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共含4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engxiaoy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繁荣和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阅读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网络小说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小说、类小说文本,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即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小说作品。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现在的家长们为中学生们配备了更优良的工具:触屏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但学生们往往用这些工具来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而且可以说,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重要群体。即使是在课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高中,网络文学也十分流行。但是,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实性的、历史性的错误,家长和老师们都反对学生们阅读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学生被一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引导。其次,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容易占据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另外,网络文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可即使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禁令”之下,学生们还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爱不释手,私下传看、交流。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青少年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究竟怀着怎样的心理?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文学?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阅读需求
阅读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记忆、阅读情感、阅读后产生的各种心态和效应。青少年群体由于身心的成长变化而表现出特殊的阅读现象。青少年在高中阶段生理上不断成熟,性别意识突出;在心理上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觉观察水平显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追求自我的个性以及情感的控制。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经历着如此显著变化的时期,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也需要一种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释放自己心理压力的途径。而传统的语文课本或语文课外读物、名著对他们来说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这种阅读需求。在网络科技和电子产品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在网络上寻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网络文学,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得知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而探求他们的阅读动机及阅读兴趣。
二、阅读倾向中的性别差异及阅读心理分析
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目前,国内点击率比较大的网络站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榕树下,新浪、搜狐等站上也有相应的读书频道。但是在选择类型上,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倾向,各个网站也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进行了阅读方向的分类。如在起点中文网首页的分类中把男生比较喜欢的玄幻、仙侠等和女生网作为不同的类别区分了开来,而潇湘书院则以言情小说作为主打内容,自称“女性免费小说网站”。所以,我们可以从性别角度分析青少年在选择网络小说时的阅读心理。
(一)男生网络阅读倾向与阅读心理
从传统的性格特征上来看,男生在交往中比较主动,擅长逻辑思维。而且在性别差异研究中,有一个得到一致支持的说法,即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倾向,并且男生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和竞争心理,因此在选择网络读物时更偏向于玄幻仙侠类和盗墓类的小说。
1.玄幻仙侠小说的幻想性与逃避现实心理的满足其实,到现在为止,文学界还没有一个对玄幻小说的精准定义。一般认为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象的基础之上,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实践的幻想类小说,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揉和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主要代表作品有《飘邈之旅》《小兵传奇》。同样属于幻想类小说的仙侠小说是指“运用修仙之法突破天人之境飞升虚空的作品”[5]81。它与玄幻小说主要的区别点在于以“仙”为内核,作者往往会设置一系列仙术、仙药和修仙等级。主要代表作品有《诛仙》《凡人修仙传》。在主角的设置和情节的展开上,这两类小说也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小说中的主人公充满青春气息,具有坚强、率真、勇敢等美好品质,在个人奋斗和成长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成为英雄或至尊。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虽然吸引了众多年轻美貌的女子但他却能专一深情。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文本虚拟性”和“幻想性”,在构造方面极大地超脱了现实,展现出奇幻、荒诞、神秘莫测的幻想世界,情节上也是极富传奇性。从玄幻仙侠小说的精神特质上我们可以找到与青少年心理需求相契合的方面。青少年群体处于人生中特殊的成长阶段,通常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男生因处在叛逆期而表现出敏感的'状态,也常常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他们想要塑造一个完整的幻想世界时,阅读的需要和动机也就产生了。在玄幻小说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冒险打斗的乐趣,在仙侠小说中他们可以领略主人公超凡升仙的本领,在众多女性角色对主角的温柔追求中他们可以享受被崇拜的满足感。在充满压力与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的神仙鬼怪和梦幻场景都帮读者完善了自己的虚幻世界,从而满足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创作玄幻仙侠小说的作者大多数也都是男性,所以很多情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男性的视角,比如主人公有好几个“红颜知己”,男生们自然更加喜欢阅读。
2.盗墓小说的悬疑性与追求刺激心理的满足盗墓小说一般指以盗墓故事为背景的恐怖悬疑小说,常常以诡异刺激的故事和场景、亲戚的悬念设置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代表作品有《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着各种冒险展开,涉及一些神鬼志怪的灵异故事,也常常出现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专业名词和盗墓术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推动中被塑造得鲜明丰满,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渐渐浓厚。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们思维更加活跃,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三点一线的日常生活和升学的压力却常常使他们产生枯燥、焦虑的疲劳感。可以说盗墓小说中的冒险情节和悬念设置正符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阅读需要。紧张刺激是盗墓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最大感受,这样的感受正能用来调节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疲倦与压力,填补空虚的内心。读者往往可以将自己带入故事之中,体验那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当然,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深厚友情也同样感染青春期中情感丰富的读者们。
(二)女生网络阅读倾向及阅读心理
相比男生而言,女生的心思敏感细腻,易动感情,更加注重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女生对异性的认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言情类小说一贯是女生课外阅读量最多的类型,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穿越小说也逐步在女生群体中走红。
1.言情小说的浪漫性与渴望爱情心理的满足从上世纪台湾女作家琼瑶、席绢的经典言情小说到今天的网络言情小说,都是主要以爱情为核心,表现为冲破重重障碍追求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形式。一般来说言情小说的特征在于描写男女主人公浪漫爱情的成分超过了故事中其它的元素。今天,青少年读者们,尤其是在高中女生群体中比较流行的言情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高中、大学校园内男女生爱情故事的校园爱情小说,代表作品有《何以笙箫默》《泡沫之夏》;另外一种是涉及现代都市女性职场、婚恋生活的都市爱情小说,代表作有《佳期如梦》《海上繁花》。这些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灰姑娘式”的人物,单纯善良,情感专一,很多情况下虽然其貌不扬却受到男主人公们的青睐与宠爱。而不管是在校园还是都市,男主人公们总是英俊潇洒、气度不凡。虽然男女主人公在恋爱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误解与磨难,但最后都能团圆美满,幸福一生。青春期的性成熟让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与对爱情的向往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学校和家长对性和爱情的话题的回避,导致青少年们,尤其是女生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好奇只能通过阅读言情小说求解。而言情小说建构的完美爱情世界就满足了女生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在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带入书中那个单纯可爱的女主人公角色,体会爱情带来的美好感受和被帅气多金的男主宠爱的氛围。在校园言情小说中校园场景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纯爱的主题和温馨直白的文字也缓解了学业上的压力;而都市言情小说中对职场、政界、高干家族的描绘和对爱情与权利交织的复杂描写满足了青少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幻想。
2.穿越小说的交错性与自我实现心理的满足穿越小说是描写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时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小说。在实际创作中,主人公主要还是从现代穿越到中国某个朝代,或者是架空的古代。主要代表作品有《步步惊心》《末世朱颜》。穿越小说叙述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在两种不同时空下双重生活经历的交叉体验以及冲突的描写。穿越前的女主人公接受的是现代民主思想和高等教育,虽然平凡普通但有一技之长。穿越后因自己原先在现代社会中养成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钦慕,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在古代社会中大展拳脚。最后在现代爱情观念的原则下与男主人公终成眷属。虽然穿越小说中也有一些对于爱情的描写,但实质上它是以对时空的独特化处理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古今语言的对比和不同时空文化观念的碰撞让穿越小说比言情小说更多了一种新鲜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望。穿越到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环境中之后,独具现代意识的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但体现了现代青少年女生对突破原有心理空间的诉求,也体现了她们对实现自我的渴望。现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但在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下倍感无奈,往往感觉找不到出路,而穿越小说文本则满足了青少年们实现自我的愿望。
(三)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阅读的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在读者通过视觉获取文字符号进入大脑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活动会根据大脑对文字的解码产生不断变化,思维活动更加频繁。青少年群体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大脑思维灵活,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感知和思考更加细腻。网络小说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很好地投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即对现实的逃避,对未知的向往,对原有生活空间的突破。当读者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姿态阅读网络小说时,更容易随小说中的文字描述展开想象。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作者通过对幻想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物细腻描写使读者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使读者产生“我仿佛就在这里”和“我仿佛就是这个人”的代入感,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寻求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在小说世界里可以完成一些虚幻的梦想,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暂时逃避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积极引导
虽然网络小说整体的写作质量不高,但它确实在青少年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充当了一定的调剂作用。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状态给予包容。其次,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读名著而是选择一些语言俗化、结构松散的低质量网络小说,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所以,教师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现在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文笔细腻、情节紧凑的优秀小说,教师可以在筛选的基础上推荐一些评价较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想,或者与中外名著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小说的作用,正确认识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心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出应对。
分析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论文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的青春期,这个阶段又是学生思想进一步形成的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标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关注青少年青春期出现的系列问题,重视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就初中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教育,谈一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学生面前状况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表现在: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心理承受差,抗挫能力差;嫉妒心强,争强好胜;喜好攀比,虚荣心强等。
二、形成问题因素
第一,来自自身:由于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时期:学生本身脆弱敏感,加之来自家庭、学校、学业的压力,使得学生“被迫”和“被动”接受一些不属于学生时期的事物,让学生心理负荷多,不能承受,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学生反感,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尤其要善于观察、引导、疏导。
第二,来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家长也不例外,他们有的追求物质享受,自我享受,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子女不负责任;有的家长因感情、性格等不合,家庭纷纷重重,让子女夹在其中深受其害;有的教育方法不当,要求严厉或骄纵;有的为生活所需,将子女留守家中,更疏于管理、教育。
第三,来自学校:初中学生有中考升学压力,一部分学生在七年级就对学习感到很不适应,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到八年级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学习非常吃力,因此学习压力更大,又担心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而倍感压抑、难受、紧张、自卑、失落、苦闷。这样长久下去,心理难免出现一定问题。
第四,来自社会:社会生活犹如“万花筒”,社会中人形形色色:现代生活节奏变快,竞赛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使得初中学生出现的系列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困扰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三、如何加强教育
首先,努力控制情绪:教学中引导学生意识到“我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摆脱一些危险情绪,别人也无法帮助你。如教学七年级下册4课《多彩情绪》教育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理智控制、合理宣泄、心理放松、行为调节、理性升华,教育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真正懂得:适度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只能证明智慧的欠缺。
其次,经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教育青少年要经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把一切失败和遇到的问题归咎于家长、学校、社会,甚至、埋怨他人、迁怒他人。如教学七年级下册3课《承担责任》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知道:在学习中、社会中、生活中有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的责任?再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真正懂得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承担责任的意义?学习中,反省自己还有哪些责任没有承担?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该怎么做?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再次,增强抗挫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幸运,学生的学习、生活会遇到干扰、困难、失败,因此学生的抗挫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学八年级上册11课《与挫折同行》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人的一身会经历各种挫折,怎样正确认识挫折?教育学生懂得对待挫折的态度:不能悲观失意,自暴自弃;不能悲观,勇敢面对。
最后,青春期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十字路口”,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有许多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困扰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怎样解决?如教学八年级上册4课《交友的智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因友得福,因友惹祸,因此交友要有所选择。让学生懂得怎样结交朋友:善交益友、乐交浄友、远离损友。让学生真正懂得交友的智慧、艺术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教学5课《男生女生之间》让学生理解男女之间相互交往是很平常的事,关于青春期出现的男女朦胧的`情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让学生真正懂得:萌动的青春,需要理智的驾驭和意志的控制,让青春之花绽放的更加细丽多彩!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我们青春期学生的系列问题需要家庭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引导,青少年自身的调控,青少年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才能面对各种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使人生的脚步迈的更加稳健,描绘出人生最美丽的青春画卷。
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金字塔模式分析论文
一、金字塔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理念的实施
公平教育是金字塔模式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要求的不仅是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还要求让受教育者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实非易事,比如西部边远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在资源配备上的差距、同一城市的示范性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差距,等等。因此,优质学校成了稀缺资源,进入优质学校受到地域、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育的入口处就存在着如此鲜明的不公平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有受到更好教育的均等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政策,诸如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取消择校生、控制大班额人数、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等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公平教育仍然没有真正变为现实。以教育移民工程为例,与城市的学校相比,移民工程的学校面临的最困难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来。孩子们从原居住地被移入教育程度较发达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基础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海南各思源学校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程度如何时,占受访人数32。6%的老师认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听懂”和“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还有27。8%的老师认为“至少有一半学生听不懂”,学生辍学情况严重,尤其是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辍学更为严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财新网报道,西部初中生的辍学率高达40%。学生不想在学校继续读书,移民工程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应对这个挑战,移民工程学校的领导们和老师们群策群力,想了很多办法。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师资培训,提倡师徒结队和团队作业,共同应对困难;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一边抓行为礼仪训练,一边增加课堂吸引力,想方设法帮助移民来的学生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新的文化土壤里扎下根。而金字塔模式的分层推进教育,若能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就能满足90%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成长上的需求。
二、金字塔模式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0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为促进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举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金字塔模式以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心理的成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了之有效的举“目”之“纲”,通过整合现有经验、智慧和力量,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人脑的进化是先有了感觉、情感和记忆,然后才有了思维和语言。对学生而言,当他们的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时,大脑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便谈不上学业进步、成绩优异了。金字塔模式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关注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辅导的同时,注意对其情绪状态的调整。金字塔模式中的学业教学团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程度的课程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则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发育阶段的普通心理健康/行为教学,并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干预服务。两方面的并行努力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情感有所寄托,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均有提升。对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而言,通过金字塔模式的运作,能够明晰自己在学校中的工作职责,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也能避免与班主任老师、德育教师产生过多的工作内容上的重叠,学校管理者也可以因此明确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期待和成效评估。
三、金字塔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
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每年都会将教育监测的结果以省域报告和县域报告的形式呈交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便教育部主管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到各校也是如此,各学校把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汇总分析视为常规工作,每年中考会考与高考会考后的分析会,总结和分析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醒教师对重、难点部分予以关注。各学科的教研组也会在期中、期末考试后做试卷分析,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为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虽然学校对这些成绩的资料分析并没有如金字塔模式中所要求的那样与学生的分层教学和个体干预方案紧密挂钩,但大家对学生学业的关注和督促的意图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单方面的学业量化评估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进步也同样需要被关注、被肯定、被支持,例如规范的行为、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对这些方面的干预需求的界定和明确进步的轨迹也同样应该有评估的数据资料。诚然,量化心理健康教育比学业教育更复杂、更困难,尤其在咨询方面。可贵的是,“心理健康”现在开始向量化界定迈步了,从教学的标准和理念的界定到量化的实行应该只是一步之遥了。即使是咨询方面,也可以通过收集接受咨询的学生人数、咨询的主要类别(人际交往,情感纠结,学业困难等)、咨询的时间、结果等资料来进行量化。和学业教学的数据资料一样,这些心理健康/行为教学的资料可以帮助学校领导和老师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状况、需求,以及教学和干预的效果。因此,如果在学校中引入金字塔模式,现有的学业教学数据已经为界定学生的学业需求,建立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实行分层教学和特别辅导干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金字塔模式的运作是建立在科学的量化评估体系基础上的,强调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的需求和方案的调整,应该有充足的数据和资料为支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办学质量都有了更高的期待,而办学质量的高低不是由简单的升学率来决定,是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来决定的。这种考量必须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为支撑,于是实行量化评价便成为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趋势。除了对学生的评估,对老师的评估也是摆在每一位校领导面前的崭新课题。金字塔模式在学校的实行为心理老师们筑造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也为学校领导提供了对心理老师的工作能力和成效进行评估的基础。在金字塔模式的起步和运行过程中,心理老师的工作将贯穿于金字塔模式运行的始终,不仅要在第一级干预计划中做好组织、引领工作,收集全校师生讨论结果,提炼核心行为规范,参与实行方案的行动,还要分析相关资料,提出专业意见,辨识进入第二层、第三层干预计划的学生人选,制定、实施对这些学生的干预方案,以及鉴定干预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效益。由于这些咨询活动都是有目共睹的,评估起来也比较容易。综上所述,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迫切需要引入金字塔模式,它不仅可以引领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可以使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成效更大,进而使之深度化和制度化。但是,引入金字塔的运作模式,是调整教育理念和学校运作方式的行动,改变熟悉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形成新的教育教学习惯需要时间和实践,初期甚至会出现一些混乱,甚至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行为的进步并不是那么显著,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短暂的倒退。但是新的改革总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坚持不懈、迎难克坚、最终会使新的模式成为老师和学生们的学习和行为的习惯,一旦新习惯形成了,新的模式就开始进入自动运作了,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会有序开展。
民族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特点调查分析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雏形的关键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认知能力的不成熟和完善,心理健康失调在青少年期大量出现,目前世界 20%的青少年被诊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疾病[1].这个年龄群体中的心理失调被认为是与健康有关的重要原因,而且对整个成年期有长期持续性的影响[2],容易导致成年后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高发。研究发现大部分有心理障碍的成年人在 14 岁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开始出现[3].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弹性,激发心理潜能和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目前对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结构及特征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进行该方面的相应研究,为今后民族地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2015 年 4 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黔西南州中小学共抽取被试 2500 人,有效被试 2375 人。男生 1106 人,女生 1269 人。被试来自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被试年龄为 9-22 岁之间,平均年龄 13.72±2.542 岁。
2.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周步成等编制,原始量表共有 100 个项目,包含 8 个内容量表和 1个效度量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有良好的信效度[5].原始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88.由于原量表年代久远,为了更好的适合被试,在本文中经重新修订。新量表 18 个项目,4 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49,4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4.713%.
3.数据处理
用 SPSS15.0、AMOS 7.0 和 HUDAP6.0 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建模和模型结构验证。全文显着性水平为 0.05,双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的方法对人口学变量差异进行分析。
二、结果
1.项目分析
根据对总分的高低分组及项目与总分的相关(r=0.063~0.434),删除在高低分组中没有显着差异及相关系数小于 0.3 的项目,剩余 48 个项目(r>0.3,ps<0.05)区分度较好,予以保留。
2.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样本中奇数序号的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偶数序号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样本的 KMO=0.887,证明适合因素分 析 ,Bartlett's 球 形 检 验χ2 值 为 8967.707,df=1128,p=0.000<0.001,表明数据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因素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 1 的因素,采用极大方差旋转的方法,48 个项目得到了 12个因子解,异于最初结构,12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 46.233%.根据量表原始结构限定为 8 个因子,8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 37.315%.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及问卷编制的实际经验,本研究中删除因素负荷小于 0.40 和项目共同度小于 0.30的项目,删除在两个因子上均有负荷的项目,同时每个因子不能少于 3 个项目。剩下的 33 个项目重新探索,KMO=0.862,Bartlett's 球形检验χ2 值为6055.442,df=528,p=0.000<0.001,8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 46.267%.由于部分因子内容相似,且个别因子题目数量少于三个,删除一些项目。最终剩余 18 个项目组成 4 个因子,KMO=0.807,Bartlett's 球 形 检 验χ2 值 为 3077.675,df=153,p=0.000 <0.001,4 个 因 子 方 差 累 积 贡 献 率 为44.713%.4 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 3.549、1.769、1.504 和 1.225,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19.717%、9.830%、8.358%和 6.808%.根据各因子内包含的项目内容,把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
(2)正式问卷的结构验证
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采用 AMOS 7.0 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图1),用偶数序号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判断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四个因子的模型中,各拟合指标较好,基本符合统计要求[6],表明模型对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和稳定性
②层面理论和最小空间法验证
根据层面理论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分为单个层面。层面包括四个元素:a1 恐怖倾向、a2 身体症状、a3 学习焦虑和 a4 自责倾向。运用 HUDAP6.0软件中的最小空间分析法(SSA)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维结构和维度数的选择。在本文中 SSA利用二维的方法呈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层面结构图(图 2)。层面的异化系数均为 0.177,区域指数均为 1.000.上述拟合指标都达到了统计标准[7].
从图 2 能清晰的看出层面中的四个因子呈模块化结构分布,即四个因子之间是顺序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证明这四个因子不具有相同的地位,位于结构图中心的恐怖倾向因子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居于主要位置,说明存在一定的普适性。根据结构图中呈现的因子位置关系,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个因子按重要性排序为: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的区域界限非常清晰,归属于同一因子的项目聚集在同一区域,说明这些项目同质性非常强,能良好的代表同一因子含义。
(3)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α系数)为 0.749.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 0.40,4个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 44.713%.每一个因子项目含义具有同质性和代表性,4 个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和最小空间模型拟合指标均良好,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各因子间相关系数范围为 r=0.142~0.317(ps<0.05),各因子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 r=0.546~0.796(ps<0.05)。因子间的相关程度明显小于因子与总分间的相关程度,这也说明了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4)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总分范围为0-18 分,根据总分的前后 27%百分位数,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其中低于总分前 27%(5 分) 的为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总分后27%(10 分) 的为心理健康水平严重,总分中间46%(6-9 分)的为心理健康水平中等。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同水平分别为 715、972 和 68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 30.1%、40.9%和 29.0%.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及自责倾向在年级上出现了显着差异(ps<0.05)。在恐怖倾向因子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得分显着低于初二以下年级学生的得分;在身体症状因子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得分显着低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因子方面,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得分显着低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得分;在自责倾向因子方面,四年级学生的得分显着低于高二学生的分数,初二学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四年级、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得分。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绩差异
青少年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在学习成绩上出现了显着差异(ps<0.05)。在身体症状因子方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学习成绩的学生得分,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因子方面,学习成绩中等和不好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学习成绩良好和优秀的学生得分,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分。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及总分在性别上出现了显着差异 (ps<0.05),均为男生得分显着低于女生的得分。
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在民族方面出现了显着差异(p<0.05),苗族学生的得分显着低于汉族、布依族及其他民族的学生得分。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排行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及总分在排行上出现了显着差异(ps<0.05)。在恐怖倾向因子方面,排行中间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其他排行的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因子和总分方面,排行中间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及排行最小的学生得分;在自责倾向因子方面,独生子女的得分显着低于其他排行的学生得分。
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所在地差异
青少年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因子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出现了显着差异(ps<0.05),均为家住农村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家住城镇的学生得分。
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经济差异
青少年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因子得分在家庭经济情况上出现了显着差异(ps<0.05)。在身体症状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得分显着低于其他经济情况的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很好和一般的学生得分显着低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分。
⑧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父亲文化差异
青少年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因子得分在父亲文化水平上出现了显着差异(ps<0.05)。在身体症状方面,父亲文化为没有上过学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得分;在自责倾向方面,父亲文化为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父亲文化为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得分。
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母亲文化差异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四个因子及总分在母亲文化水平上没有出现显着差异(ps>0.05)。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毕业打算差异青少年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在毕业打算上出现了显着差异(p<0.05),毕业打算为不知道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毕业打算为继续读书和学技能的学生得分。
三、讨论
1.青少年心理健康因子结构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面理论最小空间法通过各种心理学指标验证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四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这一结论异于周步成的研究[5],区别在于后者认为该量表是十个因子结构,在本文中只验证了其中的四个因子成立。而且通过使用最小空间法技术对此结论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了重复验证,证明确实四个因子结构成立。
2.问卷信效度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49,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 0.40,四因子方差累积解释率为44.713%.四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和最小空间法模型拟合指标均良好,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3.层面结构图解析
采用最小空间法,验证了量表的单层面结构。在单层面中,四个因子呈模块化结构分布,位于结构图中心的恐怖倾向因子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居于主要位置,具有共同性。说明青少年对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有一点的恐怕担心心理,害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等心态。可能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是评价个人地位及价值的一个标准。这一点说明还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正确看待学习的重要性,争取摆正心态,“乐中学,学中乐”.
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讨论
此次调查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严重的检出率为 29.0%,必须引起家长、教育当局及学校教师的注意,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讨论
在年级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不太明显,不能非常清晰系统的总结出基本规律。相对来说,在恐怖倾向因子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得分显着低于初二以下年级学生的得分,原因可能在于高一和高三的学生已经能成熟的看待学习的重要性,不会对学习方面的困惑有更多的恐怖心理,知道可以用多种标准来评判自己的成功。初二是亲子冲突和厌学行为的高发期[8],而初二以下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认为学习是自己生存的价值,学习成绩的高低关系自己的地位和名誉,所以对学习有恐怖心理。在其他因子方面,基本规律为四年级的学生得分显着低于其他年级,原因可能在于年级越低的学生年龄越小,思想较单纯,不会过多的思索和考虑学习等方面的事情,成绩对他们来说不是唯一引以为荣的事情,所以他们身体不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没有过多的焦虑心理,对自己有一定的乐观和接纳心态,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过多的自责,表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习成绩差异讨论
在学习成绩方面,青少年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的基本规律为,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其得分越低,即心理越健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学生得分越高,即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感。原因可能在于,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虽然提倡为素质教育,但是仍以学生的成绩高低来评判其在学业方面的成败。学习好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信,承认和欣赏自己的能力,所以有更多的积极心理,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而学习不好的学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且社会敏感性较强[9],对成绩的不如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失败1反馈。
(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在性别上出现了显着差异,均为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该结果相同于以往研究[10].原因可能在于由于遗传及性别角色定位原因,男生的心胸比较开阔,抗挫折和承受能力较强,心理复原能力较强[11],不会因为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不如意而产生低自我效能感,他们较容易通过同学朋友互动和运动等方式疏导和发泄不良情绪,继而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女生相对来说心思比较细腻,情绪具有波动性和敏感性,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遇到挫折时,其心理复原能力相对来说较弱,所以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
(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讨论
在民族方面,苗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恐怖倾向)优于其他民族学生。原因可能在于苗族人民从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等非常重视,苗族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心胸豁达,乐观,不畏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苗族学生从父辈等因袭下来的这种传统,使他们有良好的抗挫折心理和心理弹性,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社会化对苗族的青少年心理成长具有积极作用[12].
(5)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排行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排行上的基本规律为,排行中间的学生有更多的恐怖心理和学习焦虑,独生子女有较低的自责倾向。原因可能在于,出生后在家庭中的排行、地位忽略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人生不如意不完美比别人差的焦虑情绪[13],排行中间的学生往往由于出生顺序而感到更多的不安全感。长兄或姐会获得父母更多的器重,弟或妹或收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往往排行中间的学生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所以他们常常期望在学校能有更好的表现来提升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由于学习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武器,所以他们害怕成绩不好等患得患失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6)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所在地差异讨论
家住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可能在于社区心理健康干预服务方面,农村的水平要远低于城镇的水平[14],同时,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本身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视野教育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和眼界方面没有来自于城镇学生具有优势,所以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7)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经济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的基本规律为,在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方面,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学生越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可能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效应的存在,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往往更加自信,接触到的信息等刺激更加丰富,往往心胸更加开阔,目光更加高远,暂时的学习困难不会给他们带有更多的困惑,所以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而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由于较低家庭经济地位,往往很多学生自卑和自怜,心理比较脆弱,不能轻易从心理挫折中振作起来,会出现一定心理危机及行为问题的风险。
(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父亲文化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父亲文化水平方面的基本规律为,在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因子得分方面,父亲文化水平越高的学生越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文化水平越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子女进行权威式教育。文化水平越高的父亲往往越能传授给子女更多有效的应对学习和社会的技能、知识和成熟的心态。而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往往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思维能力不够成熟,他们只关注子女的物质需要和学习成绩,不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无法和子女进行有效的心理和情感沟通。这些子女往往遇到困难时,不能使用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往往出现身体不适和自责情况。
(9)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母亲文化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母亲文化水平上没有出现显着差异。原因可能在于不同文化水平的母亲在子女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大概具有共同的安全基地作用,给子女衣食方面的照顾和情感方面的关注,不同文化水平的母亲给子女带来同等的影响,所以对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影响没有差异。此处结果异于王海英的研究,她认为明母亲的文化程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10)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毕业打算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毕业打算方面的规律为,毕业打算为不知道的学生有更多的恐怖心理,原因可能在于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职业的学生,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自己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所以往往对未来怀有一定的恐惧和担心心理。而毕业打算为继续读书、学技能或打工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相对来说,更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
四、结论
按照结构方程模型和层面理论最小空间法,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四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试的有效工具。青少年对学习的恐惧心理较为普遍,害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等心态。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因子在年级、学习成绩、性别、民族、排行、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父亲文化和毕业打算方面均出现了显着差异,在母亲文化方面没有出现显着差异。
参考文献:
[1]Patton, G. C., Coffey, C. Cappa, C.,Currie, D. Riley, L. Gore, F. et al. Health ofthe world's adolescents: a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data [J]. The Lancet,2012,379(9826):1665-1675.
[2]Kieling, C., Baker-Henningham, H.,Belfer, M., Conti, G., Ertem, I., Omigbodun, O.,et al.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world-wide: evidence for action [J]. The Lancet,2011,378(9801):1515 -1525.
[3]Kessler, R. C., Berglund, P., Demler, O.,Jin, R., Merikangas, K. R., & Walters, E. E.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J]. Archives ofGeneral Psychiatry, 2005, 62, 593-602.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12:2.
[5]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 H 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6-173.
[7]赵守盈,杨建原,臧运洪。基于多层面模型的教学效能感量表[J].心理科学,2012,35(6):1484-1490.
[8]谢庆红,方晓义,刘朝莹,等。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413-416.
[9]曹晓华,张焕婷。特异行为的神经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基础 [J]. 中国特殊教育,2014,(9):67-73.
[10]Bolognini M,Plancherel B,Bettschart W,etal.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6,19(4):233-245.
[11]卢文学,蒋敏,周艳阳,等。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纵向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5):550-553.
[12]H.C.STEVENSON,E.G.ARRINGTON.Racial/Ethnic Socialization Mediates PerceivedRacism and the Racial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J].Cultural Diversity and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2009(2):125-136.
[13]Adler 着,刘泗编译。超越自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14]罗鸣春,苏丹。国外健康促进政策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8-49.
★ 心理论文
★ 心理自我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