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诱发一题多解 培养创新思维(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淑漪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诱发一题多解 培养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诱发一题多解的几种做法。
一.启发联想诱发一题多解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时空限制,扩大感知领域,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1:某厂有工人126人,男女工人之比是5∶4,男工有多少人?
读题后,引导学生根据“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展开联想:
①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
②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
③男工人数占全厂工人的 ;
④女工人数占全厂工人的 ;
⑤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 ;
⑥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 ;
⑦男工人数占5份,女工人数占4份。
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
解法1:126÷(1+ )× ;
解法2:126÷(1+ );
解法3:126× ;
解法4:126×(1- )或126-126× ;
解法5:126÷(1+1+ )×(1+ );
解法6:126÷(1+1- );
解法7:126÷(5+4)×5。
二.数形结合诱发一题多解
广泛地运用实物模型图、线段图、矩形图等等,直接地、形象地揭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捕捉一题多解的“影踪”,促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2:水果店有一批水果,运出总数的 后,又运进700千克,现在水果店里的水果正好是原来的 。原来水果店的水果是多少千克?
运用线段图揭示数量关系:
原来?千克
运出5/8
运进700千克
现在占2/3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700千克在 与 相互重叠的地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线段图,就会发现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1:从左往右看,700千克是 与1- 的差,解法为:700÷[ -(1- )]。
解法2:从右往左看,700千克是 与1- 的差,解法为:700÷[ -(1- )]。
解法3:从两端往中间看,700千克是夹在1- 与1- 中间的一段,解法为:700÷[1-(1- )-(1- )]。
解法4:从整体上看,700千克是 与 的重叠部分,解法为:700÷( + -1)。
三.巧设提问诱发一题多解
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自主探索建构的过程。解题时巧设问题,如“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如果……会怎样?”等势必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更深入地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例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按常规用①50×4+40×4=360(千米) 、②(50+40)×4=360(千米)两种方法解答后,教师及时设问:“如果假设客车和货车速度相同会怎样?这道题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启迪学生思考,从而得出几种新颖奇特、富有思维价值的解法。
方法1:假设客车和货车每小时都行40千米,客车就少行4个10千米,于是可得:40×8+4×10=360(千米)。
方法2:假设客车和货车每小时都行50千米,货车就多行4个10千米,于是可得:50×8-4×10=360(千米)。
方法3:假设客车和货车都每小时行40千米,而客车多行的也正好是40千米,就可以得出解法:40×9=360(千米)。
四.引导操作诱发一题多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解题时要结合题中情节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和有趣的操作情境中丰富感知,在身临其境中得到启发,激活思维,从而探求一题的多种解法。
例4: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要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0.13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解题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空白纸张,装订算草本:先每本10张,装订16本。再把这些算草本改成每本少2张,装订成20本。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装订的。
生1:先每本10张,装订出16本。再把这16本的纸合在一起,每拿出10-2=8张,装订成1本,一共装订20本。
生2:先每本10张,装订出16本。再从每本中拿出2张,一共拿出2×16=32张,这32张又可以装订4本,这样一共装订4+16=20本。
真实、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情境,思维活动十分活跃,我及时引导:装订算草本的思路与要解答的问题有什么联系?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得到两种解法:
方法1:1.43×300÷(1.43-0.13)
方法2:0.13×300÷(1.43-0.13)+300
五、沟通知识诱发一题多解
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步掌握了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解题时,可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知识来剖析数量关系,让其上下沟通,左右交叉,这样就会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
例5: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28千米。用同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启发学生用所学的归一、倍比、分数、比例、方程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沟通联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解法:
归一解:128÷2×5 或5÷(2÷128)
倍比解:128×(5÷2)
分数解:128÷
比例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х千米: =
方程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х千米: х÷5×2=128
诱发一题多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适时加以点拨引导,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一题多解角度浅谈创新思想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物理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负面效应提出一些看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负面效应对策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辅助教学,能把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内容展示出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变成直观的“模拟实验”,它最大的优点是以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效果,激发学生的情绪,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媒体的运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有的教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经验不足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课堂教学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多媒体对教与学的负面影响,以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使多媒体能够得到更恰当、更有效的应用。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用多媒体代替实验
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而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的亲身体验,可以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然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上课时不仅不做学生分组实验,连演示实验也不做,直接用多媒体来展示实验的过程。他们认为,准备实验太麻烦,课前花的时间太多,实验时的数据又不那么准确,课堂上不如投影一下既快又方便,省时省力。有的教师甚至连很简单的实验也不做,如刻度尺的使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物理知识不是来源于生活,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我们知道,这不符合探索科学的客观规律。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并分析和处理各种可能和不可能预见的情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中应特别注重的。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实验,尽量不用多媒体课件去模拟,放手让学生去做。不仅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要做好,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手、脑、眼并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优良品质。
二对思维的限制
科学探究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可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时,早已把猜想和假设的内容设计在课件上了,实验的器材、步骤也全有。如果学生猜想和假设与课件上的不同,就想方设法引导到课件上来。实验的数据和结论是固定好的,如果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进行科学探究,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一个人的思维发展中,后者要比前者重要得多。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要努力克服以上的不足,教师要少一点主观臆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放飞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三过大的课堂容量
使用多媒体,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由于信息量大、速度过快,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观看一个个画面,没有消化和理解的机会,这样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都有一个认识、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学习的内容过多,学生就会接受不了,昏头昏脑,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没有什么两样。课件上的内容是课前设计好了的程序,而在课上运用课件时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时间,不能按时完成准备好了的任务,于是下面的内容就加快了速度,非要一堂课教完全部设定好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对学生的灌输,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纯粹的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根本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呈现的内容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避免出现过分使用多媒体,防止学生由于视觉疲劳、精神高度集中而引起的身心疲惫,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运用多媒体要做到择机呈现、适度运用,还要注意内容呈现的速度和节奏,要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四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尤其是板书。有的教师课堂使用了多媒体,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痕迹都没有。老师板书逐渐的被多媒体的投影所代替。这样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少的老师总是把一些物理规律、定理、公式、结论都事先设计在电脑里,上课时用课件呈现,投影的内容变化的很快,学生根本来不及记,即使记的快的学生也不够完全,甚至还会记错。如果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事先设计好了的内容,便可以减少学生整理知识的时间,学生容易记下来。通过板书,课堂的内容脉络清晰,有条有理,一目了然,易于记忆。一个老师优美的板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对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在黑板上设计好板书。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难以用实验进行的内容模拟出来,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掌握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议一题多解与发散思维的培养的教学论文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 其特点就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去启发诱导同学 , 通过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同一个问题,引导同学讲述各自解题思路和算理,沟通解与解之间的联系,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得出某一问题的大量答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同一道应用题,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各异。此时,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同学思维的发明性、灵活性,使同学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为同学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同学的变通能力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能促进同学智能和思维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所谓一题多解,主要体现在没有唯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是以其多样化的答案为明显的特征。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发散思维的好方法。解题时,教师引导同学从一个问题动身,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才干达到预期效果。下面分别举出同学在练习中出现的几种解题思路。
例题:两箱茶叶共重 176 千克,已知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两箱茶叶各多少千克?
[解法一]从疏理解题思路入手 , 善于抓住解题关键,根据问题,理解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 ,反之乙箱就比甲箱少 12 千克 。
甲箱:( 176 + 12 )÷ 2 = 94 (千克)
乙箱:( 176 - 12 )÷ 2 = 82 (千克)
[解法二]将总重量减去甲箱多的 12 千克 后求平均 , 得出乙箱重量 , 再加 12 千克 求出甲箱重量。
176 - 12 = 164 (千克)
乙箱: 164 ÷ 2 = 82 (千克)
甲箱: 82 + 12 = 94 (千克)
[解法三]对数量关系进行逆考虑:将总重量求出平均数,甲箱加 6 千克和乙箱减 6 千克后,得出甲箱比乙箱多 12 千克。
176 ÷ 2 = 88 (千克)
甲箱: 88 + 6 = 94 (千克)
乙箱: 88 - 6 = 82 (千克)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化问题,可提高同学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以上的解法,同学认识到:解应用题最关键是找出己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弄清解题思路,对各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准确地写出来,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多种考虑,就会找到不同的解法。在这些解法中,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笼统。凡遇到复杂应用题时,可应用假设法、分析法、逆转法、代换法进行转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然后找出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同学解题的速度和能力。
可见发散思维是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的。它对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能提供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方法。模糊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转变为清晰的有序的思维,分析能力就会加强。发散思维思路广阔,同学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体现了一种发明精神。
★ 一题多解方法巧
★ 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