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ggie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因心理素质训练水平低,在比赛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发挥训练水平,所以赛前必须进行心理训练,提高他们自信心,促进运动技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优异成绩.
作 者:李丽红 孙忠强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夏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H191 关键词:心理 训练浅析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研究方法:训练比赛小结研究法,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心理特点及其表现、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张革明 作者单位:广州市伟伦体校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8) 分类号:G886 关键词:柔道训练作用心理特点表现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青少年女标枪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使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已受到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本文根据掷标枪训练和比赛的实践,并参考相关文献,对青少年标枪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进行初步的研究。 标枪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准备阶段一般为6-8周,本文的研究确定8周时间为赛前训练阶段。根据该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围绕训练指导思想,认真制订与实施赛前训练计划,并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努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 通过8个月的训练,该运动员的标枪成绩提高较快,在7月下旬唐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中取得44.53m的好成绩,且好于赛前训练中的最好成绩,又经过9个月的训练,在田径比赛中,投出了46.44的成绩,又大大超过训练中的最好成绩,表现出较强的比赛能力。 1、掌握与控制赛前训练负荷,稳步提高专项能力掌握与控制赛前训练负荷,对于比赛时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训练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赛前过多、过早地减小训练负荷,虽然能使身体的体能得到很快的恢复,但专项能力将会受到影响,比赛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反,赛前训练负荷也不应过大,过大的训练负荷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而神经系统的疲劳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这将影响到赛前训练的系统安排,不利于形成最佳竞技状态。根据赛前训练一般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小的基本规律,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我们重视训练准备期向赛前训练的'转化与过渡,赛前8-5周通过逐步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增大训练负荷,提高专项能力。赛前4-3周,开始降低专项训练的负荷,约为平时的50%-60%,但有较大的专项强度。赛前1-2周进一步降低专项训练负荷量,约为平时的30%左右,但仍保持较高的专项训练强度,这样不第一文库网至于专项能力大起大落,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专项能力感觉。另外,严格控制专项投掷数量,一次训练课后在24h或24-36h内就能恢复,防止疲劳积累,从而保证神经肌肉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投入比赛。 2、赛前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 模拟比赛的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发挥运动技术水平不可缺少的训练环节。通过模拟比赛的训练,能提高运动员排除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帮助运动员逐步形成心定、心静、心细的竞技心理,为重大比赛中正常发挥技术动作和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奠定心理基础。我们除了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比赛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以外,在2次大赛前专门安排模似比赛的训练,根据参赛人数多少和标枪比赛的检录时间,模拟准备活动,模拟前3轮与后3轮试掷中每轮试掷的间隔时间、每轮试掷前的准备活动和试掷;假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排名情况,如教练员告诉运动员,“这是第3轮,现在是第9名,这一枪投不上去,将会淘汰,进不了后3轮的比赛”,或者讲,“这是最后的试掷,现在名列第2名,比第1名还差0.10m”,用这些信号激励运动员发扬拼搏精神。整个模拟训练过程,从检录、组织比赛、裁判员旗示等,按照比赛规则严格进行。这种训练既能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提高对未来比赛的适应能力,又能提高训练强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确立适宜的比赛目标 运动员在赛前训练中出现紧张激动的情绪是正常现象,是运动员机体内部的适度动员,调节身体机能状态,适应即将来临的比赛。但赛前紧张激动状态既不能过早出现,也不能过于激烈。因为过早、过多地兴奋消耗大量的神经能量,易产生神经系统的疲劳,且这种疲劳的恢复时间较长,从而影响到临赛前的训练质量和比赛时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高度动员。 因此,我们在赛前训练中重视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节,通过交流和安排适当的有氧运动和篮球游戏等活动,调节运动员的注意力,防止运动员的心理紧张状态过于强烈。在确定比赛目标时,不给运动员太大的压力,让运动员以良好的心境参加比赛。在参加比赛时,由于对对手的水平不了解,因此,我们希望能正常发挥水平进入前8名,如有可能,争取更好的名次,要求运动员不要受其他选手表现的影响,自己与自己比,只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技术动作表现出来,就能有理想的成绩。最终超水平发挥,荣获第1名。 4、结论 (1)合理安排赛前训练负荷,妥善安排专项训练强度,有利于在比赛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 (2)赛前模拟比赛能够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发挥运动技术水平。 (3)适宜的心理紧张状态和恰当的比赛目标,能够在比赛时充分动员神经系统的能量,增强自信心,从而有可能超水平表现专项运动成绩。
1 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平时的心理状态与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状态的波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训练到比赛, 运动员应在心理环境上进行积极的调整, 而赛前的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进一步稳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使运动员斗志昂扬, 积极的参与到比赛之中, 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
在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激烈的赛事环境中, 其间消耗着大量的体能与神经递质,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由此可知, 即使运动员有着优秀的体能与先进的技战术, 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都将在原有基础上大打折扣, 这对于只差分毫的竞技比赛而言, 可以说对于胜负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2 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赛前的心理训练主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消除运动员的恐惧以及心理障碍, 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体能与技战术优势。研究表明, 心理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比例至少应占到三分之一。由此可知, 在目前大部分情况下, 心理素质已成为决定胜败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训练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积极性, 激发运动员内在潜能, 使其在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从容不迫,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稳定的发挥自身能力, 获得最佳状态, 在比赛中有效提高成绩。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失误在所难免, 而失误对于运动员来说, 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久而久之, 心理障碍会加深运动员对于失误的恐慌情绪, 使其在比赛中无法客观的面对失误, 这些心理问题都要依靠赛前的心理训练来进行调整和治疗, 不能仅靠技术训练来进行弥补或替代。
3 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选择合适的竞赛目标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比赛目标, 目标要求简单明了, 可操作性强, 在此基础上也应包含一定的难度以增加挑战性。与此同时, 运动员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值应适中, 既不可太低也不能太高。过高的目标会给运动员增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而过低的目标又没有实际的意义。在难度系数合理的前提下包含一定的挑战性才是比较好的目标设置, 这样运动员既能良好的发挥自身实力, 又能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形成突破。这就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际的要求, 其中必须包含具体的技战术要求, 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3.2 重视比赛动机的激发
运动动机是运动员参与比赛以及赢得比赛时必须的'内部推动力, 运动动机由内而外的推动着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良好的竞技水平。所以,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明确比赛对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要让运动员明白,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 鸟儿离不开天空一般, 赛场才是运动员的最终归宿, 也只有比赛才能展现出运动员的价值。培养运动员珍惜比赛机会、渴望参与到比赛之中、在比赛中有竞争意识等, 都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应激发的动机所要包含的重要内容。当然, 在激发运动员动机前也要遵循适度原则, 动机水平过低会使运动员比赛情绪低落, 动机水平过高则会使运动员心理环境不够稳定, 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比赛中运动员真实水平的发挥, 从而难以取得期望成绩。
3.3 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良好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 所以, 运动员应在赛前将心理状态调整至适宜比赛的程度。思路清晰、战术明确, 保持适当的紧张状态都有利于运动员积极的参与比赛。故而, 当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时应积极采用心理学手段进行调整, 使运动员以饱满、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比赛之中。可以通过热身赛或赛前动员来激励运动员, 敢想敢拼、勇为人先、誓夺第一的意识都将使运动员从心理层面上压倒对方选手, 这样更利于运动员赢得比赛。
高昂的战斗意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会使运动员在比赛前失去冷静的思维判断, 教练员应在此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既要保持运动员应有的战斗意识, 又要使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比赛中将要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细腻的技术发挥的前提就是思路的清晰明确, 只有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使运动员做到眼到手到, 技战术与思维同步。
3.4 梳理清晰明确的赛前程序
除了在比赛前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比赛流程的熟悉与制定整体计划, 把要完成的任务在心理完整的过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运动员就能更好的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 使其在比赛中临危不乱、遇事不慌,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从而对身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不良的干扰产生积极的应对, 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5 全面分析比赛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应明确自身实际情况, 在实际情况基础上来分析对手信息,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准确, 不仅不要忽视对方的优势, 而且还应在其优势上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 将比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切情况进行归纳汇总, 并逐一解决,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减少运动员在真正比赛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的不适感, 将最好状态完美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3) .
[2]陈静, 李平, 孔丽娜, 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J].体育学刊, (10) .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9.
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探讨论文
摘要:根据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生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结合爆发力的训练机制,柔道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正规化。根据适宜的年龄内最有效地发展青少年柔道运动员下肢力量相关的训练方法,旨在提高青少年柔道运动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爆发力
我国在第29届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成绩,特别是柔道项目的夺得三金,及大的鼓舞了青少年对柔道项目的认识和参与。柔道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正规化。在加强青少年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其中发展他们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显得尤为重要。12~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在学习阶段,从事柔道训练时间少,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他们的下肢肌肉爆发力训练由为重要。
一、肌肉发育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生长发育明显加速,进行人体测量时可发现在长度、宽度、围度和重量等方面均有极大的增长,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人体增长与激素分泌有密切关系。在此发育期间,肌肉向长度(纵向)发展,落后于骨的增长,各部分肌肉发展不均衡,大肌肉、上肢肌、屈肌发育较早,而下肢小肌肉与伸肌则发育迟缓,故其下肢灵活性与协调性差。青春发育期肌肉增粗(厚),即向横径发育,肌肉明显增大,肌肉的质量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在此期间,下肢爆发力随身体形态的增长发育,呈自然增长趋势。可见,此阶段是发展弹跳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注意发展爆发力的素质练习,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既要适应机体的发育需要,又要让机体的弹跳素质提高。
二、身体发育特点
青年期处于少年期发育的后期,身体已趋成熟,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各项形态指标先后呈现年增长速度减慢。生长突增始于少年期,青年期生长减慢直到青年晚期才逐渐停止。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取决于遗传素质;产前、产后的健康与饮食情况、种族特征、一般生长环境、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及气候状况。成熟开始的年龄也会影响体格的大小,晚熟的人常比早熟的高。 身高的增长速度女生于16-17岁,男生于19-20岁,以后缓慢下来,直到骨骼定型,才终止生长。青年后期体重的增加,大部分是脂肪的增加,因而青年的面貌开始由瘦削变得圆润丰满。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修正与成人相同,男生显得体形魁梧,肌肉发达,女生胸部隆起,臀部变圆,显示出女子特有的曲线美。
三、爆发力及训练原则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使器械(或人体本身)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的力。顾名思义。这种力就象火药爆炸一样,能在一瞬间崩发出巨大的能量。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柔道运动员爆发力的水平对其运动水平有很大影响,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时必须注意生理、生化等因素,专项力量训练还必须注意力量动作结构与专项动作结构相类似或形式近似。
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力量训练的能量特点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②力量训练的动作幅度(关节角度)必须与技术动作相适应;③力量训练的方向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④做力量练习时,技术动作要求最用力的部位应承担最大的负荷练习;⑤做练习和用力时必须超过动作技术的力,即需要超负荷练习;⑥在力量练习中必须保证动作速度,即要具有爆发式动作;⑦力量训练中应考虑练习顺序。
四、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下肢弹速和肌肉锻炼方法
1提高踝关节弹速和肌肉的训练,这样可以加强踝关节的着地缓冲,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能力.发挥瞬间产生能量的特点,在训练时主要采用大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如:①半蹲:6组×20、重量为体重的70%;②负重跳换步:6组×30、重量为25~50Kg;③负重登台阶:6组×30、重量为25~50 Kg;④负重高抬腿:6组×30、重量为20~35 Kg。
2 发展小腿部肌群力量和肌腱的坚韧性.可以通过:半蹲跳;抬脚尖(提踵);台阶;纵跳 ;脚尖跳 ;蹲跳等练习方法。
3 发展腿部肌群和增强膝关节韧带肌腱的韧性和灵活性练习.要做到:①做好准备活动;②规范动作,分步进行;③由轻到重,由低到高;④先拉后压,由近及远;⑤要意志坚强,持之以恒。
(二)训练的时间
训练负荷越大,恢复时所需要的时间越长,通常在大负荷的训练后,恢复时间需要2~3天,因此要根据具体的队员来安排训练时间。对于个体的不同,机体出现的兴奋点也不同,要让机体适应生物节奏,训练的时间尽量稳定,这样避免机体出现疲劳影响其它事情,从而影响训练的效果。此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训练、疲劳、恢复的关系,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在能力,通过运动训练使机体的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提高队员的下肢力量,根据生物节奏、训练节奏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力量训练,以防过度疲劳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三)训练中的几点建议
1 青少年时期的生理特点为骨质柔软,骨骼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拉力能力较小,易弯曲或变形。因此应防止脊柱弯曲,避免在硬地上进行踏跳练习,同时负荷不易过重。时间过长,负荷过多,次数过频,都会影响下肢发育,或促成骨骺端的骨化,而阻碍身高的增长。此时骨骺的生长是最快的阶段,被认为是最脆弱的,进行大强度训练时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或教练员的保护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合理安排训练。
2 全面地分析力量训练后带来的生理疲劳。当大脑皮层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组织、器官、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学生在训练后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头晕,或是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或是导致长时间的肌肉酸痛.对青少年的机体训练,多进行一些克服体质量的训练和促进智力发展的运动,避免过度的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使运动员既有饱满的精神参加训练,又有饱满的精神参加学习。
3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考虑其对长骨生长板或是足趾关节及软组织潜在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引起生长阻碍,造成急性慢性疼痛,损害运动功能,还可能会发生形态改变。然而研究结果提示,监督管理完善的力量训练可以减少对生长板、关节及软组织造成损伤的危险。
4不可忽视柔道运动员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从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学角度分析。躯干是身体重心所在,又是联接上下的枢纽,躯干稳定可使后蹬和摆腿有牢固的用力点,而加强腰、腹、背力量训练,能使躯干更加挺拔有力,更进一步发挥躯干的内在动力,增强蹬地、摆腿、收腹举腿的效果。
5最大力量是发展快速力量与爆发力的基础。发展柔道运动员最大力量可采用组合训练法,即先采用负荷最大、动作速度快、重复次数少的练习,力求增加工作的肌纤维数量,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强度和协调性,然后紧接着做轻负荷、快节奏的练习和专门下肢力量练习,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效率和参加工作肌肉的协调性,这样能达到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同步提高的效果。
6以上几点建议适用于有一定力量训练基础的柔道运动员,且在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金爱晶,王燿光.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业化训练的生理学问题[J].体育科学,(6):11-20.
[2]苟波,陈佩杰,段子才.9~19岁男性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下肢爆发力的发育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关于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训练、比赛和教学的经验,以及运用访谈法,向有关专家、青少年运动员了解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并提出几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旨在为青少年跆拳道心理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跆拳道心理训练青少年运动员
0引言
跆拳道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它的劈掌结合了中国拳术及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日的跆拳道。跆拳道动作简洁快速,观赏性极佳且易学易练,短时间便可获得格斗能力,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健身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欢迎。
跆拳道是一项直接对抗性项目,在高度紧张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发挥好技、战术水平,就必须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决定比赛胜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由于主观上忽视了心理训练,导致了选手出现了过度紧张、情绪紊乱,怯场、急躁、畏惧对手、尿频等情况,致使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与发挥受到影响,良好的竞技状态无法实现,因此,加强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1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5.1自我心理暗示法
运动员通过重复默念某些词句(如“我很勇敢”、“我要镇静”、“我是最好的”、“我能行”等)或回忆技术动作以及最佳状态时的技术表现、比赛场上胜利时的身心感受,从而加深对技术、战术的理解,树立自信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5.2放松训练法
模拟在比赛条件下进行放松,学会只要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马上进行深呼吸、慢呼气,使之立即出现一种放松反应。其次,运用默念套语的方式进行自我暗示,如:我的上肢肌肉放松了、我的小腿放松了等等。还有,在赛前,当运动员过度紧张时,可播放轻松、节奏慢的音乐,使其身心逐渐得以放松。
5.3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适应比赛的环境,包括适应裁判、对手、观众、场地、灯光、比赛时间等方面。在平时训练中,对自己的训练条件非常适应,一旦参加比赛,有许多因素都会给运动员造成心理影响,模拟的目的就是在这些方面使运动员得以适应。
5.4意志品质培养法
5.4.1教练员应注重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教练员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方法及手段很多,主要在“苦”字上下功夫。
刻苦的训练,对高难度动作和新的`连环组合动作就能自如对待,并达到动作的畅快度,提高实战中击打力度的灵活性。教练员故意安排与实力强的队员配对培养在实战中有信心、有决心的战胜对手,以此培养队员的敢拼敢斗、勇猛顽强并一定能战胜对手的良好心理品质。在平时专项训练上,教练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运动员对待每一次练习,如在训练课的主要部分快要结束时,运动员大都感到非常疲劳,这时应该强化每一秒钟的练习动作到位程度,以此来培养专项上的顽强的意志品质。由于实战中是两人接触的激烈对抗项目,教练员要针对运动员的受伤情况,一方面要安排其及时治疗,另一方面要激发运动员克服伤痛的勇气和信心,安排好受伤后的训练,上肢受伤,就练下肢;左臂不能动,就练右臂,使运动员能在伤痛上培养意志品质。
5.4.2自我意志的培养
自我意志的培养是后天每个运动员所必备的一个主要条件,平日里多给自我设想一些动作难度,对高难动作有充分的信心;同时,也要对失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两者均具备了,方能突破难关。在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在心理上要有自控能力,这样面对大赛方能不急、不躁、不暴、不弃,达到内紧、外松的状态。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在平日训练从点点滴滴中培养。如在出击高难度动作时,你的心理是急躁还是冷静。如急躁,动作不协调、无击打力度,不能得分或击倒对手。如冷静下来,仔细推敲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就会在较短时间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成功与失败只会在一念之差时,出现两极分化。对困难是胆怯,还是拼搏?对出现的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时,是放弃还是找出差距去拼搏?这都是对运动员的心理考验。健康心理应是努力拼搏,主要靠运动员自身来培养,如果自控能力强,面对大赛会泰然处之,实现愿望。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孙哗.社会心理学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
[4]李德详.跆拳道快速入门[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12.
[5]周义义.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节方法的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5(2).
[6]吴晋东.浅谈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4期.
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主要具备以下心理特征: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人格的独立性增强、成就感增强、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易出现的心理障碍等。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多指因处于特殊状态下而出现的适应不良或心理异常。当外界环境及社会条件的极剧变化超出了人的心理活动可能承受的范围时即可出现。如认知失调(认识不符合实际,因胜利而盲目自信、精神飘逸,因失败而不相信自己、不接受自己)、情绪障碍(竞赛焦虑,易激动、抑郁等)。通过多年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有50%左右的运动员会产生各种神经机能反应类型的情绪失调,这种失调是对精神创伤因素做出的反响,它会引起运动员行为和自我感觉上或长或短的改变,因而对训练、比赛和运动员个人的发展均产生消极的影响。
高校田径队跳高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
在田径竞赛中,跳高运动成绩受心理的影响尤为重要,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试跳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业余高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心理训练及自我调控手段方法,为高校跳高运动训练提供借鉴.
作 者:周忠林 路宗霞 作者单位:周忠林(海南医学院体育部,海南,海口,571101)路宗霞(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2 关键词:跳高 心理训练 自我调控★ 注意力的心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