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面教学设计(共含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吾方自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听写。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四??十自然段。
1、指名读四??十自然段。
2、自学,理解以下体态语言和词语。
A、“双手一摊,一脸的无奈”意思是“对不起,我没为法帮你。”
B、“平等六易”面包=用来交换的钱物。
C、“身无分文”全身上下没有一分钱,联系前文“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来理解。
D、“耸了耸鼻子”表示不希罕这件新大衣。
E、“眼里闪出亮光、惊喜”好奇。
3、前后文比较:
(1)对于老板来高姿态 ,用新大衣和五星红旗来交换面包,谁值钱?
(2)为什么老板宁可要五星红旗,而不要新大衣?甚至还愿意为了五星红旗而多出面包?
(体会老板对异域之物的爱好。)
4、我同意了吗?
(1)找句,读、体会情感。
A、“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愣”说明作者没想到老板舍大衣而取五星红旗,提出这样起乎寻常的要求。
“久久地凝视“作者当时正在进行思想斗争。(想想作者些时会想些什么?)
B、“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通过“摇头、吃力地、趔趔趄趄”这些词语,体会作者宁可饿肚子,也不肯用心爱的国旗换面包,那种深切地爱国热情。
(2)结果作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
“摔倒在地”(晕倒)(联系前文“直到第三天中午”来体会作者又饿又累的'情景。)
5、夸一夸文中的这个小伙子。(体会情感。)
6、指导朗读。
7、分小组表演。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节
1、齐读最后两节。
2、找出描写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老板博大的胸怀。
“冲我竖起大拇指”“费用由我来付”。
A、“冲我竖起大拇指”是赞赏作者对五星红旗,对祖国的热爱。
B、“费用由我来付”联系前文“讲究平等交易”体会,先前老板施舍一块面包尚且不肯,现在却肯付医院中的大笔费用,前后态度变化如此之大,是因为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被作者那种深切的爱国心感动了。
3、从中体会到老板的国际主义精神。
4、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说什么?
5、感情读文。
四、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师:如果当时“我”拿了国旗换面包,会出现什么情况?故事的结尾会怎样?(续编)
六、作业1、摘抄感人的句子。
2、把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画钟面——时针、分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指针画法
教学目标:
1,会画钟面上的分针。
2,探索钟面上时针走1小格是多少,了解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联系,从而学会画钟面上的时针。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方法。
难点:会画钟面上的时针。
教学准备:
课件,有钟面的A4纸,1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语: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见过这样的题目吗?(都见过)题目说做什么呢?(画时针和分针)那你们会画吗?不知道你们画得准确不准确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二、新课学习,
1.分针的画法:
提问学生:你们画钟面上的指针的时候,你们通常画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呢?通常先画分针,因为分针比较容易画,分针是根据分针的读数来画的。分针是怎样读的呢?我们学过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一大格是5分,从12指到1时,走了5分,走到2就是2大格,2个5分,二五一十,走到3,3大格就是三五十五。依次数下去,数到10就是50分,数到11就是55分,12就是60分,当走到60时就是变为整时的时候,即也叫整点,整点的时候分数又变成0分了。又从0分来数。
练习:画12:00,1:30,2:13,3:47四个时刻的分针。(分针根据分针的读数来画)
2.时针的画法:
时针如何来画呢?
(1)思考:老师有60颗糖果,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们猜猜每个人得到多少颗?60可以分成5个12那60=12+12+12+12+12
(2)思考:猜一猜时针走一小格是多少?
1小格=12分。因为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60可以分成5个12,所以时针走1小格是12分。按时针的走向,最先数字那里看做0分,第1小格刻度是12分,第2小格刻度是24分,第3小格刻度是36分,第4小格刻度是48分,第5小格刻度是60分。每一个大格都有这样的规律。也是起始点为0分、12分、24分、36分、48分、60分,依次下去。这是我们时针走过的分钟数。
(3)拨动钟表探究:时针指向的分钟数和分针指向的分钟数有什么关系?
从12:00拨动到12:12,观察此时12:12钟面上分针的分钟数和时针的分钟数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关系,同样拨动、观察12:24,12:36,12:48,1:00.
得出结论:分针指向的分钟数和时针指向的分钟数一致,所以画时针时可以根据分针的指向的分钟数来确定。
练习:在钟面上画4:24,8:48的指针和分针
(4)观察10:25、10:10、1:32钟面的时针,有什么发现。
10:25的分针指向25分,时针指向24分~36分之间;10:10的分针指向10分,时针指向0分~12分之间;1:32的分针指向32分,时针指向24分~36分之间。
得出结论:分针的分钟数与时钟所指向的分钟数始终一致,分针所指的分数对应着时针指的分数,刚好在刻度分钟数的范围内。所以画时针时,根据分针指向的分钟数在刻度上画,不在刻度上就看分钟数的范围。
练习:在钟面上画3:30,11:45的指针和分针
引导再次理解分钟数所在的范围来画时针。
三、小结
分针画法:画分针时根据分针的读数来画。
画时针时:时针由分针的分钟数来确定,分针多少分,时针也对应多少分(在几时数字后那一大格里数分钟数)。时针的1小格等于12分,1时里的刻度依次是0分,12分,24分,36分,48分,60分。依次推下去,依次循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会数露在外面的面,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积,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发现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猜图游戏
(1)把一个正方形大部分挡住,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
(2)把图形再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继续猜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等。)
(3)把图形再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继续猜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4)师:如果有6个这样的正方形可以围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呢?你会求它的表面积吗?(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引入
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问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体会“露在外面的面 ”(教具演示)
1、将一正方体纸箱悬空,让学生观察:它有几个面?
2、将这个正方体纸箱放到桌面上,让学生观察:现在正方体的哪个面被遮挡住了?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分别是哪些?
3、把这个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让学生观察:现在正方体的哪几个面被遮挡住了?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分别是哪些?
4、计算这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
(1)如果这个正方体的材长是10厘米,它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2)说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活动二:数一数
1、课件出示4个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的画面,让学生数出露在外面的面数。
一个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很容易数,如果再增加3个正方体,你会数出露在外面的面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又快又准的数出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伴说一说。
2、反馈数的方法。(无序的一个一个地数;有序的按上面、前面、侧面的数;有序的一个正方体一个正方体的数)
3、小结
数露在外面的面,可以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也可以分别从从正面、前面、侧面不同的观察角度去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4)计算出露在外面的面积,并说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活动三:摆一摆
1、出示活动要求:这四个纸箱除了老师的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呢?又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同桌一起摆一摆,数一数。
2、 汇报交流
把学生不同的摆法展示出来。
师:这些都是由四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正方体,摆的方式不一样,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相同,面积也会不同。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活动四:找规律
1、组织学生按照数学书第21面的第一种方式进行摆放正方体,寻找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1)师:刚才,我们是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如果是有规律的摆,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1页,说一说第21 页的第一种方式是怎样摆放的?
(2)小组合作,按照数学书第21面的第一种方式进行摆放正方体,并完成相应的表格,自主探索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3)代表汇报数据,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拓展:如果用这样的方式继续摆6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呢?10个呢? N个呢?
2、组织学生按照数学书第21面的第二种方式进行摆放正方体,寻找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1)学生自学书上第二种摆法,小组合作,按照数学书第21面的第二种方式进行摆放正方体,并完成相应的表格,自主探索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2)代表汇报数据,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拓展:如果用这样的方式继续摆6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呢?10个呢? N个呢?
3、组织学生自主按照数学书第21面的第三种方式进行摆放正方体,寻找正方体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然后交流,总结出规律。
四、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21页第三题,完成后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师:如果是奇数个的正方体竖着摆放,露在外面的正方形面数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
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预习目标
1、正方体( )形,正方体各个面的( )相
等。
2、
五、(一)
16个面,它们都是正
2、如果我把它放在墙角,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露在外面的面》。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如屏幕所示,一个正方体时,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分别是哪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些面?(正面看1个;侧面看1个;上面看1个。1+1+1=3个
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50×50×3)
2、教会学生计算露在外面面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
个数一个一个的数;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2、将正方体竖着摆放呢,依次增加个数,露在外面的面有什么变
化呢?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50×50×3=7500cm2
七、课后作业
1、练习册《露在外面的面》。
2、练习册《找规律》。
八、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比醚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闭莆照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
3绷私馍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认读整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学生准备1个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猜猜它是谁?(钟)
2、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
3、师:生活中,能告诉我们时间的有很多呢!还有哪些呢?(手表;闹钟;手机;电子钟)
4、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课件出示各种不同整时钟表)
5、导入:这些钟表漂亮吗?喜欢这些钟表吗?那我们现在就和他们交朋友吧!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1.感知钟面。
师生拿出钟面模型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谁知道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什么针?那谁知道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什么针?
师指出:钟面上有三根针,有12个数字和刻度。把最短、最粗的针叫做时针;较细、较长的针叫做分针;通常我们把最细、最长的针叫秒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主要是根时针和分针有关。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师:钟面上的这些指针都是往什么方向运动的?(学生用手比划。)我们就把这个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反之就是逆时针方向。
2、师生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分针、时针和秒针还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那么你们会认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吗?
三、认识整时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芳芳也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她在干什么呢?
生:芳芳正起床了。
追问:从图上还能看到些什么?(公鸡、作息时间表、钟表)看看是什么时候?怎么看?(贴上钟表模型)先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我们经常说的7点是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而正确的书面语言应该是7时,以后我们都说几时不说几点好吗?看看谁先记住老师的话。谁会像老师这样说?(抽2个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后全班一起说。)
怎样把它写下来呢?
教师讲解:第一种方法是普通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几的后面写上一个“时”,如7时写作7时(教师板书:7时)第二种方法是电子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数字几,中间写两个小圆点,右边写两个“0”。这就是记录时间的两种方法,同学们学会了吗?(板书:7:00)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小红7时就起床了,那你能用刚才学的方法看看这两幅图是什么时候小红又在干什么呢?你是怎么认的?在电子表上怎么表示?(8时上学,12时吃午饭)
师: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他们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并回答。)
相同点:分针都指着12;不同点:时针指的位置不同。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很重要,一起读读。你会认整时了吗?
四、课堂活动
1、教师拨指针,学生说时间。
2、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迅速在你的钟面上拨出你最喜欢的整时时刻。(学生拨)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拨的是几时?这时你在干什么?
3、师:一个名叫小明的小朋友,和我们大家一样刚刚学习了《认识钟表》,他把自己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 仔细看看,说一说,写一写,他什么时间做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显示情境图片:兰兰本周星期天准备洗洗红领巾,做做作业,跑跑步,到书店买几本故事书,看看电视。请你利用今天学习的整时的知识帮她设计。她该什么时间洗红领巾?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跑步?什么时间买书?什么时间看电视?看谁安排得最合理。
六、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们打算怎样安排你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呢?课后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合理安排一下你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吧。只要我们管理好了时间,那我们就能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做面花》是小学美术二年级的第21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通过观察、想象、动手制作,引导学生了解花馍的造型、颜色和图案装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花馍的制作方法,学习运用彩泥进行创意制作,并运用团、搓、盘等技法完成花馍作品。本课教学的40分钟虽短,但课前学生的预习很重要,教师在课前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预习和收集资料等工作,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播放花馍简介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花馍的文化,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通过观察分析花馍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花馍的特点。观看花馍制作视频来学习制作方法。整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制作技法,也感受到了制作蒸花馍的乐趣,有些学生还创新出了不同的花馍造型。
但本节课还有不足,在出示花馍的特点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应板书出制作技法。用彩泥代替面材料上是好准备了,但是制作的效果要差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完善教学环节。
辛公正,丁恩宝,唐登海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2)
摘要:本文针对对转螺旋桨这类组合式推进器的设计问题,采用了升力面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前后桨的相互迭代求出彼此间的诱导速度,以此来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用此方法作了一对对转螺旋桨的设计,同时应用面元法进行了水动力预报。关键词:对转螺旋桨;升力面方法;面元法;诱导速度中图分类号:U661.31+3
文献标识码:A
Adesignmethodforcontra-rotatingpropellerby
lifting-surfacemethod
XINGong-zheng,DINGEn-bao,TANGDeng-hai
(ChinaShipScientificResearchCenter,Wuxi214082,China)
Abstract:Acontra-rotatingpropellerdesignmethodbylifting-surfacetheoryispresented.Itistoconsid-ertheinducedvelocitythroughtheiterationbetweentheforwardpropellerandtheafterpropeller.Usingthismethod,acontra-rotatingpropellerwasdesigned,thenthehydrodynamicwithpanelmethodwaspre-dicted.Theresultsshowthatthismethodcanmeetengineeringrequirements.
Keywords:contra-rotatingpropeller;lifting-surfacemethod;panelmethod;boundarycondition;
inducedvelocity
1前
言
对转螺旋桨通常具有高效率,易于改善航行体操纵性的优点,其设计方法虽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例如水下航行器导管对转桨、AUV对转桨、Z推以及对转―吊舱推进器等等,它们的螺旋桨运转方式虽然也是相对旋转的,但其推进器组成结构中还多了其它的附属结构―导管、支柱,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到各组成部件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前后桨之间的相互干扰引入到设计过程中,而升力面设计方法在螺旋桨的设计过程中仍被广泛采用。对于常规的对转螺旋桨是在同一轴上由前后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螺旋桨组成。这样可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推力负荷由两个桨分担,故每个桨的推力负荷减轻了,另一个作用是前桨尾流的旋转动能损失可被后桨所利用而得到回收,致使二桨合成的尾流旋转能量损失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推进器的效率,同时前后桨的扭矩也可以相互平衡增加航行体的稳定性;但由于轴系结构复杂,在大船上难以采用,大多数用于水下航行器上。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简介:辛公正(1978-),男,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工程师。
对转螺旋桨是组合式推进器的一种。所谓组合式推进器是由几个推进部件所组成。对转螺旋桨即由前、后桨两个推进部件所组成。此外还有串列式螺旋桨,导管螺旋桨等组合式推进器。组合式推进器的水动力学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每一部件对其它部件有扰动速度,也称为诱导速度。如果部件之间有相对运动,如对转螺旋桨的前后桨、带前置或后置导叶的转定子之间则干扰速度是非定常的,只可能是个非定常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有二个处理方法。一种是在平均意义下求解,即把干扰速度进行周向平均,或者说把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作为干扰速度,即把它假定为与周向坐标或者说与时间无关。如此在周向不变的来流条件下,则问题作为定常问题来处理。另一种方法是真正按瞬时的干扰速度条件作为非定常问题处理。早在1976年董世汤和陈立强发表了对转螺旋桨的升力线理论计算加升力面修正的设计方法[1],并应用于产品型号的设计,满足了当时的工程需要。本文的对转螺旋桨设计方法是以升力面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设计方法,针对前桨和后桨,分别用各自的程序进行设计,在二者之间通过迭代来考虑相互的影响。
2.1进流场的分析
设计过程中前、后桨采用适伴流设计,伴流场分布只考虑为半径r的函数,轴向位置取桨盘面位置,周向采用平均。前、后桨之间的干扰速度也是取各自桨盘面位置进行周向平均。由此将各个桨的伴流分布加上另一个桨在桨盘面的诱导速度可得到实效伴流场的分布,在此速度场下进行螺旋桨的升力面设计,以此来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给定设计条件及设计要求2.2坐标系、
在设计计算中,前桨和后桨均定义为右旋桨,这里建立了两个坐标系:一个是柱坐标系(x,r,!),与螺旋桨固定在一起,以桨叶参考线与桨轴交点为坐标原点,x仍以向下游为正,以1号叶片的桨叶参考线定义!=0,!方向按右手定则定义正方向,r向外为正;另一个是直角坐标系(x,y,z),x方向与柱坐标系相同,y方向是竖直向上为正,z方向是与x,y方向满足右手定则。
在进入升力面设计之前,给定的设计条件通常有:伴流分数分布,直径D,叶片数Z,航速VS,转速
n,初始螺距角“p0,叶片的弦长分布c(r),叶片的厚度分布t(t,s),纵斜分布ZR(r),侧斜角分布!s(r),!(s),设计的水动力要求。径向环量分布形式F(r)和弦向环量分布形式#m
通过升力面设计计算,希望达到的设计要求为:设计得到前后桨叶片各叶剖面的螺距角及拱弧线形状,使前后桨产生所需要的总推力T或者用尽主机功率。通过迭代计算使前后桨的扭矩达到平衡,最后叠加厚度分布得出型值。
2.3升力面设计方法的数值模型
螺旋桨的升力面设计计算采用涡格法,升力面建立在拱弧面上,边界条件采用了能考虑径向速度和侧斜、纵倾分布的`比较完善的边界条件。由于在设计计算的迭代过程中,拱弧面的几何形状在改变,故每次迭代需要修改升力面的几何条件,把网格重新划分。对于升力面设计的涡格法这里不再细
[4]
述,具体方法可参见以及关于边界条件分析比较[5]。“与粘流耦合的导管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
3对转桨设计
3.1表达式定义
对转桨与常规螺旋桨在数据表达上有一些区别,为方便计算和分析,下面给出本文的约定及采用的对转桨推扭力系数、效率等定义:
42
下标1―――前桨;――前桨直径(m);D1―
――螺旋桨进速(m/s);V―
――前桨推力(N);T1―
――前桨扭矩(N?Q1―m);―――水的重量密度(N/m3);ρ
――前桨敞水效率;η1―
船舶力学
下标2―――后桨;――后桨直径(m);D2―
――总推力(N);T―
――后桨推力(N);T2―
――后桨扭矩(N?Q2―m);――总的敞水效率;η―
――后桨敞水效率;η2―
第10卷第2
期
――螺旋桨转速(rps),前后桨转速方向相反;Q―――总扭矩(N?n―m);
KT1=
T1!nD1
Q1!nD1
KT2=KQ2=
T2!nD1Q2
KQ1=
!nD1
KT=KT1+KT2K”1=JT1
Q1K
%=JT
Q
3.2设计过程
KQ=KQ1+KQ2K
"2=JT2
Q2J=V1
采用上述对转桨设计程序进行设计,首先输入前后桨的主参数,先进行前桨的设计,此时后桨在前桨桨盘面处的诱导速度u21(r)设为零,前桨的进流条件即为前桨的伴流分数w1(r),通过对前桨的设计计算可求出前桨在后桨桨盘面处的诱导速度u12(r),将其作为前桨对后桨的干扰;然后进行后桨的设计,此时后桨的进流条件为后桨的伴流分数w2(r)加上前桨在后桨桨盘面处对后桨的诱导速度u12(r),同样通过对后桨的设计计算可求出后桨在前桨桨盘面处的诱导速度u21(r),将其作为后桨对前桨的干扰;如此前桨的进流条件发生了变化,变为前桨的伴流分数w1(r)加上后桨在前桨桨盘面处对前桨的诱导速度u21(r),因此前桨需要重新进行升力面设计,计算出新的对后桨的诱导速度u12(r),由此可见这个过程需要相互迭代直到前桨与后桨间的相互作用即诱导速度收敛后为止,这样可认为在前
Fig.1Flowchartofcontra-propellerliftingsurfacedesign
后桨的一体化设计中比较充分地考虑了相互间的干扰。具体的迭代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中对于每一次前后桨的升力面设计都是在各自进流条件下迭代到满足水动力要求结束的,因此整个设计过程实际上有两层迭代,一层是升力面设计自身的迭代,另一层是前后桨相互干扰的迭代。
4面元法水动力预报
面元法作为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预报工具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其计算精度已经能满足各类工在程问题的要求。因此升力面设计结束后,我们采用CSSRC面元法[6,7]对设计结果进行了水动力预报。面元法的预报过程中采用与升力面设计方法类似的迭代过程来考虑前后桨之间的相互作用。
5实例计算
本文采用前面所述的设计预报方法,分别对某水下航行器设计了一对对转螺旋桨。
5.1算例设计参数和设计条件
前后桨的主参数和设计条件,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表1算例前桨主参数
表2算例后桨主参数
Tab.1Forwardpropellerparameter
ofthescheme
r/R0.2920.30.40.50.60.70.80.90.951
C/D0.13260.13400.15360.17760.19880.21440.22300.20440.16400.0500
T/C0.25150.18220.12830.09020.06260.04290.03080.02820.06000.2515
T/D0.03340.03300.02800.02280.01800.01340.00960.00630.00460.0030
F(r)0.35880.38470.64180.87291.00001.02940.95240.71650.47470.0000
wx(r)0.51000.50160.46540.36350.27210.19270.12730.07740.04480.0355
r/R0.2350.30.40.50.60.70.80.90.951
Tab.2Afterpropellerparameter
ofthescheme
C/D0.11800.14120.17840.21050.24180.26210.26610.24420.19570.0500
T/C0.30870.23010.14840.09920.06630.04540.03280.02410.02250.0596
T/D0.03640.03250.02650.02090.01600.01190.00870.00590.00440.0030
F(r)-0.2394-0.4680-0.6920-0.8731-0.9766-1.0000-0.9251-0.6560-0.36570.0000
wx(r)0.46020.39860.31370.23370.16190.10150.05570.02780.02150.0209
5.2算例设计和预报结果
螺旋桨设计采用最佳环量分布,以获得较高的效率。前桨平均伴流分数为0.19,后桨平均伴流分数为0.17。设计时以满足扭矩KQ要求为目标,并使得前后桨的扭矩达到比较好的平衡,经过迭代计算,最终获得前后桨设计方案,如图2;前后桨螺距比、拱度比的分布如图3和4;设计迭代过程中前后桨相互间的干扰如图5~10,从图中可见随着迭代的进行前后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诱导速度很快收敛,同时由于后桨是工作在前桨的尾流场中,前桨对后桨的诱导速度更大且干扰更强,而后桨的前桨的干扰主要体现在轴向诱导速度上,
叶数直径(m)转速(rpm)
表3算例设计条件
Tab.3Designconditionsofthescheme
前
桨
后
桨
50.4165000.436
右
40.4085000.410
左
Ao/Ae
旋向航速Vs(kn)
50.74190.02207
50.7419-0.02207
Js
设计KQ剖面形式
NACA66moda=0.8
切向诱导速度几乎为零。设计结束后利用面元法分别对该方案进行均流状态的水动力预报,预报时相对于设计状态下进速系数为0.601,预报时考虑前后桨的相互影响,计算网格如图11,预报结果见表
4。预报结果均按前桨进行无量纲化,从预报结果可以看到,由于设计过程中是在考虑前后桨相互作用
通过迭代后设计出来的,前后桨的KT、KQ预报值与设计值相比偏差在3%左右,其中KQ值比较接近所要求的结果,后桨的扭矩偏大,前桨扭矩偏小,二者的扭矩不平衡度为5%,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44船舶力学第10卷第2期
图2算例对转桨设计方案图3前后桨螺距比分布
Fig.2Designschemeofthecontra-rotatingpropellerFig.3Thepitchratiodistributionofforwardand
afterpropeller
图4前后桨拱度比分布图5设计迭代过程中前桨对后桨的轴向诱导速度
Fig.4Thecamberratiodistributionofforward
andafterpropeller
Fig.5Theaxialinducedvelocityofforwardpropellerto
afterpropelleriniteratedprocess
图6设计迭代过程中前桨对后桨的径向诱导速度图7设计迭代过程中前桨对后桨的切向诱导速度
Fig.6Theradialinducedvelocityofforwardpropeller
toafterpropelleriniteratedprocessFig.7Thetangentialinducedvelocityofforwardpropeller
toafterpropelleriniteratedprocess
图8设计迭代过程中后桨对前桨的轴向诱导速度图9设计迭代过程中后桨对前桨的径向诱导速度
Fig.8Theaxialinducedvelocityofafterpropellerto
forwardpropelleriniteratedprocess
Fig.9Theradialinducedvelocityofafterpropellerto
forwardpropelleriniteratedprocess
图10设计迭代过程中后桨对前桨的切向诱导速度图11面元法预报网格的划分
Fig.10Thetangentialinducedvelocityofafterpropellerto
forwardpropelleriniteratedprocess
Fig.11Meshdistributionofthepanelmethod
表4对转桨水动力设计和预报结果
Tab.4Thedesignandpredictionresultsofthecontra-rotatingpropellerhydrodynamic
设计值
预报值
偏差
扭矩值(N.m)
―――
扭矩不平衡度
前桨
KT10KQ
0.14100.22070.1297-0.2206
0.13560.21520.1280-0.2261
-3.81%-2.51%-1.30%2.50%
19.0802
-
5.09%
―――
后桨
KT10KQ
-20.0520
6结论
我们针对某水下航行器,采用对转螺旋桨升力面设计程序进行了方案设计,并用面元法进行了水动力预报,在设计和预报过程中通过前后桨的相互迭代来考虑它们之间的影响,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建议和结论:
(1)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本文建立的对转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和面元法预报方
46
法能够满足工程问题的需要。
船舶力学第10卷第2期
(2)对于对转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和面元法预报方法,由于在理论上的数值模拟与实际螺旋桨工作环境有显著差别,因此其计算精度还有待改善,这只有通过更多的设计实例和相应的试验分析比较才能实现。
(3)CFD方法在近几年发展得比较成熟,将其应用在对转螺旋桨这类组合式推进器的预报分析上应该更能捕捉到前后桨之间的这种强干扰的粘性流动,因此用CFD方法来计算对转螺旋桨问题应该在以后得到更多的研究。参考文献:
[1]董世汤,陈立强.对转螺旋桨环流理论计算方法[J].舰船性能研究,1976(2).
[2]YangChenjun,TamashimaM,WangGuoqiang,YamazakiR.Predictionofthesteadyperformanceofcontra-rotating
prpellersbyliftingsurfacetheory[J].TransactionsoftheWest-JapanSocietyofNavalArchitects,1991(82).
[3]YangChenjun,TamashimaM,WangGuoqiang,YamazakiR,KoizukaH.Predictionoftheunsteadyperformanceof
contra-rotatingprpellersbyliftingsurfacetheory[J].TransactionsoftheWest-JapanSocietyofNavalArchitects,1992(83).
[4]辛公正.与粘流耦合的导管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A].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武汉,2004.[5]辛公正,唐登海,董世汤.螺旋桨升力面设计边界条件的处理分析[J].船舶力学,2004,8(2):16-24.
[6]TangDenghai,DongShitang,ChenJiadong,ZhouWeixin.ComparativecalculationsofpropellerperformancebyRANS/
PANELmethod[A].Proceedingsof22ndITTCPropulsionCommitteePropellerRANS/PanelMethodWorkshop[C].France,1998.
[7]董世汤,唐登海,周伟新.CSSRC螺旋桨定常面元法[J].船舶力学,2005,9(5):46-60.
改建工程的平纵面设计
针对原有老路通行能力大大降低的现状,本着安全第一、经济为辅的原则对公路平面和纵断面进行了改造,结合勘测实践,总结出改建公路的.设计体会,以期为同类工程积累设计经验.
作 者:邹花 杨佳 ZOU Hua YANG Jia 作者单位:邹花,ZOU Hua(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76)杨佳,YANG Jia(湖南省路桥集团隧道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6(1) 分类号:U412.33 关键词:老路改建 平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欣赏评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生活用品的设计,掌握实用和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3)能力:能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生活用品,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课堂教学:
一、游戏导入
课件展示几组质地不同(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戏规则:同学都是采购员,根据特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餐具并说出理由。二、欣赏评述
(课件展示几组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
1、果盘:枝条交缠,鸡冠花纹,构图大方简洁,红、蓝、白三色搭配古朴典雅,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枝、叶、花、果实在内容上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纹和色彩缤纷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B、折椅:铝合金的椅架,造型简洁大方,可以折叠打包,携带方便。帆布面料比较耐磨,深蓝的色彩又较耐脏,真不失为现代人旅游的好伙伴。
C、椅子一组:单纯的颜色,简洁的造型,给人舒适的感觉,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时,不用时要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问题设计者也为你想到了,看,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谈一谈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应如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
(课件逐一展示问题,分别请同学发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机:(分组训练,相互讲解)
A款:外形方正规整,蓝色的屏幕和银色的机壳形成色彩的差异,喜欢它的人应该是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人。
B款:精致小巧的外形,机盖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更显得高雅尊贵,是很多女士的掌中爱物。
C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活泼的式样加上多种富有青春气息的色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录音讲解,学生对照。)
(三)写一写、讲一讲
1、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用几句话写出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好在哪里?你对于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2、小组交流。
3、请勇于展示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试一试、摆一摆
四、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几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浏览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要求:
1、做个有心人。在平常能针对各种常见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人小点子多。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课时:一课时(40分钟)
(2)课型:新授课
(3)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4)按照教材教法要求撰写,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要求及板书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学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用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知道从日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日用产品设计作品,了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分析产品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学习愿望,能积极思考,具有求新求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功能、材质、造型、色彩四个方面欣赏、评述日用产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新颖奇特的日用品;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切苹果的神器,让学生猜这有什么好处?学生猜,讨论。从而引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引出今天的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设计,处处有奇思妙想,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德国厨房里工具的巧妙设计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你觉得怎样设计才能更完美。并要求学生欣赏图片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例如:德国厨房中的厨具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人性化,用起来更贴心。青花瓷盘在考虑到实用的基础上,把全世界闻名的青花瓷以最美的感受展示给大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看看古代哪些生活用品中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例如:红漆花形洗子,你能看出它造型上的优美和实用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漆型洗子是利用自然界的花瓣的形状作为创作的原型,利用中国红在色彩上很鲜艳,非常美观。)
教师提问: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考虑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艺术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最佳设计)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屏的方式让同学感受旧物改造的好处以及方式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二)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设计作品可以在造型、色彩、及实用性上多加考虑,设计体现个性的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用我们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让同学做小小鉴赏员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一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评价主要围绕着造型色彩和实用性展开。
教师请作者谈一下自己设计或改造的旧物的创作灵感
最后教师总结评议,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下中央二台的《交换空间》这个栏目,里面有许多设计师将他们优秀的设计,展示给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一下,你会变得更加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意设计,我们离不开设计,同学们让我们都打开脑洞,把身边已经过时的生活用品来一次大改造,或者作为设计者,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设计出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中,为生活服务、装点生活。
六、板书设计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设计特点:实用性,艺术性,
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实用性
七、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 9 个生字 。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品味词语,积累语言,有所感悟。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
重点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2、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 1、孩子们,你们想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播放视频)故事听完了,有谁知道马良的这支笔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呀?(指名说) 2、师:你听得真认真!马良啊就用这支神笔帮助了很多很多的人,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想有一支这样的神笔吗?(生:想) 3、师:有一个小朋友啊,也想有一支神笔,她要用神笔画什么呢?我们一块来听听。
(出示课件:师读,配音乐) 4、师:孩子们,刚才我读的这篇课文就是今天要共同学习的第 10 课《假如》(板书课题)。
师:一起读读题目(注意读出诗意)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师: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那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呀?(生:答)想就拿起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开始读吧!读完的小朋友就可以坐好了。
2、师: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不知道上节课所学的词语宝宝你们还认识吗?(生:答)那好,下面请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词语。
(课件展示词语:寒冷 袭击 觅食 哭泣 快乐 叹息 饥饿 谷粒 双腿 不幸) 3、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啊!表扬自己!现在请大家认真地看看课文,比较一下这四个小节,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呢?一个小朋友有发现了,好多个小朋友有发现了,谁愿意来说说。(生:答) 课件展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4、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生齐读)我想问问同学们真的有神笔吗?(生:答)没有,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什么呀?(生:想像)那你有过想像吗?(生:答) 5、那这句话你能不能读得让我们感受到你是在想像着能有一支神笔呀?(生:答)能啊,谁愿意读读。(指名读) 6、好,现在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读,你觉得哪一种读法更容易把你带入到想像的世界中去,听好了,(第一种,第二种) 7、第二种啊,那跟着老师来读读好不好(指名读)对了,如果在假如的后面稍微停顿一下,让我们觉得好像在思考什么就更好了,再试试吧!(齐读)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那么小作者有了马良的神笔要帮助谁呢?(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出示图画(神笔,小树,小鸟,西西)
谁能用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小作者用神笔帮助谁,谁,还有谁?(指名回答) 3、说得对,让我们先来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树的吧!(出示第一节) 学习第一节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课件展示第一节内容)孩子们,那你们知道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树的呢?(板书:太阳 云朵)那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和云朵呢?(用课文的语句回答) (解释:袭击) (2)师:寒冷的冬天来了,大雪纷飞,你觉得小树受到了怎样地袭击呢?(课件展示)(指名回答) (3)(课件展示)孤零零的小树站在外面被北风吹着,被雪花打着,冻得它浑身发抖。孩子们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树,你现在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呀?(指名回答) (4)孩子们你们说的小作者都听到了,所以小作者说(课件出示:我要给窗前----白白的云朵。师指导读这句诗。)好了,有了小作者的帮助,大家快看(出示课件)金色的太阳,白白的云朵,小树呀它得到了温暖。它挺了挺腰,伸了伸胳膊,摆了摆头,多快乐呀! (5)小树变得快乐了,那小作者心情怎样?(很快乐),我们的心里(也很快乐)就让我们快乐地读读小作者的美好心愿吧!(指名读——齐读) (6)有了小作者的帮助,小树变得快乐了,那么小鸟和西西,小作者又是怎样帮助他们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男同学来读第二小节,女同学来读第三小节。(教师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节:
(1)小作者是怎样帮助小鸟的呢?你们知道吗?(生: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 (2)那么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小鸟画谷粒?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课件出示第二节诗),(解释:“觅食”) (3)如果现在你就是饿坏了的小鸟,在等妈妈找食回来,你在窝里饿得喳喳地直哭,那你会喳喳地说什么呀?(指名回答) (4)假如我们看到了小鸟,你愿意帮助它吗?愿意关心它吗?请把你对小鸟的爱护和关心读出来吧!(学生推荐读,你们最想谁来读?谁能读得更好呢?(指名读)我们拿起书一快来表达出对小鸟的爱——齐读)(师指导:带着想像的翅膀去读) 学习第三节诗 (1)得到大家的帮助以后,小树和小鸟都变得开心起来,那么小作者又要用神笔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什么了?(板书:好腿) (2)对呀,西西没有一双健康的好腿,他不能和我们干什么?(一起跑步、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他只能坐在哪儿?(指导读)哎!他多痛苦呀!可是现在他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和我们一起赛跑、可以和我们一起打球,还可以和我们一起干什么? (3)看到西西这么快乐,大家开不开心?(生:开心)好,女生来读读第三小节,表达出对西西的祝福吧!女生读得真有感情,把对西西的祝福融入了朗读中,我看男生们也跃跃欲试了,那你们也带着对西西美好的祝福来试试吧。(课件展示第三小节) 四、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1、小作者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空前的小树画了个金色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2、小作者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生:答)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课件展示)(感悟文末的省略号)对,小作者还有很多很多的愿望。
3、他没有给自己画漂亮的衣服,也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而是用神笔帮助我们身边的植物朋友、动物朋友,还有人类朋友。那么小作者觉得快乐吗?(板书:帮助别人就是快乐
自己)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给谁画什么呢?你能用上像我们小作者诗一样的语言来说说吗?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展示: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让( ) 4、你们和小作者一样都是很有爱心的孩子,接下来带着你们的爱,带着你们的祝福,再来读读这首小诗好不好?(学生站起读)老师给你们配上好听的音乐。(齐读) 【结束语】(课件展示)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假如老师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善良的小朋友画一对翅膀,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情,飞向蔚蓝的天空,飞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五、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阅读儿童诗,准备召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一、教学设想:
我所讲的课文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一课。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的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学诗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的假如,也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基础之上。这篇课文的教学,要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并且,本组教材的立意所在是“关爱他人”!有必要让学生在启蒙时期,便学习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这里有体现强烈情感对比的对子;有表现同学之间友爱的文章;有表现关心有困难的人的日记;有体现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古诗。每篇课文都饱含着爱的真情。这是一组很好的能培养学生爱心,获得美好人生体验的情感教育素材。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感知教材,感悟社会,关心社会。
根据教材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合作,让学生自主识字,感悟课文,领会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陶冶美好的的情操,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二、学生情况
我觉得启蒙时期的儿童天真纯净的如一泓清泉。他们欢快流动的过程,就是体验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是花蕾含苞正放的过程。
我们二年级的儿童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对识字方法、朗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儿童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并且,孩子能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关爱他人,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在《假如》一诗中,他们的愿望借助“马良的神笔”得到了实现。 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课程资源
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将变成一纸空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开发和利用好这无所不在的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由此,我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借助课件及音乐资源等进行直观教学,帮助理解文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亲和力,洋溢着快乐与情趣,也是为了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
1、人文关怀,注重情境创设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就像一座强大的磁场,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被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儿童所接受。”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烘托气氛,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课件的演示,小老师的尝试、音乐基调的熏陶与感染”等,都能够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人文关怀。
2、以人为本,注重学法指导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如本课中:识字时,我让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文时,让学生去自学、感悟、理解、交流、探究。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日后才能依次类推、或举一反三、或有所创新,形成自学能力。
3、人文理念,注重人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是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孩子,他们的体验绝不容我们忽视。因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对这篇“寓意深刻”的诗歌的独自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独自的体验中健康的成长为有想法、有情意、有个性的人,有关爱弱势群体的愿望。
《假如》教学设计
《假如》教学设计范文
★ 教学设计
★ 设计教学
★ 教学设计
★ 吃油泼面
★ 中国工商银行面经
★ 思乡面作文
★ 意大利面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