糖类、脂肪、蛋白质分别在哪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消化?这些消化液是由什么消化腺分泌的?它们的开口在哪里?在哪个部位最先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什么物质?
然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见板书)。
最后在以上基础上总结得出:小肠是人体内消化的主要场所。
阅读P54第一段,然后填表回答:消化系统中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吸收部位
吸收物质
胃
小肠
大肠
得出结论:小肠是人体内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从上可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主要场所,那么哪些结构与之相适应呢?把准备好的猪小肠发给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上述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1.小肠适于消化的主要特征:
(1)它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2)其内有多种消化液(胰液、肠液和胆汁)。
(3)小肠绒毛扩大了内表面积,使消化面积大。
2.小肠适于吸收的主要特征:
(1)小肠内表面积大:有皱襞、小肠绒毛。
(2)小肠壁薄:小肠绒毛壁仅一层上皮细胞,使营养物质容易进入。
(3) 小肠绒毛内含大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五、板书设计
唾液 胰液 肠液
淀粉
胃液 胰液 肠液
蛋白质
胆汁 胰液 肠液
脂肪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是( )
①蛋白质 ②淀粉 ③脂肪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②①③
(2)不经过化学性消化就能被小肠吸收的一组营养物质是( )
①食盐 ②淀粉 ③葡萄糖 ④维生素 ⑤芝麻油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器官中,没有吸收功能的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课后练习
(4)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或鸡的小肠绒毛,最正确的做法是( )
(A)将一段小肠横剖开放在0.9%盐水中
(B)将一段小肠纵剖开放在0.9%盐水中
(C)将一段小肠纵剖开放在清水中
(D)将一段小肠横剖开放在清水中
(5)从人的消化道中取出少量液体,经化验,含有麦芽糖、淀粉、蛋白质、脂肪、酒精、无机盐、维生素及盐酸等,问该液体很可能取自消化道的 ( )
(A)小肠中部 (B)胃的出口处(幽门处)
(C)大肠上部 (D)胃的入口处(贲门处)
(6)关于小肠是食物消化主要部位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B)小肠绒毛扩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C)小肠中消化液和消化酶的种类最多
(D)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壁很薄,仅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7)下列结构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直接关系( )
(A)小肠粘膜皱襞和绒毛
(B)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C)小肠粘膜上皮凹陷形成的肠腺
(D)小肠绒毛中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D) (6)(C) (7)(C)
4.简要分析
(1)淀粉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已有部分分解为麦芽糖,蛋白质在胃中被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而脂肪要在小肠内先在胆汁的作用下才开始被消化。
(2)食物中的营养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用化学性消化就能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另一类是需要消化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类、蛋白质、脂类,而题中的芝麻油是脂类的一种。
(3)胃能吸收少量水分、酒精,大肠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4)放在0.9%的盐水中的目的是为了使小肠既不吸水胀大,也不失水萎缩,因为细胞内盐的浓度在0.9%左右。
(5)蛋白质还没有开始消化,这说明还没有经过胃内消化,而出现了麦芽糖,说明已在口腔中被淀粉酶消化了一部分淀粉。
(6)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为适应消化,①它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②多种消化液(胰液、肠液、胆汁)。③小肠绒毛扩大了内表面,使消化面积大。为适应吸收:①扩大表面积:有皱襞、绒毛。②薄:绒毛壁仅一层上皮细胞,使物质容易进入。③内含大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7)见上。
第二册 4、3脑和脊髓
第三节 脑和脊髓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反射弧中的核心结构神经中枢就都存在于其中。学习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完整地理解反射活动及其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脑又是形成感觉的地方,体温调节的中枢也位于脑,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下续内容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名词概念多,知识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投影、挂图、模型等;同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入手,对一种具体现象作深入分析,揭示脑和脊髓在神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脊髓的功能。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性教育。
2.使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脊髓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人脑的纵剖面挂图(或投影)、人脑的模型、大脑的结构挂图或投影、自制投影片(示传导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引入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的外层和脊髓的内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灰质;脑的内层和脊髓的外层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叫白质。
(二)利用挂图、投影、模型,介绍人脑的结构和大脑的结构
示人脑模型,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特别发达。大脑分左右两半球。
为什么说人的大脑特别发达呢?边观察模型边介绍。
1.从结构上看: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体高度密集,皮层表面布满沟、裂和回,使大脑皮层面积大大增加;皮层以下的白质发达,如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以及联系小脑、脑干、脊髓的神经纤维,大大增强了大脑皮层与其它中枢之间的联系。
2.从功能上看:大脑皮层上的神经中枢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大脑还是思维的器官;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它控制着其他低级中枢的活动。
(三)结合实例,分析脊髓功能
无意中,以针刺手,将发生缩手反射。出示自制投影片(示传导束),要求学生说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接着问,用针刺手,我们还会感觉到疼痛,痛的感觉是在哪里形成的呢?有的人胸部脊髓离断后,从胸部以下会失去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观察课本图4―13“传导束”,并自学“脊髓的功能”部分内容。
自学以后请学生就上述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结合投影或挂图(最好用简笔画),以针刺手发生缩手反射为例进行讲授。强调两点:
1.脊髓中的神经纤维集合成传导束,传导束的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联系脊髓各部分及脊髓和脑。
2.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缩手中枢的神经冲动,分为两部分进行传导:一部分传向效应器,完成反射;另一部分由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所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两方面的功能。
(四)小结:结合挂图或模型让学生指认脑的结构;
要求学生复述缩手反射并引起痛觉的神经传导过程。并说明在缩手反射中,是先缩手然后感到疼痛。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脑和脊髓
(一)脑: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的结构特点:1.大脑皮层面积大:布满沟、回、裂
2.白质发达,与各部分联系密切
3.分左右两半球
大脑的功能特点:1.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2.大脑皮层中的中枢是人体最高中枢
3.大脑还是思维的器官;
(二)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从脊髓横切面上可见,灰质在 ,白质在灰质的 。白质内的神经纤维,不仅能联系脊髓的各部分,而且在脊髓和 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大脑由两个 组成。大脑半球表面是 ,也叫 ,其上有许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 ,因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 和 数量。
2.课后作业
(3)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觉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4)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
(A)脊髓 (B)脑干 (C)小脑 (D)大脑皮层
(5)左侧躯体出现半身不遂,可能的原因是( )
(A)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伤
(B)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C)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D)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6)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
(A)躯体感觉中枢 (B)视觉中枢
(C)听觉中枢 (D)语言中枢
3.参考答案
(1)中央,周围,脊髓(2)大脑半球,灰质,大脑皮层,沟,回,表面积,神经元(3)C(4)D(5)A(6)D
4.简要分析
(1)略(2)略(3)略(4)略(5)大脑对躯体的支配具有交叉性,即左侧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躯体的运动和感觉,右侧大脑半球支配左侧躯体的运动和感觉。(6)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2.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小脑的功能。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由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脑各部分功能的学习,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2.教学难点: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脑结构模型或图,“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投影片(可自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脊髓功能,创造认知冲突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脊髓中有许多低级的反射中枢,可以独立完成反射活动。如用针刺手,会发生缩手反射。但在许多时候,譬如说在医生给我们打针时,针刺了我们的手,我们并没有发生缩手反射。婴儿当他(她)的膀胱充满尿液时,会发生排尿反射而出现尿床现象,但同学们似乎是适时排尿,当膀胱充盈时并不发生排尿反射。这些现象如何解释呢?是否和我们前面讲的内容矛盾呢?
(二)结合具体事例,解决认知冲突
要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先请同学们自学“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部分内容,它能告诉我们答案。
自学结束后,请学生回答:1、为什么医生给我们打针时不发生缩手反射?2、婴儿排尿与正常成人排尿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脊髓里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到达脊髓的有关神经中枢,控制这些低级中枢的活动。
在医生打针时,我们能靠自己的意志控制自己不产生缩手反射,正是说明大脑对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有控制作用。
排尿中枢也是脊髓中的一个低级中枢,也受大脑的控制。当膀胱内尿液充盈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位于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再由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由大脑决定是否排尿。如要排尿,则神经冲动由下行传导束传导到排尿中枢,再经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尿液排出。婴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完整,所以排尿是无意识进行的。成年人如果大脑受损,或者有关的传导束受损(如脊髓离断),也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
(三)利用模型挂图,认识脑干、小脑
值得注意的是,大脑和脊髓并不是直接相连的,中间还隔着脑干。脑干自上而下可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延髓下面连接脊髓。(示挂图或投影)
脑干区别于大脑和脊髓的主要特点是:灰质和白质分布不规则。
脑干被有些人称为“生命中枢”。显示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脑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两个:1、脑干的白质中有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是大脑、小脑和脊髓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2、脑干的灰质中有心血管运动、呼吸和吞咽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一旦脑干损伤,就会危及生命。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示脑模型)。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四)分析实例,巩固知识
在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时,为什么要使实验腿放松,否则实验会失败?请几个同学进行分析叙述后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脑和脊髓
一、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1.脊髓里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2.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到达脊髓的有关神经中枢,控制这些低级中枢的活动。
二、脑干
1.脑干的组成: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2.脑干的特点:灰质和白质排列不规则。
3.脑干的主要机能:(1)白质中有联系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传导束;(2)灰质中有调节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三、小脑
小脑的功能是:1.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2.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在制备脊蛙时,把剪去头部的蛙腹面向上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它能否翻身。如果它 说明脑还未除尽,如果
说明脊蛙制备成功。此实验除去蛙脑,目的是排除 对
的控制。
(2)在脊蛙反射实验中,蛙在没有 而只有 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搔扒反射。而 也损伤后,不能出现搔扒反射。这表明脊髓具有 功能。
(3)脊髓的主要功能是( )
(A)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B)反射和传导
(C)上行和下行传导兴奋 (D)反射和感觉
2.课后作业
(4)小儿夜间有遗尿现象,其原因是( )
(A)膀胱小 (B)新陈代谢过旺,产尿多
(C)排尿不受大脑控制 (D)大脑发育尚不完善
(5)下列有关脑灰质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集中于脑的深部
(B)集中于脑的表层
(C)均匀分散于脑的各部分
(D)在脑的不同部分,分布不同
(6)当一人的脊髓上部受到严重损伤时,针刺大腿,该伤者( )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疼痛
(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便感到疼痛
(D)不产生缩腿反射,也不感疼痛
(7)“植物人”是指只有心跳和呼吸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脑中没有受伤的部分是( )
(A)大脑 (B)小脑 (C)中脑 (D)脑干
(8)某病人肢体震颤,不能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点自己右手中指和鼻子的快速而准确的动作,其病变发生在( )
(A)小脑 (B)大脑 (C)脑干 (D)脊髓
3.参考答案
(1)能翻身,不能翻身,脑,脊髓(2)脑,脊髓,脊髓,反射(3)B(4)D(5)D(6)B(7)D(8)A
4.简要分析
(4)人的排尿中枢在脊髓下部,属低级中枢,受大脑控制。小儿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常出现大脑对排尿中枢“控制不力”的情况,从而造成遗尿。(5)脑灰质在脑的各部分中分布并不一致。在大脑中主要分布在皮层,但在脑干等处则呈不规则分布。(6)脊髓的功能是传导和反射,当脊髓上部损伤时,反射仍能进行,但由于传导路径阻断,所以无法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7)脑干的灰质中有基本的生命中枢,如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的中枢。该病人其他功能丧失,但呼吸、心跳仍在,故脑干未损伤。(8)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骨骼肌群的随意运动。小脑病变,则不能完成如题中所述的精巧动作。
【小资料】
神经细胞有多长?
神经元虽然只是一个细胞,但由于有伸长的轴突,所以细胞总长度常常很可观。人的神经元可长过1米。长颈鹿脊髓中神经元纤维可一直伸到后肢趾尖,这一神经元的全长甚至超过1米,而鲸相应的神经元更长,可达10米。轴突的直径一般都是较小的。人脑中某些细小的轴突直径只有1微米,但有些动物如乌贼的巨大轴突直径或大至1毫米。
(詹迪威)(一)脑: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的结构特点:1.大脑皮层面积大:布满沟、回、裂
2.白质发达,与各部分联系密切
3.分左右两半球
大脑的功能特点:1.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2.大脑皮层中的中枢是人体最高中枢
3.大脑还是思维的器官;
(二)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从脊髓横切面上可见,灰质在 ,白质在灰质的 。白质内的神经纤维,不仅能联系脊髓的各部分,而且在脊髓和 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大脑由两个 组成。大脑半球表面是 ,也叫 ,其上有许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 ,因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 和 数量。
2.课后作业
(3)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觉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4)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
(A)脊髓 (B)脑干 (C)小脑 (D)大脑皮层
(5)左侧躯体出现半身不遂,可能的原因是( )
(A)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伤
(B)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C)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D)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6)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
(A)躯体感觉中枢 (B)视觉中枢
(C)听觉中枢 (D)语言中枢
3.参考答案
(1)中央,周围,脊髓(2)大脑半球,灰质,大脑皮层,沟,回,表面积,神经元(3)C(4)D(5)A(6)D
4.简要分析
(1)略(2)略(3)略(4)略(5)大脑对躯体的支配具有交叉性,即左侧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躯体的运动和感觉,右侧大脑半球支配左侧躯体的运动和感觉。(6)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2.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小脑的功能。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由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脑各部分功能的学习,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2.教学难点 :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脑结构模型或图,“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投影片(可自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脊髓功能,创造认知冲突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脊髓中有许多低级的反射中枢,可以独立完成反射活动。如用针刺手,会发生缩手反射。但在许多时候,譬如说在医生给我们打针时,针刺了我们的手,我们并没有发生缩手反射。婴儿当他(她)的膀胱充满尿液时,会发生排尿反射而出现尿床现象,但同学们似乎是适时排尿,当膀胱充盈时并不发生排尿反射。这些现象如何解释呢?是否和我们前面讲的内容矛盾呢?
(二)结合具体事例,解决认知冲突
要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先请同学们自学“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部分内容,它能告诉我们答案。
自学结束后,请学生回答:1、为什么医生给我们打针时不发生缩手反射?2、婴儿排尿与正常成人排尿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脊髓里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到达脊髓的有关神经中枢,控制这些低级中枢的活动。
在医生打针时,我们能靠自己的意志控制自己不产生缩手反射,正是说明大脑对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有控制作用。
排尿中枢也是脊髓中的一个低级中枢,也受大脑的控制。当膀胱内尿液充盈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位于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再由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由大脑决定是否排尿。如要排尿,则神经冲动由下行传导束传导到排尿中枢,再经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尿液排出。婴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完整,所以排尿是无意识进行的。成年人如果大脑受损,或者有关的传导束受损(如脊髓离断),也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
(三)利用模型挂图,认识脑干、小脑
值得注意的是,大脑和脊髓并不是直接相连的,中间还隔着脑干。脑干自上而下可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延髓下面连接脊髓。(示挂图或投影)
脑干区别于大脑和脊髓的主要特点是:灰质和白质分布不规则。
脑干被有些人称为“生命中枢”。显示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脑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两个:1、脑干的白质中有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是大脑、小脑和脊髓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2、脑干的灰质中有心血管运动、呼吸和吞咽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一旦脑干损伤,就会危及生命。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示脑模型)。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四)分析实例,巩固知识
在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时,为什么要使实验腿放松,否则实验会失败?请几个同学进行分析叙述后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1.脊髓里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2.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到达脊髓的有关神经中枢,控制这些低级中枢的活动。
二、脑干
1.脑干的组成: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2.脑干的特点:灰质和白质排列不规则。
3.脑干的主要机能:(1)白质中有联系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传导束;(2)灰质中有调节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三、小脑
小脑的功能是:1.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2.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在制备脊蛙时,把剪去头部的蛙腹面向上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它能否翻身。如果它 说明脑还未除尽,如果
说明脊蛙制备成功。此实验除去蛙脑,目的是排除 对
的控制。
(2)在脊蛙反射实验中,蛙在没有 而只有 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搔扒反射。而 也损伤后,不能出现搔扒反射。这表明脊髓具有 功能。
(3)脊髓的主要功能是( )
(A)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B)反射和传导
(C)上行和下行传导兴奋 (D)反射和感觉
2.课后作业
(4)小儿夜间有遗尿现象,其原因是( )
(A)膀胱小 (B)新陈代谢过旺,产尿多
(C)排尿不受大脑控制 (D)大脑发育尚不完善
(5)下列有关脑灰质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集中于脑的深部
(B)集中于脑的表层
(C)均匀分散于脑的各部分
(D)在脑的不同部分,分布不同
(6)当一人的脊髓上部受到严重损伤时,针刺大腿,该伤者( )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疼痛
(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便感到疼痛
(D)不产生缩腿反射,也不感疼痛
(7)“植物人”是指只有心跳和呼吸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脑中没有受伤的部分是( )
(A)大脑 (B)小脑 (C)中脑 (D)脑干
(8)某病人肢体震颤,不能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点自己右手中指和鼻子的快速而准确的动作,其病变发生在( )
(A)小脑 (B)大脑 (C)脑干 (D)脊髓
3.参考答案
(1)能翻身,不能翻身,脑,脊髓(2)脑,脊髓,脊髓,反射(3)B(4)D(5)D(6)B(7)D(8)A
4.简要分析
(4)人的排尿中枢在脊髓下部,属低级中枢,受大脑控制。小儿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常出现大脑对排尿中枢“控制不力”的情况,从而造成遗尿。(5)脑灰质在脑的各部分中分布并不一致。在大脑中主要分布在皮层,但在脑干等处则呈不规则分布。(6)脊髓的功能是传导和反射,当脊髓上部损伤时,反射仍能进行,但由于传导路径阻断,所以无法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7)脑干的灰质中有基本的生命中枢,如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的中枢。该病人其他功能丧失,但呼吸、心跳仍在,故脑干未损伤。(8)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骨骼肌群的随意运动。小脑病变,则不能完成如题中所述的精巧动作。
【小资料】
神经细胞有多长?
神经元虽然只是一个细胞,但由于有伸长的轴突,所以细胞总长度常常很可观。人的神经元可长过1米。长颈鹿脊髓中神经元纤维可一直伸到后肢趾尖,这一神经元的全长甚至超过1米,而鲸相应的神经元更长,可达10米。轴突的直径一般都是较小的。人脑中某些细小的轴突直径只有1微米,但有些动物如乌贼的巨大轴突直径或大至1毫米。
(詹迪威)第二册 1、4真菌(2课时)
第四节 真 菌教材分析
前面已学过了细胞、单细胞的动植物和细菌,本节要学习的是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经常碰到,人们经常利用或避免,既有单细胞又有多细胞的真菌。真菌既有像动植物的一面(属真核生物),又有像细菌的一面(以现成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教材先讲述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生殖再讲述多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生殖,把学生从对单细胞生物的学习过渡到对多细胞生物的学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及方法
真菌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经常碰到,人们经常利用或避免它;既有单细胞的肉眼看不到的真菌,又有多细胞的大型真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实物和挂图。为了方便单细胞真菌的教学,可安排在实验室中上课。通过师生共同观察讨论,再结合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得出有关结论,即:观察→分析→查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准备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吃过面包、香菇吗?喝过啤酒吗?看到过桔子发霉吗?这些都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真菌有关。
(二)酵母菌
请同学观察酵母菌装片。问: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请一个成绩好、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观察到的酵母菌结构图,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并要求学生相互比较酵母菌的结构图,不一样的可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提出来(有些酵母菌有芽胞)。提问酵母菌的形状和大小。
出示酵母菌的结构挂图,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细菌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让同学观察并思考下例问题:酵母菌细胞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细菌细胞结构的区别是什么?酵母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酵母菌个体组成、形状和结构特点。
提问:酵母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即不能自已制造营养物质,那么酵母菌的养料哪里来?请学生猜想酵母菌的生活环境。
指出:酵母菌是一种腐生的真菌。生产生活中经常应用它。因为淀粉经酵母菌作用分解后的产物美味可口,所以可以用来制啤酒、黄酒、面包等。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页第三自然段,并完成教材第12页第3题。
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的酵母菌有向外突起的小体,这是酵母菌正在繁殖。出示挂图,指出小体叫芽体,讲解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并要求学生比较细菌的分裂生殖与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异同。
(三)霉菌
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出毛”桔子皮。指出这个“毛”就是霉菌。霉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霉、根霉,曲霉,它们都是真菌。出示挂图并指出:桔子皮上的“毛”叫青霉;面包、馒头发霉时长的“白毛”叫根霉;还有一种叫曲霉的霉能使花生、玉米变质。继续据图讲解,霉菌体形较大,大多是多细胞的,有细胞核,长在基质内的叫营养菌丝,伸出基质外的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常产生孢子,孢子能产生下一代,故气生菌丝又称繁殖菌丝。
问:霉菌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霉菌细胞中有叶绿体吗?
指出霉菌多数腐生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如有的人皮肤上出现一块“白斑”,这“白斑”就是由霉菌引起的。但霉菌对人类也有好处,如利用霉菌制霉豆腐,从青霉中提取青霉素等。
(四)食用菌
观察“磨菇”,指出磨菇也是一种真菌,我们把象磨菇一类的可食用的真菌称为食用菌,常见的有香菇、磨菇、木耳、金针菇等。出示挂图,请学生看第10页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课本内容,并弄清楚放在桌上的磨菇(或金针菇)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
请一个学生指着新鲜磨菇(或金针菇)讲一遍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巩固有关知识。
(五)真菌
问:这节课学了哪些生物?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都属真菌。
出示常见真菌比较的投影片
常见真菌比较表
形态结构
营养方式
繁殖
与人类关系
酵母菌
霉菌
食用菌
(六)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统称为微生物。因为它们大多营腐生生活,能把动植物的尸体及排遗物分解,使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因此又称分解者。再根据课本图1-17讲解自然界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循环,从而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七)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真菌
(一)真菌
酵母菌
霉菌
食用菌
形态结构
单细胞、卵形、有细胞核
多细胞、由菌丝组成、有细胞核
多细胞、由菌丝组成、有细胞核
营养方式
腐生
腐生或寄生
腐生
繁殖
出芽生殖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与人类关系
酿酒、做面包
制药制食品、使食品变质、使人至病
食用
酵母菌的作用
无氧:使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分解者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例各项中不是真菌特点的是( )
(A)营养方式是异养 (B)靠孢子繁殖
(C)体内没有叶绿体 (D)细胞内无细胞核
(2)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酵母菌的生殖方式是( )
(A)出芽生殖 (B)分裂生殖
(C)孢子生殖 (D)有性生殖
(3)食用菌的菌丝分两部分,地上部分叫( ),吸收养料和水份的是( )
(A)菌盖子 (B)营养菌丝
(C)子实体 (D)菌褶
(4)下例生物体的细胞内有细胞核的是( )
(A)大肠肝菌 (B)葡萄球菌
(C)霍乱弧菌 (D)酵母菌
2.课后作业
(5)磨菇细胞由 、 、 、 构成,其细胞质中无 ,故不能制造营养物质。
(6)我们学过的真菌中是单细胞生物的有 ,既有腐生又有寄生的是 ,可食用的是 ,可用于酿酒发面的是 ,可用于制食品和药品的是 ,进行出芽生殖的是 。
(7)酿酒是利用酵母菌在 ,发面是利用酵母菌在 。
(8)通常被称作微生物的是 和 ,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
(9)到现在同学们学过了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些生物中自己能制造营养物质的是 ,其他几种一般都不能制造营养物质;能主动摄食的是 ;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是 。
(10)晒麦饼做酱是利用 ,做酒时要把酒缸盖得严严密密这是因为 。
(11)磨菇为什么往往生长在树林下的地上或腐朽了的树杆上?
(12)把小动物尸体埋进潮湿的土壤里,过一段时间,翻开泥土,会发现什么?为什么?这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3.参考答案
(1)C (2)A (3)C B (4)D (5)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膜 叶绿体 (6)酵母菌 霉菌 食用菌 酵母菌 霉菌 酵母菌 (7)缺氧的情况,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8)细菌 真菌 分解作用 (9)植物 动物 细菌和真菌 (10)曲霉 酵母菌在无氧的情况下才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11)磨菇是腐生的真菌,它要生活在死亡的植物体上。树林下的地上有死亡的植物体(枯枝败叶) 。所以磨菇往往生长在树林下的地上或腐朽了的树杆上。 (12)略
【小资料】
青霉素的来历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时,青霉孢子偷偷地溜进了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不久,培养基的表面除了青霉周围外布满了葡萄球菌。弗莱明分析出,青霉能够分泌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四十年代初,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活了一位患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青霉素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成千上万的伤感病员得救了。为此,弗莱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一册3、4鱼类(2课时)
第四节 鱼类
教材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 第一课时 )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2.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
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五、板书设计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
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态特征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运动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 ,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和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 ,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 。
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身体侧扁,呈梭形
(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
(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
(4) 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 )
(A)不能转弯 (B)不能向前游动
(C)不能上浮 (D)失去平衡而侧翻
(5) 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 )
(A)贮存气体 (B)参与呼吸
(C)调节身体密度 (D)减轻体重
(6) 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 )
(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
(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
(7)每人做一条脊柱标本
3.参考答案
(1)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2)梭形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粘液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3)(C) (4)(D) (5)(C) (6)(B)
4.简要分析
(7)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探索生命的兴趣,每位学生做一条脊柱标本。材料来源容易,制作方便,一周后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好,掌握得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2.了解鱼的繁殖。
3.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2.初步接受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鱼的呼吸。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鱼的呼吸。
三、教具准备
鲫鱼、水槽、线、筷子、红墨水、滴管。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继续探讨鱼的特征。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
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鱼的呼吸
水 口 鳃(气体交换) 鳃孔 水
(二)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
产卵多,成活少。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 )
(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
(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 )
(A)食物 (B)二氧化碳 (C) 氧气 (D)水流
(3)鲫鱼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2.课后练习
(4)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以上三者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4.简要分析
(4)鲫鱼体内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与心室相通,把心室里的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与心房连通,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七、参考资料
中华鲟
又名鳇鱼、鲟鱼。体长,呈梭状,背部上隆起,腹部平直。吻端尖细,基部宽。头部背面骨板光滑,体表也覆五纵行大骨板(硬鳞)。口下位,成一横裂,能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突起。眼小,鳃孔大。尾鳍歪形,上叶发达。还有一行棘状骨板。头部和体背为青灰色或灰褐色,腹为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通常雄鱼11岁、雌鱼14岁成熟,每次怀卵量50-100万粒。鲟鱼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配制高级涂料,卵为名贵食品。自然产量小,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第二册装在套子里的人(1课时)4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2.本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总体把握,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深刻体悟小说刻画这一形象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则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语,简直叫人拍案叫绝。从这位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挂着“一带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鲁迅《**》),想起只要镇上有点什么动静就忧心忡忡地担心“不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契诃夫《变色龙》)。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另一个典型得让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形象。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指令‘touch your toes. touch your arms. wave your hand. ’并能做出反应。
2. 学会用祈使句‘touch your . wave your . ’结合相关内容发出指令。
3. 根据指令做出反应,并试着学会发指令。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能听懂指令‘touch your toes. touch your arms. wave your hand. ’并能做出反应。
教学难点:学会用祈使句‘touch your . wave your . ’结合相关内容发出指令。
教学准备:图片、单词卡片、录音机、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预设:
step 1 warm-up
t: let’s sing a song.
ss:
t: let’s play a match.
ss: ok!
t: ‘ who is the quickest to respond?’
ss: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t: read these words
(出示图片:eye, ear, mouth, hand, arm, toe, nose, face)
ss:
t: let’s play a game. simon says.
ss:
t: now, use the same way to introduce:
‘this is my eye.’
‘this is my mouth.’
‘this is my nose.’
‘this is my ear.’
ss:
(ask individual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t: (say the commands and do the actions to elicit the new sentence.)
(have the class listen and follow the teacher.)
touch your _____. i say and you do.
ss:
step3 consolidation
t: let’s do quickly.
ss:
t: who can be the little teacher?
(practise in pairs and then i will ask some one to be the little teacher.)
s:
(one student say the commands, and the others do.)
step4 homework
练习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 《乡愁》 4
★ 《组歌》 4
★ 《三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