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cc9724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共含1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cc972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篇1: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

思维方式主要有八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方法、智力、意志、观念、情感、习惯和语言,并且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思维方式一方面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的一种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的思维定势;

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的整体凝聚,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其时代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现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汇通成为中西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于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科学传统、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各自的哲学思维方法各有所长。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更迭,形成并存在着很多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其中中西方民族在各自的历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特色。中西方绚烂多姿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美丽,而其两者之间的各种不同,究其深刻原因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比较中西哲学思维差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

(一)以主观为主的感性直觉思维和以客观为主的理性逻辑思维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思维就是一种以主观感悟为主的感性的直接的思维方式,而西方的思维比较注重以客观为主的理性逻辑思维方法。季羡林先生也曾指出“一言而蔽之,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则重视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直感体验即借助于直觉体会,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感性认识观察事物,再通过联想推理和分析,形象地表达事物,反映客观事实,不善于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孔子的“天人合一”还是老子的“道”,都强调的是靠直觉、顿悟来领会,而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直观性。通常是用知觉从整体上进行模糊、直接的把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语言上,中国人习惯以“意”统形,用意来使词语内容丰富可感知。

诸如此类的成语特别多,像微言尽意、妙象尽意等。汉语的表达也往往凭借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来连句成章,句子段落之间的功能和层次往往会置于次要地位,而西方人则正好相反,写文章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思维。

西方人重视数学和逻辑,他们的思维方式则是注重思辨抽象,对客观对象的规定方面以理性的`思辨和逻辑体系的层层推进。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思辨到近代培根发展的归纳逻辑,再到现代,西方人对理性思维和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由此可见,西方人以他们的智慧去了解客观世界,揭开宇宙之谜,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使之为其所用。这种关注客观世界,注重逻辑思辨,擅长就认识对象进行结构性的层层解释的思维方式,使西方哲学具有较强的逻辑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推动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统一整体性思维和单元个体式思维

从思维方法上看,中国人是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中国传统思维主张生命整体式思维,认为重在综合。而中国哲学讲究“阴阳一体”,虽然不否认对立面的斗争,但更多是把个人、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不主张割裂,而是主张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周易》最早提出了整体论的初步图式,并把一切的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一阳一两艾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而孔子的《易传》又进一步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整体观,还把四时运行、空间方位和这个整体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模式,为整个传统思维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人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比较喜欢进行个体的分析与研究。例如西方哲学中的“神凡两分”,虽然不否认统一,但比较重视对立,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他们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在统一的世界中,西方人善于发现内在的差异和对立,并对对立面分别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但也往往会带有某种机械性的色彩。西方的哲学家们都坚持主二分法,分为主体和客体。正是这种宇宙观使西方人喜欢探索,注重个体。

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大力提高,机械原子论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他们把复杂的现象和事物分解为具体的细节化问题或简单的元素来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这种个体式分析思维使他们善于解决具体问题。他们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致力于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了其个体分析的思维模式。

(三)圆式地迂回性思维方式和直线性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是由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不同,像中国人是曲线思维,是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习惯环绕的圆式。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是圆的,中国人已经被这种圆形的宇宙哲学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思想,皇帝才是中心,只有皇家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管经历多少次的朝代更替,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体的本质从未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相处讲究圆滑,不喜欢硬碰硬,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形成了以集体与他人取向的文化,说话习惯于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因其文化的分析性特点,他们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是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西方人寻求世界的对立,认为世界是统一的、非矛盾的和排中的,“非此即彼”的思想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

因此西方文化发展的就是不断地毁灭和新生的这种直线型的,是在否定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倾向以契约为基础,追求自由、平等、一致,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喜欢直截了当的待人态度,说话写文章惯用演绎式或归纳式,喜欢直接摆出观点或看法,然后再依次交待背景、条件等,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与人交往时,他们往往径直提出要求,对原因的陈述可有可无。

二、中西方哲学的融合汇通之路

中西方思维方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因此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想寻求一种实践经验,然后通过直觉上的体会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然而这种认知仅仅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和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发掘。显然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局限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他们更加依赖理性,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用实证思辨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理性的思维方能深入探索和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现实实践来看,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早期封建社会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已被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和依赖所代替。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混合的整体,各个国家联系密切,无论哪一种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不同形态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走向国际化,才能在这个多元化时代的共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从我们应该以理智地对比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发扬其中合理的部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交流与互补,在直观感性的基础上建立起逻辑思辨的大厦,把中国的“知、情、义”与西方的理性思辨充分融合,从而更加全方位地把握世界。

因此,我们只有放眼世界,真正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各取所长,优劣互补,在相互借鉴中学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篇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整体优先与注重分析的差异、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差异、注重情感与注重理性的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作 者:周力  作者单位:辽宁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锦州,121001 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8(6)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跨文化交流   行为和交往方式  

篇3:英汉思维差异对二语写作语篇组织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二语写作语篇组织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思维特征模式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一百五十篇英语议论文的语篇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出母语思维对ELL学习者的`写作语篇组织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学生整体上对语篇层次的技能掌握不够;所有调查样本都有母语思维痕迹,其偏离现象包括:内容缺乏题材聚焦,句际缺乏连贯性等.

作 者:童淑华 TONG Shu-hua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岳阳,414006 刊 名:云梦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年,卷(期): 29(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中西思维模式差异   语篇组织   大学英语写作  

篇4:浅析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篇结构的影响

浅析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篇结构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反过来也影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反映在语篇组织结构上.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篇结构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

作 者:岳剑英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思维方式   语篇   跨文化比较  

篇5:中西文化思维差异对俄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中西文化思维差异对俄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对俄语词法、句法和语义的`理解有所偏差,出现了诸多学习问题.通过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作 者:马晓华 Ma Xiaohua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H359 关键词:中西文化   思维   差异   俄语教学  

篇6: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对中英文文体特点的影响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对中英文文体特点的影响

文章认为,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即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各有特点.文章从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方法、语篇结构这四个层面阐述了中西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中英文呈现出的文体特征差异.

作 者:李杉杉 LI Shan-shan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刊 名:长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H31 关键词:思维方式   文体特点  

篇7:从中西民族社交语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中西民族社交语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民族和西方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习俗及不同的社会历史,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中西方社交语的`几个方面研究这种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非常重要.

作 者:桑晓丽 SANG Xiao-li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 刊 名: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LI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9(2) 分类号:G04 关键词:思维方式   社交语   差异  

篇8:语言思维差异与中西语境会话方式之比较

语言思维差异与中西语境会话方式之比较

语言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民族特性和语言思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言环境.根据文化语境理论和会话方式的划分理论可知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英美文化是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下的会话大多是高体贴会话方式,而低语境文化下的会话多属于高介入会话方式.两种会话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作 者:路红霞 LU Hong-xia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思维   语境   高介入会话方式   高体贴会话方式  

篇9: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得学生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常常因为不了解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词不达意、语不得体,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总结起来,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 者:吕嫒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10: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的论文

1 中西文化差异

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一直都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中国人自古便形成了其含蓄内敛、沉稳婉约的文化风格。而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则不然。经历的几次的文艺复兴与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始终是在传承与对立之间不断的转变与移动,在反复与动荡之间不断延续。思想的自由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开放进取、直截了当。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设计传统,但受社会体制、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展的道路却不尽相同。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中国偏向于感悟,习惯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西方则更注重理性,充满了对现有事物的思考与批判。

篇11: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的论文

广告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智慧创新的结果,每个优秀的广告都在展示着当前条件下社会、经济和文化巨大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广告就必然要受到的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社会思想的影响。

2.1 文化理念差异对广告影响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时至今日仍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奠基。“儒家”思想主要作用于人与人相处之间,重国、重家、重感情,把集体主义价值观深深的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此中国很多饮料、食品广告经常是一群人在一起快乐的分享,或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评讨论。而西方人则不然,西方崇尚个体自由、个性张扬,广告中也是以个体需求的满足来表现。在东方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重视与要求,是要远远高于西方人的。这其中“孝”是整个道德思想的原点,所以自古中国人的观念中孝敬老人依旧是中国人评判道德的标准。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尤其是在保健品广告中,大都以孝敬父母为题材,较为典型的就是“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在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一种类似朋友的相对平等的关系,西方父母把对儿女的抚养和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也就不要求太多的回报。也正是基于如此,西方广告中很少出现孝敬父母的场景与语言,更多的是孩子与父母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的长大、慢慢的衰老。

2.2 思维模式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由于西方文化是由多種民族及地域文化汇合而成,故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甄别其中的一般规律与本质。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思维的理性。而中国自古便受到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则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习惯通过感悟,重新认识与发展其中的联系与经验。

百事在中国新年投放的《把乐带回家》系列广告中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年迈失偶的老人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询问孩子们是否回家过年,儿女却因事业要求纷纷表示无法回家陪伴,老人对着早已准备好的儿女们喜爱的饮料零食心中充满惆怅。化身为孤独路人被老人带回家的百事大使古天乐看到这样的情景,分别找到其儿女递上他们喜爱的食品并用老人曾经的话唤起儿女们的共鸣,大年夜当老人独自一人黯然神伤时,儿女们却陆续回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儿女祝福老人“心想事成(橙)、百事可乐、天天有乐事”。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把产品与广告宣传融入于回家过年这一情境之中,前半段通过场景的展现与几位主人公的对话,在传递浓浓的父爱的同时隐喻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后半段又利用语言上的双关性,把祝福语与品牌宣传融合在一起,在甜蜜的家庭氛围中加强产品品牌认知。

而同样是百事广告,在西方国家则不同:一个小男孩站在一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前,他先掏出了两枚硬币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把可口可乐放在地上站上去,再掏出一枚硬币在较高的窗口买了一瓶百事可乐打开并喝着离开,可口可乐则被原封不动遗弃在原地。广告全篇没有文字说明,只是用买百事可乐够不到先买两瓶可口可乐来垫脚这个小事,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传递“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这一宣传主题。

2.3 表达方式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相处之中可谓无处不在,因此中国人在事物的表达上往往是含蓄的、委婉的。这便导致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通过画面或一系列的陈述作为铺垫,再讲出广告的中心。就如同王老吉凉茶广告,先出现朋友欢聚,麻辣火锅沸腾翻滚的画面,然后再引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而西方由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开放式文化,西方人性格也较为直率,在表达方式上则更为直接。西方广告更多的是一系列有寓意的画面或场景之后用一句精炼的语言直指广告的主题;这也导致中西方广告在突出重点的方式上也存在不同。中国广告大多是通过对产品特点的反复述说,用语言的传达来建立广告的宣传效果。而西方则更加注重运用广告的创意性、故事性以及画面与语言的联系性,通过强烈的冲击感和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激发用户的兴趣与关注,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篇12: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的论文

3.1 正视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广告在跨国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广告能否被当地用户接受与认可的关键。要想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就必须首先正视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法律及思维与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告设计之初便尽可能的规避误区和雷区;也只有这样,广告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当地、当国及民族人民的口味与需求,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3.2 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广告设计中既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又要保留部分本国的特色,在迎合用户口味、习惯及需求,让用户接受产品信息的同时,利用本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等元素形成广告自身独有的个性与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海尔”公司,它在国际上提出的口号就是“中国造”,这不仅仅只是反映一种爱国情绪,更在向世界传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满怀信心,奋斗向前的精神。而其商标“海尔兄弟”中,一个中国小孩与一个外国小孩相拥在一起体现了海尔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海尔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国际广告中合理的运用文化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非常有效的。

4 结语

广告作为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随着国外品牌的不断涌入及中国品牌的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势必会遇到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与影,这也正是中国广告业必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首先应深刻认识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各地方、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深入了解其文化及差异性,再结合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沉淀,求同存异,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适应目标人群文化思想、生活习惯、审美需求,让广告被受众目标认可与接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开展全方位思维与创新,构建广告独特的文化特征,形成广告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国的广告文化才能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参考文献

篇13: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论文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论文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类的语言表达深受思维方式的支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维英翻译过程中,应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西差异;维英翻译

一种文化的特点集中反应在该文化地区族群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差异造成语言的差异性。当今世界各民族地区间的交往离不开翻译,翻译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共性。然而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可译性、不可译性、误译等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思维除了共性特征外,不同地区或民族间的思维方式均有个性特征。与共性相比,个性特征的差异性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恰恰造成翻译困难。因此,研究英维语言对比与翻译离不开研究中西思维的差异。

一、思维结构与方式的基本概念

思维结构是人类思维过程或形态。思维在经历直观行动、具体形象及抽象逻辑这三大阶段中呈现的思维能力结构模式,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等等。而思维方式则指同语言的群体其思维结构特征或特定样式以及共同倾向性。这些特征、样式或倾向性是对思维结构共性或常规的变异。

思维方式长期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使得在某一背景成长的人类无意识地接受了它,并以此来与人交流。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为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难以发现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对语言的隐蔽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常常呈现无意识状态,只有当与异文化民族发生实际碰撞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人们在学习和应用外语时常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方式移植到外语表达中,阻碍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人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中式英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把人山人海译成“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使得说英语国家人民看到后不理解。

二、中西思维特点

(一)中国人重螺旋式思维,西方人重线性思维

中国人思维通常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螺旋式绕圈向前发展,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这种“螺旋式”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采用间接交流方式,语言上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罗列客观条件,或着说明事件原因,最后再得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然而,西方人是“线性”思维,直线推进。这种“线型”的逻辑方式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的方式交流。

他们往往首先表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以此说明背景、条件、原因或进行分析。例如,维语介绍某地市时,语言表达为“该市地界巴山楚水,湖光山色秀丽,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融为一体,遍布其间,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四字短语罗列,语句零零散散,表面上看没有逻辑关系,对应英语“The city,bordering Sichuan and Hubei provinces,is an ideal scenic spot for tourism with its panoramic views dotted by mountains,rivers,lakes and historical sites.”主句语义重心在“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上,其他部分表原因或伴随,语句结构逻辑清晰。

(二)中国人重综合思维,西方人重分析思维

中国人推崇“万物一体”,十分注重整体关联性,而不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结构、功能,而非实体、元素;注重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样性的和谐和对立面的统一。而西方人注重通过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西方的分析性思维占主要地位。

维英翻译时主语的确定十分重要,关系到译文准确性与表述逻辑性。如维语“我们的国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要期考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表现不出小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竹节型展开,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小句间逻辑语义关系,“农业要搞上去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全句语义重心;“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表动作发生的原因;“最重要的”和“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是动词“调动”的方式。该句英语“Agriculture advance in so vast a country,with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backward economy as in China,requires above all else mobilizing,by means of correct policies,the initiative of the farmers to work hard and self-reliantly.”

(三)中国人重主体型思维、西方人重客体型思维

维族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和研究事物。西方文化思维则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中心,侧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与研究。例如,维语口语中对于动物的叫这个动词表达统称“叫”,如猫叫,狗叫,羊叫;而英语中不同动物叫的动词各不相同,如:羊或小牛的叫bleat,母鸡叫cackle,牛moo,猫miaow,狗bark。

(三)中国人重顺向思维,西方人重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原语与译语从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中西方有时采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例如中国人常说的“您先请”英文则为after you。又如在方位表达上,维语中的“东南”、“西北”等,翻译成英语是“southeast”,“northwest”。类似的例子还有“左右”、“迟早”、“得失”,英语的对应词序通常反过来表达,即“right and left”、“sooner or later”、“loss and gain”。

三、维英翻译的对策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①又说:“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由此可见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在翻译活动中需通过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其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对翻译思维模式的转化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翻译维语语句时应精确透彻分析原文语义逻辑内涵关系,找出语义重心,确定译文句子主干;理清原文语义重心与其他各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分清主次轻重;进而用英语的各种语法手段,将原文各次要部分按逻辑关系挂连在确定的译文主干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英维两种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维英翻译中,虽然维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为翻译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归纳研究语言思维差异性,才能找出翻译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才能有利于在维英互译中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才能使译文更准确、更地道、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方式。(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载罗新璋。翻译论集[C].背景:商务印刷馆。

注解:

①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载罗新璋。翻译论集[C].背景:商务印刷馆。

中西拜访礼仪差异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创意

试论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的论文

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论文

从中西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差异看跨文化交际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详解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广告用语中哲理思维对消费者的影响的论文

列宁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运用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