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共含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篇1: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

迟子建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生态思想的当代作家,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去慢慢体味。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生态学,是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的一门全球性学科。当今社会,生态学已经广泛的与文化、哲学、美学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并且引起激烈的讨论。虽然美学界对生态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理论指导是生态的世界观和生态的文化观,是一种对学术的创新。生态美学具有生态美,具有自然美,具有技术美,具有功能美。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关系协调化,使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中就充斥着生态美学的观点与理念,让读者在对迟子建作品的品读中,被其作品的生态美学所深深吸引。

一、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生命之美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学科,更加注重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的观察,将人的生命作为前提条件,以生命系统的关联和运动作为出发点。可见,生命观是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点。这也是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如此关注生命的根本原因,迟子建作品中对生命的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其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流露。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创作者,迟子建作品对生命的关注表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清醒、深刻。在迟子建的代表作《死亡的气息》中,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向人们陈述这一严肃深沉的.话题。其中“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这一句在迟子建的笔下将死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原本抽象的死亡不在那么抽象,让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死亡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可见,迟子建对死亡的深刻理解,这得益于迟子建的生活经历,她经历了丧父的痛苦之后,就对死亡的理解更加深刻,正是对死亡的深刻理解,使得迟子建在对生命的描写时,游刃有余,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对生命的描写更加注重对生命的生态美的表述,让原本惊悚的死亡表达得如此之“美”。

二、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自然之美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漠河,从小就对自然拥有男性难以比拟的敏感性,正如在接受采访中说:“我想我若生为男性,也许不会成为作家,因为男性往往对大自然不够敏感,而我却恰恰对大自然无比钟情,才创作了无数人生的感慨和遐想,正是自然之美支撑着我的艺术世界。”可见,迟子建对自然的热爱,并且尽最大努力融入到自然之中。同时,迟子建对自然的理解绝不是局限在单纯的自然世界,而是一种可以像人一样呼吸,像人一样有情感,像人一样拥有灵性的事物。这也变成了迟子建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栖息地。在迟子建文学作品中往往流露着一种独特的意识追求,这种意识表现在对大自然的亲近,与自然融为一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让生命获得其独特意义的存在形式。迟子建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就是那种能将自己生命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角色,让其生命充满自然之美,用自然之美来升华情感,用自然的澄明烛光,将人自身的劣根性过滤,让人达到一种自身的完善,让人类始终保持对人性的真诚祝福,保持对美好的不断呼唤。自然是自由原始的,自然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类的欲望追求,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界的描述可以让读者在充分理解文章更深层次思想的同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自然生态美,净化心灵。

三、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精神之美

精神世界是人类所独自拥有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的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课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具象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好坏,具体到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对生态美学的精神世界的表述可以具体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迟子建对幸福的界定,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人类而言,幸福应该是源自人类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与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正如她的《热鸟》中对少年赵雷离家出走以及感情变迁的描写中,更能了解到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以及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她对精神世界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意识到人与人互动性的重要性,人与人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可以实现对幸福的追求,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

结语:

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对生态美学的描写是深刻和引人发省的。正是迟子建对生态美学的关注,表现了人们对完整、幸福生活的追求。让我们找一个惬意的环境,慢慢的品读迟子建作品的生态之美,重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篇2: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 [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拯救民间文明和唤醒人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就成了她此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以描写东北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学作品。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以及稍后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等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边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镇生活。即使她移居哈尔滨后,对大自然的热衷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她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我站在舞台上,我的面前是庞大的观众,他们等待我表演生存的悲剧或者喜剧。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众的唯有无言的沉默和无边的苍凉。在这里,作者对自然的那种因深厚的而无法割舍的感情可谓达到了一个高潮,即虽然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心灵却永远无法割舍与家乡自然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迟子建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有过深刻的反思。迟子建深喑中华古典“生态智慧”,并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从而能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所以,在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她能完全地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精神之美

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生态美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生态文艺学家鲁枢元主张:“通过审美修复人性的虚妄和嚣张,学会聆听、感悟、张扬生命的诗性,实现艺术的生命化和生命的艺术化的统一。”生态学的这种转向,标志着美学在新时期承担了新的任务,那就是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双重使命。[3]而本节所讨论的“精神之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精神审美关系。具体到迟子建的小说中,可以用对幸福的追求来替代。因为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完全不同于当下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幸福观。幸福来源于人类心灵的自由与愉悦,与外在的物质追求没有必然的联系。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可谓相当深刻,她说:幸福的获得是辛酸的。我非常崇拜卓别林,因为他最为深刻地理解了幸福,那就是有代价的幸福……被辛酸浸淫着的幸福,一定像洒满晨露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4]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审美的层面,她笔下的小说人物身上多有对这种幸福观的体现。而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即有意无意的追求一种有代价的希望和有代价的幸福。像李爱杰对秦山,吉喜对胡会爷孙,齐大嘴对外乡女,吉爱对虎生,陈生对杨秀,宋加文对菠萝和马林果,都是付出很多,才换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和幸福,故这些幸福也显得弥足珍贵。[5]

《热鸟》描写的是城市少年赵雷离家出走的曲折经历和感情变迁的故事。赵雷的父母离异和自己心仪女孩的虚伪使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他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在追寻幸福的旅途中,他认识了王进财一家和许多农民朋友,尤其是在他为狗蛋寻找母亲的过程中认识了马师傅和云钗,赵雷通过与他们的相处中悟到一个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有关幸福的解释:那就是要依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劳动而生活,并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虽然赵雷最后没有寻到自己所理解的这种幸福,但他得到的关于幸福的真谛却使他终生受用。可见,我们在《热鸟》中看到的赵雷对幸福的感悟即是迟子建对幸福理解的间接表达。此外,她的中篇小说《秧歌》和《旧时代的磨坊》所表现的生存和希望的主题,同样与她对幸福的理解相契合。人与人之间需要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追求幸福、追求精神审美的和谐,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即在生态美学中所追寻到的最高的“幸福”。

三、社会之美

“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为出发点。因此,人的生命观成为这一考察的理论基点。”[6]可见,生命观也是生态美学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作者也对人的生命观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她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死亡意识”。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对死亡这一人生主题的关注表现出常人少有的清醒、深刻和练达,这集中表现在她的散文《死亡的气息》中。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对死亡的描写,给这一令人压抑的话题蒙上了一层诗意的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处,一是: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而且它毫无眼光,贪婪无耻,常常把不该吃掉的人也吃掉。死亡走来时是那么不动声色,它扼住人咽喉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想想人是多么可怜,不能左右自己的出生,同时也不能左右人的死亡。迟子建从小就对“死亡”这个词汇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她的短篇《白雪的墓园》中写到失去父亲的感伤,此时她对父亲的死亡已不再悲伤,而是着重探寻死对于生的意义。这也是生命美学的关注点,以死来寻求更好的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另一处则表明迟子建对死亡这个话题进行过深邃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使迟子建对死亡抱有一颗平常心: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它给我稚嫩的生命揉入了一丝苍凉的色彩,也催我早熟。我知道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气息,它都会拂面而来,而且萦绕人的一生。这陈腐悠久的气息令人无法抗拒,我们只能在它的笼罩下活着。此时的她把死亡完全看作是人生平常的一个阶段,并没有什么可惧怕之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迟子建对于死亡的描写已不仅仅停留在为写而写或因需而写上,这是一种在美学层面上对死亡的思考与认识,这也是一种在生态美学层面上对生命和生存意义思考的另一种解读。

四、结语

通过对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解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美学在当下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生态美学不仅需要科学界的关注,更需要作家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去阐释,进而以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迟子建是这种阐释与表达的先行者,她以自己对生态美学特有的理解去创作作品,使其作品中富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以此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篇3: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迟子建是一位富有生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生态美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生态学和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自产生以来就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科技不断进步和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美学就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由于研究者对生态美学的不同界定,使得对其的研究充满了争议。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曾繁仁先生对生态美学的界定最为恰当和全面。曾先生认为生态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广义的生态美学是指:“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本文试图以曾先生对生态美学的定义为理论基点,对作家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探析,从而加深对生态美学与迟子建作品关系的认识。

一、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拯救民间文明和唤醒人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就成了她此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以描写东北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学作品。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以及稍后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等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边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镇生活。即使她移居哈尔滨后,对大自然的热衷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她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我站在舞台上,我的面前是庞大的观众,他们等待我表演生存的悲剧或者喜剧。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众的唯有无言的沉默和无边的苍凉。在这里,作者对自然的那种因深厚的而无法割舍的感情可谓达到了一个高潮,即虽然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心灵却永远无法割舍与家乡自然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迟子建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有过深刻的反思。迟子建深喑中华古典“生态智慧”,并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从而能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所以,在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她能完全地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精神之美

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生态美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生态文艺学家鲁枢元主张:“通过审美修复人性的虚妄和嚣张,学会聆听、感悟、张扬生命的诗性,实现艺术的生命化和生命的艺术化的统一。”生态学的这种转向,标志着美学在新时期承担了新的任务,那就是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双重使命。[3]而本节所讨论的“精神之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精神审美关系。具体到迟子建的小说中,可以用对幸福的追求来替代。因为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完全不同于当下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幸福观。幸福来源于人类心灵的自由与愉悦,与外在的物质追求没有必然的联系。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可谓相当深刻,她说:幸福的获得是辛酸的。我非常崇拜卓别林,因为他最为深刻地理解了幸福,那就是有代价的幸福……被辛酸浸淫着的幸福,一定像洒满晨露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4]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审美的层面,她笔下的小说人物身上多有对这种幸福观的体现。而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即有意无意的追求一种有代价的希望和有代价的幸福。像李爱杰对秦山,吉喜对胡会爷孙,齐大嘴对外乡女,吉爱对虎生,陈生对杨秀,宋加文对菠萝和马林果,都是付出很多,才换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和幸福,故这些幸福也显得弥足珍贵。

《热鸟》描写的是城市少年赵雷离家出走的曲折经历和感情变迁的故事。赵雷的父母离异和自己心仪女孩的虚伪使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他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在追寻幸福的旅途中,他认识了王进财一家和许多农民朋友,尤其是在他为狗蛋寻找母亲的过程中认识了马师傅和云钗,赵雷通过与他们的`相处中悟到一个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有关幸福的解释:那就是要依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劳动而生活,并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虽然赵雷最后没有寻到自己所理解的这种幸福,但他得到的关于幸福的真谛却使他终生受用。可见,我们在《热鸟》中看到的赵雷对幸福的感悟即是迟子建对幸福理解的间接表达。此外,她的中篇小说《秧歌》和《旧时代的磨坊》所表现的生存和希望的主题,同样与她对幸福的理解相契合。人与人之间需要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追求幸福、追求精神审美的和谐,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即在生态美学中所追寻到的最高的“幸福”。

三、社会之美

“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为出发点。因此,人的生命观成为这一考察的理论基点。”[6]可见,生命观也是生态美学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作者也对人的生命观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她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死亡意识”。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对死亡这一人生主题的关注表现出常人少有的清醒、深刻和练达,这集中表现在她的散文《死亡的气息》中。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对死亡的描写,给这一令人压抑的话题蒙上了一层诗意的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处,一是: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而且它毫无眼光,贪婪无耻,常常把不该吃掉的人也吃掉。死亡走来时是那么不动声色,它扼住人咽喉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想想人是多么可怜,不能左右自己的出生,同时也不能左右人的死亡。迟子建从小就对“死亡”这个词汇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她的短篇《白雪的墓园》中写到失去父亲的感伤,此时她对父亲的死亡已不再悲伤,而是着重探寻死对于生的意义。这也是生命美学的关注点,以死来寻求更好的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另一处则表明迟子建对死亡这个话题进行过深邃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使迟子建对死亡抱有一颗平常心: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它给我稚嫩的生命揉入了一丝苍凉的色彩,也催我早熟。我知道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气息,它都会拂面而来,而且萦绕人的一生。这陈腐悠久的气息令人无法抗拒,我们只能在它的笼罩下活着。此时的她把死亡完全看作是人生平常的一个阶段,并没有什么可惧怕之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迟子建对于死亡的描写已不仅仅停留在为写而写或因需而写上,这是一种在美学层面上对死亡的思考与认识,这也是一种在生态美学层面上对生命和生存意义思考的另一种解读。

四、结语

通过对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解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美学在当下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生态美学不仅需要科学界的关注,更需要作家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去阐释,进而以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迟子建是这种阐释与表达的先行者,她以自己对生态美学特有的理解去创作作品,使其作品中富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以此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篇4:迟子建作品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4

会员分类: 中国作家协会

民 族: 汉族

山东海阳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在西北大学作家班、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迟子建 - 主要经历

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一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曾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篇5:迟子建作品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粟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而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迟子建作品《阿央白》

迟子建经典语录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经典语录 唯美

阅读 迟子建访谈录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

迟子建唯美经典语录

迟子建《亲亲土豆》中人性美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