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手擀面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fgfhyujywe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腾讯手擀面散文(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fgfhyujyw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腾讯手擀面散文

篇1:腾讯手擀面散文

腾讯手擀面散文

上午接朋友电话,邀作协几位文友到大清沟王坪村小聚,正好雨后无事,便欣然前往

王坪村东北环山,西邻伊水,与重渡沟虎园景区隔河相望,村中水泥路远远望去,恰是一条玉带直插青山绿荫深处。早听说这里山路十八弯,碧水九连环,今日一看,果不其然。小车爬过一段曲曲弯弯的山路,忽一折转,穿大清沟北乡村而过,跨伊河桥至对岸迂回顺伊水而行。两岸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几簇粉红色的木槿花前,蝴蝶翻飞,碧绿的伊水也在这里凝聚着她深深的情感,迟迟不愿前行,直到河湾里实在容不下她浓浓的幽情了,才缓缓东去……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虽然看惯了山野乡趣,今天也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

上过一段坡道,车辆缓缓停下。路外边现出一独家小院,门前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长长的棒子上带着红缨子,欲吐含羞。屋旁是一小片花生地,看得出主人很勤快,庄稼地干干净净的,没一丝杂草。院子里有几架西红柿,嘟噜成串或青或红挂在肥壮的绿叶间,诱人馋涎欲滴。靠墙种着几架黄瓜,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叶下隐约可见垂着几根嫩嫩的果实

客厅里,七八样清淡雅致的冷热拼盘已经摆上了桌。这时我才发现,今天相聚的除了我是个新手以外,朋友和其他几位老师都是县里文坛资深作家,另外还有两个陌生人。

坐下后,朋友为大家做了简单介绍:“今天我做东,请几位来有几个目的,一是咱们几个文友聚聚,来个小范围的采风活动,领略民俗风情;二,这是我帮带的贫困户李大慧家,这两个是超人技校师傅,是我请过来教她做手擀面和家常菜肴的,让她掌握技术,早日脱贫致富。三就是让大家品尝手擀面的原汁原味,为它做个活广告。把咱们栾川的手擀面发扬光大,让外地游客吃出地道风味,展现咱们栾川的风采!”

听说有手擀面,心里便痒痒的,迫不及待,恨不得立刻尝到它的味道。须臾,面条上桌,分别浇上蒜汁,番茄鸡蛋汁和香菇土豆肉酱汁,久违的手擀面!那是十几年前的味道啊!一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平时一碗就可以吃饱的.我,竟然有了浓浓的食欲,情不自禁跑到厨房再盛上一碗……

席间,大家赞声不绝,朋友说:“王坪村的农家特色小吃,怎么样,好吃吧?”

“当然好吃了!”

“我都十几年没吃过手擀面了,今天吃起来就想起了妈妈的味道。”文友大唐说

我接过话茬儿:“我常年下厨做饭的,还十几年没擀过面呢,今天吃起来,还真是特别温馨,特别亲切。”

谈笑间这些天郁结在内心的烦闷、焦燥,倾刻间被这香而不腻,筋而不硬的手擀捞面条的味道给吹得烟消云散了。趁着几个老师聊天正兴,我悄悄来到厨房,和主人李大嫂攀谈起来。李大嫂告诉我,非常感谢县里的领导们,为她家脱贫致富劳心费力,既开门路又送技术,真心实意帮扶她家。菜是自己种的,面粉都是自家磨的,每次磨出新面,好几家的亲戚朋友都要送点儿,因为筋道,有嚼劲儿,特别好吃。不过今天的面揉得稍有点软,口感还不是很好

她边洗手边笑着又说:“俺儿子在深圳腾讯公司打工,县里的领导们给俺的手擀面馆起了个名字,叫《腾讯手擀面》,以后欢迎你们有空常来,再做给你们吃。”

站在院子里,我贪婪地吮吸着山里那清新纯净的空气,口中唯唯连声,心里却想,不知何时能再来欣赏这舌尖上的美味呢……

篇2:手擀面经典散文

手擀面经典散文

我喜欢面条,物美价廉,营养丰富,而且可以做成多种口味,西红柿鸡蛋面、牛肉面、炸酱面等等……且省时,效率高,适合我们这样的上班一族。家里人也都属于典型的北方人,一家人酷爱面条——手擀面,平时在一起吃得最多的就是西红柿鸡蛋面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面条可以买现成的或在市场上买回面条自己煮了吃,但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妈妈做的那一碗手擀面。

妈妈经常讲的一件事就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发烧到了四十度,皮实的我照样玩耍,可是父母担心,便找来医生要给我看病打针,执拗的我吓坏了,跑到床上,钻到最里面的旮旯角,就是不出来。好说歹说,还是不行,妈妈只好强行将我拉出来,抱在怀里打针完事,最后哭闹不停的我在一碗面前止住了哭声,抽泣中吃下那时人们在得病时才会吃到的汤面。这件事妈妈不知讲了多少遍,每次我都眼泛泪花专注地听妈妈讲下去,并不时地提出一个个不一样的问题来迎合妈妈。也就是从那时起,妈妈就知道我爱吃汤面。

再长大些,隆冬时节,从冰天雪地里跑回来,冻得通红的小手捧着一碗热乎乎的面条,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暖融融的汤面,心里美滋滋的,既能暖身又能饱胃,别提多高兴了。

家里做饭基本都是妈妈承包,可是手擀面就不同了。父亲几乎不下厨房,但是和面还是拿手的`。一盆面,一碗水,先用手指沾水淋在面上,搅拌,再淋水,再搅拌,反复进行,面粉慢慢变成一团团的絮状,然后用力揉在一起,一块面团就揉好了,盖上布,醒着。父亲经常说“软饺子硬面”,手擀面关键是在和面上,面要和得硬一点,嚼起来才有劲,筋道。

醒好的面团放到宽大的面板上,父亲经过反得揉搓,然后在擀面杖的碾压下,慢慢变成一张大大的圆圆的面皮,再晾上一小会,然后,把面皮对折后,再层层叠加起来,有手掌宽。接下来,切面条是妈妈的拿手戏,只听得“笃笃笃”“笃笃笃”,菜刀与案板的接触,发出连续而有节奏的声音,均匀整齐的面条就切好了,然后,妈妈从中间抄起面条,在空中用力一抖,随着干面粉落下来,一根根粗细均等的面条听话地排列在面板上。

那时候,月供面粉并不能敞开了吃,还有粗粮搭配。手擀面就是那时候给了我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忘却的记忆,由母亲擀制做成的稀面条,每次都是妈妈碗里面条最少或没有,只有菜、汤以及泡进去的玉米面饼子。那时的母亲很瘦,高高大大的个子只有百十来斤,母亲干着最重的体力活,吃着最差的饭菜。每每想起来都觉得愧疚,都是我们姐弟几个不懂事拖累的。每次吃饭时父亲都说,紧紧让让吃不了,争争抢抢不够吃。从那时起,在家里,绝对不会出现争抢的场面,也算是不是家规的家规吧,现在我们的孩子们也都懂得这句话含义。

那时候冬季蔬菜品种很少,西红柿更是见不到。因此在夏季,西红柿大批上市时,妈妈买下很多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开水烫一下,把皮剥下来,切成细条状,塞入一个个的瓶子里,这也是我们姐弟三个最热衷于做的事。装好瓶后,再经过高温蒸煮,密封好,冬天吃的时候掏出来,跟新鲜的一样,西红柿味道一点不减。

总忘不了冬季,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那温馨的画面,总会让人心里暖暖一动。一家人每人端上一碗手擀面,“吸溜吸溜”吃得煞是痛快。吃在嘴里,鼻子也抢了先,先闻个痛快。深吮几口面汤,烫烫的,香香的,面条顺着喉咙流下去,顿时浑身暖暖地,于是埋头苦吃,迫不及待地把一根根面条送入嘴里,流入胃里,畅快淋漓,忘不了儿时的快乐与贪婪,完了,拍着鼓胀的肚皮大叫,好吃好吃。这个时候,父母就会看着我们笑盈盈的。

今天是周日,寒风凛冽,我带着冰冷的温度回到家,妈妈问想吃什么饭?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手擀面吧。

妈妈还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不急不慌地和面擀面,做卤,煮面,看着妈妈忙忙碌碌,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不一会,细长的面条就下锅了。

吃着妈妈亲手做的手擀面,回味悠长。父亲看着我们在一旁说笑,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父亲一直是这样,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说在点上,没有多余的话。父亲自从生病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虽说在慢慢恢复,灵活的右手只能作为肢体的一部分存在着,只是偶尔被动的活动着,不能再像从前的父亲那样吹吹拉拉,写写画画,父亲再也不能为我们和面了,我再也吃不到父亲和的面,母亲擀的面条了。吃着吃着,我再也吃不下去,泪水模糊了双眼。

平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学做手擀面给爸妈吃,让爸妈吃到我亲手做的手擀面!

回到家,我自己就试着和面,想着爸爸怎么和面,我努力让面硬点再硬点,我要学做最好吃的手擀面。

手擀面可真是个技术活,平时看着面团在妈妈手中转来转去,在擀面杖的作用下一点点变大变薄,轻松自如。可面团在我手中就是不听使唤,尽管非常小心,可擀出来的面片还是中间薄边上厚。这才真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无奈只好求助。妈妈说,擀面时两手力道要均匀,要经常翻转面皮,不能擀起来没完没了。薄厚不一的面吃起来口感会不好的,薄的熟了,厚的还欠火候。果真如此,低头吃着自己做的手擀面,眼泪叭嗒叭嗒往下掉,手擀面真的太难了。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我怎么连手擀面也做不好,想让父母吃到我的手擀面就这么难吗?

接下来时间里,手擀面成了我的家常饭,经常出现在餐桌上,但总也吃不出妈妈的味道,连孩子也说,没姥姥做的好吃,差得远呢。我只好继续咨询,妈耐心地说着,仍然是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怎么做卤,加什么佐料,什么时间加,怎么煮面,面条什么时间出锅,我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就又是漫长的试制过程,在我看来很难的手擀面做起来竟也是得心应手了,偶尔咂咂嘴,感觉也有点像模像样了。

又是一个周日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做起了手擀面。看我竟然如此熟练地做着,妈在一旁笑眯眯地说,难吗?不难吧。我忙说,不难不难。妈又说,那怎么会天天吃手擀面,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烦的。我趁机问,怎么每次都没妈做的味道好呢?妈笑着说,近似轻描淡写般,没啥,用心做就好了。

是呀,用心!用心为家人做饭,这么多年,妈妈一直用心地为我们做饭,哪怕只是一碗手擀面。

都说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都是来源于妈妈的味道,因为妈妈用心尽力为孩子们做着最可口的饭菜。爱吃的,不一定是昂贵的,但那味道永远是唯一的。

原来做饭就是这么简单,用心二字,全部包含其中。用心,这么多年来,妈妈的饭菜如此香甜,如此让我回味,只此二字。哦,我终于读懂了,妈妈的爱已融在锅里化在碗里。

我用心地做着我的手擀面,操作娴熟。不一会,端上餐桌,看着两鬓斑白的妈妈吃下第一口,妈妈点了点头,我不知道妈妈吃到的这碗手擀面里是不是也有了妈妈的味道?

篇3:母亲的手擀面经典散文

母亲的手擀面经典散文

昨天几个朋友聚会,推杯换盏喝,无不尽兴,最后工作人员免费送我们每人一份手擀面,薄薄的,滑滑的,十分软和,尤其酒后特别暖胃。虽然味道不错,但我觉得还是不如母亲做的手擀面好吃。

记得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就常常给我开小灶。以前家里贫穷,不像现在想吃啥有啥,母亲就用家里少有的白面擀面条,用油把葱花爆爆锅,做一碗咸汤,往面条上一浇,发出滋滋地响声,香味也扑面而来,偶尔母亲在面条里也会加个荷包蛋,那美味看着都流口水,我那时一根一根的吃面,不舍得大口大口地吃,感觉我细细嚼面条的过程很幸福。

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每次回来第一顿饭,总让妈妈给我做手擀面,母亲看我狼吞虎咽的吃相,就马上提醒我:“刚出锅,慢点吃,别烫着,锅里还有。”我嬉皮笑脸地说:“妈妈牌的手擀面太好吃了,饭店里也有手擀面,但没妈妈做的好吃。”妈又笑着说:“看你像三天没吃饭似的,小时候吃饭简直像小猫一样,没想到长大了胃口大开。”

自从1990年,我每次回家,不仅能吃上香喷喷的手擀面,而且妈妈还为我准备五斤干手擀面。一次跟母亲学做面,妈妈先调和好了一大盆面,母亲一边和面一边给我讲,软面饺子硬面汤。所以擀面条的面要和得硬些,而且要三揉三醒。母亲先揉成一个个面团,再擀成一个个大面片,然后来回折叠两次,再用刀切成等宽的面条。切面时,母亲给我做示范,让我用心看着,只见母亲右手握刀柄,左手放在叠起的长方形的面卷上,其中四指并拢轻轻按在面上,一边顶着菜刀,一边缓缓后退,听着母亲“噔噔噔”有节凑的切面声,一两分钟的功夫,面条大功告成,然后放在阳光下晒干。码整齐,装入方便袋,这就是母亲特意送给我最好的礼物。我知道,切面的细节母亲着重教我,她是怕我掌握不住要领,容易割破手,一点一滴母亲都为我想到。母亲对孩子做的一切,再多都是心甘情愿,对于自己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

就连我挑食的儿子都说:姥姥做的面条特别好吃。母亲说面是自家种的小麦磨的`面,虽然没有买的精粉那样白和细,但营养却最上乘,不添任何附加剂。还有和面时,母亲加了自家养的土鸡蛋,面条比较有韧劲。母亲有两次给我做了十几斤手擀面,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我心疼母亲呀,止不住发脾气说,您瞎忙活,我家哪能吃那么多面。妈说,不是你同学都爱吃嘛,回去分给她们点。母亲的善良再次感动了我。

手擀面看似简单,想做好很不容易。就拿和面说吧,母亲和面能做到面光、盆光、手光,而我怎么都做不到,感到比学写字都难,擀面片是技术活,我更做不好。最近几年回家,母亲的面做工不变,但调料丰富了许多。有时做鸡蛋卤面,有时胡萝卜肉丝面,有时做木耳芹菜叶面,即使是纯素面条,饱餐一顿,比起机器轧的面条要好吃许多了。况且母亲做的面,美味在口,温暖在心,所以,不论什么口味,只要是母亲做的面,我就特别喜欢。

每次都是我饱了口福,妈妈饱了眼福。妈妈的幸福感很简单,孩子多吃饭,妈妈就由衷的高兴。这点对母亲心理的理解,是在我有孩子以后,儿子小时候也不爱吃饭,我常常撵着喂着,哄着吃着,每吃进一口,我就特别高兴。

真的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养儿才体会到父母心!可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好好孝敬母亲,母亲却瘫痪在床,怎么不多些女儿回报您的机会。母亲,您安心养病吧!女儿小时候,您牵着我的手,教我蹒跚学步,如今您老了,我会用心陪伴您,用心天天为您祈祷。我决定再回家时,一定亲手为母亲做碗手擀面……

我相信,每个人都吃过母亲的手擀面,面的味道会有所不同,但都浓缩了亲情,写满了母亲的关爱。

篇4: 大姐的手擀面散文

大姐的手擀面散文

无论是流浪在北方还是漂泊在南方,对大米我一直无缘。哪怕是把天下的美食全上桌,我对面条依然情有独钟。不过,最让我心动的面条却是大姐的手擀面。

大约是二十多年前吧,已为人母的大姐刚刚开始过自己的小日子。我们家离大姐的家不远,我三天两头去,那时候小我有些贪玩。每次我要回家的时候,大姐都留下我。她的面团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揉好了。她们家的院墙外就是大家的菜园子,我和大姐一起去自己的地里摘一些青菜,然后回家我洗菜,大姐开始擀面。菜洗好大姐切菜我开始烧火,菜炒好添上水大姐继续擀面。那时候用的大案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擀面杖也已经短的只能包饺子了。擀面条也是力气活,但熟也能生巧。现在想想,大姐的擀面过程,比较轻松。我们随随便便的聊着。水还没有开的时候,面条已经好了,很整齐,除了长短有区别,薄厚绝对均匀。我喜欢吃宽的,大姐就常常切宽的。水开后下了面条快煮好的时候倒上菜再放一些调料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即使大哥没有回家我也会先吃的,大姐怕我回家晚,父母亲担心。有时晚了,大姐就送我。那些年的那些日子,大姐的手擀面我常常能吃到。那是一段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长大后的'我常常东奔西跑像一匹野马。大姐家去的少了,有时候去了因为一点小事,我就孩子气的走了,大姐的手擀面已经很少能尝到了。

这几年我稳定一些,大姐的家却搬到了城里,大哥太能干了,我一路小跑漂到了城边,还是隔三差五上大姐家吃饭。不是我们几个要去,只要大姐做好吃的,她就会再三的打电话给我们。如果哪一天没有去,她就会让大哥带过来,或者下次见面的时候就会追根问底。大姐做的饭炒的菜我从没有吃够过。不过,最让我想念的还是大姐的手擀面。和现在的机器压面特像但就是不一样,放到锅里再煮不糊,永远都是大姐手擀面的味道。只是很遗憾,已经很久没有吃到了。因为城里的房子太小放不下农村的那种大案板,所以已经很久没有尝到大姐的手擀面了。

这些天,我在网上聊天,朋友常常问我吃什么饭,我总是说吃面条,事实是真的。我基本上天天吃面条,只要是我做的饭,只要外面卖面条,我就天天吃从不厌。这么多年在外面,我一直这样过,我喜欢吃面条。只是说不清为什么,最近这些天,我常常想起大姐的手擀面。在家的日子,我从不说,因为大姐很忙。双方的父母亲需要照顾,我们这些兄弟姐妹需要照顾,大哥和三个孩子需要照顾,还有我们最爱的小宝宝需要照顾,很忙。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老大就是老大无人能代替。

今夜刚有些累,这天就下了面,真好。唯一遗憾,就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吃到大姐的手擀面?下次回家,我一定要说:大姐,我想吃你的手擀面。再也不管大姐忙或者不忙,谁让我是我们家最小的那个傻丫头。

篇5:母亲的手擀面散文

母亲的手擀面散文

这几天母亲病了,得了重感冒,老是流鼻涕,头还晕,一连几天中午下班回家都听不到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乐曲了,母亲吃了药在床上躺着,午饭不是父亲手忙脚乱的热点现成饭,就是我回到家现做饭,有时候不及时,或是做得咸了淡了还落得孩子的埋怨,母亲还会拖着沉重的身体起来,一边拿着纸擦鼻子一边数落父亲一点小事都干不好,那个菜忘记热了……

中午下班我一边往家走,一边在脑袋里盘算这中午做什么饭菜,一进屋,抽油烟机那熟悉的轰鸣声又在耳畔想起,一看母亲正在厨房忙碌着,“妈,你难受怎么又起来了,等我下班再做不是一样吗?快去歇着吧!”我心疼的说。

“今天好多了,起来活动活动,这几天我感冒你们都没吃好饭,天冷饭吃不好那行呢!中午妈妈做了手擀面,慰劳慰劳你们……”母亲温和的回答,鼻音依然很重。这时父亲也接着我儿子放学了,一听见是手擀面,大家都显得有些迫不及待,都赶快洗手上桌,等着吃面。

一说起这面啊!在我们家可是很受欢迎的,就连对待吃饭这件事并不热衷的儿子,一提起姥姥做的面条,也是垂涎三尺,吃起来狼吞虎咽,那原因可想而知了,母亲做得面条美味啊!

其实母亲做什么都好吃,在我眼里她就是天生的美食家,不当厨师都可惜了,在我们家包子、饺子、馄饨,各种白面做的美食,在别人看来很难做的.餐点,在我们家就是家常饭,母亲一星期至少也要给我们包一顿饺子,早餐经常是各种馅的小包子,自制小咸菜,配上点不同的粥或豆浆,既美味又健康,饮食相当讲究。母亲常说,吃好了,身体才健康,干什么也有资本。这不,很多年了,母亲一直是家里的大厨。

说起母亲的手擀面,一直陪伴我长大,那是谁做得也比不了的,就算我在外呆过数年,也吃过无数家手擀面,但都比不上母亲做得好吃。不过母亲做一顿面条也是很辛苦,面要用热水和,里面还要打上鸡蛋,加点盐,以保证面条的劲道,然后搅合均匀,然后揉成面团,要反复的揉和,揉出来还要醒一段时间,然后杆成薄薄的面皮,反复擀匀称,然后用刀切成粗细长短一致的面条,入锅一煮,面嫩丝滑,弹性十足,还不断,就算没有配菜也能吃上一大碗,别说再配上母亲独家自创的卤子了。

说起卤子,也是很讲究的,每次母亲做得都不相同,有时是蘑菇丁的,有时是肉丝的,有时是青菜的,总之每次都让你回味无穷,母亲做得卤并不放酱料,但味道却很鲜美,母亲说酱料太咸不适合经常吃,所以想出了更美味的办法,就连不爱吃面条的爱人也对母亲的做得手擀面赞不绝口。

今天中午的卤子是芹菜肉丝的,是我的最爱,我不禁多吃了一些,儿子也不同往常吃饭得人提醒,只顾着往嘴里扒拉面条,母亲一边看着我们吃一边说,我早上起来就感觉好多了,就想着中午给你们做点爱吃的,我可不能有病啊!要不把我大孙子饿坏了,晚上还想吃什么,姥姥给你做……

我吃着劲道的手擀面,心里有个地方湿润了,我想这就是母亲,无论自己多么难受,为了孩子都会坚强起来,都会无怨无悔的付出,问世间什么可以如此伟大,那就是母爱,我看着妈妈,在心里说,谢谢妈妈!手擀面里饱含的至爱亲情,我懂,也珍惜!

这个冬天很冷,但有母亲做的手擀面,却很温暖!

篇6:老爸的手擀面优美散文

老爸的手擀面优美散文

电视里的一则挂面广告中有一句话,“就像妈妈手打的一样”。温馨的画面,温情的广告词,总会让人心里暖暖一动。

可对于我来说,父亲做的手擀面最难忘。记得小时候,我家的手擀面都是父亲做的。父亲平时不大下厨,他会做的也只有手擀面,他的手擀面做得非常地道。父亲说,手擀面好吃不好吃,关键在和面上,面要硬一些,吃起来才劲道。

父亲则不同,和面、擀面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三下两下就做好了。拿惯了锄头铁锹的父亲,在面盆前对付一盆白面,动作显得稍稍笨拙了一些,但他非常有耐心。他一点点把水洒在面上,慢慢地把面揉成团。水要少洒,这样和出来的面才够硬。面和好了,放在案板上醒上一会儿,就开始擀面了。

父亲的擀面杖在案板上飞快地滚动,一会儿工夫,便擀成了薄薄的面片。父亲拿起菜刀切面,手起刀落,“嗒嗒嗒”一阵响,他轻松地把面条一拎、一抖,细长的面条从他手中垂下来。面条一点不粘连,一根不会断。这样的面条煮出来,筋道、有劲、耐嚼,回味无穷。

面条擀好了,卤也要做得够味。如果吃打卤面,一般就是西红柿鸡蛋打卤,十分美味。不过我们全家都喜欢在夏天吃凉面。夏天,父亲就经常做凉面了。凉面口味清淡,是我们的最爱。把煮好的`面条用冷水淘凉,再准备调料、菜马。油盐酱醋和麻酱蒜汁的搭配要恰到好处,放多少合适说不准,凭感觉做,所以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都不同。菜马可以是黄瓜丝、胡萝卜丝等等,吃起来特别爽口。

说来也巧,我们姐妹的生日都在夏天。每到我们生日,父亲必定会为我们做一顿长寿面。那天,父亲总是特别兴奋,他用筷子把煮好的面条长长地挑起来,欣喜地说:“看呀,长寿面,又长又瘦!”长寿取的是“长瘦”的谐音。我们幸福地围在父亲身边,他一脸慈爱。

如今,父亲老了,依然清清楚楚记得我们姐妹的生日。每年生日,父亲都会打来电话,提醒我吃长寿面。如果有可能,我会在生日那天,顶着烈阳一路奔回老家。父亲早早把面条擀出来,然后,倚在老屋门口,等我回家……

篇7: 想念老妈的手擀面散文

想念老妈的手擀面散文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当吼秦腔

吃一碗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做为北方人,一般都是以面食为主的。吃哪一种面的麦香和筋道。

面的种类现在也多了起来,中午你去吃饭,什么金马刀削面,宝鸡臊子面,菠菜面,杨凌蘸水面,户县软面……等等应接不暇出现在你的眼帘,就不一一列举了。

经常也是吃面咀着大蒜。在外面吃饭,时常会想起老妈的手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没有老妈做的那么香甜可口,可能是习惯了吧!在农村老家我们一般一天是吃两顿饭的,一般早晨九十点早饭馒头稀饭就着菜,下午三四点在一餐,大部分都是面食。

吃着面,想到了老妈做的手擀面。家里的麦子研磨的面粉,当你打开面缸,那股淡淡的麦香,没有添加任何的作料,没有那么的“漂白”,却包含着天然的.气息和辛勤的结晶。

把面粉倒在一个盆子里,加适量的水,用手搅拌,慢慢的就揉成了一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要掌握火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着老妈那双灵动带劲的手,虽然不是那么宽大,你也能感受到别样的温馨。拿起擀面杖,一遍一遍的擀压,直到薄厚均匀为止。然后撒一点干面粉,折叠,就可以切了下锅了。几分钟后打开锅盖,就是一碗热腾腾面。你可以油泼,加一些蒜苗或者切碎的大葱。或者做一些臊子类似西红柿鸡蛋的等等都可以,那样就更好吃了。

福建来的一个朋友,刚开始过来吃面的时候还是不那么习惯。但是吃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还是蛮不错的。就像我,让我像南方人那样经常吃米饭,我到不是那么习惯一样。

吃面也是一种文化,我不是很懂,但是吃面时,我时常想起老妈。能够常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好吧!!

篇8: 在岳母家吃手擀面散文

在岳母家吃手擀面散文

生在北方的我特别喜欢吃面,来到汉中之后,有诸多不习惯。前几天,女友叫我回她家,我在她家吃了一顿久违了的手擀面。本来岳母是要给我们做的,看着岳母拿起着擀面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小时候祖母挥着擀面杖给我做的手擀面的情景。虽然祖母已去世多年,但依偎在她身边,吃她老亲手做的手擀面的片段好像发生在昨天。

小时候家里穷,生活困难,记忆中只有家里来客人时,祖母才做手擀面招待人家。每次看到热腾腾地手擀面被端到桌上,我就忍不住用乞盼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盛着面条的大白碗,闻着面条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劲的咽着口水。

听到客人夸奖祖母的手艺好时,液腺更是毫无吝啬地往嘴里喷涌着口水,心里只有念头,客人少吃点,给我剩点,哪怕一点点都好啊,我也想伴着蒜吃面解馋。

后来生活好了,祖母专门教我擀面,多少水多少面多少油都很讲究,比例不同做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

这次是我第一次到岳母家,岳母自然很热情的为我擀面,我不可能闲着,一定要动手帮她做的,给女友挣挣面子嘛!没想到,我刚说帮她做,岳母一脸惊奇的看着我,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会做擀面?”我只是笑笑,并没有回答。难的我是不会做的,擀面在甘肃属于家常饭,我还是能做得来的。女友为了让岳母高兴,在那儿收拾蒜和葱。后来岳母才告诉我,女友平时在家也做饭,但做的不那么细致。

我把面粉放进面盆,左手不断搅拌,右手用瓢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地加水。女友提前告诉我,岳母喜欢吃比较硬的面,我就不敢大量的加水。俗话说得好,软面饺子硬面汤,水加好了,用力糅合,一遍又一遍,这样就成为一个大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擀面杖来回滚动面团,只见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团就魔术般地成为大小形同中等锅盖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把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做成手擀面。接着把做好的手擀面放入含有煮熟的绿豆的沸水中,面条和绿豆就混合在一起了,随着水的沸腾上下翻滚,好像在“欢呼雀跃”。

我想这会儿锅里的面条就像我的心情,欣喜万分,大约5分钟左右,我把打开锅盖,那久违的手擀面的香气飘了出来,岳母说,“这孩子,做面的手艺还不赖,和谁学的?”,我边从锅里捞面边回答,“也没怎么学,看着祖母做,看会了。”

饭终于做好,能上桌吃了,我让女友把蒜拿过来,岳母愕然。我赶紧说,汉中这边吃饭不怎么吃辣,今天您也试试手擀面拌面的口感,岳母小心的`尝了一口,深怕辣着自己,吃完第一口才连连说好吃。其实这也不是甘肃人都这么吃,只是我家是这样,觉得还不错,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饭后,女友就去洗碗了,岳母才告诉我,其实手擀面有很多种,每种面吃法都不一样,比如,盛夏伏天的时候,做点手擀面伴成凉面,然后在配点黄瓜、椿芽、咸菜、之类的,百吃不厌,不仅好吃还能起到防暑的作用。

岳母还说手擀面分为好多种的,像“宽心面”、“上梁面”平常是吃不到的,“宽心面”是女儿出嫁时做的,而“上梁面”则为家中盖房上梁时为工人们帮忙人做的。

直到此时,才明白,手擀面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风俗,我忘不了那面独特的香味,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岳母家吃手擀面。

篇9:母亲的手擀面的散文

母亲的手擀面的散文

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两次手擀面,引来无数赞叹和垂涎。还真不是吹,俺擀的面条粗细均匀、长短无几、有模有样。再配上由自制腊肉丁、野生黑蘑菇、冻豆腐、泡过的花生米、黄豆嘴、粉条、青菜打成的卤,要多好吃有多好吃。

这手称不上绝活的绝活,是打小跟母亲学的。

小时候村子里是大集体,按工计酬。我们家七口人,父亲在外面教书,只有母亲一个人挣工分。分的口粮自然不够吃,菜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能吃上一顿白面条,便是极大的享受。前文中那款卤料,正因此而来――里面的“内容”,大都是可以较长时间存放的食材。

我们兄弟五个都喜欢吃面条,母亲便变着法给做。那会儿白面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红薯面。红薯面韧度小,擀不成面条。母亲便剥来一些榆树皮,晒干用石碾轧成面,用箩筛过,跟红薯面和在一起,做成的面条爽滑了许多,还略带着些许甜味。有白面的时候,母亲会和一块白面,用它把红薯面包裹起来一起擀,面条便做成了彩色的'。跟着母亲,我也学会了做彩面,只不过我出的“彩”,是用菠菜汁、胡萝卜汁等和出来的,不再需要红薯面了。

我尤其爱吃母亲做的杂面。她会用那双年轻灵巧却极粗糙的手,擀出薄薄细细的杂面条。用黑油(即棉花籽油)炝锅。等油烧热后那层沫没了,放上蒜片,随着蒜片变黄,逸香满院。没菜,便撷一把嫩榆树叶,倒遮掩了绿豆面那固有的涩,吃起来滑滑爽爽。玉米面、荞麦面,母亲都能擀出好吃的面。麻酱豆角(黄瓜),一拌就是卤;根达菜、绿豆芽,炝个花椒油,浇点大盐水,也是卤;茄子丁、白菜丝,半炒半炖,都是卤。高中下了晚自习回来,母亲会给我做上一大碗清汤面。切点葱丝、蒜苗、香菜,点几滴香油,用酱油、醋、盐渍好,细细的手擀面起锅时放进去,好香啊。现在我还经常吃这,只不过基本是用挂面,另多了个荷包蛋。

斯人已逝,往事成忆。每当我做起手擀面,捧起手擀面,便不由地会想起母亲。您教会我做手工面,也教会了我做人。您给我做了一辈子手擀面,却没能吃上我亲手为您做的,我勤劳善良慈祥的母亲!

篇10:一碗手擀长寿面散文随笔

一碗手擀长寿面散文随笔

昨天儿子放学后用零用钱给我买了一束洁白的康乃馨,今天是我的正生,刚好是星期六,儿子执意要给我做一碗手擀生日长寿面。

儿子挽起袖子,戴上围裙,和面,揉面,擀面。高大的儿子站在低矮的案板前,腰要弯许多才用得上劲儿。看着儿子认认真真又笨手笨脚的模样,喜悦的泪花在我眼睛里转了几圈,变成朵朵幸福花在我脸上荡漾。

上次,牵着儿子的小手过马路是什么时候呢?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过马路时,儿子开始抢先拉起我的手,护着我过马路呢?时光倏然,小小少年已长大。

吃着儿子亲手做的手擀生日长寿面,做母亲的幸福感无以言说,有关生日手擀长寿面的许多往事也在温馨的面条里点点洇开。

过生日时,吃一碗手擀长寿面在我家是传统。

奶奶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去世,父亲是长子,爷爷生日是阴历七月初一,母亲年年都要给爷爷做长寿面。虽然那时家里很贫穷,有时青黄不接,但是爷爷生日的长寿面是一定的。往往是提前好长时间母亲就用石磨盘推磨,把麦子的第一道面粉留一些单独装好,留着给爷爷做生日长寿面。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爷爷总是笑眯眯地把长寿面喂给他的几个小孙儿的情景,这碗上等的生日长寿面爷爷到底又吃了多少呢?我永远无法知晓。

父亲在外地工作,生日时尽量赶回来,即使不得回来,母亲也会把给父亲过生日的腊肉留着,等父亲回来了再吃。父亲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十六,那时家里的腊肉已所剩无几,但是母亲总要留一块,等父亲生日时吃。过了六月母亲就对我们说:“腊肉没有了哦,你们别念着了哦。”但是每年到父亲的生日时,我们依然会吃上香喷喷的腊肉炖香菇火锅,吃上白面面条。陪父亲过生日是我们小时候最幸福最快乐的事了,比过年还要盼望呢,因为那时盼过年太远,盼父亲的生日就近多了,似乎数着山上的红叶一会儿就到了。

母亲三个孩儿的生日,她更是牢记在心。藏在生日长寿面里的荷包蛋是我们过生日时的最大惊喜和开心,因为端起长寿面首先就用筷子掀起面条,夹起卧在碗底的荷包蛋哦。母亲看着我们急猴似的寻找鸡蛋、夹起鸡蛋笑得合不拢嘴的傻样,也开心地笑了,那是小时候看到母亲笑得最开心最甜蜜的笑。

是啊,在那贫穷的年代,一碗长寿面,一个鸡蛋,一块腊肉是多么奢侈的食品啊。可是直到我二十岁母亲突然去世,我们没有给母亲过过一次生日,没有给母亲做过一碗长寿面。小时候问母亲什么时候过生日,母亲总说等我们长大了告诉我们,父亲也从没提起母亲的生日。等我们长大了,我们一个一个到远方读书,工作,依然是母亲记挂着我们的'生日,千叮万嘱叫我们吃好一点儿。年少的我们只向往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又怎会想起母亲的生日呢?又怎么会想到母亲会这么年轻就永远地离开我们呢?直到母亲去世后才知道母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二十三。在思念母亲的漫长日子里,我才渐渐体会到对一种感情无法弥补的痛苦,遗憾,无奈,那是用什么样的文字都无法表达的,也总会在读到那些写来不及回报的情感的文字时潸然泪下。

结婚后,跟婆母一起生活,婆母善良,仁厚,视我如亲女。生日那天早上婆母总是早早起床做手擀面长寿面,让我吃了去上班。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婆母把生日长寿面递到我手里时,笑眯眯地说:“明啊,今天是你生日,早晨要吃长寿面。”我看着满面笑容的婆母,心里溢满了感动和幸福,婆母能记住我的生日就很不容易啊,何况亲自给我做手擀长寿面!

在婆母的影响下,在娘家不会做饭的我,也学会了手擀面,我也一直记着要给婆母做一碗手擀长寿面。是啊,第一次婆母吃着我做的手擀长寿面,多么高兴啊,一家人围坐在婆母身边陪着婆母吃生日长寿面的情景,也许是婆母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吧。

今天,我的儿子也给我做生日手擀长寿面,尽管手擀面随时都买得到,但是亲手做的就是不一样哦,这世代相传的手擀长寿面是我家亲情深深的浓缩啊!

如今,人们一年中要过的节日很多,既要过本土节日,又要过洋节日,但是,我以为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最大的节日莫过于生日了,过生日时再贵重的礼物,莫过于一碗手擀长寿面了。

手擀面经典散文

大姐的手擀面散文

家乡手擀面作文

感恩父母手擀面作文

妈妈的手擀面作文

母亲的手擀面作文1000字

亲情随笔写作:妈妈的手擀面

奥灶面散文

熟莜面散文

腾讯说说

腾讯手擀面散文(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腾讯手擀面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